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409|回复: 0

临床名医之邓铁涛,祖国南方的中医传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发表于 2024-12-11 16: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床名医之邓铁涛,祖国南方的中医传奇[color=var(--weui-FG-2)]袁红霞 [color=var(--weui-LINK)][url=]健康善举[/url]" [( Q1 W7 B( k  B+ U
2024年12月11日 08:35 广东
  ?. w' w* r1 b2 W. a[color=var(--weui-FG-HALF)]
3 n: [# J0 H% b$ i: ^' \
& U7 x7 Y, H2 O- |! k' Y6 Z2 Z& P7 O1 k. y2 T! T1 P7 \* U( N
编者按:北京闹SARS的那年,全北京的街道都是福尔马林的消毒水味,SARS结束后,全国人民不仅记住了小汤山,还记住了一位祖国南方中医人的名字:邓铁涛。SARS时中医有邓铁涛,武汉新冠时中医有葛又文,再有疫情来临时,我们的中医人还有谁?我们缅怀邓老的最佳方式,或应是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学会他的中医临床能力。愿各位朋友开卷有益。
一、医家简介
邓铁涛(1916-2019),广东省开平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幼承家学,1932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今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期间遵照父亲“早临证,跟名师”的嘱咐,先后跟随陈月樵、郭耀卿、谢赓平等几位不同派别、各有专长的老前辈实习。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广东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
邓铁涛1989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1993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从医5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有8部,其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学说探讨与临证》等,其中某些著述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二、邓铁涛学术思想特点
1.健脾可增强免疫功能
邓老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均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的关系。196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进行脾胃学说的联合研究,临床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和实验观察,初步探讨补脾与免疫功能间的关系,已证明“脾旺不易受病”这一论点有现实意义。
婴幼儿消化不良,中医称为疳积病,认为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是其发病的主因。研究治疗此病患儿37例,其中Ⅲ度11例,Ⅱ度21例,1度5例,从健脾施治,采用针四缝或捏脊方法治疗,结果明显好转25例,好转10例,无变化2例。治疗后多数患儿的精神、食欲、大便均见好转,体重增加。部分患儿在治疗前后做了X线和实验室检查,发现治疗后多数患儿的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此外,还对实验动物(8只小狗、21只大白鼠)做了针四缝后的胆汁和胰液分泌的观察,发现胆汁和胰液的分泌,针刺后均较针刺前有所加强。上述资料表明,经针四缝或捏脊治疗后,在消化功能改善的同时,防御功能亦随之加强,说明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是紧密相连的。
2.治病重视脾胃
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邓老认为《景岳全书》论治脾胃一节十分精辟,脾胃有病应当治疗脾胃,但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所谓“互为相使”,五脏有可分和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善治脾者,能调理五脏,即可以治脾胃;同样,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就可以安五脏,这就是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学说的依据之一。
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脾胃论治的方与法,临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都可通过治脾胃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补脾益损治疗重症肌无力、调理脾胃以治消化性溃疡病、注意养胃阴以治慢性消耗性疾病、实脾以治慢性肝炎、益气健脾除痰以治冠心病胸痹证、下法以治阑尾炎等,都体现了邓老临床治病重视脾胃的思想。
3.萎缩性胃炎注重养胃阴
邓老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病。本病之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本病之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脾气亏虚,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致虚火妄动,此为三。其中胃阴受损是本病较为突出的病理表现。
临床上本病患者多见胃病病史较长,形体消瘦,胃纳甚差,纳后胃脘胀闷疼痛,有灼热感或低热,易反酸,舌苔花剥,甚则光剥无苔,脉细弱。邓老认为剥苔是胃阴不足的重要指征,舌苔的变化标志着病之进退。故认为,胃阴亏损加之胃络瘀阻,胃失于滋润濡养,是导致胃腺体萎缩的重要病机。
在治法上,补脾气,养胃阴,是治疗之根本。但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邓老用药颇有讲究,无论治本或治标,都注意胃阴的恢复,此病是伤于后天,消化吸收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要急于求成而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否则会滞其胃气,灼其胃阴;救护胃阴亦不能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之阳气,反令胃阴不易化生;而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
4.脾胃学说之继承与研究
“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邓老在多年的临床教学中,深感脾胃学说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邓老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相当广泛的有脾胃见症的各个系统的疾病。除运用脾胃学说治疗胃肠疾患,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都可从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
邓老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据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疑难杂症即可迎刃而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和太阴病等辨证论治的内容。六经辨证是中医学第一个对“伤寒”一类发热性疾病提出辨证的纲领,并从疾病的变动中,掌握其规律,总结出一套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治疗原则与治法方药。其中的阳明腑证和太阴病的辨证论治还可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善治脾者,能调理五脏,既可以治脾胃,同样使食进胃强,也可以安五脏。脏腑虽分十一而同有阴阳,同此气血。假如其中有血瘀,那么承气、抵当之属总属脾胃之药;其中有血虚,则四物、五物、理阴、五福之类又孰非为脾胃之药。从五脏的相互关系来说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气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可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
清代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案后对叶天士有关脾胃的见解曾加以阐述。华氏指出,李东恒长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至叶天士始知脾胃当分别而论。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脏宜藏,腑宜通,体用各殊。若脾阳不足,脾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用东垣之法,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凡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高热,便不通爽,九窍不和,都属胃病。这就不能用芪、术、升、柴等药,必先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但不宜用辛开苦降或苦寒下夺以损胃气,而应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达到通降的目的。邓老认为,如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等病症,以及其他疾病出现舌嫩苔少,甚或剥苔而舌质嫩红少津者,宜先养胃阴以固后天之本。
