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中医思想者(第二辑)》和《伤寒论求真:基于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的作者邢斌老师昨天刚写好的文章,思想深刻,请耐心读完!
( [0 F _; O1 T, I
朋友圈里看到,“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最近将举办第22期,这期的议题是:中医人才,如何培养?
曾经读过蔡江南教授的一些文章,很认同他的一些观点。所以很高兴,他组织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能够关注中医问题,为我们中医界操心。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 K7 i L; Z1 E' Y+ s一、给会议通知“挑刺”
3 w; n ]4 B" m
会议通知的微信中提到:“我国的中医人才培养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形式并存,以院校教育为主。这三种形式,基本由政府主导、主办。由此导致中医知识传播途径比较单一,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传播的是“统一的”、“标准的”中医思想,导致中医多元思想消失。相比之下,传统的师徒相授,虽然良莠不齐,但正是这种“不齐”,促进了中医人才间的竞争,推动了中医诊疗技术进步和中医思想发展,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要。”
& [2 f7 m) ~ y- G/ \7 W! z! K9 X恕我直言,文章的思路好像有点不清楚。
前面说:“……师承教育……这三种形式,基本由政府主导、主办……导致中医多元思想消失”,后面说“传统的师徒相授……促进了……推动了……能够……”。是不是自相矛盾?
或许作者会说,前面的“师承教育”与后面的“传统的师徒相授”,所指的不是同一个事物,那么,您早就应该在文章中作出说明,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很显然读者会有疑问,这应该是可以预料到的。
又比如,文章说“传统的师徒相授,虽然良莠不齐,但正是这种‘不齐’,促进了……,推动了……,能够……”,真是看不懂了,难道“良莠不齐”还是好事情了?很显然,所谓“不齐”促进了……推动了……能够……的“不齐”,指的是体制外的好东西与前文政府主导主办的东西之间的“不齐”,而不是“良莠不齐”的“不齐”。所以,这其实是一句病句。
4 p0 a$ u# p( W1 \. u二、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对举,不应该成为一个议题
% J, i1 F! m" _3 C# g7 {5 q1 Q如前所引用的,会议通知将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对举,揣摩其文辞,显然在赞扬师承教育。
又据通知,会议日程的嘉宾对话有4个主题,其中3个主题涉及师承教育,分别是:1.师承培养中医人才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发展趋势?2.中医人才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条途径是替代还是互补?3.如何保证师承培养中医人才的质量?
能看出来,本次会议主办者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要讨论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要对它们进行比较,要对它们进行定位,要探讨如何摆正它们的关系。
我的看法是,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 K6 t" G1 j0 R1 O& t
道理很简单,院校教育一定是包含师承教育的。
当然,首先要对师承教育进行定义。
会议通知里本身没有对师承教育进行定义,但是能看得出来,通知里的师承教育其实有多层涵义。这且不管,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显然,顾名思义,师承教育就是跟老师学,这是一个最宽泛的定义;在中医界,跟某一个老师学,签协议,做公证,学制5年,然后参加考试,这是一个最狭隘的定义(这里的“狭隘”不是贬义词);中国各大院校里,文史哲学科的硕士、博士教育,每周或两周到导师家上课,跟导师学习,写文章请老师批改,这难道不是师承教育吗;中医院校里的学生,硕士、博士,或者本科生,跟老师临床抄方,诊余听老师讲课,这也不算师承教育吗?我认为,这两种情况,也可视为师承教育,属于既不是最宽泛,也不是最狭隘的师承教育概念。而这,都是发生在院校教育里的。
* s. M7 V% V- a; ]& R
