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0 21:35:2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0月2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对《金匮要略》两个方证之我见”; I! U1 j+ B2 y2 h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8 N2 B* q  \9 H9 v/ W# W! W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之中,朱良春大师 对《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经验。$ f+ Q) ]" g+ C1 d- d
       朱良春先生对于张仲景的学术经验很有研究,临床治病善于运用经方。朱老认为,《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载:“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此条所指之“黄”,是“黄疸”抑为“萎黄”,曾引起历代医家的纷争。从仲景原著来推敲,黄疸的成因,大致有“瘀热在里”和“寒湿在里”之不同。盖瘀热或寒湿之邪郁遏在里,以致胆汁失于疏泄则外溢,而黄疸作矣。故泄化瘀热或温化寒湿,以利胆退黄,实为治疗之基本大法,所以治黄疸用小建中汤,则颇为难解,纷争之由,殆于斯也。综合历代注家之见,大多认为此条所指之“黄”,当是贫血之“萎黄”,而非黄疸。如《医宗金鉴》云:“妇人产后血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也。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可施,惟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养营卫,黄自愈矣。”目前的教科书亦多附会其说。然而颇堪商榷的是,如果此条所指之“黄”,确如一些书籍所称,是“属于虚劳范围的萎黄证”(语出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之《金匮要略讲义》),为何仲景不将此条列入虚劳篇?是错简?抑有它故?  j. O0 N. y9 d
朱老为此曾经留心黄疸病人,结果发现部分患者在黄疸的同时,出现心动过缓,以西医学的认识来分析,当是胆红素刺激心脏迷走神经之故。进一步观察,就发现这样一个症候群:黄疸病已入后期,周身黄染退而未净,目黄消退不明显,困惫乏力,心悸怔忡,脉细缓或细数,甚至结代;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或窦性心律不齐);肝功能常见轻度损害,每每缠绵难愈。揣其病机,当是肝病传脾,胆邪及心。因思其对证方药,确以小建中汤较为惬当。此方建立中气是矣,而和营卫,即兼可治心(《难经》云“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桂能达肝,芍能利胆,即寓有调肝之用。随证出入,多能收效。我因此联想到西医学所称之“胆—心综合征”,觉得《金匮》此条,别有一番悟境。
& t0 ^& d$ a: M  m    朱老认为,首先值得研究的是胆病及心的问题。$ _7 G1 r3 N8 ]3 b6 K8 t
           朱老说,《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载:“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何谓“气分”?尤在泾云:“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水饮之得以停聚,乃气运失职使然。楼英指出了气分病水的机理,并将其与“血分”作出了鉴别:“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此条值得研索的是:既然病属气分,水饮聚于心下(胃脘部),此方为何不用一味理气之品?此条与本篇所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之证似乎相仿,为何方药迥异?这一气分证的产生,是哪些脏器的病理反映?
# [2 r9 C; ?8 v0 P    水饮聚于心下,最多见的有两种情况,一为脾失健运,一为心阳失旷。前者,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太阴之复,饮发于中”也。盖脾病则不能制水,中枢失运,升降失司,津液不归正化,以至饮聚于胃。后者则因心阳不足,心气内结,寒水内停而发生,与肺肾的功能失常,尤为密切。从心肺关系来看,两者同居膈上,一主血,一主气,相互为用,病变相因,例如心阳不足,就可导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减弱,使停聚的水液无以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心肾关系来看,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心阳为之衰弱,以致水湿潴留,如肾阳亏虚不能化水,还可出现寒水凌心的病机。这两种情况,病因各别,证情上有轻重之殊。我以为仲景在水气病篇所主的“枳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两方,就是为这两种证情示人以用药的大法的。仲景称枳术汤证曰“边如旋盘”,而称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边如旋杯”,虽系一字之差,但其中极有分寸。诚如程云来所云,如盘不如杯,“是水饮散漫之状”;而如盘复如杯,“是水饮凝聚之状”。前者健脾强胃,消痞祛水可矣;后者则健胃药不能缓其苦,非振奋心阳,温运大气不为功。
% w) J% p  `2 {, u% D1 ?朱老认为,从临床实际来看,一些风湿性、肺源性等心脏病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期,恒可见心下坚大如杯,因此朱老益信此条“气分”证乃心气内结使然。3 v- g2 i$ w& _. |9 {! Z- h4 y2 k

