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853|回复: 2

杨振宁与莫言北大对话,好一场斗智斗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发表于 2017-10-13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与莫言北大对话,好一场斗智斗勇!2017-10-06 经济深观察) \2 I/ |! K9 X; s
, e# B3 g5 `/ A+ v& a
来源:中外学术情报
诺奖又要公布了,以下是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的一次对话,大家可以看出什么来吗?
7 L6 d" A" [3 u  ~
+ s5 r% Z6 H: _' f

8 [" V5 {3 Z! r
6 w) \" t9 o; j* N! e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 g+ @7 Y; g2 K' z9 A/ ?

. L: [+ y; ?: j9 d5 A
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 C9 y* T6 @& b; I/ }# a$ K9 ?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 a$ {& Q) h* Y- T8 |; J0 D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 ?- E: H5 [$ d3 X2 H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3 N6 Y" l  }% S3 {' ~# Y/ W1 |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 K* v% _8 [0 J/ a( A2 S5 Z: b& I. o  H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 t* a2 f8 y  c/ ]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那谈到风格,文学家的风格是没话说的,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2 C* s5 V1 s8 r" |1 O
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这和前几分钟你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可是我想底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 d4 m  j7 }$ ?) k% L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小说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操》,写了一个书生从天上摘下星星的故事,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其实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文学幻想和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
4 c& l7 f* U7 R% m8 W
范曾:有发现,而非发明。谈到风格,科学家的风格体现在什么地方?
: B- Z/ W  \+ U8 M) s9 o% C) B) I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是有风格的,尤其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思路。等到变成大科学家,别人看来,风格就会很清楚。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20世纪初出生的,他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你看他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他们的创新,可是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走了一段后,跟着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每一篇文章都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学生说你看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他说光了。但是你看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是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

( l3 I; W( E7 Z; J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作家的风格,通过语言来体现。要区别鲁迅和沈从文,哪怕把他们名字盖掉,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有了各种流派。但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和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 F4 J7 F4 W5 K% A; \# r
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我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是范曾题的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恰当?

$ [4 ^  _7 [) Z5 f
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是“著文章”嘛。

* f3 y. V! n2 P1 |  o8 ?. h; ~
范曾: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对我这个“数学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说,我做得简练,很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得到同样结论。可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是怎样的?
  S, R. q1 n$ X& k( M" Y: V
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像福克纳。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风格应该是很多样的,朦胧、简洁、繁茂都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
6 J- g. B9 n' v# S5 G1 w! t( Y
杨振宁: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你所做的重要的工作,里面的妙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都能讲出来。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但是如果问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我想没有。
* e  N. B  w$ z  H
莫言: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看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看到一幅壁画,关于佛教的六道轮回。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了长篇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 {/ @3 y/ j2 f2 d5 h' o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要到实验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1 Y$ i! q6 Y* {* @2 L: p6 j& \8 L! i
范曾: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是很不一样的。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这基本不可能。可科学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 L" Y. O# h" J5 [
杨振宁: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这是很清楚的,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二十六岁的时候一年中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绝对是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的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只专注在这个上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在数学和理论物理里,十分明显。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能做出非常大的工作,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 p/ e9 f/ X$ F5 P( |( o$ z: |+ K& [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你们的中国梦。
5 ~! h3 s  q) F: Q: b0 H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一百多年被欺负得非常悲惨,在座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变成了全民族的期待,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当然也存在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 c/ i/ G' T9 s+ w% k4 |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3 T' Y/ Y( M( u9 ]! L+ w1 {0 s

% K9 S6 F, p5 y7 n( x* C6 y
范曾:要言不烦。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 ^7 h+ P% t5 l' A4 R& h! G$ |: Y& R5 V+ W. q+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F# h2 x* K6 n' M* i! q
" Q  ^$ v% Y" Z' q2 \  c! _
2017-10-13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3 n$ v: V4 ?4 J  f
2 Z4 V7 [2 f7 R. F1 X8 H% d7 u) S& x4 e好好学习
9 d0 D  [0 K8 q: [8 m. Q( V2 }! m5 h2 o

