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196|回复: 4

有学者介绍赵襄子,从卑微到尊贤的事情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发表于 2024-5-19 14: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5-25 10:08 编辑 " L' H6 ^/ K1 u! W9 |/ ~

5 L" d+ K* q: P, w5 w) q" Q$ p' [& Y8 T, G. ?. A9 ^2 g9 ]1 T: r
赵襄子:从卑微到仁义,一个庶子的崛起
) \! T9 p; L/ s1 d$ o2 c2 Y; h: m2 [
  天价诊费的创造者为扁鹊,自古至今无人超越。/ E% i9 s# A9 R- n  `( A

4 q$ k) T# s( f  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简子疾,五日不知人”——赵简子生病了,已经五天不省人事了。赵简子即赵鞅,晋国权臣。赵鞅生病自然是大事,所以遍请名医却无人诊断出病情。
; O1 G) B& ~( d% ^9 u: ]; k& b3 Y8 x
  “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大臣们都为此惊恐不安,于是高价延请扁鹊出诊。扁鹊诊断认为并无大碍,且等待三两天自然康复。果然,过了两天赵简子自己醒来,如同扁鹊所预言的一样,神乎其神的吹嘘了一番。事后,赵鞅直接赏赐了扁鹊四万亩田地,这诊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x+ R% P7 W3 M+ e' d1 d7 [
- K1 a4 Y& m/ S" z
  赵鞅(简子)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之孙子,而今天所说的主角是赵鞅的儿子——赵(襄子)毋恤。
. j- s  e8 V7 i* U# j8 D& j9 E
  司马迁在编撰《赵世家》时格外用心,其中穿插了不少神乎其神的故事。那么,神话故事背后掩饰或者说揭示了什么问题呢?
! Q5 g+ Z$ O( w7 K
' Q* |, q& V2 u$ J( n- a. H  先说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世孙“胡服骑射”。
; t  j( {2 E0 q9 Q( o+ u/ L$ f7 A. ~/ m8 }
  名医扁鹊诊察完以后,董安于便问赵鞅病情如何?(董安于也算是一个神奇的人物。)5 j  U+ g7 M5 n$ H

# H* @6 n  ]8 N7 @7 p, u* z. n  扁鹊说:“赵鞅血脉平和,没必要大惊小怪。早些年秦穆公也有过类似情况,神游钧天七日,必定安然无恙。”
- T6 L1 F& m. D4 f. T1 I: ?' H( p4 s4 g1 w' b+ G% y$ u* r
  果然,又过了两天半,赵鞅醒过来了,并讲述了这几天“神游”故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董安于将扁鹊的诊断告诉了赵鞅,于是赵鞅赐扁鹊四万亩良田。其实,这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为赵鞅篡权立国遮丑,给赵国建立蒙上了一层天意神秘面纱。
" _$ j: @5 k. U& q" i/ R6 [1 K* R5 `' ^* j( }8 y+ T
  这则小故事似乎很重要,曾重复出现过两次,分别在《赵世家》和《扁鹊列传》。
  h4 e- p, Y# g' u# v6 f/ b% G3 H& d
" U  G2 O1 E6 _( ~# \3 P  “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史记·赵世家》% w2 z0 j8 V9 l9 F' y4 |8 H
. f) k0 b: k* _; f: z3 _
  这句话中“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儿在帝侧”预示着赵鞅有一个儿子是“神授”,“帝属我一翟犬”预示着上天将代地赐给赵国,为赵国侵占代地寻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b6 E: M! ^! c5 A$ ?

