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A/ s6 J" D0 a2 H8 Z# ]7 k! O0 b
3 {- [! G( s; ]( ~3 f9 }0 B
9 U8 E* s+ k5 i9 J中医学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们学习中医学呢,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呢,需要下苦功夫,多读书,多思考,多温习;再有就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医家的书籍,一门深入,然后在广闻博采,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中医学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最基本的书籍,但是这四大经典呢,比较深奥,需要下苦功夫不断地温习和思考。
! c; }# n6 O5 V; M2 k
& i( I8 V$ m" i6 ~6 |陈士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医学家,陈士铎的书籍呢,看上去有些荒诞,甚至是不着调,但是仔细看陈士铎的《辨证录》呢,是非常好的,用药灵活,辨证详细而简明扼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的临床是大有裨益的事情。陈士铎的《辨证录》不像其他医家如朱丹溪,张景岳、李东垣等医家的理论学说都是有所偏颇的,陈士铎的理论自成一家,没有明显的偏颇,所以我们选择陈士铎来学习,陈士铎的书籍很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辨证录》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临床医生,直接面对病人,能够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最基本的本领,其他医家的书籍都很好,有些呢容易走偏,所以呢我们选择这个《辨证录》。我也是想了好多天的该学习什么,讲经典吧,太深奥,太难,怕支撑不下来,最后呢挑了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书来讲。
! b6 K( V& V3 u+ t+ K5 v; A5 H C) _) g" O& b$ n& n5 p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 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 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 ; q" r- a% f. |/ ], q
}& g# h8 A: e0 _5 M% W. h+ U
陈士铎小时候学习儒家,起初进入官方的学校学习,后来因为仕途不顺利,就抛弃的读书做官的道路,专心学习医学,以“良医济世”来自勉。陈士铎平生好学,上探典籍之奥, 博采诸家之长,通过临床实践,擅长归纳总结,喜爱著书立说,以惠后学。其著作之丰,当为浙中之佼佼者,堪称著述等身。《 辩证冰鉴》中记述 消渴症“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陈氏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 外经微言》、《 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 石室秘录》、《 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确实是洋洋大观。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 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 ?* I% B. }* {' I: ]; V
6 C9 n0 [# E: H+ W
年羹尧序言大意: : V- g9 N/ P" }+ ^
