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5 07:55:1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月14日)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4 E- Y. d/ `; D" p  [+ ~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从圆运动认识扶阳法治疗失眠。( K9 ^1 w9 F! o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9 ~$ h4 t2 r& T- h; a7 y; O

/ ^* k6 s5 v$ S; v) {& {( {      祝贺朱胜君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内容是:从圆运动认识扶阳法治疗失眠。) C, b% X  {+ s* l
      “圆运动古医学”是彭子益先生的著作,被李可先生高度赞扬,大力推广。
2 e+ z# o: U4 J5 k     我读过《圆运动古医学》,的确有很多重要的学术见解,尤其是在近代中医指导理论失落之后,很多人用西医“构成论”的世界观、技术观看待中医,认为中医不明脏腑结构,不做化学研究药物分析,对于人的认识处于所谓古代落后阶段,有了这样的 “误解”,余云岫、鲁迅、傅斯年等人反对中医,中医界主张“科学化”,而恽鉄樵《群经见智录》提出“中医脏腑”新概念:8 [+ B. Q0 z6 `* ^1 t
       恽铁樵先生认为“《内经》所论之五脏,为四时的五脏、气化的五脏,而非血肉的五脏。”的确能够摆脱西医所说的解剖的脏腑概念,为中医学阐发自己的学术特质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在那个时代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更不能期望得到西医知识体系的接纳,因为西医的知识体里根本就容不下没有结构的“四时”’、“气化”的概念。3 B1 [; J* c# ]3 H  u- r' h
余云岫对于恽铁樵先生的论述大为不满,作《与恽铁樵论群经见智录书》进行论战。余云岫说:“(恽铁樵)大著又以《内经》所论之五脏,为四时的五脏、气化的五脏,而非血肉的五脏。此阁下拥护《内经》之遁辞也。----血肉之人、血肉之五脏、血肉之病,《内经》不知乎?知而不言乎?抑三者皆非四时之产物乎?夫医者日与血肉之人相接,其所治之病,大都又皆有血肉之变化,不于血肉实在之处下功夫,而凭空结撰,据五行甲子之说,以虚构四时气化之五脏,更复以所假定之事项,分派配合,辗转以求血肉之病。此其为术,与言灾异者,有以异乎?”* V$ d( [+ e1 c
       恽鉄樵先生的缺憾,由《圆运动古医学》进行了补充。% d% b( Y- Z! f6 r% Y7 L
当然,彭子益先生的学说,应该继承了黄元御《四圣心源》的思想,但是,没见到他如此论述,也许,历史真的只有“不同时代的英雄所见略同”,不是直接继承前人学说。
7 F9 W+ b3 v& c  A       同样,黄元御的思想,来源于《河图》和《洛书》,但是,他也没有这样说,他是从《内经》往下说的。
' Z) h3 I3 ~8 M+ ]# |       这些“英雄所见略同”,就是中医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
) ~6 y. v( L  \      不寐,多由心肾不交引发、阴虚火旺心烦失眠很多见,但是,也不能说阳虚不会造成失眠,扶阳法治疗失眠,也是有道理的。
! O0 s; M5 C6 L5 x3 h*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5 07:57:48 | 阅读全部
@所有人3 d. U+ e+ @' ~& m! T) @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1月1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13讲。 , z  t1 x+ A6 S; z: @& \( `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n; e4 _. Y' |3 p1 q: f6 O8 ?: j" f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晚上学习《内经》的范围:
3 D/ @& V" ?+ D" {. [五藏生成篇第十3 {9 E& b3 r5 X% F7 `" p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y7 g4 J# W( e/ y# g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N8 M1 b* [- o3 S2 D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5 m) H* E1 j3 P: _( m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3 ]2 J8 F. `4 k8 B. e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2 w: v/ B9 T+ Y7 L! ]" C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X) A% L5 m3 J5 ]' S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v+ \4 P: t/ W" [2 U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2 L9 ]5 J! r; h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k. O# p. S" G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e' y5 |6 W/ \/ C$ ?' I" r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4 z" \# g& s- b$ c& }3 d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Z: d; @! R+ y+ m' h9 V9 I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 V/ ~; L+ F9 ?7 y5 T! f* @% f6 Y. i3 N& C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M& f9 ~. Y8 D: s* `/ H  r& r* c9 v4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6 20:50:10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1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33讲_战胜传染病的理论与经验。" Z( y% J( C; g, ?+ R
