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3-17 07: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 E( p, H4 k5 P" X0 Z! a2 [
余云岫1916年出版了《灵素商兑》,他说:“或问余子曰:《灵素商兑》何为而作耶?曰:发《灵枢》《素问》之谬误也!曰:自人体解剖之学盛,而筋骨之联络、血管、神经之分布、脏腑之位置功能大明。自显微镜之制兴,而四体百骸之微妙无不显露。于是乎官骸脏腑之关系日明,而生理病理之本源流末,渐得其真相。至于今日,强半已为定论,洞然豁然,不容疑虑。《灵枢》《素问》,数千年前之书,以粗率之解剖,渺茫之空论,虚无恍惚,其谬误可得而胜发乎?曰:撷其重要,而尚为旧医称说之中坚者,而摧之也。”
. g5 i+ Q2 R! z n% e从余云岫的论述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用西医的解剖、生理,来评价中医理论,已经不是论高低优劣,而是专门批判中医学的解剖错误。他之所以选择《灵枢》《素问》,是为了从根基上废止中医,“堕其首都也,弃其本源也。”他与日本首先从行政上废止汉医不同,是先造舆论,把中医理论搞臭,然后“使国人而皆有学术之头脑,则医学革命之举,已可如吹枯振落,迎刃而解矣。”这是一条从精神上打垮中医的战术,余云岫借助西医解剖实证的优势,高喊着“真理就在这里,你们投降吧!”- Q8 z1 k0 ]2 Q& i
1929年,余云岫希望通过政府提案取消中医,无论其思想初衷如何,都不是章太炎先生所赞同的行为。但是,章太炎先生被余云岫蒙蔽了,这也有思想上某些难以割舍有关系。0 ^ v" b1 ?8 d+ O# d
章太炎先生的徒弟陈存仁先生,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之中详细记载了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的经过,至今仍然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 c8 J4 Y6 ?7 _4 c' g! O废止中医的事迹件是逐渐发生的,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陈存仁先生说:“先要追溯到民国十七年(1928),废止中医这件事,那时刚是北伐成功开府南京,汪精卫在汉口时最出风头,他到处演说日本明治维新,第一 件事是废止汉医。他自以为革新派领袖,屡次演讲表达他的意思,报 纸上常常有这种零星的消息发表。我们中医界对他起了很大的反感,认为中医中药是全国人民的健康所赖,历史悠久,那时节西医全 上海也不过六七百名,其他通都大邑,不过数十人。至于小的县、市、 镇、乡,可能一个都找不到,所以对他的主张,认为纸上空谈,决不会 现诸事实。岂知后来他们的确不是空谈,先由褚民谊出面推动,经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集了一个中央卫生会议,延揽各市的卫生局长、各省的医院院长、国立省立的医学院院长,以及各地著名的西医 共一百二十人为委员,开会三天。那时褚民谊奔走活动及宣传,着着领先。这个会议,通过了一个议案,是要逐渐淘汰中医,原案是留日医家余岩(云岫)所起草提出,他们设想得很周到,深恐引起全国反对,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已经开业的中医,一次发给执照,以后中医的产生就要绝迹了。”
; b9 [0 h1 F6 l7 G* w0 c" I, U5 b- d在抛出废止中医案之前,力量还比较小、打算取消中医的西医,采取的是“悄悄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蓄积量。
& d% j2 E' [5 |0 q5 a废止中医的议案主要内容如下:
. K( E/ H$ ]5 Q( u5 q3 |+ u$ ]% r提案人:余岩(余云岫)。
1 u/ U, M9 t( J/ w4 Q) p4 T议题:“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 h7 P# X0 y" _) S6 N& i' a
案由:“人体医学,其对象在于个人,其目的在于治病,今日之卫生行政,乃纯粹以科学新医为基础,而加以近代政治之意义者也,今旧医所用理论,皆凭空结构,阻遏科学化,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 y* s' U7 v; G$ e# Q% z具体办法:一、处置现有旧医,现有旧医为数甚多,个人生计,社会习惯,均宜顾虑,废止政策不宜过骤,爰拟渐进方法六项如下:) w3 a, [ |' h# Y) ~3 U
甲、由卫生部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许其经营。% m* D+ l; ]( j k* v0 B2 b- U$ f
