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398|回复: 2

落实政协提案,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新动态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0
发表于 2022-7-26 14: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召开《建议深入挖掘民间中医药瑰宝》提案座谈会时间:2022-07-20来源:办公室作者:朱婷钰、安宏点击数:2404
: D/ i  v. _# e! B
" [. i0 M! C% i1 \; j9 F
    全国政协委员董瑞关于《建议深入挖掘民间中医药瑰宝》的提案,由全国政协提案办批转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余艳红书记等主要领导均作了批示,批转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批转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及刘剑锋副所长。
       2022年7月1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邀请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科技处邱岳处长、医政司基层服务管理处董云龙处长、法监司法标处黄莹副处长、规财司预算财务处黄橙紫调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陈珞珈会长,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医疗创新处负责人许伟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纪委书记于林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甄艳主持。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刘剑锋就近年来民间中医药挖掘整理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率先于2012年9月28日成立了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刘剑锋研究员任首任室主任。到目前为止,仍是国内已知唯一以民间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在刘剑锋研究员的带领下,先后竞争中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期间唯一的民间中医药研究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中医文化学”学科建设项目(被列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前三)等。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68万元自主选题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先后争取到各项资金共计1703万元,是最初资助金额的25倍之多。通过上述课题资金的帮助,厘定了民间中医药的概念;挖掘、整理出15种濒临消亡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出版《四种濒临消亡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五种濒临消亡的非药物脊柱调理技术》《民间特色疗法精粹》《15种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等专著;其中一种诊疗技术于2021年进入北京市医保;研究制定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以气色形态手诊为示范,开展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气色形态手诊法的诊断冠心病的效能优于国际、国内多个指南首选的UDFM对冠心病的临床评估。开展多种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并将其中5种优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气色形态手诊推广应用至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首次提出了“技术持有人—专家—政府—市场”四方互动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多年来持续通过媒体呼吁进行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抢救性挖掘,体现了国家队的站位,在民间中医药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与董瑞委员本次提案内容相同。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法依规开展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活动。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心”设立在我所。2019年3月,刘剑锋接手“中心”工作。3年多的时间,尽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020年9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明确了“中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任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剑锋任秘书长、“中心”主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全国中医药界、法律界等知名专家28人。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中心”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开展保护数据库与保护名录建设。其中,制度建设是数据库与名录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心”积极参与、持续推动。2011年,刘剑锋主任率先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立法起草研究”。2019年,刘剑锋主任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法制化建设会议,推动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2020年,形成了《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入库与代表性名录发布暂行办法(草案)》(讨论稿)。此外,“中心”动员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业务单位,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草案)意见征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制定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收集整理技术规范》《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方案》,形成了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分类收集方案。2020年9月,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培训会议召开。截至2021年底,“中心”已对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队伍进行培训,参与培训人员累计2005人次。建设了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收集系统,并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资金,建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网站,截至2021年底“中心”收到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申报项目2522项。在保护名录方面,形成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第一批古籍名录,已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刘剑锋在汇报最后表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民间中医药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中医药瑰宝的挖掘事关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事关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与会领导和专家均做了发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围绕着民间中医瑰宝的挖掘、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开展两个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促进了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
      会后,按照提案的回复程序,已将回复董瑞委员提案的相关材料上报。
; P' ^- o4 S" |* v: \# }3 w& n1 B
/ [% p' D; n+ R% {7 }8 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科技处处长 邱岳

6 M8 k/ [* T% t$ w4 b6 B2 Y* W* p- c! P# t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基层服务管理处处长 董云龙
0 ~" K9 v$ p+ H3 O2 {% J

( n* _1 B( Q. Q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法标处副处长 黄莹
, B/ c7 v. P5 Y0 L* V8 b
" v  a2 c  l, {# T9 J( \( n0 q, r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财司预算财务处调研员 黄橙紫

% y  e9 J  {. A: A
. L2 D2 V; @4 t6 P: h. H1 \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陈珞珈
: l( S( u, C; s! o4 H& o1 Y
4 h9 ~3 x" t: L# i+ B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医疗创新处负责人 许伟明
( o. I' v+ b1 r' X+ F. K6 Z  m
. J; c- B; ?4 v2 L+ g% ?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 查德忠

