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1 17: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用“中医骗子”嫁祸中医
9 B0 Q! b7 R6 x, n' n方舟子在他的网站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立此存照:中医骗子”。初看上去好像是在打假,其实他是在打中医。他在揭露造假的同时,把责任完全嫁祸到中医身上。( R/ p7 {# r* H s
有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进行欺骗,伤害的是中医的形象和利益。- a6 E p0 {* o5 P; I: C c T
方舟子不打击坏人,不去纠这些骗子的责任,不维护中医作为“被害人”的利益,却把指责指向中医。这就像西施受到坏人的伤害一样,方舟子不是揭露坏人如何利用西施的弱点,如何不公平地欺负了西施。却大声斥责西施:你为什么不长得和东施一样?!你为什么总是被人欺负,而李逵、张飞却不被人欺负?!他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叫做:“立此存照:爱告刁状的坏人西施”。
8 Y2 e% G+ N$ n, h, A2003年2月,方舟子发布“中医骗子论”。把中医视为“骗子”,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开始,不断发表中医药不安全,甚至到处宣扬中药有毒、有害的错误言论。方舟子搜集、整理了很多有关“中药毒性材料”,制备了所谓“中药毒副作用备览”,把许多中药都列为“问题药品”。他说:“大部分中药的毒副作用因缺乏研究,至今不明”。可以设想,用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含有复杂的中药,都有可能被方舟子判为“问题药品”。农产品之中往往有农药、化肥、激素的残留,各种食品都不是无菌的,而是“大肠杆菌不超标”,如果按方舟子的逻辑,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毒品,都需要抛弃。
* g- A! T$ c" s" r方舟子说:“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关键是这样的成分占多少,如何提取的,提取出来多少,中药配伍成方剂的时候,能煎出来多少,能否被病人吸收,都是“缺乏研究”的。就这一句“缺乏研究”,又成了他“验药”的根据,更是他主张废医的“充足理由”。
9 m! U! j# \4 M; m方舟子列举的“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有: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含有以上药材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散)、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汤)、导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节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小青龙合剂(颗粒)。
7 x/ ]6 Q6 m# P- {5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9 f0 }/ m# w* y& V8 z) b( O) S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 L3 d$ p! K0 X1 x3 n含千里光的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_+ ]( M8 v& ?0 c9 d" T6 z
含柴胡的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H5 G4 ?. P7 d0 O+ q& F5 P; J
含板蓝根的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 @7 m% D- n* l5 S7 T含款冬花的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7 F' ?( O/ u+ `2 i# k! l" J
含蜈蚣的中成药: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中风回春片、医痫丸、金蒲胶囊、狼疮丸、通心络胶囊。
( O* j1 Y( b+ s1 G6 d, d) _" w含水蛭的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栓心脉宁胶囊、通心络胶囊、清脑降压片、化癥回生片。& @& G/ V/ n* R4 }
含黄连素的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羊肝丸、一清颗粒、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胶囊、万应锭、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胶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当归龙荟丸、安宫牛黄丸(散)、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芩连片、拨云退翳丸、参精止渴丸、驻车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香连丸(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脏连丸、狼疮丸、消渴灵片、清胃黄连丸、葛根芩连丸、蛤蚧定喘丸、癃清片、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二妙丸、九圣散、三妙丸、大补阴丸、小儿肝炎颗粒、分清五淋丸、功劳去火片、生血丸、白带丸、如意金黄散、固经丸、知柏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颈复康颗粒、鼻炎片、三黄片。
" P. ]" w/ ~, ]- y( Z1 n+ }* p) W含麻黄的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止喘灵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风湿马钱片、风湿骨痛胶囊、风寒咳嗽颗粒、防风通圣丸、宝咳宁颗粒、复方川贝精片、急支糖浆、洋参保肺丸、祛风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痧药、疏风定痛丸、鼻炎片、镇咳宁糖浆、鹭鸶咯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7 x* n: V. E) C3 M; _1 F% I
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七宝美髯颗粒、儿康宁糖浆、三宝胶囊、天麻首乌片、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宁丸、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安神胶囊、更年安片、龟鹿补肾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脂脉康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 e- s2 U# c! j! j; a( I0 ]含大黄的中成药:一捻金、一清颗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八正合剂、三黄片、大黄清胃丸、大黄蜇虫丸、小儿化毒散、小儿化食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至宝丸、牛黄消炎片、牛黄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六味安消散、当归龙荟丸、竹沥达痰丸、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妇科通经丸、利咽解毒颗粒、利胆排石片、金蒲胶囊、参精止渴丸(降糖丸)、导赤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胃肠安丸、胆宁片、柴胡舒肝丸、脂脉康胶囊、狼疮丸、消食退热糖浆、黄氏响声丸、黄连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润肠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宁丸、清肺抑火丸、清淋颗粒、跌打活血散、痧药、槟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E6 K7 I7 L! T