9 N" k: H$ p8 @+ L  司马迁用这么神奇的故事引导阅读,是不是大家都想知道,赵国未来**人是谁呢?又将如何占有代地呢?赵襄子毋恤的故事就这样子开始了。9 a; _. C8 c& w# F& M; |( f

' A5 L' p' C1 o  虽贱必贵
. L. j6 F- t" B) s7 _6 f* Y
' z$ m& E, T  {- g$ B% _! C  赵鞅五日“神游”,又过了一段时间,姑布子卿就上门拜见赵鞅了。姑布子卿,这位可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看相人,据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便出自姑布子卿之口。. E, L9 h) r$ s! d" \

+ s2 M2 n; b0 Q7 J2 l6 w; T  “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姑布子卿应邀而来,赵鞅专门把儿子们召集起来,让姑布子卿瞧瞧谁可以委以重任——继承赵国君位。
9 W$ a# V& T1 w9 F& ^+ M" E, Q  y
7 O0 n  g+ U7 c  姑布子卿看了一圈,摇了摇头说:“没有合适做将军的人选。”( U4 U9 n! u" \; G

" ?) A+ n& |/ n! c  ~" V0 C2 Q# y3 Y  赵鞅说:“难道赵氏要灭亡了吗?”
0 w/ r: t" o( T  s: \* U9 u& W4 J
) P3 o1 i; X' H: P7 J" R  姑布子卿:“我在路上曾经看到过一个青年,大概也是您的一个儿子吧。”6 |  n. o% q% t

7 ^$ ?$ Y8 F4 Y) J  根据姑布子卿的描述,赵鞅把赵毋恤叫过来。
. ]8 q* j9 b0 @( D- r
6 U1 a* W2 K6 L0 @  “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司马迁细节描写用心良苦,赵毋恤一到跟前,姑布子卿惊讶地站了起来,并且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就像刘邦赴宴一样,老丈人不自觉地站起来迎接。& }, Y1 [" |6 m0 Q& T, B  u1 j
! `; ]$ E8 k$ Q, d0 |8 ~
  赵鞅“神游”的预言,第一神算又从众儿子中挑选,赵毋恤的出场可谓下足了功夫。这是赵国太史的杰作,还是司马迁有意为之?( D; Y$ ]. Y- I! F6 h

) g* N3 Z6 I4 Q3 H0 d- |5 b  不过,赵鞅对赵毋恤的庶子出身表示怀疑,于是对姑布子卿说,“这个孩子出身卑贱,他妈妈是翟族的侍妾,怎么能说尊贵?”$ g% }" U% A8 x3 M7 B' n
! w9 x: O7 A$ U4 |% e5 l- U
  “天所授,虽贱必贵”,姑布子卿不以为然地说,“上天安排的最大,就算他出身低贱,也必定会拥有尊贵的地位!”
1 P% h* P) O) y2 e- G* g. }; a  W5 q* W; S5 T7 O3 _%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西周以来的规定,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宗法制度。王室宗族的继承者,必须为正妻所生,而且还必须年龄最大的,不管他贤能与否。, U* O8 n6 H6 \3 A2 ^, Q3 {

  f: B) `: a/ y5 p" O8 G  但是,作为执掌晋国朝政的权臣,为了选择强势的**人,让赵氏权力有效传承,赵鞅必须选择优秀的孩子,那就得打破固有的制度。
* L) S" h7 R) z$ G7 |# T* C; G4 \; ], V' h; H
  既然需要颠覆固有制度,就要想方设法来破解,于是姑布子卿发挥作用了。
! c4 z+ c" P+ w8 I$ I  x  V4 M) z0 ]! w7 u
  常山寻宝
, I/ M' z5 b/ m, q2 B" ^
- w/ E5 d/ M: v* I- D6 S# F  有了姑布子卿的判断,赵鞅格外关注赵毋恤。“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赵鞅召集所有儿子谈话(类似于官吏考察),发现赵毋恤果然是最有才能的。
" @4 O- U. D  p0 U/ L% O% }4 r
: \: l: U# G$ M. ]' I, X  但是,废嫡立庶关乎宗法制度。赵鞅不能草率行事,必须慎之又慎!
8 ?- U  ?, a$ [/ C$ Q. x. Y1 Z' U) n8 R- @
  一天,赵鞅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上藏了宝符,谁先找到就赏给谁。”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被赐“宝符”,那就等于拥有了兵权。& l9 E* C9 b5 A4 h  l0 f  G

