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5895|回复: 17

陈用崇先生研究民国中医,南京中央国医馆:简介废经存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发表于 2017-6-30 1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0-15 15:17 编辑 ! ?: S5 j) Q2 s

, h, x: D+ q! F! t6 b' q5 z@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老师好交待任务上午准备一下,只能简介废经存穴,请您指正。陈用崇
' v* w% ]9 O* @5 I! Q. H8 ]  i8 k9 I/ _5 {. _0 [" j  a0 a( `
; p, S& Q6 v/ N' M% S+ F" E
一、经脉图的沉淪预示着“废经存穴”论的时代降临2 Y, \: Y! G0 X  P
宋、王惟一“铜人图经”的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首创了人为‘经脉循行图’的模式,那就是用摘除了穴位的经络穴位线冒充循环行线,然后穿靴戴帽,加上起于某穴和终于某穴。9 r) ?# N% g7 z8 N1 D
起,于某穴——无穴位的‘经络穴位线’——终,于某穴4 t# n% @7 C9 F/ w+ {
明“普济方”转载此铜人‘三人经络图’时曾作过纠正,改为:
  {* P# C3 A+ N8 U起,于某穴——依古‘经脉循行线——终,于某穴
  b) a" z: a! `; a但“普济方”的努力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P, c/ ~+ i# S3 {3 ^
医宗金鉴与经脉图考的人为经脉循行图所采用的乃是更为典型的经穴线,用来伪充循行线,线上还留有表示穴位的园点,不仅如此,还加上了‘内行线’注明‘脏腑属络’。
8 J* A3 I9 _; ~9 l3 q起,于某处——经络穴位线——内行线络属脏腑。* S! o- @7 T- ~- @+ ]) m; F
二、元“十四经发挥”经络穴位线被改绘成人为经脉循行线
7 j7 s: r/ Q9 S) A元、滑寿“十四经发挥”的经络穴位线,被中日两国尊崇为标准的经络图。日本在重刻宋、杨介“环中图”与明、高武“针灸聚英”时均曾经用十四经发挥的经穴图去换了该二书的的原有图。因而在绘制人为的经络‘循行图’时,理所当然地使用十四经的经络穴位线图,其模式是:" B5 ~# I/ ]+ u( ~6 b: k
起,于某处——注有穴位名称的经络穴位线——内行线络属脏腑
2 T# j% i2 E  M2 n2 {上“注有穴位名称的经络穴位”即指“十四发挥经络穴位线”或“滑寿经络穴位线”。此种置换的模式:. g4 S$ R: g+ L- V4 \- v& ^' @7 |! S: f
无穴位的‘经络穴位线’一>有穴名的‘经络穴位线’一>经络循行线
1 Y9 y" f2 ]- j1 r这也就是说,经络穴位线变成了“经络循行线”,用为鱼目以“经脉循行线”相珠混。这种人为经脉循行线或经络循行线,它就是伪经脉循行线。- n' Q9 j0 L. [, n
三、近代以来“经脉图”的沉淪预示着“唯穴论”的到来
$ f. w5 i+ x) A( J8 i6 X  R. E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古代感传脉法亡佚了。以“铜人针经”成书为标志,孔穴医学最终取代了经脉医学,以“十四经发挥”经络穴位线的确立为标志,经脉循行图也亡佚了。上面所记的标志历史过程中,体现了“经脉(络)医学”与“孔穴医学”;“感传脉法”与“孔穴主治学”;“经脉循行线”与“经络穴位线”;经脉与孔穴,说到头来,就是线与点。目前是“点”胜利了,但却保留着“线”的形式。; L& u) X! l. j4 t$ G. I& t" Z
附简介“日本废经存穴”之争
7 g  S# W( u+ @9 C; L4 `针灸传入日本至江户时代荷兰医学的传入与经络论争
4 K6 p, r0 Z# ~5 e5 D/ {# g) ]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后期,荷兰医学传入有解剖尸体的研究后,在日本的学者出现了反对与赞成经络之争。当时的汉方学者,鹤冲逸著《医断》,管沼周圭著《针灸则》,石坂宗哲著《针灸说约》,都公开公开反对经络学说,否定经络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有畑维和著《斥医断》,杉山和一著《杉山流三部书》与堀无原著《隧输通考》,均支持经络学说。1 Q" u4 y( F! Z2 R
明治时代针灸医学存废之争,以‘废’胜
0 m, `1 |* S2 e9 ~明治天皇元年至明治四十五年共四十四年间为明治维新时期,其维新内容之一便是消灭中医与针灸。
6 H# r# H6 X1 M$ g明治四年日本文部省赵欧美考察各国医事制度。明制九年推行新的医制。  H8 o  M# L4 k, s6 H
明治八年,医师考试条例规定职业医师必须经过物理、化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及药剂诸科慨要知识考试合格者方准开业。并命官曰不第西洋七科之试不许为医。自此,举世舍汉就洋而斯道之衰极矣。
- y5 Z  b5 J  L. O明治十二年,忧道之士同盟设温知社。十四年创汉和医学讲习所而官方不许之,三愿三败。又请愿国会以医法之改正,于改正委员会仅以三十三票之差我案遂否决,实明治二十八年二月六日上。所指为帝国议会“医师免许规则改正案”被否决。) m/ k! o: T5 t3 R: [
明治四十五年内务省第十一号令“针术灸术营业者取缔规则”施行。同年,石川日出鹤丸博士的论文“实验研究.自律神经与针灸治疗效果的关系”与后藤道雄博士的“Head’szone与古代针灸术”发表,为日本针灸学术的全盘西化及“废经存穴”论作了理论准备。
/ m/ O3 t  c% ^; r( j7 @$ x大正时代“废止经络”成为国家法令
1 O  z( G6 b+ A) }( f8 B大正二年,依照文部省的指示成立“改正经穴调查委员会”。在文部省的主持下聘三宅秀医学博士、大泽岳太郎医学博士等六人组成“经穴调查委员会”。调查的结论是“经络”无根据,而针穴有疗效。大正七年由“改正经穴调查委员会”提出的‘改正孔穴一二〇穴的名称、孔穴总数左右合计凡二二二穴’被文部省批准公布实施,并做为今后针灸考试的依据。自此,经络学说全面废止,“废经存穴”论在日本取得了统治地位。
+ R% D% x5 q  h' n1 F从“废经存穴”到“科学针灸”再到“针灸科学派”,耻言经络的日本科学派观点风靡全球波及中国……如《新编针灸学》与《新针灸学》均倡“新”而讳言经络。还有承淡安所出版的三本针灸学著作《针灸医事常识问题》、《针灸精华》与《针灸医学》也均不敢谈及“经络”问题。# p) z3 K, |! X+ q! S; b4 @4 R
* l' ]  u7 P3 c* b

