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736|回复: 0

道统论(简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7
发表于 2017-6-10 14: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统论(简版)
胡逸玄/文
     人类在漫历史长河之中,个体通过感知而获取了对事物整体本质的认识,这种本质的认识,超越了群体人类共有的思潮,并以某种经验、比喻、传教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群体人类因为无法体验或窥握整体之本质,所以无法成为一种共验。
     人类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求知,作为宇宙孕育出来的生命精灵,有着对事物恒定的把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感应”。其中包括:“人天感应、人物感应,人人感应,形神感应”等等。通过人天化合,人物化合,人人化合,形化化合的某种整体性认知,而达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而当人类对于事物的本来面貌有一个彻底的了解事,诸多现有的问题,将不付存在,一切的危机,将不是危机。是因这时人类以进入智慧的高标之中,就如同一个大学生,已经不在纠结于小的时候争糖吃的姿态与执著。而我们今天人类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烦恼、纠结、矛盾、争斗、战争”等等,皆是因为人类无法对事物整体性把控。虽然说问题是人类自我内在所产生,解决问题也必须从自我找方法,但如果不把思维层次,智慧屏障突然,终无有彻底通透之时。
     我们中华文化的圣贤,通过感应的方式,了解的事物的本体,本体的性质就是全然。大与小之间,有与无之间,体与用之间,真与假之间,皆是一种共性,是事物的一体两端,而要了解把控事物,就须要在事物之外而看待事物本身,这就如同:“物外握物”。如果在事物里面,就如同“入境而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出”。这种超越事物的整体观,是古代的圣贤积聚历年的感知方式而获得。是人类最彻底的认识思维方式,今日社会,皆是在这种思维知识方式之下,创造了文明、历史、民俗、艺术、经济、人文、政治、制度、法律、科技等等。
     我们古圣贤的智慧方式,是从“太虚一片”(无极)到“三物交感”(三极)。这是人类内在自性之中感知所存在的经验。通过内在的觉醒,了解与体验,佛陀称之为“金刚般若”,老子称之谓“无为自化”。这就是内在的“无极”,是一种永恒而无边无际存在。而当达到这种内在的“无极”之时,我们与外界诸事物的感知,就会出现真实,纯粹交感,产生三极,古人叫做:“涵三为一”。这就是先验,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
     人类所有的行为,皆有其各自文化模式所决定,而文化模式则是来源于人类内在对外在的认识,古今中外,人类的人性是相同的,不同的则是自我内心对事物的把控。因为认识的不一样,所以对同一事物的了解,及所站的角度就不发生根本性差异,中西方文化就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导至中西方人的行为准则不尽相同。这是人类一体的两极分化。就如同阴阳,而人就是太极,太极是一体的,而阴阳则是内在运化的两个方面。未来的文化思潮,必然会回归到太极的本体上来。
     先验性的感识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中华文化的“载道之象数”。高度概括事物的本本与演化,这就是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太极(始)”到“九宫(终)”的脱演。其所涉及之范围包罗甚广,例如:“自然学、生命学、时空学、环境学、星律学、心灵学、民俗学、管理学、建筑学、武术学、曲艺学、人性学、经济学”等等。由此构结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框架。如果能学习其精髓,则于上种种学问,种种学科,皆无所而不用其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以前的精英,皆是“通才”
     自感时间有限,生命无常,若此生不精细于此,则于我而言,虚渡光阴,群体的认识虽然维着人类生存的稳定,但是个体的超越方能指导前进的脚步,愿就自我之进步,推文化之传续者共勉!
泽、胡逸玄于珠海隐修斋
2017年6月10号晨
; s5 \, R! x) h* M) b& @4 C, s

9 m) q  [. V3 P- [/ P

5 q  F  G  {: I. z
6 i& \# @! a7 i% T  p# y1 _. {阅读 247! q5 {0 f+ D3 g
15投诉

; |& `1 j0 n# G. w( f
' ?) x0 {6 P$ \/ a- [9 K, h. Q+ `
精选留言

  E" E( v, [. n. E
[url=]写留言[/url]
  • 1

    : c, t2 N* X( ~妙明(朋友)
    4 M# C5 I# m  i" V- b由内而外,又能自由出入内外,对事物有全面性把握,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观”!这就是悟达宇宙真理之古圣先贤的智慧,也是中华文明之精神所在!
    : V$ j5 u' @) O9 s0 n
    - {. j: u3 N, ]: ?$ L
    2小时前
  • 0 t6 O+ @/ M0 _/ g
    妙明(朋友)
    ( |( g* ?( l' r: i( k  \留言入选,恰好看到三个月前(3.9)老师的文章“内生与外寻”自己也有一条留言入选,内容何其相似!亦可互证乎!?7 I- Z+ @: q$ @5 W
    + W7 o) y7 W. b& T3 X4 e; r( Z
    1小时前
  • # F4 V6 L) k5 f* x3 D* C
    lhy% ^$ H+ z/ F) F" I9 M: G" \
    总论,偶尔有这种体悟,在睡觉时有那一二十分钟
    6 M' `; D6 W+ D$ I6 f

    ; ~6 T* T3 L* F+ M; X3 C# j7 r& H0 n. K' m

  S+ i: u$ T2 |) d$ y& R8 z9 J2 a! @  h# u# m9 W

/ r. }7 h% j2 H0 e6 \0 D
2 c/ m' g& l+ k6 |/ S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