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1-3 17:48 编辑
6 r7 I8 ?$ s4 `0 ~! J- S% l' a; s! d! t( N9 }& r+ S* V9 ~3 m! L
[color=rgba(0, 0, 0, 0.9)]王立华:林彪彭德怀都反对,毛泽东何以赌上红军全部家底决意东征[color=var(--weui-FG-2)]王立华 [color=var(--weui-LINK)][url=]春秋管子[/url]
- x# i) ]7 ` J% e4 { 2024年11月02日 21:03 浙江
! ]4 x- L8 B) E9 p[color=var(--weui-FG-HALF)][backcolor=var(--APPMSGCARD-BG)]
0 {. b% l. h9 w+ q7 \6 Y[color=var(--weui-FG-0)]春秋管子[color=var(--weui-FG-1)]兴正道,击奸邪!
0 s# P/ q5 K$ i9 R9 p( d[color=var(--weui-FG-1)]1篇原创内容
+ _2 t& V. q4 z! q4 r
3 [5 e. Y3 v0 f% P; {- h
0 N& ?4 X- H% }* i3 b" R9 v( T+ x0 ]* `! z* h7 u# Y# [
1 V8 ^" F' ], K! d8 X; N
[color=var(--weui-FG-2)]公众号& ~) P* [2 j. R4 O/ V7 z7 \
& e1 S1 B" F0 i5 U! G# ?1 a
4 x+ j! }% M) _5 [
R! ~ U0 @' f# x$ t
$ V7 E9 k# j5 q' _1 G6 N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5 t! n4 p. z+ h9 G8 V' i4 X
这一专题的时间跨度,大概从1935年底中央到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开始,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包括如何突破困境,通过主动作为转变时局,促成国共合作,结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如何进行预见性的思想理论准备,如何在敌后打胜仗,如何发展壮大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还有在抗战中如何建党建军,如何建设根据地,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等问题。
# a% [8 A7 N. ^! o& W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洗礼之后,系统总结了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又在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解决了种种前所未有的难题形成的。这是一个极其曲折丰富、最后走向胜利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让我们一起踏上征程吧!
/ R/ _: ~2 p" A, p; A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1 s) _# T7 y- S1 z& q2 }: ~
二、面对“东西南北中”争议坚持东征
- [. o, K) a' f9 ~+ ?5 c/ |3 ~/ S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主要矛盾的认定不是一个说辞,而是一个坚实的依据和前提。主要矛盾变化是一系列方针政策调整的依据,同时也是确定军事战略方向和方针的根本依据。
. W' g, k1 {0 j2 I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什么军事方针?就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要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把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为什么是这样的方针呢?因为日本侵略者军队在华北,向东越过山西才能去打日本。0 o/ [; W! J! R7 S' _- U, S
但这个方针却遇到了众多不理解和反对意见,从会前酝酿和会后实施,甚至一直到红军东征期间,不同意见一直存在。为什么?因为,红军刚刚摆脱长征中的围追堵截,落脚后打退刚刚“围剿”陕北根据地的敌人,毛主席就主张集中红军主力东征,向山西发起进攻,能做到吗?虽然在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但在领导层中分歧很大。7 \3 A+ g; U5 K
【瓦窑堡会议旧址(新华社)】- Z8 `% ~& x1 {: P0 q$ Y0 M# r
多数人主张先把根据地搞巩固再发展,不要冒险进攻,发展方向有的主张往南,有的主张往北,有的主张往西,概括起来就是有东、西、南、北、中(不动)5种意见。
" Y% I/ [! R% X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种意见的背景,先介绍一下陕北敌我力量的形势。
& U, K6 Z1 g/ p& @ T& y$ ~4 Z& z0 e; P
