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414|回复: 0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0-2-27 17: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图解

7 u0 V( }( K( r  T5 ]3 s% J, ~+ d: g7 U$ f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7 x6 V4 Z& F# D/ B) N* x/ Q
三阴三阳圆运动:三阴三阳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2 h, _& v/ _8 d" u
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艮 立秋 脾 肺)肺,
8 c  f4 u% b/ A2 m& v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兑 春分 阳明 大肠 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9 j3 j$ V0 l' ?
你发现了什么?
* k( o: Q& @! O3 E$ l2 y/ w2 U9 d, G. s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 b- t& G) T+ H8 `
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 E$ `) X" E0 u* x
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v+ v$ u9 P* q+ Q2 }2 R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
1 H0 ]- ^: L1 V$ H  r7 V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
8 S4 N( j; q/ L* i. `4 v7 H- m3 Z7 L8 i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 Q- j+ B, R

' x/ z# ]* p& n# v三阴三阳的时、位、性2 @* Y" K% j& a& I
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
: Z5 @- C( O8 S( G+ k2 i1 c“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 G8 v+ j" I6 q7 j6 p9 c“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
3 u3 x( a1 ~) e' W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9 u0 y! V$ Q% W3 \( X
“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
/ u# s9 t! H3 R# p5 y. L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2 d7 W" l/ N, j; ^# B; Q. J9 Y.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 N( f& k4 ^  q1 \! H" H  q* q
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
  D  g! j* ~$ K; M5 C$ |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9 \1 D. N# S: z$ a% K
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
  D8 d7 w% w$ [* u. ]. G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  V! e) L* ^' w. k! p( L
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
. W  O1 B. K* u3 D; L. e- b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1 ]: [2 Y5 B( Z% t/ d$ z
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0 L+ m: [, ]4 [; N# C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
; `/ P" b% I1 r* h
! M% K( H4 h# p: r2 ]  x- k
" r. b1 `/ W4 x) n0 [
4 @8 \" T* [5 ^  S5 V7 ?0 C; ]$ \( ~. S8 H
1 f' ^- r1 \0 w* b4 I

' E- e0 k/ D$ l3 |
2 s( Z, y/ ~* L' f6 ~7 r! T
, V0 p$ o6 J; O& V7 T
/ b/ h7 r5 F, C. e; B. N6 ]( k7 ?4 g  y4 r" b, l* r* e/ K

8 L0 E2 q1 g( S; J  \- G
7 ~/ {% Y( A, d7 O/ H5 H% r6 ]6 n! R3 B, ~
$ g: r: Z- f3 [/ W6 G1 c$ Y

/ \  y3 ~: q5 i* ?" T
$ Z5 O; L( F1 b  Q# L7 A; n# U% e; K6 N: u6 O9 J
- t* a3 z3 [/ o$ P8 r& k  o! l6 Z
) k$ b- i8 Y' T+ \4 P; m0 q

$ n3 A% H( h# d; o
: }+ Q7 O' ~0 F9 g' N6 L3 k+ ~% x7 F* A0 |  p/ k1 Z
1 y! Q/ L6 w, P/ G0 o

" d9 d& |* G8 }# v
1 O  S. M% m* n8 d8 D$ O“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L& y; U1 o% }5 a& f. K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8 I# K. Y* f( r9 i- C! k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1 G) s- H2 q' D& ?& y( I! {从《内经》来看,三阴三阳之说见于《内经·阴阳离合论》,
: K) l2 h( ^1 J1 t9 z8 G, u, H3 \# y, r《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4 A% C( B/ u2 I2 R) {  o“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似乎“枢”字最好理解,即阴阳转换之枢纽。  p) l5 \: W' X2 j
开阖有人理解为打开、关闭。“天门开阖而为雌。”然结合篇名理解,( W$ }& a6 E4 o2 ^1 s
“离”不是分离的离,而是后天八卦中“相见乎离”的离,  L9 ~+ ~) U% p
所以《内经》所指的离应为“显”为“明”。3 U. Z0 a) Q( Q' Z
故以门户比喻之,则门开可见,“太阴、太阳”显也。门之有枢,! |3 Q8 @2 Q5 @; K
“少阴、少阳”谓也。闭门则隐,乃“厥阴、阳明”也。
. r4 S! M) [' l* B8 I又阳之极,明也,当向其反面转换——阖也;6 R1 n" O, ^& |
然厥阴之“厥”多认为是阴之极,从卦象上看到是对称了,
) {2 M+ q; k4 e: e! \  R但阳之极“阳明”可配“太阴”,阴之极“厥阴”如何配得“少阳”?
1 X: i( B( D. [: B2 w其实“厥”仍作“闭”讲,即阴之始也。
3 K( @" t# L) Y+ }: Z! l+ l7 Y0 j故此段文字可理解为:太阴、太阳比较明显;厥阴、阳明隐而难见;
! _  ]7 |4 J6 o少阴、少阳为阴阳转换之枢。3 X$ A: c+ O5 v4 h5 ?1 ^
后人为理解方便,将三阴三阳配以三爻,
# A* P, u2 L2 D" X则有:厥阴一阴爻;少阴二阴爻;太阴三阴爻;少阳一阳爻;太阳二阳爻;
/ ^( j8 k# u( m: S阳明三阳爻。
3 [6 d: L- Q4 @: @) h$ V# k虽不尽善,但简单明了。
0 G. C4 f/ q: J2 d. d* ]# P可能有人会问,那由太阴到少阳是否有“阖”,1 N% i" n& w0 @+ U1 r9 y
当然应该有。但古人著述简洁明了,同理之事物,恕不赘述。
, a5 M. M) a  M$ C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到万,你说省略了多少?
