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954|回复: 8

《中医人生》痛失作者,娄绍昆先生一路走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发表于 2023-2-8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5:27 编辑
9 j" c' ~, w: Y; x( t4 N4 u1 L4 I7 u( Q( T6 ]0 i* S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3 ?2 I# m' z( Y& D; b. K0 Y

$ @( E* V% J* C2 x3 Z9 K+ D8 m0 t. L; ^- D- }2 U6 }4 v, a
  昨天晚上,惊悉娄绍昆先生离世,心中很是悲痛,又一位学养深厚,本应该大有作为的中医先生走了。

/ w* d9 a- }3 J
  这个消息说:

1 P# D: E# q, D. ~1 F3 ^
  (2023年)2月6日凌晨,我国知名经方学者,中医畅销书《中医人生》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娄绍昆先生,于2023年2月6日上午5时43分在浙江省温州市逝世,享年 80岁。遵照先生遗愿和家属意见,丧事从简。娄绍昆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星期三)上午8时,在温州市殡仪馆A107号守灵室举行。(来自公众号仲景经方·《经方》杂志)

+ h4 X% i. _0 y
' T. J+ |2 q3 P+ M
  我和娄先生“相识”于2012年,他写的《中医人生》,2012年5月24日寄给我,当时我初读之后,心灵被震撼,虽然过去了11年,至今仍然觉得娄先生奋斗过程是那么艰辛,他悟道的过程很艰难,得出的见解很深刻。
; A+ h7 f# P1 g! v
  因此,娄先生命中注定是一个难得的传道之人,就写了一篇书评《中医人生说历史,方证医学汇中外

0 d/ i# b1 k, g4 ]) G, ^
' P: z0 C; {/ S5 |/ o: B: P$ {
# J0 j9 _: F: \
——评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5 j5 T5 u* k; l

: g  N. c- I& j9 y' W+ T5 p- W! \
  可惜,他走了,走的这样匆忙。

+ `$ `3 J0 M9 M8 b* N
  我2018年到台州去,坐飞机在温州降落,路上与娄先生相约,要在今后合适的时候去拜访他,那个时候他刚从欧洲讲学回来。
! t& I) s5 q- x$ K5 W- V
  不曾想,新冠疫情影响了很多事情,未能当面畅谈,甚为遗憾。

+ {! G6 M# m4 A/ D9 ?
  今天,为了纪念他,我找原来为他写的书评,一时之间不容易找到,就从网上转载过来,作为我对娄绍昆先生的怀念。
2 D4 U1 i5 z  o  n. U0 H
  下面是转发来的网络文章,其中网友对我的批评,我是10年后第一次看到,这里我可以先回答几句质疑:我很认真地读过娄先生的书,旁批也很多。有很多敬佩的评语,也有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这些分歧,可以从我的文章、书籍之中找到答案。
. M4 X4 F4 `/ H' e- U7 h8 w0 n5 H
  经方读书社:曹东义评娄绍昆《中医人生》

* Z6 d/ \. Z7 h8 }3 l8 L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经典教程 方剂数据库大全 中医论坛
$ S9 O2 X, d$ b- s) ^- x5 T4 O
  中医人生说历史,方证医学汇中外
) E9 e( h: n: ^& g; y( I- h
& |# w$ i9 l9 u# c6 g5 h- J  j- \) y

0 p! U1 z1 p( k; T7 g
  ——评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 w1 }. `3 S4 l1 K
2 Z& }4 |+ [& b2 g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  2012、8、9
1 i9 S  d6 e+ \' q$ t7 L

, N4 \" ?- c- W+ p( {
  娄绍昆先生的著作《中医人生》,从内容上看,我认为应该是一部历史书。它既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学术史。
: x3 J$ w  ~" ^1 S" a; M2 r( A& l
  小人物见证大历史,艰难时刻做中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8 b5 \/ e# U0 Y) ~$ A
  很多优秀人才的命运,受政治浪潮的席卷,一夜之间被改变,下放到农村基层。这令很多人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内心深处充满纠结与无奈。生活的艰难并不能磨灭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生活条件艰苦、卫生条件差,使很多有志者走上了古人悬壶济世的杏林之路。娄绍昆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他投身中医有很多坎坷,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最终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逐渐被中医药文化所化,如今成了肩负传承中医学术的中坚力量。

5 y4 w( \1 u' ~, ]" C8 Z
  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传神之笔把这段历史鲜活地展现给世人。其中有他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进中医之门的生动描述,也通过他自己拜师学医的成长过程,把浙江温州一带民间中医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展示给读者朋友。使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民间中医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中医学术,以及如何依靠中医学术而生活的。
$ {& _+ q" @4 T
  温州人杰地灵,民间中医之中不仅有祖传的、自学成才的针灸医生、草药医生,也有造诣精深的学者。他们不仅承接了民国年间陆渊雷等人倡导的“中医科学化”,而且还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进行验证,践行了由“《伤寒论》被《内经》化”,再到“《伤寒论》去《内经》化”的学术探索。

6 p# V0 ~+ Z1 {$ n3 k- C7 Q
: [, U: g+ A2 M0 k8 o9 j
  “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 ~2 j3 f" D3 S- R, s1 I& j" S% t; W
  娄绍昆先生在这部书里,通过与阿华表兄、张丰先生等对话的形式,反复探索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张仲景如何处理方证关系,以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的验证与研究。
/ A  Y6 e+ G! z6 j! u1 r; B/ p; m& e& C
  这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它牵涉到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伤寒论》的现实临床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医学理论与经方的关系。
- `( M0 w9 J) m  j4 j) x0 n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如何写成的?他在自序里有一些描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但是,时隔不久,皇甫谧在《甲乙经自序》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张仲景主要是“撰用伊尹《汤液》”,加以改编、补充写成的。

3 }. z8 U$ v/ u" T8 J0 D+ }6 H
  托名伊尹的《汤液经法》,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后来的流传并不广。  建国后,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向国家捐献敦煌卷子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披露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也说张仲景依赖《汤液经》,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5 w9 U# A2 y5 I. Q) j- \8 Q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疑问:张仲景为何避而不提这部重要的方书?
5 B, ^/ U: s( G* b: P% f+ }
  这只能从张仲景对于古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如何看待《内经》理论与经方关系,来推测、来研究。笔者认为,张仲景看重的还是理论的指导作用。
9 t) r/ g( g0 r" s6 a
  王叔和最早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他吸收张仲景的学术经验,用的是“以法类方”的研究方法;孙思邈认为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特有神功”,但是后人学习他的著作却“莫测其致”,完全不能理解、掌握。也就是说,仲景《伤寒论》到唐朝初年,还没有被人们深刻认识。

( u- B" z5 r# z/ D6 l/ e3 m
( f& p5 t$ w# J( F3 X% `1 Q$ p7 c: o% ]- ~1 A
  方证医学研究始于孙思邈
. i$ u2 i0 t! N% {5 Q5 P+ S, |
  大医孙思邈对张仲景著作的不被理解,甚为感伤,他下功夫“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妄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6 k$ k, f8 r! }8 E
  孙思邈这一段论述,向人们表明了他学习、研究仲景《伤寒论》的原因、方法,及其结果。他所开创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是后世“以方类证”的先驱。
! G4 |# K7 c$ t& `/ k# m3 Y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之中是这样分篇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57证方5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16证方4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4证方2首),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15证方7首),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9证方4首),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31证方16首),太阳病杂疗法第七(21证方13首),阳明病状第八(75证方11首),少阳病状第九(9证),太阴病状第十(8证方2首),少阴病状第十一(45证方16首),厥阴病状第十二(56证方7首),伤寒宜忌第十三(15证),发汗吐下后病状第十四(30证方15首),霍乱病状第十五(10证方3首),阴易病已后劳复第十六(7证方4首、附方6首)。”
4 _2 n1 a$ }0 o* C; d1 I& [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被后世概括为“以方类证”。经过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阐发,逐渐形成了非常繁荣的“伤寒学”。
8 r. b- g) X/ O+ _' U# u
  北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厐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南宋许叔微《伤寒百证歌》、郭壅《伤寒补亡论》等,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把张仲景的著作,看成是理论与方剂兼顾的著作。
, I5 S1 H2 x* Z$ i6 u7 l
  金代成无己《伤寒论注解》“以经注论”,用《内经》理论解释《伤寒论》,使张仲景的理论与《内经》的关系更加紧密。《伤寒论》“内经化”的研究方法,一直影响到明清之后,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 `$ p! Z3 T5 L2 Z, I% D
, q6 W4 G8 a& F* @8 @1 D
  汉方医受重视有其历史原因
& \6 X" p2 i- J8 b' N
  娄绍昆先生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认识了被误划为右派的张丰先生,开始对于日本汉方医的深入了解。张先生大学时代学习日语,在下放农村的时候,购买了当时唯一可以订到的日文版的《汉方医学》,使他成了对日本汉方研究的专家。娄绍昆与他讨论“经方医学”长达五年的时间,并且在临床应用之中,取得了很多“大专家”所难以达到的好疗效。
* o" P; {: W4 e: Q  e+ @" U9 ~, }& G; N
  日本汉方医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1702—1773),他从《伤寒论》 与 《金匮要略》中选出220首方剂,并以方为类目,汇集仲景相关论述,并附以自身经验体会,名之曰《类聚方》。书中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几无涉及,即便六经也很少提到,主要依凭腹诊、方证,着意凸现“方证相对”之学术主张,对此后古方派医家乃至整个日本汉方医学界影响深广而久远。他所写的《药征》一书,收载药物53种,对每味药物首先标明功效,继而选录伤寒方证作为药物功效的证明(考征),并辨别方证伪误(互考),表达个人观点及实践经验(辨误)。他的弟子邨井杶(1733—1815),作《药征续编》,收载89种药物,一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W" {( m+ ~& o0 X; {8 j+ @1 p/ A+ V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取消汉医的策略,汉方医学的传人,都有西医毕业的学术背景。成书于1927年的《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的著作,全书很多内容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书中首先对张仲景两书中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

% |5 \6 k% `4 }$ x( l$ p
  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正处于余云岫攻击的中医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36年,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皇汉医学丛书》,是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该丛书出版之后,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0 A0 x* [( i( |6 Z& S& B" z
  受汉方医学“多谈方证,少提理论”的影响,国内出现了重视《伤寒论》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与余云岫的“废医存药”主张,也有了一些妥协。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里,废弃五行学说的主张此起彼伏,影响巨大而深远。
' C" a' ~" u" h# d
  医经、经方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6 k4 T- Q; D# ^2 T3 U
  当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化浪潮过后,沉下心来回归经典,我们不难看出,经方医学、医经理论,是在汉代就存在的学术流派。这两大学术流派,经历了张仲景的整合,已经有了巨大的临床成就。但是,两大流派向外分化的离心力,还是巨大的,不容低估。

0 s6 T' Y% T; M4 U
  一方面,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是零散的经验,经不起西方医学的冲击,有被肢解之后消化吸收的危险;另一方面,只有理论而缺乏固定成方的经验积累,就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4 D5 K3 ]0 J9 J# z3 `- ]- ~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医学术创新”,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每一个疾病在“方证对应”的原则下,分型论治,用的都是“自拟经验方”,把张仲景的经方放置不用,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日本汉方医的  “方证医学”,虽然也是这个思路,但是他们不是“自拟方”,不重时方,尊经方,把张仲景的方剂与现代疾病诊治相结合,反复验证,取得了更多的经验,也更成熟,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借鉴的。

8 G0 H% Z' L- i) i) X$ I, o& _
无论是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病下分型,都应该多借鉴经方,少自创新方。尤其那些涉足临床不深的人,不要急于标新立异,要先把经方学到家之后,再考虑自制新方的问题。
& f, z+ q; |" h' t8 O
  娄绍昆先生《中医人生》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如何继承张仲景把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统一考虑的问题。他说,《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就是一个象征,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借鉴。因为中医诊治患者,不是消灭外来的邪气,而是把患者的正气维护好,消除证候就是治病的根本措施。

2 n# q+ R+ C, U1 d# ?2 V
  学术需要创新,张仲景也没有穷尽中医的智慧。

+ r8 p6 p! f6 Z8 v# U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大方向。”

9 }4 Y! B0 P4 e- K) T' I) |. g8 Y
  笔者认为,邓老这个观点值得大家参考。《中医人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9 u; j9 s6 R  M

, [1 }, {; ?% s, D: F
, V! x0 m: K; [* L! ~" V& F. c
文章引自:曹东义评娄绍昆《中医人生》-经方读书社  http://www.med126.com/tcm/2015/20150223050000_852264.shtml

! R# H" k7 Y% w) e
' z/ d; b( @% j- q  ]; o- q2 U: C( |/ B
  曹东义:籍贯河北省衡水市仲景村,职称为主任中医师,现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是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委员,河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委员,中华中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中医近现代史话》、《中医大趋势》、《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系列丛书。

2 S9 m9 v7 e4 @7 R6 T) _$ G8 ]) w9 n. @# D; S- q
-------------------
1 u' I/ P+ m+ D  r0 }8 y) B
总结的细腻精彩。楼主辛苦了!
. s9 e& X: y8 f2 j% }; F7 l

  k& q3 i7 W. _" G$ B: O! K
-------------------
4 E4 c  r6 h1 h7 b! I
一部自传 一段历史 一个中医人对中医执着的追求,一气看完,虽对一些中医专业问题还不太理解,但 确实是一本好书。

4 _2 M) P! j2 C
-------------------
% A- u7 V, p0 w% Q' [4 R4 N
好。收藏。

/ t$ p& W. u! D/ V5 B. l) F
-------------------
7 w* o! L: w/ K7 \$ x$ K
没有深刻的思想和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没有这样的总结的。
4 r2 k" x8 m& k' ?9 J% @
-------------------
* t  i* c( n2 h, q* K6 s
很好

# d" n5 Q$ Y. O* {) m
-------------------

: H2 `# I# n0 p8 B- e
确实是好书

$ _# L/ D2 \' s. `, @
-------------------
# k7 L# m: M4 [, R' S3 E$ W/ I: t8 W
作者籍贯的村名有意思,仲景村。
: i" V& f7 P  ?2 A
-------------------

6 q$ K7 c7 N# n2 m1 G
谁讲讲仲景村名字的来历吧?
  Y1 q1 j: t7 O" Y. \' }
-------------------
9 V- R8 P1 M" l1 T
读书感言只有一句话:向娄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8 F' o) x+ w5 Q$ r
-------------------

9 {* E' B) |0 m5 Y4 e: S
如果末学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测的话,那就是:曹东义先生并没有读过《中医人生》这本书。所论也有失严谨和缜密。不知道娄先生对这篇文章持何观感?
) }' z6 N: K2 q8 x
-------------------
0 u1 G6 T& |; J* p/ R
仆本恨人:如果末学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测的话,那就是:曹东义先生并没有读过《中医人生》这本书。所论也有失严谨和慎密。不知道娄先生对这篇文章持何观感?
8 Z2 a" V( _) O7 j
?(2012-08-13 18:18)?700)this.width=700;" >

3 Q" w9 m' o( k% f7 U) ~3 O3 z6 N6 G1 ]
请谈谈~
4 G7 Z! I( C) d
4 N) d5 p* _4 M; \4 u5 {7 Q# v  B
曹先生将经方方证相应与辨病分型论治混为一谈,这是在否定方证相应学说,也没有理解娄绍昆先生写本书的用意。<中医人生>一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局部地域的历史再现,而在于书中揭示的经方理论以及医学思维方式。

5 c2 K; v7 r. f4 Y4 J3 ^" e
% [- b5 c3 d. M6 _- [, h
幸苦了!!!

