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汉代重视教育的情况
曹东义 发表于:2019-8-4 15:47: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593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9-8-4 16:10 编辑
- y1 S" ?1 s8 ~/ K9 j6 H0 {  T+ `! l$ Z
公元146年,汉质帝诏令举明经,诣太学,通经者赏进。
汉质帝诏令举明经,诣太学,通经者赏进。 《后汉书•孝质帝纪》卷六
汉质帝时期,下令:
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上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
百石,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
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
牒,当以次赏进。
+ |) K$ O* J- V' k3 P/ H===========================

7 K2 u% [2 {* Z( l) V( U: S' Z" }- M
边家珍: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 (2013-11-09 08:26:19)[url=]转载[/url]
0 k  H( d+ D; y. N' X  n8 |
* I0 S0 y- \) e
标签: 文化

! @) K2 K6 i8 @4 |1 y" {" S/ m

内容摘要:汉代开启了以经术作为主要取士标准的选官制度,奠定了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唐代科举重视明经、进士两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宋代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对于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不利于士子从经学原典中汲取思想精华,因而对经学的发展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n3 G. {( p- ^0 L+ q
  关键词:科举制;经学;影响


  研究中国经学史,不可忽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因为正是科举制使得经学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而且经生在进入统治阶层之前必须饱读经典并参考科举考试,由此,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也就必然对经学产生影响。目前经学研究界对这一专题似乎还注意不够①,这里笔者不揣谫陋,尝试论之,尚请方家指正。$ W6 Q# g! Q' s2 e) q) F6 O
  一、经学自汉代成为察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I" S, ]! c: W/ n
  尽管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但科举考试源远流长,有一个很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渊源可上溯至汉代的察举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启了以儒家经术作为取士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史书记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1](《董仲舒传》)汉代举孝廉和茂材是常科,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廉”是任官从政之方,原本为家庭伦理范畴的“孝”延伸到政治领域而政治化,而作为政治范畴的“廉”又渗透到日常生活而伦理化。虽然孝廉原为两个科目,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连用混同为一科。通过举孝廉,社会上逐渐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为廉吏的良好风尚。孝廉之外的明经科是为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而设立的。将明经从其它科中分离出来专设一科,导致讲习儒经一度蔚然成风,《汉书·韦贤传》提到当时邹鲁一带的民谚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1 t/ e2 L6 ?0 a' P+ Q  东汉顺帝以前,察举孝廉至中央即拜官,地方官的举荐为中心环节。但因举荐的德行依据“孝”和“廉”并无客观标准,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因而极易导致营私舞弊、任人唯亲,一些士子为获得举荐不惜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为革除这些流弊,《后汉书》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2](《胡广列传》)。《后汉书·顺帝纪》亦记此事,谓阳嘉元年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此即所谓“阳嘉新制”。这次改革的用意有二:一为限年,一为考试,而重点在于后者。从此,察举孝廉在地方官推荐这个重要环节之外,又多了一个关键环节———考试。举士已非等于举官,被举者若不能通过考试仍将被黜落。对于郡国以德行荐举上来的人,朝廷可以通过笔试考察个人才学来进行复核和筛选。而考试的内容被分成两类,儒学诸生考经学章句,文士一类试章奏笺表。这种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区分成两类112*①本文系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经学与文学的共振与双向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1TB004)的阶段性成果。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有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教授就清代的相关问题作了颇有认识价值的研讨,可参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译《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中的有关内容。不同人才加以选拔的做法,是唐宋以后科举取士中经术与文学之争的开端。左雄改制将考试环节加入常科察举过程,在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东汉会要》也说:“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3](卷26)《后汉书·章帝纪》记元和二年(85)五月下诏,“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二人”,这是专设明经的正式规定。在汉代,明经科并不是察举的主要科目,但由于统治者重视对儒家思想的倡导,使明经科得以延续下去,而到隋唐时期遂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另外,汉代察举的其它科目如贤良方正、童子科,以及博士、博士弟子之选等,也都要以儒家经义作为考试的内容。由此,汉代奠定了一种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1 a  p8 \4 a9 Z6 X2 r% D
  二、唐代的明经、进士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 t( F/ F$ ?1 o% R) e
  唐朝开国伊始,唐高祖李渊就在武德二年(619)下诏兴学崇儒,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唐太宗李世民“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4](《儒林传上》)。唐代经常进行的科举考试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和明算六科,其中的明经、进士两科颇受重视,影响巨大。唐代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三类:《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参加明经考试的,规定通二经的人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或者通二中经;通三经的人必须是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的人,大经必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论语》和《孝经》是必考之经。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考试的过程一般是先考“帖文”,就是原典句子或字词的填空;然后是“口试”,内容是答问经义,类似于现在的论述、分析题。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中载有《明经诸经策问七道》,其中《春秋第一问》、《毛诗第五问》云:6 S, g4 W+ T$ m/ z0 }
  孔圣属词,丘明同耻,裁成异类,比事系年。居体元之前,已有先传;在获麟之后,尚列余经。岂脱简之难徵,复绝笔之云误?子产遗爱也,而赂伯石;叔向遗直也,而戮叔鱼。吴季札附子臧而吴衰,宋宣公舍与夷而宋乱。陈为鹅鹳,战岂捷于鱼丽;诅以犬鸡,信宁优于牛耳?子所习也,为予言之。% a* V5 U+ w  X' `3 p; t, \1 Y6 R
  二《南》之化,六义之宗,以类声歌,以观风俗。列国斯众,何限于十四;陈诗固多,岂止于三百?颂编《鲁颂》,奚异于《商》、《周》;风有《王风》,何殊于《鄘》、《卫》?颇疑倒置,未达指归。至若以句命篇,义例非一。瓜瓞取绵绵之状,草虫序喓喓之声。斯类则多,不能俱举。既传师学,一为起予。企问博依之喻,当纵解颐之辨。”[5](卷40)
, `& O, g( r6 E  明经科出身者经吏部试合格,多被选授为县令、县丞、县尉或者州县的参军、主簿之类,即普遍担任州县地方基层官员。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明经科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卓越才能的政治家。如张文瓘,贞观初举明经,历任并州参军、水部员外郎、云阳令,乾封二年(667)由东台舍人擢任宰相;上元二年(675)拜侍中,“高宗甚委之”,是当时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之一。裴行俭,幼以门荫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拜左屯卫仓曹参军;麟德二年(665)累拜安西大都护,曾数次领兵西征。武则天称帝后备受信任的宰相李昭德和狄仁杰,也都是明经出身。$ z1 E3 {, t- G' H( I9 V
  唐代的进士科本是文学之科,考试内容为诗赋文章。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6](P14)。朝廷采纳了刘思立的建议,《条流明经进士诏》曰:“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试帖,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7](P549)就是说,从高宗末年起,进士科不但试策,而且要试杂文、帖经。进士考试中有些策问的试题,是根据儒家经典所提的观点和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这要求士子们不仅要了解现实,而且要熟悉儒家经典,并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如果不熟悉儒家典籍,不用说不知如何回答问题,可能连试题都不知所云。下面是唐朝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科考中的一道策问题:
# \1 P+ w& B, K7 S  问:《书》曰:“眚灾肆赦。”又曰:“宥过无大。”而《礼》云:“执禁以齐众,不赦过。”若然,岂为政以德,不足耻格,峻文必罚,斯为礼乎?《诗》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而《语》云:“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若然,则明哲者不成仁欤?杀身非崇德欤?[8](卷669)/ R% t/ L1 s" o" y6 p, f2 P
  这道策问题涉及了《尚书》、《礼记》、《诗经》、《周易》和《论语》等多部儒家经典。唐代统治者对经学的大力倡导以及在科举层面的落实,促成了士子习经、通经的风气。9 b7 q4 p1 G6 G' p/ h- s6 V$ {1 u
  三、宋代科举改革与经学的致用学风+ ?% s  Y; B1 ?1 h. N/ `7 e
  北宋初年,科举多以辞赋取士,“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批评说:“(科举)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他建议,凡各州郡有学校处,“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具体考试方法,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如此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9](卷143)。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规定科举考试罢帖经、墨义,而先试策、次试论、再试诗赋;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这样,科考重点便集中于治国安邦之策和儒家经典上面。6 \+ ~$ W$ l; o$ {" W$ `0 a4 r
  宋初的科举改革,对士子们学习和研究儒家典籍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鼓励士子积极思考、深入理解经义的内容,促使章句训诂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变。庆历科举改革后,“义理之学”遂成为经生们的一致追求,他们普遍注重通经致用,经学的发展获得了勃勃生机。陆游曾言:“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10](卷8)遗憾的是,庆历新政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科举考试不到一年又恢复了以前先诗赋后策论的老办法。0 H: w- o4 O3 q7 D
  王安石主政时,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云:士人从以诗赋取士中“所得之技能,不足以为公卿”,“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11](P407)。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根据王安石的建议,朝廷颁布科举新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礼部五道。”[9](卷220)熙宁五年,第一场改为试本经大义五道,第二场改为试兼经(即《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元丰四年(1081),解试加试律义一道,省试二道。所谓“大义”,就是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最后断以己意。宋代的大义范文保存至今者甚少,《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载有王安石的“经义式”,收录了《里仁为美》、《五十以学易》、《参也鲁》、《浴乎沂》、《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可以与可以不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等6篇大义。《苏轼文集》中也保留了数篇大义,兹举颇具代表性的《三传义》一篇如下:
: [: c9 H0 d: E( r/ j' o  问鲁作丘甲(成元年)/ Z  q  {5 @  M) C9 C) D2 }; d" w
  对:先王之为天下也,不求民以其所不为,不强民以其所不能,故其民优游而乐易。周之盛时,其所以赋取于民者,莫不有法,故民不告劳,而上不阙用。及其衰也,诸侯恣行,其所以赋取于民者,唯其所欲,而刑罚随之,故其民至于穷而无告。夫民之为农,而责之以工也,是犹居山者而责之以舟楫也。鲁成公作丘甲,而《春秋》讥焉。《谷梁传》曰:“古者农工各有职。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而杜预以为古者四丘为甸,甸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而鲁使丘出之也。夫四丘而后为甸,鲁虽重敛,安至于四倍而取之哉!哀公用田赋,曰二吾犹不足,而夫子讥其残民之甚。未有四倍而取者也。且夫变古易常者,《春秋》之所讥也。故书作三军、舍中军、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者,皆所以讥政令之所由变也。而《谷梁》、杜氏之说如此之相戾,安得不辨其失而归之正哉!故愚曰:《谷梁》之说是。谨对。[12](P187-188)6 V5 ~4 [2 _6 k9 P
  以大义试经术,对于封建国家造就和选择通经致用的人才,无疑是有好处的;对于学者,也不为无补。王安石在熙宁、元丰之际还整顿太学,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以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品行作为升舍、应举和授官的依据。外舍生公试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生公试成绩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生公试成绩最优者可直接授官。外舍生一年一公试,内舍生和上舍生两年一公试。同时规定王安石等编写的《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官义》)为必读课本即考试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这样就把养才、取才统一于学校,把科考内容和教学内容统一于经义,突出了经学的正统地位,对宋代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0 r8 h$ l. D! y! {  四、明清八股文对经学的影响( G1 y7 ]; O0 o# ?
  明代,朱元璋因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并大体上确立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明史·选举志二》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颁布了《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作为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标准答案。自明宪宗成化以后,经义考试完全演变114成为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八比文、制义、制艺、时文等,规定考生必须按照四书五经及官方指定的注疏,只能代圣贤立言,不准发挥己意。同时,八股文有严格而固定的格式。比如说,开头必须先“破题”,即几句话点破题目要义。然后是“承题”,即承接破题,进一步说明题意。接下来是“起讲”,即用圣贤的口气进行议论,进一步发挥题意。继而是“入题”,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过渡性的文字,将文章引入正题。然后是“起股”,用数句对偶排比文字,提起全篇之势,以总论、虚说为主。接着又须“出题”,用一两句或三四句散句将题目点出。然后进入“中股”,要尽量阐发题目的意蕴。“中股”下面是“后股”,以发挥中股未尽之意。最后是“束股”,进一步加以收束,总括全篇。清代的乡试、会试都要考八股文,并要求以程朱理学为论说的理论根据。顺治年间规定:“《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澔《集说》。其后《春秋》不用胡《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谷梁》。”[13](《选举志三》)后来又颁布了《钦定四书文》、《御纂四经》、《钦定三礼》等作为八股文写作的规范,并规定:“首场制艺以《钦定四书文》为准,其轻僻怪诞之文不得取录”;“经文以遵奉《御纂四经》、《钦定三礼》,及用传注为合旨,其有私心自用与泥俗下讲章,一无禀承者不录”;“对策内不许援引本朝臣子人品学问,违者不录”[14](卷17)。明清八股取士的制度确立之后,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是以经义、制义、学写八股为主,经生们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自修,目标是届时参加科举考试。
* q: r: w4 H# j' @( l  把经义纳入套路化的八股,势必扼杀经生们的自由思考能力,使其思维僵化。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完全成为一种形式化、标准化的记忆力测验、文字技巧测验乃至书法测验,并成为谋取官禄富贵的门径。而且八股文是专为考试所用的特殊文体,在科场之外百无一用,其内容与社会现实毫不相干,空疏迂远。这或许也正是明清统治者自觉不自觉的目标追求———把经生的思想统一于某种范式之中,达到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明清两代,市场上非常流行供考生摹仿的坊刻时文,考生都热衷于读八股范文,四书五经原著反而无人阅读和钻研。更有甚者,到了清代,书坊居然公开出售所谓“巾箱本小字版”的范文样本,供考生作弊之用。顾炎武谓“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15](卷16),道出了八股对经学的损害。梁启超也沉痛地指出,四书五经在科举中仅为“考试之题目耳,制艺之取材耳,于经无与也,于教无与也;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于许、郑,或束身自爱,归命于程、朱,然于古人之微言大义,……盖寡能留意”[16](P24);又说:“以今日帖括家之所谓经,与考据家之所谓经,虽圣人复起,不能谓其非无用也,则恶能禁人之不轻薄之而遗弃之也!故准此不变,吾恐二十年以后,孔子之教将绝于天壤,此则可为痛哭者也”[16](P25)。9 @/ n) h$ }0 W' n* a* L$ i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离不开经学,经学贯穿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全过程。通过科举制,经学的经世致用得到制度层面上的落实,经生在进入统治阶层之前必须饱读《诗》、《书》,并在经解上符合最高统治者的需要及意图。这样一来,士子欲进学,下层子弟欲向上层流动,都不能不接受传统经学思维方式,不能不在试卷上发挥经义,为治国安邦、匡时济俗而献计献策,或者借圣贤之口表达对封建王权的忠诚以及对经学学统的心悦诚服。从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制度颇有助于经学的延续;从另一方面讲,科举制度的目的指向、考试形式及内容渐趋逼仄固陋,不利于士子从经学原典中汲取思想精华,对经学的发展亦有明显的阻滞作用。2 k; N/ K1 O. a( o9 n
  参考文献:
; M* @/ P- k' X* x1 j+ H  [1]汉书[M].( z. F4 y* n. i# P
  [2]后汉书[M].
) V3 W; B' h. h9 y. o  @  [3]徐天麟.东汉会要[M]./ A1 h9 L/ [; t4 g7 P
  [4]旧唐书[M].  p* \' i" D9 C" H0 {1 ~, z  z
  [5]权德舆.权载之文集[M].四部丛刊本.
+ c' T8 f0 K; `1 Y1 b/ X8 n  [6]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0 m1 R5 ]/ S9 {6 \  [7]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o% U1 T' J$ G" f  [8]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6 f: J% G( u) O  [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8 u! V$ ^9 Z/ l! Z0 a* B- ?
  [10]王应麟.困学纪闻[M].四部丛刊本.
, S4 Z) n* r& ~% `8 o& t  `  [11]王安石全集:上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a- h7 I) W# |) z( ~3 o+ J9 H
  [12]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 ~$ F* F) Z! g- b" Y9 Z4 A0 f
  [13]清史稿[M].
: d- a7 ?2 Z8 {' O4 h  [14]钦定科场条例[M].2 K7 r- K4 l1 N7 i
  [15]顾炎武.日知录[M].
$ Z/ I' @+ O7 R  [16]夏晓虹.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F! I: a: u) w7 J: b# h+ g% n0 }$ Y
  作者简介:边家珍(1965—),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经学的研究。