3 v# Z* J% ~4 F0 L" j5 w( p( m三教九流之中最难的是医生这个行业,最为慎重选择传人和平时工作中最为慎重的也是医生这个行业,这是因为医生这个行业是一个关乎人命的行业,所以要进入医生这个行业的话,必须要得到明师传授,平时需要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当病人来求诊之时,首先要审查病人的体质和体形,大概判断病人的气血多少和脏腑强盛,判断病人的性情,询问病人的家庭住址、生活习惯,然后采集病人病症,判断疾病属于什么脏腑、经络,从而探求到疾病的根源和疾病的根本,然后根据节气、病人居住的环境,诊脉,进行处方用药,没有不随手而效的。张仲景之后,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出世,他们都有著作流传于世,几乎是汗牛充栋。后是学医的人必须要在这瀚如烟海的书籍中刻苦用功,潜心体悟医道,得到明师传授,而后才可以稍稍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我从小就稍稍读一些医学书籍,对于本草略微知道一些,每当患有疾病的时候都不敢轻易服药,唯恐为庸医所误。
( n! h2 B. L+ D. A- _7 b" \1 n3 [* `* A# _
我奉圣明天子之命巡抚广东东部。广东东部是山河海交接地区,地处南方,但就天气来说,炎热干燥,但是地近大海,群山环抱之间,河流湖海较多,于是比较潮湿,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不谨慎的话,会导致疾病,体质比较壮实的人呢,正气充足,所以可以不药而愈。
6 L" x: ^, z2 u1 z* z- d q7 n+ s$ q+ s' {
患有疾病之后,必须要请医生进行诊治,据我所知这里的医生,能够熟练记诵《烫头歌诀》《脉决》的医生,十个之中没有一二个,甚至不理解《黄帝内经》的条文,《温病条辨》的意思,只是略微知道一些药物的性味,拘守成方,探究其本源还是不通医理,指下难明脉象,所以处方用药多药不对症。寒热病有表证和里证的分别,有疑似症的辨别,有浅深、主客的分别。有如同热证的患者就给予寒凉药,难道不知道是由于感受寒邪之后就会出现发热,寒郁阳气越严重,发热就会越严重,这样的病症需要用温热药进行治疗,而给予寒凉药无异于利刃伤人。有如同寒证的患者就给与温热剂,难道不知道有的患者是因为宿食积聚导致内热,内热很重反而像寒证,甚至出现六脉全沉伏不见,这样的患者需要用攻下剂进行治疗,用温热剂也是无异于用利刃伤人。更有恐怖的是,不论病人的体质与气血盛衰和天时、地域,致病根源,孟浪的用肉桂、附子、人参之类,以为贵重药物为通用方才是临床经验老到的医生,而不知道杀人在三根指头之上,却不认为自己有错,此等庸医是很严重的。我巡抚广东东部未满三年,听见庸医杀人的事情不计其数,实在是怜悯广东人甘心送命在庸医之手却不能明白为什么。直到居住在山阴的子侄庵来到广东,他带着一本《辨证录》,我闲暇之时翻阅,真有仲景等其他名医所没有论及的,对于分辨症候、治疗用药真是有所补救,真是仁人济世的宝物,所以我捐献银两翻刻,但愿我们广东的医家都能读读这本书,感悟现在疾病的根源所在,故而不怕麻烦而做了一篇序言。
4 D$ W8 v: Q( G; m+ @% o# ?- `. i+ g
黄晟序言大意 # e+ J4 Q1 n) w h
* B3 ]" m: s' v4 `1 }0 V
医生这个行业虽然是小道之学,但是有益民生最大的行业。自岐黄一下,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其中著书立说的有很多,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然而,他们的意见各有不同,参差(cenci)不齐,陈士铎的书籍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浅至深,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气度神态确实有不少好的见解。对于难以窥测的医道能够做到不迷惑吗?一旦弄不明白,遗祸是非常大的。我对于这门技术尚不娴熟,近些年我摒弃凡尘事务,偏爱居住于清闲之处,找李东垣,朱丹溪的书籍,来排遣时光,反复探寻演绎医理。一个力主清凉,一个力主温补,以至于宗朱丹溪的学者排挤李东垣,宗李东垣的排挤朱丹溪,两个派别互相出难题,犹如水火。我窃以为药性有温凉的差别,病症也有虚实的不同,需要参考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然后疑似症候的辨别需要亟待辨别明白。庚午年秋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来到扬州,住在我的书房,他专供医术,所以我就把平日里不懂的地方请教于他,朋友给我逐条分析,使我受益良多,尤其对于症候的分别方面,尤其有所发明古义。他所学的是会稽陈远公,于是请教平日所读之书,朋友说是《辨证录》。于是我就借《辨证录》来抄写,研读了数遍,此书辩论症候,别具新裁,确实是能够发扬《灵枢》《素问》所没有讨论的地方,急需要翻刻流行,公诸于世。朋友高兴的笑道:“这也是我和陈君没有完成的志向啊,你如果真能翻刻流行,真的是厥功至伟啊”。
