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29|回复: 4

转帖:玛噶尔尼的礼物和变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发表于 2024-10-21 17: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10-30 14:47 编辑 ! Z3 R7 z& u9 s) y

! z$ M$ w" c. }9 g% o  Z0 }- c. r
玛噶尔尼的礼物和变局
' K$ H  b# m1 B9 L  M& Q' l3 x
. r* t# j* \3 |7 k# ]
# e, u5 A+ X4 p: e4 g' u

  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120年前,也就是1894年8月1号,中日正式宣战,从此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并影响了世界格局。从1日开始,中国之声联合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推出50集专栏节目《真实甲午》,以1894、1954、2014三个甲午年为历史坐标,通过每个节点前后的海军之变和国运之变,揭开历史的真实细节,追问中国战败的真实原因,探求中国在海军、海权、海洋的主张和思路。今天为您播出《真实甲午》第二集——玛噶尔尼的礼物。


2 A8 \: E# u4 S" x6 ^7 k

  礼物和变局,这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它确又密切相关:玛噶尔尼使团那600箱礼物预示着这个变局的开始。1793年是乾隆皇帝83岁大寿,这一年,英国政府派了一个700人的庞大使团,由玛噶尔尼率领携带着600箱的礼物给乾隆皇帝祝寿。这600箱礼物中既有天体仪、地球仪、望远镜和热气球等新鲜玩意;特别是礼物当中有铜炮、开花炮弹还有自来火枪,也就是后来的步枪,还有一个军舰的模型,这条军舰就是英国海军著名的“王子号”军舰,这条军舰上能载110门火炮。


/ u, T0 X* d" w# b$ w

  但是玛噶尔尼没有想到,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对这些礼物不屑一顾,那些东西不仅被锁进了大内的仓库,玛噶尔尼当时带来的先进的武器火炮和炮弹以及军械舰船等等被扔到了圆明园里,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了圆明园,这些“利器”仍然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为什么乾隆对这些礼物不感兴趣?因为乾隆认为,这些船和炮对大清没有用处。他认为我们的国防用不着的,中国的西南是高山阻隔,北面是大漠,东南濒临大海,中间是辽阔的平原。这决定了古代国防在很长时间里面它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的草原。他们把大海视为了天然的屏障,所以中国古代要修长城“以御外敌”。


8 y0 k% \8 B0 Y6 S' T" E

  清王朝在统治全国后,认识到了离岸岛屿对大陆的门户屏障作用。但是为了平定沿海疆域的形势,他们仍然实行了严格的禁海令,这虽然对巩固统治是有益的,但是却让曾经的海洋大国在“大航海时代”落伍于世界。玛噶尔尼到中国来,他观察了中国,特别是观察到了中国的军事。他一路走来都在搜集整理大清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信息,并且向国内写出了专门报告把他观察的情况以一封一封的报告书的形式向英国政府做了报告,他还写了一本书《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录了他这次中国之行。


, ?! C$ h2 Z" T$ i0 w5 ^0 u' P( [9 I

  在玛噶尔尼率领的使团准备离开中国的时候,清政府特意安排中国军队列队以礼欢送。这使玛嘎尔尼得以近距离观察了清朝军队,他对清军大失所望,用玛噶尔尼自己的话说:“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我们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他的海岸舰队”。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变局来了:仅仅48年以后,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就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玛噶尔尼没有想到,他所写的那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成为了英军在中国作战的“指南”。

  (原标题:[真实甲午]玛噶尔尼的礼物和变局)