含泽泻的中成药:七味都气丸、三宝胶囊、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五苓散、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颗粒、龙胆泻肝丸、归芍地黄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耳聋左慈丸、血脂灵片、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更年安片、启脾丸、补肾固齿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嗓散结丸、参茸固本片、枳实导滞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消栓通络片、消栓通络胶囊、锁阳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赞育丸。- ~ l3 ~7 a3 ]) S L
含益母草的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颗粒、再造生血片、产复康颗粒、参茸白凤丸、得生丸、痛经丸、化癥回生片。 Q; H% q+ I& a6 ^- W2 \
含延胡索的中成药:九气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胶囊、少腹逐瘀丸、气滞胃痛颗粒、仲景胃灵丸、伤痛宁片、壮骨伸筋胶囊、安中片、安胃片、妇宝颗粒、妇科十味片、妇科调经片、肠胃宁片、金蒲胶囊、参茸白凤丸、茴香橘核丸、胃康灵胶囊、胃舒宁颗粒、舒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S4 p2 A* O. e% U, S
含槟榔的中成药:一捻金、九气拈痛丸、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至宝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积口服液、四正丸、利胆排石片、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肥儿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消瘿丸、舒肝和胃丸、槟榔四消丸、蠲哮片。. J$ _* X2 s: f+ ]# a% q4 u- D
含厚朴的中成药:十香止痛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午时茶颗粒、六合定中丸、四正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如意金黄散、利胆排石片、抱龙丸、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麻仁丸、清宁丸、舒肝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平肝舒络丸。
9 I5 G" O9 `1 x' _: X' k( \5 |( |含胖大海的中成药: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 @/ {* g. R0 v! j
含天花粉的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小儿化毒散、牛黄消炎片、导赤丸、如意金黄散、利咽解毒颗粒、拨云退翳丸、乳癖消片、宝咳宁颗粒、栀子金花丸、保济丸、消渴灵片、通乳颗粒、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宁嗽丸、鹭鸶咯丸。
% {9 G' i* p! \2 r4 x3 L含牵牛子的中成药: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化食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 J' f7 r1 s; W# y
含穿山甲的中成药:妇科通经丸、金蒲胶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颗粒、再造丸。
% \, X/ K' H/ g0 _- q含石菖蒲、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蜂头茶、七荆介的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辛芩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茴香橘核丸、锁阳固精丸、复方甘草片、拨云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M" {& d, d+ @ c- b
含川楝子的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妇宝颗粒、乳块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 [0 k0 y( A; t8 B$ ~6 k6 d F. [1 j含补骨脂的中成药:七宝美髯颗粒、千金止带丸、四神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再造生血片、壮骨关节丸、肠胃宁片、补肾益脑片、青娥丸、国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首乌丸、蚕蛾公补片、荷丹片、益肾灵颗粒、锁阳固精丸、强阳保肾丸、安坤赞育丸。- f% b' g2 x; D
含艾叶的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加味生化颗粒、妇科通经丸、参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安坤赞育丸。( m2 p4 I# B# ~" M& |% T7 s& ]
含苍耳子的中成药: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 Z, \" f& m, \
含丁香的中成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七味广枣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气丸、止痛紫金丸、六应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洁白丸、紫雪、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中华跌打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D6 Z5 c1 c" }5 D) [
含肉桂的中成药: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补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七味葡萄散、人参养荣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浊散、止痛化癥胶囊、牛黄清心丸、艾附暖宫丸、仲景胃灵丸、补肾固齿丸、纯阳正气丸、茴香橘核丸、柏子养心丸、复方皂矾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强阳保肾丸、麝香保心丸、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7 s3 T9 o- ^# K6 J; b; E8 d+ s$ ?