4 ], C1 t. q" s" j" r0 F6 G" P4 G8 c" a4 t
中国中医科学院纪委书记 于林勇

& Z% `4 G* e% n5 A3 _8 O
" c$ C3 F* Y  G9 r7 R( t. O
) @- t7 U( k- t3 w+ j0 [
[color=rgb(7, 92, 159) !important]上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与新华社音视频部开展座谈交流,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宣传[color=rgb(7, 92, 159) !important]下一篇:刘剑锋主任受邀参加最高检“中医药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主题茶座
# }) @/ n  J6 |
- T% x# m" F)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4: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河北省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综合笔试考生须知' L/ e: A9 ~( A5 ^# p  A, |
河北省医学考试中心 2022-07-21 16:25 发表于河北
' G6 j9 Y5 R& x5 T6 o2022年河北省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综合笔试时间定于7月30日。为做好综合笔试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考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将有关要求告知如下,请全体考生遵照执行。
+ c) S# M. s( W' r" T( J) b一、考试时间、地点
8 A+ e9 D& j& G# B- A0 @6 ?. k1.考试时间:7月30日上午9:00
- ?! f9 C" Y- O9 t! ^6 k2.考试地点:石家庄市金圆大厦5楼(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3号)
/ k* `, Q# l1 h; S  F- R师承:多功能厅
  H+ V: p! N1 P& @确有专长:龙凤厅
" ]  J  m* d# K5 k: [8 Y: J二、准考证领取方式
0 M& Z; p1 [1 `4 Z+ q( X5 O: ?9 B1.采取顺丰速运(邮资到付)的方式邮寄准考证。务必准确填写本人姓名、收件地址、联系电话,保持电话畅通,以确保成功收件。如因未按要求填写,造成收件延误或遗失,后果自负。
7 @5 k1 P- S6 b# j; g2.即日起至7月26日扫码(二维码附后)下单,下单后请及时关注“顺丰速运”公众号,请勿重复下单,如有疑问电话咨询顺丰速运。% f  l  O3 Z! a5 j; j4 j1 F% p$ b! J
图片
% }9 y2 K/ O% e2 d$ ]; |% c
5 N6 {- F$ j; D6 G5 N. U) b, A0 B0 Q9 @. W
三、考生须知3 u. f+ n7 v- F
1.考生考前7天要每日做好体温测量及健康状况监测。考生本人和共同居住人要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和聚集,不到人群流动性大的场所,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避免与有疫情风险的人员接触。
  ]7 e9 X. Y* o# W* v! |6 H2.考生须按准考证上的考试时间提前30分钟到达考场,进入考场前核验身份证和准考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提供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安全考试承诺书》。
  t6 M8 J) P* D' Z% e3.请考生密切关注“河北省医学考试中心”公众号,如有最新要求会在公众号发布通知。  V; M( E/ ]3 ?; Q% L2 I& u+ u

  E9 D8 @$ Y8 ?9 m" z7 @《安全考试承诺书》扫描二维码下载9 U9 C+ u& o. ?$ h2 @" y
图片% _7 w9 `2 \, D) `- O
4 `. Z; k# Q4 P3 Y/ ]( m

9 @* m+ R: B/ I# G. U
" C( T9 J1 S9 k+ m% d7 g7 X' W! |/ J5 e& e/ O1 A2 j

' a* n% D! G9 w7 p! b6 O阅读 72057 ^! {) T! k7 X! E  b  [. U5 c
. |. S1 d; M3 f9 l
河北省医学考试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1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教授:靠培养出不来学术人才
. M# g" R* L1 Q9 }0 {现代与经典 2022-07-25 21:00 发表于江苏
- V* G4 m! j  C- Y  @图片
& @3 Q; B  [1 R0 f9 k: P
/ q2 o8 J4 y5 j* g/ b# z* N阎学通(1952年12月7日-),清华大学教授8 L9 U8 H6 W+ l$ Q0 B1 E0 z

, J" Y- r0 P" @( b7 j1.学术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4 \4 {* _: W; m1 R" g) _0 q9 b! j9 M; o1 H( r
学术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但并非靠他人的培养。在我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个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很多人对这个理念的理解是,将一棵小树育成可作木料的大树尚需十年,将一个人培养成人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 t' a1 w- L! I% f; k# z0 m- h
" a) ?  q2 C* O/ V' y' ^6 k这个成语是从《管子·权修》一文的观点演化而来的。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说,提高臣民素质给国家带来的收益可持续时间是种树的十倍,是种谷物的百倍。9 `& z$ S6 D) T. \
! j7 Q, Y: b" r! e! I1 y
其中“一获”“十获”和“百获”是指收益可持续的时间,而非获益所需要的时间。依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本意应是种树能有十年的收益,育人则有百年的收益。从收益持续性的角度理解这个成语,显然比从成才时间的角度理解这个成语更符合客观逻辑,因为如果培养一个人才真的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百岁以下的大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y) Z5 v+ {. k

