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雪:
) R, D6 Q. A4 p6 ]& m3 T: [% y明天我讲虢太子尸厥是什么病8 `0 l* k$ [- Q, b
我:
& J; V' g' J( H# J- r. F, H好的0 o0 n" {6 d- h5 l6 r" C% m
马京雪:
0 L0 [& c/ L3 V) B4 Q$ K) R这个牵涉到内经的原文了,我翻译了一下,有的是百度的,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内经好看,心里明白什么意思,但翻译讲出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的缘故吧3 T& C. m9 J/ n; p. B0 s! W: n
我:, H5 a0 r0 l: \' Q$ Q5 I
这是司马迁自己整理的,扁鹊关于病机的论述,说到了阴阳、脏腑、经络、气血,非常重要。当然,他的综合治疗、对待别人赞扬的态度,都有大智慧。
# a, P1 k- N- x! X0 K& n$ u我:; i: q, E k. h* n- L' h
需要深入挖掘,加以阐释。过去很多人都停留在“似乎”明白了的阶段,因此,就说扁鹊医学太古老,都失传了。; l: | W# B% b0 C
我:
5 M; B; b( Z6 S你看看,考古学家,从一颗牙齿、一个文物上,能解读出来那么多的内容,展示一个文明社会的“全景图”全景图,真是令我们汗颜。% B1 |3 [! m5 N% L x; X
马京雪:: T# E2 \# _/ t' n& G/ U' k" X# _
我就不喜欢读现代的东西,总认为他们是杜撰的,买的现代的书都是看开头几页就不看了 V7 O# |$ Y- S& b! X
我:1 [, Y7 n1 t* L3 x( x: \# F
都说,中医有文化,“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我们很多人算不上秀才啊。
) A" q& b F/ O* r1 J2 c马京雪:( J# x$ v$ u: E' w; s4 R, Y6 q2 i
文化用来指导实践,提高自我修养。就中医来说临床不用太多复杂的理论,调气机就可以了,但这样说很多人不明白,所以要深入浅出的讲讲,结果是历代医家越说越复杂,出了个中医奇葩加250黄元御先生,理论讲透了,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屡屡受挫。又有一个彭子益,河图洛书太阳地球的一大堆,也是越说越乱。8 t* ^0 q/ c" t1 ^% x8 ^+ |
马京雪:/ ^, P) }" G1 @2 U8 W- U4 p$ `! ^
这是我当下的认识
; u, d* Y% j) x: i# X马京雪:7 q* s9 g$ }, C; D' [/ G' X! R5 U
中医与中国神话,龙文化,河图洛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了这些就能明白中医的精髓/ m1 {% A# @: Y0 i0 o6 F3 P. ?
我:
: l3 b: a) r/ M# i黄元御、彭子益,都是时空整体 的医学思想,与《辅行诀》一脉相承,也许是自己悟道碰上了,也许是耳闻加发挥。3 P, r7 H9 c4 q6 t4 ~. @* f
马京雪:' U/ b9 @4 R3 f- k; P* }; `6 i* |* {) `
辅行诀看了两眼,没看出门道呢,我正在看素问,一个阶段不能学太多了,太多就乱了,我看书不记原文,理解意思就好
+ _- Y% f$ x4 u( t6 \' F我:: F2 F8 u& v, ]) f
《辅行诀》是中医界的《红楼梦》
% A; Y& D* e5 y( y7 g马京雪:
3 d. z A7 S- \讲到辅行诀我在攻克他( h4 n" o5 A8 d0 m
我:
5 N2 S0 d- U- g! t3 q从大的方面看,《汤液经》的辩证体系,先百病,后热病和天行,那时还没有“伤寒病”。
3 V5 v* e$ u x. a7 `马京雪:% r6 _- x v9 w/ |. g% d
有没有可能是伤寒百病不分或者分别的不细6 T8 @4 A3 x% q8 M: u* N- F
我:
$ J% a9 r: I/ s* o/ S古代没有“伤寒”的概念,所有的伤寒都叫热病、天行。后来,《难经》“伤寒有五”、《阴阳大论》提出“寒毒”,华佗、张仲景遵从,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出版之后,“热病成了绝学”,伤寒变成了“显学”,这是学术“模式转化”。“认识论”变了,“实践论”也变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都说,自古就有伤寒与温病,两者不相同。" O% W' S2 w/ F" @% e$ u
马京雪:3 S! b( {; K# k: v1 l
明白了,伤寒即是温病,温病即是伤寒,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 [' n9 L9 W3 i
我:6 X% z% i9 T9 B
伤寒、温病都不是一个病,都是“一群病”,都是对各种外感病的总概括,只是不同时代的医学家认识不一样。所以,互相有优劣短长,可以互补,不是势不两立。
/ k$ `: E- D$ x/ a* S$ R马京雪:1 X; n* u6 H8 z S u J* M; R! y
所以说非典也只是伤寒或者温病的一种,他们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各自的特性,抓住共性,适当变化调整个性方面的就可以有效治疗。但中医界有个致命的问题,不尊伤寒论方剂用法,对急性病,外感病过于循规蹈矩,病重则药重,伤寒论的药量用原量,分三次服,一天内可以尽剂,效果还是很好的,当然没有安痛定之类的退热快
( o* [- [* S* B9 g1 R, B& I马京雪:
8 K; a& o: a% v, o' X例如太阳病,恶寒发热,以麻黄汤为主,加石膏,柴胡之类效果更好,三阳同治,陈士铎有这个说法,梁国平也跟我说过& R2 d" ?7 w( L: Q8 n6 N7 H, K
我:
$ ?/ F" v i* e2 ?5 u9 J仲景之后,医学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张锡纯先生是大学问家,他对《伤寒论》也很有研究,但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推出“阿司匹林石膏汤”,令人深思。不要想当然,随意下结论。假如张锡纯先生没有高深的临床经验,我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说他“离经叛道”,但是,他的“阿司匹林石膏汤”写到自己的著作里,作为一个向大家推广的方剂,难道只有表示自己“新派人物,不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