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652|回复: 2

孙惠军先生深切回忆、纪念傅景华先生逝世一周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发表于 2022-10-27 19: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振兴中华大道   心香一瓣忆斯人
孙惠军
我们中医界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大德,中华文化复兴的先锋傅景华先生去世已经一周年了。在此,我们满怀深情地回忆追思景华先生;历历过往,情景难忘。此情,此念——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医古籍出版社的总编辑、原副社长,是在平心堂坐诊的著名老中医;也不仅因为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编辑出版的中医古籍共计1200多种,编写丛书、辞典、专著、论文集100多部,撰文200多篇);更重要的在于,他是继承传统中华医学精华并坚持守正创新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傅景华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以景华先生为表率,继续为振兴中医、发展中医药事业鼓与呼;更要为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扎实工作,笃志力行。
相识、相知与合作
    我与景华先生相识于本世纪初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简称“天地生人”)。根据手边资料追溯早在2004年8月在“天地生人”举办的“首届全国老子智慧与21世纪文明研讨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以甲骨文本意重新认识老子》的论文;2006年5月在“周易阻碍还是促进科学的发展”研讨会上,他又发表了题为《中华易道将引领未来科学的革命》的论文。从这些早期学术论文及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后来成为洋洋大观的傅景华学术思想的端倪。
    本世纪初,**、司马南、何作庥等挥舞“科学主义”的大棒打压中华传统医学和民间科学研究,反对气功医学和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贬低、攻击钱学森、张震寰等,他们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反伪科学”浪潮,于是“天地生人”发动150 多位专家学者联名签名发出呼吁书,揭露他们以“反伪科学”为名打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实质,开展了一场“反伪”与“废伪”的大争论,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此后,国家在《科技进步法》中正式取消了“伪科学”的提法。无论在发表《振兴发展中医,造福人类呼吁书》(2006年7月)的工作中,还是在《取消伪科学一词》呼吁书(2006年12月)的斗争中,景华教授都是积极的推动者和签名人。
   此外,景华教授或亲自参会或撰文赐稿,积极投身振兴中医的各项学术活动,尤其对民间中医的研究和学术活动给与了大力支持。例如2012年10月,酝酿成立振兴中医联谊会的一系列会议;2013年10月,第二届全国民间中医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平遥召开的会议上,正式成立中华民间中医协会);2014年4月,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第四届全国民间中医学术研讨会。他认为中医发展的希望在民间,呼吁社会各界对民间中医的地位改善和持续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
景华教授积极参加“天地生人”有关振兴中医的多次学术会议。包括《中医发展论坛》《号脉中医》《真气是否存在?》《中医怎样变成主流大医?》等。关于修改《中医药法(草案)》的多次会议,他均积极参与,并贡献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回顾与景华教授相识、相知的过往,由衷地感到:景华教授并非单纯沉迷于书斋的学人,而是坚持知行合一、明心见性的大学者;他重视中医理论和中医哲学,同时积极参与振兴中医的交流研讨、悬壶济世不辍实践。在振兴中医、捍卫气功与生命科学、反伪和废伪的大争论中,在揭露还原论科学弊病、抵制**、司马南等人打压民科和中医的斗争中,近20载风雨同舟,景华教授是我们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
2016年6月,中华民间中医协会首任会长、民间中医的旗手潘德孚老中医不幸离世,这对振兴中医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形势迫切需要一个旗手和领头人,能够带领广大民间中医继续奋斗与前行。许多同仁和朋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傅景华先生,期望邀约景华教授出山担任民间中医协会的会长,我为此曾多次与他长谈。当终于得到他的首肯时,我亦十分欣喜……可惜后来情况有变,未能如愿。至今回忆起来不禁令人遗憾和唏嘘。
                     