' M/ k" E, c* y# z2 N% L
/ {2 u8 K( k) c; [3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读者对我关于医经与经方关系的论述有误解,这也难怪。
. i1 _. j% k5 C5 J" s! `1 b我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可以供大家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龙山汉碑与华佗仲景- P- W- R7 H, c3 S1 U# Z1 `7 `2 i
时间:2020-07-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曹东义; x+ @; j7 V' i, w4 G% R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常山郡)境内,有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等几座北方名山,山上有三块汉碑——《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碑》《白石神君碑》,现被收藏于封龙山书院旁边的汉碑博物馆。这三块汉碑反映了极不平凡的岁月,其背后涉及的政治风云,也飘过了华佗、张仲景生活的天空,对他们以及中医学本身产生了影响。
' |9 J, s! ?9 n% A( u( U3 k; J4 s5 w5 Y( D# ?
  封龙山汉碑的历史背景7 X% |! O6 l0 P8 {

0 E& {! j# n9 ?; V  在古代“三公”是很高的职位,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大山用“三公”为名称,足见其身世不凡,具有神秘的力量,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立庙刻碑就加深了这种信仰。《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东汉时,汉明帝派张骞通西域,引进佛教并在河南洛阳建白马寺,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也造成了众神信仰的逐渐泛滥,为道教创立埋下伏笔。
* A" F, K7 G; j5 [/ {( |& v
  b3 u+ E) Y; f4 q' n& @; M; ~  封龙山汉碑的不同文字,提供了难得的证据。刻于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年)的《元氏封龙山之颂碑》,又叫《封龙山颂碑》。那年医圣张仲景大约14岁,他自称“余素尚方术”,而当时方术最显赫的人物是河北巨鹿的张角。
+ o2 E% _2 m1 D5 ^
+ s3 V& h) `% r1 o  此碑讲述了皇帝恩准修缮神祠,隆重祭祀的事情。第二年,汉桓帝发动了诛灭宦官的斗争,把宫廷斗争演化到非常激烈的程度。此前的延熹四年(161年),汉桓帝下诏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用钱可以买,这不仅让贪污合法化,也为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延熹十年(167年),汉桓帝大赦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这年腊月36岁的汉桓帝突然病死,第二年12岁的汉灵帝即位,那时张仲景18岁。9 q, W" p5 z) j6 |* w  @

: y. q  ~' b1 k0 Z; _: B+ x  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当时医圣张仲景33岁,第二年黄巾军起义爆发。《白石神君碑》说:“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把一个山神描写为将军,受到政府部门和民众崇拜和礼赞,这应该是黄巾军头领“占山为王”的榜样。
% b, @3 P+ F; h7 O" d" _8 B  E
  碑阴的铭文都是捐赠者的姓名,以及捐赠的金额多少,列在最前边的竟然是务城神君、李女神、石神君、璧神君,以及各级政府官员助手的16位“主簿”和6位“祭酒”。这些政府高官,跟随、拥趸在巫婆、神汉后边,一起出资、站台,帮助白石神君庙的修建,并且把名字刻在碑阴,预示着当时的政治环境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z- W. l/ F* x6 j( X& q

5 U: W' F8 M/ y% z  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的情形完全不同。张角不是因为自身窘迫,而是生活十分优越,有百万信众拥戴,看不惯朝廷腐败政治,打算取而代之。因此,他的政治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引起的政治动荡,持续存在了近40年,并成为东汉政权崩溃,逐渐过渡到三国的重要因素。要说明其复杂内幕颇不容易,但是不做这样的探索就很难解释华佗、张仲景的命运,以及《汤液经》的失传。2 q7 i/ Y$ P7 F2 M  m

/ O5 G/ H  {+ X4 K5 @  华佗与仲景命运受影响. N& J8 `+ D; ?" W. Q
! q3 g. I0 b  S9 W3 q! }# i) ]
  专家考证认为,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华佗应该比他大20~30岁。史书《华佗传》记载:“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且不烧医药著作,华佗主动送狱吏的医学书籍对方竟然不敢要,或许是因“政治问题”。1 a+ U, m/ w) v+ ~' w- Z

0 R/ B( r" B" ~* w: O  陶弘景及其弟子编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象。”该书保留着《汤液经》骨架60首方剂,由此可以推测《汤液经》也把青龙(肝)、白虎(肺)、朱雀(心)、玄武(肾)、中黄太乙(脾)放在了很突出的位置,与太平道的经典十分相似。
9 _' H) B5 D( V+ J$ ]
! ~' }! n' _* [  《汤液经》的著作体例,与《内经》重视五脏,《汉书艺文志》所说“经方家”的分类方法一脉相承,而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着明显的差别。《系词》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天地象征阴阳,四季变化鲜明,中药四气五味等都与《河图》所标示的四神一脉相承。0 i& m8 p8 O+ i" H

- n/ u$ {( v* }5 }( m! W  陶弘景说《汤液经》的四神与二旦:“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四神兽所代表的图形,在东汉末年与黄巾军“中黄太乙之教”有关,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象征。4 |8 k& h, |1 q) u/ d3 q