所以,院校教育一定是包含师承教育的。除非是那种最狭隘的师承教育概念。问题是,最狭隘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好学生吗?我认为,不能。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道理。
一般情况下,院校教育一定是比师承教育好的。
一、院院校教育当然比师承教育更好
, _, A. p- T( M+ }
院校教育既然都包括了师承教育,那院校教育当然比师承教育更好,不管是老师还是授课的内容都更丰富、更全面。
二、师承教育是不被院校教育包含的
$ O7 Q6 f$ z) @前面说了,除非是那种最狭隘的师承教育,它是不被院校教育包含的。但是最狭隘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来很好的人才吗,我很怀疑。原因很简单:一个老师抵得上中医药大学的很多老师吗?除非这位老师是大师,是天才,高出同时代人很多。一个老师的授课内容,抵得上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性课程吗?除非这位老师是大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现实中,有这种情况吗?如果有这样的大师,赶紧把他请进我们的大学吧!好,假定老师没有那么好。回过头来说学生,假定他只跟这位老师学,老师教啥就学啥,他能有出息吗?假定老师没有那么厉害,学生素质蛮高,他想多学一点,他必然会学习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假定他自学了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性课程,虽然他没有念大学,但实际上等于是参加了院校教育;或者更牛一点,不按教材课本学,博览群书,那他的成功,到底是师承教育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学的结果呢?显然是他自身素质、自身努力的结果。所以功劳不能归师承教育。
总之,一般情况下,院校教育一定是比师承教育好的。除非民间藏了一位大师,大师又培养了一位天才学生。
三、中医院校教育出了问题,找原因怎么找到师承教育身上了呢?
/ S0 v" z& V& }; B) ]' Y- L2 L% Y
如前所述,中医院校教育出了问题,找原因,不能找到师承教育身上去。那怎么会找到师承教育身上去的呢?
我推测是这样的:
1956年之前,中医教育,虽有院校教育,但是规模不够大;而散在的、民间的、自发的师承教育还是很多的。1956年之后,各中医高等院校成立,情况完全变过来了,中医教育变为院校教育为主体,而这60年来,人们看到的是中医的衰弱,而不是越来越强大兴旺。
, X) r6 Z' }9 Z$ J* D+ ~于是,人们认为中医院校教育成绩不佳,没有培养出人才来。甚至在10多年前,或者更早,就有老中医在说:中医院校培养的不是中医的人才,而是中医的掘墓人。总之,是批评声一片,甚至可以说是骂声一片。
于是大家开始找原因,有人提出,院校教育不好,不适合中医,还是传统的师承教育好,因为传统的师承教育培养了不少临床高手。当年的名老中医,很多都是传统师带徒带出来的。所以1990年代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起来。
问题是,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
我认为不对。
因为没有真正进行过比较,纯属臆测。
在古代,中医没有院校教育,只有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全部都是师承教育的产物,又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比较,怎么能说师承教育好,比院校教育更适合中医呢?
9 R3 o, C% _9 O* w; z' }; ^5 i& W% t1 m
在近代,既有院校教育(其实包含了师承教育),又有师承教育,比较复杂。问题在于,没有人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研究,把各因素分析一下,统计一下。既然都没有扎实的研究,凭什么说师承教育好呢?
再说现代,假定1956年以来,国家没有办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教育仍然是不成规模的,散在的、民间的、自发的,中医人才就能大量涌现吗?中医事业就能越来越兴旺发达吗?我看未必吧!说不定更糟糕!
所以,首先中医院校教育未必就那么不堪。其次,即使不堪,找原因也根本就找得不对。
四、中医院校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 T' K d: Z4 o7 a8 H# X我认为中医院校教育未必真那么不堪,但反过来说,的的确确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那原因何在?
