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533|回复: 4

杂谈,李东垣的甘温除热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发表于 2017-10-6 08: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甘温除热”,网上说:! w1 H+ U8 {& F9 i
甘温除热法
1 [4 \; Z* y4 }' x5 U: e# l+ M" H  T中医补法之一。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m% _* R5 k! j) F) M, f1 R* @
' x) }3 A1 Z. P7 Q/ O8 }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08: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甘温除热”的方法,来源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辩惑论》:4 ?& `* L0 ]) v) q" D0 x$ P
( c1 q7 P- W1 L! j1 P0 G3 D
补中益气汤的“方后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一般人不注意,因此,上面的文章也没有提到。但是,这个观点非常关键,这是“文眼”所在。“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09: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如下:# W2 w, R4 H$ D6 e& G
《内外伤辨》
0 A5 Y9 c9 s# `7 \& V: e+ P饮食劳倦论8 L4 t: N7 F, E# c9 s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w4 D+ P( ^' q; M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 B4 F3 Y0 e7 ~+ e7 N《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 D% {. D% W, `2 L- Z' a' X5 R补中益气汤3 R$ G/ U' N, z4 F5 g4 ~
黄 (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当归身(酒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A7 j' V( I1 g! B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8 O, @; W% Q. u4 V7 I  J( ]& K4 u
立方本指  M* ]- `5 l& F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 C5 f" E/ o- F, C$ s.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0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中益气汤的“四时加减法”,把内伤与外感连接起来。这就像张仲景的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的关系一样,可以把外感与内伤联系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0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外伤辨》
6 c& e+ G" g+ g. p' J# x; C四时用药加减法
  F$ X& v0 o" u% x$ F《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 ^; \7 O- }9 Z5 B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K5 }3 t) R. k2 ?3 X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 _# C% L# U' f$ r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F0 g4 N; T& {6 h7 l5 A4 d- ?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 o4 W1 a1 w2 Q5 [- q1 o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 Z: a) r9 P" L8 A7 U/ @3 I3 G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s% q2 n* g0 e- g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8 o, Z1 n0 j1 ?* x+ R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 ~2 B$ D5 h, m9 M! U5 _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 F& n/ [% H* x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2 [% V: x) i5 M8 N& e% E/ l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o, B( R) `$ y. |2 `2 E% g
如秋凉亦加。4 t4 p6 j* W8 H( l/ W- d5 m5 T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z) j# V; j& x& V( k( i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2 q( d% l( r% l* D8 x7 z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U1 d) V  t) e* M& o& O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1 ~. ~4 V, e$ ]. n0 y7 b" A. F& Y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9 T/ L' @; j8 D2 U1 j# q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C( r: s5 x' L8 x& S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 C+ `2 r9 d! E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8 C% o% d. @) ^$ J4 d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B7 J& ?+ V% N, f. H' |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r" [1 m* e/ {8 z. A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 B8 L# M, k# J3 k) h6 [- M2 E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 J. b' C1 \, t9 V  O& d( V7 s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8 g) y" e( Y3 R* A) B, O& I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 G- G4 Y  [/ L* [0 a- v4 S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b5 \3 u& I* O- `* }* e) D6 ]' A, V" m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4 v$ M& _4 P( n+ t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0 {3 i" f5 p9 U. [8 {3 r  D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 ~* U. B8 Y& [9 T3 p# M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L" V, `& W7 e0 |! l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 M& t" T0 S8 S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