来源:《理论学刊》2012年第5期。

0 i2 X! @) h) I9 A4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5:49:16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9-8-4 16:33 编辑 % h% y2 z" h$ R5 M5 H# w0 q8 y3 w
( J( k" D6 e7 u' A9 H

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即汉顺帝(125年-144年在位),汉安帝刘祜之子,母宫人李氏,东汉第七位皇帝。

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
* t# n4 H( R: r9 g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孙程、王康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

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


% S5 Y( o" p* X6 N# e8 Y

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

建康元年(144年)刘保去世,终年三十岁,庙号敬宗(献帝除其庙号),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3 l. @$ f% p3 b( W" I: {/ N

2 g! o9 M2 E. b! l! h' f================
: Y/ ?  C$ F$ D2 r; @
) ]* `: }; X  m& g: W. t8 S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字明,汉顺帝刘保之子,母虞贵人,东汉第九位皇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

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八月,汉顺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由梁妠临朝摄政。永憙元年,汉冲帝去世,年仅两岁,谥号孝冲皇帝,葬于怀陵。

5 @. D% h) g; o
=====================
4 E; S+ i6 k% t* y
4 W0 t! E0 n4 H% ]+ [/ i+ Q; _刘缵(138年-146年7月26日),即汉质帝(145年-146年在位),一名刘续,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东汉第九位皇帝,在位时间1年。
9 O: ~( K0 K- L" f$ c
# A. s; W1 k7 T+ T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幼的汉冲帝因病去世。
7 V/ f4 b4 U; s. ~$ |" d0 b# `! y2 b7 E! c- |! C- e
外戚权臣梁冀拥立刘缵为帝,承汉顺帝嗣,改元本初。刘缵因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在一次朝会中,曾当着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将军也",因为引起梁冀的忌恨.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便被梁冀毒死。死后谥号孝质皇帝,葬于静陵。6 z" n7 B7 K+ r4 n5 L
+ k+ ^' z, K( b2 w4 k
  V+ b+ t+ g8 o&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5:52:50 | 阅读全部
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仅3岁的汉冲帝因病去世。当时梁太后之弟梁冀拥立年仅八岁的汉章帝玄孙刘缵为帝,承汉顺帝嗣。# M* Q5 K; o0 l

, x4 `$ e0 W; s" }刘缵即皇帝位之后,梁太后依然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而朝政基本上控制在其兄梁冀手中。梁冀主持朝政期间,专横跋扈,无所不为,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抵制,以太尉李固为首的许多士族官僚纷纷上书批评梁冀的所作所为,力求矫正时弊,但都遭到了梁冀的打击和压制。5 x5 q' Y+ C. U# x$ B. p  O4 R4 a
+ |+ K0 q; N) y
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气势凌人,不可一世,刘缵虽然才8岁,也看他很不顺眼。在一次朝会中,他当着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将军也",表示自己的义愤,惹得梁冀大怒。退朝后,梁冀衔恨在心,觉得刘缵虽小,但为人聪慧早熟,又是一朝之主,担心刘缵年长后难以支配,决定害死他。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梁冀让安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食用的煮饼之中。刘缵吃过毒饼,顿觉气闷肚痛,赶紧召太尉李固进宫。李固问刘缵气闷肚痛的缘由,刘缵当时还能够说话,说:"刚刚吃了煮饼。肚子烦闷,如果有水喝还能活下来。"当时梁冀在旁边,说:"恐怕会呕吐,不可以喝水。"无几刘缵中毒身亡,死于洛阳宫中。年仅9岁, 死后的谥号为"孝质皇帝"。. _0 p3 f, }! \/ B8 r