& p  Y- a  F#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7: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使马戛尔尼在跪拜礼节上得罪了“天朝”  {; f" A. ^+ N9 e. a$ P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30日17:36  看历史0 e, q( m. j& E, P7 c. W
  在赐宴当晚,帝国为远道而来的使臣们表演了中国戏曲。其中,有乾隆亲自编写的昆曲《四海升平》,这可是难得的殊荣。开场是文昌帝率十六星神由金童玉女从仙楼引领出场。文昌的唱词,全是《尚书》、《诗经》、《论语》等经典中赞美上古圣贤帝王的文德武功。(叶晓青:《四海升平─乾隆为玛噶尔尼而编的朝贡戏》,《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8年2月号)- J4 ~0 r$ x& M3 h8 y
# J: }# r/ u- I0 L- o) x
  戏中,星神和水怪大战,英国使团看得如坠五里雾中,出于良好的意愿,他们以为这是一出关于大地与海洋联姻的戏,未曾看明白,戏中已借文昌君之后,说出清廷计划:“英咭■国贡使等,进表赐宴毕,不日赏赉遣还。”
5 Z* c8 \' b! r( H
: g: u) }' T4 a, [  所以,当马戛尔尼回到北京,被告知要立即离开中国时,他们完全被中国人搞得不知所措。有学者认为,乾隆态度改变,是因为英国国王的礼品单太厚了,“夺走了乾隆的优越感”(叶晓青:《四海升平─乾隆为玛噶尔尼而编的朝贡戏》)。
3 r1 z6 f! S) ?
. x% A5 L+ R  B; f# ~# _6 G" U  额尔金之火& p& ?9 Y7 `4 O2 w1 q4 |' v" d* \
, \* Q! p, v4 J; M& ~
  《看历史》本刊记者┃刘永峰
1 |" ?+ r& A( Z6 y- N/ F& M& |. K$ ]7 p( H  {% E
  纵火者原本以为打击的只是皇帝本人,但是随着“人们关于真龙天子——火烧圆明园的惩罚对象——的记忆”的烟消云散,整个民族都感觉受到了凌辱和伤害。
! X2 z% j/ k) a- f. \8 D6 d5 J3 v- Z4 ~4 |. ]8 U- D+ c1 S
  1860年,10月13日。又一年秋天,肃杀的气息,开始笼罩着大清的皇都。天底下,北京的城墙依然巍峨气派,但是人们知道,它正面临着倾覆的忧患。* u5 s6 y  R8 _! Z6 c
+ ]$ M4 C/ n. J4 @: h' m+ J% Y
  自英法军队在八里桥大胜清军、咸丰皇帝闻讯出逃以来,北京已是一连多日城门紧闭。城外70米处,法军的四门加农炮,炮口冷静地对着这座大清皇帝遗弃的都城。而城北约250米处,英军的大炮也对城墙虎视眈眈。联军已用非常蹩脚的中文通告全城,若13日中午清政府依然不肯签署和约,那么武力攻城将不可避免。
6 ]+ i+ @8 K) q5 o
9 V( R  Y% O0 c! y  将近正午的时候,在北城墙的安定门,慢慢打开了一道缝隙。“因为战败而沮丧,因为圆明园被抢劫而吓破了胆”的清政府,刚刚许诺将此门让出,英国人拿皮耳将军便率领200名英国士兵小分队,抢先一步进入城内,在《上帝保佑女王》的乐曲声中,将英国的国旗悬挂在一根高高的旗杆上。一刻钟后,随后而至的法军,也使国旗飘扬在了北京的城头。
5 R/ I! m6 m6 j8 P- x8 h6 ^# p& |* b7 x
  就这样,不费一枪一炮,英法联军“攻破”了这座由“土石筑成的庞然大物”。一位随军记者写道:“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已经被英法联军占领,而人们吹嘘的这座天国帝都,以及这座皇城永远不可攻破的神话破灭了。”(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
8 C) p8 c: J; h; U) G4 k% R: C% y0 W: T& z5 y- t
  至此,在军事上,这支涉洋远征的几千人马的队伍,已经取得了最好的结果。然而,武力上优势的局面,却依然令这次“远征”看上去前途暗淡。他们劳师远征,本为觐见皇帝、签署条约而来,但此时咸丰却已远走承德,留在京城负责外交谈判的恭亲王却迟迟不肯露面。而此前,在天津、通州,两次与清廷和谈破裂的经历,都令人对未来外交的形势难存乐观的打算。6 L* o4 _6 @$ m5 s# L- {2 G

