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向群向反中医者宣战 6 |. G/ ~7 B2 Z
# O8 [6 i5 H4 H1 J4 w
( v3 O! M3 }9 ~9 ?$ O0 ^, B i
与张功耀针锋相对,他发表了《中医药宣言》
& S) h0 O. b) _: E) T8 q
$ `4 ]: f* l4 g3 S9 X ^* p 段向群,向反中医者宣战% j$ F7 H \! z9 Y+ v5 {
8 q7 h& R6 k- N. S" B! p$ v
 本刊记者 肖 莹
- N @' |. o2 v8 o* Z" u; C1 W, L
8 c% g; `& t" z. G 就在“万人网上签名反中医”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一篇题为《中医药宣言——致反对中医者的公开信》的“应战性檄文”,也在网上横空出世。文中这样写道:“对待自身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谨如中国中医药学历史和科技史观,即不应妄自菲薄,更切忌数典忘祖⋯⋯”
. L/ j2 Q+ @$ X7 S$ ~9 M" o- `( i% z( c/ x
作者名叫段向群,现年55岁,是一位中医经络专家,目前担任北京经络中心研究室主任、全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行业标准办公室副主任,曾和西医专家花费10多年时间,从否定的角度论证“中医经络是否存在”这个命题,结果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 F2 j2 H. ^" c, c$ o
& y- c+ C9 A3 s7 A 凭借40余年的从医经验和对中医的深厚感情,段向群足不出户,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写就《中医药宣言》,发表在网上,以此捍卫中医。段向群说:“我希望他(张功耀)来反驳我,我要和他辩论下去,直到他无话可说!”/ T; R( X, W# _1 m- w2 B
6 u% m" j% Q5 `% i$ {+ x
论证“经络的存在”# D2 I& Y: @6 i0 {
1 `3 A& c; B( o( y 在中医界针灸这个行当里,段向群名气不算小,但进入此行却有些曲折。/ ^6 S0 g' A- i: O- k
% H2 T' k5 X. \1 L “文革”中,段向群的父亲受到迫害,母亲因此受到强烈刺激而导致右半身瘫痪,后来幸亏北京协和医院的针灸大师马维贤出手相救,才得以康复。打这以后,母亲就希望学中医外科专业的段向群能够改学针灸,并拜马维贤为师。起初,段向群不愿意,并为此常跟母亲争吵。有一天,段向群听母亲说,“要是能将马老的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就可以去治疗更多瘫痪的病人”,遂下定决心学针灸。
+ y& D% J! A! i1 [8 {% P S: O
" H1 S& R$ P2 }' x 段向群自己也没有想到,不过微毫的小小银针,会成为他日后专业生涯中与反中医者抗争的“有力武器”。; f7 F6 _4 m# r v# |
& H+ c& F' ~7 L6 K+ k
1973年,22岁的段向群在与他人合作证实针灸具有术后止痛功效之后,获得了国家首次拨给的20万元中医科研经费。按照有关部门指示,这笔经费被用来成立了一个经络研究中心,段向群成为其中一员,并接手了一个进入国家基础研究范畴的课题——论证经络是否存在。
, |& W; U0 B/ F6 P( l& Y$ S
9 h7 X( U( F! Y0 V4 k 在那个时候,质疑中医的人往往认为“经络就是神经、血管和淋巴,是西医已研究过的东西,所以中医不需要存在。”, m3 l* H4 `( w4 h
4 I V% r7 S' Q: L- N8 Z& \) K5 j
段向群和两位西医专家组成一个团队,运用西医的研究办法,从否定的角度,论证经络是否存在。显然,对于这个违背自己学术立场的研究工作,段向群感到万分为难。不过,崇尚科学、理性和公正的他,还是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投入全部身心研究论证经络是否存在。! V% V# Q+ S- a$ v1 ~' B
! c, v7 \/ m& K6 [/ N
1985年的一天,距离段向群首次接手课题,已过去了10多年时间。此时,他和导师、同事已“转战”至北京积水潭医院。他们在62位骨肿瘤患者配合下,进入论证经络是否存在的最后临床试验阶段。成败在此一举,众人无不紧张。
. e& S3 i u( B0 b0 M( @. Z* N9 E% @
试验开始了。段向群等首先对62位病人的四肢进行全方位测试,得到的结果是“血管是循行的,神经是反射的,淋巴是流动的”,而且“经络系统的声、光、热、电、核、磁等反应全部存在”。然而,当病人被截肢以后,新的测试结果却迥然不同——血液不通了,神经不反射了,淋巴也没有了,但经络系统的声、光、热、电、核、磁等物理反应仍旧存在!/ o' w" d3 E9 D. m
! m- y& G# P, f+ f& I$ }. G
拿到测试数据的一刹那,段向群兴奋得差点没跳起来。这个结果直观地说明:中医的核心概念“经络”,是独立于血管、神经和淋巴之外的另一个概念体系,中医的理论是有它自己的完整性的,并非依附于西医而存在!也就是从那天起,“中医就是科学,中医也可以通过精确的科学试验得到证实”的观念,在段向群脑海中扎根。$ o) X7 q) e9 p6 S* o6 x, j
0 A5 W, {# X w" V" ?
21年后,年过半百的段向群在记者面前,再次翻开了那本凝聚众人心血的《神经经络生物物理学》。轻抚封面,他的眼神有些异样,面容凝重,语气激动:“这是得到了世界认可的一项研究。事实证明,中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科学!”这使他在后来中医面临质疑时,一次次底气十足地挺身反击。
! N! H. s A; N( f/ S" J6 F
8 n7 \3 q% r0 K3 p 反驳“中医不科学”
# ~& i/ |% ]+ }. ]$ f$ b. E
2 |, B% \4 X* b* G; u2 @8 Y 还是在1985年,段向群等人的课题研究工作接近尾声时,北京、上海的62名西医专家出于争取科研经费等原因,联名上书中央领导同志,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可能是伪科学”,呼吁“国家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中医研究上”。这导致了中西医之间的争论,并使中医一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 P1 c) c( X5 _, u4 N H: e3 R( r' P; L4 A. `- E& I
当时,段向群一边忙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最后冲刺,一边兼任着中央保健局的工作,无暇了解外界的争论。直到有一天,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等人专程来宿舍找到他,将已经发表的有关反对中医的材料递给他,说:“小段,你文笔好,能不能站出来替中医讲话?”
