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33:36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0讲。% `4 U) _9 [+ E: t

* X2 Z& P, Y! e' P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5 y$ B  D& L& j; {5 p8 L1 a0 z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 m9 _4 j7 T$ ], z! @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3 v0 O* g: D, x5 N% F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 w& I+ D6 M" g) W& }( r+ n, {) H! w, B# |/ P8 w" H!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36:05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1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1讲。, I) Q( v* F7 K0 Z

% H9 p# @- ~/ m: {- h6 E1 j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1 t6 g1 `, w5 C) O  T+ z  V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W' M/ @; }" u- v; x8 N8 J5 L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2 n3 A8 ^, K1 Q3 v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1 w+ N. l! G' n0 d1 R7 C

, Q( Y6 W" l2 k% }$ d& p9 ]- {0 K2 f  u! {! u) A" Y6 Q%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37:48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2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2讲。
3 \& E9 N. F, `/ |( j2 B8 L- S, l9 J3 a+ n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3 @8 v2 ^+ ]: m; B+ a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 w: J* D% z  W1 h5 g% K( E! z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3 L7 ?% _$ C6 k6 a- m8 j/ Y& U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0 Z3 K5 w; h* L! x1 n) n* N/ H
8 m1 F* U$ D3 O, ^. A2 Z" N7 {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8 c3 ]4 C( {" a9 Z- d/ h

& ~3 `) }1 E  Q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X/ c( B+ o+ ?9 x

% B: k6 k/ R! Y0 ^5 Y6 K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E3 g# ~9 O  E3 p) T
. p  O/ N) I( {( o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6 ^: P4 @  O. O4 N
% _2 V+ I* Z+ d: a/ }/ i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8 m7 |2 O4 a, ?9 a! s
0 f  g. m9 F4 m; \" B& x, x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佛。/ x% s* }# S9 n

$ D0 s/ {) A5 V/ w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y0 ]" E8 Y% D6 x* V9 v6 m
* v, u8 m+ z; o% m3 z4 d% K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 r" l; G, h* i2 ~" H
' z# f, B" E" E) }. K! W& r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 q* H5 J& a. M  }- p. C) c  R& }" p1 S$ ?0 t1 \# d( [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 u$ j4 y: H, F4 S9 m& s+ ~9 n: m
4 k) }- X( f0 M; O9 N* Y$ F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j+ t8 t# V& |1 i
# A7 o9 w$ ^! ]) b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3 i! V* E; M, N. c0 Y! B

7 G+ j/ |4 y+ B- Y5 `, S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8 s1 n' O9 ^/ w# ^
, v* ]1 T. y/ H% H2 L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39:29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3讲。
8 a; B! I  Y$ y: W0 ]( k6 w* H$ g! b2 v& J# b  s# F0 D: T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6 Y" p! ?3 W7 |9 `/ D+ T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 T4 x! Q5 \( G3 x5 V' a" a-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L: y. B* J' ~2 G1 o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Y( E! h( \) j9 ?8 S
8 x+ y3 l" A( K) r/ @) M6 [3 J( f( E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 j. w/ Q: a) b9 M! `7 p/ R6 c8 C: \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 @( I. A# y" \! Z2 H; z$ Q9 q9 l2 X0 r1 y5 L. ~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 E  T+ Q, [' ?9 k" b

" h7 l( A2 l) L% @* r% @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 L* `8 h5 P  G0 z2 r3 P' r
' }% ^6 d; u9 ^; h1 M, f3 }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7 V- c; l; A  u, }6 F8 Q

# {# M+ O$ z9 H' x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3 ?( J& M6 m8 V+ f( `! \

/ a1 T, u4 R$ H4 L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x9 \- {$ g! ?6 D2 @# l

