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0-21 11:54 编辑
+ j; i: v- K. n5 ]& K& Q8 [' i) n- D# d) F! b# o$ I6 B7 e: i5 j+ s
外用药不吸收进血液,为何可以治疗癌症? 8 L1 x( K5 \. h
/ v5 z5 g! C" c3 j/ ]- H
曹东义 ) M) q$ Z2 X. X/ z% i+ |7 O* Z
河北省中医院科学院
! X* R+ P* y8 `1 W; [& u6 L( \7 E2013年,国家成立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启动了全国范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研究”项目,要对传承了三代以上,或者50年以上的活态性中医知识进行调查,实行“行政与技术两条线,双轨并行”的技术策略。由各地市以下的县和区的卫生局和中医技术人员,进行搜集、采访,整理之后“在线申报”,上传到各省的工作平台。 每个省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审查,把符合要求的项目,分别上报到6个分中心。分中心再组织专家审阅,对符合要求的项目,上报国家中心。国家中心再组织专家,进行最后审核。如果项目符合规定的要求,就会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然后向社会公布。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2014年5月,河北省启动了全省的有关工作,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河北省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到了620多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事情。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列入了即将通过的《中医药法》,国家和各省市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都肩负着历史使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曹东义作为河北省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接受了这个重要的工作,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与很多同志一起努力,使河北省这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也结识了很多身怀绝技的民间中医,以及他们的传人、徒弟,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对于中药圈疗(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技术传承的不断深入了解,使曹东义对于外用药不吸收入血液,也能治疗癌症的奇特学术原理,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觉得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逐渐阐明其学术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可以造福世界的中医实用技术。 6 {3 \" H; f; r; U
曹东义的了解过程,首先是从传统知识项目持有人马文毅,她带来的一本书《癌瘤克星——神圈刘》,以及几个证明材料开始的。 0 g9 [- o9 Z* E* h
所谓中医药“圈疗”,就是在身体上按照一定规律涂药,画出内外有别,大小不同,随病情而变化的药圈。除了可以治疗癌症之外,对很多疾病,比如癌症、风湿病、盆腔炎、乳腺增生、冠心病、尿毒症等,都可以取得难以替代的效果。其主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提毒化瘀、疏通血脉、调理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等作用,而起到很好调节作用。 单用圈疗,或者与其他“八大疗法”相配合,往往可以使患者很快恢复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受到患者的高度赞誉,也引起很多同道的重视。由于圈疗的独特价值,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个项目不仅受到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专家的重视,而且也得到华北片区专家的好评,因此,该项目被上报到国家中心,进入国家的数据库,被收录到2015年出版的《杏林寻宝·保护中医》一书之中。2017年5月,这个项目在“三代升级”之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中心批准为“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其在全国培训推广。 s8 @7 l& h$ M3 m
说起圈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其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它的发展过程既耐人寻味,也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不胜感慨。 " y( g8 x5 a2 p$ n, w+ C/ c4 X) ?' r# } Y
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的脉络,述说圈疗创始人刘峻岑先生和他的助手、传人刘淑香的坎坷经历,以及她来到石家庄市之后,在徒弟马文毅的帮助下,与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的各位同道一起努力,进行理论提升,扩大病种临床验证,种种甘苦经历不同一般,总结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欣赏其中的故事与快乐。 ' p5 W( @! x; E& G. o