8 G  R( R2 u  s" J喜迎党的十九大
- [: R3 D3 z) y$ e# V( e* X% o
# K( y' G( S  W
  `. P( M# J8 J1 f6 T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4 Y- p4 S2 D; o) c! G+ Q
$ Y  W  x/ A- r+ _
提出时间: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 K2 z; c( h$ X. u6 N7 z4 ]# O3 p, A5 O. i2 m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品质。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昌盛,需要文化繁荣的有力支撑。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文化保障。
9 z/ N* l0 P* m6 Z& R
3 o' U9 B$ \7 p5 P5 R; D & K% V6 r" X& a) |4 V, e
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
( O0 U% S2 v5 O, w! u& {" T$ U$ P0 l3 r

% N, T% x9 a% u1 X2 f  \- Q+ v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
! l9 A& W" b1 t0 c" |
7 |  ~& B, L( I# e+ O7 y) x4 R2014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 i: K# b6 B2 n- b; j! t, u
3 J9 e+ r8 k* e+ K) ?  x! S4 C7 k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论述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 V& R5 s' J+ d' s$ h + i: I. }' T, p+ N- p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次,他连用了三个“更”来形容文化自信,这无疑显现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位置。
4 _3 l" Z* P: ?6 q8 |; R ; r7 U& N8 \3 N
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45天之内,至少三次提到 “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四个字在他心中的重量。8 @6 l& B. _2 D: V8 U) h, P
! v$ Y( l! y( v- a( B
4 B: w* T8 z& y* M
为什么要重视文化的作用?: S  h4 P' f& a9 h, ~# B

. z9 F9 U" H7 @" \2 n+ i4 ~
  ]$ k* c; q4 U1 t0 Z& N0 t1 a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文化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内容中找到答案。
. B$ [$ ]4 k4 U3 r+ X # e' z" r* I+ a3 {; Q  r+ D: @  K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论述了文明和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8 W8 @7 I8 H$ F4 q2 Z6 K : @7 Y" y3 b5 O+ k2 |; `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7 ?, u  `  Q" o, _" P  j0 _
7 H' }& [4 V. ?' Y+ b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文化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U! z& i! ?6 @; Q& |# c
+ t, ]2 M( N3 A/ m5 n! }# x" T
/ B1 R+ ^8 q% A6 U. g; f: O让国人自信的文化是什么?$ l, z# Z1 ~4 }1 ?
, q: s- p/ U1 P: q" `( j$ F

2 F! w. B. Z- G9 v  A. z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3 v/ t" a8 R1 v2 \4 O  f$ m* w7 ? 5 U2 I5 ?) a# s/ q" B
那么,让每一个中国人自信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W: p/ t! Z6 W, Y% C
4 M/ O* c! g# \3 t9 n& N- |" a7 b; U2 h5 \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 [5 |! O0 T8 b+ y
, i5 H( p8 E% \4 G
在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A8 n4 m0 |1 B% ?4 G
) g, d6 i: T+ M9 s" e+ a: I! }; q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底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 T# ~, s& P, b$ w! g: z 6 S8 F( D8 n0 ]" d
在这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了大量论述:
. ^6 y  }3 @; _/ t) o3 V/ _! [" k
! p1 \* _- S) p) g
6 C; R4 o3 L5 S" B! J7 v2 w5 ?& f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z. }6 Y9 Q3 Y+ \3 P, V* U% Q

5 g9 z* x  y, R  i; X% Q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m5 z, s: n  e/ L6 r8 q
  Z7 [; O; q0 Q0 Q$ _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讲话(2013年12月30日)
( o) `5 r6 L, z1 G! v) c& e) O6 e4 R/ I# F9 |6 B( R8 O1 |0 _

3 _+ o# w1 r' p: b8 [4 V0 |4 u. D# }* v9 G" i1 q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 d" s2 g7 C" c8 M- L
4 D  L* |) R$ L/ u( w* ?9 E. D
  ——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14年12月20日)( }* `2 t% {. O( d& ]
$ a& I1 {, M: }* u

1 E! c* D6 }  I" j6 w, J  n( o. {$ j: H# p6 N# q! ?' a/ j4 L1 W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4 l" E7 r- x3 c4 S9 n! ~% u# l9 J2 v

+ h/ R0 c$ v/ g5 E: P1 f) K——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p# @) G0 G6 W$ n) B& D8 Y" S& \