+ H4 x$ P3 x  F  L( ?" i  于是,儿子们就都急忙跑到常山上去找,却并没有找到父亲所说的“宝符”。5 N8 d) g  ?+ t% ]

8 ~$ y) ^9 Q$ w" O2 \  但是,唯独赵毋恤例外。他回来后,说已经得到了“宝符”。赵鞅心中一惊,“来,说说看”。2 V$ Y8 y9 q0 M% `' u5 r' b

, i# l; x( b& F, X# o  C& x9 I  “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赵毋恤意思是从常山上居高临下俯视代国的一切,代国可以攻打并占有。$ m# m) k. B' u- z7 ?

+ D. F2 w4 F) K/ G  b* y& _( i  赵鞅听后心中暗喜。其一,赵毋恤的说法暗合了他“神游”的梦境:“帝属我一翟犬”——即赵氏将会拥有代国的土地。其二,赵毋恤与自己心灵相通,后续赵氏有了依靠,所以最终确认赵毋恤最贤能。/ n- y: Z2 ~" j" i6 Z

2 c0 E% b9 q  S8 r, m! k5 F4 v  “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赵鞅采取了当时最大胆的举动,废除了嫡长子伯鲁的太子之位,改立赵毋恤为太子!赵鞅按照贤能与否的标准废嫡立庶,既是对周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否定,也是对血统继承论的否定。* _8 r/ i8 _' k  a3 s) {! d  [

9 n1 i/ F9 C$ {9 A7 q  从装病“神游”到看相算卦,再到探宝测试,对于赵鞅废嫡立贤,司马迁好像并不反感而是赞誉。司马迁用意不仅是为了体现赵鞅的明智,更证实了一个人的贤德与否和血统没有必然关系。& Z$ L, W5 S5 }8 b+ D" U" j
9 `6 a, Q5 i! U: K* u) ]1 C8 E( ^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史记·赵世家》1 R% U6 H( W; p- G- ?- X

+ f( ~' ^: M& i+ ?# Y% Z  其实,在赵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类似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人,她就是赵衰的妻子,她主动让出自己儿子的继承权,从而成就了赵盾,也为赵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o$ N. B0 z- n2 G! f, R/ a

: \( i+ N" s  O" B# l4 U# r  智取代国7 Z, N6 A: k, a  k
2 x; w8 W( k7 s4 }4 ]2 w' Z6 u
  磨笄山便是赵毋恤上任之后攻占代国的见证。
; S4 h6 X$ i. ^: c) u/ n6 A- ?$ R! A7 c) N0 D/ R& W
  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赵鞅去世,太子赵毋恤**,便是赵襄子。赵襄子继任即完成当年的诺言,攻打并占有代国。2 }* O1 Z, t; [0 ?' Z0 }4 W
( J& p7 n4 m- L: m2 u9 I: t
  “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史记·赵世家》3 W6 S* s0 u! D2 b0 t