1 |6 `9 x) d- r$ D7 b. J& [/ D: ^图片
: Z1 b8 G$ E" z# X! k' w       - X6 a8 Y; ~8 P) Z# q9 h% @
学术人才靠自己成长,而非靠他人培养。
& W. r/ j: I: T) n1 j% A: f) O, d) e# E- f' s1 m
只要将培养作为常量控制一下,我们就能观察到,相同的培养并不能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意味着培养与成才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例如,清华大学对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培养是相同的,但到毕业时,他们的学术水平差别却非常明显。在一个班中,入学考分最高者在毕业时成为班里差生的现象也是有的。毕业后更是有人成了知名科学家,有人则一事无成。
# c) K; ^) ]1 A" ^
& G2 r1 \/ a8 c# }2 e很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都有读博经历,但他们读博的同班同学中却多数不能取得诺奖级的科研成果。可见,培养并非成才的充要条件。如果将自学成才的科学家考虑进来,培养甚至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在没有高等教育的条件下,古代也有出身寒门的学者,中国有凿壁偷光的匡衡、萤囊映雪的车胤、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英国有物理学家法拉第和化学家道尔顿,等等。
6 O, D! s+ v/ P3 t3 G
( Z" T( g3 _9 t- ~不能把学术人才的感恩美德误解为没有他人培养他们就成不了学术人才。如果学术人才是培养出来的,那么培养者既应享受培养人才的功劳,也要承担培养不出人才的责任。
4 ]2 L9 z3 x+ a: B6 L/ u7 y  M, ]! v  A
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但成名者占其学生总数比例极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然而,我们听到的都是对孔子培养出了七十二位贤人的赞扬,而听不到批评孔子耽误了近三千学生的说法。成才是培养者的功劳,不成才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与培养者无关,这是典型的权势思维,逻辑不自洽。
5 S) o+ U) w- N: V9 E8 i6 _/ M( }; ]  N' I7 H+ V5 E  y# S
我做过20多位博士生或博士后的指导教师,有些已成为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翘楚,有些则非常平庸,还有的更是半途而废。成才者并非因我培养有方,平庸者也非我培养不当,半途而废者自然也与我无关,成败都在于他们自己。学生们感谢我对他们的培养,说明他们有感恩之德,不管谁当他们的导师,他们都会感谢导师的培养。4 l) e; P5 L: S4 Y" T7 @1 E# g( A% W

  e' y, K9 Y  y学生有感恩之德并不等于他们成才是因为导师或单位的培养起了作用。学生感恩母校是美德,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如果上别的学校就不能实现比上母校更辉煌的人生。我的经验是,绝大多数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有自学成才的天分。毕业后能否成才,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z0 d+ j3 D+ }3 `: z

