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9-2-13 16:18 编辑
0 n# g& G0 b# }: B* X7 ~- u$ W, _; G
\7 x( b9 x) \章朱师徒为中医,百年传承不平凡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一技之长专委会 中医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走过了几千年,有过长久的历史辉煌。近代西风东渐,欧洲文明在鸦片战争之后强势东扩,很多人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中华文化,说汉字是世界上最野蛮的文字,中国历史只有两个字“吃人”,中医“理论陈腐玄虚,经验偶合幸中”,是阻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旧医学,需要用《医学革命》手段取消中医。 在近代百年坎坷的过程里,我们看到章太炎、章次公、朱良春三位先生,站在历史前沿,医病、医医、医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在胡适等人鼓吹“中国百事不如人”,需要“全盘西化”的时代,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5 h. D4 E4 w6 g+ P
有关历史资料的考证与论述,请参考曹东义2010年编写,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近现代史话》,在“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一章中,有分节详细论述。 : Z' Q8 y8 R5 q7 u" R7 M. q# |" p
他们师徒三人,热心传承中医,在上海办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校,章太炎任校长,朱良春先生1936年初春入学,听章太炎校长讲话,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也学习了很多西方医学的内容。 1937年下半年,淞沪大战硝烟未尽,朱良春先生只身来到上海,拜师章次公先生,跟师学习,随师出诊,到红卐字医院替老师出诊,1938年底师徒离别的时候,36岁的章次公,送给22岁的朱良春一枚不同寻常的印章,上面的文字凝聚着历史的重托:“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是一个时代“苍生大医”的情怀与严格要求。 朱良春先生1938年在南通开业行医,建国前10年经历了个体诊所的磨练,办中医四年制学校培养了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章次公任名誉校长。 章次公(1903—1959)先生是海派中医的代表,他办中医教育多年,门人弟子很多,朱良春先生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章次公先生1955年到北京工作,担任副部级的卫生部中医顾问,两次与毛泽东主席彻夜长谈,被称赞为“难得高士”。他因此觉得自己肩负着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就写了一篇改变命运的《从太炎先生论五行谈起》,发表在《新中医》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论辩使他走麦城,被迫一个人在王府里学习马列3个月。章次公从高处跌落的原因,虽然与自己的认识水平有关系,但是“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不容低估。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他所以叫“次公”,就是崇拜章太炎。 2015年12月13日,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走完了自己99年的人生道路,去往罕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概括他独特学术特征的“朱良春现象”,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原因。解读这个现象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既是历史选择了朱良春,也是朱良春主动传承和发展了中医。 朱良春先生办过中医学校,开过诊所;从联合诊所到私立医院,再交给国家成为国办的中医院;他编书看病出了名,卫生部调他进京,地方政府重视人才不放行。因此,他只有坚守南通,成就了“朱良春现象”。 朱老培育三枝花,不拘一格育人才的佳话,传遍神州大地。能够开创虫类药研究,有自己名下的研究所、专科医院,有自己开发的准字号中成药,成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术”的层面近乎“炉火纯青”,但是,他追求“臻于至善”,不满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是倡导“道术并重”发展中医,主张“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 2013年4月初,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上,朱良春先生坐轮椅到会场,与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学生、徒弟和代表们一起传承学术。97岁的朱良春先生亲自授课,除了讲述诊治疑难病的经验之外,也表达了对于“中医西化”的忧虑,和他为遏制这种倾向所提倡的“中医精髓”。 朱良春先生强调说,在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上,“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他发出呼唤:“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 朱良春先生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甚至是永恒的。我们纪念他,就应该接过他传递的接力棒,奋勇前进。以他子女为主的“朱家军”,在传承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方面,为神州杏林树立了榜样。 2019、2、13 $ f B' G/ ^)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