8 E/ Q" ]6 T. l汉质帝死后,大将军梁冀持节迎立蠡吾侯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是为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秋七月,葬孝质皇帝于静陵。
; M/ ?" y( D% y* x: _4 P/ r1 j9 i7 R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i% f* K" D+ P
汉桓帝刘志:"孝质皇帝聪敏早茂,冀心怀忌畏,私行杀毒。"4 F% |3 d' z: M- e  q0 u" x
范晔:"孝顺初立,时髦允集。匪砥匪革,终沦嬖习。保阿传土,后家世及。冲夭未识,质弑以聪。陵折在运,天绪三终。"- j! h* {- p- X# J) a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汉质帝冲龄临御,能识梁冀之奸,固为聪颖。第遽目之,曰'此跋扈将军也。'遂为所毒。聪颖而不善韬晦,适足以为害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6:07:39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9-8-4 16:48 编辑
( Y: R  U- p+ y& V  m
, y2 j: W9 d$ C1 |" S7 ^汉桓帝即位后(汉质帝之后,时年15岁)
% F6 Q, n3 H3 h' o7 L; ^/ b0 |辛巳,谒高庙、光武庙。丙戌,诏曰:“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恒必由之。诏书连下,分明恳恻,而在所玩习,遂至怠慢,选举乖错,害及元元。顷虽颇绳正,犹未惩改。方今淮夷未殓,军师屡出,百姓疲悴,困于征发。庶望群吏,惠我劳民,蠲涤贪秽,以祈休详。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
) Q2 w$ |. s2 F6 `5 v/ _5 d*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6:58:42 | 阅读全部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8 B. ]$ O/ F: w. ?& T, I* e9 \
# A( t! w) O7 E1 c/ p1 P! k
孝桓皇帝讳志,肃宗曾孙也。祖父河间孝王开,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 ?$ `1 @5 n9 e# H5 V
帝袭爵为侯。- z$ m  D! ]  ]5 y! b
本初元年,梁太后征帝到夏门亭,将妻以女弟。会质帝崩,太后遂与兄大将
5 }1 l# z* r$ t3 X9 B( S' z3 U军冀定策禁中,闰月庚寅,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 U5 M' d# V- V8 V% k; p
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
- m, ?3 G( S0 }& C: e: F秋七月乙卯,葬孝质皇帝于静陵。' U7 o4 V8 I, [. l- n: k
齐王喜薨。
& S7 |7 y1 g" o* `+ z% B% M3 m1 S辛巳,谒高庙、光武庙。丙戌,诏曰:“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恒必由之。诏书连下,分明恳恻,而在所玩习,遂至怠慢,选举乖错,害及元元。顷虽颇绳正,犹未惩改。方今淮夷未殓,军师屡出,百姓疲悴,困于征发。庶望群吏,惠我劳民,蠲涤贪秽,以祈休详。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 O  l# w4 W& R9 k: r
九月戊戌,追尊皇祖河间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皇后,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为孝崇博园贵人。7 e# ?6 y8 s5 h
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诏三公、九卿、校尉各言得失。戊午,大赦天下。赐史更劳一岁;男子爵,人二级,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贞妇帛,人三匹。灾害所伤什四以上,勿收田租;其不满者,以实除之。$ u4 k: r% @4 I8 m# a+ L
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遣四府掾分行赈给。
" J; A& ~& J. E* v4 }沛国言黄龙见谯。
; t( D! }& c5 s7 H" n4 N& a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又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又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壬辰,诏州郡不得迫胁驱逐长吏。长吏臧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若有擅相假印绶者,与杀人同弃市论。丙午,诏郡国系囚减死罪一等,勿笞。唯谋反大逆,不用此书。又诏曰:“比起陵茔,弥历时节,力役既广,徒隶尤勤。顷雨泽不沾,密云复散,倘或在兹。其令徒作陵者减刑各六月。”
( w8 ^5 F% Y9 e6 e. {' y* h- ?是月,立阜陵王代兄勃遒亭侯便为阜陵王。. v8 X% k+ @( u* L  J1 l5 Z3 h$ y
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芝草生中黄藏府。* v' c  G+ s  h: s
六月,太尉胡广罢,大司农杜乔为太尉。
6 M! m, a9 j4 h& U秋七月,勃海王鸿薨,立帝弟蠡吾侯悝为勃海王。' g8 Y& Z4 O$ o5 O
八月乙未,立皇后梁氏。# U' f  z7 W* b( A3 [
九月丁卯,京师地震。
2 s6 O$ @4 c0 P9 u太尉杜乔免。
' J7 g* ^' B2 B$ w冬十月,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太尉胡广为司空。: ?+ x. ]: t  ^  a) h, A
十一月,济阴言有五色大鸟见于己氏。戊午,减天下死罪一等,戍边。
0 J" U; a. \! P$ m2 }清河刘文反,杀国相射暠,欲立清河王蒜为天子;事觉伏诛。蒜坐贬为尉氏候,徙桂阳,自杀。前太尉李固、杜乔皆下狱死。陈留盗贼李坚自称皇帝,伏诛。
% o$ u9 C6 Y. R( p4 r% y7 G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赐河间、勃海二王黄金各百斤,彭城诸国王各五十斤;公主、大将军、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将、大夫、郎吏、从官、四姓及梁、邓小侯、诸夫人以下帛,各有差。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
" {/ u# Z# d% ?  w' e三月戊辰,帝从皇太后幸大将军梁冀府。- B' v% T2 o" ?" [1 H4 h5 z& o
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蛮讨破之。* @$ j6 k7 v" @, R& ]
夏四月丙子,封帝弟硕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
- r6 r8 o$ P: S+ S+ K' u嘉禾生大司农帑藏。
4 [' Q$ k8 V# c# Z/ s五月癸丑,北宫掖廷中德阳殿及左掖门火,车驾移幸南宫。
; ^0 H: L; f, b6 P( x* C  g六月,改清河为甘陵,立安平王得子经侯理为甘陵王。8 C' m4 v) [: X% J3 O" ]
秋七月,京师大水。河东言木连理。
/ V6 f+ b- c2 O/ C, P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3 x# }6 c1 b( i" \4 g
三年春三月甲申,彭城王定薨。9 |3 O4 I3 Q( ?* G9 S  e- S
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3 _* r/ {4 P1 `& \0 @( ]4 z五月乙亥,诏曰:“盖闻天生蒸民,不能相理,为之立君,使司牧之。君道得于下,则休祥著乎上;庶事失其序,则咎征见乎象。间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传不云乎:‘日食修德,月食修刑。’昔孝章帝愍前世禁徙,故建初之元,并蒙恩泽,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先皇德政,可不务乎!其自永建元年迄乎今岁,凡诸妖恶,支亲从坐,及吏民减死徙边者,悉归本郡;唯没入者不从此令。”1 i; c. h. ^/ x
六月庚子,诏大将军、三公、特进、侯,其与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乙卯,震宪陵寝屋。
+ \1 ^' @( P! _# L* y秋七月庚申,廉县雨肉。% ^# o  D, R3 ]+ L* b* X' O2 r
八月乙丑,有星孛于天市。京师大水。; q4 n2 I" T" `+ ^3 @% S
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地又震。诏死罪以下及亡命者赎,各有差。郡国五山崩。- ?7 m4 d! Y7 Z3 w( H
冬十月,太尉赵戒免。司徒袁汤为太尉,大司农河内张歆为司徒。: o7 i3 y! x3 ?% W  _2 S6 Y
十一月甲申,诏曰:“朕摄政失中,灾眚连仍,三光不明,阴阳错序。监寐寤叹,疢如疾首。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甚违周文掩胔之义。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又徙在作部,疾病致医药,死亡厚埋藏。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州郡检察,务崇恩施,以康我民。”
8 B2 m6 e! E7 a/ Z0 q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大赦天下,改元和平。+ v+ I: H/ d; J7 g$ S  C
乙丑,诏曰:“曩者遭家不造,先帝早世。永惟大宗之重,深思嗣续之福,询谋台辅,稽之兆占。既建明哲,克定统业,天人协和,万国咸宁。元服已加,将即委付,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静,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谧。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称制。群公卿士,虔恭尔位,勠力一意,勉同断金。‘展也大成’,则所望矣。”
6 _% b" Z' a2 Y二月,扶风妖贼裴优自称皇帝,伏诛。甲寅,皇太后梁氏崩。' `* G, \' S4 H' l* r3 C
三月,车驾徙幸北宫。甲午,葬顺烈皇后。. \) d6 B# Z* ~! [) A. U
夏五月庚辰,尊博园匽贵人曰孝崇皇后。$ ^7 D. E: F) o* a
秋七月,梓潼山崩。* v7 b5 s( X- r" {4 a
冬十一月辛巳,减天下死罪一等,徙边戍。( d4 s- I0 e1 E) C( q
元嘉元年春正月,京师疾疫,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 B1 H8 w9 Y0 J1 T- |. i" P
二月,九江、庐江大疫。甲午,河间王建薨。& f: ^8 L: ]* A1 b2 U& z
夏四月己丑,安平王得薨。# X. S7 z/ L6 o2 ]" A2 y
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司徒张歆罢,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 T3 k) m, T0 m9 Q秋七月,武陵蛮叛。
, M+ M" t9 I1 R8 @4 r冬十月,司空胡广罢。& r0 e6 i- C4 o8 E' p1 h$ I' J5 P" R
十一月辛巳,京师地震。
6 U2 u# a2 Y: H' ^, X0 l闰月庚午,任城王崇薨。太常黄琼为司空。
% D. Q- |7 p2 y6 v二年春正月,西域长史王敬为于窴国所杀。丙辰,京师地震。4 f2 t% m. i% d& N
夏四月甲寅,孝崇皇后匽氏崩。庚午,常山王豹薨。: ]: e* n3 ~. o, t) B% l
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
; }: U3 J2 \& d9 ]秋七月庚辰,日有食之。
. h4 J  y1 O2 }, }( I( V* U八月,济阴言黄龙见句阳,金城言黄龙见允街。5 x  Y  O5 s# ^% F4 j
冬十月乙亥,京师地震。
1 E1 {$ ~8 Y7 R2 H十一月,司空黄琼免。
; b8 }/ q6 E* L5 d' \) j, V十二月,特进赵戒为司空。
- F& O" Q+ m2 U7 e) i右北平太守和旻坐臧,下狱死。5 R8 a% b( n  d) f5 \8 c
永兴元年春二月,张掖言白鹿见。. W1 L5 p9 q7 S
三月丁亥,幸鸿池。
7 Z! ]" w9 d! ~. M( E- W5 M$ \2 k夏五月丙申,大赦天下,改元永兴。丁酉,济南王广薨,无子,国除。
2 e2 ~, h+ T, ?' }/ B* U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诏在所赈给乏绝,安慰居业。, I. z9 `5 Y! ]" Q0 W0 `9 g; Z
冬十月,太尉袁汤免,太常胡广为太尉。司徒吴雄罢,司空赵戒免;以太仆黄琼为司徒,光禄勋房植为司空。+ ~. M3 ]  n' u) y
十一月丁丑,诏减天下死罪一等,徙边戍。
9 [6 l1 u. S- M$ _是岁,武陵太守应奉招诱叛蛮,降之。9 y. n$ b1 O/ P, D' ?6 O" p, o3 f
二年春正月甲午,大赦天下。
9 f' Z9 N+ o/ a3 K% O0 a4 v二月辛丑,初听刺史、二千石行三年丧服。癸卯,京师地震,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诏曰:“比者星辰谬越,坤灵震动,灾异之降,必不空发。敕己修政,庶望有补。其舆服制度有逾侈长饰者,皆宜损省。郡县务存俭约,申明旧令,如永平故事。”! U0 P( F3 O; l: L3 x3 t* d
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诏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8 Q7 A1 i( S# Q
京师蝗。东海朐山崩。# g- K* ~7 G7 n! f. a( v4 }6 J3 c* ?
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诏曰:“朝政失中,云汉作旱,川灵涌水,蝗螽孽蔓,残我百谷,太阳亏光,饥馑荐臻。其不被害郡县,当为饥馁者储。天下一家,趣不糜烂,则为国宝。其禁郡、国不得卖酒,祠祀裁足。”1 \7 P1 o" D$ J% H$ [
太尉胡广免,司徒黄琼为太尉。+ c5 k- l9 J  e4 B2 V
闰月,光禄勋尹颂为司徒。减天下死罪一等,徙边戍。蜀郡李伯诈称宗室,当立为“太初皇帝”,伏诛。  S" X/ f) @8 w1 ^
冬十一月甲辰,校猎上林苑,遂至函谷关,赐所过道傍年九十以上钱,各有差。# |8 T$ w2 _# m5 y& s
太山、琅邪贼公孙举等反叛,杀长吏。6 F; W/ Y5 G4 D4 F3 n* `
永寿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下,改元永寿。
* d3 y3 E) @$ q3 a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敕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貣十分之三,以助禀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
/ t, _1 ^* f* L/ Q4 ]夏四月,白乌见齐国。* e/ }( f7 q) `0 X
六月,洛水溢,坏鸿德苑。南阳大水。司空房植免,太常韩縯为司空。  e2 p  G7 E9 {
诏太山、琅琊遇贼者,勿收租、赋,复更、算三年。又诏被水死流失尸骸者,令郡县钩求收葬;及所唐突压溺物故,七岁以上赐钱,人二千。坏败庐舍,亡失谷食,尤贫者禀,人二斛。”
" ~/ u9 J7 Y: Z2 q$ O# h巴郡、益州郡山崩。
1 R7 @/ o, v5 g( J5 o秋七月,初置太山、琅邪都尉官。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叛,寇美稷,安定属国都尉张奂讨除之。
$ J: ^: |0 s2 z5 ]" \& n二年春正月,初听中官得行三年服。
; b; u- |- A* Z% z, A" }二月甲申,东海王臻薨。
* U" E+ x' n( F2 G6 K; W! m0 e三月,蜀郡属国夷叛。秋七月,鲜卑寇云中。太山贼公孙举等寇青、兖、徐二州,遣中郎将段颎讨,破斩之。
: ^0 I3 _4 u! Q冬十一月,置太官右监丞官。! s- b7 H/ _& I6 C1 D! N' O) o
十二月,京师地震。, o: e5 ?0 O# n! B! ^3 z! `% |( F
三年春正月己未,大赦天下。- j% ]# _4 `% t, B: i
夏四月,九真蛮夷叛,太守皃式讨之,战殁;遣九真都尉魏朗击破之。复屯据日南。: [7 E/ d8 t. ]! B) b1 H$ t5 }
闰月庚辰晦,日有食之。
  O0 V( u4 n: C3 y0 ~六月,初以小黄门为守宫令,置冗从右仆射官。
0 [8 k' [# M) Q9 j6 C) G京师蝗。秋七月,河东地裂。
* \, z0 B* h4 R# e冬十一月,司徒尹颂薨。
+ e5 m9 X! X9 e* `( b长沙蛮叛,寇益阳。& ~1 ~) U" H1 @6 f