中央红军到陕北时7000余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是彭德怀,政治委员是毛主席,参谋长是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下设两个军团:一个是[color=var(--weui-LINK)]红一军团,由原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而成,军团长是林彪,政治委员是聂荣臻;一个是红十五军团,由从鄂豫皖根据地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陕北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而成,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是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是刘志丹。两个军团一共13000余人。$ r! V# g" f( |" v
当时,陕北根据地只有三四万平方公里,就这么小个地方,还被敌人切成陕甘、陕北两块,除瓦窑堡这个镇子以外,大小城镇都被敌人占领着。还有地瘠民贫,群众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有的地方连人畜吃水都无法满足,根本无法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根据地的东侧是黄河,北面靠沙漠,西面一片荒凉,人烟稀少,南面有唯一一条通往西安的公路,早已经被敌人切断封锁。0 H$ K3 O/ E* x( I. c. ?1 }
中央红军到陕北前,蒋介石在西安成立了“剿共”总司令部,自己亲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统一指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国民党军作战。
8 T4 q( J' F% R根据地周围一共有多少国民党军呢?南面和西南方向,是张学良[color=var(--weui-LINK)]东北军约16万人,还有杨虎城十七路军6万余人;东面,是阎锡山的晋绥军超过20万人(山西8万人),其中4个旅在陕西一侧,部署在根据地东北方向吴堡一带;西北面,是马鸿逵的部队约4万人;北面,有“榆林王”井岳秀八十六师,还有高桂滋八十四师一两万部队;蒋介石的中央军,陈诚在洛阳以西控制着3个军放在机动位置上,有两个师已经调入陕西,虎视眈眈。[1]( z" A, [! n" X3 N5 w5 \9 r) \; {
蒋介石在这个地区的总兵力约50万人,这是国民党军的大概数量(不同的资料数量有些差别),直接用于“围剿”陕北根据地的兵力10余万人[2] ,敌我兵力对比非常悬殊,而且已经对陕北根据地形成合围之势。 k+ o; h( [8 P& d% P& k, V" `
3 f+ Z. \2 g! h/ s$ p3 Y5 G在这样的险恶处境下决策,领导层有些什么不同意见呢?, P+ K1 t3 s* u
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红一军团长林彪,他的主张是离开陕北,到陕南另谋生路。林彪对陕北到处都是荒凉衰败的景象很悲观。瓦窑堡会议召开前征求军团领导干部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写信给毛主席,要求带领部队到比较富裕的陕南,依托秦岭打游击,认为这比在陕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更重要,首先能解决吃饭问题。
- e' {( W( d+ [& N4 c他还开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几乎把红一军团主要干部尽数调出,由他率领南下,甚至说宁愿受处分也要离开陕北。瓦窑堡会议后,他还在电报里与毛主席软磨硬争,要求中央批准他去。$ s0 A% r7 i3 U; M
军团政委聂荣臻曾是他在黄埔军校的教员,推心置腹地劝他:你不要看目前这几个破窑洞,去陕南搞不好连破窑洞也找不到。但他听不进去[3]。按照他的说法,人的上帝是自己,只要有信心,就会胜利[4]。还有的看不到局势的变化,认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因此应当南下[5]。 |2 o- A1 k6 y% b' {) `
再一个是遵义会议从党中央负总责岗位上下来,时任政治局常委的博古,还有领导层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主张是首先确保陕北根据地,然后再向西发展。理由就是,在长征中吃尽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头,好不容易有了陕北这样一块立足之地,决不可轻易丧失。陕北苏区四面受敌,红军元气还未恢复,不易与优势的国民党拼搏,而应当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宁夏、甘肃等地发展,并进一步向新疆发展。到宁夏后可通过外蒙接通苏联,以得到接济援助。包括政治局委员、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也认为向西发展更好。
5 f2 z0 B+ N) R1 l* g; z i& B政治局委员、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对红军东征山西也同意,但有两个担心:一是怕红军渡不过黄河,二是怕过了黄河后国民党前阻后截回不了陕北。基于上述看法,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提出,要绝对保证部队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6]。( {- {8 {7 U. v$ p/ H) @: x
他认为,黄河是陕西与山西的分界线,黄河以东是阎锡山的天下,他是那里的土皇帝。蒋介石他都不让进,曾与蒋大打出手,打得尸横遍野,他能让红军过去吗?1935年冬,阎锡山听说红军到了陕北,就沿黄河东岸10多个县构筑明碉暗堡,实行闾甲连坐制度,发誓不让红军过黄河半步。还有,过河后如果保不住渡口,就回不来了,会连陕北根据地也丢掉。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但这还能下定决心东征吗?