" j' B7 ~- J& v$ i" q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 m+ }5 T% B6 f1 R& z8 G7 Z( u) t3 n: t  n-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2 12:00:0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10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补阳剂。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一般来说,凡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用于补阳的中药一般常用的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冬虫夏草、附子、菟丝子、锁阳、肉苁蓉、肉桂、补骨脂、沙苑子等。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补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鹿角胶、仙茅等为主组成方剂。同时配伍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之品,以助阳的生化,并可藉补阴药的滋润,以制补阳药的温燥;肾阳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易致水湿停留,故常佐以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水之品。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敬请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fjx1 h4 `; {, B# I( i" w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主编的《方剂学》关于补阳剂的有关内容。阴阳,是古人对于天地万物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 R, h4 B4 h7 `# z  S8 Z
《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6 P1 o+ B$ Z3 a
又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7 f6 F! `- q% c3 N( W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 I: H% L- [/ l- w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 \* s" A; }! w3 b! h  h1 Y& e' v4 m' X1 D! z- p
感谢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2 21:52:07 | 阅读全部
本周四(10月22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璐一一易水学派才学兼备的医学家2》。$ D3 @; X* T, i) X

2 H$ a) Q7 I4 j( G- a& L今天我们学习清代医家张璐,主要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以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1 Y/ Q3 V; i/ n1 q9 v3 \9 [: q( i( d$ z1 k4 S, N, p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3 }$ V  t6 w2 \1 F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张璐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以及其对后世医学影响的有关内容。
/ [: L  N% }8 t* {5 D& S$ K2 j% \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生于 1617 年,卒于 1700 年,为清初 / K- Y! P6 S( c3 ]
医学三大家之一,是易水学派在清初之代表医家。
( G- P% A7 K3 e3 d1 O( H: Q      张氏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为写成《张氏医通》一书,颖秃半床,稿凡十易,历经 50
- O7 \+ x% }1 ]7 R" u9 G. E# Y; a余年而定稿。在著书过程中,他广罗历代名家之论,加以补充、删改,使其理明辞畅。如其 * N" z7 h+ g: X" s. h
所言:“历代名医,造诣各有所长,文理不能兼善,故选择方论,如披沙拣金,况多支辞复 1 K, z6 h8 @7 s  C$ w% V
义,彼此互引,不得不为之笔削,其文气有不续处,略加片语以贯之,辞义有不达处,聊易
7 Q" k/ B3 z5 D+ s! V+ B8 w数字以畅之。”由于他的认真撰著,并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完成了具有 70 余万言的《医通》,
3 E! {) e7 `9 g由此可见其认真、刻苦的治学精神。' N9 g# p$ U2 \' J9 j: W
       《张氏医通》书成于康熙乙亥年间,流行于世的有清·思得堂版本,1963 年 8 月由上
0 B) h' H# ]+ l- S% }3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此版木重校刊印。此书参阅者达 60 余人,参考书目 130 余种,稿凡十
6 e2 }! {, O  t易,历经 50 余年而始定。书中叙述内科证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计 16
) u2 U" s, f* e7 L卷 70 余万字。分列 16 门,有中风、伤寒、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
" U# i* G, }3 j9 h' e7 d6 O神志、大小府、七窍、疮疡、杂门、妇人、婴儿。单列专方 750 首,祖方 427 首。所论诸症
' `; g$ m; o4 ~3 ]8 }, C/ _; R, F在引述内经、千金、赵养葵、李东垣、朱丹溪、喻嘉言、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罗天益 ( s) a# s2 o' P. B* F. A+ T2 o5 C* {
等名家之论的基础上,阐述张氏的观点,该书理法方药、诊断、医案具备,并专述脉诊,集
  U5 d( v! i4 X9 L8 D中反映了张氏的学术思想,读毕受益非浅,起到“医通”的作用。如书中首论“中风,不但 & r7 h. \5 l$ n0 Q5 z+ M
详列历代各家的学术观点,而且阐明了张氏治疗此病的经验。张氏引述了《灵枢》、《素问》   Z4 G5 h1 R. x. Z% S8 B! v
以“外风”立论的观点和赵养葵、刘河间“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以补肾
: I' b2 f# i& Z9 g7 ~0 a5 M. w为本”的补肾补阴说。也论述了李东垣的中风以“气虚”为主说。并说明了“三生饮”行经
' K! c8 r1 q- y  u治痰,以人参补助真气,共用参附的道理。还对丹溪治偏瘫所说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d9 H6 o0 l/ z: E$ N0 ]1 V% ?从左引右,从右引左”的治法进行了论述。强调了薛立斋的中风属肝肾精血枯槁不能滋养,
7 l! ^! u' ]% I$ e  ^- @. x以致筋骨偏废不用的理论。张氏还肯定了张景岳“中风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其本在肾, ) A$ Q; B" ?& I( A2 @7 }4 k; Z& ?
其标在脾”的论点。张璐也认为中风“虽当分属虚属火属痰,总由肾气衰微,不能主持”, ) q( |& Y; m/ w6 R
而选用河间地黄饮子,同时还强调治脾胃,以六君子汤加味“峻用参术,开提胃气。”由此 ! E" A7 y6 O& r; U! J/ P
可见,《张氏医通》确实是一部论理、论治,内容丰富的临床专著。% b7 b; v2 e4 i% c+ P, W