汉代在“攻下”的理法方药方面已有一定的成就,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肠梗阻的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柴胡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到金元时期的张元素,治病强调用汗、吐、下三法,被后人称为攻下派。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脾胃有虚证,也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治疗方法自应有攻、补、温、凉,补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邓老认为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取长补短,就成为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了。至于脾为湿土,有关其湿热、寒湿的病证,温病学派有很多的论述,也是值得重视的。
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首推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两书。此两书既继承了前代学说,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李氏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内因脾胃为主论、升发脾阳说、相火为元气之贼说、内伤发热辨。李氏认为内在的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而元气充足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邓老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脾胃论治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属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多种疾病,都有通过治脾胃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如小儿营养不良,中医称为“疳积”,是脾胃损伤所致,用针四缝或捏脊的方法,均收到较好的疗效。在针四缝与捏脊的治疗前后,曾测定患儿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及每个白细胞的吞噬细菌数(吞噬指数),发现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李氏创立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补气汤等,都以升发脾阳为宗旨。《脾胃论》中一再提及火与元气不两立,再三提及火乘土位。考其用方,又往往于升阳药中加入黄芩、黄连,并制订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邓老认为,在临床中往往见脾胃气虚而兼见虚火之证,不应说火与元气不两立。邓老也常在补脾药中加芩、连以治胃病。例如四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胃溃疡、胃窦炎,有一定的效果。
《内外伤辨惑论》对阴证、阳证、脉象、寒热、手心手背热、头痛、四肢等详论内伤与外感的鉴别之后说,脾胃之证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泻其火则愈。用甘温药以治高热的病人,虽然这种治法的适应证不算多,但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项理论与经验。邓老认为一般对于发热特别是高热的病人,首先应从外感、实热证等去考虑问题。在治法上,多从解表、清热等方面着手。对久热不退的病证,也多适用养阴清热法。《中医大辞典》甘温除热条云:“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产后或劳倦内伤发热,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红,脉洪大而虚,用当归补血汤。”辞典是按照大多数人所公认者而修编的,故只设甘温除热条,而无甘温除大热条。邓老认为甘温除大热,何止补中益气汤与当归补血汤二方。邓老曾用归脾汤治1例发热39℃之患者,至于中度发热,喜用桂甘龙牡汤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当然,对于虚实夹杂证,采用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剂以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夹证之有无等而辨证加减。对于气虚与实邪兼夹之发热,并非单纯虚热者,治疗除了甘温益气以外,并不排除配合苦寒药,这也符合东量补中益气加减黄芩之类法。因此甘温除大热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汤,不少专家还选用了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归脾汤、四君子汤以及桂附八味丸引火归原法等进行治疗,取得效果
三、邓铁涛临床谴方用药特色
1.擅用黄芪
邓老擅用黄芪,积数十年之经验,有其独到之处。邓老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查其他气虚之证候有否,便可考虑使用黄芪。
(1)陷者举之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官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其机理主要是以上诸症,其共性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g,再配积壳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为何要以积壳反佐?因胃属腑其功能是受纳消化,胃气以降为顺,虽其黏膜下垂须升,但胃气须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既可促进胃黏膜以复原,又可加强胃的受纳消化功能。治脱肛,邓老推荐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的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g。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加何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子胞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充,血碍气足,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升腾复原。若配合针灸则取效更捷。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邓老之经验方,重用黄芪为主药。邓老认为该病最大的特点是肌肉无力,且反复难愈,是脾胃虚陷之证,并由虚至损,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转愈。
(2)升者平之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息风之品,但亦有不然者,邓老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邓老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应的持续激起。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对于高血压危象,邓老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一天治疗1~3次,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邓老的经验,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邓老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g。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g以上。
(3)攻可补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扇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邓老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中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补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子、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邓老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g,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由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甲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产难。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泄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可下死胎。