$ K6 [5 @$ U0 _, C( s; i  q$ p8 w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3 y9 S) g/ \' c5 o1 ?9 j. C/ }" Z: z2 I+ y3 g% k3 {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 R+ e+ X) \" e8 k- V6 v" D2 e# [0 u
0 z3 B, u: j: c4 e9 c1 N# b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5 s$ R1 ]8 t' C! p  c* i! l5 W/ U! A6 b
: B4 @2 i+ A3 p0 ~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 F1 L% \5 v, c: Z$ Z# P, A8 ~7 p+ Y" g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 l. `9 q0 i; s8 U& r: q- E/ {
2 a# U% @7 x) T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1 Q7 \( J* u2 S, L( c

& M" a9 d7 |0 [5 G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1 j" m! ], Y) J2 a6 o% k) o) `( U
! X) ~7 q# t- U4 [9 u2 e4 R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 N3 s2 @6 t1 H! |: Q4 y9 f
: U/ I7 i' F: n* E# X  _1 _0 y$ m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p+ J2 B  S/ e& `

  g7 }6 [0 O. L+ z! I7 K- r5 I( {  \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 J/ z8 K7 o3 `5 _
# l7 |8 M( F+ \3 T4 L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41:02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4讲。
, Z" K/ G0 d  L& x8 T/ W1 _/ w1 t! z3 w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3 H2 l- U% w( `4 t* Y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k* a+ {7 R; M4 q, T; \+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4 W2 y7 u7 r+ S+ w0 O2 I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 X4 u! p2 _" F% ?6 U( |; L* [* x7 q- `; o/ {0 w( B- k5 A5 N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 ?" g0 Z! u+ H
  a' s* P0 E( t: i: U+ q0 [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8 [/ u$ j5 ?4 _5 K7 L

1 T" h! s: v1 d$ H' b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l/ ~( c! q; B7 |# E

+ [; U6 i' C2 Q5 L1 j1 C  帝曰:经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 o5 g( k7 [1 G7 U$ Z4 l4 E5 W# K( P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 }) u- a) O% _
7 @+ I3 i) B. {% i' C( z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0 f+ K7 ^* D5 @9 t4 u2 C: S: H+ P0 u* n9 S0 ~8 O) M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6 r$ N, O" ]( j; j
2 p$ T) n' j! l) O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 T# f- p! T8 \# {. L% G% P+ P" m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 c# _( c6 g' Y) p4 \! |- a& f
5 e' c" s: [5 D( e0 _1 w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 j4 `; D: {7 Q; t/ Y
) \* r; D+ w, o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0 F- J3 m' P! z$ l0 a, C

8 W. @: V$ c) F$ ?8 h- @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5 j- W- S# }+ p' M. s% G
7 W/ j$ F" U7 W* H( B3 U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q) R* J! d* \7 {# ?2 Y
, G, W; K3 v: K1 E( r* v% Q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k- Z' U% _. j; Y& N+ ~$ ?

; I) w6 Y, R; @1 ]6 N5 s) p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 p, {: g. v7 i, ^8 Y; e( F0 l$ P: H; k8 D; ^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 }! B* g. X3 j: e8 j- B- P' C7 {0 w% E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4 ^- Y/ I& w) Q) D: d2 C6 ]
, ^$ Z3 D& m8 `: v' ?/ z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I0 ]' h4 n8 a5 ]! c% c4 ?/ \

$ ]; E& h% f* u# }( G7 Y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7 h7 H$ N% t9 |) N: S7 V9 O; A( r' F0 ~% J4 T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 B9 k4 Z. l# a' G6 z. C, V1 g7 N# H# X$ \  t. s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8 r  _2 K5 G* T! M
4 N: @( ^8 ^8 J5 D/ h+ `/ S  帝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俞,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待顷时回。% o9 Y$ U# u( l" {6 E. ~7 n

" f$ G% y; O. X" i) `5 R4 ]* f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己,刺手大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 D1 S0 _( n

  g9 d' f, k$ Y! D. e" @0 x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7 R$ H4 b+ I) _* ^3 T: f
: L, L5 j2 ^! D8 N9 }, }/ i& n+ D
  暴痈筋繻,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9 Q  Y* N3 x* p' ]2 h, n