; I& A2 q( c- G  当大清朝最坚不可摧的一座城池也被轻而易举地占据以后,英法两国发现,真正阻碍签约进展的屏障并不是城墙,而是清朝不肯放下的“颜面”。" x" }+ D' w$ T
' f0 F) K- P' G! L' e
  ■ “天朝”的颜面
. \2 I+ t3 N% J8 f- `8 T
3 j/ A$ G# n. B* N  1860年,直到欧洲人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大清帝国依然在“天朝”的幻想里沉浸痴迷。“天朝”之外,皆为蛮夷,海外番国,均系臣属。中华帝国高高在上,中国的皇帝则自比天下君王之主,各番邦首领在他面前,都要俯首称臣。觐见“天朝”皇帝时,不仅言谈举止,而且行为辞令,都必须按照严格的礼仪规定行叩拜大礼,以表示自己的“卑下和谦恭”。
! }' ]/ U6 l5 w) w
& u+ \+ U8 O+ M' A  e  正如法国人布立塞在《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序言中所说:“中国的当政者,深信其数千年文明及文化的优势,他们自认是天底下唯一的文明。由于对现代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这点上:他们确信中华帝国是世界中心和天下主宰。他们蔑视西方人,将本国的众多祸患归罪于洋夷,他们对西方肆意强加的产品与技术不感兴趣。北京的朝廷梦想保持一个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帝国,因为凡是外来的,都是有害的、致命的。”
8 T: b* s! N2 h; H8 G
. L/ O- h3 ?/ R- M7 |: _$ j  因而,1860年,当英法两国远道而来,提出开放贸易、觐见皇帝、建交外交关系,并在京城派驻使馆等一些要求时,他们发现,大清帝国对他们简直没有一丝无好感。“天朝”认为,历来只有贡使才有资格进京面圣,而且在大清过往近200年的历史上,只有当朝廷盛典或皇帝开恩的年份,外国的使臣才被允许短期地进京。而英法这些外夷竟要在“天朝”的皇都中派驻大使,简直是异想天开。这是“天朝”不易的规矩,破坏这一规矩,咸丰皇帝将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 K9 R. F( x7 u1 E* h
3 |7 o; S4 B3 r; H6 W
  若英法使团必欲进京,则在仪式上务必服从清政府的安排,这是关系到“天朝”脸面的问题。在天津,就是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成为和谈破裂的导火索。诸条款协商完毕后,赴京换文的仪仗队人数成了双方争执的最大问题,钦差们表示,过大的仪仗队将是对皇帝威严的损害,容易被误解为是向武力让步。在通州,又一轮的谈判,跪拜的问题再次使谈判陷入僵局,中方表示,除公使见皇帝必须跪拜外,其他条件皆可让步,而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则始终坚持“要面见大皇帝,亲递国书,立而不跪”(王道成《北京学研究文集》)。
* r9 ~- C  d: P$ T) k8 M3 |7 u4 X2 G9 V* f" N
  在西方人面前,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这已不是第一次在“叩拜”问题上产生冲突了。早在67年前,准备前来与清朝建交的英使马戛尔尼,就是在跪拜的礼节上得罪了“天朝”。乾隆皇帝降旨,终止英使的活动,并且在给英王的敕谕中,傲慢地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又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因拒绝叩拜,也被嘉庆皇帝赶回国去。嘉庆同样以生硬的言辞致书英王:“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一直到后来,在这类的事件里,大清朝都以天生的优越感,一次次傲慢地羞辱着西方来的使者。$ N& _7 y8 e8 A$ R! C: E$ [
; c! b% r" s7 }. p! Q
  如果说,之前西方人还可以对清朝的傲慢忍气吞声的话,那么这时,他们,尤其是英国人,与天朝打交道更喜欢用强硬的方式了。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它已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并且,一个盛极一时的,势力遍布五个大洲的“日不落帝国”,也正在崛起。+ m! P; L7 f2 r8 I