9 o5 b/ l3 d& L$ r. p+ q9 r彭德怀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对此很不高兴,见了后对他说:你去绝对保证吧,我是不能绝对保证的。东征准备期间,彭德怀又给中央领导发电报说,陕北苏区是全国土地革命民族革命一面最高的旗帜,应以如何手段使之巩固扩大,如红军行动有脱离这个苏区危险性的可能时,都是不正确的。& C! h8 j, M5 d2 C X
他提出的意见是,战略上向东佯攻,调回阎锡山在陕北的孙李部队,求得肃清陕北残敌,巩固基本苏区,与外蒙更加接近,这才是正确的[7]。他是东征总司令,他的主张是向北。可见统一意见很不容易。
+ @. e) k" H2 O5 e# B1 T还有一个持不同意见的是原共产国际顾问李德,遵义会议后他不再参与核心决策,到陕北后参加红军参谋部的一些工作,主要是在红军学校工作,他东征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意见书,认为东征是战略进攻,应当估量力量对比。我们只有1.3万人,其中1/2是新兵和3000新的俘虏兵,虽然情绪好,但技术条件低,而阎锡山有8万人,在技术上、交通条件方面都比我们优越。我们转到战略进攻是过早的,而且在将来行动区域的政治准备也不足,因而将进攻变退却和逃跑的危险性是有的。他的意见是,力量不足,准备不足、进攻过早,先准备好了再说,在根据地巩固后再求发展,就是东西南北中那个“中”。
8 j% c, }: y! Y5 ?- A% c' J& M另外,他还提出,在战略计划中取消从绥远接近外蒙的条文,避免能够引起苏日冲突的行动[8]。周恩来副主席批评李德:他的整个的估计是从右倾出发,这是过去的错误根源未认识,对红军此次政治任务与军事上进攻不认识,是保守主义。单纯防御会丧失进攻机会,引到失败,必须批评之[9]。彭德怀也批评他:李德的意见是不对的,日苏战争有爆发可能,但决不会因我们的口号而爆发。
3 {+ x8 S$ T" S% {9 q当时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还有一些同志,反对林彪主张的离开陕北另谋出路,主张向西发展,通过宁夏向内蒙古和外蒙古推进,这条路可以与苏联取得联系和支持[10]。也可以立足陕北根据地向北发展,出兵绥远、内蒙古、察哈尔等地,向外蒙古靠拢,打通和苏联的联系。' f ^# A( O- ]
但在瓦窑堡会议上,张闻天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认识到红军走了,敌人注意红军,根据地才能安全,同意先向山西发展,坚定地支持东征。据李德回忆说,后来热心支持毛泽东意见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曾在遵义会议上坚持反对毛主席的团中央书记凯丰,还有一个是刚从苏联回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张浩[11]。
! `( Q/ \: |9 ]$ x% W4 E6 ?! n【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左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
, H: [$ [$ |+ r. S' h; ?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对各种不同意见应当如何认识和理解呢?
" o4 C+ @4 k1 ?' m% P首先,党内对重大问题的不同意见和争论是正常现象,是党内民主的应有之义。应当从事业成败出发来认识问题,不要只从个人关系出发认识问题,认为出现不同意见就是谁反对谁了。在重大会议和重大决策之前,我们党都是要反复征求意见的,而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以求把问题想得更加全面、更加正确。4 f3 I1 j( A: R( O% f0 P
大家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说明对事业的认真负责,对事关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的问题,都在思考最好的出路,希望能赢得胜利。当然,不排除其他原因导致不同意见,但总体上应在这个基本前提下考虑问题,然后再对各种意见做出判断,最后把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 K, C, W0 [1 x当时,面对这些重量级人物的不同意见,你能分辨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吗?都是言之有理,很难分辨。领导者往往会在多种选择中迷失方向,歧路亡羊。毛主席不但要准确分析利弊,在众说纷纭基础上做出正确决断,还要抓住要害讲清道理,说服大家统一思想。4 \$ T- u5 g+ F4 K; f) J
除了林彪要离开根据地到陕南之外,大家的意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对脱离现有根据地,反对冒进,要求先巩固后发展[12],怕主力出征后把现有的这个窝丢掉了。
1 a' u6 n9 O% C1 i8 |( ]毛主席对大家讲的道理,主要有这样一些要点:黄河流域以华北5省为战场,其他为后方,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陕北地穷人穷兵员缺,方针必须是以发展求巩固,而不是先巩固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求得巩固。敌人“围剿”来时则防御,“围剿”打破后则应当进攻。在战略上必须采取大胆的方针,因为客观环境好。在战役上采取谨慎的方针,在有利地形上实行以多胜少,力求减少错误。[13]9 A2 u' B9 r/ Z( f/ [
要以发展求巩固,最好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呢?毛主席认为:向南、向西、向西北,文章不好做。为什么其他方向文章不好做?大概有以下理由:* I* d: `, G" p/ N$ n
第一,在日本进占华北的形势下,像林彪要求的到陕南进行游击战争,显然不能提到与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更重要的地位。往南是西安重镇,靠近敌人大本营,敌人屯有重兵,会把蒋军嫡系部队引进陕北,那样形势对我们更不利。另外,还把目标对准了我们的统战对象张学良、杨虎城,当时我们正在做他们的工作。& U" T! }4 p" a2 n7 P1 R$ z