         邓铁涛先生说:“西医以微生物为靶子,千方百计寻找杀灭细菌、病毒的药物,或研制预防疫苗。自抗生素发明以来近50年,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强,尤其是病菌的抗药性比新抗生素的研制更快,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担心,将来会出现无药可治的细菌性疾病!若论病毒性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一再证明如乙脑、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治疗远胜于西医。新瘟疫SARS之战则众所周知,优势有目共睹不必说了。疫苗之研制则是西医的优势。但中医的防治也是优势。中医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不仅在于有多少张方,更关键在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掌握‘正’与‘邪’的矛盾: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的掌握,在治疗过程中处处注意维护人体的‘正气’,故有‘留人治病’之原则。‘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但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给‘邪’以出路比之‘邪’、‘正’两伤更为高明。温病学家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几句话似乎平淡,但实际可以看作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战略思想。引而伸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都能达到‘祛邪’之目的。如果按照西医之模式,所有有效中药方剂通过细菌培养,抑菌试验,大都属于无效的结果,有些药方甚至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基。比如张仲景的白虎汤与人参白虎汤,有人用动物实验全无退热作用。但1955年石家庄郭可明就是用这两方加减,治疗20例,疗效达90%(世界医学统计病死率为30-50%)。20世纪70年代中央一首长高热,用尽西药无法退热,后请岳美中先生会诊,用白虎汤三剂而愈。(二)中医攻克传染病有个武器库:中药与方剂,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神农氏尝百草而创医药,第一本中药学是《神农本草经》。唐代出现世界第一部官颁药典——《新修本草》。但用药治病自伊尹作汤液之后,便知道多种药物组合成方,产生更好的疗效。古代医学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学派,医经、经方成后世中医学的主流。现在驰名世界的‘鸡尾酒疗法’,从方剂学观点看只是中医伊尹时代之水平乎。中医制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药物归经,按君臣佐使以处方用药。因此,‘医方’已成为中医治病的最为重要的手段,成为中医伟大宝库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政和年间《太平圣惠方》选验方16834首,至明代朱棣的《普济方》载方61739首。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之精华,但历代名方验方则是中医战胜传染病的武器库。例如使刘海若能够苏醒过来的‘安宫牛黄丸’,是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名方。与安宫牛黄丸齐名的‘至宝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子,‘紫雪散’是宋代许叔微《本事方》的方剂。以上三药合称‘三宝’,是中医治疗高热神昏谵语的三张王牌。西医每逢高热,使用冰敷以降温,认为可保护脑细胞。但往往使邪气内伏,而产生后遗症。我们的三宝既能退热,又能保护脑细胞。如果今天拿三宝去申请药审,一定不能通过。因为有重金属成分——朱砂一至三两。这说明中药方剂是不能以西药理论为准绳的。从清代到现代用‘安宫牛黄丸’者可谓不计其数,从未闻有什么副作用。当然辨证错误,应用于寒证的患者,便要命了。这是用错药而不是药之错。”
, v- v4 t; ~$ f. I) m  r, Z       邪气与正气的斗争,在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们对于邪气的认识,有过分强调邪气“恶”的一面,甚至不惜将其妖魔化,却往往忽视邪气可转化的一面,需要引起我们重新思考。敬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 c3 z# B* ^  P
5 d- M' ]: Q4 O/ z" O          祝贺刘敬章讲述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论述中医战胜传染病理论与经验的有关内容。
# c* p& R& A4 Q& a+ h    很多人只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好象是“无邪不成疾”,“百病皆邪”,张子和所倡导的“攻邪已病”,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外感与内伤,都把病因建立在邪气所伤的基础上,不免会产生偏颇,会影响我们对于疾病成因的正确判断。在治疗的时候过分强调驱邪,“无情斗争”,往往会损伤正气,犯“虚虚实实”的毛病。- t* Y/ {: H4 K# k2 {1 T
即使是“百病皆由邪作祟”,那么,邪从何来?无非是外来与内生。
- b$ Q; ~% ^0 e) k" |    人在风寒较盛的冬季感冒了、患病了,风寒是致病的邪气。但是,我们既不能改变周围的气候,也不能把自己永久地限定在恒温箱里。即使是能够改变周围环境,能够生活在恒温箱里,能保证我们永远不患外感病吗?答案还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如果正气充足,或者外感病痊愈之后,我们还可以去冬泳,去滑雪,去观赏冰灯,去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丽的冬季!去感受难得一见的寒风与冰雪。因为寒风与冰雪,也是大自然的“正气”。
  e1 }+ U. t; ]+ b, M人体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在不引起人体发病的时候,属于正常的情志;如果这种情志太过分,引起人体产生疾病,就转化为致病的邪气。当“破涕为笑”,“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时候,过激的情志竟然成了化解内部气机郁结的良药;本来可以致病的过激情绪,却成了治疗疾病的措施,邪与正的转化正如古人所说,处处充满了“神机”。“神乎神,客在门”,古人化害为利,转邪为正的种种举措,充满了辨证法的妙趣。