' \2 f. P& R6 D! d" n- [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T. [* ~  G& U  _; u8 K4 N) X+ b
3 w; {1 N; H- O0 p/ \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3 21:58:14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G3 Q3 F- q$ z. x0 }! f
; S4 ?" L9 T4 Y- f周五晚上(2020年10月23日)给大家分享中药学第五版内容中的   消食药 的部分内容。
" i- M* e8 F- ]! E0 I) G! z( Q, T, c) Y4 m0 W5 T
请各位 通道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t( O8 A6 o( H* h8 d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  消食药 的部分内容。0 ?% }. B1 j1 e
        中医重视人体的升降出入,饮食五谷,是气血津液的来源,进入人体的时候,首先由胃受纳,腐熟之后,由脾转运到全身。' M' _# w$ W+ s% ?; p
         脾升胃降,一有滞碍,就可以造成疾病,消食导滯和健脾和胃,可以保障健康。
, Q0 G0 Q* A$ J; j, f
" V3 _4 b; j$ [. @' N感谢黄小平院长,在上海泰坤堂中医院的分享!) l. ~/ k/ c) A) S) k
6 l& t1 D+ g' `/ V,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5 22:01:20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 x: l4 c. R' a4 g) F, c
- _; e- v# O6 b9 W' q1 s        第二十九节:炼丹求长生也许把命送。
, o  u3 d# K# N) A8 B( ^0 i5 b9 [0 d* X* [% d3 B% ]+ h
        炼丹术曾经盛行一时,它的兴衰也与古人追求养生的活动,或者希望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有关系。随着追求养生保健而出现一个的教训,很多人为了长生不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服丹者也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吸毒者,深陷其中难自拔死而无悔不瞑目。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深刻总结。0 J( C% v9 ^5 n7 c( y/ u$ K

( u" m) H/ K2 n# m! N9 J         古代的炼丹术也是一种原始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验,催生出“炸药",而且炼丹还有很多的讲究和神秘之处。英国李约瑟搏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 [8 E. Y2 h" ^( |/ U
3 t" G0 D! M- `1 B- [& Z7 f+ M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A; t; H% L  x5 q  y
" m% J1 t4 S8 F& u( {/ _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炼丹求长生的有关内容。" Q0 G! @9 f7 h4 r! E