. }# n# ~8 J! a2 U& k/ ~这样,人体六经便有了:“少阳配厥阴”、“太阳配少阴”、“阳明配太阴”。
  w( j2 A( D! e" z% V7 Y9 ^; f细察其本质发现:春之“少阳”当配人身“厥阴”风木之气;- d: H/ Z& o  m- o7 O- D* `7 O
夏之“太阳”当配人身“少阴”君火之气;% s' S: `4 [/ F. N! }
秋之“太阴”当配人身“阳明”燥金之气;- e1 @( @. I9 ^0 V" R+ \, g* P
冬之“少阴”当配人身“太阳”寒水之气,可谓吻合得天衣无缝。
, N: [% e' e+ z曰:我们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万物,乃作八卦。近取诸身何解?+ t, k7 }+ A5 L# T* B1 m# I
此成一说也。 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
% n. d! |2 b$ a8 n  k5 @三、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 }+ F* |/ ~# f1 _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1 ?, |! X3 c7 p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
5 D, F1 p$ o9 d& _, |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 u# Y  W9 i$ ^2 J+ I
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 v& M3 ^0 A% Z+ P4 @+ d6 d! L
《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1 e- M) y) x/ s; Q
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
* N1 ^: U. R9 T$ I2 X8 v- w; |6 D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 `& d& A: {4 m. e
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3 B2 z$ m5 @+ _- l" f* h5 z  M2 h; R四、三阴三阳的开合枢
* k0 d' k+ k. |4 g2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 Y; h7 t$ R# h# W9 l6 T) x) O$ P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 a, u9 E3 k4 T; @5 \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a) ~  I) X; c. Q" }- f! J' m+ }% S
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 W! ]; {' X9 K  _) S6 W% n
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 n7 s' x# }- Z- Y% n% Q
厥阴、太阳阴阳相交,阳明、太阴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5 n& o$ e1 m) f
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0 F7 }4 g0 O1 [
五、《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 h" e4 M: h0 M0 i5 H3 U
1.三阴三阳与三部。
) W9 c$ ]0 [+ ~" {) \- v$ c太阳主表,多血少气,阳明主里,多气多血,
% B# Y# r7 ^2 U少阳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太阴主里,多血多气,- u5 r6 K+ e' }1 Z! |  w
厥阴主表,多血少气,少阴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
" t+ V) }. p& l) p1 J0 n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论述,6 S6 Y! |! t; }( m/ ?
其中厥阴的多气少血据《灵枢·十二经水》改为多血少气,
) M0 m& b& L' G这样三阴三阳在三部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v0 C1 K+ h# w. B3 g* D. X
太阳——多血少气——厥阴 表7 w1 w4 ^4 E) g" ^) m
少阳——少血多气——少阴 半表半里(枢)% Y' e8 x  q5 [7 I
阳明——多血多气——太阴 里
! H  H* ^- s& R$ S2.三阴三阳与六时。
9 l% e9 ~( J2 \* z  P5 w+ c5 [9 W6 y太阳为开,主阳病之始,阳明为合,主阳病之终,少阳为枢,主阳病之变;
$ E- |( Z( x! K6 Y, m3 u! @太阴为开,主阴病之始,厥阴为合,主阴病之末,少阴为枢,主阴病之化。
) x  r) t7 V2 b, w3.六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4),
( y* a7 _: p3 \% j! U0 p' _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5——20),% C) ]7 e3 Q5 R* Z% Z5 @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8),1 H4 [1 H, G! M7 i/ m  _) C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2),$ b0 f" v# B$ B; d0 g; z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4),/ `4 W, Q/ r/ c$ s0 S, P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6)。
" {/ N9 k4 f* _4 j2 g! S* Y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是在四时阴阳基础上改造而成,& w9 R/ c# ]+ z8 C4 {' r8 U& j
仍然留有太少阴阳的遗迹,3 O4 H+ {" [9 M1 b
三阳占去六时的四分之三,并且三阴还相互重叠。7 @) _6 V7 `+ t0 t4 s/ z
三阴三阳六时从理论上要重新排序的话,应修订为:2 H; S% W: {7 l. I% D
阴阳 六病 六时 三部7 g6 u. G) A. W; Q
三阳 太阳病 6——9 表
0 s+ Z) r4 _  R" W, r少阳病 10——13 半表半里) s8 Z4 b% {+ b. k7 M
阳明病 14——17 里& [) Y/ i8 Y1 z7 V# x3 l. m, m$ c1 J
三阴 太阴病 18——21 表
8 i" U" l7 L; a. b少阴病 22——1 半表半里7 c  h9 E& t( D+ W& o
厥阴病 2——5 里
. L! f) c* ?9 Q7 e  ]  ?9 j- p* ]
8 ?/ U) R  m1 N# Q( P9 D; \

) A" {; P$ v- \, E

) {0 M- G3 y9 d! o3 z8 e) `  x* ]
. L, A  H1 e5 Z6 v( M; o2 r9 L# R" \. o0 \# F4 U

" W0 d8 X5 f* `* R" t) @! V7 ]6 b
- n- v6 r& s+ O1 b3 K, _+ [# S) t: ]9 D6 \4 j9 \  V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 D0 z3 e" u1 ~; W. X  h7 a, p/ N; ]" F% `8 u: M

4 |& m: h3 ~: x7 j( b, D) ~) z( {/ k0 _; T9 x  ?- T8 y
