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2-16 09:44 编辑 # ^ j- w) h2 {: m
# q% m( X; K6 O5 {: L. d O 向那把救死扶伤的“锋刃”致敬 | 深切缅怀“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教授% ]) C t$ e2 r( C9 h- B: T
1 m: r: i5 _. p( O& _* o. O7 e*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1家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科技历史人文工程。十余年来,已有近六百位老科学家接受采集,全国上百家单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计获得实物原件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近34万件,音频资料近56万分钟、视频资料近47万分钟,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以及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系根据“采集工程”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在“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以飨读者。
( o; G; K6 I% S# O9 s
* v6 W: Z/ }8 v7 `4 u8 c8 p 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辛育龄,河北高阳人,1939年7月入党。战争时期,他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了“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将手术台当作“前沿阵地”,尽己所能地诊治患者。“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他用行动诠释着白求恩精神,也将这种精神言传身教传承给了后辈医者。+ S# z& ]* y# S6 ]7 F& m8 `
" i8 T& z! ]) r5 q# @ E
弃笔从戎,加入白求恩医疗队
" S' o. L( }' Z$ a5 ]+ w! c
1 e) [" a) M2 T+ Q, O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保定师范学校就读的辛育龄被迫辍学。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让他深受触动。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辛育龄,在父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决心奋起抗争,投笔从戎,毅然参加了冀中抗日人民自卫军。1939年,18岁的辛育龄因有英语基础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白求恩身边工作的几个月彻底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也一直指引着辛育龄。同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 Y! h- }- g, e& B
& y% t' m7 H p" _6 Y& k 留学归来,开拓我国胸外科事业
$ k! G5 r. e* j5 C2 r2 l r h( W' O( n5 }
1951年,辛育龄被选派赴苏留学,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在苏联莫斯科医学院结核病研究所,跟随著名胸外科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包古士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的辛育龄从苏联学成归国,来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他参与了首例胸外科开胸术。' `+ ]- V1 i3 _3 I7 N
9 Y( s% V# ^- G! |3 C4 i 1957年7月10日,我国第一例胸椎结核开胸病灶清除术( Y8 T8 i4 F* [- `9 ~; X$ J
% T- W5 o* U. k$ Z 在肺切除手术过程中,辛育龄等人发现残端瘘对肺结核的远期效果有很大影响,并且由于发生率高达5%-10%,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经过长期尝试和研究,团队首创“支气管残端粘膜外层缝合法”,解决了当时认为无法根治的支气管残端瘘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肺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
$ ^% D# T0 L; k, G: u) B3 f' ^! n% k, I5 f0 |
辛育龄团队首创“支气管残端粘膜外层缝合法”' ]* [: p: G: M8 v/ J
7 ]+ H6 r* F$ r h) S$ P6 T3 m 首创针麻,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d. I) y3 B1 B% s- t' f2 N
! d" _% [ Y4 O* F% b 上世纪六十年代,结核病研究所开展了结核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系统研究。1965年,辛育龄施行的首例针刺麻醉肺切除术成为西医学习中医的代表。他所独创的针麻技术,更是直接推动了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当时,药物麻醉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辛育龄在经过大量学习、调查和思考后,认为中医的针灸可以适用于缓解术后病人刀口疼痛,而且无副作用,但当时针麻从未有运用于类似开胸这种大手术的先例。辛育龄敢于创新却并非盲动,而是在充分、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临床创新。他运用华罗庚的优选法,在针刺麻醉状态下给自己实施了阑尾炎手术,并用镊子夹皮肤对每个穴位测试痛阈,最终成功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1970年6月25日,辛育龄主刀并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国内外。这一成果与“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等成果一同作为代表性学术成果对十几个国家的外宾展示。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2月24日上午,黑格将军率领随团官员和美国新闻媒体共30余人,到达医院。通常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访华团成员大为震惊,尼克松总统私人医师说:“中国的针麻手术在美国早有传闻,多数人不相信。今天我们看到了针麻肺切除的全过程,针麻的镇痛效果是真实的。”媒体记者也说:“我不再认为是神话了。”
1 B# K H8 Y& A* u; `1 e
! m$ c+ R$ F( f: D 外宾参观针麻手术同年,辛育龄在非洲医学年会上,报告了针刺麻醉的论文,引起与会医学工作者的极大震动,吸引了数百名外国专家到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参观学习,有力的促进了中医学界的国际开放合作。0 g1 a, u7 P9 X1 V$ Q
' G; j! Y+ g6 H* `, q) e 迎难而上,完成首例肺移植手术7 I" ~! N8 m; e# y, ?5 O