9 F$ v" x' q. l  X停滞的水湿,可以通过“利湿”的措施,逐渐活化,形成流动的水液,重新成为升降出入的生命物质;停滞的血液,经过活血化瘀治疗之后,“瘀”化了,血活了,又流动起来;影响气机运行,阻碍新陈代谢的邪气,在中医的手里,竟然又成了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多么美妙的战略!化饮利水,健脾利湿,消食导滞,升清降浊,育阴散热,回阳救逆等等,都与活血化瘀一样,体现出古人的大智慧。2 T. }" V8 ~7 e
即使属于外邪致病的外感病,也不能对于邪气“无情斗争”,也应当“以和为度”,在内伤病的治疗之中,“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就更显出中医学的奥妙之所在了。学会“与邪气讲和”,不是无能,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的环境,让肌体自身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之中,达到自我和谐,稳定发展。以此长生久视,“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门”。  E' R3 |& F( L/ q
    邓铁涛先生在讲述了中医诊治传染病的历史成就,中医对于病因的认识,以及中医如何驾驭中药,如何强调邪正斗争的作用等问题之后,展望未来中医诊治传染病的发展趋势。他说:“(一)扫除歧视中医之障碍(二)培养‘铁杆中医’为当务之急。(三)中药剂型改革,发展中药针剂。(四)我十四年前对于温病的展望,至今仍然值得参考。”
8 @6 @3 J1 Y- T$ T8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6 22:19:22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20年1月1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临证指南跟师录》的内容:经方是“病的人”的方,学经方是思维方式的回归______黄煌经方工作室沧州揭牌暨经方学术论坛有感& y" Z+ X4 P. g- e! m1 W7 L
        黄煌,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际经方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当代国内著名的经方大家,于2020年1月4日莅临沧州,参加了“黄煌经方工作室”成立大会,并 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意义深远,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是人人用得上、大家学得会、百姓吃得起的祖国瑰宝。经方,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方是“病的人”的方,中医看的是“病的人”,是个体化治疗;而西医看的是“人的病”,是 群体化治疗。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灵魂,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学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原则,方证识别是检验一个中医临床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标志,方证相应也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所以有“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的民谚。黄煌教授说:“我是老师,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以来有很多的困惑,也有很多苦衷,感到中医教育花了这么多钱,花了这么多人力,但是效果不是太好,至少我个人感觉不是太好,社会上对我们的中医教育也有很多不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现在有的从师承的角度,有的从正规教育的角度,来评价中医教育问题,我感到这些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为这个时代,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培养一些急需的人才,现在的中医界什么人才最急需?并不是要多少个高明的理论家,多少个国医大师,多少个领军人物,而是需要大量接地气的基层中医人才,包括中医爱好者。中医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养生类节目,民营中医馆,受到很多中老年人的追捧,民间又出现了大批中医爱好者,经方爱好者,大众化,是我们中医的一个潮流,一个时代的特征,识实务者为俊杰,我们搞中医教育的,如果不认真认清形势,还把中医搞得神乎其神,看不懂、学不会,不拆掉中医行当中的篱笆,推翻门槛,让更多老百姓来学习,那肯定会被社会抛弃,如何把中医大众化的基础打得更好,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进经方的普及工作,让中医的文化基因,真正地在我们每个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大家不要以为中医那么难学,中医其实就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伤寒论》翻开第一张方_“桂枝汤”里面的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在厨房中就能找得到,你只要能熬姜汤就能熬桂枝汤,如果把里面的芍药拿掉,放几块排骨的话,炖出来满屋飘香”。医圣张仲景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更是冬季温阳补血的一道美味佳肴,所以说,中医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人人理解,人人会用,那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反而被日本、韩国等等国家抢了去,那我们简直就是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了!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lzzngsl
7 o/ f# k& F4 L7 l, Z, P5 m8 |% y0 W- O% d% e
            祝贺刘敬章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经方是“病的人”的方,学经方是思维方式的回归______黄煌经方工作室沧州揭牌暨经方学术论坛有感$ L. W7 S) N- r8 G6 k* n2 ~2 N. ^