) e0 N" \4 V' w. Z2 u6 U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5: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树发新枝,《难经》不难学0 L1 B% }  o4 b5 P; b' z! b9 O1 E

1 r# [  Y9 I- w5 g( L7 f2016-02-27 曹东义教授 岐黄与致柔
7 w& d0 O- }; X& c古树发新枝,《难经》不难学9 t: u: Y7 V  j

7 E! s8 R- J" T4 }1 P( ]福建陈用崇先生热心中医学术传承,并且注意收藏的民国年间的中医讲义,章启民先生当年在南京市国医传习所编撰的“课外研究正科讲义”之中,有一部《难经之研究》就被他珍藏多年。这部书稿从来没有出版过,陈先生经过校勘整理,已经具备了正式出版的条件。学苑出版社慧眼识珠,计划出版这本讲义书稿,并求序于我,希望做一个介绍,并尽可能对于这本书的价值进行大致的评价。. {/ u  }  l4 d" F/ W) ^  B. }
我深感自己学术有限,评论《难经》这部传世经典是很吃力的。因为它的著作年代、编著者是谁,学术界众说纷纭,久争未果,稍有不同见解,就可能被人质疑。“有论必争”,在这部经典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不敢轻易吐露内心的想法。我20多年之前开始研究扁鹊的生平事迹,对于这部据说是扁鹊所作的著作,自然不能不加研究而随意取用前人的某些说法,所以我早就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相当另类”。7 r* \: ]; A) P. s1 D
今天,在这里借这部著作出版之际,不妨向中医学术界谈谈有关看法,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并引起学术讨论,不当之处获得批评,也就有了改正的机会。
) x2 y6 ^# n" j5 k; e, l说到《难经》,很多先辈都说它是解释《内经》的研究性著作,以“问难”为体裁,阐发己见。如果其著作真是这样,《难经》就不应该是一部经典,而是一部解释《内经》的传注。事实上,并非如此。要想说清楚《难经》与《内经》的关系,必须研究秦汉之前医学流派的形成,以及理论著作传承的概况。
$ @) _) l2 Q8 j9 N《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汉初名医仓公淳于意在学习医学的时候,得到了“黄帝扁鹊之脉书”,但是仓公在回答汉文帝的问题时并没有说出具体的书名,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就没有固定的书名,更不知道作者是谁。司马迁也没有提到有《黄帝内经》《外经》和《扁鹊内经》《外经》的名称,但是他对于医学源流是有所研究的,并且也得出了独特而精要的论断。后人忽略了司马迁的研究成果,或者“发展”了他的观点,因此看法才会才有所不同。8 W# R; s6 c+ q% k+ X
司马迁考察了医学发展的状况,在《史记》里得出结论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又说“扁鹊名闻天下”,“特以诊脉为名”,“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脉学的特点是“守数精明”,论理详明,后人都继承扁鹊脉学,不能加以改变。但是,时光过了一百年左右,经过李柱国、刘向等人整理校勘存世的医学著作,《汉书.艺文志》收录的医学经典著作,一下子就增加到“医经七家”,尽管其中黄帝是托名作者,白氏已经失考,扁鹊《内经》与《外经》与黄帝《内经》《外经》平分秋色,两家四部医学经典重于当代,但已经不是司马迁说的扁鹊脉学独霸医坛“别无分号”的局面了。此后,“医经七家”逐渐失传,据说只留下了《黄帝内经》,它的成书时代与作者是谁也成了历史疑案。$ h. }3 L" a3 v" N) ]! E# ~. X
根据专家考证,《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书籍,有的用“篇”做计量单位,有的用“卷”做统计标准,一篇就等于一卷,没有“卷下分篇”的体例。《黄帝内经》“十八卷”就是十八篇,不是《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共有162篇这样的巨大篇幅。大量证据显示,《素问》、《灵枢》都是集大成的汇编性著作,它们成书于东汉,而不是战国到秦汉之间,《难经》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4 J2 b0 E2 V; ]8 A" b4 r# M, ]《素问》丶《灵枢》丶《难经》写作的时候,都必须向此前的医学经典“医经七家”寻找智慧,继承前人的精华。因此,也就会有哪一部著作更多地继承了“医经七家”的内容、其主要传承了哪一家精髓的问题?
( a. }2 Q3 c+ m  H0 ~, t3 u- v《素问》以“上古天真论”开篇,主谈养生保健,然后论述人体与天地四时的关系,阐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再说疾病治疗,全书以理论阐述为主。5 q; u3 C- o1 B
《灵枢》以“九针十二原”为宗旨,探索与针灸治疗的关系密切,进一步研究经脉的循行、营卫五十营、脉度、骨度、经筋、经别,并由此联系临床各科的诊治问题,整部著作以针灸治病为重点。
4 |# i1 H( V4 }4 U' V4 o, \《难经》以“独取寸口”为第一主张,然后论述脉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以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讨论脉学,然后研究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症虚实、治疗方法,八十一难主攻脉学,其意图是很明显的。《难经》虽然不叫《脉经》,却以研究脉学为主旨,这也可以说明其特色。+ D/ p# L. x$ i, [; [. T7 W3 c7 R
中医难学,关键在于脉理深奥。  V0 O: O$ Q, m: I9 C: {
自扁鹊开创脉诊之后,仓公告诉汉文帝,说自己“心不精脉,常常失之”。张仲景有平脉辩脉的专门论述,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脉诊也是格外看重。著成《脉经》的王叔和,对诊脉有着更深的体验,他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历代名医都重视脉诊,至今临床上还流传着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 B. O" c2 @  S, C+ K- D诊脉断病是扁鹊开创的中医特色,《难经》传承扁鹊学术特色成就最早,也最大,其“独取寸口”诊断方法,至今仍然是临床脉学的主要方法,三部九侯遍身诊法早已不见踪影,足以说明《难经》学术成就不在《素问》《灵枢》之下。重视肾间动气,推求十二经之原,三焦有名无形,脏腑内证外证学说,伤寒有五理论,命名门地位的确立等理论创建,即使《灵》《素》号称是《黄帝内经》的嫡系真传,《难经》的学术亮点也比之毫不逊色。因此,人们今天仍然把它们并称为“内难之学”。4 {# ^9 v' Z  }7 {; C9 ~; _5 S
传承数千年的中医学,在近代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坎坷。在举国皆以西学为时尚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国医馆为保存国医精华而努力奋斗,仁人志士艰难办学传承中医。庐江县庐城镇的章启民 (1902——1977)、字宗屏先生,当年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国医馆理事兼总干事,并在国医学校任教。 民国28(1939)年任庐江县卫生院院长,后调任涡阳县卫生院院长。他独具慧眼,选择《难经》作为教材,并精选历代名家注释对其进行阐发,使深奥的医学道理,脉学精华,以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为保存中医学术,普及中医知识,做出了时代的贡献。$ n& o& I/ D- G
时光流逝,一晃就是几十春秋,当年的珍贵教材,又成了时代的新宠。读过陈用崇先生整理之后的《难经》,可知他赋予了这部书更多的时代色彩,为广大中医了解这部中医经典,应用这部著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 ]3 x& l8 ?  i3 k; H' W《诗》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难经之研究》笔者有幸先睹为快,为这部古老的医学经典重新面世而感慨,并借此机会汇报了我的一些思考,供广大同仁参考。$ m2 \7 [) V, _( D" U' I
借新书出版之际,重读经典,探索脉学,感悟中医,以此为序,乐为同道荐之。
  g4 C0 }! x/ `7 S8 ~# W$ I曹曹东义
: e& t( {( @. s3 T22013年7月30日写于求石得玉书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5: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忆南京当代特大名医张简斋》 - 曹东义- 中医药论坛- ZHONGYIYAO..., D/ ?& F1 n" X8 o+ }
发贴时间:2016年11月1日 - (实名注册,交流更贴心) 中医药论坛» 曹东义» 阅读帖子 论坛首页» 曹东义» 《忆南... 张义堂述,陈用崇整理 这是真人真事真医史。它攸关民国在三...$ T1 d6 f2 J7 e1 ?0 q. f
www.zhongyiyao.net>...>曹东义>阅读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5: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1)是谁让失落的明珠光芒重新绽放
1 m, I8 y% z  ?- n* l" D0 R' X0 L% n$ M  L
2015-01-16  johnney908  摘自 新浪博客6 O7 z# k! }. C
一、成书/ }' K* T& M- e" M5 ]4 ]
5 f' b( }% q- V0 T# o3 A/ L8 d
      时光回流到230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安徽省太湖县出了一个文人兼名医,名字叫王念岐,字漪莲,又名凤喈,家住县北王家东山岭(今北中区)。 王念岐出生一个月母亲就离开人世,刚十岁的时候,父亲又弃他而去,失去双亲的王念岐由外祖父母抚养,但是,外祖父母也相继弃他而去,再一次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只好回到了爷爷身旁,在叔伯的疼爱下,走进私塾学堂,学习传统文化。 他博览群书,后来著有《时艺诗古》、《四字鉴录批点》、《文龙芹香历诗挟选》等诗文著作,虽然展示了不凡的才华,但是都年久失传了。 王念岐曾说“古人不为良相,愿为名医。斯言不我欺也”  。由于王念岐经历坎坷,幼多疾病,所以他后来在课子授徒之余,旁究医理,悉心揣摩,呕尽心血十四年,纂辑成《症治论读》一书,成为简明扼要的中医入门读物。王念岐先生医术高明,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太湖知县许琦因工作繁忙,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冬天 ,到第二年因劳倦内伤加外感得了久病重症,在百药不效的情况下,急请王念岐到署中诊治。王念岐用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子,调治不足十日,就把顽疾治愈了。所以许知县于乾隆四十三(1778)年曾为《症治论读》作序 。% S6 Y7 S4 J5 ]* Y% `. C
9 l6 |, |3 [0 ~: j