3 ]$ r$ N% e6 h4 K% }4 i  张仲景讳谈《汤液经》- \0 v" o2 k/ L) ~- V, C

  a, Y" A* ?3 b- P0 [" ^  《三国志》说张燕等在太行山一带,自黄巾起义以来,“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九州春秋》也说“灵帝不能讨”;张璠《汉纪》说“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
7 W8 C: i0 T3 G8 N
7 b" ^% u4 {9 h. p' K  皇甫谧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张仲景继承了《汤液经法》,却改动方剂名称,故意“避道家之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阳旦汤,先说病后说方,与《汤液经》不一样;而且不放在一起集中论述,而是错杂、散在于六经文字之间,因此看不出它们属于“六合正精”,是一个“撕碎了的残片、散落的零件”。1 G. `+ `" L$ H. [
7 e/ q' f7 [% z4 D
  《汤液经》作为经方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东汉时期仍然十分流行,然而后来“人间蒸发”,这与黄巾军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有关。张仲景在利用《汤液经》的时候,尽量避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在《伤寒杂病论》之中,把它们“打散揉碎”,避免其与黄巾军以及其他道教首领有关的嫌疑,在书中的序言里只字不提《汤液经》,与这一段特殊的历史动荡有着密切关系。张仲景把《灵枢》改称“九卷”,因为“灵”的繁体字“霊”与巫术、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仲景虽然也“宿尚方术”,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旗帜鲜明地反对“钦望巫祝”,其中也有难以为他人体会的苦衷。$ q' ]/ u- B/ Y0 x
3 B3 |: S! @) Z6 H4 p
  封龙山汉碑文化揭示的历史脉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历史。(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 c0 @2 K/ D2 H: o: c
0
0 ^5 ?9 z: f; h, u0 v转发- Z9 T- o  O. I* A$ n
微博; ^$ s- e6 F. G7 u6 a  l3 l
Qzone
# a1 l1 f4 ?# ~6 m5 z! \9 B+ Z微信
6 ?; b/ `* y+ v  F% H; P4 u1 l; j封龙山汉碑的“政治解读”,有助于了解中医药传承: l: N# ]8 H( y# g) v$ t8 T! i6 F
2020-07-05| 发布者: 燕赵中医书院| 查看: 5164 |原作者: 曹东义|来自: 燕赵中医网
! L- s/ i! D) j) u& ?: |6 ]  K$ s& y* k3 M
习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封龙山汉碑文化揭示的历史脉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与中华民族血脉相 ...9 E" v1 Z2 t" p- D# Y4 g' F
" {* }% [' }; U6 U1 u* [
    文/曹东义0 b8 s  O( ?4 ^! p% P2 W" g8 D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中医师, V: k2 J  E/ m% K. P1 g
    农工党河北省委会文史理论专委会主任委员5 y$ J2 n7 @0 B' [
+ v2 Q5 n8 L5 v6 k& d( q7 S. S- Y7 m5 \
    2020年6月28日坐落于封龙山书院旁边的汉碑博物馆,向前来参观的游人学者敞开了一个神秘大门,告诉大家一段尘封的历史,也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医药的坎坷传承。
! E, T" h* h" S5 t7 M+ b# U7 g0 A    战国时期,赵灭中山国,封公子元在元氏,是这里行政建制的源头。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在元氏置县,公元28年东汉明帝刘庄在元氏县出生,把中国的历史与封龙山的联系拉得更为紧密起来。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常山郡就在元氏境内,都说明这里是汉代风云极不平凡的地方,否则就不会留下名震遐迩的很多汉碑。
' }7 j1 v2 [* ^1 ~) ~  B; s    6月29日第六届石家庄市旅发大会的300余名嘉宾分为4个观摩小组,分别到重点旅游项目现场进行观摩,浓厚的汉文化让人赞叹不已。对于汉碑的文物价值,过去基本上都是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从篆书到隶书转化时期的标志性碑刻,对于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政治风云,问津者不多,少有学者研究,因此需要一个“政治解读”,揭示其重要历史意义。6 P# K5 o- q4 |  [3 u
千年古县元氏县著名的三幅碑拓《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白石神君碑》在书院南侧的河北元氏汉碑国际隶书名家邀请展展出,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欣赏。: b  R# I" ^7 q9 h. I9 h
    三公高官,权力巨大,人臣成神深受崇拜; v; B" }1 f- L$ d" J7 m
    《祀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元代廼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其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
4 T& P6 V5 A4 J# {, t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乞雨的重要场所。从战国到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的几大名山,是我国北方名山,也是古代地区文化的代表,以及政治风云的中心。
: {; e7 A/ u. P% K7 N    《汉三公山碑》释文:
2 b$ e; N% e* ^& O7 q& D+ X! r    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常山盯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向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我,民流道荒,醮祠希罕,□奠不行,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来道要,本祖其原,以三公德广,其灵尤阙,处幽道艰,存之者难,卜择吉□治,东就衡山,起堂立坛,双阙夹门,荐牲纳礼,以宁其神。神熹其位,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民无疾苦,永保其年。长史鲁国颜氵交、五官掾阎?、户曹史纪受、将作掾**,元氏令茅匡、丞吴音、廷掾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6 ^. l/ Y3 k  `/ G  s* F
    在古代“三公”具有很高的职位,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  g& Q5 v9 K  i: `/ P' X/ W
    元氏封龙山附近的大山,能用“三公”为名称,足见其身世不凡,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在此祭祀、做法,祈求风调雨顺,立庙刻碑就加深了这种信仰。
5 `9 t4 y, ?& i9 O    《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孔夫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东汉时期汉明帝派张骞通西域,引进佛教在中原流传,并在洛阳建筑白马寺,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也造成了“众神信仰”的逐渐泛滥,为道教创立埋下伏笔。6 I# e' h) w5 p) L' \4 k
    《汉三公山碑》刻立的117年,东汉安帝刘祜已进宫即位10年,他虽然已满了23岁,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范晔《后汉书》说:“孝安虽称尊享御,而权归邓氏,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然令自房帷,威不逮远,始失根统,归成陵敝。遂复计金授官,移民逃寇,推咎台衡,以答天眚。既云哲妇,亦‘惟家之索'矣。”文中“计金授官”是卖官鬻爵的代名词;“移民逃寇”则为天灾人祸横行的描述;“推咎台衡,以答天眚”,则是甩锅地方官员、欺骗蒙蔽上苍的鄙劣手法。0 N3 I3 ~0 R* {$ K
    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这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激烈爆发的突出表现,它与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的情形完全不同。张角作为宗教首领,不是因为自身窘迫,而是生活十分优越,有百万信众拥戴,看不惯朝廷腐败政治,打算取而代之。因此,他们喊出来的政治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8 L0 T* w& c' V' r7 P9 |
    虽然黄巾起义在公元184年被镇压下去,但是,其引起的政治动荡并未随之而平息,而是继续存在了近40年,并成为东汉政权崩溃,逐渐过渡到三国时代的重要因素。要说明其复杂内幕颇不容易,但是不做这样的探索就很难解释当时的风云变化,以及很多人物的命运,比如“华佗送人不敢要的图书,张仲景用了不敢说的《汤液经》”,为何会逐渐失传?不分析时代背景,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8 t2 B. S. I& z  R9 g0 T    封龙山汉碑的时代背景,以及三款汉碑不同的文字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3 e6 C6 @; A% j2 C) q- ^. Y
    封龙山高,神明保佑,难以挽回东汉颓势$ I% `  J# p7 n3 O0 w
    刻于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正月的《元氏封龙山之颂》,又叫《封龙山颂》。刻碑那年,医圣张仲景大约14岁,他自称“余素尚方术”,而当时方术最显赫的人物是河北巨鹿张角。
, ~/ a8 D" w* j《元氏封龙山之颂》碑文为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字径约一寸五分。宋代洪适《隶释》、郑樵《通志》、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皆著录了《封龙山颂》碑刻。明代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二十《跋汉封龙山碑》载:“右《封龙山碑》,在元氏县。汉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余年,石刻虽颇剥蚀,而文字尚可寻究。碑首云:‘封龙山者,北岳之英也。’此本得之刘智安主事。”
- {9 {1 {; D% W! H9 F0 V    金石学者刘宝楠,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调任元氏知县,第二年的十一月,在距元氏县城西北四十五里王村的一座废弃三公祠里,发现了《封龙山颂》的碑刻。刘宝楠便命人搬运到城中,但是这通汉碑有将近五十公分的厚度,使《封龙山颂》恰似 “胖墩儿”,而同处封龙山的《白石神君碑》等汉碑,厚度还不足二十公分,山路运输困难,遂将其凿断为数截运至城中,置于薛文清祠之东厢(文清书院),刘宝楠命工匠重新嵌合,并让次子刘恭冕对碑文进行考释。此后百余年间,拓本制作,广布海内,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但是20世纪50年代《封龙山颂》碑被砸毁,残石下落不明。相关学者考释其碑文为:+ c6 S/ T2 u7 b4 k4 J
    元氏封龙山之颂:( I5 z1 r4 Q9 b* q# a, }' m3 M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遭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 年(164年),岁贞执涂,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璧,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寔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炤令问。其辞曰:/ C; h6 y; A) t/ h, m( B
    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年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4 S* M) d6 ]8 D  M
□□□□□元氏郎巽、平棘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林)纵至,石师□□造,仲张□绛伯王季……
: E+ T& ^- D9 Q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封龙山颂》的整幅裱本,有两处题记,其中一处为刘宝楠好友张穆所题,为此碑发现两年后的初拓本。
# A  g$ T# N) b: G' N# e+ N    从此碑文来看,主要讲述东汉延熹七年(164年)正月,常山相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为恢复新莽以来被长期废弃的祭祀封龙山神典秩,上书汉桓帝,并获恩准。皇帝派人带领乡民修缮神祠,隆重祭祀,这是一个在当时很重要的事情,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于是天人和谐,谷物丰收。此碑刻立的第二年,汉桓帝发动了一场诛灭宦官的斗争,把宫廷斗争演化到一个非常激烈的程度。# N9 b. ?1 z$ c7 U' y" d, K. i. ]2 [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祖父刘开是河间孝王,父亲刘翼为刘开庶子,受封蠡吾侯,级别不高,与皇权相去甚远。然而由于8岁的汉质帝,被把持朝政的梁太后之兄梁冀毒杀,就另立刘志为帝。因此公元146年,15岁的刘志从河间入京登上了帝位,成为汉桓帝。刘志年少,又是突然从地方调入中央,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了梁冀的傀儡皇帝了。后来他经过多年蓄积力量,依靠宦官除掉了梁氏外戚,几个有功宦官被封为“五侯”;后来宦官当政为非作歹,引起士人不满,他就用“党锢”的罪名压制士大夫,并且择机除掉了宦官五侯。1 n: t  ~. u: c8 X6 {$ ^- t4 |
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严惩地方上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因之得罪了当权的宦官,被桓帝下狱论罪,从而激起了太学生刘陶等为首的数千人到宫门外上书诉冤,迫使皇帝不得不释放朱穆。当时京师有3万太学生,他们与鲠直的官僚、名士结合在一起,势力很大。
: m8 r% w/ }8 P    桓帝的卖官鬻爵是从延熹四年(161年)开始实行的。这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数民族起义,战火波及到三辅 (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桓帝为了减轻国库的财政支出,就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卖官鬻爵影响极坏,不仅让贪污合法化,直接败坏了吏治,而且贪官污吏的搜刮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并为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
9 o! E* u6 t( h3 u: v" Q4 [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党人出狱,也就分头回乡。范滂回汝南,路过南阳,“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两”。2 U! i* U  B) i* q( x; \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突然害病死了。他活了36岁,前后立过梁皇后、陈皇后、窦皇后三个皇后,只有三个女儿,但没有生一个儿子。窦皇后急忙请她父亲窦武入宫,跟他商量妥当,让汉章帝的玄孙、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做了皇帝,就是汉灵帝。: V) z( x6 a% T5 }
    汉灵帝生于冀州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今河北深州),父刘苌早逝,母董氏,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当时只有12岁,比张仲景小7岁,又是一个小皇帝,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让人感慨的事情,封龙山《白石神君碑》的刻立,也和他有关系。$ e& }. l3 W( H- k6 g% z' @
    白石神君,自带武功,顶天立地坐镇一方  r( `; d$ c' R
    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当时医圣张仲景33岁,第二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它是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现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 r: p( w% ?9 Z6 y+ g! ]
《白石神君碑》碑阳和碑阴的铭文,为那段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脚。9 h7 G9 d1 a3 U' |3 c( H7 g# R
    碑阳铭文曰:
6 L$ {, [8 t( m9 \    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祁以弭害。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宣朗,显融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嵘,采玄石,勒功名。其辞曰:. q3 j: P8 Z; w8 t
    严严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唯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非奢非俭,率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其命辰,进其馨香。牺牲玉帛,粟稷稻梁。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w  A2 b! [0 I* j! K+ u) z/ f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王翊,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椽吴宜。史解微。石师王明。' i) n* ]# S6 y# f1 [8 y+ j& |. b6 {# Y
整个碑的阳文说明,《白石神君碑》的刻立是为了纪念重修的白石君庙宇,而这个翻修的过程,经过国家最高管理宗庙部门太常和尚书的批准,有规划,有经费,是一个规范的项目。而批准这个项目,既有章可循,也参照当地其他神山的祭祀惯例,因此说“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1 z  x6 k3 T/ {' r8 l" B2 a' X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据称,当时抄书的人,每日达千人,颇为壮观,其背后也有不同的议论。
' D1 x- j# b) n0 }% x    从西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经典成为国家推行政教的范本,五经博士广收门徒,国家设立太学,思想建设高度统一。但是,经学繁荣到东汉,逐渐走向烦琐哲学的误区,一句经文的解释可以达到几万字,因此很多读书人“皓首穷经”,颇不容易,也有民谚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8 |7 x. p. b2 g) R; L+ [7 m
    汉灵帝也不喜欢儒家经典,而是很重视诗词歌赋的艺术培养,因此,他建立鸿都门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很多寒门学子也能入学深造,得到官府任用。此后建安文学的兴起,也和汉灵帝的这个举措不无关系。
8 [" h$ ^7 \3 V+ I0 _/ \* X" y    汉灵帝不仅在经学之外,开创文学艺术培养学校,对于张角等倡导的太平道,一开始也采取包容的态度,甚至把自己的儿子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也寄养在“史道人”家里,被人称为“史侯”。尽管董卓杀汉少帝有很多原因,但是刘辩不在宫里长大,不懂大汉威仪,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9 o6 a  U! q+ ]3 ^6 o& L# ]
    《白石神君碑》说:“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把一个山神描写为一个将军,受到政府部门和民众这样崇拜和礼赞,这应该是黄巾军头领“占山为王”的榜样。( p+ \2 w6 Z" m9 J1 ]
    《三国志》说:“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馀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瘿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
/ z$ m: \9 p9 H3 ]! _    常山郡的真定县城,东汉末年坐落于石家庄东古城,隋唐之后才迁址到滹沱河北岸的现在地址(北岸当时叫安乐垒),真定县(东古城)与元氏县相距不远,都属于常山郡,郡治(首府)在元氏县。
5 r9 {& E* }3 h; M/ ]    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定州、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
/ T4 `8 Z9 B9 D! g    根据资料记载,瘿陶之战,自张角黄巾起义后,河北地区大大小小农民起义不可胜数。中平二年(185)二月,博陵(今河北县南)张牛角部与常山(治元氐西北)褚飞燕部联合,以张牛角为帅,共攻瘿陶(今宁晋西南)。牛角中流矢且死,令其众奉飞燕为帅,飞燕改名张燕。燕又联合其他起义军,众至100万,号称黑山军。
  ^; i1 k1 t- x2 T$ V    张飞燕领导的黄巾军达到百万之众,纵横几个郡县之间,由于“灵帝不能征”,就用了“招安”的手段,张飞燕摇身一变成了“平难中朗将”,比宋江接受招安早了近千年。
+ S% b6 K+ T0 |$ \0 U  [7 `    《九州春秋》曰:“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典略曰: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G7 y4 G# ~$ [- N  D& v5 C
    张璠《汉纪》云:“又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也。是后,董卓迁天子於长安,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袁绍与公孙瓚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瓚,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鄴,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陆机晋惠帝起居注曰:门下通事令史张林,飞燕之曾孙。林与赵王伦为乱,未及周年,位至尚书令、卫将军,封郡公。寻为伦所杀。”/ V' k+ D& f4 F8 I' Y; K  u
    史书记载的这些黄巾军时期的乱象,在封龙山汉碑《白石神君碑》的碑阴铭文之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证:, n7 a9 E2 k% F+ {7 H8 L
    《白石神君碑》碑阴铭文:
0 l3 P( @( x+ x    务城神君钱二万李女神义钱三万□□石神君义钱二万璧神君义钱一万主簿□音叔道主簿郝幼幼高主簿郝尚文休主簿□渊孔先主簿王合元先主簿□□文业祭酒□礼孝仁祭酒范□孔周祭酒张广德林祭酒郭稚子碧祭酒郭挈仲业都督赵略孔达主簿郝明孔休主簿杜斐文达主簿马靖文□主簿韩南儒伯主簿□观泰弘主簿李斐叔宗主簿□当季元主簿□志元恪主簿张斐休武祭酒陈光长林主簿□由季儒
0 Z6 x- a0 _; E3 D. n+ W  p    碑阴的铭文,都是捐赠者的姓名,以及捐赠的金额多少,列在最前边的竟然是四位“神君”和“女神”,他们既然可以称神,其在人间的声势、影响自然非比一般。  n  n$ v  C6 d: I9 [, z/ b; T$ ~# Q
排在巫婆、神汉后边的人,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助手“主簿”和“祭酒”。
: n' }! t' \! |% q/ K# j: R+ |    主簿相当于各级领导的秘书,陈琳在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杨修在曹操称魏王时,任曹操主簿;黄权原为益州牧刘璋主簿;吕布早期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主簿;田仪是凉州刺史董卓主薄,为董卓亲信;杨仪最早任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殷观乃原荆州牧刘备主簿;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司马懿曾任曹操主簿;凌敬任窦建德主簿,曾在虎牢关之战前献其策于窦建德,窦建德未采纳,最终败亡;陈寿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骆宾王历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
8 I, L6 T/ b* P3 s# M$ J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3 }0 e' d: C) T) v8 X$ }
    这些与政府高官联系密切的文人墨客,跟随、拥趸在巫婆、神汉后边,一起出资、站台,帮助白石神君庙的修建,并且把名字刻在《白石神君碑》碑阴,留给后人深刻的思考。
: ~9 ]2 o. p6 J" X( E    东汉灵帝时期,黄巾军起义爆发之前,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了。! L3 h. ?4 d. R$ s6 o
    汉末名医华佗、张仲景命运受影响6 @  [: B* H3 K+ J3 L  ]" ~
    专家考证认为,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华佗应该比他大20-30岁。
! |6 T( r9 p# W, Z    在封龙山汉碑刻立的时代,孕育了张角黄巾军起义爆发,也改变了汉末名医华佗和张仲景的命运。' [0 R9 l2 p% x: l' G; [
    《三国志》、《后汉书》的《华佗传》都说“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医药著作不烧。老医生华佗主动送人的书,为什么会触犯法律?难道“年且百岁”的民间老中医,他的书不许在社会流传吗?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很多年。" \$ i) |- J6 m$ B
    从敦煌传出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我们可以得到了很多启示,它“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象。”' B7 V) W; ?8 B/ n% ~+ a5 y3 a9 h: z
    这个据说是由陶弘景及其弟子编撰,保留了《汤液经》60首方剂的古医书,带给我们很多历史信息。其著作的基本形式,或者叫书籍体例,是前边按照脏腑虚实归类方剂,用来治疗内科杂病;后面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阴旦、阳旦所形成的“六神方”,治疗外感“天行热病”。5 j7 K9 z: r! _# |( o, j
    这种用脏腑辨证治疗内科杂病的特色,与《内经》“五脏者,身之强也”的思想相一致,也和《汉书艺文志》所说“经方家”用脏腑分类疾病的方法一脉相承,而与《金匮要略》有着明显的差别。& n& q: a% y( _* g* [$ U8 s
    按照五行归类的方法,人的脏腑也属于“四神像”所代表的时空,也就是春(东木肝)夏(南火心)秋(西金肺)冬(北水肾)。中间的长夏(中黄脾)不主时,却主管升降。- e( B' N1 Z* T, X6 I* q; n" K' o& s
    《汤液经》用大小阴旦、阳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在形式上代表 “六合正精”,说它们属于“神明之剂”毫不夸张。7 H1 r. d: m' r2 o
    《易经•系词》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天地象征阴阳,白天黑夜的对比非常鲜明;四季气候温热凉寒,其变化也很鲜明。因此,四气与四季相对应,也是中药功能划分“四气五味”的重要依据。: v! |: T  \, l# Y2 R
    《汤液经》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阴旦、阳旦来表示方剂的作用,与临床治疗所用方剂的功用紧密相关。9 ]* U2 F& f# [7 I& p3 d1 |
    因此,陶弘景说:“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7 I) E' y, _. D' E* D9 N    四神兽所代表的图形,在东汉末年与黄巾军有关,是一个非常敏感、又令人害怕的象征。
9 O/ p! Y2 P8 W% R2 O1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阳旦汤,但是并不放在一起集中论述,而是错杂、散在于六经文字之间,因此看不出它们属于“六合正精”,是一个“撕碎了的残片、散落的零件”。8 I3 `; W2 b8 z6 D
    张仲景不敢谈论《汤液经》,事出有因
7 y; s/ U- s9 P# d. T0 o- {    张仲景为什么要改造“六合正精”?为什么他在《伤寒论自序》之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却避而不谈对他最有借鉴意义的《汤液经》呢?, L2 H9 A! V& D  V
    这里边大有文章,有非常重的历史原因。
- i! s6 B! T! K# M' S9 _    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z8 V% E* |5 a, \+ q8 S! W/ w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家著作总共11部著作,即使是神农、黄帝为作者的书籍,也不叫“经”,而《汤液经》32卷被称为“经”,是因为它是非常重的经方著作,被历代医学家所传颂。, w- I0 |; f" O  Q1 t
    皇甫谧又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皇甫谧距离张仲景、王叔和生活的年代很近,只有几十年,他的话应该有较大的可信性。
# ~0 @0 ^5 u! r& H$ E/ p    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中说:“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s/ R- u( L$ s' q4 ?( u: j5 k) f
    《汤液经》作为经方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东汉时期仍然十分流行,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后来它竟然“人间蒸发”,逐渐消失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分析,尤其是黄巾军所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 ?. x7 d! z4 w% a+ m( C4 y0 P1 N    四神兽被借用,成了太平道黄巾军的“圣物”
# ^8 S, e, \8 M/ r7 B4 n    巨鹿郡张角(今河北省平乡人)创立的太平道,据说他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依托黄老之学,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 r7 g+ l* H! _# Q5 H    张角经过不断传播,蓄积力量,到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7),随着东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等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思想混乱。他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他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军”,被蔑称为“黄贼”。9 e5 n1 b& E" K  u' N0 ]
    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就有曹操等人。
- ^% J, j$ Z9 K3 {) P9 w! X! S0 O8 e    黄巾军起义之后不久,张角病死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这个时期,张仲景大约30多岁,其仕途之路不能不受影响。$ X6 Z3 p+ B3 k$ Y3 W% ]
    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181-234)为帝,史称汉献帝。董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到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此后三国群雄先后登场,成为乱世的开端。其后20多年,黄巾军仍然很有势力,经常发生暴动。
' R9 n7 r. s, p4 d0 k    《三国志•张燕传》说:“灵帝不能征”,而将其招安,而加封其“平难中郎将”笼络他,这件事发生在元氏封龙山一带。* p/ o- `2 M" s5 s0 O
    这段历史不仅曲折,而且还很漫长。黄巾军主力虽然在公元184年被镇压,192年在山东青州仍然有百万黄巾军,曹操击破他们之后,收编了30万黄巾军,成为青州军。在这次战斗之中,黄巾军劝降曹操的信中说:“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6 y9 w' W8 X. \: [; l: a5 w5 v9 D4 P
    在太平道信徒的心目之中,“中黄太乙”主宰天地万物,它的四周分布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0 k6 _# X; q1 t5 b8 Y  m
    中医被道教利用,行医与传道界限被模糊
/ \9 s0 Y3 T4 V/ o& i0 E- H$ B' z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著名医生如华佗、张仲景那样,一定经常被患者所包围,或者追随到各地。因此,医生看病行医的场景,与道教首领传教布道的过程很相似,医疗与传道的界限混淆了。0 ~4 ?0 T, m  f: V
    有圣人、经典、道场、信徒,才能成为宗教,老子去世几百年之后,被尊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与当时佛教传入、东西方文化撞击交流不无关系。, B7 h( Q" U' o! A* ~
    华佗送给狱卒的书,如果不是《汤液经》,也一定是和《辅行诀》一样,它在卷首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三皇的圣象,一看就像道教的经典,或者像图谶之类的禁书。因此,狱卒畏法,不敢接受。假如华佗交给狱卒的《活人书》,没有图像,只有方药、案例、经验,狱卒很可能会千恩万谢、欢天喜地接受了。7 v+ T) l# r1 z+ P3 h
    华佗作为一个久经世故的老中医,他绝对不可能私自传授禁书,也不可能明知法律不允许,还勉强“出书一卷”交给狱卒的。
' \" {" A" O& n" |    值得提出的是“出书一卷”,与“写书一卷”不一样,他拿出来的书,有可能是他游学的时候,接受自前人的著作,也有可能是事前早就写好了,打算“传道、解惑、授业”的医学著作。他烧了这部“可以活人”的宝书,的确很令人惋惜。
' r8 w2 A4 s$ l" Y6 q- h: u0 C" A. t    张仲景由于身份特殊,他在利用《汤液经》的时候,尽量避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兽,在《伤寒杂病论》之中,把它们“打散揉碎”、“再利用”,避免其与黄巾军以及其他道教首领有关的嫌疑,在书中的序言里只字不提《汤液经》,与这一段特殊的历史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2 l1 t. E  f, ^3 q  K# f
    说来也是巧合,无论是太平道、天师道,还是“黑山贼”,他们的首领都姓张,“余宗族素多”的张仲景,学医于张伯祖,老张家是一个大家族,正在经受时代风潮的冲击,这也许就是张仲景不得不“坐堂行医”的幕后原因。: G( F0 I9 S. i, K5 G  r6 M
    张仲景把《灵枢》改称“九卷”,因为“灵”的繁体字“霊”与巫术、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仲景虽然也“宿尚方术”,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也旗帜鲜明的反对“钦望巫祝”的行为,其中也有难以为他人体会的苦衷。
+ M2 T5 ?+ H: V: _' T4 f2 z    习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封龙山汉碑文化揭示的历史脉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历史,历经非典与新冠,我们更加珍惜这个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8 17:22
& E1 F$ M* y* c8 m& j0
6 q0 @1 Z3 y* S" O转发" \8 T  W2 P, x0 a" z1 Z7 t
微博