       黄煌教授为经方现代传承,做出了很大成就,值得大家学习。
  O2 o; L7 r6 B; C4 v- x- B        经方不是张仲景的独创,是他“守正创新”的结果。* @2 V. w* W1 V: G  K: T. [# f

7 o( N6 W5 \* Y5 R        学习经方,应当“知源流,懂体系,会妙用。”而不应该这是会用某方  ,会治某病。
! u0 P2 y. e; g% N0 }        经方传承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曾经提出“学仲景,说仲景,用仲景,做仲景”的奋斗目标。  U; L2 L( G; B. {# R
       近代以来,温病学家辈出,很多医家追随叶、薛、吴、王之后,很大程度上冷落了张仲景的学术,这种局面的形成,已经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6 i5 Q  [' ]9 `/ r, [       元代王安道《张仲景立法考》说“呜呼,张仲景伤寒方只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吴又可说伤寒学术属于“屠龙之技”,即使学好了也“终无所施”。
0 ^. M* _5 |# n- Z/ g. n. \8 w       章太炎在看待中医的问题上,与俞樾先生的观点很不相同,他早在1899年就著有《菌说》,对于西方医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日本期间,对于中西医的特点进一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和王清任、余云岫、鲁迅一样,都是用解剖为标准来看待中医的经典《内经》《难经》的,因此在1910年把《医术评议》发表于《学林》杂志前后,他的观点必然会影响到身边的学生和徒弟们。这篇论文开头便说“余宿尚方技,颇窥众家”,他谈论医学如数家珍,“数见伤寒、温病求治于外人(西医)者,十死八九。既不晓六经传变,又以寒物却热内聚,多成结胸,视昔人所谓误汗、误下,及今世粗工以辛凉小剂治剧病者,又失之远矣。” 这是一个中医“道术衰微”与“西来奇法”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西医“审辨脏腑,形法较然,谓必有以愈于旧术”,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因此,论文虽以批评先师俞樾《废医论》为由头,希望维护中医学术的实效,但是面临的现实却在新旧医学对比十分明确的背景下,章太炎先生的心情是十分困苦的。
% w& Y) D" {7 E. g他“医之始,出于巫”的说法,虽然是为了从学术史的角度说明“自扁鹊、秦和,医术已不附鬼神事”,但是,其后余云岫、鲁迅等反对中医的人,却故意放大了他的缺点,一直把中医与巫连在一起、相提并论。他在《平脉篇》引用《灵枢·经水篇》的文字,认定“古人所以知脉者,悉由解剖得之。”批评先师俞樾《脉虚》论述三部九侯失当,“名曰‘废医’,乃使医术增进。”
* j+ R3 v9 P4 P8 M! J4 \           1927仲冬,章太炎先生在为王一仁《中国医药问题》做序言时说:“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辩也。何谓自立?凡西医所不能治,而此能治之者”,逐渐积累经验,在众多疾病都有效验,“始可以言自立矣。”
/ O1 E$ M. l5 u5 p& t. A4 d9 W: v        章太炎先生再次强调“中医之忽略解剖,不精生理,或不免绌于西医也。独伤寒热病之属,其邪浮而无根,非脏府症结比。自仲景以来,论其脉证独备,而治法亦详,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他批评西医“冰囊却热,犯水潠之戒;炀火逼汗,有火逆之禁”。恽鉄樵1928年秋又写出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索序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借此机会说:“是时中西医师,方以其术相倾,而铁樵固欲为中医立极者也。乃序之曰:自《素问》《灵枢》说脏腑经脉之状,于今多不验,讦者遂谓中土无医。余闻之庄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贵其言有物,而贵其治有效也。”这种重术轻道,放弃理论指导,或者用剖衡量脏腑“本质”,与西医“求同存异”的“实证方法”,逐渐导致中医自已信心大失,这是《医林改错》以来难以扭转的“路线错误”。
; {% q# X, b1 G' i        章太炎先生撰写了很多篇,关于《伤寒论》的文章,他担任几所中医学院的校长,大力推动张仲景的学术传播,可以说是张仲景在近代的“第一功臣”。
9 M# L7 \6 O& A: K0 p+ m! K        他历经坎坷,为的是追求中医卓然自立。
9 {1 u  @, Z4 ]2 W  S" D3 n       他的徒弟章次公先生善用经方,曹颖甫先生很器重他。徒孙朱良春先生通过章太炎先生讲学,对于张仲景的学术也很有研究。
% G+ Y3 }# ~3 L% C& T        希望大家 学习经方,应当“知源流,懂体系,会妙用。”不要随波逐流,忘了本末,这样才能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p8 @# S4 ^0 ]) O3 e8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7 21:46:26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新疆的朱萍霞,今天晚上(2020年1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艾灸是个神奇的东西,数千年来无数人因它而受益,尽管如此,很多人对它还是不够了解。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析,艾灸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如何调理身体、甚至让疾病痊愈的?4 p7 Q- n4 D# q! D# q
必须要提醒灸友们的是,艾灸并非灵丹妙药,不是说灸了就一定能好,艾灸的效果和很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艾灸过程中,务必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在最 大程度发挥艾灸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7 u% c& f% b' Z" h& z+ [: e
          有的人灸了没多久就感觉病痛得到缓解,有的人灸了很久还没有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N  h6 `! X, f' @: j8 R8 P* A: c( O