              傅景华哲学思想的若干亮点
    潘德孚老先生去世的第二年即2017年夏,为了筹备纪念潘老仙逝周年纪念活动,我请傅景华先生为正在编辑的《潘德孚纪念文集》撰写序言,他毫不犹豫地立即答应下来。不久即挥笔写就一篇题为《纪念潘老  回归大道》的序言,他自己很看重这篇文章。这篇序言可看作阐述他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内容丰富、含意深刻、句法考究。景华善于运用四字词组,充分发挥了骈文辞赋的特色,显示了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他文中不仅追思和评价了潘老的贡献,而且诗兴大发洋洋洒洒地抒发了自己对中医大道、自然、生命、阴阳、藏象、真文、时空、动变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文中华章警句不断,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在此,择其要义试评析和解读一二。
    文章开宗明义阐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沧海持静默,山川欲呜咽,潘老驾鹤周年,杏林橘井,悲歌惊鸿;生命大道方兴,岐黄中医,尊道自强。”“文章争一起”,这一序言开场白,大气磅礴,既有形象又有义理,既说明了文章的缘起,追思了潘老,又紧扣主题“大道”。下面三个自然段,分别以“潘老为民……”、“潘老为医……”、“潘老为人……”开头,概括了潘老的生平和学术贡献,其用辞简约、思想深刻、观点凿凿。
   接下来,开始阐述文章主题:“大道者,天道、地道、人道是也。医道当属大道,生命之道更属大道。中华医道,八大境域,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智医思、医学医技。大道至德,隐术明理,上智睿思,微学末技。”这一段是全文论述的总纲。接着以阴阳辩证的观点,论述了大道与科学、大道与哲学、生命与人体、医道与医技的关系,并指出在这四组关系中“前者为本,后者为末”。由此得出主张:“务必提倡,三大回归:医者回归医道,科学回归中道,哲学回归大道。
关于中医性质,他认为“中医乃调和自然、生命、社会之大道,不仅是用于保健、治疗、康复的学说。” 在这一问题上他把中医与西医的分野论述得十分准确。“中医是生命之道,而非人体之学;中医是空时之道,而非结构之学;中医是神气之道,而非功能之学;中医是动变之道,而非指标之学。”一系列排比句清楚地勾勒出中西医的根本差异。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景华教授和潘老的学术观点完全一致——强调中医是生命科学,强调中医重精神、动态、有机、生成、系统、全面等特征,以整体论观点看事物;西医是疾病医学,重在机体、物质、静止、对抗、固化,以还原论的观点看待鲜活的生命。在整体、系统的复杂性科学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大势的今天,我们挂一漏万地重温傅景华教授多年前的论述,由衷地感叹其思想的精辟与深刻!
傅教授认为,阴阳不是朴素哲学、不是说理工具;阴阳属于自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个人认为,他的哲思具有老子思想和佛学思想的深刻烙印,怪不得他在微信中自号“大自在。”文章结尾处,他满怀热情地宣称:“医道兴,文化兴;文化兴,中华兴;中华兴,人类兴!”他把中华医道的前途与中华文化和人类的前途联系了起来,这一论断赋予中医人极大的文化自信,成为振兴中医发展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
  
我们向景华教授学习什么?
最近几年,每当出席学者大德和亲朋好友的追思告别会,我都像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扪心自问,我们从逝者身可以学到、悟到些什么?这一次也是这样,我们从景华教授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我想可以学习东西很多,至少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他呕心沥血,以毕生精力倾注就于振兴中医的事业,他是那样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中医、研究中医。他是不忘初心,真正传承守正的典范。
2、他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不计个人得失,对市场经济所绑架的当代主流医学,甚至对中医药大学的西化体制和中医院的西化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
3、 他本人是科班出身的大医,但他对民间中医寄予厚望,他认为民间藏龙卧虎,振兴中医事业决不可歧视、甚至打压民间中医。
4、 他既重视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振兴中医的社会和医疗实践,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模范;他把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医古文和真文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绩斐然。
  今天振兴中医的事业正在迎来更有利的发展形势,可惜邓铁涛、朱良春、郭生白、贾谦、潘德孚等这些中医界前辈和领航人均离开了我们,现在傅景华先生又悄然离去,这是中医界的巨大损失,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相信攸关人民健康的中医事业一定会有更多的中青年人的参与,他们一定会潜心悟道,大展宏图,把振兴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事业推向前进。
  景行德尚 仁心妙手参造化  华枝春满橘井泉香济群生
  安息吧,傅景华先生!您创新发展中医的宏愿,您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您的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都将留在广大中医人的心中,您关于中华复兴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2022年10月23日)
/ `5 }3 a* B2 k# Q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07: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景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审、研究员。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医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医古籍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等。兼职有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中医专家、美国檀香山大学教授等。- b3 t# L, n1 u9 E
6 Q. ]8 p9 m/ K# }
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古籍研究、临床医疗、养生保健,以及中华文化研究。曾主持编辑、出版中医古籍和其它中医著作1200余种。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原理、疑难病治疗、养生与亚健康、东西方文化对比、现代科学革命与未来文明。其研究成果获国家信息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际传统医学研究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成就展览会一等奖、中国文化博览会二等奖、中国医史文献工具书优秀图书一等奖、二等奖等。撰著、主编或参加编写《中医临床大全》、《现代中医研究丛书》、、《中国养生大辞典》、《中国文献大辞典》、《中国养生文献全书》、《中国传统老年医学》、《黄帝内经研究》、《黄帝内经注译》、《中医新世纪大论战--捍卫中医》等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 "物理学之道与中医现代化"、 "中医过程论导论"、"中医学的理论易辙与信念危机"、"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现状和未来"、 "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中医治愈癌证的战略与战术"、"运气之道与温疠之化"、"五运六气与天灾预警"、"五运六气与温疠流行"等100余篇。
" T9 b% h% U0 E
. A3 H5 F3 i$ x. {9 o7 m, N临床擅治- l! `& ^) _$ Z2 S; ~
临床擅治各种外感病、热病、心脑血管病、神经内分泌病、糖尿病、肝胆病、脾胃病、肺病、肾病、风湿类风湿病等,以及内妇儿科各种疑难杂症。* B2 i, Y; p* _& x! x
/ [# R4 ^; z5 X* E9 a
2008年11月,首届"中华原创医学复兴论坛"在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重铸中华医魂"。傅景华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本论坛,演讲题目是《中华医道及其现代发展的战略目标》。论坛期间,傅先生的新作《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虽然高达102元每本,但仍然被与会者一抢而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08: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干学医,善于吸取各家之长,加以融会贯通,善于灵活运用,逐步创立一套自己的学说见解,辩上论治,并应用于实践之中。后世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之说。' {8 f- |4 a: ?' {$ r1 f
. l/ o7 z1 `7 A$ |
子干将毕生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全面概括总结为"理、固、润、涩、通、塞、清、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夺、塞、热、补、泻、捉、越、应、验"26个字。连同病例,医案全部传授弟子。后经弟子整理成《慎斋医案》共10卷。编入《中国医学大成》丛书,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为校勘重印。
( O, M+ B  b8 `: L# G$ E/ @周慎斋脉诊特色
% v. [! K& ~+ l3 @6 @* A6 H周慎斋的学术思想以经典为本,融汇各家,谙熟医理,对脉象分析深刻,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值得探究。
% f" L$ \/ [' J周之干,字慎斋,宛陵(今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医家。周慎斋的学术思想以经典为本,融汇各家,谙熟医理,对脉象分析深刻,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值得探究。 周慎斋有关脉理的论述,见于《周慎斋遗书·卷二·望色切脉》,此外,《医家奥秘》中也有“脉法”专论。两部分内容略有重叠,但均是其脉诊学术思想精华之所在。) l  |0 m9 i0 H6 k1 @4 l' q2 e; G& Z
' b' |1 n) m3 L/ a  I( F5 K5 B
脉法解析( x' a1 m, g7 h$ N7 ^& c1 s7 B6 [& T