5 c; F1 A0 U4 C  M# _% W1 W8 ?# ~4 C3 V
4 H  C4 y! h- q% ^        二、流传
$ P: b7 M" [3 v/ d1 v& [' P) z! ?
7 I* h3 v( R6 K$ E0 I      《症治论读》写成后一直没有正式出版,太湖县很多医生,都把这部书当作极珍贵的资料而宝藏着,向来只有至亲密友,才可借阅,一般都秘不示人。仅靠抄写,在民间长期流传。
# p& |4 u) `: M5 r: x' a( Q% |
* w$ S6 x" p1 n1 G6 w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症治论读》成书一百八十多年后,太湖县医院中医科邬九鸣先生,家中有一部手抄本,其先父应用这部书中的知识,为病者进行诊治,常收到奇效。邬先生从业二十余年,在临床上,往往得到这部书的帮助。有时遇到疑难病症,几乎束手无策的,倚靠这部书,困难问题也迎刃而解。例如1948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病症: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肌肉消瘦,皮槁毛枯,腹痛剧烈,两胁也痛得很,脉弦肢冷,目勇视而面青,曾请许多医生诊治无功。看那样子,已经危在旦夕了。邬先生认为这种症象与《症治论读》中“肝风腹痛木克土”一条相符,就照它的处方,用六君子汤加羌、防、柴、芍煎服。一剂下去,腹痛减轻;两剂就完全好了。像这样的例子,邬先生经历的至少有十多个。所以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书的宝贵。于是以家藏手抄本为底本,又收集九部《症治论读》抄本,与同在中医科李子来、董迎仙两位医师共同校对,除订正讹误外,又在药性方面增加了一百六十多种,并增补了温病一篇。于1961年初步编定好,分为六卷,同时将书名改为《证治论读》。由太湖县医院油印一百部,除呈报省卫生厅核阅外,其余分发太湖县各公社医院,向广大医务人员征求意见。后来安徽卫生厅认为本书内容很好,可供中医带徒及中医温课之用。1962年10月,太湖县卫生局召开中医座谈会,将此书作为主要资料进行讨论,得到了不少的宝贵意见,于是对初稿再行修订。1963年太湖县医院将《证治论读》一书用铅版印刷内部发行,但印数不多,流传不广。
3 x( P7 e$ [. M$ y
0 @( y) G) K9 \2 G      : N5 Q1 r5 d: Y  H/ e( J

/ Y6 d  \4 s' e+ z( R; Q       三、出版) B3 y& T, y6 ]

4 y) R" [  o/ c, V3 W4 S      1981年,福建永安中医爱好者、收藏家陈用崇先生,辗转得到太湖县医院印制的铅版《证治论读》一部,珍藏30年。2011年10月,陈用崇在网上结识河北赞皇民间中医王树文、重庆荣昌副主任医师中医刘世峰。三人合作利用网络QQ群举办中医义务传习班,陈用崇以家藏铅印本《证治论读》做交流资料。鉴于本书七言韵文及赋体写成,且学员得到的是陈先生拍照的电子书,存在竖排、繁体字、照片不清等问题,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以致同一问题,陈先生要反复回答。于是陈先生委托王树文、刘世峰对全书进行阐释。王树文等人通过研读原文,首先把具有西化阴影的《证治论读》恢复为原名《症治论读》;其次改繁体字为简体字、加用新式标点、添加标题序号;再次将原书第6卷药性赋汤头歌分开为2卷,至此全书共7卷;最后主要对全书内容进行简单释义,并将书名定名为《症治论读释义》。2013年10月底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但对中医初学者有所裨益,也算完成了王念岐先生的夙愿。3 }/ h0 |+ z' d5 `

! x+ y0 g+ s- e1 l5 \" J7 e      
1 ^4 L6 A7 X* q: G; t2 o1 F
8 l7 e9 Z0 }/ z" M+ ]       正如曹东义先生所言:“这是一部经过几代人传送,不断研究整理而形成的学术著作,也是难得的中医科普著作,是理法方药俱备的实用手册。”/ I. K# Y8 L/ k2 A- ]9 b% ?