  F2 c8 o) e7 }3 P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9 c; J) e( X, i2 S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3 ^+ h7 V. ]- q# n3 {1 a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5 a$ ^1 U0 S% `# }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8 N( h  A& C- B! u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重树一个《内经》《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新时代。0 l, ]+ N9 ~1 i0 L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1 Z+ p2 J- @! K( U(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 c% t, {& q5 Y& A' A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姚廷周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7 V4 @% C1 w, t& {5 r+ ~8 z+ C+ b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这就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9 ?  l  e4 }+ @. E4 H. G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7 g+ U5 T% S7 \) K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王梅竹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5 ^7 j5 L" Z. a6 T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6 K7 g0 c( w, q1 Q( I/ ~②阴阳的概念从昼夜、黑白的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后,它的内涵就扩张为一对哲学“范畴”,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普遍适用的道。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法则。
) n  ~3 m$ o' W7 g8 b3.阴阳之外的另一种道:《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它讲述了物质世界除阴阳之道外,还普遍存在着的另外一种规律,时间和空间之道。也叫“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古人在对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的认识上发现它们遵循一分为三的规律。任何事物在时间上都存在始、中、末,过去、现在、将来的三时过程;在空间上都存在内中外、上中下、表枢里三维结构层次。- I& u; `. k% K3 I+ ^- I4 W
(二)哲学意义.三阴三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 H" [% p& O4 h# F7 R4 `+ w1 k1.对事物属性的标识(划分)。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使用“离”和“合”来表述三阴三阳这种属性,。阴阳离合具有对立统一普遍意义,离则可分别为用,合则为一个整体。
/ ^5 o: Q' R8 ~9 E3 W2.对事物时间性的标识。三阴三阳除属性之外还具有了量的意义,因而可以用它来标识时间的过程??初、次、未。4 v" |7 M) x+ z- s1 ?0 k' V; b4 o
3.对事物空间性的标识。物质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三阴三阳可以用来标识物质及其能量、信息在空间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内经》说:“六合之内,其气三。”, A  F7 y% B  N; P- }; o1 e3 Q
(三)三阴三阳的命名
' ~8 Q0 h0 j7 g5 J1 L1.三阴三阳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出现于医藉中。李培林氏认为:三阴三阳是由太阳、少阳、阴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符号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并进一步论证“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产物”。薛振斌也认为:“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的确三阴三阳就是足六脉的代名词。现存的文献中,《易传》只有阴阳二分法的逻辑形式,却没有三阴三阳的内容。最早载有三阴三阳内容的著作有《黄帝内经》和《史记》,在后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这种奇特现象古代医家也发现了,如日本丹波元简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之言也”。
. M  g$ b: ]# z- Z* g& O2.三阴三阳名称除上述太少厥明之外,还有一套命名方法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一名称要较上述为早,应该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一个阴阳次序的标识,最早应该应用于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另外,三阴三阳在《内经》还有一种过度名称,就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巨阳、巨阴、至阴等。它是四时阴阳向三阴三阳的过度、交融,名称很不规范,由此而产生许多歧义出来。; w' t% Z$ I9 l' p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及功用
& L5 ]  {7 @; D9 _: k$ [' F5 h9 T由于三阴三阳针对不同领域所标识的对象不同,三阴三阳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主要有如下含义及功用。
0 @- l* K( G6 v( S; b1.说明时间的节律。王玉川通过对《内经》29种三阴三阳的分析,发现三阴三阳总共标识了日周期、旬周期、年周期、六年至十二年周期。详尽地讨论了不同篇章在标识同一周期时不同的类型。王氏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述阴阳的能量和层次的标准,又是说明事物生长衰亡运动节律的理论。三阴三阳的序次不同,则其涵义亦异。三阴三阳序次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存在着有待探索研究的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的节律周期”。
- [: b7 `2 c, n! i- U0 X2.说明空间的层次。刘绍武依据《伤寒论》原文精神,重新编排三阴三阳六病在三部之中定位、定性。从三部定位的哲学基础、生理基础、病证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问题,澄清了三阴三阳在说明空间层次上的混乱局面。7 K. C& o1 L, Y; y& a- u
3.说明气之多少异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常用三阴三阳来表大小、盛衰、多少、极尽.
1 r4 t' X" w7 s0 m+ u. j! T9 n4.用以经脉的命名。《灵枢?经脉》将主要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六经,分别给于三阴三阳的名称,这是中医学与三阴三阳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系,许多三阴三阳理论由此引申出去,形成新的理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络,形成于足六经,而后扩充为手足十二经,并与脏腑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
5 a4 v$ s, D' g  b5.用于事物的分类。% p. g! {* f. u* G# b5 Q% S
①对疾病的证候归类。《素问?热论》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素问?刺疟》是对疟疾的分类。《素问?厥论》是对厥证的分类。《素问?刺腰痛》是对腰痛的分类等。- O- [: G& N' K: \% z
②对脉象诊断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人迎、寸口脉的比诊法,用一盛、二盛、三盛与三阴三阳来分类。《素问?腹中论》有相似的论述。《素问?三部九候论》则对全身脉诊法则用天地人三阴三阳进行分类。+ ~: H  r# [0 F5 B% I( k6 ?