1 F1 x# m; a% Z8 @5 z' g/ Q' m, V0 d) @  代国早在赵鞅在世时已经开始布局,“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赵鞅为了拉拢代国,采用了历史上常用手段联姻。
9 G6 K6 Q) C( J8 Z  M7 S* }
( H" L$ n& }2 @" ]% ^  ~  “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赵毋恤给赵鞅办完丧事,还没来得及脱掉孝服,就带人跑到夏屋(地名而非房子),请姐夫代王前来相聚。
/ X# d% X  n3 F" L% d( S4 f: O1 s5 y& ~' L* y' G4 |2 O
  代王欣然赴会,根本没料到会有什么阴谋,毕竟老丈人刚去世,而小舅子新上任,甚至认为小舅子赵毋恤宴请是为了向他讨好。
7 g3 j6 ?9 c. M3 _. H, q$ e- F  f+ N: ~
  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开怀畅饮。这个时候上来一队膀大腰粗的厨子,一人一柄长把铜勺,给客人斟酒。“摔杯为令”,赵毋恤假装喝醉了,将杯子扔到了地上。
& U& O% q1 ~/ E9 G! j; ^3 L
" I& d: B  M4 `! u$ u3 J  “哗啦一声”,代王醉眼朦胧,还没反应过来,脑袋已经被铜勺“咣咣”一顿重敲,脑壳迸裂,脑浆四溢。就这样代王以及随从官员宴会上悉数被杀。
6 d- e4 J' ^9 l) Z5 W8 j* t- Z
* {' e' D3 d- z" I# G" Q  b/ ?7 {  赵毋恤挥兵北上,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代国。
- b- \; g1 U0 E7 m) T1 Q1 W9 Z4 x5 K* p4 D; a
  赵毋恤的姐姐听到老公代王被杀,呼天抢地,她想原谅弟弟忘记杀夫之恨,这是不仁;丈夫死了怨恨弟弟,又是不义。所以,在从代国返回晋国的路上,她跑到一座山上磨笄自杀了。
, _% Q/ m; j" a
6 j! ^/ d9 ]4 ^4 m* V  赵毋恤又称为赵襄子,“襄”为谥号,意思有以下几个: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远曰襄。所以说这个字妥妥的是一个美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姐弟亲情和完成父命之间,后者是备受被推崇的孝道。所以赵毋恤才有美谥盖棺论定。) l9 S$ K$ a: |

  _/ e; ^2 O0 O' p# b9 p7 e! m% W  赵毋恤将代国作为封地赏赐给了伯鲁的儿子周,即为代成君。伯鲁即赵毋恤的哥哥,被赵鞅废黜的前太子,此时伯鲁太子已过世。
. u# C0 l; t4 M0 e( f* y
6 j; N/ Q" n2 I# h% O+ f  忍辱负重6 f# x" r' d+ H/ `: f. z3 t
7 g% u/ R9 R( ]; F) e5 |: V
  “襄子立四年,知(智)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赵世家》中此处记录与《晋世家》存在矛盾,推算应该是“晋出公十七年”的事情,这一年赵鞅简子去世,赵毋恤攻占了代国。
& s8 [% Z4 b' ?% _8 E
; T" I" S( C6 \9 l$ @  晋出公对四家私自瓜分范、中行封地十分不满,于是企图联合齐鲁两国共同讨伐智伯、赵、韩、魏。四大家族一看大事不妙,先下手为强,直接率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逃亡齐国的路上呜呼哀哉了。
1 J) M* C5 P' `6 u4 H$ v: q
) C: G: A; V* G% q  `/ e  知氏在瓜分范、中行获利最大,成了四大家族的领头羊。随后,智伯扶持了晋懿公(《晋世家》作晋哀公)继任。“知伯益骄”。司马迁用“骄”字说明此人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如果“益骄”两字连用预示着此人已处于顶峰了。
) x% U% b# w0 P" y# C3 W5 V' _$ p$ e! R
  智伯贪得无厌,于是向韩氏、魏氏索要封地,韩、魏乖乖地纳地进贡。然后,智伯又向赵氏索要土地。赵毋恤深受父亲赵鞅信任,岂能轻易割舍祖上遗产,断然拒绝智伯。
% ]' k. ^' f0 l$ S0 p; G
7 B' Q, {' t" F; u1 q. w" o  于是,智伯裹挟着韩、魏一起攻打赵氏。根据推断,应该是晋懿公(晋哀公)四年。
7 w/ Y  H( K% c: m, O( O7 t$ F  ]" m7 ?' b' R5 s! F- C
  赵毋恤为何敢于拒绝智伯?
4 T' p" D" w; U" r1 J
2 ^% S1 V6 z6 x8 W4 \* x  一来,赵氏势力发展迅猛;二来,为报仇雪耻,此前攻打郑国时,智伯曾侮辱赵毋恤;其三,关键一点,赵毋恤年轻气盛,刚**四年,况且 又是赵鞅委以重任。( h( e5 X; `! |
# x% M7 c0 B8 D: Z) z: z
  “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晋国公卿之间争权夺利,赵鞅在智伯威胁下,赵氏重臣董安于自杀谢罪。晋定公二十一年,赵鞅打败范氏、中行氏,从此专权,封邑与诸侯相似。/ q& M  O% A0 H+ C0 b# d
9 {& E, k+ i# o. P9 `* c
  晋出公十一年,晋国攻打郑国,智伯率领晋军作战。此时,赵鞅生病,赵毋恤代替父亲协同作战。在围攻郑国时,赵毋恤备受智伯侮辱,然而赵毋恤忍了。
. w7 ~  \- `8 E* ]6 j' ?# R; _/ c" Q; [3 V. w7 u5 g: B8 H
  “知(智)伯醉,以酒灌击毋恤”,在酒宴上,智伯喝醉耍酒疯,或者逼迫赵毋恤喝酒,或者拿着酒杯敲打赵毋恤,言行举止极具侮辱性。所以,“毋恤群臣请死之”——赵毋恤的随臣难以忍受智伯的侮辱,要求以死抗争。但是,赵毋恤却劝阻了,“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诟”。赵毋恤虽忍受了屈辱,但心中埋藏无尽的怨恨。
: ?5 A* _! c8 |1 G- T! ~
5 ~' Q" J! B( y0 C6 f  智伯带兵返回后告诉赵鞅,“赵毋恤这小子不行太软太面,这个太子还是换了吧。”赵鞅当然不会听从,而赵毋恤对智伯已经不是怨恨了,而是更深的仇视。
# W0 c2 d, S5 _1 J3 Y3 ?/ \5 m; o, t) E3 _* n% I' I8 E% o& j
  晋阳之战
6 C) A3 f# a% n  C! v, T. g3 J2 I
# r: b# z# d  q9 z! b- M% Z# S  智伯率三家军攻打赵氏,赵毋恤带兵逃到了晋阳。赵毋恤逃亡晋阳之前,曾与群臣商量选择哪个城邑固守,最终赵毋恤人和的晋阳。虽然晋阳并非兵精粮多,城高池深的城邑,却坚守了一年多。: b: f2 u8 D: R' o; g3 g
) `( i/ r6 t$ n9 h) i
  夏季来临,智伯借雨季水多,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皆有外心”。晋阳城老百姓没有丝毫动摇,但是群臣却有动摇之心。1 @) B  @' ~6 x6 n; q& |7 \1 y+ S