含巴豆的中成药:七珍丸、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保赤散。
2 ? S$ b8 [% J( Q含独活的中成药:天麻丸、壮骨关节丸、抱龙丸、国公酒、祛风止痛片、舒筋丸、舒筋活络酒、疏风定痛丸、中华跌打丸。( t& M- l0 {6 E, h$ F, B+ z/ S! Z
含北豆根、番泻叶、虎杖、大戟、金樱根、千斤拔、苦参、昆明山海棠、芦荟、千年健、使君子的中成药:北豆根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胆宁片、热炎宁颗粒、控涎丸、三金片、妇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胶囊、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顿散、昆明山海棠片、当归龙荟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化积口服液、肥儿丸、疳积散。& M; c. C( }: Z8 U3 V2 {. b" k% O* g
含海马、红娘子、生蜂蜜、鱼胆、猪胆的中成药:复方皂矾丸、护肝片、胆乐胶囊、脑立清丸、藿胆丸。
8 l6 g f9 w: R# X' T% p含洋金花的中成药:止喘灵注射液、壮骨伸筋胶囊。
; o' y- d7 a! V. f) F含马钱子的中成药:马钱子粉、马钱子散、九分散、风湿马钱片、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 |, b" K8 U5 i9 X' ]! q含川乌、草乌的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
' I9 g$ i+ u j& L. L2 u9 k含全蝎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风湿马钱片、医痫丸、通心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 Y- e- A/ u: `7 V& T
含硝石的中成药:红灵散、纯阳正气丸、紫雪。6 c, t$ n, R4 [" \! @
含善慈姑的中成药:金蒲胶囊、紫金锭。
, d Q+ V6 Q* N, y4 P. h: |含黄药子的中成药:金蒲胶囊。
1 Y( t. _# E, `, ~ M) w+ C. w含火麻仁的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 [. ?/ w; ~3 T# e9 H. @9 i4 U6 ^& x
含附子的中成药:天麻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益肾灵颗粒、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6 V$ ^5 g$ I& O. t* I含蟾酥的中成药:牙痛一粒丸、牛黄消炎片、六应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灵宝护心丹、金蒲胶囊、梅花点舌丸、痧药、麝香保心丸。
, z$ x! a& F* P) v" m6 u含薏苡仁的中成药:儿康宁糖浆、参苓白术散、骨刺消痛片、保济丸、前列舒丸。/ c: d% W6 d8 H0 Q$ G
在方舟子的眼里,上述中药、中成药都是不能再用的药品、药物,还有许多药物也被方舟子列为不可用的有毒药,如矮地茶、八角枫(华木瓜)、荜橙茄、白头翁、臭梧桐、丢了棒(五味藤)、鬼臼、含羞草、夹竹桃、腊梅根、六轴子、松节、土贝母、土荆芥、土牛膝、望江南子、相思子、萱草根、油桐子、芫花、皂角剌(皂荚)、钻地风、雷公藤、野百合等等。
- w0 U" Q( i9 V所有这些临床上十分常用,疗效明显的中成药,在方舟子的眼里,都不能再使用了。中医面对无药可用的境地,即使不再“废医”,中医也自然而然地废止了。
& V! U4 t0 M9 }* f# c" K在方舟子看来,中华饮食里不仅小麦、大米、白面含着有毒成分的农药,而且常用的香料如肉桂、大茴香、丁香、薏苡仁等等,也是有毒的,据他说“薏苡仁能使胸腺萎缩”;肉桂“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丁香“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这样看来,中华饮食里许多食品也是吃不得了,否则有肝肾损害、导致癌症的危险。
$ w! s" m) m8 _7 D+ u. h方舟子戴着有色眼镜,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中医药就是不顺眼。
* n) T6 U& u- S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多有益而无害的,过分的阳光可以让人得皮肤癌,过量的氧气可以让婴儿失明,维生素可以中毒,淀粉可以让人得糖尿病,脂肪可以让人血脂升高,蛋白质可以诱发肝昏迷,引发痛风、肾损害,盐可以引起高血压,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害的、有毒的。- P! k0 J# y, L9 k/ N
中医对于药和毒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长达几千年的验证过程。在中医的“元典”里,以及后世的中药学著作里,从来就没有说过“中药无毒”,而是恰恰相反,中医历来主张“药就是毒”,要慎用药物。不仅如此,一切看似有用的好东西,只要过分了,就变成了对身体不利的“毒物”,各种自然物质只要太过,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变成产生疾病的病因。病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属于“毒”。毒就是有害,害和利可以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毒,也没有绝对的利。因此,中医能够驾驭有毒性的植物,使它“有毒无害”,并且利用其毒进行治疗,也就是“化毒为药”。其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而不是诡辩。
2 r0 k' ~( O! Q6 U' T中医认为,药就是毒,应该慎用药物。5 c/ m8 |' \4 N8 ^6 {- U7 ~+ \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古人用“毒”来说明药性,《周礼•医师》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文中将毒与药并称,把二者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 ^' h# b8 s f《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段经文中,也是毒与药并称。联系上下文来看,东方治病用砭石,南方治病施九针,北方治病常用艾灸,中原治疗多用导引按摩。这样说来,西方治病尽管经常使用“毒药”,也是毒与药不分,二者可以相提并论。如果有区别的话,勉强可以解释为毒是猛烈的意思,“毒药”也就是药性猛烈的药物。& v7 G9 {5 g. I _# @" r. T+ [