司空韩縯为司徒,太常北海孙朗为司空。) J5 {$ w7 W0 y& o
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鸿德苑令。
- ]) a6 ?! q4 M0 A7 g; ?2 l夏五月己酉,大会公卿以下,赏赐各有差。8 r0 U! @' X) X2 p
甲戌晦,日有食之。京师蝗。
& P0 S( H4 m: }* f+ s4 g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大雩。
% ]0 C% ?) \8 Q/ K- f6 _' w& u秋七月己巳,云阳地裂。甲子,太尉黄琼免,太常胡广为太尉。& S) x; Z: \  A7 J8 k- O
冬十月,校猎广成,遂幸上林苑。; I" x. |: b5 o3 z6 `
十二月,鲜卑寇边,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南单于击破之。2 @" L2 m* F% }8 ^- R
二年春二月,鲜卑寇雁门。己亥,阜陵王便薨。* W* l- T! O. B: u$ g
蜀郡夷寇蚕陵,杀县令。
" _" N) p" ^( G三月,复断刺史、二千石行三年丧。
: k( ~1 N! [' B2 e/ f8 S2 x夏,京师雨水。
+ \, O3 t+ _4 K( K六月,鲜卑寇辽东。6 |( c, y) w* V! w9 W8 a
秋七月,初造显阳苑,置丞。丙午,皇后梁氏崩。乙丑,葬懿献皇后于懿陵。大将军梁冀谋为乱。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诏司隶校尉张彪将兵围冀第,收大将军印绶,冀与妻皆自杀。卫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骑校尉梁让、越骑校尉梁忠、长大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亲数十人,皆伏诛。太尉胡广坐免。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狱。
/ F$ x+ J: ?! E% R8 x. K" `5 d0 T1 H* ?( N& |, x% u2 X. i
壬午,立皇后邓氏,追废懿陵为贵人冢。诏曰:“梁冀奸暴,浊乱王室。孝质皇帝聪敏早茂,冀心怀忌畏,私行杀毒。永乐太后亲尊莫二,冀又遏绝,禁还京师,使朕离母子之爱,隔顾复之恩。祸害深大,罪衅日滋。赖宗庙之灵,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漏刻之间,桀逆枭夷。斯诚社稷之佑,臣下之力,宜班庆赏,以酬忠勋。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于是旧故恩私,多受封爵。
( \3 z# O) F" m* j+ y7 D+ L/ Y大司农黄琼为太尉,光禄大夫中山祝恬为司徒,大鸿胪梁国盛允为司空。初置秘书监官。
6 u, X  G$ G# s8 f) D冬十月壬申,行幸长安。乙酉,幸未中宫。甲午,祠高庙。
; _7 f) C7 g- j* c  b十一月庚子,遂有事十一陵。壬寅,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 C  W5 n/ \7 \
十二月己巳,至自长安,赐长安民粟人十斛,园陵人五斛,行所过县三斛。烧当等八种羌叛,寇陇右,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罗亭,破之。天竺国来献。6 \8 ?9 N: k" s1 a5 }6 @- o
三年春正月丙申,大赦天下。丙午,车骑将军单超薨。
/ ]8 D. N) U7 B, o$ n. R闰月,烧何羌叛,寇张掖,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积石,大破之。白马令李云坐直谏,下狱死。" j+ ~) m9 V* Z& q9 r4 |# O
夏四月,上郡言甘露降。2 W) |5 |/ j" ~6 |7 g
五月甲戌,汉中山崩。
1 E8 A* P' J/ F. X  F六月辛丑,司徒祝恬薨。
& [6 G7 w, v0 X4 Z秋七月,司空盛允为司徒,太常虞放为司空。长沙蛮寇郡界。% w6 R4 j* n5 J  m, o# ?
九月,太山、琅邪贼劳丙等复叛,寇掠百姓。遣御史中丞赵某持节督州郡讨之。丁亥,诏无事之官权绝奉,丰年如故。6 f9 j! w: ?7 b7 i! ~
冬十一月,日南蛮贼率众诣郡降。勒姐羌围允街,段颎击破之。太山贼叔孙无忌攻杀都尉侯章。十二月,遣中郎将宗资讨破之。武陵蛮寇江陵,车骑将军冯绲讨,皆降散。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9 [7 `0 E* ~6 l! i
四年春正月辛酉,南宫嘉德殿火。戊子,丙署火。大疫。/ p  A7 X4 U2 O, N" ?/ X
二月壬辰,武库火。! r& }1 N8 _* H" z5 n: B8 T5 j( a
司徒盛允免,大司农种暠为司徒。
; }4 v7 D- u+ \3 ?+ O三月,省冗从右仆射官。太尉黄琼免。9 Y6 H) a1 Q3 W! D# |4 _
夏四月,太常刘矩为太尉。甲寅,封河间王开子博为任城王。, H2 |0 r  Z/ S. g6 g
五月辛酉,有星孛于心。丁卯,原陵长寿门火。己卯,京师雨雹。六月,京兆、扶风及凉州地震。庚子,岱山及博尤来山并穨裂。己酉,大赦天下。司空虞放免,前太尉黄琼为司空。7 |# ]0 X, S( _. g2 e
犍为属国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零吾羌与先零诸种并叛,寇三辅。1 s  c5 T9 J1 j1 Q/ Y7 p8 O
秋七月,京师雩。减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
4 {* W: R  |0 C5 f5 F" V( N九月,司空黄琼免,大鸿胪刘宠为司空。  E* ]$ E7 Q# Z9 Q. a$ B* Q/ n
冬十月,天竺国来献。南阳黄武与襄城惠得、昆阳乐季訞言相署,皆伏诛。先零沈氐羌与诸种羌寇并、凉二州,十一月,中郎将皇甫规击破之。
, L( X- n" r7 t$ a1 f十二月,夫馀王遣使来献。4 |& B. H( {. Q* t) N/ b: z
五年春正月,省太官右监丞。壬午,南宫丙署火。1 Z" G, r9 H( x9 p8 Q
三月,沈氐羌寇张掖、酒泉。壬午,济北王次薨。
& |- ]7 M4 o) ?! q8 p# d2 o夏四月,长沙贼起,寇桂阳、苍梧。惊马逸象突入宫殿。乙丑,恭陵东阙火。9 T$ T; _) B1 O
戊辰,虎贲掖门火。己巳。太学西门自坏。6 z- a& m  O( _6 n/ @  U3 |2 o
五月,康陵园寝火。长沙、零陵贼起,攻桂阳、苍梧、南海、交阯,遣御史中丞盛修督州郡讨之,不克。乙亥,京师地震。诏公、卿各上封事。甲申,中藏府承禄署火。秋七月己未,南宫承善闼火。鸟吾羌寇汉阳、陇西、金城,诸郡兵讨破之。
: f5 a  s% d, p2 E! p7 t八月庚子,诏减虎贲、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奉,勿与冬衣;其公卿以下给冬衣之半。
* L$ m6 o; B. Y: z3 r艾县贼焚烧长沙郡县,寇益阳,杀令。又零陵蛮亦叛,寇长沙。己卯,罢琅邪都尉官。4 p4 }8 M$ p8 ^1 ?% l. T; H
冬十月,武陵蛮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坐奔北弃市;辛丑,以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讨之。假公卿以下奉。又换王侯租以助军粮,出濯龙中藏钱还之。( T. x4 z; x+ _& r+ M1 ^) u! V
十一月,冯绲大破叛蛮于武陵。京兆虎牙都尉宗谦坐臧,下狱死。滇那羌寇武威、张掖、酒泉。太尉刘矩免,% m$ G  l3 r! P4 k' }, F: J
太常杨秉为太尉。2 y: c5 K& f# @# k: ^' h: v, u6 m
六年春二月戊午,司徒种暠薨。- [2 l( h$ X5 \% E) [
三月戊戌,大赦天下。, Q" k) C0 G/ g2 O4 L! T5 h* [
卫尉颍川许栩为司徒。
5 M& A8 F: h6 ^( J夏四月辛亥,康陵东署火。1 W# m' Q* w$ C7 B6 c
五月,鲜卑寇辽东属国。
. q  m- }% w7 h6 g+ \3 U  h0 j秋七月甲申,平陵园寝火。桂阳盗贼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陇西太守孙羌讨滇那羌,破之。
/ h. C$ l% E9 R, ?八月,车骑将军冯绲免。
, i. s5 T0 H; y4 t冬十月丙辰,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上林苑。
  o2 n8 l. H+ J& I7 d十一月,司空刘宠免。南海贼寇郡界。
" M9 R1 j: e# P2 ~十二月,卫尉周景为司空。
* a1 Z0 F5 N  R  G8 T七年春正月庚寅,沛王荣薨。4 c  y3 V4 B" i% a, ?8 ~
三月癸亥,陨石于鄠。
( X8 t  z6 X; B2 `# I夏四月丙寅,梁王成薨。
+ o0 U$ E, a7 L  W- h五月己丑,京师雨雹。% \7 n8 d7 C2 y2 _% V( f; A
秋七月辛卯,赵王乾薨。野王山上有死龙。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 Z* M1 c! H+ C( K  k  j' O
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幸章陵,祠旧宅,遂有事于园庙,赐守令以下各有差。戊辰,幸云梦,临汉水;还,幸新野,祠湖阳、新野公主、鲁哀王、寿张敬侯庙。护羌校尉段颎击当煎羌,破之。1 K6 {* S9 F$ _" R& f% u4 W/ s2 _
十二月辛丑,车驾还宫。3 E) G+ b2 R0 d$ k( b' H: @
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勃海王悝谋反,降为癭陶王。6 s5 Q( i3 ], [8 a' _; n
丙申晦,日有食之。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 u& ^( E5 a9 Q9 I8 i: }
二月己酉,南宫嘉德署黄龙见。千秋万岁殿火。太仆左称有罪自杀。癸亥,皇后邓氏废。河南尹邓万世、虎贲中郎将邓会下狱死。护羌校尉段颎击罕姐羌,破之。
6 h; R0 p; Q9 Z" N" j0 Z$ q) }三月辛巳,大赦天下。8 _7 y% V$ m& v! l% F
夏四月甲寅,安陵园寝火。丁巳,坏郡国诸房祀。" T* ]6 i% S* d3 E+ \* w' D
济阴、东郡、济北河水清。( R" o$ o% J; J( x
五月壬申,罢太山都尉官。丙戌,太尉杨秉薨。
1 Z0 A  V2 e4 H7 D1 t六月丙辰,缑氏地裂。桂阳胡兰、朱盖等复反,攻没郡县,转寇零陵,零陵太守陈球拒之;遣中郎将度尚、长沙太守抗徐等击兰、盖,大破斩之。苍梧太守张叙为贼所执,又桂阳太守任胤背敌畏懦,皆弃市。
. H$ W$ Y0 {" A# m' Y! [) f8 o闰月甲午,南宫长秋和欢殿后钩楯、掖庭、朔平署火。
# d9 q/ b# W9 B  ^六月,段颎击当煎羌于湟中,大破之。
5 d% O# Z) ~3 {9 |) B; d秋七月,太中大夫陈蕃为太尉。% X3 f) o) P' U1 p& C% i$ E4 O! _
八月戊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
- m! _: U  ?4 `3 |九月丁未,京师地震。8 b6 S; ]8 m9 |
冬十月,司空周景免,太常刘茂为司空。辛巳,立贵人窦氏为皇后。
2 O# R8 O1 [% O勃海妖贼盖登等称“太上皇帝”,有玉印、珪、璧、铁券,相署置,皆伏诛。
- \9 l- R% k/ ?' o9 l4 P) s5 n十一月壬子,德阳殿西閤、黄门北寺火,延及广义、神虎门,烧杀人。3 L7 o+ Y, H: j2 w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6 }, w! l6 n$ R" H九年春正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诏公、卿、校尉、郡国举至孝。) n7 x; s( x5 \# `" _
沛国戴异得黄金印,无文字,遂与广陵人龙尚等共祭井,作符书,称“太上
+ ?# @0 y, X% v皇”,伏诛。2 q/ Z+ V1 F) W! I0 Z
己酉,诏曰:“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盗贼征发,南州尤甚。灾异日食,谴告累至。政乱在予,仍获咎征。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复收责。其灾旱盗贼之郡,勿收租,馀郡悉半入。”
$ B/ X7 `! R' k3 n$ O. I1 J' g三月癸巳,京师有火光转行,人相惊噪。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遣三府掾赈禀之。
! ]) r2 B0 r  O) A陈留太守韦毅坐臧自杀。
8 \0 C1 N' Y" u0 a& ?2 u夏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司徒许栩免。五月,太常胡广为司徒。* P# X$ H7 V! m! L+ H' f7 t
六月,南匈奴及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
3 y0 R" I0 b, T& r秋七月,沈氐羌寇武威、张掖。诏举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尉各一人。太尉陈蕃免。庚午,祠黄、老于濯龙宫。遣使匈奴中郎将张奂击南匈奴、乌桓、鲜卑。
! t, l2 S4 i. G4 I$ }7 R* p九月,光禄勋周景为太尉。3 _/ ~9 x  W2 f' a4 Y1 p
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质,并以谮弃市。司空刘茂免。大秦国王遣使奉献。1 {0 |! ~- ?; z; x- n% t
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伤。
4 K6 F0 A5 `' x9 H! o光禄勋汝南宣酆为司空。南匈奴、乌桓率众诣张奂降。司隶校尉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并坐下狱,书名王府。1 y) y, d! e/ N" n
永康元年春正月,先零羌寇三辅,中郎将张奂破平之。当煎羌寇武威,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鸾鸟,大破之。西羌悉平。夫馀王寇玄菟,太守公孙域与战,破之。8 p+ @3 S! M) u: L
夏四月,先零羌寇三辅。& G/ P0 r. \/ {9 ~- s) j
五月丙申,京师及上党地裂。庐江贼起,寇郡界。壬子晦,日有食之。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0 }6 h/ T5 f* S3 B" N) R
六月庚申,大赦天下,悉除党锢,改元永康。丙寅,阜陵王统薨。
& O0 S: f2 N3 Q( X" H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巴郡言黄龙见。* A# a8 a$ k3 M0 ]' Z) J
六州大水,勃海海溢。诏州郡赐溺死者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一家皆被害者,悉为收敛;其亡失谷食,禀人三斛。0 Z+ _: ]( B& d' y; _2 ^0 L
冬十月,先零羌寇三辅,使匈奴中郎将张奂击破之。) U) a2 e: a6 I5 V6 R
十一月,西河言白菟见。
8 t) {% \  c& U! Z十二月壬申,复癭陶王悝为勃海王。丁丑,帝崩于德阳前殿。年三十六。! G" Q, `& w/ {+ c# w
3 B' j# u' I, T; I0 c
戊寅,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
9 `9 J1 T! |. v4 i5 n是岁,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论曰: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及诛梁冀,奋威怒,天下犹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3 y  A6 f( i; d8 q; u! ?- |赞曰:桓自宗支,越跻天禄。政移五幸,刑淫三狱。倾宫虽积,皇身靡续。% t# v7 \% v* o1 J' @
# _  h  L5 m$ S& |0 c: R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f% F- b" `: ?) U% [
9 U' x# k5 a5 d6 E% _
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曾祖河间孝王开,祖淑,父苌。世封解渎亭侯,帝袭侯爵。母董夫人。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儵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间奉迎。
% l7 B: p& Z$ b1 |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己亥,帝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Z' P: |' V+ T  n# f# Y, R9 k
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
/ `. i3 Z7 p( V9 T  x4 T" i/ K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
0 s1 |: @- F& X- U) x3 y+ ~庚午,谒高庙。辛未,谒世祖庙。大赦天下。赐民爵及帛各有差。( @- T; _# @4 s; v- q; ?
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
* s7 k2 U! j5 X3 w0 \&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7:37:24 | 阅读全部