2 `$ ~- {8 E+ L& u3 \& I: Y$ d- G) K
& @, f1 C; H) g% W3 Q' A
1 C7 U9 b% ]& Y) h% O$ S革命文化1 h; Y6 J8 B, K1 W( k- ~7 e( Z8 X
' p  j& Z& I5 Y" K+ K+ w
: a: @& n7 A) }: h7 G2 R1 V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 \/ i  q$ X  C7 e! a1 m. K; t
) C+ Y4 l0 Y  W; I% P——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2015年2月13日至16日)
' z; X3 B* n7 t9 M5 {9 |1 @) t: Q. w. b) z2 m, u

9 d- I; B9 d( r+ Z+ p$ J% B1 G. A/ o, @" T  n- ~6 A; G0 s% ]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 V$ P/ O8 d$ p1 j7 X# M" Z# T8 F% B6 i. ^3 S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9月2日)6 i$ \* E% T; h% i

: }0 o# e9 G9 M: c7 z* T0 P
- J. l2 e' p& t6 {$ P% O2 C
: r4 V2 {. H' y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Q, U, @, J% K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2016年2月1日至3日)3 i# Z5 C+ S) c. L. V

  e# [/ Z& a( H( N- G/ o6 J9 O3 n& P, g" Z
% ^+ V  A( y* [/ q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 k0 x- n8 Y6 F  E( W
* r. N. g+ r& Z
0 I) h$ ~( d0 K8 E" W7 ~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4 \/ v7 i0 X6 d! p* d$ o

8 a/ q0 A& Z9 f" g1 B: k' q+ M3 a——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讲话(2013年12月30日)! N; T: Z& g8 l9 n
, r# [  J" o+ P# G& T1 O: c
; \% K  `1 C; }! p- M! m
2 z& y+ V. k! z3 B$ ~
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 i' w$ ?8 N; a$ s6 k6 y9 i9 t: Q6 G% U! T; A1 M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并发表讲话(2014年10月13日)+ J) `7 J1 F. O% k/ F! s& a4 u9 h
1 f1 C$ }0 V; d/ b% l3 x, J, j

: S) y; l, ]1 g+ S5 z, J+ g" ]8 H# C+ e# c! v; j* L. b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 \- ~5 n0 i, y/ n& o

0 ^9 _5 l9 r0 Q+ _' D& [' Z1 f——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4 |! O9 z4 |3 s5 k- G) U9 \; H
* T6 p. S% z4 ]2 J% D
0 ]# c3 j; }8 e0 @! E2 p5 p

8 P, o5 L! ]; U- \0 \如何在实践中坚持文化自信?/ P% T' [# h+ q/ v2 g0 x1 i

2 H  \5 l* p9 q0 D7 e2 ^! i! n  x& E* i0 W) s  y
正因我们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可以得到真正践行。- T! ~+ R: @8 |& F& I
, u% k1 e% T. D4 A/ n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推介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用古典名句论述思想。比如: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他引用《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句,阐述不同文化间应该保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态度;在秘鲁国会演讲时,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借古典之意深化友谊。4 _) I3 ?! b3 X9 N4 p7 ~: h
9 `0 Z+ p8 g1 ^8 i$ Z
作为革命文化的倡导者,这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几乎遍布革命老区,并且不断强调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同时将革命纪念日上升到国家层面,不忘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中的苦难卓绝和牺牲奋斗。
8 Y1 ?' }+ c7 h& q
# S3 _8 q" H* |1 y) d" g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他还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7 O/ K! D7 J7 D $ B8 \. C& J# G9 x8 S8 i: o8 |
除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践行文化自信,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我国的文学作品斩获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等国际奖项,优秀国内影视作品输出海外等,这些也都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u+ D3 g) e0 G% i) l; T8 h2 x
8 P! q+ F, k* I/ P, C0 u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5000年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从仁义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四大发明”到航天飞船,从盛唐气象到国家风华正茂,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创新,一路进步。目前,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大步向文化强国迈进!
. G' }9 T* n6 t& i% D4 M# v2 O . M2 j9 r4 I0 b  ?* |6 @+ K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图片来自新华网)( O8 L# O0 P+ _, [- Q;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09: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推介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用古典名句论述思想。比如: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他引用《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句,阐述不同文化间应该保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态度;在秘鲁国会演讲时,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借古典之意深化友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