乙、政府设立医事卫生训练处,凡登记之旧医,必须受训练之补充教育,授以卫生行政上必要之智识,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得永远享受营业之权利,至训练证书发给终了之年,无此项证书者,即应停止其营业。; v3 t4 z1 B2 _8 J
丙、旧医登记法,限至民国十九年底为止。
) m' ^5 e. }$ m丁、旧医之补充教育,限五年为止,在民国二十二年取消之,是为训练证书登记终了之年,以后不再训练。
( P4 z. B Z% {8 k, S8 _6 [0 [戊、旧医研究会等,任其自由集会,并且由政府奖励,惟此系纯粹学术研究性质,其会员不得藉此为业。
9 H* i. a% O7 O2 b6 u+ \! a己、自民国十八年为止,旧医满五十岁以上,且在国内营业至二十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予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且此项特种营业执照,其有效期间,以整十五年 为限,满期不能适用。' q8 `0 F8 v8 v! v' s4 J( }- R
二、改革思想,操之不能过激,宜先择其大者入手,谨举三项于下,宜明令禁止,以正言论而定趋向:
! ^* |# D! o/ I9 T7 Q/ o甲、禁止登报介绍旧医。7 H5 }" T/ v0 G6 I: n
乙、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旧学之宣传。* K0 @8 g' q0 g( e7 \9 a+ z# @+ n
丙、禁止旧医学校之开设。1 v+ d; d$ H8 ?1 {$ Q6 C
这是一个从根源上彻底铲除中医的提案,首先巧妙地把中医改成“旧医”,破旧立新是那个时代一个很响亮的名词,中国积贫积弱,除旧布新,深得人心;然后用“科学”作为旗帜,说“今日之卫生行政,乃纯粹以科学新医为基础”,这样一来西医就成了“科学”在医学领域的代言人,不是用是否有效做评判标准,而是用是否符合物理化学为依据,不仅把中医称为旧医,而且还给中医加上一个“阻遏科学化”的罪名,宣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中国当时被西方丑化为“东亚病夫”,把中医丑化成了科学的敌人,说中医是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O, {& F0 L" r: H- f
采取的措施,也是刀刀见血,一举毙命的。发照营业,逐渐加强“行政许可”,很多中医即将沦为“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距离被政府取消为期不远;而且举办培训,改造中医成为“医助”,或者摇身一变成为新西医,是处理现有年轻中医的办法;“旧医之补充教育,限五年为止,在民国二十二年取消之,是为训练证书登记终了之年,以后不再训练。”“禁止旧医学校之开设”,这是断绝中医教育,不允许再培养新中医,后继无人是必然结果;禁止中医登报纸、办杂志,不能进行宣传,让中医渐离民众,销声匿迹。 E! [* M& I! T Z- e$ G+ v M
在西医力量很薄弱的时候,竟然有这样限制、取消中医的法案通过,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也许这件事情的谋划着朝思暮想,已经在心中谋划很久了,只是中医人不太警觉而已。- c7 V8 N C2 Y- M) H$ V8 I
陈存仁先生说:“那时我们中医自称是‘国医’,这是表示中国固有的国家医术,等于国语国文国旗国徽国术国剧一类的名称。西医对这个称呼,大为不满,可是已经通行,亦没奈何,因此他们就议决把中医的名称改‘旧医’,他们自己叫作‘新医’。这表示中医是旧式的医术,不久要消灭的,他们的医药是现代化新生的,将来会新陈代谢的。当时西医们,也不愿意人家称他做‘西医’,因为“西”字,就表示 从西方来的医术,隐隐衬托出中医是中国的国家医术,所以他们一切的公私文件,一律不称西医两字,而对中医的名称绝对不称国医,一律叫作旧医。整个提案,含有深刻意义。”
4 Y. r2 l+ v1 }+ f( }这一一件貌似推进科学,革新医学的提案,一出笼就引起了舆论哗然。“一经各报披露,舆论界首先加以抨击,认为中医中药万不可废,要是实行的话,是行不通的。那时一般中医界,似乎并不重视这件事,惟有各自大发牢骚,痛骂国民政府措置不当,此外,只是听其自然,静观其变而已。”& H6 }6 N6 L9 _4 e
年轻中医人有觉悟比较早的,张赞臣(1904-1993年)先生就是一个,他当时主办《医界春秋》。他知道消息之后,就打电话给主办《健康报》的陈存仁,两个人商议打算召开全国中医界代表大会来应对这一事件,就找到谢利恒(1880-1950年)先生商量,他说:“我们老一辈的还不受影响,你们年纪尚轻,对此作何打算?”