6 u' O# t* [4 c8 h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5: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初遇西医,说清诊断不易
+ R0 R; ?! u; s, L——《金少陵诊断学讲义》序言
& c& q' R8 v& t  b$ o3 N+ U- k$ T% k2 @/ |8 N9 Z
8 M: v- F- S, ~4 \2 ]5 _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一个萌生于中华神州大地,一个诞生在欧罗巴列岛之滨,各自独立发展数千年,在近代相遇在一起。
* O) E4 V$ M/ h$ _3 K/ _5 a$ f当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时候,西方的医学家借助当代的科学成就,迅速更新诊察手段,把画家的解剖图,物理学家的显微镜、爱克斯光,化学家的各种药水,都引入医学领域,使西方的医学诊察手段堂而皇之地仪器化了,并且与洋枪洋炮一起乘着航海大船来到了闭关锁国的东胜神州。
# X7 X& P% v, w2 z+ |, r中医虽然是作为东道主的国医,在华夏大地已经独步医疗舞台数千年,但是,对于和传教士一起来的这个医学体系,由一开始的冷眼旁观,到信心不足的《医林改错》,再到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到中医学固有的技术壁垒不再坚挺。不少医家改弦更辙,提出了很多革故鼎新的举措,都是为了迎合西风东渐的时代潮流,《衷中参西》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从初期的中西医合流之愿望,到作为祖国医学遗产之整理,中医学经历了濒临灭绝的强势冲击。! g+ z" L6 O; a( g8 |- m! ]
然而,解剖实证、抗菌手术大行其道之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生命的复杂性和顽强的自组织能力,呼唤长期被漠视而又擅长“扶正祛邪”的中医。
1 j4 P8 Q) _6 J( x7 |3 f0 ?在各种西医措施用尽,被宣布为“不治”的病例中,中医经常创造出起死回生的奇迹,即使是第一次突袭地球的新瘟疫SARS、禽流感,中医学也表现出某些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养生保健“治未病”的健康医学,使中医学重新找回了自信自立的力量。自组织理论、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新学科,都和中医学有了共同语言,而过度检查、过度医疗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不仅在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富如美国也严重地拖累了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低碳环保的国医再次赢得人们的信赖。1 k) F- C; K: f; V
回看中医近代坎坷,可以给人深刻的启示,摧而不垮,打而不倒的中医,自有其辉煌的历史底蕴,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更有未来伟大复兴的巨大价值。! X: ?6 z" s4 l1 J
建国前的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聚集着很多中医名流,面对西医学术的巨大冲击,他们迎难而上,依靠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时俱进,编写出在形式上与西医不相上下的各种教材,为新时期的学术传承培养了大批岐黄传人。那时的教材都是初创的“山寨版”,没有国家组织编写,也没有统一印刷发行。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当时的中医名流,不少人属于科举落第的饱学儒士,或者是“废科举兴新学”之时没有找到合适岗位的文化精英,比如章太炎在苏州办国医学院,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等当时就在那里系统学习,他们草创的中医教材,都是上接历史传统,下启建国之后的统编教材,是中医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承载着历史发展不能斩断的脉络。2 m9 \- s( I5 d" B
钱学森先生曾经感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我想,这与统编教材不无关系。现代教育只注重“系统、规范”的“授业教育”,而远离了古人“解惑、传道”的探索精神。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的教学改革,兼容并包,人才济济,大师们都是讲的个人研究成果,而不是统编教材。学子们把老师当做榜样,当做先行者,站在巨人的肩头继续前行,因此,能够不断发现更优秀的大师级人才。散养的马群里才会产生千里马,填鸭式的圈养自然飞不出金凤凰。8 m; Y0 P$ |! p/ [; a
回看民国初年的中医教材,其中饱含着更多的中医固有理念,与历代前贤的思想更为接近。0 J0 Q: E3 p3 X+ N% {
金少陵先生编撰的《诊断学正科教材》也是记载一段历史的珍贵文献,其中对于脉诊、望色、证候观察论述特别深入细致,而对于西方仪器检查虽然略有涉及,但是绝没有仰望叹服的崇拜,更不会一味追求大仪器检查的客观化,变成“照单开药”的推销员,更不会完全忘记了四诊八钢,成为变了味的中医。$ K  v* Y% P( D% J0 w5 M- E  T" L
回归中医,必须重视经典,而对于诊断学的追本溯源,也必须从新认识四诊八钢的重要意义。金少陵先生说:“国医诊断,不藉器械,而探赜索隐,真有洞垣一方之妙。其所恃之具,曰目,曰耳,曰口,曰指;其所引之法,曰望,曰闻,曰问,曰切。问者,口问其所苦及经历,以求病之过去及现在;切者,指切其脉管;闻者,耳闻其声音;望者,目望其面舌色泽,以求病之现状也。惟四者之中,各能断病,要当相互合观,庶无谬误。”/ e6 u# `( p% G5 \& o$ \4 G- D
西医的检查只能是参考,而不是必须照着去做的出发点。在西医的检查面前如果放弃了色脉四诊,中医就会变成发现不了目标,评价不了结果的“聋瞽之学”,就会异变为还原论医学的附庸,降低为只是一种治疗手段的二级学科。
1 M5 t- F. b7 b( ?# n也是就说,中医如果废弃了修炼了几千年的四诊八钢,和西医一样只依赖仪器检查,国家所说的“中西医并重”,中医自身所追求的“卓然自立”,必然无从谈起,中医学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难以找到可以实现的途径。" H/ u+ V: f* F6 f7 k
福建陈用崇先生致力于中医学术传承,收拾起散落于民间那个时期的珍贵文献,加以校雠,得到学苑出版社陈辉先生大力支持,使这一珍贵的《金少陵诊断学讲义》,能够再现人间,广为流传,实在是杏林幸事。
" l; N$ [* T$ u8 }' @' p我对中医近现代医学史的研究深有兴趣,但是苦于资料不全,难以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医生存状态,今天有幸见到这些珍贵文献,实属幸甚,感慨系之,随记所思所想如上,不当之处,请读者先生赐正。3 C9 F- |9 y9 A# `/ j/ b& c; r, u" y
曹东义  B- Q0 j4 t0 J
2013年10月21日" _3 T- d% l$ p  m
写于求石得玉室
# A; F% [8 L$ Q+ x% K5 q# @1 [, j) t9 a( y# F5 p7 B5 t

1 t) A$ a& q  [+ O0 [# W1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5: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0年代南京中医界革新述论- 道客巴巴
, l, o8 e$ V6 _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的中医研究方兴未艾 ,成果颇丰。笔者在学术梳理和文献收集过程中发现 ,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南京中医界的中医革新思路尚未引起...
" @# c# S. P1 r. z" d; C7 Zwww.doc88.com/p-0961515681607.html-快照-道客巴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4: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路漫漫之民国中医的三次生存危机
- {) z: M1 c: ?% V" g, ^* f4 t
/ Q% R/ ?! Q1 M  J2017-10-17 五味子 匣课堂6 \) g9 i) X$ N4 O, j2 {