第二,往西不行,因为我们长征是从那边过来的,大都是一些沙漠戈壁,人烟稀少,而且师出无名,西面不是抗日前线。; ?1 O/ x: q7 j" b; d( l5 W6 \
第三,向北也是没有出路的,尽管那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也是沙漠荒原,我们去干什么呢?不反对靠近外蒙和苏联,只是路线不能那样走。: A; t' w& J% K1 X; j
【毛泽东在陕北】" ]* F5 O: {( h
毛主席认为只能向东发展。为什么?他多次阐述东征的道理,包括在东征过程中专门开会,说服不同意见,统一领导层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7 R, H3 F- z" C4 e3 K \第一,因为东征的旗帜最鲜明,是到抗日前线去[14]。东征山西过程中,可以北进绥远东进河北,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运动新高潮,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东征就是为了抗日。0 `) ~* r1 L; n2 L6 P6 u
第二,可以避免同张学良、杨虎城对峙,有利于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
; ~8 Z& s D- N第三,威胁阎锡山老巢,迫使其把进入陕北进攻我根据地的部队调回山西。当时阎锡山晋绥军5个旅在根据地北面,红军打到他的老窝后,这些军队一定会回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借机把陕北残敌肃清,有利于我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后来实践也证明了这一判断正确,红军刚一渡河,阎锡山就把他的部队从陕北调回去保老窝了。$ E2 _! X( J- b0 B
第四,只要保证渡口在我手中,可以进退有据。$ r6 s9 O& o& t4 g, p
第五,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扩大兵员,解决给养,建立抗日根据地。) v4 A, }& K& ?" Q
东征过程中召开了一个晋西会议,毛主席在会上特别强调:中央的工作是与国际决议一致的。现在日本、美国、英国、国民党、苏维埃(共产党)、苏联6个势力的矛盾集中于华北,日本已经把喷火口爆发,我们到华北作战不是跑得太远,而是太慢。如果没有胜利的把握而行动,不对,不相信战役上以多胜少,战略上以少胜多,不相信向华北发展,以为向华北发展会动摇了陕北,也是完全不对的。向河北开进是战役问题,红军将来主要做山西的文章。[15] 他反复强调,目前的形势是正处在全国大变动的前夜,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苏区必须迅速向外发展,红军必须迅速得到扩大。+ z# w1 A( F' ^5 ]1 s+ g" y) x
从毛主席分析的道理中,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特点,方方面面的因素他都想到了,想得非常深入和周全。但最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拘泥于陕北根据地严峻的力量对比局面,而是从形势处在全国大变动前夜这个判断出发,把瓦窑堡会议认定的主要矛盾放在首位考虑,把主要矛盾当作最根本依据的,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不放,最要紧的是让全中国人民一起抗日,包括想方设法逼迫国民党反动派抗日这才是头等大事。
8 A8 N: Y+ b: p4 o2 ~红军集中主力东征山西,因为山西距离华北战场最近,最容易走向抗日前线,最容易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如果阎锡山阻拦,不让红军借道山西去抗日,就名正言顺地当卖国贼打他,这就叫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高举抗日大旗,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其他方向离抗日战场远,难以达到这样的深远目的。
# f3 b0 ~) h6 j# [; l# l1 Y【红军长征途经环县场景(甘肃网)】
1 j) L4 ^: V8 f5 |1 p. _* V5 n* I所以,东西南北中,各个战略方向,只有向东是对的。毛主席坚持红军主力东征山西,高屋建瓴,抓住了要害,因此成为扭转历史车轮的关键,也成为与蒋介石博弈的一个胜负手。- q* O0 W4 J# }- D$ \$ b
当然,问题还有另一面。主要战略方向确定之后,对那些不同意见,难道就可以不屑一顾吗?要知道,那些提出不同意见的领导同志,思维层次也是很高的,林彪、彭德怀等都是骁勇善战、眼光独到的高级将领,他们提出的是一些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他们的意见不能成为主要战略方向,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那些问题不存在。
" x8 @, [/ J4 M3 Q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坚持基本方向和路线的同时,尽量把大家意见、忧虑和智慧都照顾到,把好的意见都吸收进来,使战略决策更全面、更科学、更正确,也更能形成领导层上下的统一意志。' V2 I# t6 X a2 ]( D" @5 x' s3 m
在瓦窑堡会议做出东征决策后,毛主席要求进行40天准备。准备过程中,除了反复统一大家的认识,打下坚实的思想意志基础,再就是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当时,大家最担心的是丢掉根据地,在四面强敌包围的环境下,几乎是出动全部力量东征,的确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棋。不能只想自己去打别人,而不想别人也会乘机端掉自己的老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 [1 U1 P$ q; ~% F% s7 R毛主席部署是:首先打击南北两面敌人,让他们老实点。主力向南打,夺取甘泉、宜川两城,赤化宜川、洛川两县。甘泉本来就被红军围困,那里的东北军坐以待毙,不久我们主动撤围,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同时与东北军、西北军加紧联络,谈判互不攻击[16]。北面,以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十五军团一部,负责消灭正在进攻我们的井岳秀八十六师。1 C# N& T) g+ Q- ~5 O8 y