          虚实寒热,时间、频率不同& o# o) Q$ T2 [
         关于艾灸的适应症,《医学入门》如是评价——“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无论是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都可以艾灸,只是灸量、手法、配穴等有所不同。
5 }$ @7 i) w, F希望曹老师及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
4 K5 Y6 ~& p8 P% e2 P    祝贺来自新疆的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了艾灸的有关内容。' o$ A3 E( P" }3 l$ [$ F1 D6 s
    艾灸的历史很悠久,扁鹊用过,孟子说过,《黄帝内经》论述过,宋代窦才《扁鹊心书》认为它善于治大病。
3 v7 \* i/ Y% T6 h    朱萍霞在新疆成立德艾堂,开展艾灸治疗,用心、用情、用力做事,为大众服务,解除他们的病痛,深受患者赞扬,她不仅在新疆库尔勒有几家店面,还在成都又开辟了新的德艾堂艾灸馆,她走到哪里,就把艾火与中医的智慧传播到哪里,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贡献。
! S( k8 |/ J% f8 F$ v- y8 P$ i" s    窦材在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所写的序言里说:“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杀之者有之。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立医教,救人灾病。”他认为上天和民众,都是喜欢生而讨厌死亡,所以才有了医药的发明,医学的进步。并把他推崇的早期医学家都列了出来,因为窦材自称“扁鹊第三”,他对于张仲景、孙思邈等人,都持批评态度。# [- Y3 w+ D' D7 S& z7 N: u) ]) H) j
窦材说:“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世人传说扁鹊有特异功能,能“见垣一方人”,能够看到墙那一边的人,并且用这种特异功能可以“尽见五脏证结”。窦材希望自己有这样的功能,只是他也很清楚不容易达到这种境界。  p/ U  `1 j& A0 W* e8 B. T
他批评说:“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证七十余条,集为《伤寒》、《金匮》。后之学人,咸遵守莫敢移易。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嗣后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论‘中风’曰‘中五脏俞穴,则为偏风’;论‘水胀’曰‘因气为肿’;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人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杀人于顷刻也。”
( [: z& f# w' y: e+ V窦材主张顾护阳气,反对应用寒凉的承气汤,这是他的学术特色。他对张仲景等医学家的批评,也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而提出来的,尽管有可能是“偶然得之”,但是,绝非“空穴来风”,这说明临床疾病是非常复杂的,一定要辨证准确,用药无误,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 b" R  w4 j
窦材说,自己的母亲病后,“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他母亲有病,不知道用了张仲景的什么方法、方药而没有取得理想的疗效,因此痛定思痛,他就发奋努力,通过研究《黄帝内经》,10年之后就大彻大悟了,并且向世人公开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南宋高宗进献自己的著作。他说:“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
& A. }/ E0 h. u5 L孔夫子有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都才称自己苦思冥想50多年,在年过70岁的时候献出此书,为的是造福后世,并信誓旦旦地说:“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在那个时代,能出此言,绝非戏言。
) h8 Q; O  O% A  I! X窦材重视经络学说,他说:“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他认为,过去的名医能够依靠望诊决断病情,就是因为熟悉经络的缘故。“俗传遇长桑居,授(扁鹊)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窦材不相信特异功能,他认为目前医疗水平低下的人,是因为“此皆不知经络故也。”4 n/ m- f" G3 M9 v4 T
窦材借鉴道家修炼重视阳气的思想,提出医学家必须以顾护阳气为本。他说“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人在没有病的时候,经常用灸法进行保健,是窦材学术特色的创建,也是主张“治未病”的典范。
5 o  }! N9 A5 |8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18 17:42:52 | 阅读全部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 w4 u! a3 v" I8 ]# w今天晚上(2020年1月18日)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张俊青副会长讲座。6 x5 x8 u3 L7 [; v8 |
他讲的内容是:/ \4 j0 D6 T: Z" s- e' E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适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四……易医针灸学简介(创立、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与传统针灸的区别、易医生理学)
/ a3 a% w' B* X5 i" c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3 h# j, m( x! k% D; E% y* t- d% |       祝贺张俊青副会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分享的是易医针灸创立、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与传统针灸的区别、易医生理学的有关内容。4 a- b7 [% S8 _3 ?