( a" ]8 l/ C; e% q# h  晋阳城危在旦夕,赵毋恤充分估计了形势:其一,韩、魏两家作战一年多,耗费太大;其次,韩魏是在智伯胁迫下,本无战心;其三,即使战胜晋阳,韩魏无利益;其四,战胜赵氏,知伯下一个目标便是韩、魏。
7 M0 y7 e- z; c# I3 N& r& r* a
9 S- m1 }; v9 C# g5 k: r9 @/ W# K  于是,赵毋恤趁夜派出丞相张孟同秘密联络韩魏,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1 `. ]2 V; Y' Y0 T0 J0 G( s; v6 t& ]
5 e1 z( g1 e8 z, Q
  “城不浸者三版”,晋阳城被水淹没。智伯巡视河水灌注情况,魏桓子驾车,韩康子陪同。知伯指着晋阳城很骄傲地对韩魏两家说:“原来水还可以灭掉别人的国家,现在知道了。”
- E' y+ B, I) f$ U# e, d* Y- \! r
0 V3 x1 h1 L  [5 z% O9 a  智伯这句话出于傲慢,炫耀战果本来没啥,但后面一句话却惊坏了韩康子、魏桓子,“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国都),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国都)。”# G4 F8 Y8 d1 c1 j5 h1 D9 _