2 ?+ R, x( @6 |0 h# t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 d2 l2 w, I+ S( k1 y
; O9 z1 k: y9 I( Y# \6 R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曾祖河间孝王开,祖淑,父苌。世封解渎亭侯,帝袭侯爵。母董夫人。桓帝崩,无子,皇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禄大夫刘儵持节,将左右羽林至河间奉迎。& B' r% ^( ^- k6 R
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门校尉窦武为大将军。己亥,帝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
  A8 P) {: W8 T! Q- ~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
' S# d- E( _- T( M$ u$ ?( p庚午,谒高庙。辛未,谒世祖庙。大赦天下。赐民爵及帛各有差。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闰月甲午,追尊皇祖为孝元皇,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考为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人。
  z1 \( S8 X2 j" _- u4 Y/ f+ x夏四月戊辰,大尉周景薨。司空宣酆免,长乐卫尉王畅为司空。
/ l+ ^3 P  Q+ P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太中大夫刘矩为太尉。六月,京师雨水。( I7 c! [+ w! ]
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 [+ z1 P5 r  h) W$ a& K
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空。
: \* e8 V& v4 K5 D& {: |/ U% ]九月辛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皇太后迁于南宫。司徒胡广为太傅,隶尚书事。司空刘宠为司徒,大鸿胪许栩为司空。; D. G* i  ]0 e6 K$ }) @- v
冬十月甲辰晦,日有食之。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各有差。7 B3 I  F$ H7 F3 ^
十一月,太尉刘矩免,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
$ ?6 h9 |' p" P0 v" l9 |+ }十二月,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F1 [1 k6 Y1 t/ R  v6 f3 C' B, B
二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
: e" w; `& j5 h: t; ?% Q三月乙巳,尊慎园董贵人为孝仁皇后。
3 a1 i' b5 \7 l; \) E夏四月癸巳,大风,雨雹。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6 R$ n$ _$ A. n! |9 [5 i
五月,大尉闻人袭罢,司空许栩免。六月,司徒刘宠为太尉,太常许训为司  i  i$ P- [; Y( h/ y$ g# I
徒,太仆长沙刘嚣为司空。' i+ T" u$ q4 C% z" G! q# J
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4 H3 I6 ^5 B5 ~' K) l8 E. R
九月,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7 ?" V* L) y( j2 |7 p
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
# S  ?& U6 N7 t+ c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宇、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妻子徙边,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桀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戊戌晦,日有食之。  v: o6 s0 L) w/ \
十一月,太尉刘宠免,太仆郭禧为太尉。鲜卑寇并州。是岁,长乐太仆曹节为车骑将军,百余日罢。4 N8 i2 f- R" j1 i# {. O; a" X
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5 z9 u( x* B( ]8 t
三月丙寅晦,日有食之。
7 |! S; t! I. s* A) V6 l夏四月,太尉郭禧罢,太中大夫闻人袭为太尉。
9 C5 ]% B( Z& p7 z秋七月,司空刘嚣罢。
' @. }8 C6 j& L4 @! ]' f6 O八月,大鸿胪桥玄为司空。# X5 f2 j1 S, y7 ?: Z1 ]
九月,执金吾董宠下狱死。, g8 z( o  G" ?0 a& D, Z0 D: c" Y
冬,济南贼起,攻东平陵。- U5 ^4 V' y; u" c8 L* F. m, ~
郁林乌浒民相率内属。4 h4 y  e$ P: j
四年春正月甲子,帝加元服,大赦天下。赐公卿以下各有差,唯党人不赦。
3 C0 m3 T: g! W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
' f! c7 {" ]0 ]$ Z三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太尉闻人袭免,太仆李咸为太尉。诏公卿至六百石各上封事。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司徒许训免,司空桥玄为司徒。
$ D4 ?1 e1 ]# v7 i4 |4 o8 Y夏四月,太常来艳为司空。
2 r3 r3 W' B' _- V& @6 i/ q+ n; f. U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 n( q. A  c; b1 X9 H3 C; p5 U秋七月,司空来艳免。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司徒桥玄免。太常宗俱为司空,前司空许栩为司徒。8 q- e1 Z, n/ \$ l2 w: |3 E) O! {
冬,鲜卑寇并州。$ X. _9 X- d6 t2 Q( |6 E
熹平元年春三月壬戌,太傅胡广薨。* y, V' o  Z( P, K
夏五月己巳,大赦天下,改元熹平。长乐太仆侯览有罪,自杀。
0 G; {  ]+ I1 o4 p! L六月,京师雨水。癸巳,皇太后窦氏崩。# l4 C6 L" w5 [
秋七月甲寅,葬桓思皇后。宦官讽司隶校尉段颎捕系太学诸生千余人。
, {0 r+ |. f: y冬十月,渤海王悝被诬谋反,丁亥,悝及妻子皆自杀。# G& }' H/ n; U/ R
十一月,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遣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 ^& e/ W8 y( b; Q6 h5 b
十二月,司徒许栩罢,大鸿胪袁隗为司徒。鲜卑寇并州。是岁,甘陵王恢薨。
1 \% J; z9 c  c. Y6 ]7 Q/ K1 z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丁丑,司空宗俱薨。
0 h; w, q9 m; R' i二月壬午,大赦天下。以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 e5 P* p; P* G- N9 @+ D三月,太尉李咸免。# m, C. P. u2 A4 I+ P
夏五月,以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沛相师迁坐诬罔国王,下狱死。
, U5 w( h. ?. O# c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n. s0 b. p; \) ^) a  ~
秋七月,司空杨赐免,太常颍川唐珍为司空。
# N2 B2 d" m; ^" O$ G) ^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太尉段颎罢。鲜卑寇幽、并二州。癸酉晦,日有食之。
: j% ~2 h( m* Z' d三年春正月,夫馀国遣使贡献。8 t: s2 l6 }6 m: ~) s
二月己巳,大赦天下。太常陈耽为太尉。
2 m/ J% k& h5 q5 F  Y. N三月,中山王畅薨,无子,国除。
' w) @# L7 t% x7 b2 R5 Q( v夏六月,封河间王利子康为济南王,奉孝仁皇祀。秋,洛水溢。6 ^- ~5 d$ \' r3 L" W. B. ]
冬十月癸丑,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
7 p4 T- z2 h5 |9 F% o% x十一月,杨州刺史臧旻率丹阳太守陈寅,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任城王博: U. E) P* q9 U5 O: e9 }0 v
薨。
2 |. b* |8 [6 M! B, W% [0 X十二月,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司空唐珍罢,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8 T& ^, N3 U7 _# S% o0 f8 y, {
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封河间王建子佗为任城王。- N' N/ P) }' }4 j& q6 f+ j
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 v2 o! e& ~4 s3 m2 a1 H五月丁卯,大赦天下。延陵园灾,遣使者持节告祠延陵。鲜卑寇幽州。9 J& r8 J9 y5 K9 V
六月,弘农、三辅螟。遣守宫令之盐监,穿渠为民兴利。令郡国遇灾者,减田租之半;其伤害十四以上,勿收责。$ M3 c2 I1 G% e" @( w+ L) l
冬十月丁巳,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拜冲帝母虞美人为宪园贵人,质帝母陈夫人为勃海孝王妃。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
& P* a2 g$ z. a1 B五年夏四月癸亥,大赦天下。益州郡夷叛,太守李颙讨平之。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大雩。使侍御史行诏狱亭部,理冤枉,原轻系,休囚徒。
2 z$ N' {* x% c. {2 [! N( T五月,太尉陈耽罢,司空许训为太尉。
7 Y7 S7 l  a' T6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讼党人,弃市。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 `- B. D, e9 Z# b7 j六月壬戌,太常南阳刘逸为司空。
) ?' _6 F5 R4 b+ Q& ?秋七月,太尉许训罢,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B$ ~: E& X6 Q; v
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司徒袁隗罢。十一月丙戌,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 i& l; J5 t& k, }5 H十二月,甘陵王定薨。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是岁,鲜卑寇幽州。沛国言黄龙见谯。
$ _' A3 w# k+ ~六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7 M1 b+ z9 m- E# z% k% t( a  j
二月,南宫平城门及武库东垣屋自坏。
, ^8 Z5 B9 t5 @, a. h/ a& L( u+ d夏四月,大旱,七州蝗。鲜卑寇三边。市贾民为宣陵孝子者数十人,皆除太子舍人。  V' f. F% E# \) G. S
秋七月,司空刘逸免,卫尉陈球为司空。
6 J  ~6 u: W0 \' F! [, {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j5 h' P; q5 g
冬十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太尉刘宽免。帝临辟雍。0 p. [- K8 e6 O
辛丑,京师地震。辛亥,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1 @& m% a0 n+ Z9 C8 e
十一月,司空陈球免。& ]& D4 w) j* |
十二月甲寅,太常河南孟<有彧>为太尉。庚辰,司徒杨赐免。太常陈耽为司空。鲜卑寇辽西。永安太仆王旻下狱死。/ U# h3 n7 Z8 d, L$ p
光和五年春正月,合浦、交阯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太尉孟<有彧>罢。; f6 C4 L9 T) F, m* }
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己未,地震。始置鸿都门学生。
9 U: I, x) a0 x" O- b三月辛丑,大赦天下,改元光和。太常常山张颢为太尉。4 {2 `9 O7 h% T( l( o  _
夏四月丙辰,地震。侍中寺雌鸡化为雄。司空陈耽免,太常来艳为司空。
/ d% f/ ]2 r" I& K# i* g( j五月壬午,有白衣人入德阳殿门,亡去不获。9 w* g4 P% o4 K3 x5 [% g
六月丁丑,有黑气堕所御温德殿庭中。4 |0 w! y7 E' k' Q; k  L
秋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
: Z: R4 E' Y" n. u八月,有星孛于天市。
. |; p) K- b4 p5 R/ Q! |九月,太尉张颢罢,太常陈球为太尉。司空来艳薨。
! }( L: K' i5 v5 O冬十月,屯骑校尉袁逢为司空。皇后宋氏废,后父执金吾酆下狱死。丙子晦,日有食之。! j$ B/ d( Q) V  I  Q' B
十一月,太尉陈球免。+ L' t( v3 E- k# Q! r# p! c
十二月丁巳,光禄大夫桥玄为太尉。
7 p  O0 b/ G3 f" m% W' n是岁,鲜卑寇酒泉。京师马生人。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 l4 w! D( b  F, N6 \5 e; K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g9 }, g; R( O! u3 P& t
三月,司徒袁滂免,大鸿胪刘郃为司徒。乙丑,太尉桥玄罢,太中大夫段颎为太尉。京兆地震。司空袁逢罢,太常张济为司空。+ f: p8 b! N  _$ K
夏四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辛巳,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并下狱死。丁酉,大赦天下,诸党人禁锢小功以下皆除之。东平王端薨。
6 t- W  K3 k; P& F5 U7 m五月,卫尉刘宽为太尉。& c3 Y, G5 B6 v. M$ o4 a. ^. E! M
秋七月,使匈奴中郎将张脩有罪,下狱死。$ ^$ A" g- N# i. X( Y4 |
冬十月甲申,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谋诛宦者,事泄,皆下狱死。巴郡板楯蛮叛,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刺史讨之,不克。- f4 p4 Q6 F# ]
十二月,光禄勋杨赐为司徒。鲜卑寇幽、并二州。是岁,河间王利薨。洛阳女子生儿,两头四臂。1 O( N7 h. Y& ~1 x$ ^
三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下。
2 K- r* K: r! T* G% d二月,公府驻驾庑自坏。; A4 W: r, L) Z; G+ L
三月,梁王元薨。/ n% u: L. {& o/ z
夏四月,江夏蛮叛。
: E4 e. ^3 P* E* h9 D7 S7 }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秋,表是地震,涌水出。八月,令系囚罪未决,入缣赎,各有差。5 d( C' M9 d# f5 A- s# C
冬闰月,有星孛于狼、弧。鲜卑寇幽、并二州。
; G2 C% s$ j( p& t6 n十二月己巳,立贵人何氏为皇后。是岁,作毕圭、灵昆苑。
& J8 S9 K4 }- c' u, @四年春正月,初置騄骥厩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一匹至二百万。
. N9 t  Y+ z# T7 f0 d+ I. S8 [二月,郡国上芝英草。夏四月庚子,大赦天下。交阯刺史朱俊讨交阯、合浦乌浒蛮,破之。
+ l+ Z: D8 n. V. ~六月庚辰,雨雹。秋七月,河南言凤皇见新城,群鸟随之;赐新城令及三老、力田帛,各有差。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太尉刘宽免,卫尉许<有彧>为太尉。" Q9 F9 o- I3 C/ E% H
闰月辛酉,北宫东掖庭永巷署灾。司徒杨赐罢。冬十月,太常陈耽为司徒。鲜卑寇幽、并二州。是岁,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 I0 I. h7 q/ j; Q7 f
五年春正月辛未,大赦天下。# [5 k$ M2 O" T# n1 D! B
二月,大疫。
. e; a) f( q' e: ?) m7 K三月,司徒陈耽免。
1 M/ p  e0 P. I% D! D+ K# o  b: t夏四月,旱。太常袁隗为司徒。
* d0 E. k* }! [  B) F! K五月庚申,永乐宫署灾。4 K4 F1 l5 R4 R+ Y
秋七月,有星孛于太微。巴郡板楯蛮诣太守曹谦降。癸酉,令系囚罪未决,入缣赎。