        针灸的起源很古远,流派有很多,这在《黄帝内经》之中,就有很多记载,最典雅和经典的说法,是“九针”。
7 ?( X1 N  R3 S$ O0 r# s4 ^神农尝百草是中药起源的传说,伏羲制九针也见于古代的典籍之中,但是都没有很详细的描述。在被称为“针经”的《灵枢》之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可以为我们提供早期的传说。
- `, {5 P& e* z6 }& [5 ^7 {%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黄帝希望不使用砭石和药物治疗疾病,而是选择“微针”来通经脉、调血气,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经脉气血的“顺逆出入”情况。他的求学要求很高,希望岐伯传授给他的理论与经验,要有法度,还要“易用难忘”,有形可考,有文字作为经典流传后世。这不是一般“衣食医”所可以奢望的,而是“传道医”所必须坚守的。5 O% b# h8 I$ V; B' Y6 q5 [
岐伯不愧为天子的老师,他的回答毫不含糊:“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6 v5 l; z; z# L0 S" D岐伯回答说,针刺是有纲纪的医疗行为,并且遵循从一到九的变化之道。这与《河图》《洛书》有关系,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经》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G+ j* R3 u
《河图》十个数,分成五组,每组两个数,一个是“生数”,一个是“成数”,叫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天地阴阳互相配合,天生地成,地生天成,阴阳互助,化生五行和万物。# b& {1 P0 w0 f' i5 Q. l
《洛书》有九个数字,分别居住在“九宫”之内,象征时空变化,周而复始。也可以说“履一戴九,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股。”象一个直立的人,面南背北,太阳东升西落,《素问》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针刺的原理,必然是这样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有利于人体气血升降。
; u1 ?' e% X7 n* r( ]针刺具体的操作,按照气血往来,而又迎随补泻的不同,“粗守形,上守神”,看起来都是针刺,但是内在的道理不一样,有的医生是用心、用情、用神进行针刺治疗,有的人不过是照猫画虎图个形似而已。所以,针刺的道理很深奥,岐伯形容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2 l/ O3 v+ r7 k, L1 v* O! j. `% I
对于岐伯阐述的大道理,黄帝与他多次进行探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g/ F3 ~* I# ]2 c3 Z
黄帝不但向岐伯求教针刺的学问,而且还知道岐伯把古代的《九针》典籍,经过自己的研究阐发,从九篇文稿传承创新为八十一篇,文字不断增加,但是大道理都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以传承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病人气血盛衰进行针刺,利用经络,调节上下左右的气血营卫,补虚泻实,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2 m4 T6 n! r9 x7 j' O; e
岐伯对黄帝的论述,进行补充,更加细致地阐发了针灸的学术源流:“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 X) N, O% w1 ?( y' y$ G# r岐伯通过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论述,说明气血运行与四时阴阳相关。这些变化,可以通过“三部九侯”的脉象,可以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虚实,并讲述了针刺的呼吸补泻的泻法。
5 d0 l  W4 l2 C!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0 21:15:42 | 阅读全部
         周日晚上(2020年1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包括中药治疗心理疾病的法则与方剂、中药治疗心理疾病的暗示与诱导等两大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n; I$ J1 H8 I7 C. _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包括中药治疗心理疾病的法则与方剂、中药治疗心理疾病的暗示与诱导等两大部分内容。! |' `/ b9 _4 F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归大脑皮层所管理,与其他脏腑器官没关系。& {9 R$ K0 u5 A# a  n
         中医认为“形神一体”,五脏都与人的精神相关,因此,
, I8 B8 c% L5 K" L& g- e- ?          “治五脏,就是治精神!”6 i7 G! j  O( s. M, F6 T
         中药的使用,都必须按照脏腑分证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进行使用。; f! g, z, P2 i4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1 08:24:2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1月20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胁痛门》。( p1 ?) }, n! K5 }5 h$ O
   93,人有两胁作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或时而少愈,时而作痛,病来之时,身发寒热,不思饮食,人以为此肝经之病也。然肝经之所以成病,尚未知其故,大约得之气恼者为多。( l$ _) q9 y/ x9 U! C1 V