8 Z6 `7 `5 @( A  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史记·魏世家》
0 O# e5 \; R; ]9 h0 Z$ A, e
- X, B' n% [2 H: N8 d: O/ _  司马迁对这一段记录确实挺有意思,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个人同坐一辆马车,魏桓子、韩康子两人在知伯眼皮子下,肘脚碰撞之下即达成协议。可见,韩魏对智伯的胁迫早已埋藏于心,只不过需要找时机挑破。
5 P: U! k/ f6 p5 j
: W5 e) h0 v8 _; `% J  智伯围攻晋阳功亏一篑。在赵毋恤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而智伯的颅骨被赵毋恤当作了酒器,继而刺客豫让出场。
) j) p0 n+ H7 v6 V. u! ]1 E! |+ M- b, ]3 Y  I7 h$ N
  晋国从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而赵氏则在赵毋恤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d2 B# J2 g* W" V

+ b: G/ A& V; B  Y  传位风波
; ?, v9 |! Z9 O7 l1 Q
. N$ x' \& e3 {! w- m* c: D6 P2 d  赵毋恤即位不久攻占了代国,并把太子伯鲁之子周封为代成君。让人吃惊的是——赵毋恤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赵浣立为太子。赵毋恤二十三年死去,赵浣继承了大权,是为赵献侯。
+ v2 Z4 r( @6 ?* M9 d* ~. H8 R9 N2 F  {! l2 |4 t5 `
  这种行为被理解为赵毋恤尊重宗法传统,反映了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赵鞅简子挑战宗法传统传位庶子,而赵毋恤回归宗法传统嫡嗣继承,两者同样赢得了当时人们的敬重,也为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起到作用。
$ ]$ C4 K# ], c  `" s' L' M! Q; F; }8 g. ~
  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史记·赵世家》
" X9 W" a9 P9 _# O/ N9 j
+ |' F  x6 ^; O& G( t  赵毋恤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国人说:“赵桓子做国君不是赵襄子的本意。”于是,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又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侯。& z% j. D$ ?4 g  d
2 _+ c+ S" ^$ C9 L! n8 n
  赵毋恤十分注意维护赵氏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毋恤也不再那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7 T! S8 j; S) v, ~; N

4 L3 J3 k/ [  J: |8 z$ m! w  赵韩魏三家**智氏胜利,赵毋恤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大家都认为高共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功劳,以张孟同为首的群臣对此提出异议。
5 q' @  i+ m2 K1 a
" N$ ^! G7 K, S  “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但赵毋恤力排众议,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家族的统治。
# Y9 a3 y; X2 s) p+ p  G8 {, r, e1 w& V& u
  “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赵韩魏三家**智氏,瓜分了智氏土地,赵氏在赵毋恤带领下逐渐成为三家最强的一个。$ H' }# y) H7 i4 R/ p8 G. m! m' N

6 M+ I9 f6 y9 \, c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鞅、赵毋恤父子两代人努力下,内部注意团结,向外不断扩张,又能把握时机,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 B9 E6 S' K) R5 J5 `0 ^, e/ G1 o' I6 |, m- s7 h$ i+ \' {
  义释刺客  q9 Y, H+ ^. S  y4 a

9 Q7 J7 ]' ~: ^2 u  智伯失败被杀,他的门客豫让逃到深山中躲藏起来。司马迁之所以将豫让列传传名,并非其武功卓越或刺杀英勇,而是豫让的段子。豫让挤入《刺客列传》,更像是人生价值的布道者。6 N# h# h/ R% F# F- {1 j

- V+ i! G( }* i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豫让的首发段子。
1 E, Q+ b" {( L4 @4 Z: `, l! d+ ^7 J! O- |' O( B8 ~; H6 V$ a1 w5 K
  躲在深山的豫让时刻不忘复仇。于是,变更姓名假扮为服刑人员,潜入赵毋恤王宫中粉刷厕所,打算趁赵毋恤上厕所时行刺。8 U( P4 W2 G: }

7 k$ p" g1 M' G1 o4 r  “襄子如厕,心动”,说来也奇怪,赵毋恤上厕所心扑扑直跳。于是,拘问粉刷厕所的人,发现了豫让并将其逮捕。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欲为智伯报仇!”& f6 A% y) Q! R2 E: e3 Z$ ~/ Y

