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2-28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T8 d& f# V' r! U
大家好!本周五晚(2019年12月27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d& @- C4 x$ ?5 _
) U9 @1 [2 b8 r% z% d. j/ b- F, W
今天主要讲解“从性命双修到第四医学”。% i! [ a& q" i1 F8 ~$ S. v3 s
" v' N' ^% v7 k* g
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修了性功,明白了“道”,也就能更好地练命功,达到命功的更高成就,这就是气功中的“性命双修”。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性命双修”就是要不断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努力掌握其规律,使练功者的意识达到高度智慧,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理解,都知道如何处理,从而免去一切“应激反应”,而且“心宽天地广”,也就使练功者能顺利地调整人体功能状态,达到最优。我们也要看到,当人体功能状态优化了,物质基础更好了,大脑活动的条件改善了,人的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也就是练气功可以益智,这是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的。因此,可以说“性命双修”就是意识与身体双双达到最优功能状态;这也就是从人体科学的观点来看“性命双修”。
- s. y8 K& _1 f. `, Y0 w9 A0 {5 Q% n1 _* A5 f* W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r8 d% j- i% K0 q& J# P
祝贺雷宝淳讲述钱学森先生《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从性命双修到第四医学”的有关内容。
: v. `) W3 s( y# o' B* s
* v v. Z$ Y4 Y/ D7 |( l- N 《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U. W5 I+ Q1 B( W) k
孔颖达 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 U# u. [; U5 x5 L: i" t! f朱熹 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8 z! O# }6 k) [- T9 E% j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8 k2 I1 A s c. d" M
《神农本草经》365味中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 K0 O. Z) n6 g. S' N, X# i+ W“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 S# t. t ]6 e# V" F+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1 n+ v- ~" M3 E5 [0 q$ D综合上述文献资料,是文字方面的含义。
. B U3 F) U# W在道教之中,“性命双修”,也有独特的内容。) Z, h. V( g( o, k/ ^5 b
性命双修是道教的重要思想与教义,也是内丹学术语。. `& Z/ S, |+ z: K, \5 N
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黄老列庄、远游、参同契、悟真篇等书都有关于道家"性命双修"的论述。《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
: a( M _; I c+ _# G# C 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那么很显然,对人的生存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一旦没有了生命,人就变成一具死尸,人也就随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精神意识,没有精神意识,人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动物一样,当然也谈不上作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道教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识所表现的性,他是生命与精神意识即命与性的统一体,这就像人不仅要有形、气、神,而且是形、气、神的统一体一样。
0 P ]) l7 Y* |+ f
# ?% I$ `4 P$ u7 W. t( K. `- x: u'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