* d' [: l& t! X* k* F/ i9 d      
$ S6 x: m! o3 i% h) ~8 h
$ T6 d7 @4 y6 _* O4 N2 V         古代的炼丹术也是一种原始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验,催生出“炸药",也就是“药炸了”。这个源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5 _6 ~4 ]( {+ _  g6 T3 Q) k1 K

+ j6 N, M5 n( b1 X7 L- R  Q         诺贝尔奖也是改良黑火药,变成硝基黄色的炸药,发了大财,而设立的奖项。5 K2 h8 p! W! g4 O

5 j' f) b& o; S7 f* F         它叫炸药,就是原来的初心,不是要做爆炸物,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 k( j1 t( T3 Z3 W* b, C
8 A; l* H$ B, ]* X/ D: u! }
而且炼丹,被英国李约瑟搏士《中国科学技术史》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K" Z3 K7 i* ^: R5 O

# q- Y( A0 Q1 d3 N  @* e! [' t         炼丹和吃丹药容易中毒,因此,明朝之后,作为“内丹”的气功,逐渐风行起来,作为“外丹”的炼丹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人不善于进一步改良、升级换代,所以诺贝尔们就有了发财的机会。" v; R+ ?* n3 n. P' n6 H
! S2 i5 k* r( k8 H, i! A3 X$ o
       练气功,与炼丹药,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健康,所以,中医药这个美好的初心,也能改世界,受到大家的尊重。+ H* y$ b7 D$ t8 Z$ T! Q
: i/ G, Q4 R9 L( W+ d7 t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5 22:03:26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10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粗略讲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http://www.ynjkcy.com/wbx
1 d7 S* [8 [: V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温病学》关于温病概念与特点的有关内容。. ~" K$ ?4 ~0 \" T
古人对于外感热病病因的认识,汉代之前都主张温热病是伤于寒邪。《素问》热病、仲景伤寒、曹植疫气,其实是一物而三象,不是三类不同的病症,是古人在认识取向上的不同侧重点造成的。也就是说,《素问》重视外感热病的发热症状,仲景重视外感热病的得病原因,曹植看重外感热病的流行性危害,因此才有了三种不同的名称。张凤逵《伤暑全书》将夏季的温热病,称为暑病;吴又可《温疫论》把流行的温热病,称为瘟疫;清代温病四大家,把一切温热病概括为四时温病。他们对温热病的命名,都反映了温热病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因为其不同的名称,而将它们说成是不同的疾病。当然,温热病在发病季节上的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可以导致其在证候表现方面有很大区别,可以有风热、温热、湿热等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才有《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其实“伤寒”何只有五?《伤寒例》称伤寒有十,朱肱称伤寒有十二,吴又可称疫气之病各有异气。古人试图区别不同的外感热病,但由于时代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与现代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在名称上一一对应。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外感温热病”包括了现代医学许多传染和感染性疾病,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定古人已经掌握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具体而详细的区别。相反,古人还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概括为成一类病症,来探讨它们共有的发病规律、传变过程和治疗概况。他们在命名这类外感热病时,或名之为热病,或名之为伤寒,或名之为温病。由于他们在认识上的细微区别,或者说他们的不同着重点,是他们命名成不同温热病的原因。