③对人体体质类型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体质特征进行分类。) k) f1 q: \0 j9 H# @( q) h+ k# P( e7 b
三、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 W( n7 Y* A$ t
三阴三阳内部相互之间除了其排序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时位上的关系,其中陈治恒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I) b$ ]$ r' K- c( f# A) }5 [" q
1.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陈氏又称作“底面”关系,它是从上下定位来看三阴三阳的关系,阳在上,阴在下,故上为面,下为底。又阳主外,阴主内,故外为表、内为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在《内经》只是来源于足六脉在下肢的循行对应关系,足少阴行至三阴交出厥阴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关系。它完全建立在足六经基础之上,离开了经络,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古人将这一关系扩充为十二经络脏腑之间的广泛生理、病理的依存关系是错误的,也不完全附合人体的实际情况。9 f6 S* G) J0 ^: l
2.三阴三阳的司天在泉关系。把三阴三阳以气之多少异用划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以此说明三阴三阳的数量关系。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少阴、少阳对厥阴,把这种关系移置于运气学说,就构成了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关系。6 |) \3 ~$ f+ I6 L- V6 K
3.三阴三阳的对立依存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阳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里需说明的是太阴为开,居里,为三阴之始,厥阴为合,居表,为三阴之末,少阴为枢,居表里之间,为三阴之中。9 a2 Z0 W* \* w8 N! W
《黄帝内经》原文, _9 F$ t7 K# R1 p9 r6 |9 W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2 R" V: e  y1 Q, x2 W* M4 k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4 r4 W7 N( A2 S* c; j上述内容就是歧伯给黄帝讲解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用现代语言讲解也就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X. G6 d, T1 {2 \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9 f( E5 r  A; _+ S, T7 z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H$ p; o" d3 R/ ^" u
上述内容说明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也体现了古代医学辨证而治的医学理论主义,同时也提醒现代人,生活要协调、滋补要有序,凡事都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违反阴阳协调的规律。' K+ O" t+ ]1 _, m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 W* J4 j# ?1 V6 r-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7 \, n( t+ s/ d1 {古人的方子能治今人的病吗?7 M3 }! b  W5 Q" [4 Y6 E, Y$ v
我在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仿佛与古代名家交流学术思想,与圣贤对话,自己能够穿越时空,看到古圣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感觉到古圣先贤向后世的我们投来的期待的目光。* E) Y" ]$ `$ P5 L2 q
其实,我们前人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已经是很极致的了,现在有的病,其实古代也会有(除了部分化学污染引起的病症),比如各种情况引起的慢性咽炎,在古代也有啊,古代的医生们难道会不关注这样的病吗?不会的,他们也会尽全力去探索的,而且他们会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书里,希望我们后人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 J. F! N) C3 E6 Z/ y. o9 I现在您去每个医院,几乎大部分医生都对慢性咽炎摇头,其实,这都是很对不起古人的啊,同时,这也非常的对不起现在的患者。
9 q$ U' Z9 Z; w5 z  z) ?% i' T张景岳早就关注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创立的镇阴煎的方子主要是补足肾水的,同时,方子里还用了一点补阳的药物,这叫引火下行,使得肾经之火重新回到自己的地方。5 Y) r+ H' {6 X
方子是这样的。镇阴煎:熟地60克、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5克、肉桂3克(研未冲服)、制附子6克。比张景岳稍晚傅青主也根据这个思路创立了一个方子。叫引火汤,也是可以治疗咽喉部的此类症候的。那么效果如何呢?患者王局长在服用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感觉嗓子已经基本清爽了。
2 V  ~" z0 H0 g后来在他复诊的时候,我注意到,他舌头上的剥落的舌苔已经开始长全了,这就是肾精开始充足的表现(这里面有个舌诊的诀窍,这个患者的舌质的红的,如果患者的舌质的淡白的,没有多少红色,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肾阳虚导致的,则需要直接补阳,那与此证正好相反)。- a! |2 W# T' w9 C* B
王局长非常高兴,他说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似乎连他情绪都因此而一振。& p" M7 h, c: p/ M; Y0 d2 e$ s$ t
其实,如果我们多读古人的书,认为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比古人那个时候强多了。因此他们大有要把古人的东西统统丢弃的架势,这是什么呢?这是学术虚无主义的思路,面对古人殚精竭虑的思考视而不见,面对古人撰写的如山般的著作充耳不闻,这实在是太可惜了。要知道,如果您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前进。岂不是进步得更快吗?