94,人有横逆骤加,一时大怒,叫号骂詈(li),致两胁大痛而声哑者,人以为怒气伤肝矣。然而其人必素有火性者,此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当急用平肝泻火之药,方能舒其暴怒之气,倘少迟药饵,或药饵不中其病,必触动其气,有吐血倾盆之患矣。
. u( M2 t- Z1 Z  z% `: i95,人有跌扑之后,两胁胀痛,手不可按,人以为瘀血之作祟也,用小柴胡汤加草龙胆、青皮等药而愈。次年而左胁复痛,仍以前药治之,不能取效。
5 d+ W0 O% q6 x1 r- u6 a; h& I96,人有右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人以为肝经之火也,谁知是脾火内伏、瘀血存注而不散乎?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 K  E# m& x8 K, R
97,人有贪色房劳,又兼恼怒,因而风府胀闷,两胁作痛,人以为色欲损肾,怒气伤肝,理当兼治,而不知兼治之中尤当治肾也。
# I  l8 w9 m& z( z! ^6 i# E0 j! L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9 n) ?1 `" g! S
   祝贺马京雪讲述陈士铎《辨证录·胁痛门》成功!他和大家讨论了5个病例。
% u( `" \+ @+ [8 X5 P; b   93,人有两胁作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或时而少愈,时而作痛,病来之时,身发寒热,不思饮食,人以为此肝经之病也。然肝经之所以成病,尚未知其故,大约得之气恼者为多。0 j- E; K, l" J  I3 P% R5 `4 E
        不通则痛,肝胆经脉布两胁,胁痛多由肝郁血脉不畅,或气郁化火而成(前人说,气有余即是火;又说,痛无补法),因此,陈士铎说:方用遣怒丹∶
6 f  a) X- M( q: Z7 B白芍(二两)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乳香末(一钱) 广木香末(一钱) 白芥子(三钱) 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
+ x4 x8 v  q+ Z, \: [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
; {4 L. _' ]4 j白芍(一两) 川芎 当归 丹皮(各三钱) 柴胡(二钱) 甘草 白芥子 大黄 牛膝 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即安。
$ c1 n. j2 {5 V& z9 f  v# d1 s94,人有横逆骤加,一时大怒,叫号骂詈(li),致两胁大痛而声哑者,人以为怒气伤肝矣。然而其人必素有火性者,此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当急用平肝泻火之药,方能舒其暴怒之气,倘少迟药饵,或药饵不中其病,必触动其气,有吐血倾盆之患矣。
( p9 v5 T* P& S, T9 l1 n- }( K       大怒伤肝,肝郁化火,正是周瑜被诸葛亮利用的特点。: j% S% t9 p+ a9 A
       陈士铎说,急用平怒汤∶
6 q5 X: P% v8 i: a9 }! \2 t白芍(三两) 丹皮(一两) 当归(一两) 炒栀子(五钱) 荆芥(炒黑,五钱) 天花粉(三钱) 甘草(一钱)香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
3 B1 y) y* Z$ L7 z( S! e+ `% o, B       此症用平怒散亦妙。5 Y: @# \) ^  Y. ^" t
白芍(一两) 丹皮(一两) 当归(五钱) 炒栀子 牛膝(各三钱) 甘草 柴胡 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2 K+ h' |! Y, s% |* k, }* ^
95,人有跌扑之后,两胁胀痛,手不可按,人以为瘀血之作祟也,用小柴胡汤加草龙胆、青皮等药而愈。次年而左胁复痛,仍以前药治之,不能取效。
. J2 u! a2 u" Z6 d        血瘀不散,必用重剂活血化瘀,然后养血行血。陈士铎说,方用抵当丸,以水蛭、虻虫有形之毒物,庶易下有形之死血耳。服一剂,必便黑血而愈,愈后乃用四物汤加减而调理之。0 P2 h8 A3 o% A9 d
熟地(一两) 白芍(一两) 丹皮(三钱) 川芎(一钱) 当归(五钱) 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 F, ]% E; P1 P& ?2 b% |0 ]
        此症亦可用散瘀汤∶# B: O- d- d2 }) L+ a0 x" O
水蛭(炒黑色,为末,一钱) 当归(五钱) 丹皮 红花(各五钱) 甘草(一钱) 生地(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 \6 Z$ Q5 d& d7 }- d. d. O2 ]+ q96,人有右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人以为肝经之火也,谁知是脾火内伏、瘀血存注而不散乎?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
! ]# K$ p1 W6 E6 n5 F- e        右胁(肝区)肿痛,多为恶证,周恩来先生长征路上患肝脓肿,几乎丧命,就是一个例子。2 K: H6 ]8 L9 e+ k) R; o' r: \1 X8 e
       陈士铎说,方用败瘀止痛汤∶  k0 E8 c. h" h3 O% T
大黄(三钱) 桃仁(十四粒) 当归(三钱) 白芍(一两) 柴胡(一钱) 黄连(一钱) 厚朴(二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瘀血下,二剂而痛除,肿亦尽消。
: k3 U9 U6 S  ]* [0 x$ e8 U! E! d       此症用木土两平汤亦效。, h/ ^; ^/ `9 D1 B; [3 r
石膏 茯苓 苍术 炒栀子(各三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s3 J4 d) ^5 S! P7 C: {$ k
97,人有贪色房劳,又兼恼怒,因而风府胀闷,两胁作痛,人以为色欲损肾,怒气伤肝,理当兼治,而不知兼治之中尤当治肾也。# _. B- y3 i. j2 @- @
              肝肾亏虚,不荣而痛,陈士铎说,方用填精益血汤∶
( x( L- E9 f. G. s* B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丹皮(二钱) 沙参(三钱) 茯苓(二钱)地骨皮(三钱)白术(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胁痛止,连服十剂全愈。
