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973|回复: 0

旧文再看:原创国医的大智慧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发表于 2023-1-1 07: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徐主委、张部长:您们好!
为了参加海峡两岸的中医药会议,我写了一篇文章,今奉上,请审阅、指正。
我下周去广东,下下周去成都,奉高春秋厅长、陈振山局长的委派,调查筹建河北中医药博物馆的事宜,回来提出草案,供孙士彬副省长参考。她在四川、广东调研期间,看到河北的历史名义被人家展览着,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博物馆,所以决心建馆。
有什么吩咐,请尽早通知我。非常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培养。
此致敬礼!
曹东义
201161
原创国医的大智慧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R. |  {; D8 m
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中医是原创于我国的知识体系,它以“整体生成论”和“自然生成论”为特征,是“道术并重的国学”,也是低碳、环保型的医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未来医学思想,也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的希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日益增多,现代医学主张靠吃化学药进行控制,往往需要终身服药。这些化学药,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的时候污染身体。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新审视古老的中医学,看看她可以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
大道从简,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就是高科技追求的目标。这些“高科技追求的目标”却与古老的中医学不谋而合,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医学。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药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大道国医”,因为中医是依赖环境的“生成论”医学。
一、大道就是“生成之道”
从母系社会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开始,就萌生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概念,闪现出“阴可以补阳”的思想火花[1。父系社会的神仙伏羲,他不仅告诉后人有关龙的传说,而且观天象,察地理,画八卦,说阴阳,《易经》的哲学由此奠基。神农尝百草,人类开始认识药物;黄帝坐明堂,医学理论逐渐成熟。
古人总结说:“生生之为易”,易经的道理就是为了阐明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大道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开天辟地之后,万物都生长于天地之间,所以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与易经所说的天地起源,生成万物的道理一样,也是“生成论”的认识论。有人说,老子说的“道生一”是唯心主义,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道”是老子对于天地未分之前的总概括,道是天地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是“混沌”。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是自然生成的,也是整体生成的;人体也是自然生成的、整体生成的,研究人的生命规律,就必须遵循“大道”,医术体现“大道”的作用。因此,中医学是“道术并重的国学”。
人为什么要取法于地?因为大地生万物,养育全球的生命,也养育人类,所以要“人法地”。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人的生长壮老已,一刻也离不开天地之气、天地之间万物的养育。所以,人依赖环境,没有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人就无法生存。
“生成论”就像农民种地,花农养花,渔民养鱼,中医看病,都必须改善生物的环境,以利于生存发展、壮大。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这个字,其本意就是指的植物的根,“树再高也不能绝了根本”,因此,只有改善环境、强壮根本,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本,就是人体本身,是“以人为本”。每个人的本,就是健康长寿,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人的各种追求。中医主张“治未病”,在养生保健、治病防病、保障人体健康长寿方面,有独特的认识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中医学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反复摸索、研究了几千年。
二、千年以来,中医一直奉行“生成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装不下中医药的全部内容。因为人类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已经一百多万年,疾病的历史也一样长久,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也绝对不会只限于五千年。
到春秋末期,医缓、医和、扁鹊等医学大家,摆脱了巫术的束缚,把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当然,这个科学与今天的分析、还原科学不同,是以整体观察、系统分析为主体的科学形态,其中充满了唯物、辩证、系统观的大智慧,是东方华夏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精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血脉、营卫是中医学的语言表现形式,辨证论治是其主要观念,汤方、按摩、针灸、导引、拔罐、穴贴、膏方等等是其实用技术。
汉末,华佗的外科手术非常高明,尽管他有先进的中药麻醉方法,但是由于手术创伤令人畏惧。因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仅可以解救传染病造成的流行性危害,而且很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也可以通过非手术的中药汤剂加以解决。所以,华佗的麻沸散失传了,他的手术刀也生锈了。形成了中医治疗外科疾病,也善于用内服药治疗的特色[2