; u# A3 g! X7 R Q" J陈存仁说:“我们就把召集全国中医举行抗争会的事,详详细细地说给他听,他听了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说:‘全国中医向无联络,究竟总共有多少中医团体,也不知道,召集起来恐怕有困难。’我们两人默默无言,认为这倒是一个难题。正在思考之时,我忽想起我办的《康健报》,各省各县市,都有中医订阅,张赞臣办的一本《医界春秋》杂志,订户也是中医,就根据我们两人所有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交给他们,转呈当地中医公会。谢老师说:‘好,这样,事情就有眉目了。’”6 h: K9 L: ~* Q7 B% \8 ~
那时上海本来有三个中医团体,酝酿着要组织一个统一的 “上海市中医协会”,公推丁仲英(1886~1978)为召集人,那时还没有正式成立,于是就内定丁先生做理事长,谢先生当监事长,于是他们三人就提出由丁、谢两位具名召集紧急会议,谢先生赞同说:“明天晚上就可以召集三个团体先开一个会议。”8 o( a0 b$ i7 u5 u/ d/ [2 J
经过陈存仁、张赞臣连夜抄录通讯录名单,很快以“快邮代电”的特快专递发往全国,那时津浦路尚未修通,发往北京、山西的信件需要十天左右才能到达,电报的费用太高,虽然大家捐款办事,但是经济问题也需要统筹考虑,全国各地的代表名额确定之后,他们后来商定接待吃住由上海中医药界来解决,筹备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
( Y( d* _( P$ \: z# W8 P+ z6 u# x陈存仁先生说:“我们商讨之时,药业中有一位很激烈的青年叫作张梅庵,他自动来参加,他说:‘我们先要在上海召集中医师及中药店开一个大会,要全体停业半天,举行一个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他这句话一出,大家热血沸腾,一致赞成。就定期在六马路仁济堂施诊大厅举行。到了那天,中医界有一千多人都停诊,药店老板及职工也有几百人参加,把一个仁济堂挤得水泄不通,不但大厅满坑满谷,连天井中也站满了人。这一次集会,大家都慷慨激昂地抢着讲话,气氛很是热烈,只是站得稍远的人,什么话都听不到,惟有张梅庵利用口号的方 式,领导大家跟着他的口号一句一句高呼,显得万众一心,对于中央卫生会议议决的议案要反对到底。最后由谢利恒老师演讲,大家肃静恭听,谢老师就把已拟定的通电读出,定于三月十七日假座上海总 商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一时掌声雷动。跟着提到经费问题,请会众自由捐助,即时大家争先恐后,各尽其力的捐到四千多元,药业方面的代表说他们也准备开会集议,再送一笔款子来支持这项运动。”4 J* I3 H! Y/ E# S. T* _
中医中药不分家,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医与中药界从业人员空前团结在一起,天天开筹备会,组织了秘书组、总务组、财务组、宣传组、接待组、干事组,推选有办事能力的同道,分别负担各组事宜。5 p- \ K( ?; s0 K2 I5 t
仁济堂的筹备大会之后,陈存仁便拟了一段极长的新闻稿,亲自送到各报馆,要求他们全部刊登,报馆的编辑们一向都是信赖中医的,他们对废止中医这件事深表愤怒,一收到这篇新闻稿,都一字不删地刊登在本埠新闻版的显著地位。当时上海最大的五家报纸,还兼写社论,阐述中医是不可废止的,这一来给中医增加了不少力量。从前上海有许多社会团体,如总商会、商联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各地旅沪同乡会,每逢社会上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他们都要发表通电表示意见,此次废止中医问题,他们激于义愤,都有通电发表,一致拥护中医中药。3 L/ [. X. B) p5 J- c