; } o3 z# Q5 } 随着器官移植研究在国际上的兴起,辛育龄以其敏锐的前瞻性思维,意识到该领域的重要性。当时同类手术患者的术后效果很差,生存时间几乎没有超过10个月的。, _5 K, E3 p- C
: u# }2 A2 q) ]# T8 J 1974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参观针麻手术2 p3 Z/ a0 e9 M- W, J
" \2 b* M9 \- ?* q+ W5 Z
困难并没有动摇辛育龄的研究决心。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人员在进行了数十次动物移植实验。此项研究对肺移植的基础研究,以及肺排斥反应的特征、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肺移植的手术经验都有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人体肺移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S! T- {! `0 H2 E# S8 d2 N2 D: a5 }( @
1979年首创针麻肺切除手术获国家级奖项$ o: \+ m: s7 M3 @+ ^2 T
. t2 k3 K5 Y, ^# R6 B& P/ s
1979年1月,辛育龄为一位有11年重症肺结核史、左侧损坏肺右肺上叶多发性空洞的女病人进行了中国第一例肺移植手术,供肺在移植后恢复了功能。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抗排斥手段,致使移肺发生急性排异反应,为保证患者的生命遂又将移肺切除。术后病人健康状况恢复的很好,生活上也能自由活动。进入21世纪后我国肺移植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以辛育龄为代表的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友好医院更是迈进了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
' m2 M. d2 Y _
7 a8 v- G6 J( N% R. g# l8 Z3 W8 \ 桃李盈门,培养胸外科专业人才+ v1 I: V. K5 \8 ^8 D- ]
( o" x3 q6 N; Q" ~& w8 Y5 _- ` 在开展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辛育龄也十分注重国内胸外科人才的培养。1958年,辛育龄率队举办的胸外科医师培训班正式开班。由他牵头举办的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指导40多家医院建立起了医、教、研一体的胸外科科室。至此,中国胸外科的大框架,基本被他搭建了起来。
7 ~* i) Q- Z# ?5 C. \2 w
3 U$ u7 E4 Y% l) e p/ G. ^ 辛育龄在中国医科大学门前留影2 F; f+ v) i- F. l: y
/ t# K% T( U6 i: `4 s* Y9 e
此外,辛育龄还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肿瘤和血管瘤的方法,并创建电化学治疗肿瘤和血管瘤中心,为治疗晚期肿瘤及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了推广电化学治疗技术,辛育龄教授通过培训班的方式,为国外培养了近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
$ ]2 W' X! [! ~* ^
~/ P" @: K8 D+ |/ J/ c) B 担任院长,用精神指引后辈前进1 K; I& R3 B2 a+ m- E
; M3 w& M6 Y0 B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既有科学管理经验又有技术业务、德才兼备的医院管理人才,参加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在战火中入党、技术过硬、又有管理经验的辛育龄被选中,1982年5月,他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1984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开院,辛育龄树立的“中国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合作的平台”的发展理念,“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医院院风,传承至今。而中日友好医院也为各大医院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样板。辛育龄将“昌明进取,正道力行”作为中日友好医院的院训。“昌明”是指有是非,有规矩,有法度的先进价值取向;“进取”是指积极开拓,勇于创新,追求至善的处世态度和工作精神;“正道”是指符合道德法律,顺应事物规律,能够达到目标的正确路线和方法;“力行”是指笃实努力,勤勉工作,艰苦奋斗的现实行动。这寄托着辛育龄对医院和医院工作者的期许。
9 W" k! Y% i) ^, F- b! R
g' e( u: _8 \( V- d5 o 奋斗不止,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 Y/ c4 a) A7 k+ p! e& O/ }6 T* G8 ~( z' q( J& j8 F% A
以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为己任,辛育龄的脚步从未停歇。2003年,“非典”肆虐,已是耄耋之年的辛育龄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位重症病人的会诊,他亲自主刀为病人做肺切除手术;到2004年,在他领导下完成的胸外科手术达一万五千余例;2006年,虽然腰疾更加严重,但辛育龄依旧坚持问诊;2007年,在86岁高龄时,他还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2011年,89岁的辛育龄,在一次门诊结束后突然发现自己站不住了,这两条几乎一辈子都“扎根在”诊室的腿还是软了下来,那是辛育龄最后一次出门诊。2021年,党的百年诞辰之际,与党同龄的辛育龄被授予“七一勋章”。“辛育龄从医历程,生动地诠释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医学事业发展的历史”,和辛育龄相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郭子恒曾这样感慨。0 s6 J: A; ~. y1 B
5 O7 z$ Y/ v z7 Y3 o; Q7 l- p 辛育龄在客厅读书辛育龄曾说:“白求恩他把生命都为了我们解放事业,都贡献给中国的大地。那么我们多去救治一个病人,那就是我们多尽一点义务,我一息尚存,绝不放弃,我还要干。”工作上锐意在前,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中用最高标准,生活中低调简单……时代在变,但辛育龄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没有变。大师已逝,精神永存。辛育龄行医一生,为我国胸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工作岗位上铸就的伟大时代丰碑,将永远在人民心中铭记。
5 t# l; |$ }: n; c% K: Q
# u- G( b. m; p2 c3 Z! |" r 2021年10月,中国科协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了辛育龄教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较为系统地采集了辛育龄教授自北京胸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期间的工作、科研、学习等资料。下一步,将加强采集资料的整理、收藏、研究、宣传等系列工作,进一步将辛育龄教授传承下来的精神和学术财富发扬光大。4 K8 o8 W0 d+ X8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