. j/ j- t, Z8 J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也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9 U# p; T  [6 g3 b

+ \; }, |2 ?7 G4 p; i  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5 m) R5 `- z9 w
9 k) N6 B8 g6 l3 C3 j( T0 T/ ?( T
  刺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7 U! L  f" J0 ~/ E& x( b
4 n" _+ l; l1 r; v3 e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5 i4 l2 A3 B+ n! I% z) X& z+ ?
" Y% T) y2 T' }: i4 I) q4 Z% U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42:43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1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5讲。4 p' ?$ `0 y* k9 f
/ n- Y) V) `7 }" l$ l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u# G1 Y) x$ ?; q! }# |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Q& q3 A& T! V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3 X; l  H: ?! R$ q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 v- p: n; i% ~! ?8 z% ]' D9 F" ?+ T/ Y& I0 ~: X. q' c; A6 ?* d0 r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 q7 t* D! I- p+ Q# i! E3 y# t  d
- M6 V; ~7 d8 D' m! ~& K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禁用词语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D& S" E! b$ E2 b+ v  p
. R" Q- ]' g4 g7 {4 W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 ]! r: r! `' K; z7 t2 O% R* |4 @, V8 w% f/ ?7 L( N  J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E9 a% z) I2 u. X5 M
9 p- X/ `; [9 z) I' ^6 D7 B9 w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a+ x! [: t( |  p" Q, X

, ^: z9 Y& q9 t% y9 l! {* M: I7 o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禁用词语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0:45:10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今晚(6月23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6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115 }$ d/ x& m6 o0 G) A
本讲内容: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u2 r$ r) q: D, b4 u" L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2 j2 b7 v$ v( ?+ ~  a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7 z' a$ `' a, T7 M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B9 a  q9 H" I! |& c+ d; P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 ^! f. D( h/ \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 S7 q) E2 H! p6 j1 P! p, X热论篇第三十一0 q' Z/ F+ J* _% Q" `$ F, ~# s+ ]3 g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d& J# q- z+ N$ A) Z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p# g+ ^% a* B  W) k! d, i. N8 \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H+ e/ k/ M5 D; b& E# i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J5 [% B4 F1 G* U, Y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I9 M. D4 e% F6 @" Q( l! v' i5 r) ^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0 `% U7 _2 G0 Q8 v1 y8 _; s. e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 \2 C2 v" r+ _9 @; ?1 V3 h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1 m7 C: w7 K- s$ }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m4 Y$ n! J' Q0 I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u6 E. ?% ]0 w+ k$ ?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3 21:53:2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2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用李可学术思想治疗厥阴病体会9 N  G% ]  N6 T. v' }/ I! |3 a0 e# ?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E6 f- y$ j1 D. f3 E6 `+ u$ n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关于用李可学术思想治疗厥阴病体会的有关内容。3 v( D( n. U7 y6 v( B7 _8 I
      厥阴病这个概念,来源于《内经》。$ s2 Q* M+ F( Q
《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_1 ^% [2 O1 D3 s4 D
张仲景六经辨证,厥阴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形容它是“一盘残棋”,寒热错杂、厥热胜负难分,正虚邪恋为主,方子很多,不容易看懂。: `: m. h0 J" k# B
李可先生善于治疗正气衰微的阳虚证,善用附子干姜,时起大证,善学之,可造福患者。
% i/ H; H& M' Z附子有毒,不是万应神药;干姜厨房里就有,用对了也可治病。/ @! j4 L" }8 S" P" A+ c  F
不善学习者,吹捧附子干姜的用量,甚至自封为“火神派”,需要警惕。
7 M' ^/ b* }9 q6 b  C
4 n  Y; o6 |. s8 b4 w8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4 22:34:37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6月2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六讲:阐发中医,时出高论6 V3 g# f% p2 N# a+ m8 b