7 e) C/ C- M! E+ {6 i; R. w! c八月,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1 J, w- Q& R0 W9 F' M- D冬十月,太尉许<有彧>罢,太常杨赐为太尉。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遂巡狩于广成苑。十二月,还,幸太学。
6 b6 S2 I9 O0 q4 j  g  i+ P六年春正月,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1 l! `- m. y! b. J
二月,复长陵县,比丰、沛。( C8 h3 f- v# d7 l/ l: b
三月辛未,大赦天下。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五原山岸崩。始置圃囿署,以宦者为令。2 a# H" F1 Z5 M
冬,东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7 q6 K) y4 ?! b8 x; W6 x
中平元年春二月,巨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
( U* @- ], R' e+ \- F$ j0 Y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壬子,大赦天下党人,还诸徙者,唯张角不赦。诏公卿出马、弩,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诣公车。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讨颍川黄巾。庚子,南阳黄巾张曼成攻杀郡守褚贡。
9 o+ s% K% @0 {) e; n+ |, M夏四月,太尉杨赐免,太仆弘农邓盛为太尉。司空张济罢,大司农张温为司空。朱俊为黄巾波才所败。侍中向栩、张钧坐言宦者,下狱死。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a/ L* K  A8 `7 G+ p4 g% S4 N9 O  h五月,皇甫嵩、朱俊复与波才等战于长社,大破之。
: h) {6 v5 [" ~& U9 R3 }六月,南阳太守秦颉击张曼成,斩之。交阯屯兵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遣交阯刺史贾琮讨平之。皇甫嵩、朱俊大破汝南黄巾于西华。诏嵩讨东郡,朱俊讨南阳。卢植破黄巾,围张角于广宗。宦官诬奏植,抵罪。遣中郎将董卓攻张角,不克。洛阳女子生儿,两头共身。
3 ~; {" E5 O+ E0 p秋七月,巴郡妖巫张脩反,寇郡县。河南尹徐灌下狱死。% V1 ?2 x7 R+ A* ^
八月,皇甫嵩与黄巾战于仓亭,获其帅。乙巳,诏皇甫嵩北讨张角。
7 W* H" ]  Z; k1 D九月,安平王续有罪诛,国除。
& ?6 v" Q% N3 q! ]冬十月,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以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 C* S2 v' `9 A8 `+ [: g
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黄巾于下曲阳,斩张角弟宝。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与先零羌叛,以金城人边章、韩遂为军帅,攻杀护羌校尉伶征、金城太守陈懿。癸巳,朱俊拔宛城,斩黄巾别帅孙夏。诏减太官珍羞,御食一肉;厩马非郊祭之用,悉出给军。
1 s, x  G, ~# o9 b十二月己巳,大赦天下,改元中平。是岁,下邳王意薨,无子,国除。郡国生异草,备龙蛇鸟兽之形。5 K0 O' l3 t9 R% ^  z5 h/ s
二年春正月,大疫。琅邪王据薨。6 G* R8 S  B  P
二月己酉,南宫大灾,火半月乃灭。癸亥,广阳门外屋自坏。税天下田,亩十钱。黑山贼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所在寇钞。司徒袁隗免。三月,廷尉崔烈为司徒。北宫伯玉等寇三辅,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讨之,不克。
/ J+ ~& l" N5 R, L  \9 @3 D1 u" q夏四月庚戌,大风,雨雹。
  o* R- k. C  X' b- @5 r  A5 o五月,太尉邓盛罢,太仆河内张延为太尉。! V. C2 d/ M9 n, z: x
秋七月,三辅螟。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免。
! V! v* g/ O4 D4 U; h/ L/ x0 H- o八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讨北宫伯玉。% Y6 o8 b. v/ G* [( _, m* n
九月,特进杨赐为司空。
6 x% Q' C& w4 F) M冬十月庚寅,司空杨赐薨,光禄大夫许相为司空。前司徒陈耽、谏议大夫刘陶坐直言,下狱死。4 t8 b- R7 r0 }' w$ P2 V- G
十一月,张温破北宫伯玉于美阳,因遣荡寇将军周慎追击之,围榆中;又遣中郎将董卓讨先零羌。慎、卓并不克。鲜卑寇幽、并二州。是岁,造万金堂于西园。洛阳民生儿,两头四臂。
- p$ j; L+ X/ h( V# m三年春二月,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3 R; X+ U7 c' G
庚戌,大赦天下。大尉张延罢。车骑将军张温为太尉,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铸四出文钱。
" u  u2 W% A2 n- H$ o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f3 d1 K+ A" J) I$ Q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车骑将军赵忠罢。5 e3 I3 ?& @, S. q% N. ?' ?- l
秋八月,怀陵上有雀万数,悲鸣,因斗相杀。$ A* r' ?! l# Z9 Z. \
冬十月,武陵蛮叛,寇郡界,郡兵讨破之。前太尉张延为宦人所谮,下狱死。
) j) Q! ?1 r, `- b( x# i$ x" D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4 _' c  O$ j, l" J- K
四年春正月己卯,大赦天下。  T* b; G% h+ u. ]+ R! m
二月,荥阳贼杀中牟令。己亥,南宫内殿罘罳自坏。  F9 @' [$ o' Z% f6 M& j0 I2 k7 ]
三月,河南尹何苗讨荥阳贼,破之,拜苗为车骑将军。. Y+ H7 D0 G5 U' B1 B) K" y
夏四月,凉州刺史耿鄙讨金城贼韩遂,鄙兵大败,遂寇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没。扶风人马腾、汉阳人王国并叛,寇三辅。太尉张温免,司徒崔烈为太尉。! e' p6 y2 m' H: \1 u8 X0 `
五月,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 ]* E! V! G; W0 {2 {: w3 X
六月,洛阳民生男,两头共身。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举自称天子,寇幽、冀二州。
( \3 \2 O% r: {  [# W( O6 o! ?1 w秋九月丁酉,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4 c% F$ S1 U0 t) n: s) ?  K
冬十月,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寇桂阳,长沙太守孙坚击斩之。! {( q+ U2 ]1 ?( r$ w
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8 X, f$ s' `: M
十二月,休屠各胡叛。是岁,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 [# Q4 E* P, n- `4 G7 ^2 Y$ q' v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丁酉,大赦天下。1 i) E  q; ~- _0 W) z8 I2 n9 r. i- K
二月,有星孛于紫宫。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 z" Y% \" L" h, R
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 ?0 q' V2 G  o
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太尉曹嵩罢。
+ q( w) y1 Q* q3 P9 @1 G1 B五月,永乐少府樊陵为太尉。
. H  g5 V  \. E# C3 ]# @六月丙寅,大风。太尉樊陵罢。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又寇巴郡,杀郡守赵部,益州从事贾龙击相,斩之。郡国七大水。" _- M: h+ l/ ~; Z4 D
秋七月,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
0 j' f0 b% I5 T3 U6 _: B4 ~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司徒许相罢,司空丁宫为司徒。光禄勋南阳刘弘为司空。卫尉董重为票骑将军。' Y/ C1 e5 _8 N4 m9 d
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张纯等。
1 ]8 o* d4 K" f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甲子,帝自称“无上将军”,燿兵于平乐观。
8 C- C9 _* d) I6 f, z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右将军皇甫嵩救之。遣下军校尉鲍鸿讨葛陂黄巾。巴郡板楯蛮叛,遣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之。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是岁,改刺史,新置牧。. n+ D" N- q' `9 b  x1 L
六年春二月,左将军皇甫嵩大破王国于陈仓。! e5 k9 p1 w2 k" l3 H9 a
三月,幽州牧刘虞购斩渔阳贼张纯。下军校尉鲍鸿下狱死。" d8 G+ v2 A% ]' `
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太尉马日磾免,幽州牧刘虞为太尉。丙辰,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
* J$ F! p' w8 m8 x4 M# {
- ?- L1 J0 Y6 g/ Q2 d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上军校尉蹇硕下狱死。
5 b* C: G4 w4 X& ~五月辛巳,票骑将军董重下狱死。
5 G4 C; ]" \8 E8 w六月辛亥,孝仁皇后董氏崩。辛酉,葬孝灵皇帝于文陵。雨水。
4 f0 ?" G+ {+ D8 n9 Q. [秋七月,甘陵王忠薨。庚寅,孝仁皇后归葬河间慎陵。徙渤海王协为陈留王。司徒丁宫罢。- d" O; {' K. \' F. ]+ z
八月戊辰,中常侍张让、段珪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诸宦者。庚午,张让、段珪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幸北宫德阳殿。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辛末,司隶校尉袁绍勒后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让、珪等复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尚书卢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辛未,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并州牧董卓杀执金吾丁原。司空刘弘免,董卓自为司空。( a( m4 W+ [* i- {
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自六月雨,至于是月。
" R0 f5 {  }3 N: W0 J+ y- L论曰:《秦本纪》说赵高谲二世,指鹿为马,而赵忠、张让亦绐灵帝不得登高临观,故知亡敝者同其致矣。然则灵帝之为灵也优哉!
4 f; f% D" v/ I赞曰:灵帝负乘,委体宦孽。征亡备兆,《小雅》尽缺。麋鹿霜露,遂栖宫卫。
) {* e4 S! I' R" I  t$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4 18:11:18 | 阅读全部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灵帝根据此前杨赐、蔡邕、马日磾、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s' w3 q  Y, ?0 E
6 N) _$ r& o: z. p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5 d: L" E0 L) l3 t' ~
; J/ `6 X; D. N" t+ o
光和元年(178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Q" Q! u+ @6 i
1 v- s8 U5 x( O8 Q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5 H/ N* I8 K! D! Q7 f& G! t5 D1 J% L" `1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5 11:12:39 | 阅读全部
东汉王朝的实权,自和帝起长期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都为他们所占据。一般的官僚有职无权,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办事,仕途充满了荆棘。下层企图仕进的读书人更是官路不通,他们满腹不平,实行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格言,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结合在一起;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东汉时期,在朝的耿直的官僚,在野的名士和京师的太学生结合在一起,视专权的外戚和宦官为仇敌。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豪强,不怕高官。不贬时政则已,一出口无不尖锐深刻,无人不怕这种“清议”。特别是在野的名士和太学生往往联名请愿,干预朝政。如建和元年(147年),由于李固、杜乔反对外戚梁冀而下狱,李固的学生王调和赵承等几十人就分别上书请愿。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严惩地方上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因之得罪了当权的宦官,被桓帝下狱论罪,从而激起了太学生刘陶等为首的数千人到宫门外上书诉冤,迫使皇帝不得不释放朱穆。当时京师有3万太学生,他们与鲠直的官僚、名士结合在一起,势力是不小的。4 d, a, H4 [  N0 P7 n
* C6 h. _' }7 W# o, o
  李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能传授学业,能带兵打仗,曾为司徒胡广所看中,历任青州刺史和渔阳太守等职。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又起用李膺为乌桓校尉。他身先士卒,不避矢石,每破鲜卑。后因事免官,回家乡纶氏,设馆教书,从他学业的经常不下千人,名盛一时。永寿二年(156年),鲜卑侵扰云中,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一到边境,慑于他的威望,鲜卑望风臣服。
$ e7 X. b4 Y/ M2 h1 `( z5 W( ~4 h9 _8 C/ J) b" M( E
  延熹二年(159年),李膺任河南尹。他曾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一起与宦官抗争,惩治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如宛陵大姓羊元群由北海郡罢官归,他贪赃枉法,声名狼藉,临走时连厕所里的精巧的小玩物,都要带回家,嫉恶如仇的李膺如何看得惯呢?他上表皇帝请依法惩治羊元群,而羊元群却用贪污来的钱财买通宦官,反而使正直的李膺受到诬陷,与冯绲、刘佑以及地方郡太守刘质、成晋等人一同下狱。大臣陈蕃反复援救无效,刘质、成晋死于狱中,李膺与冯绲、刘佑被罚作输作(苦工)。后来,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之求情,李膺才得免罪。
% S$ Q$ _' k: n. @4 p
* b. L. J& q8 C$ f2 x  后来,又起用李膺为司隶校尉,他仍执法不避强暴。为桓帝所宠信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令,仗着他哥哥的权势,贪暴残忍,无恶不作,乃至杀孕妇取乐。他畏罪潜逃至京师张让家,藏于“合柱”中,李膺闻讯亲自带人迳入张宅,破柱捕张朔,经审讯录供后,立即处死。张让诉冤于桓帝,桓帝质问李膺为什么不先奏而后斩?李膺回答说:“过去孔夫子做鲁国司寇,上任七日就诛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十天了,才杀张朔,我还以为会因为我除害不速而有过,想不到会因及时处决张朔而获罪。我深知因此而惹祸了,死期快到,特请求皇上让我再活五日,除掉那祸首,然后皇上再用鼎烹煮我,我也心甘情愿。”李膺一番有智有勇的回答,说得桓帝无以对答,只得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何错呢?”传说自此以后,大小宦官走路不敢伸直腰板,说话不敢粗声大气,假日里也不敢出宫门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叩头向桓帝哭诉说“畏李校尉。”1 H$ s! _8 c( i2 D, A! T+ m