' t7 `- j7 M7 `* S6 z( j# z: G(首期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将于2017年11月4-6日开班,欢迎中医药行业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报名。点击上图了解研习营详情。)      
1 }( ^- {9 E9 z! v. e( d1 N8 W! o5 e2 f
中医乃我国“国宝”。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1 J6 g# X* a; D4 e7 W

7 l  a9 u0 ^( [6 g& G6 \
  s) B& {, q# M# E- G一、 北洋时期
6 |/ {9 A( S% W6 [! \3 P
3 A2 p. ?$ g, O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则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1 P- \! \& ^1 G; k

5 V! r, n, [5 L9 O4 y9 F/ x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他在接见京师医学会代表要求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系统时,竟毫不掩饰地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接着,江西当局颁布了取缔中医章程32条,与汪遥相呼应。随后,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仍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 0 m6 t0 n2 f) w+ y

5 F/ ^, E8 q/ R* _! n) d1922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如此摧残医生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 K# c9 Z9 `$ k3 Q) @( o. l) L

7 q* ^3 H5 `, k% n5 V二、 国民党时期的废止中医案
+ v! e" p3 g6 r* e2 P
1 A  X9 v* o5 N2 v  K" L5 A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 u1 ?8 e; a1 t7 ~4 ~7 O2 y  I8 o! U3 b
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 Y& J6 s5 l$ \( F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y2 q5 |, u4 Y6 i2 }5 B, ?( D
3、自1929年为止,旧医满50岁,照顾开业**年即不能使用(对少数人实行的“以人为本”)。
1 I$ j. l  x3 {- o8 R4 Q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 b# p# H5 a+ L
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 \- }8 d4 Y; ]& ^$ H! t3 W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2 j" R& i- p9 A0 N% _( T: Y5 n$ U

& ?" W/ j! `6 |% Q% m6 G+ q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曾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攻击贬低中医学,把中医等同于巫术,甚至直指“中医是杀人的祸首”,必欲废止清除而后快。他对中医的处置办法是“废医存药”,中医废止,而中药作为医学研究资料尚可以加以利用。
$ R2 @# ~7 W. T/ t4 E1 s
) ?3 \9 j! k4 c/ }4 q# x* S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的四点理由是:(1)中医理论皆属荒唐怪诞;(2)中医脉法出于纬候之学,自欺欺人;(3)中医无能预防疫疬;(4)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 n3 y) z/ ~' f

  p' B1 q9 d% r, k2 U( ~. ^7 r% o; f8 B/ x/ q" D
在1933年6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在会议讨论中,行政院长汪精卫不但反对该提案,不肯执行草案,而且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他说“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交立法院审查时,他写信给立法院院长孙科,大谈“若授国医以行政权力,恐非中国之福”。接着,汪精卫在全国医师公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反中医的长篇演说,指责中医不科学,如果谁有中西医并存的观念,便会使医学“陷入非科学的歧途”。而教育部并未把中医学校列入学系,这就等于把所有中医学校毕业生的中医资格全否定了。
% N& H7 s* a( N1 H
" Y/ Y) d9 i; ], I7 [三、 抗战后国民政府变本加厉
& ?  i  e' N1 N- Q8 H& W9 \7 [: ]5 v" }
国民政府除了不准中医办医院、设学校、登广告外,还设立了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行医执照者,方可行医。在非法的考试、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已无法继续开业。1946年,国民政府卫生署否定了1943年公布的医师法,规定中医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并严禁中医使用新药。医执照上加盖“中医不准使用西药以及注射器具,违者吊销执照,撤消资格”,以示歧视。
+ \1 D9 Z) n. I- b; f' R5 z. f
- E' S( q/ f; a) n" G  \8 T国民政府为了消灭中医学校,更是不择手段。 1947年11月,上海不准中医学校毕业生参加特种中医考试,再次打击中医教育。到全国解放前夕,全国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校。
7 I! P. M1 \/ g; k6 L* i
$ I. k2 S$ h* E& z纵观二十世纪,中医药筚路蓝缕,停滞不前。传统的中医正逐渐走向衰败,历经千年的中医精髓后继无人。然而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医人更应薪火相传,矢志攻关,汇聚各方力量,勤求博彩,厚德济生。传承中医经典,重塑国之大医,实现复兴中医梦!药匣子APP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中医师。由药匣子APP、中医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将于2017年11月4日正式开班。
$ W; e* A( p7 n' z% n, c& o- w$ u  S0 V3 m* J! }  K; v
缅怀医圣,探寻生命原点,培养国之大医!成为名医大医的“孵化器”!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           0 q* g7 v! {; B. x
! p, S9 S) d/ B