(4)瘫者行之
邓老认为,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痿证有虚仍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方实甚妥善也。”邓老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邓老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以下皮包骨头,须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面目虚浮,月经3个月未行,唇舌色黯,苔白,脉细涩。乃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120g,家人见方,初不敢服,后试配半剂,服后翌日月经得通,始有信心。二诊时自觉精神较好,月经已净,腰部稍有力,再予补阳还五汤加桂枝、黑老虎,黄芪用至200g,归尾改为全当归。进服10剂后已能自动起坐,胃纳甚佳,面色无虚浮而转红活,上半身转胖,腿肉稍长。守方再服10多剂,能下床稍站片刻。嘱其注意锻炼学站,进而扶双拐杖学步。照上方加减,服药8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1年后参加工作,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邓老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需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须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绝不能轻重倒置。
(5)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黄芪除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疗效确切。邓老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剂量为:黄芪12g,防风3g,白术15g。防风用量少于黄芪,是根据东量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而达相畏相使目的便可;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苍术燥湿发汗切不可以苍术代替白术。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邓老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g。至于纯阴虚之盗汗,邓老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邓老曾建议某中医院按其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12g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1个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治容易感冒之患者,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名医蒲辅周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的启发,蒲老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对于疮疡烂肉,于补益气血之剂再重用黄芪30g,可促进疮口愈合,达托毒生肌之功。
(6)证需审之
邓老喜用黄芪,但常告诫学生黄芪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如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黄芪用量过度,往往使患者出现口舌糜烂、发热、眼睑下垂及肌无力症状加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气阴两虚兼肝肾不足者尤要审慎,时时留意药之进退,不然“物极必反”,此乃“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理。
邓老十分重视脾胃学说,尤善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其认为此病成因较为复杂,多受几种因素反复作用而成,较重要的有饮食、精神、体质三大因素,三者之中又以体质为关键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虚,病多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此病的重要一环。在分型治疗上,对肝胃不和者,常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脾胃虚寒者,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虚肝郁兼瘀者,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胃阴亏损者,常用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并指出,此病虽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之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邓老认为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属何证型,最后均须健脾益气或健脾益气再加养胃阴治之。巩固治疗2~4个月,方可言收功。邓老还认为,治疗脾胃疾病,自东垣乃至叶天士多从补虚方面加以发挥,但从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来看,应重视发掘“补”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邓老便运用大黄牡丹汤结合针灸、外敷法综合治疗急性阑尾炎,使患者免除开刀之苦。所以邓老认为,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治疗原则自应有攻补温凉,补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
2.补脾益损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均可受累,以眼肌最常见,呼吸肌受累则出现呼吸困难危象,可危及生命。邓老认为,本病以有关肌肉无力为突出的表现,根据“脾主肌肉”的理论认识,本病之根在于脾胃。并从233例重症肌无力58个症状的出现率以及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和木糖吸收试验的观察中认识到,脾胃气虚为本病临床的主要表现,并有确切的病理学基础。
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复发,邓老认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并常损及五脏,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致复视、斜视;伤肾则致吞咽困难;伤及心血则致心悸、失眠;损及肺肾,可致构音不清、气息断续。
邓老认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辨证治疗,应抓住脾胃虚损这一病理环节,顾及五脏兼证,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故立“补脾益损,兼治五脏”的治疗大法,以强肌健力饮(黄芪、五爪龙、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一方统治。随症加减:复视、斜视者加何首乌以养肝血,或加枸杞子、山萸肉同补肝肾;抬颈无力或腰脊酸软者加枸杞子、狗脊以补肾壮骨;畏寒肢冷者加巴戟天、仙灵脾以温壮肾阳;吞咽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调气机;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以养胃阴;舌苔白厚或白浊加茯苓、薏苡仁以化湿;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络以化痰;夜寝多梦,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宁神。
5 {1 j* O2 d: C7 V! Q7 _# j3 O* M
编后语:我们的中英双语《临床名医》杂志,由于是双月刊,封面人物采访的都是活着的临床一线大医生,一年最多也只能采访六个重量级的人物,杏林英才每期也只是刊发一位。为了给中医朋友们提供更多鲜活的榜样的力量,所以在微信中推出一些已故的或是健在的并没面对面过的临床名医介绍,弥补杂志出版周期长,采访重量级医生人数少的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开卷有益。欢迎关注健康善举,欢迎阅读临床名医杂志,这里是中医人的国际精神家园。欢迎各位朋友推荐或自荐用疗效立业的中医实践派在我们杂志亮相,欢迎各位投稿临床实践经验心得,从而用生命影响生命,带动更多仁人智士加入复兴中医的行列。下面的视频为杂志2020年创刊时的宣传视频。李善举敬。
[color=var(--weui-FG-1)]
( i5 L9 h7 i; y9 f5 k' i李善举" g) K7 p; Y. _