) E3 [3 D) p* A6 q& q《医家奥秘·脉法》分两卷,共七十八条,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脉法虽详于内伤,而对于外感各证,正体变局,皆论述的明白透彻。其脉诊特色如下:
; M# g8 f% k6 C8 l( _' B1 X9 A$ K* Q" l( k
脉诊与理法方药4 \/ z$ g, U$ }5 q/ B0 a4 D
- Y+ V; e5 X6 h  m. K- }
《医家奥秘·脉法》探讨了脉诊与理法方药的关系,结合临证,从不同层面分别对脉理、脉法、脉方、脉药、脉证方药、脉证预后等进行说明。周慎斋对脉位、脉象、方药乃至医理之间关系的阐释直截了当,从中可见其对诊治方药把握的精准。特别是其中所论的脉药经验,非常值得后世借鉴。如:“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 p9 T1 }5 M: m! j" e- q" s' h# @5 _: a/ E8 S
对于疾病的预后,周慎斋在“脉法”中也给予了说明,不仅对疾病轻重、难治易治进行阐述,甚至对疾病疗程也做出了判断。如二十五条:“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8 Q- m- y) ^# I4 F  t3 ~; D' I
用方特色鲜明5 w* a0 |# _6 k

. \) b& p3 E5 R1 L  s0 C* W《医家奥秘·脉法》仅列七十八条,但所用方却达到 31方,出现频率高者可见十余次,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从其用方规律来看,说理简明,规律突出。“脉法”中阐释了六味地黄丸脉证、与八味地黄丸脉证及补中益气汤脉证比较等,所总结的脉证具有规律性。临证运用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规律是:两尺旺,用六味地黄丸;两尺微细,用八味地黄丸。依据“脉法”的说明,凡尺脉沉细或微,用八味地黄丸,但见旺、数或有力方可用六味地黄丸。: b/ U/ b, i4 I3 k/ \3 o
% \/ L8 H4 ]/ G
切脉诊病
( V' {7 }( J' ?" e4 A6 b& S. K4 m, x4 {9 f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之二·望色切脉》强调“治病在看脉辨证”,并详述脉证要理。
- O  [4 H# r: Q+ F! j$ d8 n- U
" n6 |5 U% h8 b5 V. V+ ~2 f* S平脉辨虚实识神
$ \$ K2 G5 F; k4 Y
; D' a3 \4 T1 Z- x- {周慎斋指出,看脉之法,只在有神无神、有力无力。言治病在看脉辨证,识得神之有无,则其人之死生可辨;识得力之有无,则其证之虚实可知。通过看脉,辨证,以证合脉,判断虚实死生,内伤外感,且有规律可循。在具体应用上,则强调灵活性。如证虚而脉无力者可补,证实而脉无力者亦可补;证实脉有力者可泻,证虚脉有力者亦可泻。, z9 t4 X0 f9 F# W8 n0 T5 \