这些地方军阀,你要是示弱,他就打你,你把他打痛了,蒋介石乐见其灭,也不会给他补充,他反而老实了,能不打就不打。陕北的另一股力量高桂滋挨过红军的打,不再出头了。井岳秀很顽固,就重点打他。但在东征前不几天,他因为自己的枪走火把自己打死了,这样北部问题基本解决了。/ r' G! H; U! Z+ I
二是在红军南征北讨过程中,对东征严格保密,让佯攻具有威慑性,同时麻痹阎锡山,保证渡河作战的突然性和胜利。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组织指挥员现场勘察渡河地点,周密制定作战计划等,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保证主要战略方向行动的成功。: [, V( W" l) K$ z% k" L* q8 d2 R: N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
: y/ `& o* c! K) J* K+ k$ p5 Q第一,主要矛盾就是主要战略方向,就是兵锋所指,这是毫不动摇的。
. t9 W/ r9 I9 Q3 a) t! ~% C$ g第二,在历史转变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不被看似突出的问题迷惑,而是围绕主要矛盾解决其他矛盾和问题,以全部主力聚焦主要战略方向,通过强有力的战略行动,赢得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转变,引领历史发展。3 Z2 j- @% S% p+ a9 s' @) J; {. ?
第三,每个人的意见都有道理,而且看起来都事关生死存亡,何去何从需要抓住本质和要害,需要有强大的决策定力。
- ?7 n* Y% g2 k' e毛主席在东征决策中,既坚持了主要矛盾规定的战略方向,又重视吸取大家的意见,为最后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 r$ \$ U \: o6 b `1 g8 i: y0 b
注释:[1]《彭德怀自述》,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216页。[2]《周恩来传》上,第331页。[3]《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239-240页。[4] 少华、游胡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9页。[5] 任文主编:《东征·西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22页。源自聂荣臻回忆文章《东征》。[6] 少华、游胡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154页。[7] 中共山西省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6-67页。源自1936年1月26日15时彭德怀发给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的电报。[8] 中共山西省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9-71页。源自1936年1月27日李德写给中共中央的书面意见《关于红军渡过黄河后的行动方针问题的意见书》 。还有郝建生编著:《西安事变前后的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0页。[9] 中共石楼县委统战部2023年编:《红军东征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资料汇编》,第21页。[10]【德】奥托·布劳恩著:《中国记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11]【德】奥托·布劳恩著:《中国记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12] 中共山西省石楼县委宣传部编:《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源自1936年2月5日林彪、聂荣臻给李富春的电报。[13] 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八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14] 任文主编:《东征·西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45页。源自杨成武回忆文章。[15] 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八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301页。[16] 任文主编:《东征·西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51页。源自贺晋年回忆文章。
F4 }0 C# F1 |. p) H(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观察者网”,修订发布)
% G; _1 U/ M5 t' Y. }6 X3 V$ ` G7 ?( \5 q' s
[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O& Y# U1 t3 @
: a6 V: y' y: Y, n: O[color=rgba(0, 0, 0, 0.3)]阅读 1781
7 a, s& W$ _ L3 H8 k; t5 F8 x/ a1 [, i" @! |& _
: l& d, w5 r2 C3 C+ |/ _% p# d5 [7 L k6 c* r/ D
) ]! \& y0 _( K9 m/ G
" o* C0 Y8 A) i" {) ]3 X
9 M$ Q- P$ A/ `. M( _&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