- A( A- w( D9 L+ A. a/ @     邓铁涛先生在建国初期,参加广州中医教育座谈会和广州中医界座谈会,对于这两个重要的会议,他都进行了文字整理,并把会议的纪要,分别发表在1950年的《广东中医药》第三期和1951年《现代中医药杂志》第一期上。把南中国中医界的声音转达给全国的中医们,这也是很难得的贡献。
0 a; J  X5 t) [& s: J8 V, |
: T+ A+ M; w: s  v+ }) _+ N邓铁涛先生之所以这样做,凭借的还是中医的责任心。他不能看着中医走向衰落而不施以援手。1951年开始,邓铁涛先生参加土改工作,耽误了一些时间。6 M  i7 o8 i: C" |9 ]" o, P+ C3 ^9 @
! z# Q. c3 U# E& h
      当然,这3年的农村经历,对于一个中医大家的成长来说,也不能说是耽误。邓铁涛先生在乡下既看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严峻现实,也体会到了中医药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因此,邓铁涛先生1953年8月回到广州之后,就担任了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教务主任,并开始着手撰写《中国医学史》教材。( K( U- ^" G# G# ?! c

; H1 F2 y, ^$ Z     他认为,研究中医的历史,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B" k" b0 t5 m3 o* V7 x

; r7 p; d6 g+ O) |     比如,研究中医的历史,首先就遇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中医学家争论了千百年,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型的结论。但是,这并不能说伤寒与温病的论争是毫无意义的。笔者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选的题目是“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希望弄清楚宋金元时期,医学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张仲景开创的伤寒学,又如何启发了后来的温病学?
6 V: |4 i; ?8 C& H
) j% e3 I8 }4 B$ K' U% n" D0 Z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笔者感兴趣,而且是很多中医前辈都着力探讨的问题,因为所谓“寒温论争”的历史,已经长达几百年,反复讨论它、探索其中的奥秘,也是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只是前人多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或者钟爱伤寒、或者维护温病学科,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竭力地主张各自的长处,批评或者贬低对方的不同观点,几乎成为冰炭不相容的趋势,形成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派。$ ]% W; T& q& G; p% W% ?* H

+ T: Q* t' s5 O     邓铁涛先生通过自己的考察,以及在临床上的深切体会,认为两大学派在学术主张上,既有区别,也有可以相通的地方,甚至在学术上还有互相借鉴,可以走向融合的可能。因此,邓铁涛先生就撰写了一篇论文,叫做《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发表在1955年《中医杂志》第五期上。
. q+ F" y0 ~1 k- z1 }4 _
$ [$ |9 M! @$ ~7 H) I( c# a" J《中医杂志》是中医界很重要的学术期刊,它是在建国初期创刊的《北京中医》基础上,于1955年改变名称而续刊的,在中医界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邓铁涛先生看重的也是它的影响力,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4 S, l" v" W; x7 }4 r

0 j+ ]% t4 n$ o1 g( J      典籍中较早提及温病的是《内经》、《难经》、《伤寒论》。但只记载了温病的名称、症状,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其中的论述,被历代学者所尊崇。他描述的瘟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后世医家的重视。张仲景说:“风温为病,脉阴阳俱俘,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数日,再逆促命期。”可见,温病与伤寒不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热病,也是治疗效果比较困难,不能误用下法、温法的疾病。可见治疗起来,颇不容易。" v  b9 Q3 Z+ Z

0 H! n+ f0 Q5 [% n0 Z8 S0 K      温病名称的起源虽然很早,但是形成成熟的理论比较晚,大约在明清时期。7 m6 N$ l& d0 B  z: W

( S0 E, Y# k: g8 h0 F" [2 n- D' }. X1 ^- w     邓铁涛先生介绍说,温病学家对于前人的学术见解有继承,尤其是对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继承。当然,汉代名医张仲景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对临床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张仲景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张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汉代以前,医学有四大流派,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张仲景主要继承前两家的学术,以医经家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平脉、辨证)去整理经方家的方药。《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所谓“勤求古训”的“训”就是理论;“博采众方”就是整理众多经方家的方药。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华,并整理出“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h- s% @# P0 [
! c# ^) B8 d! [& r0 B) U" y4 n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的“阐发中医,时出高论”% S5 s+ w/ m- j# F! S

