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创立天人相应思想——故事引自《河北中医五千年》、
2 ?( n& @) F% A'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
2 y- N* n4 e. g/ I$ ^' N0 {, X曹东义是执行主编
) K, g' |2 Q- u) h
5 {8 N2 n, H$ y3 N4 T
/ a6 {- t/ G4 X+ Z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里,伏羲与女娲是蛇身人首的神仙,他们一雌一雄、一男一女、一阴一阳,相抱相吸,孕育了天下的众多子民,逐渐繁衍成一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是古人关于人类起源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不是上帝造人,而是自然界逐渐演化而生人的演绎故事。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也有类似的“自然生成论”,只不过盘古生成的环境,是天地未分的时候,有了盘古才逐渐分清了天与地,而伏羲与女娲造人的故事,则是先有天地而后才有了人类。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看似荒唐不经,因为人们习惯了天空为清阳,即使有缺漏,也不可能用石头补在天上。但是,有很多事情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古人夜晚仰望满天的星斗,银河众星闪烁,不时有流星划过夜空,有的人见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那么,这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由经验事实认定,天上一定是有石头的。要不然,天上怎么会落下石头来? 这样的猜想持续了很多年。不然《红楼梦》怎么会叫《石头记》?在女娲补天的故事里,今天的专家们仍然受到启发,又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表明女娲补天的故事“确有事实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卫星照片提供的河北白洋淀一带的地貌特征,其广泛分布的“蝶形洼地”与外来陨星撞击形成的“天坑地貌”极为符合。国家地震局的王若柏研究员推测,这个外来的陨星是一个冰星,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引起火灾,冰星溶解之后形成水患,这与女娲故事的描述非常一致。 当然,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炼石头补天不是用石头补天。炼石头的过程,这正是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的起源象征。古人用青铜铸造器物,都必须先炼石头,然后铸造器物。因此,女娲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冶炼矿石的人,说她开创了青铜文明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她炼石补天的故事依赖青铜文明,却是很有道理的。 只有在金属文明盛行之后,才可以出现五行学说。也就是说,在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五行学说。 河北省南部的邯郸涉县,有娲皇宫,当地留下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这符合古人用火烧陶、冶炼铜铁的历史,也有天与地本来就有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思想。因此,天上有了缺损,可以由大地上的石头去修补。 人在天地之间不是猥琐无为的,而是肩负责任、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这种维护天地秩序的英雄气概,是女娲创立的。 天与地这种互相依存的观点,演绎了古人关于天地人相通、相互联系的认识方法。有趣的是,娃皇宫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名字叫“石家庄”。据说其特产就是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头,可见河北的省会石家庄这个名称与一个古老的传说连在一起,满含着历史文化。有人说河北省的省会叫石家庄太土气,建议石家庄改名字,他肯定不知道女娲炼石补天与“石家庄”有关系。 伏羲、女娲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但是最先出现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女娲,后来才有了伏羲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礼记》、《史记》、《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明女娲也是一个龙的化身,是一条龙女。对于女娲的善于变化,《淮南子·说林篇》解释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篇》描述传说的上古时代,天灾人祸层出不穷,女娲补天才改变了面貌,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位女子,而不是英雄好汉伏羲。 在男权社会里形成女子补苍天的“英雄故事”是很困难的。 人是从哪里来的?古人也有自己的猜测与说法,在历史上口耳相传,流传了很久。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的记载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文中所说,造人的过程,一开始抟泥土造人,很忙活,供不应求。后来把泥土变成稀泥,再用绳子在稀泥里搅一搅,抽出来甩一下,滴在地上的泥点都成了人。 因此可以说,女娲是“玩泥”水平最高的人。 女娲可以通过玩泥来造人,这也不是荒诞不经的捏造,而是依托了制陶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制陶文明,也是失落了很久的文明。 古人玩泥巴最繁忙的时候,就是陶器发明之后时期。此前虽然会用火,但是没有器皿。喝水、盛饭、装东西,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据说,葫芦种植曾经盛行一时,因为葫芦剖开就可以作为喝水用的瓢,葫芦也可以挖一个口装东西。但是,葫芦怕火,不能加热,加热的时候可以糊上稀泥,然后架在火上烧。或者把居住的屋子柱子用稀泥糊起来防火灾。 总之,火烧过的稀泥成了陶片、陶器,陶器发明至今一万年左右。 有了陶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制酒也是有了陶器才能出现的事情,“酉”字就是酒字的初文,它像一个盛装物品坛子,加上盖子,里边装的物品、水果谷物液化成了原始的果子酒。酝酿的过程离不开陶器,酬谢、报酬也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制陶是金属文明的基础,因为自然界的山火不能炼出矿石里的金属,陶炉陶灶密闭的容器里温度升高到冶炼金属的需要,才会出现“土生金”的场面。 各种陶器制作的过程,就是“火生土”的过程。用火烧制陶器,使非常平凡的泥巴,变成了千奇百怪精美的器物。 “火生土”是古人用火创造的一个伟大文明,是几百万年探索才出现的伟大发明。“抟土造人”伴随着制陶文明,也是五行学说“火生土”哲学思想依赖的事实基础。 “陶冶性情”、“劳动模范”这些成语,都起源于青铜时代,与“火生土”、“土生金”的劳动经验密不可分。青铜时代是陶器出现之后,又过了几千年才有的“新生事物”。 矿石里的金属被冶炼出来,虽然叫“土生金”,但是,土生金的时候,离不开对火的利用。而火是木柴燃烧而形成的,就是“木生火”,火再烧烤烧土质的炼炉。由此可见,“土生金”的过程,不仅是土和金的关系,还有木和火的关系,以及遥远一些“火生土”的关系。当然,木所以能生火,与“水生木”的过程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见,青铜时代的到来,使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了,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哲学思考,也需要更加智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行学说的诞生就萌生于这个时代。