" I$ v- Q# ?$ F6 O' Z  伴随着国力的强盛,英国人的优越感也日益强烈。他们相信对任何地区而言,自己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军事上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上的优势,即白种人、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优势。“中国人将他们称为‘蛮夷’,他们感到好笑。他们满脑子殖民思想,有些人的身上还表现得特别强烈,不可一世。……他们同中国人打交道,光凭威胁、大棒政策和诉诸武力。”(布立塞:《1860:圆明园大劫难》)
) f1 x, Z( v9 l4 v! C! D  R* i
/ J2 ~/ f" n9 U1 r* `; v  于是,当不可一世的西方人,被同样傲慢的“天朝”的钦差们告知,面见皇帝还要叩头时,他们简直怒不可遏。在西方,这是“自由臣民”的尊严与荣誉所不能容忍的。正如1859年,美国公使华若翰被告知须行“叩头”之礼,才可觐见中国皇帝时,他的强烈抗议:即使在本国总统面前,也绝不跪拜,男人只是在“上帝和女性面前”,才肯屈下双膝!
+ L* n, W; H2 W
4 z0 G7 G8 y" Q2 `  9月6日,天津和谈破裂后,英国大使额尔金勋爵在写给妻子的信函中,就忿忿地说:“我又要开战了!愚蠢的中国人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这正好给我一个统领大军长驱直入北京的绝佳借口。”他说,中国人如此不恭,他决定断绝和谈,立即向北京进军,不再以和平的方式,而是以战争的方式。! [* l9 g$ W+ I

2 t$ n6 [) f% h2 o. L4 S  ■ 火烧圆明园5 x* H9 F5 w! R7 l$ i- g2 C5 s

( V9 R8 J8 c2 I" _- P  和谈无效后,清廷扣押了前来谈判的英法使节,作为人质,以逼迫联军退兵,并命僧格林沁率2万名蒙古勇士,于八里桥一带阻击联军。- W; |' [$ C' C- V% U
% ~/ [0 K) U8 Q, u2 d- n- L
  额尔金和他的同伴们,则带军一路北上。9月21日,与清军在八里桥相遇,僧格林沁溃败而退;10月6日,占领圆明园,洗劫两日;10月13日,占领北京。
5 c/ s7 p7 o) I: e3 Q' Q  f, g. \8 p9 m
  11月,是联军很早就已预定的撤军日期,在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去面对严寒,对“远征”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1812年,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溃败就是极好的例子。此时的北京,“人们已感到了冬天的预兆,远处的山峦已有白雪 (微博(http://t.sina.com.cn))盖顶,北风吹得一阵冷似一阵。”(布立塞《1860:圆明园大劫难》)冬天来临前,留给签约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若暂时撤退,明春再来,则意味着清朝又一次拖延外交的胜利,而英法两国将会遭到整个西方的耻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8: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清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8: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10-21 18:00
& ?0 }; d7 q* [2 Z5 l4 [. J3 d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西 ...
. g7 \* a) j/ ?$ A/ C* N& n) g
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的航海情况是如何评价的; k( f- ~) d7 I$ R. v9 z1 D
wazjdb2013.04.24分享举报
3 l4 A* q4 `( s8 j! _0 x; Z) M1个回答8 X, L$ ]' y$ F
tsyemzw: R( t9 V( f1 }5 `$ d2 O* `8 R
2013.12.31
, t/ d$ j0 m- V# O满意答案
6 @% Y( r+ y0 p, w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是刻毒和愚昧的,是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大倒退的重要原因。《清代前期海防:思想和制度》一书的作者王宏斌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比较“明代中后期中国出使琉球使臣所乘封舟尺度如下,1533年封王尚清,舟长17丈,宽3.16丈,深1.33丈,造船度量约为537个单位;1633年封王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这样的船只和欧洲当时一般的商船是差不多的,在同一个水平上。到了满清时期“1663年封王尚质,张学礼出使乘坐的封舟长18丈,宽2.2丈,深2.3丈。
% H4 T5 U. {  R- R- i( l$ V. Y3 r" m
1 ^- L9 s$ k7 x            1684年,长15丈,宽2.6丈 . N6 Q" j7 n) Q+ C2 t! Q* X
            1719年,长10仗,宽2.8仗,深1.5仗 9 E# C: I) T# V" {+ O7 r% `4 B
            1756年,长11.5丈,宽2.75丈,深1.4丈 , U. ?) D* a2 [4 Q. f
            1800年, 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 x% X# C9 L5 v. q! H$ ]              
6 j, M8 V; q% }7 m. ]) ?) w            赵文楷问为什么如此小,‘抚军以闽县海船但有此等’对,由此可见中国的民船制造技术,在满清统治时期是处于不断退步的过程中。”
/ z; x6 i: z- ]$ r9 j8 k6 r4 I
; L9 U$ B7 @5 y+ o3 ^            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宏斌明清两代的海防思想做了一个对比。明代的海防思想是认为敌人来自海外,应该把它堵截消灭在海上,而满清统治者是“重防其出”,认为海上的敌对势力(反清武装)出自国内,必须严格限制出海,断绝接济,所以“重防其出”的海防主要对象是国内,岸防是重点,水防是辅助,“限制民船制造规模,技术以及航海能力,把移民海外视同是叛逆行为,勒令禁止”。 . g, c& \4 T. T0 `8 j0 r  }/ ?0 Q4 I
              