% j/ w$ O% P% ]4 H. [0 s( S6 f5 A        此症亦可用水木两滋汤∶
: J7 W( d; o5 d" V) X5 V* g熟地(一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钱) 白芍 当归(各五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 ?' N4 V3 K+ O"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1 20:17:46 | 阅读全部
@所有人, X2 f- z$ S, S. z4 Y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1月2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14讲。 ! w0 I6 a2 {$ ?6 [( R* I( E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L6 k4 Z8 Z" @" J0 e8 d1 Q) _
各位新老朋友,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 B* J$ \  L5 [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o$ Y- S: Y) m$ s. q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 H3 h+ _0 z' ?" U. N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 n1 ~* K4 b! b( o. \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m- f7 |! N3 o  F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1 B; V' s6 Q2 z5 r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1 V% U" \: d3 k4 u) Y! b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7 v3 @& B2 f/ q# ?% w! W3 h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M+ V% w  w; |) ~* ?# W2 q' O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9 l) C6 n, M. H, S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6 v6 a* {8 C2 c- U% j2 l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4 i& {) L* T1 `$ Z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4 }8 {* a$ P+ ^3 W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0 v) ~2 j- y9 c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w. D9 s& I, M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6 ]* \8 }  D$ ~" J8 `3 M% l( x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 ?+ \; R% u$ H& `0 @1 S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 I- j& C6 }5 t# j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 |3 Y. g" V0 c2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1 21:43:5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月21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陈伟教授在《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 j6 V: `$ r/ H# x- w4 A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 Y* S4 l  ~) P/ {, A2 A% \! f& j& t' S2 `( d/ O% W3 q0 ~3 p1 x
               祝贺张海涛讲述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陈伟教授在《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经方临床应用举隅。”8 b7 Y3 o) v- b$ h# `
       张仲景当年继承《汤液经》的方药,没有完全照本宣科“原汁原味”使用经方,而是结合《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方法,扬弃“日传一经”的学说,利用六经概念、及框架模式,建立了完全根据临床表现的“辨证论治”。" b9 ~! x  r  v( }8 \
        《汤液经》用“六合辨证”治疗“天行热病”,也不是六经辨证。
! J" `" d7 n# i: y          《汤液经》用五脏虚实分证的方法,辨治内科杂病。9 w  N; a% }" y
         我们学习“经方”,应该“知源流,懂体系,会妙用”,才能左右逢源,灵活运用,而不是把经典当作死套子,对号入座。
( z/ R4 n" z' \( ^       知源流,就明白了张仲景的经方是从哪里来的?为何变化?如何变化?3 ^$ Z" B; C  \
       懂体系,就可以“治病求本”,不乱说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它们之间有界限,可以互相借用,但是只有了解了经方体系,才不至于把偶然当必然。# j. |& W' h- ~5 T
        会妙用,很好。只有这样,才能把伤寒学派与温病、瘟疫学派看清楚,才能在诊治杂病的时候不迷糊,随手掂来,把张仲景的方剂变成自己的武器。4 A6 |1 l- s"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