+ ]0 ~# r8 x; J# |3 ?  r' k' p; j$ m; G' U* D
精彩推荐, {( v8 X3 q# g* U2 N
首期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丨实战导师之“关东火神”张存悌$ L9 V5 S1 n, v& M
首期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丨实战导师之四川名医刘方柏( h$ ~. q( J& u
首期药匣子大国医研习营开班通知2 Q4 q6 ]( G% w# B1 ?( r9 o, R* f
中医路漫漫,记“废止中医案”88周年
+ ?3 e6 ^7 u7 b8 W
+ s- F& Y+ |: _; }- \, u2 u& s" b
  R  C* w- s: _  E: l9 N声明:( ~2 V: x3 G) l' o# M6 T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匣课堂积极保护原创者版权,文中观点、文字图片多取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支付稿酬或删除。
5 C- `/ S7 P# ^7 M(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4: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少陵先生生平简介
; W+ ?( x1 h% ^
' z3 I" r7 Z, g' a' V2016-02-03 陈用崇 岐黄与致柔4 q( m0 ~5 x- b
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师中优秀者,张简斋所长丶教务主任郭受天丶全国名医与学者如有金少陵丶章启民丶.汪绍生丶.李克蕙等,其中如儿科名医随翰英,妇科名医朱梓清、杨伯雅,外科圣手张栋梁,驰名白下中西贯通的冯瑞生等为人师表,遗教垂范,绛帐风采,至今仍在他们当年的弟子中广泛传诵,有口皆碑。金少陵先生是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师中年资较高的老教师,1933年应聘任教主讲内科学丶诊断学丶温病学丶药物学丶医学史。金少陵先生以个人的精力先后竟撰著了11种教材,从这些教材可以看出,金少陵教师如何以丰富的知识与临床经验融会新知撰编的教材,特别是金少陵是旧学中来的老教师,他竭力摆脱旧学的束缚,汲取新知识的营养,把现代医学的知识融于中医最古老的经典中,培植出中西合壁之花。每本书前的自序记录了他陶醉于学术研究的心态,思想发展的脉络。其编的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资料的翔实与丰富性,不仅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古籍资料,而且把当时最新的知识引入书中,表现出时代的先进性,又以“图表” 的形式表述个人的学术见解。学术研究,最可贵的精神正在于此!
& y) v% k- c" f1 t金少陵先生,自号吴门“冤禽”,1875年生于苏州,世代习儒,自幼寒窗苦读,勤奋国学,嗣因科举罢废,无意于仕途功名,专心致力于中国医学之研究,为民国知名中医学家,虽年近六旬,他精力充沛,学识经验丰富,先后受聘于南京国医传习所,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学校,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中医人材,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据何任先生《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求学生活》文章回忆介绍,先生在讲台上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一生著作较多,著有《中医基础学》,《內经学辑要》,《病理学讲义》,《中国医学史正科讲义》,《中国药物学》,《温病学讲义》,《诊断学》,《內科学急性传染病篇讲义》等,我在学苑出版社陈辉主任支持下整理本人收藏的先生遗作《诊断学正科讲义》,但《中医基础学》丶《基础学》二书至今善未整理给读者学习,实为一种遗憾。
# y; a$ E3 R" k# {6 ~3 v" \, r, p9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4: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民国中医学家郭受天教授
& }& D! A3 [8 {. u$ |9 Q6 U
$ n' u6 x3 |0 v; A8 X' @' I5 Y2016-02-03 陈用崇 岐黄与致柔
3 ~( D* A3 v' e& |清末民初,西方科学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一些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掀起了一股扬西抑中,妄图消灭中国传统医药的恶浪。从1912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就竭力主张消灭中医,中医学术存亡问题及三十年代民国开办中央国医馆內当时中医学术大是大非问题,再沒有人比郭受天先生更清楚的。因为他是民国发生中医学术存亡斗争时由南京国医药界公推出来应付危机的具体办事人。太可惜他于1965年去世,在生前已做了许多工作,准备把中医学术存亡之事的坎坷留告后世,然而未能如愿,他的学生们也未尽完成。好事自古多磨难,当代中医学遭遇从袁世凱到方舟子等,皆以绝灭中医药表示他妄想消灭我中华传统文化。郭受天先生遇过汪精卫企图定必废中医恶梦,死后又大量珍藏医书皆亡。我多年寻找才收集到郭受天先生在南京国医传习所编写的各科讲义及部分资料,认真阅读常掩卷深思,历史有时候会走弯路,但终究在前进。事实不是证明了吗!妄图废止中医,只能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遗留下来的,大概不过笑柄,更加上耻辱。