; E4 ]8 A$ S! g3 r6 W& S' p4 ~- M9 m. A# V) Y8 \1 x
段向群当即将材料逐字逐句看完,随后拍了拍胸脯说:“没问题!这个我感兴趣!”紧接着,他调动了全身的写作细胞和自己20余年的从医经验,结合课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相继发表了《祖国医学的民族使命》、《祖国医学的科学使命》和《祖国医学的未来使命》3篇文章,对中医药的起源、历史和优劣,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
* `0 x' R, o P+ z2 q6 P$ l2 R0 v& J( u, ?% O
面对文中引用的大量事实和科研数据,反对者无言以对,一场争论被平息下来。此后,有关部门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先后拨了1500万元科研经费给中医,段向群因此一度被认为是“中医的救命人”。
" G- x. V# N% E5 c2 s0 Z) N) b1 Q4 E
然而,质疑、反对中医的声音不光来自国内的西医。即使段向群后来以政府专家身份去国外宣讲中医时,也不止一次地当面听到质疑和反对中医的声音。+ D k: D& j' c2 m6 C
4 e. k; G! ?) ^5 l 1993年,段向群在新加坡呆了9个月,主要是给周边地区的华人宣讲中医。
6 U4 \/ d' e6 E( I& z, e
! K! l5 f9 l( q9 q* A 在一次现场提问时,一名新加坡女学生举手提问:“鲁迅先生是中国的大文豪,如果中医如您所说的那么伟大、无懈可击,他又为什么要反对中医?消灭中医呢?”8 Q; x$ v( q. U
$ @2 P6 ?$ S: m5 u$ H 会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等着看段向群如何回答。
1 W' l' h, t1 u0 T
, S2 f0 E0 O2 B 几乎不加思索,段向群侃侃作答:“没错,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国一位很伟大的文豪。但他在日本学的是西医,自始至终,他对中医没有进行过任何研究,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其次,他对中医的反感缘于自己的成见,因为他的父亲被庸医治死了。另外,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鲁迅先生患肺痨去世时只有56岁,西医并没有将他治好。我敢肯定,如果他选择中医,有希望活到80岁!”话音一落,掌声雷动。
8 t4 q1 y \* ?( ^
4 p( F4 H0 a& d+ V/ P) } 寻找“中医的标准”3 b6 Y6 V$ c) Y* F9 T8 }& ?
. U2 G0 \% Y3 m, a! j# X& Y 在不少人眼中,段向群是中医的坚定拥护者,“他不接受中医以外的任何医学。”对于这样的评价,段向群很不认可:“我所反对的,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我所反对的,是不公平的标准,是一味地用西医的标准来限制中医。”
! P% j8 e. G! N6 M9 W& }" C6 T2 h& O' n. C1 g: F3 b1 M) y
这样的观点,段向群不止一次地表达过。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当着众多专家、官员的面,他也毫不讳言,言辞颇为激烈:“现在很多人争论中西医该不该结合。我看,不是结不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凭什么中医的科研成果要用西医来检验,而西医的却不用遵循中医的标准?”
# x w$ Z6 w( v, ^2 B/ r( i% q
4 X' v1 w( x O$ u( Q 对于自己的言论,段向群这样解释:“并不是我赌一时之气,道理很简单,同是棋类,围棋和象棋却不能拿到同一个场合,搅在一起下,就是因为它们各自遵循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8 [1 L5 b# o% U! s4 j. Q! r% F/ v
; Y$ Q- v2 y2 N+ p z& ^: ]% e! S
在段向群看来,推进中医行业标准的制定,刻不容缓。他说,中医要发展,要在新时期焕发生机,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但接轨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地服从别人,更不能要求中医必须在西医的标准下发展。6 t1 q: K4 F# _7 z- K4 N" Q
# x+ c& D9 R1 T& d" [: o2 L
在和国外医疗机构的交流中,段向群听到过这样的意见:“你们的《本草纲目》那么好,可是我们看不懂。虽然有英文版本,可是翻译得不够准确。你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呢?”
( f C9 @- b3 S, a$ L0 f/ o& N5 e
7 X! V. y9 Q, \3 W" X 这番话对段向群触动很大。很快,他结集了身边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国外科研机构的配合下,用了6年时间,根据现实需要,将《本草纲目》里的部分草药和药方做了一定范围的修正,并在诠释中运用了纳米等最新科技概念和知识。段向群希望他的这个尝试,“能给中医研究方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X6 E* E/ B1 u$ S% n; @
! N, Y& J' d4 q E6 @9 p1 ~ 尽己所能唤起众人对中医的关注,已成为段向群的一种思维定势和生活方式:“我已经开始着手写第二篇公开信,还准备写第三篇、第四篇甚至更多。我要借这次机会,用我的行动和宣言,让更多人相信中医、接受中医。反正当了这么多次杠头了,也不少这一次!”
6 T$ C7 J( C; G+ M7 i. g9 J7 H: k1 k, i
百拇医药网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11/14/29/02/05.htm
q9 ~* B w; B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J. C6 y6 I! o%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