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上(2020年9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0 m+ \% K" N# [$ U$ a: M9 d
. E9 [4 l5 d6 K9 X! u1 J# F* N
第二十节学黄老养生保健有思想。
$ B0 B" l+ Q% t$ K- x3 w" `( }) C) J3 P
汉朝初年,盛行黄老之学,这种风气的形成,与汉文帝的妻子窦漪房有着密切关系。9 h% e2 p* h0 H! ^
$ w4 \; Z; p" D& M, ~ 窦太后是最早推崇黄老(黄帝、老子)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按刘邦时期定下的“予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再也没有一位统治者能像她那样重视黄老思想了。
0 g7 W. J+ h/ w5 B, ~2 ^+ ~ \7 p4 q% Y& I2 [. J, q
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是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而服务的,所以在说到新儒学核心之时,更多的是侧重于其政治上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则应该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一个内容,都可以归结到董仲舒“大一统”学说。
2 F/ _/ M8 }; _- q/ y! c+ c) K" H, ~* y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 V: b$ H# l$ h& G- h" o4 g* s; X( \$ R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之“学黄老养生保健有思想”的有关内容。
& E. z# Z p: {! l& F9 o. u o
8 N. L/ ]) M5 J! A$ H5 { 在汉初的政治争论中,牵扯了很多人政治生命,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淮南子》的作者刘安也深受窦太后提倡黄老之学的影响。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预兆着“兵当大起”,天下将要大乱。于是“治军械,积金钱”,准备武装起事。于此可见当时政局之险恶矣!) d# t) D7 Z4 F! t; M* V- j
, x; j: d# d6 C* X' ~
历史中的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于政治。但是,后人已超越了这场历史斗争。今人谈论汉初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常称叹称羡。然而,若不参照汉初及建元年间之大形势,汉初儒道两个学派这场大论争就不能真正被理解。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6 @% F; n1 {( G; o6 v& @" P& l$ ?
《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以及与托名黄帝的其他医学著作的出现,都与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有关。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淮南子》一书里,有很多思想都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4 u# z* ?: q7 N
9 _# w- {$ S# r7 z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窦太后只重视黄老之学,轻视儒家思想,使古代儒家的典籍散乱殆尽,河间献王首先出来收集古籍,进行整理和阐发,对于儒学的存续的继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i: l2 z( F/ {# b2 J' t$ H E( |+ e R" `" l, y( x) U, p
学者们根据《汉书》等文献记载,认为献王刘德在封地河间的王国里,高举儒学大旗,与窦太后倡导黄老之学恰成对照。他但对于儒学不仅倡导,而且身体力行,言行举止都遵循儒家的礼仪法度,并推行儒家的仁政,以民为本,“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5 @; W" @" F4 p2 T4 r7 w$ a% \
' G1 a" ~/ M, l+ |' `河间献王以重金求购天下遗书,并抄写好的副本给原主,自己留下真本。因此,“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一个诸侯王的藏书与国家的藏书几乎等量齐观,尤其是古文先秦旧书几乎都被网罗。6 s+ p& \1 q1 N* u6 ~, f: e5 [
6 M* j7 R; j" U D" I6 Y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 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景县一带)人。; w5 W1 M4 ?* n. z5 U
4 {5 E1 a) `* Y) o3 W9 Q, v! q- r7 ]; V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因此而被称为汉代的“群儒首”(《汉书·萤仲舒传》),“儒者宗”(《汉书·五行志))).
& y5 F: c3 l8 q8 @% l5 D$ M4 L5 x ~2 {
他在承继孔孟以来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通过对天人之间辨证关系的系统建构,建立了一套以“天”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目的的儒学体系,开创了汉代儒学的新局面,把传统儒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把董仲舒的哲学称为“天”的哲学,并认为“天”的哲学的完成标志着新儒学的诞生。这一论断是有根据的,董仲舒哲学以神学形态的“天”为形上依托,为儒家提供了系统的宇宙论的根源。( {3 m# n7 A4 M% Q* u2 x
7 ]6 q! m! w. ~+ K, S/ T0 u; f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t! N$ {; u" w, M( |# x; c6 K" x1 T8 ?9 `" z% g+ E1 B
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是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而服务的,所以在说到新儒学核心之时,更多的是侧重于其政治上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则应该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一个内容,都可以归结到董仲舒“大一统”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