% _: ?5 U* t2 o中医千万不要拿着金饭碗讨饭, L0 x" j/ v, P& G
有位熟人的丈夫,四十来岁,是个知识分子。他的妻子因为感冒,我开了个方子,一服药就好了,所以全家开始热衷于中医,他被妻子带来,是想要调补身体。他的身体问题很多,他认为看书比较虚,种种症状比如腰酸,乏力,不耐劳作,眼睛容易花等都有,我给他诊断了以后,也判断这是个虚证,但是该从哪里着手呢?, ~9 W2 U2 s9 v  j
我正在思考,他突然说这几天嘴里出现了几个溃疡,很痛苦。! l: r0 }' j# B" t) Q; F
于是我不让他张开嘴,观察他口腔里的黏膜情况,这一看不要紧,简直是吓了我一跳,只见他的嘴里,大大小小的布满了很多的溃疡点,可能他自己感觉疼痛的就那么几个大的溃疡点,所以他认为是几个溃疡,实际上有很多,他自己已都不知道。
. ?8 e5 `, o9 _! @, h1 l这里就提醒我们,在给患者观察舌象的时候,要让患者张大嘴,顺便看一下口腔里的情况,其实很多诊断要点是可以观察出来的。我刚刚也看了患者的舌头,但是由于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是简单地让他伸舌,没有让他张大嘴巴,差点遗漏了重要的诊断信息啊。
- B/ f* E, {* ~5 K其实当我看到他满嘴的溃疡。心里就有数了,为什么呢?因为前天是冬至节气啊。: Y; x& }. G$ R5 D
他说他的口腔溃疡出现的日期,正是前天。
1 t% ~2 ~5 O& h+ U( e一个中医。必须是按照节气来分析病情的,同样的一个病,在不同的节气里,反映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
& }/ a% g6 p) o" t0 L8 y冬至,就是冬天到头了,那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里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黄帝内经》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从这天开始,白天就开始一天天变长,黑夜开始变短。中医认为这天虽然是阴气最盛的一天,但是“一阳始生”,是阳气开始生发的一天。! ]+ e- C: ?2 h+ W. n1 s
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阴生阳,阳生阴,阴阳互相依托,抱在一起,各位看看那个黑白两色的八卦图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的阴气不足,那么他在阳气开始生发的这个冬至日里,就会出现种种病症+ f. S/ n4 h$ ^6 B1 H
" g0 z! o6 J% T% ^) L3 K2 p/ S
具体是什么病症呢?就是阳气刚一生发,由于阴气不足,没有阴气可以依托,这个阳气就飞升了,导致了各种看起来像是热证的症状。* z6 W$ U/ L5 I8 Y! v/ s
您不要小瞧了古人的这种智慧,很多是需要我们现代科技去研究发掘的,为什么天体的运动和人体健康有着如此精准的联系,竟然可以精确到固定的一天!
+ E0 O2 |; ^1 F9 ~# J0 x大家不要以为这太玄了,其实在我的诊病生涯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生动的例子,我都惊叹,很多患者的发病有着准确的时日规律,可能连一天都不会偏差,因此你不能不感激古代医生细心的观察和总结。
* z3 U; B3 C8 E. J有的患者,自己很快就总结出了发病是有时间规律的,有的患者,自己不知道,我给推算出来,结果,他们和家人仔细地回想,果然就是那个日期。
/ U0 M0 W( }+ V8 j+ K可是他们去医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患病的时间没有关系!
) i; e! t: b* {$ M这就是把古人的思想精华给丢了的缘故啊。
2 r8 b- x6 ]" N3 U" }6 p世界需要大医精诚的中医师!
( L5 q) @/ x2 s" b: p+ @3 s  k1 S对这个患者,在看了他的口腔溃疡后,我就立刻确定了调补的方针,从阴引阳,要从补阴入手,然后稍微地生发一下阳气,以适应此时阳气生发的大局。8 S4 |& v. S( ^
开的方子,还是张景岳的镇阴煎:熟地60克、牛膝6克、炙甘草3克、茯苓15克、泽泻6克、肉桂3克(研未冲服)、制附子6克。其中茯苓是我后加的,因为他舌质虽然微红,但是舌体稍微胖大,说明有水湿。
5 v- A, n- B+ I9 I$ A这个方子我还是只开三剂。
- D) I7 q, A6 I/ q结果患者在服用了三服药以后,来电话告诉我,说在服药的第二天,他的口腔溃疡就开始收敛了,第三天就基本消失了,并表示非常的感谢。* W# r! ^. s  s# g; N8 a
在接听这个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非常开心。其实说实话,有的时候看好了病,医生甚至比患者还开心。有人就为什么老中医都长寿?那是他们每天都很开心的缘故啊!我最怕接的电话是:“服药了,没有什么效果啊。”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重新仔细思考,以期找到症结的。
/ ~8 {" A, i- T3 l' F7 i后来我又开了些调补的药物,患者对此次治疗非常满意。
3 f7 E% D) N$ g$ G. u. [我举了这个例子,到底是想说说明什么?
6 y" r9 G7 J2 A* Z9 j7 Y1 u我想说的是:古代的医生耗尽心血总结临床经验写成的书,我们一定要看啊,一定要继承啊!否则我们中医就会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吃。' V0 x# z; b0 ?. a4 g; e1 w' u) l
各位不要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医发展得不错了,我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很多患者,他们对中医的治疗是很不满意的,有很多患者是在当地的中医那里连着几个月地服药,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们对中医很是失望。
: f/ U; B, C8 J! R" K" q有的病,西医给划入无法治愈的疾病中了,我们很多中医就也跟着喊,说这是无法治愈的疾病,能维持就可以了,不用治疗。
$ m3 V9 P6 [3 L7 A' ?" o  H# ]还有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认为一定要吃很久的药才能取得效果,殊不知这是对中医的最大误解,其实我们古人的很多经验,只要用上了,患者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只是我们很多中医把古人的经验丢了,才会出现连服了几个月的中药,还一点效果都没有的情况。, j; M/ v+ R& [# c& k3 X: Q5 g& b/ N
其实很多疾病我们古代的医生早就总结出来各种治法了,只是我们现在读古书的人少了,导致这些方法都开始慢慢地没有人用了,偶尔出现一两个人用的,三天患者就痊愈了,大家反而觉得惊奇:这是什么方法?什么秘诀?