, c; K5 |% v, U, l: {            显然,满清统治者始终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康熙统治下的满清始终认为:“海外如吕宋,葛喇吧等口岸多聚汉人,此即海贼之薮”,于是要求禁止南洋贸易,还要控制渔船商船。接任的雍正也不逊色他的父亲,这些满清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对汉人的恐惧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连渔船他们都觉得不放心,认为广东的“拖风渔船规模大,可以冲风破浪,恐生奸猾,建议全部拆毁”,有人提出反对,认为渔船太小了,根本无法深入洋面捕鱼,雍正听了之后坚决否决他的反对,于是廷议的结果是“广东渔船梁头不得过五尺,舵手不得过五人”,雍正的批令是“禁海宜严,余无多策,尔等封疆大吏不可因眼前小利,而遗他日之害”。但是这样的限制,还是不能让清廷的统治者走狗满意,“不知梁头虽系五尺,其船腹甚大,依然可以冲风破浪”“请议定其风篷,止许高一丈,阔八尺,不许帮篷添裙,如果船篷高阔过度,即以奸歹究治”,此外还要对淡水携带加以限制。可笑的是满清统治者甚至把船只压舱的石头都看成对他们的统治有威胁,在乾隆统治下的1756年,规定“出海渔船,商船每借口压舱,擅用石子、石块为拒捕行凶劫夺之具。嗣后,均止许用土坯、土块压舱。如有不遵,严拿解纠”。
5 m# U* z" f5 t. D& a' i               8 _! d7 e+ U. R3 ^
            明朝末期荷兰屡次在军事和贸易上败给明朝,可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荷兰便改变了这种颓势,因为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贸易能力随着满清的摧残而荡然无存,而满清统治者还一再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侨上万名,鲜血把河面都染红,史称“红河事件”,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是怎么说的,他感觉很高兴,觉得荷兰人帮了他的忙,他说“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注:满清这种伪朝,乾隆这样的鞑虏它们居然也有脸皮以窃封自己为‘天朝’真是无耻之极)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乾隆的意思是这些人,他本来就想杀掉,但因为鞭长莫及,杀不了,现在荷兰人帮他杀了,他觉得很痛快,所以叫做“孽由自取”。这就是满清禽兽皇帝们的心理了。若是明朝海军尚在,若是明郑舰队尚在,被打得只能买明朝令旗以求不被劫掠的荷兰人敢如此作为吗?   T$ K- ]8 F! |) D+ L! x+ Z9 I
               : `! _3 g) |. c0 T
            等到了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距离明朝海军出动500艘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艇之一福船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歼灭日本海军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著)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8: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10-21 18:03
. x: Q) l0 i5 t; m, z* \& j6 R4 P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的航海情况是如何评价的+ P6 M( G- q7 B9 V( H+ |: f( v
wazjdb2013.04.24分享举报5 T1 f9 w, J$ J# K
1个回答

. \' |1 r' S8 W) r4 m7 D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夏尔尼使团前往中斟,井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 S( c* E) ~) H4 ]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圆圆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