5 V" N" A, ^" y" {& q$ t" Z, ~现在中医学院的《温病学教材》和《伤寒论教材》,在区别伤寒与温病时,往往首先强调二者在病因上是由截然不同的病邪引起的,然后再说它们在证候上、治疗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水火不相容。认为,伤寒是感受寒邪,而温病则由温热毒邪引发;在受邪途径方面,伤寒由皮毛而入,邪袭太阳膀胱经,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邪先犯太阴肺经;在病机方面,伤寒易于伤阳,温病易于伤阴;在证候方面,伤寒初起多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温病初起,恶寒轻、发热重、口微渴、无汗或有微汗,脉浮数等;在治疗上,伤寒需要辛温解表,始终需要顾护阳气,温病则需要辛凉解表,一刻也不能忘记保存阴液。5 r: h/ D! ]% Y0 ]" O' k
上述区分伤寒与温病的要点,遍及病因证治,似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但是,其客观事实并不是这样“理想式”的规范。首先,中医的病因,都是医生根据病人的证候或结合发病的季节推理出来的,而不是在发病前后或者在得病过程中,能够目测或检测得到、感知到的客观指征,或是通过仪器检验得出来的定量指标。中医学将这种通过思辨的方法寻求病因的做法称之为“审证求因”。以这种“审出”或“求出”的所谓病因,来命名疾病,难免会有许多唯心的思辩成分在其中,其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因素也较少,引起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乱不一,没有金标准使然。而《素问》依据发热证候的可感知性,将这一类疾病命名为“热病”,实在是一种古朴雅正的名称,只可惜是被《难经》和华佗仲景所否定,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的一种遗憾。联系到当前的非典型肺炎(SARS),因为它在去年的11月就出现了,尚未入冬,故有人将其叫作伏暑;入冬以后,又可被人称为冬瘟、伤寒;到了春季,则被命名为春瘟、风温。或叫瘟疫、肺毒疫。对于同一个病人,伤寒学界称其为伤寒,温病学家叫它为温病,瘟疫病学家称之为瘟疫。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唱各的调,互不相让,一个具体的病被叫作几个病名,好象是百花齐放,其实正反映出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不够规范。这种原因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审证求因有关。求出来的病因,往往是病人的抗病反应,再加上季节因素,而不是真正的外界的直接致病的病原物质。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云:“夫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呼?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此言甚是。
/ G, [0 V; j7 Y2 n4 f& f3 K) |伤寒与温病,都是古人研究、概括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疾病,它们的病因怎么能够会有伤于寒邪和感于温热的截然相反的区别呢?笔者认为,外感热病的寒温病因说,是古今医学家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别所造成的,不能作为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0 n) l1 X5 x) s9 e, Q5 s& t' b首先,按照中医“审证求因”的要求,仲景说的伤寒与后世温病学所说的温病,在证候上是难于区分的。就以《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为例,虽然它们作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但并不象《温病学教材》《伤寒论教材》所说的那样,只适用于“发热轻恶寒重”的外感热病。8 y4 P: L6 @! g. n. N1 e6 d0 X. [9 w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7 20:15:50 | 阅读全部
本周一晚上(2020年10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
7 V# W: `8 e! W2 s; i& u) {5 {: n