, R$ c2 w4 m( e4 I: R* T4 r9 Z; e《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 J( x, R+ w/ v" E) t( ?! P
曹东义著
6 g) J! |" D3 n" e+ A: J1 y! t2004年1月5 I& n) U3 P/ K# ]# F( H6 l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E7 p/ h5 Y7 _7 x$ R4 e
6 }+ _6 E, E  W* C
目   录
( L' n4 v7 ^3 b4 c引        言        1) p( e+ m7 G8 j" t" P5 }! t' U* Z; y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 e* l/ p2 n3 {. v- Y. N/ K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
% k! u' }3 L) h: C  o  Q2 |2 M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
; E/ A4 _3 _, d9 |' h9 e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O" T" D' d1 m  T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 h7 l6 \% S8 t; x/ l6 p' W2 _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1 d' r$ H5 E0 [7 v1 ]0 J8 L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n; f) i  Y' B
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1 U# q& `. `# J$ S. H  L1 l
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 k+ e3 p# z; g$ _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 D. Q: ]* S  v, E0 K( z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H; r! ]. c+ M. Q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3 l9 S) K/ e& I0 `+ P5 A: A+ b' b7 g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l% V/ b) ^+ D( b0 T. Z# e" U! y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 R9 W% |9 ]% f8 J8 \; {) f
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 T3 a% x) E
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 Q0 M, P3 q/ P& q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
9 F3 p/ R, t7 ?; e% M) I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6 Q. i# B. a4 v4 L; D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 D% G0 Z/ a% V& [9 u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8 N6 t4 N) |: F- w0 I; s* ~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 k2 Y+ {0 ~0 ~' u2 \$ g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
& o/ b- u9 X- l/ B! ]/ R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
5 h  X& M+ V%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7 O( P1 i8 `+ i, @& U- T7 p0 V& K
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8 x) F- x  v0 Y; }/ ?0 ?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 h3 v' n5 g5 C7 \+ W
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l  r) n% G( J
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I/ N0 A4 |, L5 V
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6 O9 t4 U9 s" B9 R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O2 P: t0 m6 @
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4 ^) L# J5 e+ p& l1 t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
! p/ E" S% U* ^( m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
5 C# I0 e( U1 a5 Q+ I" J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8 L5 {" n* ^# q7 ~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 c; S& f' A5 n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
4 w8 W) u1 A1 a* M+ y* L$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 Y! n- j+ _# Y- B9 [" Z+ d: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 J; z7 {, O; X$ e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X8 L9 `& ?# [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8 |1 O. W- N% Q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
; P$ H, ]* N( g: C+ ]/ c- K2 e3 I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 a+ p( q. k' p* \# D# Y; B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8 17:222 J% N  T8 N+ x  b  R; B2 j
04 F, v* [$ V$ N# c+ `& d& K6 N
转发
! S. @8 K! u+ I4 u1 d+ h; q微博
5 S& m  m5 k3 k/ ?" B/ s# C8 |' v
《中医热病新论》  M* H6 U( ^" ]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3 z! r: _$ g! a1 Y2 M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1 U2 a, F: P& m) I" V- O; n8 [( L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6 l7 s7 H5 q' c  a1 |

8 c* b% d0 U) P0 t/ ]主编:曹东义3 q5 a4 O1 K" |7 J+ i1 x
目录% I# L; ~2 W0 _
9 s. x: O% @+ c, v, T; p
/ V! s+ |* X/ O; A. u: G) s
引言        4
' Q0 d2 S1 {8 o- i# p6 i& r0 Z,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3 S; v- x+ J5 B9 E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 ]6 u9 a' n4 ^8 z1 \& ~, Z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w' Z$ ?% o4 k% j1 b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 q% a5 Q8 t5 U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1 E2 Q2 d( e$ I+ x) @+ g" o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a2 R/ g# \, o: P$ d% e9 q/ T! x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9 S' u* k/ u" ?2 V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 d0 w8 z0 Q- w) A) ~9 q“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X, r6 j' V: o# R) m/ K+ v( g' P1 m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u1 M: k5 h' g  i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9 U0 [0 i( H' T" o5 @4 ~9 ?5 G“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 a! s' ?- m' B: h' b& o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 I% I0 Z4 o2 V7 Z7 H" v& c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 S% g/ S( K* M/ S3 W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5 n  g7 F7 a5 E3 a3 f- P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 v( [0 B* S# Z4 V/ b8 H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4 F) M; P2 K( M  f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9 V! x" w5 y4 j2 S  ]
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 ^' B4 y9 D# D# ], `! s! x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6 r! j! W$ S# x  Q1 b7 h3 V4 p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L/ a% K" I% F' ?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 f( b/ k5 K$ D$ U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 g% Q, M" x$ O) ?) l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f# ^6 X, s9 D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T4 X3 X# [* ?' D$ k/ C1 }“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H0 \6 R9 N4 M! a( {; B4 b" s5 s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T- F5 z0 A8 q7 e$ v( `, [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d5 t& p( D9 @# `1 X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 U8 r$ |7 R. g* C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y5 U% b+ n5 v, J# m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4 h) O" [1 |  f/ M3 O# w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8 D- b* X4 `; D6 W/ g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 v+ b, {! J- d5 Z# A1 X- s. p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 L: a& w6 G/ n/ k+ f3 v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 p  u9 Y: I8 c' `3 y9 Q7 E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2 K* }" l6 ]9 a2 J* f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 o3 b# q5 \: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 G. y  d7 W, X' Z9 O" W$ m5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e9 M9 F8 N% W, O! r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K8 I8 Q- m8 `9 v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7 ^8 s) v, n2 Q+ t. q. ?& R. r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5 h5 g0 y( a0 A4 Z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X( m/ H* F; ^6 l$ d0 ^$ O1 p
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4 U; f. n/ E- Z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 a8 S4 {. n- b  y7 D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8 r5 h" E9 j! o% X- s% }  b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 H4 a( M0 V5 X9 h, @9 m1 S' I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 [* J& G0 o$ Y  B/ s1 {9 Q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0 }1 M. Z+ j; m* d& N1 Z* Z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O$ T" g9 a* o! c+ @& p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7 R9 @! r! G% Y0 y( f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 @5 N% m8 _0 s% L4 Y9 H  M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8 ~' D% |0 A1 W( t, N  A( N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7 ?, a; F  T( T+ M  y9 i1 e' _* {9 @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3 K$ z1 x/ ~5 P: I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4 N) Q) ^$ E0 J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6 ?  h& P" C/ u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 T( ?8 z2 U1 k" t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8 x# \: X! T2 l5 c, G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X3 i8 \9 A) f% e/ d' v: D! X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1 v' W1 R& v" r7 q/ X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1 D: \1 t9 n& `- I6 [( {5 k' C6 W$ Z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h9 g2 Y* ~1 e7 Z/ A6 w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B- T. H! X- w+ x% Z/ R& P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_# K; P2 i* K- S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 M* R2 |1 V# L) F: m# Z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8 t6 r  @* D# R/ \) u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L! {) @7 w5 ~+ G- P8 H& t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 Z( u7 T5 a$ v9 E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E2 A& l4 i. p9 m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o0 o7 i% G2 K+ c* R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0 F$ E9 B! G# z' q0 ]$ Y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 p9 q, \  R9 d! F1 F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m6 w" p* J# `  M5 W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8 a( Q$ S3 N, S5 K+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2 k# B8 ^! ?2 t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6 m, s$ c$ h0 e2 u" K% B3 p' O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Z% w3 F: Z, e; s; G; M! w7 x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9 E9 [2 w# l8 a" Q( j3 B7 \. X7 W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1 p) }# w! o; X2 {, I6 I
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4 {7 [7 B% T) m3 a8 a0 E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1 h/ P2 U" R6 n0 K  C  M8 Z# h9 g: s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2 j* L# ~( |! F2 l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1 u, [  K. x# P+ k2 B/ W  I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3 w( O8 B' Q4 O' i/ H0 a! Z4 X(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9 r! G% U7 m) n$ D  j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0 ?& D" ?( ?  V0 ~. k! b3 h/ J(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n" @% H  t7 {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 b- j, d. @& b( {" m: a(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 Z9 m, ^* o; C+ T(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H1 V# X5 v* k% i' A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 D' E( i6 @! K6 A" Q: `2 a(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T/ p" R8 {( C1 t0 l(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R% w- g+ f' K; t(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5 W& L6 a" `2 W; W1 J4 Y, W(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1 A, a! T5 x3 f- N2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_$ _6 e% s$ Z
课题总结报告        152
( C/ t+ g. m. {. h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 d7 C* r6 C7 z6 ]8 J7 Y. {6 N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2 l& l: [! S% z2 }8 R( J& b1 |0 K$ e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H7 r0 S/ s' ?0 c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 P4 w7 f5 _, K- O5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8 17:24
0 c# ?, a! W2 E& R《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S) b6 w! m( e4 N* z$ A% N
曹东义著
0 j2 I( k4 }3 |5 g* r$ v$ i2004年1月
2 b7 I! j! F. ^6 m
《中医群英战SARS》
8 P3 @' E- G9 W! K# ?) O
! i" ~: g$ x: @. R  z2 P——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p) x8 F8 q9 I. r

