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曹东义教授说温病
马京雪 发表于:2018-7-15 18:48:2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77
       陶童: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教授,请教一个问题:《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寒水之病,温自内发,……故仍用桂枝汤。还有一种是,温热之邪,春夏气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我理解的第一种温病就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的注释里面,又似乎将这两种温病混为一谈!我就有点分不清了,请曹教授百忙之中能指点一二。
, R% k) o* E2 _0 {9 K
+ X2 L9 {( u0 O4 k# @) u      曹东义教授:
+ T5 g( J+ f% ]# P" a  C       @陶童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的总称;也有的认为,太阳病本身就有恶寒,后文云“不恶寒”,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太阳病”应当是“阳明病”的误笔或错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仲景此条作注解时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所以有人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比如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就持温病即是阳明病的观点。笔者认为,此处的“太阳病”三字,既不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也不是阳明病的错简,而是外感热病发病第一天之意,也就是“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的意思,是外感热病初起第一天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日传一经”的学说,人人皆知,而且《伤寒论》之中也可以找到受“日传一经”影响的痕迹。" s& j  Z& i' M4 w8 a" q* n
      比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这两条**中的“阳明病”,也不是其提纲证的“胃家实”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二天”之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三条原文。这也是仲景《伤寒论》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影响的有力例证。
; a. t$ ?6 U7 n6 w& v “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6 D" f+ E, x) w0 R! I( q
        麻黄汤、桂枝汤的脉象,也不仅仅是“脉浮紧”、“脉浮缓”,麻黄汤、桂枝汤都可以见浮数之脉,甚至可以有洪大之脉,而热病过程中见到数脉、洪脉,都是内热炽盛的象征。比如第57条云:“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25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因此可以说,麻黄汤、桂枝汤证在脉象上,也存在着内热的征象。 。”
9 X- m! ]  y3 l。”
) ~  |) O+ ]7 J  M/ G/ m/ T       清代温病学成熟时,“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不取仲景定义:伏气变为新感;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初起烦渴、不恶寒变成发热恶风寒;仅发于春季变成可泛发于四季;直清里热变为发汗解表。因此,“温病”一称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古今含义不同。这种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使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复杂化了。
7 N" L9 h0 w8 h0 V       陶童:$ `  I  M4 B' _( q8 X4 K) v( U, N
       我没有分清楚,有时候很糊涂。
5 q* z% x- i# _) ~       谢谢曹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 l7 h8 a1 E8 c

/ t2 b! q- l5 o, N1 ~; O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7-15 19:00:54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7-15 19:04 编辑
$ i  k& K4 \" y
) y0 X; D& y! J% E: J: x      曹东义教授:
' r/ w" i; ~& A% y! N6 N      吴鞠通受吴又可,特别是叶天士著述的影响和启发,重视温病证治,因而对之深入研究,学习前人的长处,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认为外感热病“始上焦,终下焦”。吴鞠通上焦肺的证候含着表证,其他证候多为里证。6 ?. s1 }: a5 |" i4 }/ W7 h
      陶童:
- R: c) X5 P1 b  p+ \, x      谢谢,我有点感觉了。+ ]  S5 o0 ^  q, p
      曹东义教授:1 K. ]( O. w8 V5 z  p2 p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是一群疾病的共同规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代的传染病,或一个具体的感染病。《素问·热论》、张仲景、温病学家,都是针对一群发热类疾病的共有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他们着手认识的具体疾病可能有所不同,个人的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辨证治疗体系。6 ?+ S3 h" I$ Y' ~5 E. x
      《素问·热论》认为,外感热病虽然由伤寒引起,但是在他们描述的六经体系之中,既没有恶寒表证,也没有三阴的虚寒证候。发热类疾病,按每日传一经的速度传变。“两感于寒”者,其死亡多在六七日之间;死亡的原因,多是“热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脉躁急”等等热甚而死。其愈合的“多在十日以上”,是逐渐恢复的过程。治疗主张三日以内用汗法,三日以上用泄法。
. i" q7 n9 K, `% ~6 x  x$ x      张仲景六经辨证,首先强调分表里证,汗法只适用于表证;外感热病既有热势很盛的阳证,也有虚寒内盛的阴证;阳盛太过,阴盛不能纠正,都会造成病人的死亡;阳证阳热太盛,可以逐渐衰竭,转化为虚寒内盛的阴证。朱肱说伤寒“病不必起于太阳”,王好古、尚从善都认为伤寒有“太阳六传”现象;张仲景说“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起病没有恶寒的表证;这次香港陶大花园的SARS以腹泻为主,就好象是起病于太阴。三阴病除了与本脏腑经络的证候有关之外,多属于外感热病后期休克期的阴阳离绝的死证。7 {& d- c+ E' F6 p% h" K. T& \9 @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初期可以有恶寒,与张仲景对温病的认识不同,只是他们认为温病恶寒很轻,不妨使用辛凉解表治疗;温病整个病程之中都以阳热伤阴为主,可以见到热邪内陷,闭阻窍道,或者出现出疹发斑,高热惊风,而很少提及阴证,也许战汗前后可以见到“寒象”,只是阳气内伏的外在假象,所以不能使用热药,更不需回阳。所以对外感热病的后期会出现阳气衰竭的危重证候,缺乏认识;对于外感热病,总结出许多很有疗效的新的治疗经验,发展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陶童:
& d$ H' Q( ^) }9 x; o7 r/ H4 d* n8 O      明白些了,感恩!
6 ^. L  ?" w: y! ^! y3 X. e# U5 M1 D1 r6 N6 O5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