) Z8 a# q1 e8 f# ?/ ^* S: a  赵毋恤被豫让感动了,“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让侍卫放走了豫让。
# L# E( a( s" b2 M0 S$ Q; Y1 C5 O$ n5 W8 _! S- q
  过了不久,豫让为继续报仇,用漆涂抹在身上使皮肤溃烂,又吞下炭火使自己声音嘶哑。豫让再次乔装后,沿街讨饭,他的妻子路过都不认识他。# ~0 e# _+ n# a
9 s8 c1 `: i' {  Q0 k& I" M3 a$ `
  但是,豫让却被朋友认出来了。“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毋恤,一定会得到亲近信用。那样子,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朋友给豫让出主意。
1 t7 q( g# K  ?# |' P
7 c! I) f& C* h  F  豫让说:“侍奉人家,又要杀掉他,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我选择的方式固然非常困难!但是,我之所以这么做,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F9 R7 v& l9 d9 S) Q- F

' y& _9 B; E$ |  U3 i# }/ @  再次行刺,赵毋恤又躲过了一劫。豫让藏身赵毋恤路过的桥下,过桥时马惊了,豫让再次被发现。6 B# j) c2 |, x3 A

* M4 Y% c2 e: G- c' P9 m  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伯消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伯效力,为他刺杀我?”1 S4 s' r1 e, i7 M! C

; ]0 |7 W  Z6 l, R5 o6 B0 G  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赵毋恤虽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 Y9 j; Z7 Z7 f7 p: R9 G; a8 A

# Y5 }1 c: Q+ w" Y  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邑!’”豫让三次跳起刺中衣服,算是复仇了,随后自杀。* e' ?6 ^. F4 ~2 [

  F: z4 {  H! r( Y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赵毋恤不杀豫让既成就了他的英名,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仁义之名。% E+ ^# m8 r, S# _' \4 K+ d

2 @& ~8 j5 c/ ?8 l+ b- A' L3 b  赵毋恤在《史记》中的形象还是比较丰满的,除了《赵世家》,《魏世家》和《刺客列传》也有相关内容。前后互相参照来看,的确不辜负赵鞅简子的选择。这也是赵国能够崛起的关键所在。) A( T: p9 x$ B, p5 f; C. T  T' S$ T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4: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5-19 15:34 编辑
; T& j0 ~$ ~7 F) Z7 b$ B/ p4 L$ }5 T8 L% p7 ~  y& C% L( U% W- V
文中所说扁鹊诊断赵简子的年份不准确,3 ~0 D) m. r: c2 m$ J. `8 h6 U
“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简子疾,五日不知人’——赵简子生病了,”7 t" Z- o; E" f4 C6 _
扁鹊诊赵简子的病,应该是公元前497年,这一年赵简子杀了邯郸赵午,引发了晋国六卿之间的矛盾,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
. c, |  l% @9 k( e$ p, q: L
# [0 X6 z: J+ P1 h' _
& h5 A& z" p- t$ Z& K5 v, H“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赵鞅去世”,这个说法,补充了我此前查阅的赵简子生活年代的知识:7 A/ g) Q- H4 y0 z0 i; z% J
百度说
" I, V9 j/ C( g! A* r/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p0 D3 g. o$ e2 J0 c2 u4 A( ^+ ~: K

8 k7 R0 R0 r0 w赵简子实际上应该是公元前458年逝世,
% @+ z4 V3 M4 f# H《史记·赵世家》说:“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
1 A+ j1 f" _' {( x5 {
6 d: Z" v, B9 R1 k+ \/ I2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5: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5-19 14:59& L" C* H6 J# c" c: V7 J& n
文中所说扁鹊诊断赵简子的年份不准确,
# T7 x) D6 d% T1 U0 m* a  ?  N“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简子疾,五日不知人’—— ...

# j" l( n* U4 \* u5 b, v. b" b- W+ z赵简子:
7 ]* E2 @* A- e& [% n( s2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赵简子在位,晋顷公之九年(前517年),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4 w, T8 d& X/ b) _8 k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 s3 h2 p  Q: V4 A9 }+ U) P
赵简子在政治舞台上,一共60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