1 c5 v' o  c8 L9 }8 r4 B# V9 N. G- z# K& I* \
8 e' B+ m0 S8 Z2 U$ U
2.学术人才成长得益于学术环境而非被环境培养
- W+ J9 s8 T1 Y
- l+ R  p9 N6 x, F不同的环境对于人才成长影响不同,因此孟母择邻而处。然而,环境只为会利用环境的人提供成才的机会,而不能决定个体是否成才。不同的地理环境适于不同类型植物的成长,但相同植物在相同环境下却成长得不一样。
/ b* [' M& x* `/ f6 D% I$ J2 X3 V" X4 {6 P
同理,超级大国为国际关系理论家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中小国家则不利于国际关系理论家的成长。这表现为绝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家出自超级大国,但与此同时超级大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并不能都成为学术大家。9 K) V# B$ N0 F9 Q( m' s. U) J
7 K& a) j+ E+ J  R9 W
从我国的情况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要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但此后很长时期都无一位中国学者创造出成体系的国际关系理论。2010年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塑造国际环境的理论需求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体系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出现,并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但能创造出成体系理论的学者必然是少数而不可能是多数。
- r% W% n5 V' Y/ }) I1 ^  i# ~
( \( H% k5 F3 }3 O$ K; w0 [出版环境对学术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社会科学领域,发表学术著作和文章是学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这就是学界所说的“要么发表,要么消失”。发表人云亦云的著作和文章有助于评职称,但无助于学术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鼓励发表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著作和文章的环境才能激励学者的学术进步和成长。如果出版环境不能激励学术争论,学术发表只剩下了世俗的目的,这种出版环境是不利于学术人才成长的。
6 X2 T  F4 z) O: P+ @
; D2 [7 X7 C6 _4 d) m9 o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有许多值得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例如,为何“新型国际关系”只存在于我国与他国之间,而不存在于他国之间? 如果相互敌对的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能成为命运共同体,为何联合国不属于命运共同体? 为何西方国家结盟是“冷战思维”,而俄罗斯结盟就不是? 如果发展中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为何除我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都在拉大? 研究上述问题的成果如有了良好的出版环境,必然有利于国际关系学术人才的成长。  e& ?# t& X) |) q; \, `
) m* Y9 N0 N9 ?, b' G. b# V" j2 ~
国际关系学术环境面临着政策研究的冲击。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准,国际关系研究可分为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两类。目前,国际关系的智库建设方兴未艾,大学纷纷建立政策研究机构,各类社科基金向政策研究倾斜,多数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增加政策文章的发表量,出版的国际关系著作也是政策类多于学术类,由专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组织的国际关系研讨会多数是讨论政策问题,学术性讨论数量有限。
' B9 ^& K% k% c$ j* R
: z3 V; V1 u! T( Q  H在此环境下,从事政策研究的人员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队伍则有萎缩之势。批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和没有意义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和物理、化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性质相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很难懂得其研究成果。遗憾的是,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尚缺乏被视为基础科学的社会环境。9 n! H* w* M$ {  `/ K9 D

% ]- |8 f$ Y( e/ }8 A图片
+ U. Z( K1 K, w/ \$ F5 q( g) Y3 K/ q6 m" ~/ E" y! s" {
% u* B( P# q* E; |. k
3.营造崇尚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环境
1 G: H8 X) T6 A% @! F: v4 y
5 r6 q/ Y2 g4 H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国际关系研究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缺乏崇尚学术研究的环境。崇尚学术是指同行评价的心理标准是学术性的而非行政或社会标准。营造崇尚学术的环境对于学术人才的成长是有益的。. N- p; J  I& y; ~: S6 x

1 F6 {9 S2 P8 g( ]0 O首先,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学者养成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包括多方面,其中之一是追求客观真理,不容忍错误的认知,通俗地讲就是较真儿。追求客观真相或真理是成为国际关系学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真正的学术人才必然具有独立判断的精神,不畏惧与权威的观点不同,一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哪种观点更符合客观世界。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人们较容易形成较真儿的学术态度,这对学术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 f5 B4 H# W  }
' {8 a+ x! a# s# P( B/ A6 V其次,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者的学术毅力,即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意愿。虽然不能排除个别人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成果,但多数国际关系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都是在年过半百之后取得的。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人在获得教授职称之后就再没有学术成果发表,其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缺乏学术激情显然是共性原因。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学术竞争为学者带来学术研究的乐趣,学术声誉激励学者进一步创新。  }2 _* X+ `6 x! d( [+ a

3 \" m% w0 }/ S) t" ?3 ^再次,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在政策研究名利双收的环境下,抵制内心的世俗欲望并不容易。使高校国际关系专业教师的学术研究兴趣大于上电视、写评论、参加政策研讨会,将有助于他们的学术成长。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学者们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正是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较大的学术投入,才能提高学术创新的概率和质量。: E& J5 |8 Y2 G3 n

. d7 U' C! q5 Q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人才成长的环境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学术环境不是学者个人能营造的,需要学界同仁的共体努力。
& c+ A! n: f4 V- r& u: B; R
& l) q. g. {: j) R- h' P来源:必记本
) Y5 B" A8 s+ {, D0 U/ b( W& `6 o0 V* {" Z6 Q; i. C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
' k. ~! H  ?' |( \  l$ E4 o2 O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b5 q% ~4 m' D2 M7 m7 B8 r
阅读原文5 u, z! X0 k4 G* b- d' N
阅读 1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