当然,五行学说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提升思维的过程。 如果只有“土生金”,而没有进一步的加工技术,不懂得“火克金”,就无法利用土里生出来的金属,它就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废金”。 “火克金”是把金属进一步加工利用的过程,也是制作工具、器皿的过程。制作出来的金属工具,可以修车造屋,制作兵器,这离不开“金克木”的过程。金属工具也可以挖井修渠,引来水源,这就是“金生水”。 我们知道,古代文明往往出现在古老的河流附近,因为几百万年之中,人类只能到河流、湖泊边上去饮水,不能远离河流与湖泊。因此,逐水而居的生活虽然很美,但是远离水源地的地方,就不适合生存。懂得“金生水”之后,在地表没有水的地方,可以通过挖井修渠,“生出水来”,这就极大地扩大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地区,可以远离水源地建造城邦。我们说早期的文明,叫做“市井文明”,就说明了“金生水”的重要意义。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的各个环节,都与古人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很多“相生、相克”的理论,就是概括人类劳动过程的动态描述,而不完全是自然力之间的自发相互作用。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也都离不开人类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人类劳动参与其间。这并没有贬低五行学说的意味,相反,这说明古人善于做哲学思考,善于从身边的事物总结相互关系的规律。 女娲造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给泥人吹气,这个泥人才有了生机。中医历来重视气,把气看得比血还重要。气氛、气数、人气、王气、天子气,都是古人很看重的事情。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古人制陶,最早应该是以草木作内胎,外涂黄泥、泥巴,烧陶的时候,内胎变成灰烬。而用转轮陀螺制陶坯,可能很晚才出现。皇甫谧《帝王世纪》按照男尊女卑的传统,则说:“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当然,这也可能是人类到了父系社会时,对于历史传说的重新解读。另传说女娲制造的笙簧是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中国上古创世的神话中,女娲被打扮成顶天立地、敢于用石头补天的女神,这样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母系社会。重新解读这个传说的故事,可以解开很多文明起源之谜。 据说,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在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有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而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据南宋罗泌《路史》记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据历史记载,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也应该有其重要历史的原因,是与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人类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有关系的历史传说,女娲在救灾的时候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 《列子·汤问》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扁鹊为人互换心脏等都出于这一篇之内。其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更是惊天动地:“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女娲重新建立天地的秩序之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人类社会也和动物世界争雄一样,要争天下,发生战争,“怒而触不周之山”,是意外,也是某种必然,它引发了一场大灾难,把支撑天空的“天柱”撞断了,维系地理平衡的后土发生了变化(大陆板块漂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地理状况。“天倾西北”,西北方黄土高坡,高山林立;“地不满东南”,东南沿海水波浩渺,一望无际。 天地的变化,也影响了天地之间的人类。人们的左右手、左右足的力量,以及左耳目与右耳目的聪明程度都受到了影响。《黄帝内经》之中的《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就是中医说的人体生理上“左为阳,右为阴”的理论根据。人体左撇子、右优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现象,古人按照“人法地,地法天”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地理地貌进行了说明。 关于女娲时代的天文灾难,西汉年间的《淮南子·览冥篇》描述得更细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这个描写与《列子》互有出入,前后次序不太一致,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冀中平原,天灾人祸与毒蛇猛兽横行肆虐,只有女英雄女娲战天斗地保护人们。这样的故事或许不是出于想象。 按照《列子》与《淮南子·览冥篇》的说法,冀中平原的自然灾害,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古人划分中国地理的时候,首先是大禹对“九州”的区划。这九州之中的“冀州”,是弯曲的黄河“划”出来的,《尚书·禹贡》说“河内曰冀”,黄河在冀中平原圈起来的圈子叫冀州。西汉王莽之前,黄河从河南省境内,达到河北省,在宁晋泊向北,沿衡水、沧州,到天津静海一带入海。黄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在黄河的弯曲之内,所以叫“河内冀州”,黄河以南叫“河外”。 女娲补天之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历史故事,也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冰星、陨石坠落。这场特大的灾祸不仅在古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也可以从地理、地质的研究之中,发现某些线索。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传说被普遍认为是古人治理水患的真实事件。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利用卫星遥测技术等研究手段,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他们比较了世界各地的陨石撞击坑,认为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从而给女娲故事做了符合现代科学的注脚。 经过女娲的奋斗,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照的大自然,依然还是那么美好。冀州大地又出现了四季分明的勃勃生机,一派天地和谐,阴阳有序的人与自然的美景再一次展现出来。 只有这样恢复有序的自然环境,才有可能出现神农黄帝争相“聚于涿鹿”的局面,也只有这样富庶美好的自然环境,才值得他们“战于板泉”去争夺这块宝地。当然,这都是后话。
7 z! K$ A" t4 Z) j*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