1 ?, a" a0 O, L n3 p! _. k0 F* I# V, _5 _& f/ K( `) G
: H' V: s$ `# i) Z+ V. E# R7 H" G1 _7 z" @: {. |/ G; _& x
8 e1 m( A. w+ J6 d' o6 `7 L# z
3 k& G; S/ E0 o5 Q2 H马文毅申报项目,刘淑香述说过去2014年的一天,一个叫马文毅的女同志找到曹东义,说她是“神圈刘”的传人,是民间中医刘淑香的徒弟。而这个时年76岁的刘淑香,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她的师父刘俊岑先生更是不同寻常。 刘淑香作为刘俊岑先生的助手,身怀绝技,经历和见证了几十年的辉煌,坎坷与艰辛。她就在石家庄,传授技术,带教徒弟。 为了传承圈疗,马文毅自己放弃了海外发展的大好机会,甘心拜民间中医刘淑香为师,立志学习这门绝技,做一个中医事业的传承人。 从马文毅的叙述里,曹东义逐渐了解了一些传承脉络,也就是圈疗的创立者刘俊岑先生已经逝世,他的徒弟和助手刘淑香也年近八旬到了高龄,马文毅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来申报项目,她应该是刘峻岑的徒孙辈。 曹东义被心直口快的马文毅说得动了心,就让她坐下来,慢慢叙说其中的传承关系,以及可能的佐证材料,以便帮助她们顺利申报项目。 马文毅就从提包里拿出来一个发黄的文件,这是刘俊岑先生2002年给刘淑香女士写的《证明书》:
' }- F2 Z: T( C3 @
/ O6 A& U$ ]8 J4 g4 P4 I6 N: C4 N$ p2 y0 V# d3 j; t
曹东义接过这个《证明书》来一看,文字没有标点,要读懂它,还必须费些力气。
' w' l! ~1 d% a' n“余所创新的内病外治理论,摆脱临床固有的授药方式,透皮吸收为途径,这种授药方式至今尚有无法理解之谜。药物圈疗法问世五十余年,已得到无数病患者赞叹,但医界对这一独特疗法不重视,至今没有第二人进行研究。同时毕业医学大中院校所分配时,不愿来学此疗法,因为这疗法的大夫须亲自给患者涂药较苦,所以不愿来学。在1973年间,刘淑香因自身有病,吃药打针无效,来求医,勿药而愈,从那时起潜心热学这一门医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尽一分力量。她有不怕苦和累的精神,跟随我对圈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研究,辨证施圈达到了治疗的高水平。还同我的大女儿一同研究经络,提高疗效,今后圈疗传授问题,依靠她二人。特此(证明)。圈疗发明人刘俊岑 2002年4月份” ' S, A ]" n$ Z" j
曹东义仔细阅读、辨别这封《证明信》,它其实就是一个授权书,也像是一份遗嘱,其中透露出刘先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药物圈疗法问世五十余年,已得到无数病患者赞叹”,反映了他对圈疗经验的坚定信念和深刻思考;“但医界对这一独特疗法不重视,至今没有第二人进行研究”,反映出刘俊岑先生内心很多的无奈与辛酸,一种“报国无门”的遗憾,让人唏嘘不已。 “今后圈疗传授问题,依靠她二人”,刘俊岑先生看重和依靠这两个女人,当时都已经63周岁了,她们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医学背景,但是,毕竟她们接触过这些是技术,是热心于这个技术的人员,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之中,刘淑香“有不怕苦和累的精神,跟随我对圈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研究,辨证施圈达到了治疗的高水平”; 刘淑香与大女儿“一同研究经络,提高疗效”。自古以来,师徒之间,找到合适的“衣钵传人”很不容易,刘俊岑先生在晚年想到了“今后圈疗传授问题”。思来想去,也只能“依靠她二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奋斗了一世,辉煌与坎坷了一生的刘俊岑先生,还有很多期盼与愿望。他希望自己身后,一定要把这个中医药的瑰宝传承下去,并能发扬光大,否则就会遗憾终身、死不瞑目。
& c% H# y0 d* _/ |9 a3 `8 w这份遗嘱式的《证明书》,让曹东义感到内心的震撼,《黄帝内经》所说的古代传承方式,竟然在当今社会,又一次得到再现: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道术并重,是中医学术的特征,“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恩师朱良春国医大师的话语,再一次回响在曹东义的耳边。 为了弄清这个圈疗项目的起源,《证明书》的来历,曹东义走访了时年76周岁的刘淑香女士,以及她64岁的妹妹刘梅香。相差十几岁的姐妹两人,都和刘峻岑先生熟悉,并且是相识了几十年的朋友,这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医患朋友,是很难得的传承脉络“知情人”。
6 S5 F- S" G% S' n曹东义认为,2002年4月,已经满了82周岁的刘俊岑先生,虽然身怀绝技,一心希望把圈疗贡献出来,为了大众的健康,为博大精深的中医事业增砖添瓦。但是,回顾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圈疗历程,他觉得要想发扬光大这项事业,绝非易事,一种人生的沧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凉,升腾在自己的心头。他掰着指头,回顾那些曾经辉煌与坎坷的经历,他觉得能够传承这项事业的“衣钵传人”,除了自己同事和学生刘淑香及自己大女儿之外,再找出一个合适的人来,眼下是困难的,一种“后继乏人”的悲凉,由衷而生。 这个圈疗,它的发明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啊! 刘俊岑坎坷的身世,使他觉得传承和发扬圈疗是一个历史使命,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一旦失传,不仅自己遗憾终身,也是中医事业的一大损失。
3 T' f$ p* M8 O o1 |! I7 X# c E5 e& ]% k3 E
& t, _1 s8 B X9 x6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