' Y  W# U! m, h# k% T4 H郭受天老中医世居南京,1885年生----1965年9月 日患中风病故,享年78岁。他为人正直不阿,爽快乐观,善说善写,有胆识,敢坦率直陈意见,为国医馆一些人最所不悦,他不自卑而且达人知命,所以別号半聋居士。他早年在二十年代当青年时期,中医存亡攸关那时刻,便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捍卫中医事业,他的笔锋锐利,分析透彻,是一位有才能的实干医学家。8 w2 R! A7 g5 a" u, I% H# c) d$ r8 I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郭老先生初问世时,即逢北洋军阀內务部有狂言废除中医取締中医谬论,他愤慨发表文章抗议,此后即筹办南京医药卫生通俗报活人济世宣传,共发一百多期,影响很大。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卫生委员会会议决议废止旧医案出笼,他立编南京国医杂志,此后又为中央国医馆的筹办以及出刊国医公报作出一定贡献。
) z" Z" Y, G9 T" h  t2 w; A1 t郭老先生医道渊博,为南京医药界公认,三。四十年代南京市四大名医张简斋。张栋樑。隋翰英。杨伯雅四位,分别为内。外。儿。妇专家,都一致敬佩他。郭老先生很早就在主编中医学报的同时还从事中医课程教学,并兼办与外地团体来宁联络中医药诸事宜,在办事处他每日在此坐班,写稿及处理教学和接待来往工作,他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医药学术研究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考试院中医考试委员,南京市国医公会常务理事,私立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务主任。
1 f' f6 Q; K3 [' V4 z3 o( K5 v在学术上,郭老先生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主张中医学术自古就是医道法自然,中医本为科学,是哲理科学,学兼儒墨,哲学与科学研究古今医学,谓医之道通百科。对中西医间的分争,谓这就是因学科局限性。对于开办中央国医馆宗旨,研究中医科学化则有具体研究方针原则的商榷。力主医易同源,医者理也。(对于阴阳五行,作为中医学理如何讲授方法?有人指责这是讲玄学,虽中医人本身亦多疑议。须知中医学原理的医道阴阳太极为岐黄医道。是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变迁的影响,疾病寿夭逆顺如何预测,它的治疗方法,把握天地阴阳消息,要控制干支历算这时间信息。作抽象而具体应用,其原理则是按时间与空间来考虑疾病在场间的变化,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以望。闻。问。切。便是信息科学的抽象,探索疾病医疗理。法。方。药的气化论妙理,无知者还笑他是个谜?)由西医方面上国府五院长书,所谓提倡研究国医不如提倡研究国药的所谓中医科学化有针锋相对直接批驳这是毁灭中医的又一阴谋。
. k* I( d: _) G; p郭老先生在南京国医传习所教学时编写三我总结:: ?0 K6 ~/ h& p  y: k+ |
一.3 R( N& [4 K# Y/ X: @+ v# a9 ^9 H
我之三世主义5 Z" [1 ^& ?2 \% F: q2 Z# W
1..行中医以救世。2. 讲医学以寿世。3. 著医书以传世。
, @  `7 B  X$ x, a+ O: H  c$ w! x对当时医界伤寒温病之争。
: M9 z, i( Q/ _& _1 m" R甲.决定以温病为呼吸器病中之真性肺炎,以春为主,解时均为非时之病症在源流则一也。6 k% b" _7 @& \9 F& w$ @
乙.决定以伤寒为消化器病中之肠热症,以冬为主,解时者,亦必非时之病。致此温病伤寒之纠纷可以解决矣。0 I! E# M5 e3 E  H
二.我之症治计划(详细內容参考书影). ^& ^. R) k. }
三.自修课程(详细內容参考书影). W0 L1 B: _) r# A
全国解放后,五十年代历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员),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讲师,负责教材主编。结束之后,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告退后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闲时还写回忆录又手抄成集,还编有(医抄从存)上中下三卷,计四十余篇文章,皆为国医馆及友人未发表的很好的最重要的文献。
5 u0 Z+ U/ j6 g9 y- j1 s' F+ R( _8 ~) z: \/ C7 y" Y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最早的国立中医院校
2 t4 q+ R9 k# d) H9 \& X- a3 C% q8 i2 Q5 c% B
2016-02-03 陈用崇 岐黄与致柔/ }. Z: C# q3 _# E, x+ Z% g4 C1 [
1934年秋,立法委员焦易堂在白鹭洲枇杷巷内创建“国立南京国医传习所”,它是一所招收高中毕业生的5年制正式中医学院,直辖于中央国医馆。焦医堂热心中医事业。对当时中医所遭遇的歧视极为愤慨,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得到朝野内外的支持。于1931年成立了中央国医馆。他身兼馆长之职,以整理中医学术、办理中医教育、中医出版事业为职志,并将全国中医改称为国医,使中医地位合法,国医传习所就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
* J) ]+ ]$ B. u9 d
9 q0 ^' g& g3 K) |    30年代初我国虽有中医学校和学院,但限于人力物力,不久就难以维持了。南京国医传习伟不但物力较厚,且师资力量颇强。如所长张简斋是南京首屈一指的名中医,兼任“时政”课教席;教务主任郭受天,是南京中医的理论家,兼营中医基础课程;再加儿科名医随翰英,外科圣手张栋梁,驰名白下中西贯通的冯瑞生,也在所内兼任教席。传习所校宇宽敞,环境幽雅,是一处优美宁谧的读书处。当时学生有两个班,名约50人,一班是5年制本科,一班是半日制在职中医补习科,约一年毕业。两班学生在受完理论课后一年或半年,都要到上列名宿中医的私人诊所临床实习一年或半年,经考核后方予毕业。学生课程前期有近代生理、解剖、病理等当时新的医学基础学科,还延聘了一些名西医及理化教员,它实际是一所具备既读中医传统经籍,又习新医知识的中西医交融的我国最早的国立中医院校。/ T8 F+ w6 C/ q( r9 z: [) M6 N