我的看法是:
我觉得教育有四要素。制度、教师、课程、学生。制度要好,老师要强,课程设置要合理,学生要有求知欲要有天分。如果四要素都很好,怎么会培养不出好的人才?问题是,这四个要素在中医院校都有一些问题。那当然培养不出好的人才来,或者说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偏少。
第一,制度。
整个中国大学都有问题,不独中医院校。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大学的问题,学者们都讨论了很多了,关心中国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不独立、教育官本位、不是教育家办学、教育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当然是平庸的。我想,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任何一家大学都有此弊病,中医院校也不例外。
第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未必如一般人说得那么不堪,认为中医比例太低,西医比例太高。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中医的技师,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中医师,或者是中医研究者,等等。视野要开阔,看问题要全面、理性、客观,这是首要目标。否则,即使24小时全部用在学中医上,我看也不会成为一个好中医,而只会是一个傻乎乎的,或者偏执的中医。所以,中医课程设置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有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中医、西医都要学。
第三,老师与学生。
毋庸讳言,中医院校学生的素质相对复旦、交大等高校,是不够好的,因为高考成绩不太好。以前的学生,现在做了老师,那么老师的素质当然也相应的不够好。
以上才是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不出很多优秀人才的真正原因(当然,对中医院校教育不能一笔抹杀,我之前已多次提到这一点)。
0 Q& R* n# W* P B* s8 l% J& E9 q
五、中医人才,如何培养?希望仍在院校教育,关键是如何办学!
0 x6 S: x, v; y+ a' k, l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愿景”,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医思想者(第一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出版)上。
那时南方科技大学还在草创阶段。后来,西湖高等研究院注册成立了,今年9月2日首届西湖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正式入学,明年西湖大学将成立。这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我希望民间也能办出一所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来。由教育家、企业家、中医临床大家、西医临床大家、其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起来谋划。制度要合理,老师要请最好的,课程设置要完善,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优秀的青年人入学(这里说的老师要请最好的,包括已经功成名就的,还包括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真知灼见的,这样所谓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争也就不会再成为一个问题)。当然,中医院校积极改革,这是人们所期待的,因为这才是中医教育的重镇!
总之,我认为,大学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形态,中医的希望其实仍然还是在于院校教育!问题是如何把院校教育办得足够好!盼望同仁们一起努力!
2 d7 U: P: U+ p" ?6 i
我人微言轻,中医教育的话题,本不该我来谈,只是见到我尊敬的蔡江南教授等有识之士组织这样的讨论会,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故拉杂写来,供大家参考!
邢斌
2017.12.8
(邢斌 著)
" e- n5 I, f' Q
延伸阅读
! @: \5 H8 p; A; K! Q
有不少同学都觉得,不是只有靠上学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我能做兼职还能去摆摊……但现实却是,很多人除了上学,真的是没有其他的路能走了。/ I w/ e, z- m$ M
2 @& a# j+ `- r3 K下面是央视名嘴白岩松对高考以及读书的一些看法,他的观念,希望大家都好好看看,以此共勉!
8 ]: t6 m D9 X& x2 r2 o6 k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
* i( x3 j% f( B* K5 q
现在的社会现状,混在最底层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读过书的,那些成功的人真的是万里无一,而且依靠他们的情商,读不读书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8 }. E: A. a5 _7 P. ]0 E% i8 ~- d! ]
你读一万年书,也拼不过一个韩寒,但是他不上学,却比我们学的还要凶猛。
+ E1 V& v6 k/ j
很多人说现在阶层板结了,其实此前更板结。所以高考才真正的结束了那种板结。让不管是什么身份,你如果分数靠谱,就总能往外走。
. c3 q5 z- V7 v6 P1 u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 L0 \3 R: q8 ^9 }这是非常现实的东西。尽管高考有很多毛病,但起码现在还是最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
# R4 t. {: d" t0 w
但是孩子们不这么想,条条大路通罗马,上不了大学也没什么,将来肯定也能干出个样子来,不一定会比那些考大学的同学混的差。
[+ J, a$ I2 f6 F/ `5 h7 H
孩子,你是哪来的自信?不考试,不上学,你还有多少东西可拼?