0 \6 {1 ]" j5 h% X5 G* c2 Y1 o: \4 R
: [+ Q3 O3 c& Q# j8 t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s& Q9 ^: C$ D
序        3
3 x" k9 d/ y6 ]8 r! ?名家点评        4
+ U0 S" J2 N  ]2 X+ t引   言        10" F, Q/ F; _4 c# m  z4 G4 v
史实篇        12! g! P( c. @) w1 u3 ]- L$ c- Z) |
序幕:瘟神与人类的战争        134 X* ?# Q5 p1 a
第一章:瘟神偷袭广东        18: E; @' {: s0 e6 o1 P
瘟神发难十面埋伏起烽烟        181 p" j# R! H- a" l
吕玉波说最难忘怀属当初        26, K* L/ k, L" `( u. Y
广东经验促成中医介入        31: l. L; \/ H" O6 X" n+ b  U5 r
第二章:高高挺立的中医        39: H+ S" N* G9 n: q* G
中医的一段屈辱历史        404 `( z/ W* I+ P) s" D( ?
禁用词语大笔一挥救中医        46
8 }$ `% |8 _$ d2 C& U. H3 P邓铁涛论正确看待中医        52  s, |: h9 c# D4 z8 m
为中医完整体系而守侯        58
- J+ j7 G* d1 e  {向中央为中医参与请战        62
5 S6 H" j; G, B/ g$ r可资借鉴的石家庄经验        70' s8 u5 [$ D/ p$ d, d  S! ]1 X
第三章:燎原北上        76
  W( Y: S7 \0 a# h9 l3 _疫情如火考验疾控能力        76. T: j4 k2 M% T% C# Q* R
张文康根据什么断疫情        93
) M8 ?/ k6 O  N7 `( W. F5 z1 j新一届政府的快速反应        113: T' b- A' |5 H& o
第四章:奋起反击        123' b5 v7 X; ~$ n( |8 ?
中医药进军主战场        123
5 V/ s  T# }. Q+ e& c0 l紧急启动中医科研        1324 [$ g% T. n( ?6 W* Q, \3 ~- M1 u
中医群英献方献策        144
5 I! N4 |. Z& ?$ G$ R5 s挺起胸膛保卫心脏        215
+ w1 M; i! @; h0 J* Z第五章:胜利会师        2224 f2 M; N1 G, X+ N& K6 i- E4 S" K
三军会战小汤山        222
- p" c4 h8 u* i9 Y9 [, q流调与出师香港        230( O; H0 Y5 o- J- h& S; G* s7 F
中医会师京东宾馆        239
* U7 B+ \' d7 b$ N收获香山科学会议        268+ [3 h  b3 A4 n- z+ y; v: ~
反思篇        277
+ F0 F+ t- F3 G$ u, F' }( z第一章: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        277
( ]' p" [) B8 R& x$ R5 J2 c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时代形象        278% }, e0 _( N" ]+ c
再次突显中医热病辨证治疗特色        280& N6 O0 u# x$ v/ n
收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        282
2 s5 S0 H) y" f* l; \. e0 t" g6 K蕴育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突破        287
, Y1 f, Q1 u+ j# o第二章:SARS促使伤寒温病统一        2901 C. o/ A( R0 p3 S% F1 P& s9 t" z5 y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2917 s' ^5 p2 ?5 L7 c' F& K9 \( I
广义伤寒学说的历史价值        292
; p" e; r1 `, g, ^! i' y# D# U( k温病概念广义狭义的演变        293
  u" [/ y; I9 B( k# z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294# m- w$ z% P" P4 L5 }. `
统一热病学说是我们的任务        295$ O+ v" p6 W( H, F* h- x7 S
第三章: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        297; n0 R. B, ^* \9 S4 N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297
; b6 ]& T$ c( e1 i# c8 Q' M0 J' t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        298" o9 U$ i  q' t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299, Y: e3 ]; h+ i, j; Y. \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301
6 ]* Q) O+ K/ f( }* W2 o  m9 @第四章: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303
+ p) a  Q- T/ {3 I. W( ^2 C张仲景六经分证及其演变        303
( I& X) |; J' C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305! A3 H& F" P- s6 l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306- Q- z5 M) \* \3 `7 o7 t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307
8 [) |6 [( I7 n) C$ _4 R第五章: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3103 B9 m) n# ?, C; C, D6 R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310  c/ d' b, v# `! ~% a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311
* k$ i, |( u) I! M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3136 @! c# }+ ]- A) z5 m) H( y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314
* w, Z  |8 K- r' j"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3152 ^8 ?6 c, X+ I2 @% O4 @. X
第六章:SARS应如何辨证        316
3 |+ Y. f  s2 u# @万友生八纲统寒温        316
$ F* o0 ]6 m9 w. l+ K+ P杨麦青以伤寒统温病        317
$ _' _( Z2 Q+ R8 y邓铁涛寒温统一辨证        318) H9 W' B, x2 n& I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320
2 z  q4 a, @, u) m& d% a6 m% w第七章:SARS应如何治疗        3247 F+ w: H. _. o) ^5 k1 \+ k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3255 |) J& k1 |% k) `) W2 T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325
3 E7 Y$ S# F3 m6 @+ z% ~仲景未谋辛凉解表面        326# W+ m% t6 j1 z1 A) O1 l
历代都说辛温解表难用        327
) ?3 G; d4 |6 w& f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328$ G" F% A4 `) k2 t- e" X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3300 W% {4 s% L! O3 {- J# v* I+ X$ L
* r: W! V) |/ @8 t1 Y9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人生虽辞去,经方奇缘仍未了 | 沉痛悼念娄绍昆先生
+ |" b2 C; |- ^$ P/ }, [( Z4 m胡希恕经方医学 胡希恕经方医学 2023-02-07 18:21 发表于北京" C9 y: p! p% `
沉痛悼念" l2 i$ t6 h1 u

' U) h! e) y1 m; `2 I/ C2 F" T. K* \( m/ j% \1 P0 K7 e
经方学者6 t- o8 Y7 G  ]+ P
2 }/ {! J5 k' ?) u
2023年2月6日,当代著名经方学者娄绍昆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浙江温州逝世,享年80岁。
* k( u0 j( C' d, ?6 S
- v! I% a& _/ c. v% H2 y+ ^2 S$ r* k( W

) I0 T5 [0 `$ C% B图片* |9 I( |0 K- P9 f  c8 ?

" F8 V% p1 O( B5 R4 s(图片来源于:南中医国际经方学院)
1 L% @. ~9 A: Z! B
  w& ^6 U' V% ?! j- T- Q, C) L! h# E0 |( c; f. ]' D; s. b

7 _0 K6 t8 ^$ o( [) o3 S1 O1 a娄绍昆先生出生于浙江温州,青年时因生活所迫自学中医,好学不倦,穷毕生之精力学习,研究《伤寒论》,致力于探索、应用中医经方近60年。娄绍昆先生所撰写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以及其女儿娄莘杉协助整理出版的《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娄绍昆讲经方》、《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等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m" P( {$ Z; }$ C0 n# }" C4 w5 }4 [( j2 m

" l$ D: X! w, L- ]2 j" V
. S/ ~! J9 H- Y  W3 j. T- H娄绍昆先生穷其一生执着追求经方方证相应,深耕中医经方教学、临床一线,身体力行的向世人展现了不畏艰辛、求真务实的的治学态度,为无数后辈经方人树立了榜样。
& z8 R) t/ {: N2 f7 |) |, e: ^. y& A! M5 I3 e; L
8 E- q  G, d: E4 D+ r
1 I( S8 y% L' D/ P  K/ A3 w
图片: {' }; b, u- i

. D$ f2 @* k, V9 d$ I& y3 \$ ?冯老与娄绍昆先生等于经方大会合影
$ q/ `; P+ M3 d3 [! S' d5 `: B' R( Z3 b" W, x' Y0 \) O
+ J6 E5 d, x# s1 `- F+ h
' J- H- p: O$ K( U# ~# o7 M4 d
娄绍昆先生的逝世,是我们中医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兢兢业业、德术并彰的经方学者!: ?1 {0 a7 o. _% O. y5 @

1 o8 _" Y9 v' c$ q4 L* }& B# z
$ ~  J# ?5 [# `, J( K% j8 f7 q, ^4 w6 H$ }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娄绍昆先生!# ?6 h* e" k) `& o! S

, C4 Q6 b! G3 @6 R' ]
2 b$ L  z1 o  Q7 R
* _. T/ Z+ ?( q1 T' A1 E8 p娄绍昆先生,千古!
! B: Z" h' z1 a3 ]) R
7 Y  w* v+ g2 @5 u- q% j/ |深切缅怀 沉痛哀悼
7 n! j4 z6 e( e$ y
" Y" i- V+ G9 _5 x! c, T  L$ ~! u9 s; d! `1 b4 `: J
“方证对应”的人生喜悦
4 o5 T% N% s8 L$ ], {2 s0 o) N作者/娄绍昆2 p$ Y+ j; r. Q% m* S/ ]
( T/ ^* o6 d! Y. v" F4 R  L
从大黄证—大黄甘草基证—大黄甘草芒硝基证—桃核(大黄甘草芒硝)桂枝汤证入手来认识桃核承气汤证是别有兴味的事情。这是在拜读日本汉方家远田裕正的《伤寒论再发掘》时所获得的心得,知道从药证-药基证的基础上认识方证是深入发掘经方医学的好方法。大黄甘草芒硝基证是构结成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基础药基证,称之为承气汤基,所以使用承气汤这一名称,其来源为大黄芒硝这个药组。在“康治本”中调胃承气汤的中药排列次序为大黄甘草芒硝,所以排列次序为桃核(大黄甘草芒硝)桂枝的桃核承气汤应该称之为“桃核调胃承气加桂枝汤”才合适。在后来的“成本”与“宋本”中,桃核承气汤的药物排列次序已经紊乱。由此可见根据“康治本”方剂中药物有序排列有利于对桃核承气汤证的理解与把握。远田裕正的见解对于我影响很深,使我回想起自己使用桃核承气汤的一些体会。( \0 R3 M0 O+ y' |! N8 J
' F4 F4 S- {2 G9 r

8 a, W0 R& ?; ?8 k2 R" G; K0 C  b1 A, |0 P* d* x- U
我在《中医人生》中已经提到一个肩周炎病人的桃核承气汤证的诊治过程,以及与病人的交谈和治愈以后所引起的思考。
* `  Y3 q5 ]9 D6 P6 k# m9 S" z  u

) x( i( L6 K7 P) t
  v6 i+ Z* F" C" o病人的名字叫潘德法,是个很聪明很能干的农民,在生产队当队长。他身体壮实,脸色暗红。他的女儿是“赤脚医生”,与林华卿先生同在状二大队医疗室工作,就是林华卿先生介绍他到我这里就诊的。& A; X/ u4 G! v" z' `
7 r: R1 [$ r, X; z# s/ V9 A

: r4 }. y2 c# z8 d% g% J* P: Q
1 \2 [" z; z' l+ q$ z& ]$ P3 m潘德法患的病是右肩疼痛,民间叫这病为“五十肩”。发病后他一直在积极地医治,一年来膏丹丸散、按摩针灸、刺血拔罐都一一试过,不但无效,反添了更多的病痛,劳动力几乎丧失,他这个生产队长一下子谪降为队里的放牛娃。他说,牛都会欺负他。他用左手拉着牛的绳子时,牛都是乖乖地吃草,当他的左手拉累了,把牛绳换到右手时,牛就会把头猛然大甩过去,使他的右手全部酸麻了,痛得他冷汗直冒。
! K( q& D5 |3 Z  j+ Y$ S2 {  j5 |( e1 o; i" m
5 Q$ h; v' P! t8 J/ M* q

- N0 b" B- w' J+ C/ H潘德法当时的症状是:右肩不能抬手,不能负重,夜间痛得不能安睡。仔细诊查发现右臂肌肉痿缩,对疼痛异常敏感。并伴有头重、口苦、纳呆、尿黄、便秘、脉涩、舌暗红苔黄黏等痰瘀湿热凝滞证候。翻阅历次诊疗记录,从诊断到方药均合中医理法,然而医治无效,大家都认为是疑难病症。
7 D9 T9 ~& c7 V% t: t) u$ z0 m8 r9 z, t' w5 f. o8 U

. x1 o. d" V9 S1 G$ @( j$ u8 ^) @
6 Y; Z  A; G' s# h% \当时我就面临怎样抓主症的问题,我要求患者平卧,通过腹诊发现他有两个很典型的腹证:一、心下压痛;二、左小腹急结、压痛,重压之下疼痛向左腹股沟发散,这样就知道了这是小陷胸汤证合桃核承气汤证。这两个汤方的功效,一为清痰热,一为祛瘀血,也符合理法辨证。于是就投此二方的合剂。三剂后,病人满面笑容来复诊,说服药后排出很多瘀浊秽臭的大便,说为了看清排泄物的性质,他特地跑到清水坑上大便,他看到一大片污黑物浮悬在水面上。治疗后他一身轻松,手举高了许多,虽然手臂还痛,活动也还不利,但他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复诊时,腹证也相应地好转了。我把原方药物的分量减半,请他再服五剂。五天后,腹证消失了,其它诸证也明显减轻。接下去的诊治就变得容易了,以针灸、中药治疗一个月而痊愈。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的医学宣传者,不知有多少疑难病人都是他介绍来的。
0 h9 a+ l+ `' L8 k0 i' [' n$ M7 l# j' P! u; \* Q
9 l+ n4 l' n- d( M/ W
: H% r: ?; R+ _8 `2 `1 ^
对桃核承气汤证诊治产后高热我是读了日本汉方家鲇川静先生《中医治疗经验•中医之味》时所领悟到的。书中有关内容如下:“去年我内侄女去东京某大医院生产,不多时就来电报,说是患脑膜炎陷于危笃,当时就想准是感冒和瘀血的毛病误诊为脑膜炎了,电瞩延中医。中医去一诊,给了日常不少用的桃核承气汤,按说是下瘀血的药,排下大量恶臭的大便,而危笃的脑膜炎竟痊愈了。后来她坦白道:那时才真感到幸而有位是中医的姑夫。”+ a4 }8 R: {( u% K
2 s1 ~- R' K4 b6 G% v