3 z4 }& ~% _3 [第一次“党锢之祸”
: X2 a0 T; M# X6 j  C3 y4 f& R# G, t& k1 I* j
  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9 Z+ m$ E. Y! v5 K- ]

, q" x6 x' Z3 c- @9 b3 i- E! Z# \- p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团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交结门徒,互相联系,结成朋党,毁谤朝政,败坏风俗。在宦官煽动下,桓帝大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党人,除李膺被捕外,还牵连了200余人。这些党人项颈、手、脚加上所谓“三木”的刑具,头被蒙盖着,遭到严刑拷打。李膺骨头很硬,也很机智,他的供辞大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因此怕惹火烧身,不敢深究。太尉陈蕃极力反对对李膺等人的迫害,他上疏说,“今天所逮捕入狱受刑的人,都是海内有声望的人才,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忧虑,对他们予以十代人的优容还不够,那有无缘无故逮捕拷打他们的理由呢?”要他在判决李膺等人的公文上签字,遭到他严正的拒绝。陈蕃字仲举,太学生称:“不畏强御陈仲举。”他是当之无愧的。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向来喜欢结交太学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请求释放党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胁,迫使桓帝不得不释放党人,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a9 h" a% ^! r8 n

* B; o2 K, ^3 g' S6 {; i  这次党锢之祸平息后,不畏强御的陈蕃也就丢了太尉这个高位。它预示着还有暴风雨在后头。李膺的学生荀爽为此特地写信劝导李膺说:“很久没有去探望您,因而不能亲聆教诲,我象敬重父亲一样的敬重您,一天没有看到您,就如时隔一年。知道您因为坚持正义为时所不容,只得退居阳城,娱乐于山水之中。……最近得知桓帝大怒,罢了太尉陈蕃的官,……如今天地正气被闭塞了,有道德的人被废弃了,聪明的人避祸远离。这样虽然不负众望,我私下却以为未尝不可。想您也会同意的,不会有所悔恨。但愿您心旷神怡,平安度日,闭门休养,忘掉那纷繁的世事,浮沉的宦海。”苟爽这封信的中心意思:是要他老师“屈节以全乱世。”可是,荀爽没有想到,生于乱世,在数者难逃,李膺即使“屈节”也免不了杀身之祸,何况,李膺这种人怎么会“屈节”呢?% A  D, U: |5 P
3 ]  O0 {6 P1 P9 s3 \
第二次“党锢之祸”
7 E; C6 ]% ], B
7 s1 j$ F. T8 h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掌握实权,起用陈蕃,以太傅身份录尚书事,也掌握相当一部分实权。窦武和陈蕃在蓄意剪除宦官势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既然两人均握有实权,采取行动的时机也有了。在陈蕃和窦武的商议下,起用志同道合的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召曾被废黜的李膺、刘猛、杜密、朱寓、荀翌、陈蹇等人为官。到了第二年五月,陈蕃劝窦武说:“往日萧望之死于宦官石显一人之手,前不久李固、杜乔又遭族灭之祸。现在灵帝乳母赵娆以及后宫女官,日夜在迷惑窦太后,而这些人又与宦官勾通一气。应当赶快退绝他们,我欲为将军除害,请将军考虑呀!”于是,窦武向窦太后建议说:“按旧章程宦官只限于管后宫琐事,听使唤,守门户,收发财物而已。而今他们参与政事,握有重权,他们的爪牙遍布全国,尽干贪暴残忍的事。人情鼎沸的原因就在此。应当将这些人全部废诛掉。”窦太后不同意全部废诛,尤其不肯诛她所信任的宦官曹节。这时年高德重的陈蕃,亲自劝说窦太后说:“臣知道言不直行不正,则上欺苍天下负人望,然而冒险直言,则必遭群小忌恨,导致死难临头。我宁肯杀头,也不敢欺天负人。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都在议论宦官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以及赵夫人诸后宫女官乱政的事。附从他们的人才得升进,忤逆他们的人就遭陷害。如今满朝群臣,同河中的木材,随波逐流,以保禄位。陛下刚即位杀了宦官苏康、管霸,不仅活着的人高兴,地下冤鬼也要含笑,但是,不过数月又重用和宽容左右宦官,再大的祸害也不过如此了。”窦太后还是不听,但是,陈蕃与窦武决意剪除宦官的消息已传出去了,使得宦官大为震恐。形势迫人,陈蕃、窦武和他们的亲信抓紧密谋诛除宦官了。建宁元年(168年)八月,先抓宦官郑飒拷问,辞连及曹节、王甫,正准备奏请逮捕曹节等人,宦官朱踽私自偷看窦武奏章,有意公开大骂说:“宦官中放纵不守法的人,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呢?都应当被族灭吗?”一下子把所有宦官仇恨的火点燃了,然后反诬窦武、陈蕃要废帝谋乱,以曹节为首的宦官劫持窦太后和灵帝,纠集官兵,窦武因寡不敌众,自杀,陈蕃亦被捕遇害。
" K% G* b8 c  q& q3 B
$ V0 P% F" a: q7 [- F; H  窦武、陈蕃剪除宦官是得到社会名士和太学生的支持的。窦武、陈蕃身亡,杀害社会名士和太学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也就接着降临了。这次党锢之祸,从建宁二年(169年)起?一直延续了十余年,株连之广,远远超过了前次。% |( m) d; G) L0 q
* @0 C8 p0 V! W4 x+ P
  在这之前,在朝反宦官的势力与在野的名士以及太学生结合得更紧了,势力也更大了,这些人互相标榜,互立雅号。他们称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言人之英也。”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称张俭、岑至、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极”,“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称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在这三十五人中,李膺的地位是显赫的,除了“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外,他就是首屈一指了。2 q$ B1 _. U# T
; d& H7 y' c, F/ J" W
  第二次党锢之祸,是由“八极”之一的张俭,被投机的小人朱并诬告而引起的。
/ G3 ^$ F1 Z. D' W! z9 G! @9 V  J8 x9 \. d  ~) E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延熹八年(165年)曾被任为山阳督邮。时大宦官侯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作恶多端,张俭检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诛之。侯览匿表不上报,事未发,但心深恨之。建宁二年(169年),张俭同乡人朱并,见陈蕃、窦武被杀,李膺被革职,宦官重新得势当权,正在排斥屠杀异己。他就趁机上书告发曾经废弃过他的张俭,称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分别立号,与他周围的“八俊”、“八顾”,共同商议,“图危社稷。”于是,灵帝下诏捕张俭。宦官曹节暗中指使有关的人奏请扩大追捕范围,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被捕死于狱中,六、七百人被禁锢,太学生被捕一千余人。这种追捕迫害,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年)才最后停止。
3 s& O' j0 G1 ~! y0 W0 J' r5 _& d0 ~5 p% E
  张俭事起,有人劝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他自动赴诏狱,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边远地区,他的父兄门生故吏均受牵连下狱。7 x1 ~4 y/ {8 |" U& ~5 w3 s
: G9 [( ]. i" Z$ `
编辑本段《后汉书》记载0 ~& q# Q; g! b6 J, H
原文& z# B9 S; K+ u' o) T" `1 q
, w. j% Y% o5 H; ^! ~8 Y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初举孝廉,迁青州刺史。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陀,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后张俭②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后汉书·党锢列传》节选)* m% M7 P( n' q9 \