魏晋之际,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葛洪的《备急肘后方》;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都是当时创新的杰作。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涛的《外台秘要》、苏敬的《新修本草》;宋代官府组织校正、印刷大批医学著作,制定国家《和剂局方》,传播中医学术,都是古时的盛事。
在追求养生保健炼丹的时候,发明了炸药,开创世界化学研究的先河。
金元时期,中医开创了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刘河间倡导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伤寒病,使张仲景以来治疗传染病的学术有了新发展;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人,把治疗内科虚损杂病的学术系统化,号称易水学派,其影响从明清两朝直到今天,一直被中医界津津乐道。
明代吴又可面对瘟疫流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在他的著作《瘟疫论》里,不仅讨论了疫病的各种表现和治疗,而且还对疫病的原因,提出了“各有一种异气”作怪的理论推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传染病病原的科学假说。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有著作传世,号称温病四大家。当然,清代的温病大家绝对不止这四家,他们的学术水平尽管很高,也不是最高水平。
明清之际,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伟大创举,就是在中医免疫思想的指导下,发明的人痘疫苗技术传到了世界各地。英国的琴纳,他小的时候就接种过这种疫苗,后来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良,发明了牛痘疫苗。法国的巴斯德,进一步引进再创新,制成了更多针对疾病的疫苗,使人类战胜传染病有了强大的医学武器。在消灭了天花之后,人们逐渐控制了很多传染病的流行,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是中医学最先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疫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免疫技术。”[3
在中医学沿着自己固有的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候,西方医学传到了中国,引发了中医界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三、中医现实作用不可或缺
1954年,当乙型脑炎肆虐的时候,石家庄的中医郭可明,按照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好疗效。他的经验被推广之后,不仅挽救了大量的国内患者,也救了当时在华苏联专家的命。他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赞扬。
2003年,SARS突袭地球,造成了瘟疫的大流行,全世界8000多人患病,其总的病死率是11%,我国大陆5000多病人,其病死率是7%,低于世界平均数。应用中医药治疗比较早、比较普遍的广东省,患者1000多人,其病死率仅为3.4%,远远低于病死率17%的近邻香港,更不同于病死率27%的台湾。因为香港、台湾的中医界,没有机会参加SARS疾病的诊治,现实的距大差距教育了人们。因此,医疗条件比较好的香港医管局,邀请广东的青年中医专家前去会诊SARS患者,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优越性。
世界范围内爆发甲流(H1N1)的大流行,在很多发达国家引起了恐慌。因为他们不仅历史上有过甲流疫情的大灾难,而且每年防治甲流的费用也非常昂贵。事到如今,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对于甲流的控制,我国做得比较好,让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参与甲流防治,使我国多了一套保障体系,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福祉所系。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治疗心身疾病、治疗多靶点复杂疾病方面,都有方法论的优势,治疗措施非常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病后康复、调养的各种措施。
中医药是古老的学术体系,但是这“古老”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成熟的象征。神州飞船上天的时候,我们的宇航员借助中医药的帮助,可以成功预防太空病,他们出仓的时候心率可以控制在每分钟跳七八十次左右,而欧美的宇航员大多在一百次以上。中医药在太空医学、航海医学领域里的突出优势,引起外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去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火星500计划”之中,就有中医药预防太空病的研究项目,是我国的主要观测课题之一。
中医学还有很多被误解的先进理念,没有被世界认识,它们的能量还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如果中医学的理念和独特做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得到大家的大力推广和弘扬,就会引发一场医学的革命,也将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5
四、中医将改变世人未来的生活态度
现代医学虽然也重视“未病先防”,但是,面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推荐的都是服用化学药品,这些化学药品都是大自然不存在的人工合成品,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终身服药”必然造成化学物质的蓄积,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我们环境里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品污染等,都是“现代工业化”制造出来的,而中医学的养生保健,无论是饮食养生、四季顺时养生、运动养生、养精神、养形体,以及针灸、按摩、拔罐、刮痧都是环保型的措施,中医的丸散膏丹,在中医师的手里,大多数也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中医学术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无非是“怎样看”和“怎样做”;中医特色虽然很多,总的说来无非是其“认识论”和“实践论”有所不同。