$ {' l: \0 o1 `: [其实哪有秘诀,都是古人书里的东西,只是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不看而已。像前面这样的疾病,虽然都是小病,但是,它反映的却是身体的整体失调,这种失调还导致很多其他症状,我们有时会把这些症状列入亚健康的范畴内,这在西医可能不算病,但是患者确实痛苦啊,而且确实因此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啊,不能因为西医认为腰酸不算病,精力不足不算病,我们就置之不理啊,要知道西医对人体的了解也还是很不完全的,而既然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总结出如何调理了,我们为什么不多学习一下呢?
& n' l7 w/ V. y! c6 g- t我只写了张景岳的一个方子——镇阴煎,其实张景岳一生创立方子无数,他的新方八阵里精彩纷呈,每个阵里都有很多方子值得学习。
# E1 t! F1 e" s$ d1 ?& K: E: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中医高手,我也正处于学习的阶段,但是,我在读书的时候,会时时感受到古人殷切的目光,我在读古人的医书的时候,会时时想到,这是古人耗尽心血写的啊!比如,张景岳的这部《景岳全书》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临床经验的总结,他写完书就去世了。他写这部一百万字的书,没有稿费,没有获得名誉(是到了他孙子那辈,才找到了赞助人出版的),他为了什么写书?我再说一遍,是为了让后世的我们继承他的临床经验啊!
6 T4 Y- p4 s" w4 g' F% _% C我打心眼里感到,如果我们不仔细地读这些书,不好好地继承,实在地对不起像张景岳这样的古人啊!7 A& ?1 J8 }/ M6 ?( b6 h
我们的老祖宗,拿出自己的心血精华交给了我们,我们还不接着,这叫什么?叫不肖子孙。8 T5 v0 u! g8 U' n. O3 u
相声演员郭德纲说:“相声一定要先搞笑,如果相声都不搞笑了,那这事儿就太搞笑了。”
6 A5 o5 b  d* w% C+ z8 G3 F+ I! I我要说:“我们一定要先继承,然后再发展,如果我们都不继承了,把以前的东西都丢了,还谈发展,那就太搞笑了。”+ e( t; V7 z% a, y. R
资生丸与养生" r$ t! R4 F6 t, {+ B/ |2 V+ u
今天,我们再次谈到脾胃,但是倾向一下脾的保养,也就是现代医学里的肠道的保养。(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肠道的吸收功能是脾经负责管辖的)# ^5 K  A* E; l! \' U5 P" s/ n% |
现在有很多的朋友,肠道非常的不好,稍微吃不对了,就会泻肚子,可能一起吃的别人什么事情都没有,食物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但是他吃了就立刻要上厕所了。还有的朋友是喝点酒就不行,马上就坏肚子,很是严重。还有的人是不能碰到凉风,早晨起早了点,被凉风吹到了,马上就要去厕所,泻一次肚子才算好,有的是被商场的空调吹到了肚子,也立刻就泻,还有的更令人气愤了,就是什么原因都没有也要泻,这样的患者几乎自个儿都晕了,什么原因找不出来,可是一天就是要泻几次,您说这多气人?, N2 \) H: K3 [9 {" V
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情况,就说明您的肠道出现问题了,首先,您应该做个检查,尤其是对那种经常是大便干燥和腹泻交替进行的,还有大便的形状改变的,另外就是便出的脓血是暗褐色的,像果酱状的,您该去认真地查查了,要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性。! p9 f9 M0 z2 S9 \( U
剩下的,就应该是患上了慢性结肠炎等病了。
0 E  c9 S1 E% p7 I4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些病的,在中医养生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 ~1 T' c! p( M
首先,我们要从我们的环境谈起。现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如果您想吃,顿顿吃红烧肉都可以,这在古代可是皇帝的待遇(那乱世的皇帝还没有这个待遇呢),应该这么说,从整个的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可能现在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人类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整个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中,饥饿的时候多,眼泪汪汪地看着奔跑而过的鹿群,手里拿着石头,恨自个儿腿太短追不上,后来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盖了房子,那也是个别的大款能够吃上好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吃顿鸡肉,那也就是好生活了。几万年一直到最近,日子都是这么过下来的,但是就在最近的这百十来年里,情况变化比较大,突然就能够吃上好的了,这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看过当年美国牛仔的日记,早些年也是饿得活不下去了,就差穿麻袋片了,新加坡的朋友也告诉我,小时候还到几个街区外拎着桶打水呢,困难得很。大家都是这些年才富裕起来的,有早有晚,但是差不太多。
9 h7 }3 n/ t9 \% S7 B6 J% }, x. e可是我们的生理系统(尤其是肠道系统)在整个的进化过程中,早就适应这种挨饿的状态了(这比较符合在野外的生活规律),现在冷不丁富裕了,一下子每天吃那么多的肉,能受得了吗?