新闻界这种反应,对中医很有利,却刺激了上海的西医,当时西医界中最会动笔墨的是余云岫、汪企张、庞京周、范守渊四人,他们就出面在各报发出反对中医的言论,于是中医也推出四人,由一人应付一人,如打擂台一般在报纸上展开笔战。党国要人褚民谊也拟好了一篇很长的谈话,送到报馆发表,这段谈话对于中医很不利。《申报》编辑赵君豪接到褚民谊这篇文稿以后,马上打电话给陈存仁,告诉他:“这篇谈话,来势很凶。你要不要先看一下?”& [; }) N2 {: ]8 k- k
陈存仁赶到报社,抄录一份,带回去,在姚公鹤先生指导下,连夜写出一篇对应的批驳文章,并油印十几份分送各有关新闻单位,第二天褚民谊的反中医谈话与陈存仁的批驳文章同时出来,引起大众普遍关注和支持中医。
+ D0 `+ C1 Q6 ~7 M$ g2 T到三月十七日前一天,计算已到的代表已经有十五省代表,二百四十三县的县代表,四个市的市代表共计正式代表二百八十一人。其中 四川、云南、陕西等偏僻的省市代表,因为时间上赶不到,未能出席,可是都汇来了捐款。
! ]% ^! Y$ _5 i, b0 A1 O, i这次全国中医师抗争大会,会场在天妃宫桥的上海总商会大厅举行,这里是上海最宏伟的,到了这么多的代表还坐不满,于是由上海三个中医学校和药业职工会补充了全部空座连楼上楼下两旁都站满了人,会期为三天。总商会内外布置一切,并且还组织了纠察队维持秩序,款接组招待各地代表莅场。到了下午一时开会时间,各地代表均依时到达,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6 t6 }: V) g* B- {
陈存仁先生说,大会开幕,先由蔡济平报告筹备经过,后由谢利恒老师主持,接 着有六个省代表致词,可是最大问题,就是方言不统一,南方人不懂 江浙人的话,江浙人不懂河南河北的话,有两个代表,说得声泪俱下,而台下听的人竟然一句也听不懂,忽然间有一位福建代表跳上台来碰台拍凳地大骂卫生会议的议决案,大家虽然也不懂他的话,但是见他那种慷慨激昂的神情,大为感动。担任大会司仪的陈存仁,见到这般情况,认为要大家一致,唯有喊口号,可以鼓动全体的热烈情绪,以及统一意旨,标语是预先拟定写好的,于是就照标语请张梅庵领导喊口号,张氏那时很年轻,中气充沛,声如洪钟,由他先念一句,大家跟着高喊一句,一时响彻行云, 好多人热血沸腾。接着由蒋文芳宣布:“今天请各地代表拟就提案,于明天大会时交来。”这天的秩序极为良好。
5 c* d: }) H. v( ~2 o: T7 }" x# y; E第二天会议,把各方面送来的提案,搜集起来,逐件讨论,由丁仲英先生任主席。这一天,各地的代表都先后登台发表演讲,由于当时没有话筒,所以代表发言,后边听不到,很多地方话也听不懂。这一天,“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有人看这个情形不对,说要派代表到南京去请愿,看看政府当局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很快这个提议通过了。5 a/ \3 @8 c8 A4 B* a' B
第三天的会议,就是讨论请愿代表人数和人选的问题,有人说每省要推出一个代表,到会的省份有十三省,陆渊雷建议十三省当场选出代表,上台来各作五分钟讲话,也就是要考验代表的人才和能力,原来各省选出的代表都是高龄的名医,一登上了台,连口都不会开,这就不好办了。接着又有人建议,不以省为单位,代表的人数须贵精不贵多。大家一致拥护这个办法,并且当场推选代表,第一个是谢利恒先生,由他做团长;第二个是南京代表隋翰英,由他作南京的领导,第三个是上海药业代表张梅庵,第四个是丁仲英,他说:“我情愿留守在上海,还有好多事要办,推荐蒋文芳做秘书。”大家也通过了。第五个代表,是陈存仁先生,他首先推动了这件事,需要他来做总干事,帮助各种内部工作。当晚在大西洋餐馆举行了一个惜别宴作为饯行,各省代表都勉励,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代表们被感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 \' C- Y* ^, D+ g& D山西代表时逸人先生振臂大呼说:“我们这次受到上海医界招待,本身用不到多少钱,我们都应该随愿捐款。不但支持抗争运动,而且我们可藉此团结全国,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从事于种种改进事宜。”此言一出,捐款的人风起云涌,当堂就捐到二万多元。0 b5 r3 S) J/ X4 K