9 Z& P; t$ j7 o1 u% a  m3 C    邓铁涛先生在建国初期,参加广州中医教育座谈会和广州中医界座谈会,这是中医存亡关键时刻的大事情。邓铁涛先生把会议的纪要,分别发表在1950年的《广东中医药》第三期和1951年《现代中医药杂志》第一期上。把南中国中医界的声音转达给全国的中医们,这也是很难得的贡献。3 V% }8 r6 X6 s: V7 x. F
" i$ ]2 U  Y) w2 m8 @0 O
     中医存废是政治,寒温论争是学术。
1 S& R* @' ]; j4 E6 _
2 O# q' z4 r, z7 W! L" P. E    中医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面对的最大医学问题,是与传染病斗争的问题。中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瘟疫、热病、伤寒、温病不同的学术流派,它们相互之间既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也互相论争,分科发展似乎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每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病人,尽快开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取得最好的疗效。" W! ]) n# L1 [4 q
5 @% V' @; J0 A! Q$ {. d. B/ T4 d
    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而是门派林立,壁垒森严,动辄犯忌,就不容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寒温统一辨证,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
9 I! r' R9 j2 `. l  M+ H( x8 t/ p5 R$ [9 K# s' ?
    如何统一?# ~) I( |) f4 R) p: A" x
: i/ B' j! |  M) [: F% D
不能是专家独断,或者行政命令就能解决,而必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学术,造福大众。
6 f' b9 E- L: R# C2 A
) m  I/ z1 w! `+ L- J! f邓铁涛先生此后进行过多次探索,写出来很多文章,只是没有一部专门制作的专著,是一个遗憾。
; [# t& U) }+ y! J0 w* o; @) I% N6 \- t; }5 g- J: r. w$ B# ?
我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相关的研究呈现出来不容易,推广出去就更难。
( f2 G, M9 q6 C$ j* P( `3 O4 Q
4 b# d3 \) L" e% v6 |+ @尽管如此,我觉得面临新冠肺炎,“河舟码头学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也许可以在将来发挥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6-25 22:07:4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20年6月25日 周四)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为大家分享《健康的真相》,从科学角度和宏观视角分析健康的根本所在。
& U' u' ^2 k+ q0 G; ]1 ~
1 p9 S: k5 j4 ?6 }1 Y     人们只要做到健康四大原则,解除病因,打通淤堵,调理五脏,支持自愈,只要真正做到了四大健康原则,健康就与我们永远相伴啊,疾病就无从袭扰我们的身体。管住嘴,迈开腿,平淡心,安心睡,12字的操作方法,浅显易懂,方便简单,轻轻松松获得健康,真正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让我们真正了能健康的根本不是吃要打针,而是预防和养生!悟到和做到健康的根本,健康就会永远相伴❗ http://www.ynjkcy.com/* a9 G6 n2 ]! {% b
         祝贺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健康的真相》的有关内容。( q+ R7 N1 i3 @+ t6 V
在健康的问题上,中医与西医有不同的观点。
9 e+ d/ d( n# E  Y多年前,我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谁是健康的主宰? ——切勿以科学的名义‘绑架’患者”,文章提到:$ b; U+ h% }* w' x  q
在没有医学的情况下,人类的脚步在大地上奔走了几百万年,尽管生活质量不高,却一直是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在医学的呵护下,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物质生活的提高,工作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也是健康状态提升的重要因素。' p# g  v2 C6 Z' R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赖于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分析与实证技术的进步,西医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也随着其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进步,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度也因此而加大。但是,“真理多走一小步就是谬误”,在健康的领域里,很多人把当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扩大化”、“最大化”,把人异化为技术改造的对象,使人体对于健康的主宰权被边缘化,甚至把人的健康权隶属于技术的权威之下,这实在是一个谬误。5 N, ]- D  b6 c