! N/ p  z" `5 a2 q, m* u* a5 T当然受不了,您想,如果我们的身体照单全收,所有吃进去的东西都吸收了,那您得多胖啊,当然也有这样的人,欧美比较的多,这些人吃得照单全收,结果胖得出门得用吊车给叼起来才能出去。6 h( g+ c- |! v
那怎么办呢?我们的身体就想出了方法:排泄,我的观点是,那些慢性腹泻其实就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对于突然出现的这么多过剩的营养,我们的肠道系统无法全部吸收,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反应,把它排泄出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慢性腹泻的原因,就好比胃吃得太多了会痛和会呕吐一样,都是身体的反应。
8 K5 Q& l3 ~  y但是,如果你总是摄入这么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那么肠道总是这么反应,时间长了,也就导致了它的功能的障碍,这样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即使你没有吃那么多,稍微条件改变了,它也还是泻。1 D: |9 u- v% j2 S' b
当然,腹泻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有的人情绪不好,这在中医认为是肝气不舒,而肝气横逆,则会克脾土,在中医里,肠道的吸收功能是属于脾的,所以肠道也会出现问题,产生腹泻。: L; Z. V3 X2 A# }& O$ s, l
还有外感病,有时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没有处理好,也会引起肠道的长期紊乱,导致腹泻
# B& \6 H2 @, S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一些长期腹泻的现象,现在这种人群特别的多,他们也都很苦恼,怎么治疗都不好,该如何处理呢?, @( D9 n1 F3 J+ y! ?* t6 `
其实,从前面我的分析中各位就能够看出来了,营养过剩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只要我们首先控制一下过剩的营养,比如不再是每天都是鸡鸭鱼肉,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是玉米、红薯等粗粮,那么我们就去掉了导致肠道疾病的基础,就可以走上恢复的道路。3 q6 W* v- |& L. T4 P, v
我们的大医家缪希雍就是调理脾经(我们再次回到中医术语)的高手,他的关于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朝的名家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就是在缪希雍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缪希雍认为,大家以前都光注意脾阳了,比如李东垣老师就是一个典范,创立了补脾阳之气的补中益气汤,但是,脾作为一个脏器,也是有阴的,这点大家可别给忽略了。于是他就创立了脾阴学说,他用来滋补脾阴的药物,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莲子肉、白扁豆、石斛、木瓜、山药等。. C# j  e3 F1 \# v' l! l5 {$ N
这对中医的贡献可大了,从此大家也开始关注脾阴了,在用药方面也丰富多了。
9 u0 B$ j, W1 H. I( K) \6 J& v您该问了,他这脾阴和我们的闹肚子有什么关系啊?原来,我们闹肚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后一定也会伤到脾阴和脾阳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调理的时候,也要注意从两方面下手,偏于脾阴虚的,补脾阴,偏于阳虚的,补脾阳。
3 [7 T' q' W1 l$ P6 D根据缪希雍的这个理论,我们在补养脾胃方面就有了办法了,比如,我们可以把莲子肉、白扁豆、山药、薏米、芡实这些药买来同样分量的,然后给研磨成粉,每次一茶匙,用水给熬开了,成糊状,长期坚持服用,这对我们的脾经是有着非常好的保养作用的0 b* f6 u% d3 M# i3 h0 F, H
当然,缪希雍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在故事里提到了,缪希雍小的时候身体很弱,后来却体格健壮,也很长寿,到底他有什么秘诀呢?当时的名医,缪希雍的朋友王肯堂在书里透露了缪希雍的秘密,王肯堂说在和缪希雍聊天的时候,总是看到缪希雍从袖子里拿出个什么小丸,放到嘴里嚼,王肯堂就很奇怪,问:老兄你这是在吃什么呢?也告诉我们一下呗?缪希雍就告诉他说,这是一个秘方,增强脾胃功能的,结果后来王肯堂自己也试验了,认为非常的好,就推荐给了自己的父亲,后来王肯堂说自己的父亲能够长寿,完全是因为吃这个秘方的功劳。
' Q2 o& x' M" b- i, |& D那么,这个秘方是什么呢?原来,这个方子叫资生丸,原来的名字叫保胎资生丸,因为缪希雍认为,之所以有的孕妇怀孕到了第三个月就流产,那是因为脾胃之气不足,吸收的营养不够,无力奉养胎儿了,所以才会流产,如果补足了脾胃之气,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对于这种情况,就用这个保胎资生丸来治疗
! @; v, }7 Z0 y8 v% P6 o& X这个方子是缪希雍从民间得来的,缪希雍一生走南闯北,从民间学习了大量的验方。3 p& z$ I" q6 e" U  i, {2 z
后来,缪希雍觉得不仅仅是孕妇,一般脾胃弱的人都可以服用这个方子尤其是脾胃有积滞的人(各位,他确定的这个患者范围和我们现在营养过剩的人很相近),这个资生丸化去积滞,保护脾胃的功能非常的好5 ~* {. M$ g0 b5 p4 r* A6 h3 v+ p5 i
就这样,缪希雍就把这个方子应用范围扩大了,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是积滞很多,导致了排泄的不正常,那么缪希雍的这个资生丸就有了更新的用途
0 d: M3 t* P+ k) v这个方子的组成是什么呢?是:人参三两(我们可以用党参),白术三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二两,山楂肉二两,炙甘草五钱,炒山药一两五钱,炒黄连三钱,炒薏苡仁一两半,炒白扁豆一两半,白蔻仁三钱五分,藿香五钱,炒莲子肉一两五钱,泽泻三钱半,桔梗五钱,芡实一两五钱,炒麦芽一两6 \6 K- ^/ A+ g- c! Z9 f- s
就是这个方子,研成粉末,做成药丸,每次服用两钱。) l. g. B( h8 {# b: n1 G' O: O+ h