) ?" u/ h4 l, c8 R1 ?( f5 I( \: j# }, }) E+ H0 h) u
于是就整理,校订,分为十二卷,九十一门,脉决、外科、儿科以次附之,第二年竣工。陈君是一个笃实君子,自己叙述说在传承脉络很是奇异,但是这都是处于普救世人的苦口婆心,而不是故意夸大言辞来欺骗世人,来使学习他的人们佩服。此书辩证很是精微,研究他制定方剂的奥妙旨趣,然后引而伸之,触类旁通,不要按图索骥,刻舟求剑,这是陈君的遗愿,也是我的厚望。 ' R' H4 }# k1 O% T! F! ?+ K
) [, ?3 h: k" u7 ?+ M! ]郭淳章序言大意
9 o) B9 n- W8 \5 n$ W- J1 {
+ F6 l) P) U5 H) n. I8 u) E& S我平素不知道医学,二十年前在家时,见到很多亲戚被庸医误治,于是每每告诫病人不要轻易请医生诊治,不要轻易服药。在同宗表兄弟郭山处有缘得见陈远公的《辨证录》,每每试之临床都有神奇的疗效。知道这本书是来自于浙江,十分可惜的是这是一本手抄本,没有亲眼得见真实传本。在嘉庆十六年,我在浙江做官,于是有意求访这本书,得到了黄退庵的翻刻本。于是派人到云南来试验,都有很好的疗效。十分可惜这本书的版本在浙江,时间太长了,有些内容都散失了。我有意出资进行翻刻流传,但是能力有限,于是找到李石渠、周宁斋、硕致堂三人商量,共同进行,于是在云南进行了翻刻。前任说:“药虽用于己手,方多出于古人。”是书不但传方,而先辨证,证见乎外者也。人之虚实、寒热,伏于内者不可知,见于外者显可辨。得是书者,先即其证审之,症确而药可有功,则这本书对于临床是有所裨益的。 , w( Q: I/ q, P4 }3 z( i A' x
% Y9 ` e* o, ~, \3 v
自序大意 " U! |) {7 [+ Z. K% _
" g$ ^5 E% x" X, P- z. B丁卯年秋天,我在燕市(北京),污染听见有轻轻的敲门声,开门查看,有两位老者,品貌衣着都很好。我十分惊奇,行礼问:“先生从何而来,难道有什么高深的言辞教诲我陈士铎吗?”两位老者说:“听闻你平素爱好医学,特意前来与你讨论医学上的难题。”我急忙辞谢说不聪明,不敢与两位老者讨论。两位老者说:“你擅长写作,为什么不以著作而称雄于医林,只顾着修习医技,难道不感到耻辱吗?”我听闻老者之言,很是兴奋。于是老者就从《灵枢》《素问》等书籍开始辨脉辩证,他们说的与平时医生说的都不同,真是真知灼见。我越发惊奇,一起讨论了数天,才把老者的绪论部分听完,我们在一起经历了五个月才分开,两老者在离别时对我说:“从今而后你可以著书立说了”。我陈士铎回来之后凭着记忆,和平时试验的方剂,每天书写数个,时间长了,累积成书。医道是很难的,对脉理不明,则难以明白脉象的微妙,对辩证不明,则难以识别症候的变化。现在学习医学的很多,说的理论都不相同,归根到底都不明白医学的根源,似乎只需要辨脉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辩证。虽然辨脉难以明白,不如辩证容易知晓,古时候也有从脉不从证的条文,毕竟从脉的是少数,辩证的是多数,并且症候也是不容易辨别的。现在人们都知道的不用说了,古人已经说过的也不用说了,必须选择现在人们不敢说,与古人没有说过的来进行畅快淋漓的辨别。
# k7 g/ Q! s6 l" E$ w- O
& `( L- R9 |7 y( V) O# s( i我说的都是临床上必有的症候,不是出于玄奇理论的诡辩,乍一听是非常惊奇,仔细思考实在没有什么惊奇的、客人说,医生治病如同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暖和,五谷可以使人温饱一样普通,怎么说医学是奇妙的呢?我施礼拜谢,说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可以充养人的身体,是平淡无奇的,但是这些背后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每日接触他们,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应该阐明这些背后的道理吗?我陈士铎的《辨证录》,犹如谈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使人温饱一样的客人说,你辨别医理的确很惊奇,足以彰显你的才华,何必假托神仙之名呢。我陈士铎是孔子的门徒,怎么敢轻言著作呢,我听闻两位老先生的教诲,只是转为陈述而已,所以不必忌讳神仙传授的名讳。神仙的名讳不避讳,必然有人说这本书不是转述的,是故意炫弄奇闻来欺世盗名的。这本书不是奇书,而任然以奇闻为名,只是我陈士铎听闻两位先生的教诲,也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数十万字都是我凭着记忆,沉迷于写作之中而成,这本书是可以学习的奇书,还是故弄玄虚,自我标榜的书呢?