从上海到南京请愿的路上,发生了很多令人振奋和感动的事情,火车到了苏州的时候,陈存仁先生说,看到一千多个苏州中医药界人士,都停了业,排了队在车站欢迎,先见一片旗海, 接着又听到一阵阵清脆的口号,五个代表步出车厢,见到下车时地上铺着一行金黄色的地毡(按:黄色是中医的标记表示我们是黄帝著内经的后人),五位代表踏在地毡上和群众握手言欢,挤在热烈的人群之中,身不由主,被他们包围了不得动弹,这时车站上火车要开了,代表们急于上车,但是越是想走,他们越是拉住不放。代表们不能行动,只好通知车上的陆仲安、张赞臣、岑志良,要他们先到南京,对南京车站上的欢迎群众和新闻记者说明,五位代表被苏州医药界留住了,要改坐夜车在明天早晨才能抵达南京,藉以代致歉意。
# H. ?5 `! ~0 x1 Q/ p五个代表,被簇拥到玄妙观前松鹤楼进午餐,可是松鹤楼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只能在二楼排满八席,大家很高兴地吃了一餐,吃罢之后,陈存仁见到一位医校老同学王慎轩,率领中医学生二百多人,手执旗帜来欢迎,同时又有中医三三五五地聚在松鹤楼下,大约也有六七百人,后来由一名纠察员指挥排列成行。等到我们下楼,一阵掌声,大喊口号,在观前街上游行起来,五个代表在行列之后坐了包车,随游行队伍行了好多路,到达了“留园”。
1 X# n, Y0 X) ]5 [' r4 A3 {1 e$ | V* [苏州的中医同道,为请愿代表购买了凌晨一点钟的火车票,车到镇江的时候,停了半小时,不让代表下车,原因是镇江也和苏州一样有盛大的迎送人群,据说车站为了维护秩序而大伤脑筋,人群挤破了围栏,一个人摔下去成了重伤。因此,禁止代表下火车。5 A) Z1 k9 X- Z, d3 ?
列车到南京,他们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欢迎仪式,陈存仁先生说,3月22日,车到南京下关车站,已接近天明,只听见人声鼎沸,大约有一千多医药界中人等候着欢迎我们,先由乐队奏乐,地上也铺着黄色的呢毡,我们缓步而下,立时响起一阵口号,口号过后,掌声真像雷鸣一般,其中有二三百是药业职工。不但和我们热烈握手,还簇拥我们到车站外面的广场上,来一个欢迎会。当时有许多新闻记者,争先访问,我们于是就到广场去,场上早已预备了一个讲台,先由南 京医药界致欢迎词,继由我们五人轮流演讲,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答复,警察在周围维持秩序。* i7 z! }" N! [1 i
不料车站中五百多个安徽难民,已经等了两天两夜,看见有新闻记者在场,就蜂拥而来 一上台就破口大骂政府取 说缔中医要不得,借机发挥说:“安徽全省西医仅三五十人,要是没有中医,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保障。”接着就讲政府不照顾拆屋难民,他们一直讲下去,越讲越激烈,警察就出来干涉,要把讲话的安徽难民拖下台来,与向四五个警察一阵乱打,弄得秩序大乱。7 _, e9 {9 e" j2 B& B; B6 F; k8 N
谢先生催促几个代表离开会场,坐上了南京代表准备好的车辆,直驶中正街交通旅馆,陆仲安、张赞臣等早在那边等候,大家更换衣衫,就跟了他们二人首先去谒见国府主席。# `' r1 r$ U3 R; p4 J
蒋介石已经闻听了有关消息,但是接见代表的事情需要改日另行安排,他们从国府出来就去拜见党政要员,先行谒见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代表们还没有开口,谭院长说:“中医决不能废止,我做一天行政院院长,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说时他还伸出手腕,要谢利恒团长为他诊脉处方,诊毕由陈存仁执笔缮写,到了次日,各报都把这张方子全文刊登出来。3 x* \; j# A6 x: r" }: v
代表们紧接着谒见于右任院长,于老说得更轻松,他说:“中医该另外设一个机关来管理,要是由西医组织的卫生部来管,就等于由牧师神父来管和尚一样。”他很赞成中医。. K! q+ s! _# h9 {