这个方子现在有成药,同仁堂生产的叫“补益资生丸”。这个方子里面,补脾阳的有了,那是人参、白术,补脾阴的也有,其中的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泄湿的有茯苓、薏苡仁、泽泻;其中的陈皮行肺气,使得补而不壅;麦芽、白蔻仁、藿香都是开胃气的,使得药物能够进入脾经胃经,走的是气分;山楂也是开脾胃的,但是它走的是血分;黄连可以清掉脾胃中的浮火;芡实是一味收敛的药,可以防止薏米等药物渗泻太过;桔梗是升清阳之气的,和方子里渗泻的药物互相配合,升清降浊。这个方子里面,阴阳、补泻、升降可谓都齐了,实在是一个考虑周全的方子,对于我们的脾胃系统非常的有好处。
% G" p- r0 n# a3 `2 z% B缪希雍自己说,这个药对于脾胃有积滞的人,很快就会把积滞给消掉,我通过临床观察到,对于有积滞的人,这个药会增加人的代谢,很快就给排泄出去了,对于脾胃不健的人,此药又有开胃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药可以双向调节,使脾胃的功能趋向于正常。
( x2 @, N6 G" W' @' g& G由于我们肠道里的积滞被很快地排泄了出去,这样也就去掉了慢性泄泻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个资生丸对脾胃的保养很有好处。一个人,脾经之气足了,整个人的生命力也就会提升上来,这对我们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好了,缪希雍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各位休息一下,我也要去拿个资生丸来嚼嚼了。
9 b5 S" F4 b5 x2 h' P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x% t0 s. s) S4 L$ }' ]9 X1 B
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S3 x4 d. a  Q/ n) W! ]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
- q5 g! N) X" X% [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 P) r! j: o# W3 M$ r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
/ r2 s" Z* k/ l( Q& @阳卦格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 n. f: V* s3 e, x& `乾 艮 坎 震
* ~' j* B* b3 @& k: G阴卦关阴 太阴 少阴厥阴
4 g1 S4 m9 O& B, k2 X' m" V* C坤 兑 离 巽* [; [6 ?# F4 @7 H$ P8 Q
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0 T: n  \6 Q; @* n9 X4 K
三、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
3 l0 r2 q! ^: t* F. R" G* Q1 ]; p6 d“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e" z  u) c3 e+ ?, `; ~+ x
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 c( r& k- j* }- Z- L四、三阴三阳的开合枢, L1 P/ M: x5 b& {5 \2 d; f1 _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厥阴、太阳阴阳相交,阳明、太阴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
" b7 w: {. U! q: w3 V& I4 r; N9 O* e五、《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
. C5 }, ]# {7 b8 x# O4 l1.三阴三阳与三部。太阳主表,多血少气,阳明主里,多气多血,少阳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太阴主里,多血多气,厥阴主表,多血少气,少阴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
2 G( e- @4 W  Q( W& J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论述,其中厥阴的多气少血据《灵枢·十二经水》改为多血少气,这样三阴三阳在三部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 S9 }: [" j8 x$ j太阳——多血少气——厥阴 表) U% V! r1 W* [: P; P
少阳——少血多气——少阴 半表半里(枢): L* w6 F: O# ~. R  e6 D3 z/ f
阳明——多血多气——太阴 里
+ R9 |5 r1 U3 Z- c, `$ J% |3 Y2.三阴三阳与六时。太阳为开,主阳病之始,阳明为合,主阳病之终,少阳为枢,主阳病之变;太阴为开,主阴病之始,厥阴为合,主阴病之末,少阴为枢,主阴病之化。
3 ]) g5 B  s3 o" U6 {. w+ n3.六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5——2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8),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2),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4),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6)。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是在四时阴阳基础上改造而成,仍然留有太少阴阳的遗迹,三阳占去六时的四分之三,并且三阴还相互重叠。
9 W! H2 m# \: w* k三阴三阳六时从理论上要重新排序的话,应修订为:
5 _! [) K- a8 I/ d& c阴阳 六病 六时 三部; W7 U/ d- b. D) h1 m4 a
三阳 太阳病 6——9 表' h6 u& K- o$ b7 q7 ?
少阳病 10——13 半表半里
* s# o  w9 |. i0 p2 ]阳明病 14——17 里
' T+ s, b& i# P三阴 太阴病 18——21 表
1 W& J/ r; B; n/ P  h少阴病 22——1 半表半里5 U$ G) D0 F, B* U' P$ {% L
厥阴病 2——5 里
: S! j/ \2 A: d/ m  e/ O2 n2 z3 b3 b- V

: p# z* s/ V$ O! j) Z& o9 F( O# X
1 E- o& A0 R0 e/ d$ p& H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