* R; p$ s- a- b! n9 B9 d" s[color=rgba(255, 255, 255, 0.9)]/ u1 f# V0 G5 c( a
,赞18
7 [; U! J  B9 U% [: ~" a8 O
) l% |& Z( q2 {. R

& Q7 y3 g! U5 ~- q1 z
. S& z; A4 ?6 N0 ~3 G+ c

4 c7 p$ }) K  ?* H
1 z* U0 k7 X3 p# p
* n6 Z6 G( u) H) s" v) R- F
往期回顾 
3.[color=var(--weui-LINK)]骨病患者今生最大的福报是遇到宋德培
5 q. ]0 Z5 f- _4 [0 |5 F: M
5.[color=var(--weui-LINK)]封面名医访谈之张金波:知行合一乾坤大
0 o" U* f6 t8 B4 k5 Q# w$ U8 _' E
6.临床名医访谈之[color=var(--weui-LINK)]路富红,与时俱进的中医才是好中医
9.[color=var(--weui-LINK)]我采过的带有仙气的医生们
10.[color=var(--weui-LINK)]临床名医集结通知

* d" C# S' ~. ^! r
# J% j0 Z  o3 B2 u0 v6 v+ D[color=rgba(0, 0, 0, 0.3)]阅读 154' p& `: U3 S3 n, @2 i1 ~+ T6 h

5 {9 e. j+ Z5 r8 ?: N. ^4 n1 x/ }8 `8 w6 h' B1 h% Z

1 G) w/ z7 R- b" u/ r; {1 E! `/ v! E
[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2)]  x' N# y7 D7 r% ~7 }% ?
[color=var(--weui-FG-0)]

6 \5 z: k; M3 m! n* G+ v! }; y5 R9 T4 Q& a% C' E
: C- o' I, N' k( ?. J3 X
4 r/ _! b8 X9 h6 r
[color=var(--weui-FG-0)]$ K9 v* R5 e/ c3 T0 u! G
[backcolor=rgba(0, 0, 0, 0.02)]) T6 @3 K2 z( f0 R

5 q( P  c& t4 X% S0 `$ m1 V" l

& d; o8 A2 n% E' ^$ g; t2 ?$ \
0 f* |/ ^$ t* t4 \- N- A) V7 U

3 s* B; y) h/ v" e0 i& N0 u
6 {( q$ A# q8 B- j) j& P6 n0 i$ o4 Z& }0 L

! H" e2 z. j; d

' l; y, I3 ~$ U% c! i5 h

% z4 L% b# J: R+ a+ {# L
) h$ @0 }2 B: h5 k' T/ p. L% n+ t- @  L; l) f2 v, y  x  {
) X4 }, d: s, K" W3 _& y6 R

$ g) Q: d. [$ @4 y& t. m- y7 |& r/ w" W* e, X7 ~7 u

* T" W7 ~) S" ?. G
# Q" J3 e: h+ {4 P% v5 u" |
) p$ Z$ R: f' E[color=rgba(0, 0, 0, 0.9)]​8 O7 i3 J2 X3 v
! z! s6 ~4 {% ?$ @  t, e. ^+ K
+ {3 _* T) y" O$ e; n
/ \# Q  t/ R/ ]( X( P" o5 u

: j9 r6 s( d' [( }. D/ P' r
" m. }+ q4 z9 D  q9 a, w
  F) O7 }; f2 K& M( f2 h; H, G. h-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