# ^: d( s% b2 K$ p% Z% C' b% G考试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
( ^, Q( I3 ^5 L M
虽然很多人认为考试制度不合理,一考定终身,让孩子失去了乐趣,失去了自由,也限制了创造力。
# Z, }9 {% @3 I" j. x5 M可是,正是考试,让大多数孩子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管你出身如何,长得怎样,父母是谁,只要你成绩足够好,你就有机会上好的大学,长更多的见识,认识更多的人,过上相对好的生活。
7 z! y" E H3 r3 l( D( _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一环。
# j" Y6 s9 h7 x每次同学聚会,说起这些年的经历,虽然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过上想要的理想生活,但无例外的认为,是高考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9 U* V! @4 D0 p
不管上的什么大学,后来找了什么工作,是高考让自己看到了更大的可能,也是高考让自己一直相信,努力了总会有一定的回报。
`( i, J& f% e: b
诚然,那些高考失败或者没有参加高考的同学,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相对于上大学的几率,要小太多。
! | t3 ]! F0 v
如果有考试这样一个现成的机会摆在面前,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去试试,非要绕远路呢?
, N+ `6 C& T' k0 A' {
看不上考试,你的优势在哪里?
9 k2 l% B+ s' S1 M有的孩子,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认为即使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好,自己也能过上想要的生活。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是综合素质还是你的见识?
( P% m/ V) G% ]: H9 k& U
作为大多数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不拼考试,你要跟人家拼素质和见识,你的底气在哪里?
3 E* q" l; v' x$ H: o; R5 t考试都考不好,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行!
, K' v; X I2 [
考试是一个筛选机制,在这条道路上,必然有人闯过去,有人闯不过去。
; |8 ]7 M, J( j$ Y3 \
( P/ v- S" o3 j( l0 `7 O" k
: U/ K. i: A& K有人说,我天生不适合学习,但我别的方面能力突出,我善于经商、我情商高等等,我以后的发展机会也很大。
6 R2 W/ w2 Q6 t4 j/ ]: @一个人学习不好,更多的体现了他的综合能力,比如他的耐力、他的意志、他的学习习惯、他的反思能力、他的抗挫折能力,用天生适不适合来作为借口,恐怕不大合适。
2 o, ?) ~3 x& `2 F" N毕竟,拿出十多年的时间专门进行学习这件事,在这件事上你表现的很差,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其他方面就能行。
& |) W# ^ J; n4 n2 Y( L, F
以前,我们天真的认为,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自己错了。
$ K" E0 _& n% G6 T$ K
大部分学习好的同学不但不呆,而且其他方面也表现的很突出,他们把学习力运用到了各个方面。
6 v; N7 l5 w: [7 a0 f我们越来越发现,不但学习拼不过人家,在其他方面也远远的被落下。
b2 v& \- B; P+ o5 x) D6 P4 v
不少人在谈论学习无用论,但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差生,在每个人的内心里,还是觉得学习好不会有错。
1 X& Q9 R6 r" Z考试,在我们看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最值得去拼的一件事。
# { X" U/ K7 Z6 n( K% b& r0 N9 K
虽然,在一些人那里,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路,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孩子,希望你在最该学习的年龄,努力去拼一拼,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推荐书:《中医思想者(第二辑)》。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思想者(第二辑)》,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看上去有点“不合时宜”的小刊物,其目的是想在当下急功近利、虚浮躁动的大环境中开辟一小块绿地净土,为所有立志于中医研究和实践者提供一个轻松、平等、自由表达、交流“思想”的平台,倡导沉思、探索,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风气。邢斌主编的《中医思想者(第2辑)》遵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遗训,选择当下具有问题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尊重事实、认真实验、理性思辨、善于总结的作者。其中包括:《思考《伤寒论》成书的疾病背景》、《温通阳气、流通水饮法背部冷痛伴顽固便秘》、《多元时间针法图说》等文章。
END
本文上半部分内容来源于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作者:邢斌;延伸阅读内容作者:白岩松,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邢斌老师的书:《中医思想者(第二辑)》。
8 C+ {0 g& f7 q( o8 F! @1 t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 o: q( ]% w* X
$ Y6 o O& y0 \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