  j  q  g4 h. ]0 }平脉识脾胃. n* S& Z) d: y0 ]2 S3 }
5 [- j0 ~! Q7 j4 ]9 z9 I2 O% J, C' ]' c
周慎斋强调,脉要有胃气。指出:“看脉须先识五脏平脉,金短、木长、火浮、水沉,土则持重,各象五行之体也。”同时,还特别强调胃气须重胃阳。对胃阳的正常与异常脉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阐述了胃阳病变对五脏的影响。胃阳与五脏相关,倘胃阳不足,则可致五脏病变,“心邪入则脉兼洪,洪则为木火俱焚之证……肺邪入则脉兼浮毛,其证多郁闷,盖肺主气,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则脉兼缓,其证多痰郁胸满之候,盖湿入而成热也,多气塞于咽喉。肾邪入则脉兼沉石,其证多腰重胁痛,盖肾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x. y$ o7 Z1 v

7 f4 P4 t" t  r$ c周慎斋在脉诊时亦重视脾,指出“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脾病可影响他脏。, N, W  M& W% ^* T  S7 Z

9 S8 w5 @+ C. }0 ^平脉辨气血精神
* k# H8 n( q: b8 \5 s& G0 m% d3 y+ u' a+ \/ G0 g
周慎斋强调脉诊对于详辨气血精神的重要性,其辨查气血的具体方法为“三部全按,察其通身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旺衰。”在三部中,尺脉沉微难辨,为脉之根;两手寸脉,分别主气和血,统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而气血之上,辨神为重要,辨神可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周慎斋总结脉诊辨神的规律是:若外无疾病,脉见枯寂,为因病而神少,可救;若内伤疾病,脉见枯寂,不救;若七情所伤,为思虑伤神,则需调神可生。
: W: y3 I2 O! b9 Y, h5 K8 \) \4 n
: o  L" r$ f) C6 u! m# p平脉辨病因虚实0 T' c2 \& j/ s& O

- x3 r8 K( x; Z- _0 ~2 H周慎斋深入研读《内经》,指出“辨人迎气口,为千古心传”。凡看病外辨六气,内辨七情,内外只看人迎气口,“欲知其风虚,只辨人迎气口二处,大小软润便知”。如肝脉浮,当病风,而人迎不浮,非风证;脾脉沉,当病湿,而气口不沉,非湿证。, O* S8 B! E5 P) R- K
' W' E1 Y5 }1 z$ }' |
周慎斋丰富的脉诊经验是临证的一大特色,其归纳总结的脉诊纲要值得借鉴。“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q7 [' H0 @" ]' E* [: A% W
7 T( m' n- n: y9 B$ ]3 f! N! S
三部九候要法- R. p6 c; S+ s7 {8 l( v, v
/ x* S1 N1 \7 J0 n5 M, g  X* k  d
周慎斋借鉴前人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于三部九候提出了个人见解。其指出肾与尺脉的关系是“先天元阳足与不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这一观点与后来温补派代表医家赵献可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P" C$ W3 |4 L; _" a4 d  _( j( _3 o" v2 n3 G
周慎斋在探讨脉诊之三部九候时,还将阴阳、气血、脏腑以及脏腑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理论说明。阴阳、气血、脏腑不仅生理相关,病变上亦有规律可循。如见“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对此,周慎斋主张药宜用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
* o" ~- ?/ a; C; a0 A2 s0 |, p) Y; |
周慎斋认为,脾胃统属右关,为先后天之至要脉。因为“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旺。”而肝胆在左关,为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关脉联通寸尺,因此关脉之诊为三部九候要法。如其所言:“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 X7 A" |) y' P/ n2 b( m( p
2 h( N/ o# N# L. r/ T+ l+ `对于三候的分析,周慎斋指出每部均有三候,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心有通经处;则脾与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肾肝,上之下,此脉均沉。
2 z2 e$ r9 H# F8 i
$ ^; `  ]$ p5 d/ ]4 T: G2 l/ j《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为医论性著作,此二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文字虽不多,但说理透达,运用方剂明确,变裁药味简洁。周慎斋的脉诊经验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