$ B% @2 Y- n6 f' G0 O
9 J- q' @# ?! o3 T8 @% N当时我初涉经方,读了这个病案以后为其惊人的疗效激动不已。然而鲇川静先生在这个所谓的医话里,对桃核承气汤治疗产后高热只进行了故事性的描述,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桃核承气汤诊治产后高热的临床目标;同时他对于故事中的主治医生也没有讲清楚是谁,略而不详只是泛泛地一笔带过。
+ s; s6 N- d4 u9 a( k% Z7 x& f6 S) B: b' ~7 p
* _: o1 e+ h3 l" P4 U7 m3 [9 R. H

) x1 A. x. O6 l7 R: D对于故事中的主治医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却成为我心头的悬念,多年来久久不能释怀。
6 Z7 s- I' s8 K' j& F3 [7 A! u; ?" N/ G5 G+ r, g  t
( w! n/ Y1 W( M0 I- a# R+ g9 \" I* M
& L) k) N4 _* O- J
五年过去了,我翻阅了不少的日本汉方医籍与杂志,然而一直没有寻找到这一个答案,心情十分纠结。8 R9 R* i9 q5 b, F  S

1 i( Y" U# o+ H6 m
5 l( t" @" B3 M8 z, r8 C0 R" c4 z' s4 I3 V6 d, l! ]+ y
1980年炎热的一个中午,我在信河街一家小小的旧书店的杂书堆中发现了大冢敬节的《汉方诊疗三十年》精装本。这是1967年由吴家镜氏翻译的台湾正言出版社出版的繁体字中文译本。那一天我的高兴难以言表,心里反复掂量着这本书的不平常的来历,它回旋转折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翻指捻,才鬼差神使般的到了我的手中。直到现在,当时手里拿着这本书时那种重甸甸的爱不释手的感觉,还清晰的甜美的保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x1 z& o; ~1 |  V6 Q; [
6 b$ r5 |9 i2 d) e$ @
' F. g7 T, M" ?' E" Q- T  F

" l7 f. }) ^1 C7 h我以极大的热情没日没夜地拜读着《汉方诊疗三十年》。其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占据了我的全部的情感,阅读中时时亲切细腻地体验到具象的经方知识和大冢敬节的临床智能与技巧。在医案叙说的字与字关联之中,朦胧地传递着破解方证相对应的密码,不知不觉之间欣喜地理解到临床时意向性思维的作用。渐渐地懂得从原始的临床资料去接近经方,还原方证,这是经方医师的必须要通过的一道窄门。0 z1 N& \3 z; a

* z* h6 X9 {- F' \+ z( e- T$ t3 h
1 F5 s0 L' w- a) C
, |  d# ^' {# j. u  ^: J1 A& i4 R+ w读着读着,读到235页时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在题目是《分娩后意识不清的患者》的医案中,寻找多年而未捕的治愈鲇川静先生内侄女产后高热的“医师”浮出了水面。( b. u5 o9 ^, J$ o* }$ Z% Y; ~
5 x' O0 h& C+ _* T

& y2 E% u5 L1 T  q7 _
+ v9 F, A. b2 z# N7 N" c5 R原文如下:患者是我的亡友鲇川静氏的亲戚,业医师的某氏的太太,年龄为二十六岁。$ x0 h' c' ]3 d+ ]4 b# o% R

: n& Y0 ~  h$ e$ J- K! [0 b& _! k8 ?" R! _

+ \! e6 U, `! o初诊为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五日,患者于四天前在某医院分娩,但是后发生好像脑膜炎的疾病,经医师宣告已经没有希望。
7 f# Q; Y; Q$ r4 b' Q) w
  i  o$ ^3 o/ P  L( u' ]  y) Q& }$ n1 `8 Q# b5 N4 |

2 U1 l0 L1 x1 c) C6 m; d前往医院出诊,在医师的道义上有所不宜,所以曽想予以拒绝,但病人是在该医院服务的医师的太太,且有鲇川氏的电报,故又不便勉强拒绝,所以决定前往出诊。/ K1 y' Q0 w4 e
7 w% U# V. A5 M$ j0 n) r/ k, @
. u: u% E9 G; T0 Y; I3 _4 ]
$ {+ D! Z9 ~6 |/ R5 y
被引进病室时,患者完全意识不清,一切问诊均不可能。而手则用力乱动,几乎无法脉诊。腹诊时,不肯让人用手触到腹部,不能冷静诊察,下腹部似有压痛,轻轻地用指头摩擦左下腹的肠骨窝处,也会皱着眉头,意欲用手拨开。项部不会僵直。6 V5 K+ p1 Y6 D$ O! y
( j5 j& I8 S1 |* U  o) ]

; _, E+ x# T3 ~9 J
. [5 [% D" R. q1 ?, p- q" n体温是在三十八度至三十九度之间上下,大便自分娩以后一直不通,小便则用导管导尿。只喝少许的水和米汤。+ [1 K1 l; I' y- }
+ C; B0 r6 r/ B: H; V3 f' s! h
; ], u$ o. R' O# u9 M( j

5 Q6 E" f5 {' Z3 m/ Y3 v) R虽然意识不清,但是毫无脑膜炎的徵象。我认为是由于瘀血上冲所致,并说可能能够治愈,给与桃核承气汤。结果服用本方两次之后,就有四五次的下痢,体温上升至三十九度八分。, W) A; t4 I, Q

, n* h& a: m# _; \: R! e2 S2 w& r
7 F- i6 J* Y& N0 u1 I- z9 O
害怕的是服侍的护士。她似乎曾在心里暗想,时常听说产后的下痢是可怕的症状,但那个汉医的家伙,却毫无忌惮的使用下痢,真是蛮不讲理的东西吧。我曾接到电话,谓剩下未服的一次分,已被护士藏起来的报告。可是,翌日体温降为三十七度,意识也清楚了。周围的人亦几乎因此而感觉惊奇,请我再前往诊察。* i) A( S8 I8 r

1 q+ ~1 J) z% P, R" q5 d+ a9 k3 n" i* i: L; G5 c

8 K6 u0 y. X1 g再前往诊察结果,患者的意识已恢复常态,小便也能自然排出,且亦出现食欲。还有三十七度五分的发热。于是再投一剂桃核承气汤,使其充分泻下,结果体温也恢复正常了。" `+ y, Q! H  s* m0 T) i+ i6 |

* E( V' `0 ]  G! M$ p
: d3 y; W7 p: }1 t# _0 t! X. u
& y2 |6 B. k7 R: p: D二十五日,据差来的人说,已殆为痊愈。因此给予二日分的桂枝茯苓丸。
( T! t3 y& E) R& A& G/ t
9 U7 }2 b% E2 s- o5 O! }. f2 E, l* K2 j
7 [' [8 F9 s9 V
自后经过二三天时,谓因发生膀胱炎,排尿时觉得不舒,前来取药。虽然没有诊察,但认为是在意识不清的期间,经以导尿管所致,故给予八味丸,结果数日便告痊愈。! N) h; z' ]9 E6 z

2 S8 \4 _* D" j4 U7 h4 M' ^
* U+ i& ~: T1 {8 [5 e! x% e$ s5 _' r( O) [2 u
比起鲇川静的医话,大冢敬节的叙说更为详尽与周全,一些细节的描写,诊察过程中医者、病人以及护士的反应翩翩如生,使人让人身临其境。这个医案使我收获不少,感慨不已。
0 _# R3 q9 B1 R1 E, c# F' U; ^. f7 |/ S+ q1 q6 y; ]3 v) U
: O$ X1 @' {( @8 k

5 z. d$ x. `& d$ o* d4 l) W& t我作为一个经方的初学者,最喜欢这样的书,读了以后更加明确了桃核承气汤的使用范围与目标,临床时可能出现的暝眩现象,譬如这个产后高热病人,第一次服用方证相对应的桃核承气汤后,不但没有神清热退,病人相反地多次下痢,体温更加上升到三十九度八分,医院的护士惶恐万分,偷偷地把中药藏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为医者的意识里方证的概念不清晰,后续的诊治理念就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其诊治的结果可能会功败垂成。不仅仅造成一次一人的治疗失败,更为严重的是,会对方证相对应的诊治方法产生动摇,就会可能就会裹足不前,半途而废。6 q6 w6 b+ v4 E& b/ W5 J

8 |) z' X' W# O2 F7 f5 ?4 _6 j3 X) K$ L1 N
7 B( [' T, h4 \8 R* v+ L  d
桃核承气汤证临床上比比皆是,我治疗过痛经、脑外伤、肩周炎、耳鸣、癫痫、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症、结肠炎、前列腺病、角膜炎、荨麻疹、痈疖、各种出血、黄疸等等病症。只要方证相对应,特别是腹证相对应,就能取效。
3 J2 S; [( ?+ X- D( V) g' U+ t$ F
  ?5 w9 E* M# p" b1 |2 O  n' n2 z" N) r) ?, Y, ]8 M1 ~5 d

' I( Z/ n$ j6 ^3 u  G# ]+ Y6 o譬如,后来我遇见温州永强新河村一个青年妇女产后高热的病人, 12天前足月顺产一个男婴,产后第三天恶寒发热,中医谨于产后不敢用药,西医用大剂量抗菌素治疗未果。刻诊所见:高热持续10天不退,恶热烦躁,略有恶风,头疼不已,时有胡言谵语;口干厌食,喜水润口但不欲饮水;大便秘结,已经5天未排;小便淡黄而短;产后至今恶露一直量少,腹满不适时有疼痛;乳汁量少,胀痛欲哭;脉象滑数,舌暗红苔黄厚,少腹部压痛。这是一个典型的桃核承气汤证,处方如下:桃核 12g 大黄 5g 桂枝 10g 芒硝 5g(冲) 甘草 6g ,2帖。" E# a) K' E9 t1 Y" v: d
! J, v. U* c( U8 P) J, m3 Y

" c& A1 |  j3 u* w
, b% W+ t8 v! e/ p8 X二诊时得知,服药后从当晚而至今天,通了多次大便排下大量的污秽物,其臭气弥漫满室。然而高热开始下降,意识开始清醒,头疼也大为减轻,污黑的恶露增多,乳汁通畅,胸腹胀满感觉明显消减。然而病妇神疲乏力,仍有烦热,体温还有37.7℃,面色稍红,口干喜饮凉水,病属竹叶石膏汤证,故竹叶石膏汤原方不作增损而投之2帖,其后数日得知已经痊愈。
  z+ B4 H1 G7 R. ^3 E6 N$ [" n. e% F# W% I, O

' x1 \* P1 a8 }' d; Y5 Q: e2 p0 c4 Y" H# F+ u! u$ C% v
这个病案的成功治愈,使我更加树立了方证相对应的观念,除了得益于《伤寒论》之外,与学习鲇川静与大冢敬节的桃核承气汤治疗产后高热的医话也有极大的关系。
! a0 ~( j0 e# ~# w  c
5 y% R! F5 U2 Y( P, \  S7 ]' e7 W5 E# F
" j: x/ U( F4 m) Q3 W, S
总之,我自学经方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读书、临床、思考要紧紧地围绕着建立与巩固方证相对应的理念才能进步。
; V) ]! V% ?9 ?) T5 _
/ X5 K; m8 W* X' L7 q* C* @- Q阅读 1.0万( J5 u, P2 e& D; Q# R) w0 A
" U( a5 t8 q0 R7 Z% l0 j. U
胡希恕经方医学/ o! O3 D5 B: V1 w% z8 k' E) o' R2 U' s
867篇原创内容
' j. ~2 |2 L$ M8 k( J! ]( q240个朋友关注4 o( _1 c- K) I) j7 x4 A: Q
精选留言
+ _( T3 g' U+ T: |# ]8 P2 L3 ~作者已设置关注7天后才可留言+ P1 T! h, ]6 Y
: z2 e. q) q5 A

. h+ |+ `# G+ X8 i6 f7 m  MAI-Tech
( L% }3 k8 R6 `$ w5 `  @+ o+ X3 ], z: y来自北京
2 [  Q/ n' @! v& u$ c8 ?4 @' _娄老千古!
# m( A6 g4 P9 F6 A& ^# I& H/ U' q, C
& }* ?- ?! h2 I- P心有阳光(胜利)" U7 Z9 g5 ]  N7 S( H
来自内蒙古
2 J9 w% U% J: S( E9 Y5 K, l我是从听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知道娄绍昆娄老的,他的经方奇缘让我深受鼓舞,我十分钦佩他的乐观,豁达精神。我即将退休,听了他的故事,我也开始学习中医!
7 L7 A/ F. F, Z/ O1 [( q' E8 X      沉痛悼念娄老,娄老千古!3 n$ Z& G0 i5 O

6 H  n- o" A8 k: }1 s2 l; L6 v钟大夫
) \* u. {7 O2 I; E" C+ o1 P来自山东" `2 Y- B5 y& A- W  P$ Y
痛惜又失去一位中医大家!🙏🙏🙏
+ Y- `4 E9 ~1 Z% @9 c: @# k5 L" |( ~  ~4 f
中医院徐英华
* z; a. F9 ], J来自山东, k) |5 s1 d8 W( c; d2 z  _& j* j
我喜欢中医,源于娄老的 [中医人生]一书。喜欢娄老的一方一针解伤寒。感恩娄老的无私分享。受益无穷。缅怀千古。
1 \; N: i+ N, O; d* `( v( u0 I+ N
任帅强
9 N  J1 c/ s/ H/ v9 r' {4 k: u来自河南
5 j5 N5 g5 ~/ @" u2 \  E沉痛悼念娄绍昆先生。其对经方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令人感叹!其医案之朴实、文字之优美令人仰慕!其于中医界之影响令人永远缅怀!娄绍昆先生于中医流芳百世,恩泽千古!
+ b& I* ]( N: B- }  _: f9 j9 P& o1条回复7 c6 i- H1 Z7 C. B