传统的中医学历来主张:“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工具。一切的治疗措施,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正气,恢复患者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患者听命于医生,受制于技术手段。: p0 s# w" \7 _/ P1 c* @
在还原论指导下的西医,重视还原分析,重视局部表现,以为用局部的病理改变就可以说明人体的健康状况,微观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检查越来越细微,项目越来越繁琐,对抗或者补充的治疗药物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是日新月异,叹为观止。1 }. `8 ]' \- [# H
这种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健康观,严重背离了“人是健康主宰”的原则,背离了自组织原则,看不到人体自修复、自调节的巨大潜在能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药资源,而且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于成了患者恢复健康的巨大障碍。+ w6 M- l/ q7 `1 u
比如,现代西医分科越来越细,几乎是按病种分科挂号,很多患者到了医院里,就像走迷宫一样不知道该投奔哪门是好。当然,一个“人到老年”的人,可能有很多不适,也许从头到脚都有症状,是否需要各个科室都走一遍?或者就像某院士所说:“我在美国看西医,人家会‘从头到脚’地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怎么能说西医没有整体思维!”这样的整体思维,不是从整体上思维,而是把人体分解之后再组合起来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正危害着医学的救助对象,不仅中国经济落后学不起,就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也在劫难逃,难以自拔。# b* \' w& {/ ?& [
试想,一个“从头到脚”全毛病的老人,在各个专家的诊室里走一遍,他就会被一大摞检查单据弄得头昏脑胀,而且会被各位专家以科学的名义开出来的各种药物所吓倒。这许多的药物,即使有经济实力可以购买,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可以消化。人体承受这许多的科学药物,生命的健康可能求不到,也许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和化学污染而毙命。假如把这些药物“都吃”不可取,那么“都不吃”可以吗?“随意吃”可以吗?如果都不可以,那么,所接受的“‘从头到脚’地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看专家的意义何在?7 w2 E3 @2 E) C2 ~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老人每天“照单吃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十余种药按时服用,并且被“一个不能少”的医嘱吓住了,几乎是“在劫难逃”。这样的病人,往往在“照单吃药”的过程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健康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如何增减药物。专家也会经常头疼,因为这许多药物之间到底如何互相影响,谁也没有把握说清楚。所有的西药都是一个一个分别研究出来的,量效关系、构效关系、吸收代谢过程都是一个一个说的时候很清晰,几种药物合在一起说的时候很模糊,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在肚子里开西药铺”,比在中药铺里抓大包草药更没有把握,因为中药的配伍问题被研究了几千年以上,西药相互之间的作用问题至今没有提到日程上,还原论不允许“相互干扰”,必须“一药一针管”才符合要求。$ T& P9 C+ ]  X' M
因此,以西医还原论的目光看中药,不仅永远看不懂,而且会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或者干脆进行否定。
/ Y7 y1 r, W1 i  i9 P' N* ?$ G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使用“成分复杂”、“配伍灵活(不符合质量可控要求)”的中药复方,而且还可以通过与针灸、按摩、饮食养生、气功锻炼、心神调养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所有这些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协同起来“各显其能”,共奏治病养生之效。尽管这样的方法应用了几千年,安全而有效,但是在还原论看来,“存在严重的偏倚”、“质量不可控”、“安全无保障”,简直一无是处,“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更没有推广价值”。
5 S* O# H4 G- c' Y“科学成就健康”论者,把很多中药或者中药复方,都当做“问题药品”,就是用还原论的目光看问题,抽提中药的某些成分,把其危害“放大化”、“最大化”,认为即使中医使用了几千年,但是当时没有分析化学,其所含的某种成分对于肝脏不好,某种成分对于肾脏有害,有的影响造血、有的可疑致癌,问题一大堆,因此要“废医验药”。废中医,是因为还原论认为“中医不科学”;验中药,是其恐怕“中药不安全”,这都是错误的。
. @% q% N4 f3 g
3 @1 Q4 e& u( i: S4 F8 v  @1 N7 O2 x, @0 w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