1 A/ \0 E6 E# q I$ Z( E& b. H1 p7 u& ] ^8 r" R. N, G
凡例
: M0 p( V( Y' i* L+ C2 K9 B8 B2 r$ _' D9 H; N
一、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铎敬述广推以传世。实遵师诲,非敢自矜出奇。 & F! w4 ?7 Y: U
* M+ C( G! \+ D
一、辨证不辨脉者,以证之易识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脉哉。虽然,辨证更能辨脉,则治病益精,又在人善用之耳。
2 L6 u6 b& {' y, ^7 q0 ~" N- Q
' J' b& N. \( t2 L+ l一、辨论证候均出新裁,阐扬《灵》、《素》所未备,于二经不无小补云。
! g3 w4 s2 m3 b3 V- a7 B8 e3 H$ o6 H* j0 ~- _5 E
一、编中不讲经络穴道,以经络穴道之义,已显载于《灵》、《素》二经,人可读经自考也。 ( J: B) [2 e2 x! n5 q: Y
: N- _3 b/ B/ E6 M! u# I$ ^6 K
一、各门辨证,专讲五行生克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经权常变,颠倒纷纭,贵人善读之耳。 ! r! J$ w* C7 r4 S# v. ?+ X: f
4 W1 f1 O* q! y# ?% _+ h
一、铎壮游五岳,每逢异人传刀圭之书颇富,凡可引证,附载于各辨证条后,以备同人采择。
5 B5 J. X* B D, V6 @ }9 X" k
I3 l9 E% ]+ V6 a' C" I一、祖父素好方术,遗有家传秘本,凡关合各症者,尽行采入,以成异书。 : N$ X$ ]( n( V( q' C
+ Q" r. C% {8 G4 V0 q! ~一、吾越多隐君子,颇喜谈医,如蒋子羽、姚复庵、倪涵初、金子如、蔡焕然、朱瑞林诸先生,暨内父张公噩仍与同辈余子道元、叶子正叔、林子巨源、钱子升 、丁子威如、家太士,或闻其余论,或接其片言,均采入靡遗。 ! Z0 O' x; [) d) A. F) b
. k: t% y' V( G4 \/ g; w0 L! y6 g一、兹编不讲针灸,非轻之也。盖九针治病之法,已畅论于《灵》、《素》书中,不必再为发明耳。 ! a6 q4 n2 g. N( @9 _
. M6 H# m0 n* O一、人病最多,集中所论,恐不足概世人之病,然生克之理既明,常变之法可悟,此编旁通治法,正有余也。
6 r. _! w+ c$ C; G5 l+ a# c8 D p. X1 t( B- l: f
一、二师所传诸方,与鄙人所采诸法,分两有太多过重之处,虽因病立方,各合机宜,然而气禀有浓薄之分,生产有南北之异,宜临症加减,不可拘定方中,疑畏而不敢用也。 5 W. w; C& m7 ]* z A% W
) f8 j' u" j( q8 b4 w! G5 ^一、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遣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 7 M4 B! b- K- ? ? w
& I) Y3 E$ q: m$ C$ L一、是编方法,亲试者十之五,友朋亲串传诵者十之三,罔不立取奇验,故敢付梓告世。 7 b( d( }& G1 v* q8 g/ t1 e6 r( I; ~- A, G
) z& T: N' `) L. h7 B* w. l$ g
然犹恐药有多寡、轻重,方有大小、奇偶,又将生平异传诸方,备载于后,便世临病酌用也。
# m5 A1 k* _3 M/ d! m
& a7 ]! d( F" x) f3 b一、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 $ x4 s. V1 e5 u. N& Y8 M( [
; Q% e) b5 H( ?$ a9 t/ @6 x一、铎勤着述,近年以来广搜医籍,又成一编,决寿夭之奇,阐生克之秘,有益于人命不浅。
( Q6 x! L3 E$ S5 t8 v$ I
- H- p4 |' ` W+ q; r怅卷帙浩繁,铎家贫不克灾梨,倘有同心好善之士,肯捐资剞劂,铎倾囊付之,不吝惜也。 * V1 I; r( f+ h% I3 [# q
; Q9 ~& t+ C# j'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