《素问•移精变气论》有一段讨论“毒药”起源的论述,可以为上述“毒药不分”的观点作注解。“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2 Q' o" F0 b0 w P: l文中说上古的时候,治病不需要毒药,当时还没有“神农尝百草,也就没有用药的经验,只有通过自我保健锻炼、心理调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来,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了,通过神农尝百草式的用药经验积累,就发明了“毒药”治病的方法。在这个用药物治疗的早期阶段,由于服药经常中毒,所以“毒药”并称,也是毒与药难以分辨的早期阶段。古人这样“毒药并称”,暗含着慎用药物的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使用药物。
& e! ~+ ^: g/ n% c《内经》中“毒药不分”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毒药无治,短针无取。”“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刺灸砭石,毒药所主。”“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其于毒药何如?”等等,都是不加别白地把“毒”与“药”等同看待,说明了古人对于药物的慎重态度。& j7 H Z$ B0 W
《论语》记载了孔夫子对于服用药物的慎重态度,他收到季康子赠送的“保健药”的时候,真诚而慎重地说:“丘未达,不敢尝。”因为那时,尽管服用某些药物,也许会有《神农本草经》所说的“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服药不成反成毒”,伤害身体,有碍生命。
5 O Z4 z2 J; M# }6 ~( z! |中医认为,药气太盛,伤害了人体即是毒。
5 W4 R4 V% c% A4 _& c7 _7 O药有两面性,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伤人,也有可能利人、救人,就看人们是如何使用的。勇于探索的人,代不乏人;敢于服药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实践的深入,用药的经验和理论逐渐丰富起来,绝大多数人服药之后,不仅祛除了疾病的痛苦,而且达到了健壮体魄,安定神志,愉悦精神,美颜色,益气力的美好境地。因此,“毒药并称”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毒性”在淡化,“药性”在强化。因为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 ?8 X7 B* f5 b; Z
当然,中医学在奉献的过程之中,积极地吸收了大量前人、民间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人体试验”总结之后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这种实验风险极大,代价很高,因此也就更加可贵。很多人“密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或者“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勿授。”得到了这种宝贵的用药经验,就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2 R/ s! ~) I2 H4 K, R0 J8 o《素问•示从容论》说:“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面对虚证,为何要用“毒药”?这是黄帝君臣认真讨论的历史场景。
+ v1 m$ V; D/ T" r% x" |: d( r《素问•五常致大论》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根据可能的危害性,把药物划分成大毒、小毒,岐伯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实践经验。 _1 O3 @ |4 i" Y
把药物划分成有毒与无毒、大毒与小毒,不知要经历多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不知道多少医生、病人要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肯定是一种进步。《神农本草经》积极吸收这个成果,把365种药物按照这个思想进行归类,并作为一种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几千年。4 I9 W# e U, q. Q# R7 t8 X( C8 a
砒霜有毒,尽人皆知。然而,在今天医学家的手里,借鉴古人经验,已经把砒霜的有毒成分砷,用于治疗白血病。这就是“古为今用”的一大成果,与古人“化毒为药”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4 C$ F3 R" ~# N! K
在毒与药的关系里,其相互转化的关键,是对于人体的利与害。对人体有害的,就是毒;对于人体有利的,就是药。当药物的有利作用转化为有害的时候,药就变成了毒;当毒物被人们利用而有利的时候,毒就变成了药。维生素、氧气、水、盐、食品,这些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一旦过了量,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候,也是毒。细菌、病毒、有害的重金属等等,它们也不是绝对有害的东西,一旦它们成为疫苗,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的时候,它们也就变成了药。/ W" [6 P3 |9 }9 ~& j* m- b5 U9 r, o$ x
中医在古代发明的人痘疫苗,就是在免疫思想的指导下,哺育出来的药,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伟大原始创新。假如没有毒可以转化为药的思想,我们就不可理解古人把病人的脓疱痂皮,接种在健康人身上的行为动机。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攻击中医不人道。9 S0 _6 |" L8 B- h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六气太过,就会变成六淫,六淫太过则成毒。 P! f3 h9 j& B5 {)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