这两位首长接见之后,已是下午二时,代表们就在夫子庙六朝居随便吃了一些干丝烧饼之类,急急乎又到小石桥街林森(子超)公馆拜会,那时他还没有做主席,但在政局中是一位主要人 物。他住一所很简陋的古老屋子,叩门后有一个老家人来开门,又有一条很大的狼狗跟出来,大家都有些害怕,陆仲安走过去用手拍拍狼狗的头,它就非常驯服。代表们走进去,林子超已立在厅中等候,满面春风,和蔼可亲,并且说:“欢迎你们来谈,我有福建带来的好茶叶,请你们来品尝一下。”大家正在诉述废止中医案的事情,林说:“这件事荒谬得很,都是卫生部几个西医和褚民谊搅出来的,相信全国人民都会反对,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后,第一件引起全国反对的大案件,就是你们这件事情。昨天四川方面有过一个电报到中央,说四川的经济以国药出产为大宗,要是一旦废止中医药的话,就会失去四川民心,现在中央正在拉拢四川归附。所以这个电报,力量大得很,对你们是绝对有利的。”林氏说罢之后,请陆仲安诊脉,因为他是有气喘病的,陆仲安用钢笔开药方,林氏接受了代表们的请愿书,交谈一小时,大家就握别了。8 e0 P7 w$ p& N4 }( r" a$ e' S3 |' n
代表们又到财政部,没有见到部长;到考试院见到了戴季陶院长,他说:“你们这件事,卫生会议尽管通过,敢说是绝对不会实行的,你们放心好了。不过希望你们在行动方面,不要太过激烈,根据镇江来的消息,车站欢迎的许多人拥入月台,站长因为人数太多,加以阻止,不料许多人竟然冲倒木栅,踏死一名小孩,路警拘捕了八名镇江医界领袖。”代表们听到这件大新闻,才知道了在镇江站停车而不许行出的原因。
3 T& G6 u1 W: G& l, |* o代表们又赶到立法院请愿,院长胡汉民有病,由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焦易堂接见,他说:“这件事,首先要立法院制定法律,三读通过,才能实行,卫生部是不能独断独行的。”后来在谈话中,代表们又得到消息,国民政府为了要拉拢冯玉祥,特地让冯玉祥的心腹薛笃弼来当部长,薛对中西医并无偏袒,不料这次中央卫生会议却闹出了这件案子。冯玉祥的军医,向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他电报打给薛部长,措词严厉,薛部长被弄得很为难。代表们听后,心里安定了很多。
. x/ {0 Y$ Z1 S0 g# ?, S5 q6 X+ q/ a这天晚上,代表们受到南京首席名医张简斋的招待,他很瘦弱,谈话声音细微。他说:“我早就接到你们的电报,要我做请愿团顾问,可惜我早晨起不来,要到下午二时才能开诊,所以有负大家的好意。但是我知道中央方面竭力支持你们,你们这次的行动,绝对不会失败。”5 f0 H' P* K; f) H/ H
第二天,卫生部长薛笃弼也请代表们前去座谈,还有很多政府部门的要员,会见了请愿代表。蒋介石在出门前,用“十分钟”接见了代表们,他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他操宁波土音的国语,见代表都说上海话,他就改用纯粹的宁波话说:“我小时候有病都是请中医看的,现在有时也服中国药。”说罢, 侍从人员已拿出主席的大氅,代表们也只好告辞了,临走时他叮嘱吕兹筹把请愿书的批谕,从速发出。同时吩咐代表们:“谒见的消息,要等批谕发表之后再透露才对。”
. Y9 e: o' k' _- |" u) o第三天,这个胜利的消息,当夜就由张赞臣带回了上海。
/ Q' I* @) t M' x3 S0 r( O! r这次风波的中心在上海,章太炎先生这个时候也在上海,而且废止中医的带头人余云岫还是他的徒弟,他们之间有这方面的交流、论争吗?我们没看到,但是,从行为结果来看,余云岫废中医的言行并没有停止,章太炎先生挺中医、发展中医的活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他们走的道路不一样,思想观念也不一样。章太炎先生保护中医、发展中医,是坚定不移的。可以说是:
k$ y% D% m. J1 P) J岁寒三友都喜欢,医学第一章太炎。6 h' i- N1 T. u* G; R0 Y0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