(一)人是“天地所生之人”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且人体生成之后,也必须依赖于天的五气、地的五味不断充养,才能维持生命。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阴阳变化;地球的公转,就有了四时气候的差异。人体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中医把“人与天地通”看得非常重要,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诊治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为人不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正气就会下降,就容易得病。冬天伤寒,夏天中暑,春天受风,秋天伤湿,“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地之五味”是中医对一切食物营养的高度概括,五味是人体产生气血津液、精气精神的营养成分,但是太过分的滋味,也会伤害人体,让人得病。所谓“病从口入”也是这个道理。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按药性分成温热寒凉“四气”与辛酸甘苦咸“五味”,也都是“人与天地相应”学术理念的体现。
(二)人是“形神一体之人”
中医认为,人体降生的时候,不仅接受了父母遗传的身体发肤,而且还拥有父精母血升华而成的精神。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之中,精神是主宰,处于主导地位,形体只是“生化之宇”,是产生精微物质的器皿。只有形体而没有精神,不能称作人,形神兼备才是完整的人。
儒家的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假如世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好、和谐的;如果世人的喜怒哀乐不是“发而皆中节”,而是随意地释放,整个世界就会一片混乱。
(三)人是“五脏和谐之人”
中医的“五脏六腑”学说,是一个多元共存、整体和谐体系,它使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达到流通顺畅,升降出入,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中医所说的脏腑,既有不可变更的空间位置,也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是一个时空一体的脏腑概念。并且主张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互济,阴阳协调。脾升肺降,肝胆疏泄。五脏和谐,阴平阳秘,气血通畅,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否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人是“变动不居之人”
中医认为,人生既有生长壮老已的总规律,也有年、月、日、时的变化,人的脉搏、呼吸、气血运行、津液输布、饮食消化,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并且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升降出入”整体和谐地变化不停。中医学除了重视生理状态的把握之外,在辨证治疗的时候,也是动态地把握疾病的变化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病人证候变化,即时随机地进行调整治疗,使病人由疾病状态转为健康状态。
中医的养生保健,也是随时变化,不断调整的。即使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一直运用某一方法,而应该辨证养生,随时调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是千篇一律推行某种方法。
五、学习中医,做自身健康的主宰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说,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之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救助占8%。也就是说,健康的主宰是自己。
中医学从人体精气神整体着眼,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注重自我调养的思想,确实具有独特的大智慧[6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是“动态的健康观”,它要人们时时刻刻注意健康,是“全天候”的“动态自我观测”。因为,中医认为六淫、七情皆可致病。所谓六淫,就是一年当中六种过分的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成为人体患病外在条件的时候,就由“六气”变成了“六淫”,“淫”就是太过的意思。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来是人体的七种正常情绪,由于太过分而引起人体患病,就成为致病的七情。这就是“病由心生”。
中医主张维护人体的功能,生理功能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很多疾病起因于“过用”,过度使用身体的机能就会造成损伤,并容易产生疾病。因此,“强本节用”是中医的一个原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7”中医强调,人体必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安不惧,不妄作劳,使形与神俱,“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一旦养生不谨,六淫七情为患,“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就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健康。
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不仅可以利用药物,更应该想到身心的调整,许多中医的养生健身方法,比如按摩、气功、导引、针灸、拔罐、足疗、药浴、食疗,都可以选用,并且可能达到药物治疗所没有的效果,可以避免药治疗的毒副作用。
中医的学问博大精深,很难在一个简短的发言里阐述清楚。但是,我们坚信发展中医,可以促进健康,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新建主编.河北中医五千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8
[2] 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8-71
[3] 曹东义.热病新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7
[4] 曹东义.中医近现代史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1-50
[5] 苗东升.系统科学的难题与突破点. [J]科技导报,2000,7:21-24
[6] 杨新建主编.中医养生保健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21
[7] 正坤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97
2011、6、1

% N! o3 z  ]5 I7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