9 n6 p  x0 L- h5 _5 n, ?0 w % R' c) X$ F9 z5 H
民国南京国医传习所中医讲义油印本十五种如下
: Q5 Y6 q+ D" ?& P& _5 F1. 解剖生理学正科讲义==郭受天编6 e$ I* |( ]; H+ g
2. 病理学讲义==郭受天编4 D. L8 m( ]9 k: a8 r' r/ G
3. 內科学急性传染病篇讲义===金少陵编
: s" s1 z" p1 M# _* M& G5 F8 \4. 温病学讲义===金少陵编
, t% F8 w# Y, ]9 {+ P+ X4 ~5. 诊断学讲义===金少陵编
) P. Z; s. w) }2 G1 ], q6. 中国药物学===金少陵编
. C* t% C* h$ L3 x' z* t/ m7. 中国医学史正科讲义===金少陵编
# t! h% R- l8 j2 K  h2 A9 G6 l8. 卫生学正科讲义===章启民编
- K9 h2 j$ D' L$ Z6 b$ L' Z, Q& L9. 方剂学讲义===章启民编
' X5 P; r4 o! N10. 难经之研究===章启民编9 q, ]% e* K1 L1 {+ V! a
11. 內经之研究===章启民编
  b# {2 Q. [1 ^/ m( R* C12. 金匮要略讲义===汪绍生编1 u8 u& O! s; a- B  }# D8 l
13. 妇科讲义===李克蕙编7 |) o/ {: X6 y) n/ o& Y( Y
14. 外科讲义===不详
# J: w2 g9 _- {0 o& ?15. 儿科讲义===章启民编9 @8 N0 N. N7 R! h: l0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