# Z/ C2 g0 V8 \3 D$ ?4 }( F6 g7 h& {/ p+ f$ R
来自北京7 O. A3 k5 T2 i
看过传奇的书,挺好。
8 E5 y5 v* W0 N7 y7 O- n$ w* `! X, e- n1 ?) U7 {/ E  ^
医缘1 P: H$ O4 M  Z* L# _3 [
来自陕西
0 N, H! P7 d: `" J: C. P年前路老,年后娄老,不到二十天,两位大咖相继离世,真乃中医界之晴天霹雳[合十][合十][合十][大哭][大哭][大哭]+ t# a' Z2 x0 d9 ?6 O/ x1 J

' K0 ^2 ^0 C9 a) l- n( R9 o7 c上善若水: [' M8 K9 |+ ?! b6 k
来自四川( V) y0 p1 l& _# M( t
沉痛悼念娄绍昆先生,娄先生千古[合十][合十][合十],今年是中医的劫,新年伊始马有度先生、施小墨先生、路志正先生、娄绍昆先生等相继驾鹤西去,中医损失太大了[流泪][流泪][流泪]5 I8 l: M6 `4 o+ j* ?
1条回复" L* N' j& b% }( @9 d8 h* R1 B

" g6 V, X% b* w! s) k雨山耕夫/ z8 j" q  @9 `
来自湖北$ f% }; i  E7 X' t4 m) j
惊闻娄老仙逝,心情颇为沉重,中医经方派痛失一位大师[流泪]娄老你一路走好!
7 U: N! Z$ ]% B! l
& N9 N: I6 s' a0 b老牛
2 ]5 b' K& X, J来自湖北
$ X8 g" w8 `) b; L9 Z娄老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钻研中医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娄老和他的《中医人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Q. i8 B' _1 b6 T6 |
1条回复
7 G8 ^, r( a) F4 L7 @
; A  e, e9 A) R/ o6 N* s石灯汉
! T& u( l' T8 g  s来自浙江
9 f- V5 ?7 N. ?1 l1 m! c, h20多年前在温州继续教育时,就听过娄老师的伤寒论讲课,他对经典中医的造诣,真的很让我们感慨和敬佩。娄老是我们温州中医人的楷模,娄老千古!. }4 f3 ?% K5 O! i- N) N
& M3 ^$ P  g; Z8 E" W" z
中医星火~李少阳; ^8 G8 y# q- J; G. J
来自天津) h) W6 U. c: ]/ I4 n
先生千古& J/ i  J# V- O; U* f

( H3 _* d# u% i5 o4 Z7 K9 Z王丛湘15874700353/ e0 Z% H/ q& b0 }) `, u" s% e, @
来自湖南, }9 W* K! L# Y3 ~! N* e7 G
娄老千古[合十][合十][合十]5 `7 o+ Q  A" f
! V1 }; X' w: G6 V+ K
无为( D5 [% R: U( M$ ^2 N( b! O; ]
来自河北$ P6 L" z& Z* B7 M0 i: r
沉痛悼念,娄老师千古!!!1 n" J; ?7 n' {% `

1 g& f/ g6 t% b( q% k& d+ _4 f* z1 s0 U
曹柯仁2 {5 e6 k0 L2 C+ T2 H/ K/ c
来自山东! a9 A- B0 W3 D. c! M  t9 l
针药并施,经方大家,娄老千古[强][强][强]. ?' {2 {3 C+ H9 w" u) d

7 D; r4 j8 K# p2 A0 i( W4 Q( F黄世豪6 W! o; p+ b" q5 s$ V6 O
来自吉林
! O4 h; M5 ^: t& Y' y- D7 L$ }. I娄老 一路走好 您的经方理论吾辈必当跟随,在所不辞![抱拳][抱拳][抱拳]* U! W8 {7 E/ I
% s4 v  V( x2 P3 P6 n
紫气东来
9 Z0 S! h# J4 V# X. L1 K来自安徽
6 z0 X) T2 Z' Q/ `悼念娄老!经方人生陪伴我这么多年了!从向往到实践!愿娄老一路走好,在天堂继续经方人生!
+ ], N5 b0 b2 t, j4 z# C8 X; ^& c9 X
张君仁一院办" G7 B4 }! R' V4 c. Y2 L" L( D
来自北京8 Y: {9 ^4 E! g: G+ L7 O- ]
娄老千古![合十][合十][合十]
' d8 ?6 [( k7 n( U: ^6 g% m4 N
3 T7 c0 @6 Z. Z" ]仲景之徒 张兵国
! {% j) u+ a' n' }; J* z4 p来自河北4 ~# x' x9 J  t: v7 V1 ]
我伶听过先生的讲座。那是2011年南阳经方大会。缅怀娄师!娄师千古!' K* z6 M& a3 U  J$ F
' K$ ~8 g1 u8 {* Y' O  ?. v: S
A中医吴术光15273855858
' v& U8 d2 P9 K! Z2 j来自湖南
5 q, D5 T' S3 x' |: G; f娄老千古!) f: o3 n# B7 r0 _- F

; i" C: D! {6 p' z6 p  S! ]1 L王正谈骨论筋- M* I% B8 }. _5 s5 k6 d/ c" A5 P
来自安徽- J& o6 \" m9 g! p: ~1 V
沉痛哀悼,深切缅怀!0 ~0 W) O3 ^& W
8 j# M) s4 W! v1 T4 O
王荣6 V) ]5 w) y# Q" J0 Y0 U8 |
来自湖北" s8 {, _7 f/ K$ j# g4 I" d
默哀!!' Y/ X4 i5 r7 C/ q- B( R+ _4 v

2 C" \* ]8 [+ n4 i5 r9 |日月' e" t* \2 d6 G% k
来自四川
( ~# H, s& J" S% ^. f2 U7 u" @, V娄老千古
6 N7 E$ b" L3 G6 r& l( {2 q
0 A; z2 o4 g% `5 X胡振河(不纠)
* K$ {5 ]4 L$ H3 `来自河北9 S: k& Y! t. t+ }1 {, u
[合十][合十][合十][流泪][流泪][流泪]6 G! M" v# I4 p/ c# K
1条回复) w) L6 N5 p2 p% I$ z8 V
: }) m/ Q& f& u( |8 l' |
梁尔福
. A6 r. J" b! ]& B来自新疆7 s  B8 p. e+ a. b2 f4 x5 q/ i
娄老师千古一路走好!5 m3 I; ~, i2 r5 d

* y  A4 F4 H3 s. d9 jpopl9 i. g3 ^1 R& _( V' L
来自福建
' o5 }5 i% G' G' y( b4 Z娄老一路走好!
: \/ q& _& m/ H9 T. f& G, z, o. W4 W5 O# n- Z
根源古中医
6 P: [5 L. g) a, x5 x" N来自河北, r6 b6 m4 F; B1 F5 l
娄老千古
3 U  q! Q0 z& u" J: s9 M+ ?: K& {# \$ e" X- _5 F' b' u/ ~
万万
5 b+ K  [, h$ T来自安徽1 c; V& b% G- _& }* `
沉痛哀悼,深切缅怀!痛惜!( E7 F5 P2 @$ x2 G' E/ \
8 p- |# r  }1 v/ B, Y
苗森森8 u+ J& n) l( a3 @
来自河南* g- I" C. P8 p1 U0 i1 ?
没想到,一直以为娄老很年轻[合十][合十]
0 V; y' P6 Q8 Z0 |% k
& \4 x1 m3 l+ I  ^: S潘彦龙
2 c9 W' t+ p  J7 h& B. {来自甘肃! N+ d1 ]3 l$ _- `* i% w
才识娄老,却已仙逝,痛惜缘浅,深念德高3 l6 y- ^) h+ w
1 Z2 e  k$ H  p( k/ I
中医刘景太15832799696
$ s' [& n& B  r/ X" A9 H: c* S来自河北
0 x/ L- \' s0 ^- q" o! M7 o7 H娄老千古,痛失一位经方大家[合十][合十]
: p; |7 F% l6 h4 m8 [7 T! ~
$ f8 P# l$ }$ M: g/ l广就
3 C9 C9 i, {$ A& i) u& y6 Y来自广东# W# D6 T1 `) z: P+ W- L$ v+ a
娄老千古
0 ^4 @9 ^% T5 a# X/ o2 b/ B1 g& M4 o+ y7 b1 Z2 j5 D
净水蓝天
' ]( v0 Q# s. Z) l* _! h- a. g来自江苏) X6 y5 Q: o) C; \3 ]
[流泪][流泪][流泪]娄老一路走好![合十][合十][合十]
  _/ X. u& i% |2 |9 e
( e0 L: P1 \# l' }% I放馬南山
9 B1 V- ~7 |& ~& M4 g* p  V1 U来自江西' f1 E& u+ a' D) q2 c$ t' m
娄老千古[合十]
7 H# T- g1 l5 t* U1 x- i" Y: o
- }9 R, o( Z- ~# Q" {0 x$ {9 ODaveSunHK
0 Y% m, X; }- \" q, ]8 D6 G' z; c来自香港
1 m3 |' Z/ _# v婁老一生行醫走來不易,千古永在!& J& q% s& `2 Y! V% i7 M
3 p/ w5 k1 ]$ ^" h8 {
润石
3 w9 I+ m% {# x0 H4 x来自江苏2 A% ?9 u; P+ I; D' Z
娄老大夫他的看过著作,+ K" f- T5 ^5 v. I

3 X; k& L' T! z) f7 ^8 @. p* r3 c杜仲利.内蒙.赤峰中医
8 g) ]5 X2 w+ V) `3 I/ C来自内蒙古
8 [& f+ S* r  X9 B; T0 d1 j& D( v
) I! c7 {' N/ W5 q, h! c; G) N

+ B1 i4 X: O' e! V9 E7 m6 K" k无限怀念娄老,努力学习伤寒杂病论,践行方证学说,娄老千古![合十][合十][合十]" C5 k! P' K" c( A$ @* `2 g1 h

5 }& x2 o* D8 C) ?& G聞風8 i8 `( W  V1 D$ X" e0 f
来自湖北  p' k0 o- M1 G: _) Z6 H, w( U9 p
娄老师著作都有拜读,字字珠玑,句句真言,人生路上又失一位明师。。。
8 }5 ]0 g' v0 V# [& @
4 O2 t* p# g- C- b( N亚亚刁医生& V5 |; O; @; V" Y7 v. ^% W
来自四川  }/ e0 X9 r, `. [+ B  V* g1 f1 v
娄老一路走好!刚刚细仔看了桃核承气汤的分享,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对我很有启迪,非常感谢!这会改变我的针灸思路和临床用药。特别是右肩顽固性疼痛,临床偶尔也能碰到,就是疗效不好!
3 a) b" S1 y, L2 C( N; F- ^* b. J4 }: c9 L6 s! i
杏林一羽
3 I" X- [* V% q$ q来自江西
4 ^4 H, T( q2 {5 m娄绍昆娄老师千古[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3 B! j% G8 p) a; O( \$ a

: |, v( h* w5 Z% Z* D- C3 k6 f朱红亮% n+ a/ {+ ~+ _0 M' x8 w
来自江苏
3 v- F, k6 M/ o2 P* Y0 W娄老走好[抱拳]娄老累了,娄老安息[合十]% Y; g4 r) k  L4 C! o6 W
. n; q! d/ L3 [, t/ N
佘朝发5 S6 k0 c5 f' b0 U" t7 x
来自四川1 E# c% p: Y! \
中医大师,人类福星。仲景弟子,永垂不朽!
. X6 \' N8 M# l, z& E! E9 V1 m
  M6 x; }& s, ^7 ]9 m小柴胡的经方梦# m0 y# \- U; a- S
来自广东, ?! j. D9 C' F& p8 e, U) j
中医灵魂,你热爱中医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它的青睐,等到你对中医失去了感情,对,主要是指对中医临床的热情减退的时候,它就会悄悄地离开了你。祝愿你一辈子与中医灵魂相伴。1 _$ E2 l: u: S) E+ Q
      ————娄老话语      + y: \" |* W! }* f
永远记载当代中医人心中* x  B4 v& F) Y* S

: H# `% [( g* x# G  h无为" J; L' L2 F' @) k
来自河北
5 {7 C; ?% W" o9 k1 f中医人生写传奇,私淑之徒敬娄老8 K9 K6 U: ?6 q8 {2 v9 G& S  w7 Q3 e4 v
[合十][合十][合十][合十]0 t( A7 m- Y' a7 C6 N7 j
9 \; T9 A, q* }2 o  E; V
杨晓军
; u5 F% [0 P5 F& k6 z来自山东9 B+ X" G- U2 _4 \0 z. i/ N2 I$ F
一代大师,对于经方的坚定信念与执着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与家庭。大师对经方的执着细致到每一味药,每一个方的煎法。为了了解炙甘草正确的制作方法,他在图书馆废寝忘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种严谨的精神值得后学者学习和敬仰。大师一路走好!2 g! {! p; Q4 T& ^1 x
$ ~" ?' N9 N! D" @$ q8 X
青枫炀熠 (小平)
4 |: ^' L( @* j来自湖南! G( g4 p4 t5 ^1 B
中医的拯救者!
# i/ W1 R4 c. h& s3 u2 Q1条回复' d* o6 K9 I  K, j! c+ t+ f) |$ t
, @7 w6 \  |# N; J" G2 k
小柴胡9 O# q; S2 ]) M2 l3 P6 }2 O
来自广东/ w3 O) K: ?. k
我的中医启蒙老师,千古[合十][合十][合十]
: I* b; ]; u# c/ U8 [; \4 \9 m0 q  n
欲血摩神0 O! A3 |0 [4 T. q
来自浙江% O: L) N' e7 O/ B
先生千古3 l$ A& R* q& N  Q/ M4 m# x3 V
, i3 c( {1 w  W; j* x9 ~
A中医经方7 j2 J0 p. _( Q5 [, Y. h
来自河南" |' i, ~+ e' |( l6 L9 |9 U
[合十][合十][合十]
$ ?5 v& I2 v9 W
) o- T1 X" I( E$ ?2 w9 ^jinsir
5 k6 U8 y. n( D来自江苏
8 @8 A: B9 ?& _) C4 k* \6 d. k5 Q痛失一经方传人!呜呼哀哉。
9 A/ E! n% h: v. q2 K3 N1 H/ k  z) z* Y4 D  C
y春秋
0 E$ T) M& l; Q$ X/ w; H' q来自湖南
# f" A- S$ |! {" F" Q. F前段时间还在看中医人生[流泪]( }3 d" q) D: }; {0 N1 ]