" q  e  h) l& }% X8 ^" i2 I注释  _3 M- A7 }0 g7 D- d% M) h# B
8 L$ D9 K( x7 m8 V
  ①张让,东汉宦官,由小黄门迁中常侍,封列侯,是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②张俭,东汉名士,因严劾宦官候览,被诬以结党诽谤罪,曾长期逃亡。9 {: o9 t: {; H7 J
5 Y) j- x: K; L# m- s
译文
1 Z* S2 }2 j7 W  N0 {* U5 \; Z/ _. p9 p+ R( _% v( e* {1 }$ K7 Z: a' V
  李膺字符礼,是颍川襄城人。李膺性情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调任青州刺史。又被征召,再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调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不会赴任,被转调监领乌桓校尉。鲜卑屡次进犯边塞,李膺常常亲身参加战斗,每每打退敌人,敌人十分惧怕。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到纶氏居住,教授弟子常达到上千人。南阳的攀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推辞不接纳。攀陵后来凭着阿谀攀附宦官,官位达到太尉,成为有节操的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苟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替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李膺被人仰慕就像这样。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自从李膺到了边塞,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再次调动官职,又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县县令,贪婪凶残无道,甚至竟杀害孕妇,得知李膺威猛严峻,畏罪逃回京城,就躲在他哥哥张让的府邻中,藏在夹壁墙里。李膺了解到这些情况,率领将吏拆毁夹壁墙捉住张朔,交给洛阳监狱。录完供词后,就把他杀了。从此黄门常侍们都谨慎小心敛声屏气,按例休假时都不敢再出皇宫了。皇帝感到奇怪询问他们原因,他们一齐叩头哭着说:“怕李校尉。”这时候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纲纪颓败,李膺独自守持法度纲纪,自我保持声名高洁。后张俭事件发生,朝廷缉捕株连的同党,同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逃走。”李膺回答说:“事奉君王不躲避灾难,有了罪过不逃避刑罚,这是臣子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的安排,逃走将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去了奉诏监禁犯人的监狱。李膺被拷问处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李膺的门生、旧吏以及他们的父兄,一律限制不准做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5 17:37:57 | 阅读全部
大汉朝为何会走向衰亡?汉朝震惊朝野的党锢之祸
+ g/ T1 n& Z/ Z/ N# {+ ]; i) y  司马光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东汉的风化之美,尽皆集中在名士的身上。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东汉的名士风采。东汉桓帝延熹年八年(公元165年),发生了 “党锢之祸”。3 T9 Z8 O0 f( ~( G  b$ W- T

+ b4 }3 ?8 t9 i7 c- c  祸事的的缘由是:河南有一个名叫张成的方士,素来结交宦官,他从宦官的嘴里那里得知,朝廷不日就要大赦天下犯人,于是装模作样地看风望气,声称自己已占卜出日内就要大赦天下了。为了彰显自己未卜先知的高明和不凡,他鼓动大家去打劫犯罪,说就算杀了人也没事的,皇上大赦天下,很快就会获释的。他甚至直接命令儿子去杀个人来玩。司隶校尉李膺就是个正直的名士,听说了此事,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命人将张成的儿子逮捕归案。可是,还来不及处理,大赦的诏书真的颁布了。1 T9 V! h3 Z5 u! L! g

( Z; ~& H. {5 z3 o* E  按理说,诏书已经颁布,王命不可违,就该放手此事了。可是,李膺一想到张成那无耻狡黠的嘴脸,气就不打一处来,杀人放火,天理难容!他以一己之力向**势力挑战,以还世道清白,宣布把张成的儿子处死。儿子被杀,张成岂肯善罢甘休?!他迅速找到了大宦官侯览,张让等人,让他们替自己出个主意。张让就给张成支了个招,要他控告李膺结党,“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当政的桓帝不问是非,将李膺等人关入北寺狱。除了李膺之外,还把杜密、范滂和陈寔等被划为“党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狱。杜密,字周甫,东汉颍川阳城人,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太学生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1 |: w! [  j& }7 ?1 Y
4 H" a' Y2 I0 u0 F- s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范滂奉命按察,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这次被捕,到了监狱,狱吏对他说:“凡是获罪系狱的人犯,都要祭拜皋陶。”范滂正色回答说:“皋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范滂没有犯罪,将会代我向天帝申诉,如果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什么裨益?”他这样一说,其他的囚犯全都不祭祀了。8 Z+ \7 a8 h/ j

" ~! n( [8 C% K: E' t7 B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曾任太丘长,故号太丘,后人称之陈太丘。他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陈纪、四子陈谌,品德难分高下,陈寔因此赞:“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陈寔和这两个儿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这时他只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也被划为党人,有人劝他逃走。陈寔平静地回答说:“我不能逃了,我逃了,大家的胆气就不那么足了。”说完,就收拾衣物,从容上京投案。这事件,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0 g( k. K# q' B3 r) X+ R* s9 O

; d$ X' O, ?! U" v大汉朝为何会走向衰亡?汉朝震惊朝野的党锢之祸7 J9 C3 \3 s2 u- H; Z6 Y7 L& Y

' N) L. {! E% P! i# Q& w  第一次党锢之祸,持续十个月,没有党人被处死。倒是党人岑暖在逃亡中,杀死了汉桓帝宠爱的张美人全家二百多口泄愤。会稽郡人杨乔容仪伟丽,多次上书奏陈朝廷政事,桓帝喜爱他的才貌,打算把公主嫁给他为妻,杨乔坚决推辞。桓帝不许,杨乔闭口绝食,七日而死。延熹十年(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党人出狱,也就分头回乡。范滂回汝南,路过南阳,“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两”。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即一个名叫张俭的山阳郡督邮看不惯大宦官侯览的家属在山阳作恶,上书以予**,和大宦官侯览结下了私仇。: {# s6 B+ x& N% w1 I7 ?2 L

$ R7 X; N# J% }  Z: r4 m. _0 [$ c  过了三年,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侯览为了报复张俭,就指使人上书诬陷张俭,说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分别立号,其本人名列“八极”,伙同其他的“八俊”、“八顾”,共同搞阴谋诡计,“图危社稷。”从而发起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天下各州各郡动荡不安。被通缉的张俭困迫遁走,望门投止,沿路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天下人家,莫不重其名行,冒着家破人亡的牵连大罪保护他、收容他。有人得到党祸的消息,急告李膺:“祸变已至,请速逃亡!”李膺坦然说:“遇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乃忠臣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由命,岂能一走了之?”不但不逃,反而自动奔赴诏狱,被拷打至死。他的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并被禁锢。
5 O+ ^; b* t0 h
! n/ b% }0 p5 s0 w) r: |6 f3 W9 G! o' [1 ]
1 2 下一页
9 ~% K& y, H  H7 h) _! z( c: t* J& l! [5 \. d" s
声明:文章来源网上,非本站观点。仅供娱乐,勿当真。研究历史,建议看史书。史书也未必是真的,需要自行判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8-5 17:38:38 | 阅读全部
大汉朝为何会走向衰亡?汉朝震惊朝野的党锢之祸6 o! _  y, x. y" }/ q( y$ e
  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在名籍上没有写他的名字,没有受到处罚。但他毫无侥幸之色,反而大发感慨地说:“我本来就认为李膺是一代贤才,所以才送儿子到他门下学习,岂可以因为名籍上脱漏而苟且偷安?”自己上书检举自己,免职回家。杜密自感免不了一死,慨然自杀。汝南郡的督邮吴导奉命到征羌捉拿范滂。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他没有直接去捉范滂,而是关上门,抱着诏书呜咽哭泣。驿舍的工作人员听到哭声,莫名其妙,不知是怎么回事。消息传到范滂耳中,范滂大叫道:“吴督邮一定是不忍心抓我才躲起来哭泣的。”怎么办?) b7 Y+ @' y$ E- _
' |' c* \8 a3 j! @
  范滂不假思索,简单收拾了一下衣物,径直前往县衙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之士,见范滂来了,大惊失色,解下印绶,打算和范滂一块逃走。他对范滂说:“天下这么大,何处不可安身?你怎么甘心就狱?”范滂感激地对郭揖说:“范滂只有一死才能免除身边的人不受牵连,万万不能连累到你,何况,我母亲已经老了,我若逃走,不是连累她吗?”郭揖没有办法,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他的儿子来跟范滂诀别。范母带着孙儿来了。范滂向母亲拜辞说:“我死了,弟弟同样会孝敬您的。您不要过分伤心,就当儿子是得病身亡罢了!”周围的人听了,无不落泪。范母却说:“你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有何恨?要有好名声,又要得高寿,天下是不会有这样的好事的!”0 h8 y" ]7 o9 B8 P, Q

& J) t) h5 c( C# @# C- {1 U& n  范滂跪着听母亲说完,起身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都没做有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一句话没说完,不由得放声大哭,挥手让儿子扶着老太太回去。即日,范滂跟随吴导上京,同样被拷掠死在狱中。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一共有一百多人。死了一批,又牵连出一批。他们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相继下狱,被囚禁起来的,有六、七百人。这还远没有结束,不久,又太学生一千多人被拘捕。另外,凡有替这些人说话的,也一律受到了严惩。有一些在海内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也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至少也是禁锢终身。6 L; ^3 J7 Q; [! [; I# X
. l! Y  D2 w0 Z) e  }
  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是朝廷倚重的边将,也以党人自居,直接跑到监狱自首,最终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度辽将军皇甫规认为自己是西州的英雄豪杰,而被牵连逮捕入狱的都是天下知名的贤才,就以没被捕入狱为耻,愤然上书说:“臣以前曾推荐过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人。另外,臣也曾被太学生张凤等人上书所讼,是为党人所附。快来捉我入狱吧。”不过因为他的威名太盛,此事不了了之。郎官谢弼上奏章为党人鸣冤,却很快被下到狱中。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要求赦免党人,竟被曹节乱棍打死……种种**,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停止。而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清洗一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摧毁,宦官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2 c6 n/ s) t& v* L. e, \
+ t3 P) }2 x& A* t. l4 P4 J
  历史上普遍观点认为:党锢之祸已经严重损伤了东汉王朝的根本,所谓“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朝廷内清正的官员基本被杀害殆尽,宦官为所欲为,鱼肉百姓,最终天怒人怨,酿成黄巾之乱,为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李膺、范滂等党人忧国忧民,冒死直谏,怒斥奸邪,埋头苦干,拚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虽然被打压,被杀害,但他们不畏**,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 t" O1 b& E6 _' l% @9 ], A2 H3 i% G& t% a: `+ c- ~  Z
  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败后,写就一首题壁诗,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雄壮激越,同时也不乏对东汉名士的敬仰与怀念。! c4 z2 l& V) [: I1 P4 ^4 X

4 H% s# B3 Z- H  S
5 B; ]- L1 ^; A* _0 |% K( l0 `5 w7 B3 q  g.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