  h/ _6 C* k  f3 z, U7 {+ l4 n8 O金水堂中医诊所2 X* Z5 K, r: C' T: O
来自江苏
2 ~% _: Z7 p2 ?* I/ L$ ^娄老千古,感恩经方引路[合十][合十][合十]4 k) X0 g7 r9 o( S
! ~+ @& C% G! F) g' T$ e
刘 公 子! O! a+ k! }* z% B
来自河北+ g# u' `2 G# ^$ R1 Q& l
娄老千古!来世在续经方情缘!
+ k  r0 T; R: @. C6 e$ |% x2 _! F, h8 k7 \
廷东# `9 i5 q: w$ T3 ?3 z  Q5 f
来自贵州6 S; N4 m$ I4 }6 g9 E% U
娄老师的书读过一点,讲腹诊很细致,感觉堪比脉诊;对方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也论述很详细严谨,经常也会借鉴现代一些实验科学的结论去解读;对日本汉方也颇有研究,感觉他的腹诊有许多借鉴了日本汉方家的(好像那边研究腹诊做的不错);另外,娄老师包容谦和,务实求真,不仅记载自己成功案例,失败的也有记载,而且别人(哪怕仅一中医爱好者)可借鉴学习的独特认知也会提出来……, t3 n, [6 V: ^# Q5 T* |
​一代经方大师!走好!
( D& [. S1 l3 q$ f6 w已无更多数据
) n6 V4 d) i- K$ A( o0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9: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8 17:28, X; J9 e/ p$ Z& P) [" F! D
《中医群英战SARS》
& V8 d0 N7 o' d8 J
, D; t5 Z# q% r7 V- }, K5 p- k——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7 t9 [8 Y9 V+ \$ L
李源:
# _- F) S! x/ Y: I8 X对娄老的著作非常珍惜,购买回来以后还专门包了一个书皮。。。
( f9 T5 o9 F# ^, w1 X) B
+ {! D, `7 p+ V: a9 }李源:" I/ i3 r4 c. Z  [8 D
[图片]
$ ^6 B" e: b" k. v( T4 u! J
5 x$ Q. E' R7 c* L: V李源:
& ~  b5 q# W: k* A1 D, u7 D[图片]6 `; s# N' U' B, g" c  F* N
, k* x3 R6 ]9 }/ b/ m2 _
李源:
" q# j& r3 I, p[图片]9 u# u" }# \# U- u- ]* z

" O3 M) y+ W# n' G李源:
! f8 A# J4 Y! E: c5 w; a1 B[图片]2 S0 H3 a# d7 D  Q7 K

7 J) H5 X( P0 v) w6 E李源:
  M. P, ]5 H9 \/ _$ r8 q9 r! E[图片]
2 [' z% v- H7 q. M: \3 U: @: U: t+ I1 f$ Z
李源:
8 J9 ?, i6 Q8 I! N  B1 L" U4 a[图片]
2 H0 c, [8 v' @; ^% Z9 Y2 ^  N) }2 b4 T$ p) L: z7 y+ U, H
李源:' W  r, G" e& D8 ?7 U$ m8 \
[图片]
( t. z& u. b# e8 T4 x/ a
' }9 M; Y0 X8 e" D$ O# ^李源:
& e: _2 r1 O; y! T  O5 L[图片]
/ `( C( @, C9 Q* |  j
9 s7 }( d7 E5 p0 s! k0 v8 [李源:& R9 I  a# g8 X! R
[图片]0 @+ O& j7 j/ K# l9 @  I9 ]
. _+ O! a# W7 w. b- L3 M" n
李源:% y- ?  Y6 k- c3 h, g/ p( X
[视频]0 G  s4 D# Z! h( O  w

" L' C7 V' E" F李源:, j" \5 ?* T! ^# r' o
@所有人 % \, t) ]. v) I7 {* V9 `4 c$ h1 E9 @
这是娄老当年赠送曹东义老师的著作《中医人生》,各位师友看看曹老师读书是多么的认真,做了很多批注。1 ?" _+ ^! G1 Q# ~3 U* n- d) G
' Z% x% P& k8 e7 R* p  \
这可是一部60多万字的著作。
# f6 l6 \$ u8 s4 k1 U4 |# `, ~/ u# s3 ~# l4 i' d
元真安和:7 X+ w- k& s/ p9 C* I$ f
字太多了!; Q) ]# J. [+ v$ k
- s4 x" t' v- u8 n' L" N; a
丹溪堂:
+ Q, r1 j4 M* h: g( K! ]  T* o曹老师
8 n9 V$ Q+ I; {+ Z5 p" K, j6 D( r4 p- U+ y6 Q
元真安和:
0 ?3 f" T) w. g* I0 }- J' c没用的肯定多。
/ a+ |# `1 K/ z. G8 p, D
- s  ]2 i9 |. x+ n& Q李源:
0 c: D, k4 r# G@纯中医~苏祥云 
4 z2 A7 u% C# ~1 j* m5 G8 Q; e) e你读过了吗?
0 e; `4 w8 F# j8 e1 B0 ~( T, }7 k
# ~5 a" _! H3 R. m# C9 ~( G元真安和:
$ N3 Y0 P1 b1 J他把博大精深的针灸学,化为可操作性的几个具体的步骤。整个教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环环紧扣,贴近临床。( z1 X( Y7 K( p
; ?/ l" v5 D3 x& o
元真安和:8 Q2 p9 M% d2 T; j9 O7 l2 c
因为这个是精髓,一段话,几页书。- X; t& m% [9 D% o! J/ h& x2 f

7 l4 |, R! d/ x元真安和:  Q7 R' H( r6 t9 W; W  S6 m
60万字不可能都是精髓。$ p* a0 f7 Q* ]

" _8 g; k: u& D$ m% r0 K7 U* a丹溪堂:
3 |/ i/ A# V/ i@纯中医~苏祥云 岂能说字多无用呢!
( ^1 M3 B+ C* H: |
( Y, [3 X2 b: p; Y$ K( U李源:
: ?9 J- u" k) [) T7 U@纯中医~苏祥云 
2 D# U: C% B& e2 F" C+ u; L) _' ]# C《中医人生》这本书,你读过了吗?
+ G- H% d" Q9 c! u+ {' z- Z% e* u9 C
丹溪堂:
- R+ {6 J* ~) z读的多了自然有用。. D! ~, t' {$ P9 }: Z
" x9 G8 H( v! I: e0 P
元真安和:7 i- J2 e7 [3 U3 x
废话太多。' u1 C1 z7 Q( ~+ j- a
# J6 Q) o# R6 @# X: ~/ n
李源:
4 f" N# [+ G) N% P. w@纯中医~苏祥云 
  d: N6 K1 u7 B+ z1 c" R( V  u《中医人生》这本书,你读过了吗?6 {# m( A4 n, I. c5 {

3 y. G. {/ [2 E杏芳致远 13831956492:
" h) w* |: `! j4 r2 s1 V2 W读过一遍8 n! A& [. D: G

" M5 v( F  w- |# t8 k元真安和:
' D' M0 M4 Y$ ^7 j0 j" s你可以当故事书看。
% [" n1 i% z& s/ O1 C, l. t" Y  K. n
杏芳致远 13831956492:  w! @: E4 q: p% a
娄老先生 永垂不朽!
  ~7 W( G( E- |6 C  O" z* g) P$ A/ `: `
李源:. Z) k: S( l: ?! L# q# y& R
@纯中医~苏祥云 * R' ]" ^3 T7 g% n& d8 V
曹老师读过了,还做了很多批注。
( C3 o# d1 w: ~我也读过,也做了不少批注。7 v7 v2 }8 p% J( k
文杰说,也读过一遍。* q, G, E+ U. U6 A
. F. k; W# q2 n) O8 Y8 |1 {
你就说,你读过了没有吧?; A0 A9 v7 |7 w" u+ a3 M

' y2 e* L4 a: ~  ~6 h, ]元真安和:
9 i3 z! ^" K+ _1 ^( G/ u/ ?是讲的一位中医人的一生7 r8 i6 v5 W. i6 S

( b4 U/ a7 x, n0 e# t2 b元真安和:
* ?3 \: _; c% H. h, |: I7 b- F) }你们是都读过,也仅仅是读过而已。
% G/ u. N$ o) {; L: X7 r
. m/ Q& {( v! V6 o* s8 f" g李源:
$ u, ]% _& H: \4 c3 @$ `' m你要是没有读过,你哪里来的勇气评价。。。6 |7 ]% }+ z* N2 n$ n% _7 T

* B  V8 \; M3 \2 j" H元真安和:3 A. h. g' B( w) Y5 z+ f
我就看了他一篇文章,是写他的老师怎么教他。$ `1 S; C7 f+ G3 S
7 E& \6 A3 H. y% S+ T2 `) y
杏芳致远 13831956492:
* K& F& A7 u) O  p, ^: H/ u8 [记得当时读完,感觉比较震撼!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决心。# f4 j$ k' t$ [( |0 W8 a

, T- Z& P# H& ?5 a元真安和:
2 o6 m1 A. m6 k5 f$ q, W* o你们是看过,没人提过他的心得。
  }) m0 M) e+ g  r
. Q  g9 J' h3 r& c/ N丹溪堂:! n9 m$ I: A# N8 X
多读读别人的书还是好的。能把医学讲的跟故事一样那也是很高的水平了。$ f% B/ C. s1 z- z

. r' J4 J) V+ h杏芳致远 13831956492:1 C3 c6 e& Y8 ]9 V$ i6 {
对对。比如罗大伦先生的《古代的医生》。/ S( D7 ^+ Z, |* S2 P: _- k9 R
3 u* x) n( l. Z8 B
杏芳致远 13831956492:6 J7 i9 Y  q% n8 j' y
“故事书”也有价值$ a' W. ~+ I6 m- e

+ b2 e5 ^. ]5 ^, a' s3 Z元真安和:& \' p, U4 Q3 g# R
娄先生哪影响你了,学到他什么东西了; z1 _2 `2 `. L7 z- l

9 w) y& L7 V/ R& A! B2 ~元真安和:
9 L2 D9 k+ l$ n1 ]* e9 {0 U9 K5 T[链接]娄绍昆:我学习针灸一夜入门的经验1 l) ~* v# _) d+ R! i

$ i0 p7 a; Q! r$ F- o* u  g6 t元真安和:, c; [; q9 }6 k
学了娄先生什么思路?% q/ P! \3 R) s: x7 F4 H

; m) O* T/ D% j4 y. x9 \元真安和:6 Q/ A. X/ t+ i& _# @* w8 h: o; h5 B
最终还是跟看故事书一样,就知道娄先生水平很高,具体的怎么高,不知道。* Q' k% i$ l7 i& h8 ]0 V4 I; X

% y" J7 R; ]+ D1 W) ~元真安和:
+ t* }; `: G5 o最后连一句娄先生最精彩的一句话也记不住,更何况哪六十万字!
  p" i. Z" L9 }4 k0 U0 j  N0 d  E4 S4 F/ c1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x# k4 b, q  u1 I6 [3 e谢谢,这是一个学术不同主张的大事情,日本的“方证对应”目前在国内大行其道,这是“经方家”重视方药,把方药“挺在头上”的做派,但是,张仲景属于“医经家”,经方只是他的原料,而不是他的神牌,不是匍匐在“经方”脚下,而是把医经的辨证论治发挥到极致。7 |+ r' Z9 h' ]( F$ }& c5 \  x6 ]7 ~
当然,看透这一层,很不容易。$ k, i% f+ {& O3 B$ O- }* ~3 x: k/ `
我也是听邓铁涛先生说的。
# B: o1 P9 M) F: l9 j5 K# E
, J/ K6 F9 q4 A1 e& \杏芳致远 13831956492:/ r. L, v/ I) D# l, _
“杠圣”都怕你@纯中医~苏祥云 先生2 R8 [3 t  P; P( A4 W7 E
/ Y0 C! `% I" s# p3 H# w3 n
元真安和:
% ~/ T' }- j( `" H: e给仲景按排个什么派没什么意义。& V( |1 q: |8 C

7 k& k) L# h1 K+ J丹溪堂:
0 X9 k( L& Y; I, x' a! ^6 t! w
* Y% Z6 S  E# E. @' \1 g, C& L' F
" u& E" v! u2 {; h7 `5 l" o7 q# E元真安和:4 Y9 H4 l' Z% K; v! p
关健是如何把伤寒杂病论的精髓落实到临床。解决问题。自信的解决问题!$ ~- a: j2 O6 n+ I- g' }
( p& X1 O* L' ~2 P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y# b: V. G# u4 h5 `
岳美中先生说“东阳也在学南阳,终归一病是一方”,不会六经辨证,不懂体系,所以也就很难做到“活法巧治”,不算“妙用”。只是死守,撞上了;没撞上,就说没“对”好。
8 y4 Y' y$ m1 t6 @1 ~. V+ E5 y* s
' B* K: d) Y9 R9 d元真安和:
" t: t% S' Z% k5 k. _3 @仲景是平脉辨证。
% X5 z' {2 h4 Q* _6 E. y$ B( U' u4 l8 T( {; i
苌:- _1 ^# ^' M& n  f3 o

0 t7 T4 u5 K7 X: P
7 c0 a) U: Q( k( \) H4 J元真安和:
, M; u- `( Q$ K学脉诊学伤寒结合起来是学通二者的唯一路径。
4 S& @9 c6 d4 o; q- N9 ]* S( Y5 G9 Y( m. S. Z6 H- V1 w6 P) N( B
元真安和:
3 g9 A% c: j2 Q8 `* W+ u1 |; T谁说的也不要紧,关健是要自己去验证真伪。
* R- W* ~3 N1 j2 m5 o% g* N
7 t6 v- n0 X3 d3 _' {: ^* k* `6 G9 H元真安和:
) Q8 W8 F' N) v  {: D说的在好,自己用不上,也只是说的好。9 E0 d  ?8 t( m- T% L! F4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