  {4 Y3 h6 z  B+ g
. N- o) z* L- z  q' f0 r朱良春先生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然而,摆在亿万人民面前的是一种百废待兴的局面,贫困和疾病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在旧中国饱受被取消之苦、遍布于全国城乡的50万中医药人员的作用,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受到卫生部门错误政策的无情摧残。它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到了难于生存下去的境地。8 ~0 n1 M9 S1 W! s
7 }8 {1 O1 n. B, Q( n5 }
朱老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一种模式,在反复强化之后,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法则被提到了人们的面前,起到了积极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意义。
! X) @5 a* Z; H% D; T( L) i$ M$ ?1 D. I# K7 O
朱良春先生在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同时,非常推崇经典著作的辨证论治思想。他在《辨证论治纵横谈》中说:“《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说明,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中医工作者如能熟练掌握之,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此客观规律,加以总结,不断提高、丰富、发展之,可使中医中药放出更为灿烂的光辉。所以我认为,如能掌握好辨证论治的规律,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只有‘不知之症’”。0 [5 q5 [/ b0 k0 R# w

- {- x) l4 M% ?0 ]1 X* t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lcqj1 G" E) |( z1 G4 {3 k/ C
7 M- Z* L' }; l7 G9 @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部分内容。
. J  s. k6 s! [
, f* M- B" h! R5 z  v 朱良春先生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论述,最早刊登于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上,后来进一步补充完善,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作为一项原则,发表于1962年的《中医杂志》第3期上。这也是中医界最早的有关学术论文,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t+ D# e5 t, y: m
" T& Q/ I( Y. R8 g! R& X% k$ z& C3 B7 L
朱老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从病情出发,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当时认为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因此,否定或肯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x1 [0 v# G: `* N
6 m1 L3 F6 z" ?5 B. V
辨证论治的优点,在于不论对如何复杂的病情,都可依据症状,从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但缺点则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肯定的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例如西医对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诊断,除了有关的主要症状外,还必须具有肝肿大、压痛以及肝功能异常等的检查指标。而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则可有肝脾不调、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肝肾两亏、脾虚湿阻、血瘀癖积等的不同证候归类,而这些不同证候也可同时出现在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这种中西医之间在诊断上所存在的客观差别,如果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例如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慢性痢疾混淆,如果不经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严密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西医学对许多疾病的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透彻,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能被完全阐明,如果单纯采取西医学“辨病论治”的方法治疗,有时临床疗效也不理想。如能“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研究疾病与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则相得益彰,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 q, h0 R( p

) L$ z# F3 g. Z4 k7 a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几年来,许多西医同志系统学习中医以后,在中医文献整理和中医理论机制研究等方面,获得了成绩;在临床实践方面,采用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如小剂量穴位注射、中药穴位电离子导入等等。对某些严重、顽固的疾病,提出了恰当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如:对伤寒之偏于湿重者,运用化湿宣中之中药配合合霉素治疗;对慢性肾炎之水肿严重,久治无效,以脾肾阳虚为主者,以“壮火制水”法,适当配合双氢克尿噻;脾肾阳虚而兼见阴虚者,以“温肾养肝”法配合激素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在病理机制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例如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有调节钙磷平衡、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从中受到启示,进而运用中医“肾主骨”的原理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明补肾法确能改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维持骨的正常代谢,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这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Y4 z  i7 K( I+ }0 O1 ~/ k) ], _; \1 S/ a3 W0 w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座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7 20:21:56 | 阅读全部
正本清源,传承经典,真中医讲真中医,燕赵中医书院今日(2020年10月27日)开讲!* l8 [. j6 L$ M$ ^
欢迎大家到燕赵中医书院《燕赵中医•名家讲堂》,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3讲。
4 \' n1 P2 W* \1 k$ O0 G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s://appfl6ujxwd9641.h5.xiaoe ... _id=appfL6uJxWd9641
* B# y( v9 |4 e6 [( G* |今日讲座内容4 G: V1 v% d: x6 `  J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X7 ~6 J" J. q% o% Q1 q8 b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 L4 F0 W( N  p8 U1 z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f% Z9 Y' P$ a4 r4 P$ K( o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 J/ g" Z# b4 Q' L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8 }0 l0 V/ c6 B' i5 x2 t% }
  然后调之。, m& b4 o1 l/ Q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_4 @! L6 P9 D2 ~$ J. M6 @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0 I& U! [* \% T  y3 K5 b0 i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H" H* O+ x- W3 M0 f) L& T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5 Z8 U5 D' A5 b. [$ p" A* E& l2 V+ d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2 p  L# K* r: e8 ~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3 s* p5 F# X( V$ {  q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 m2 o1 R' ^! p3 ]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 c6 D. [0 w) E+ T& M* X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z) l9 O4 E: A/ \, k* {  w7 T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P+ T; [; T$ L9 [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8 22:08:2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0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论《千金方》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 Q/ ^, `7 [9 L3 m' r9 Z" h4 {* v
1 S/ _# J8 i8 B, E1 j+ v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7 k: I! B' E9 X7 R4 T+ I6 D( B, n  d  A8 i8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对《千金方》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研究的有关内容。
! r) Z1 d. K. X6 l1 ^# x% H
) Y# d$ h! t' p! ?         朱良春先生在几十年前学习中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千金方》,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2 v. g# Q; v% ~  f
, E1 m. b; x2 I( J
        孙思邈是一个大学问家,很多历史学家写南北朝的历史,都是向他求教。
  N- I- O8 P; v  o9 l
7 X$ R9 b! U% s  ]2 C: W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临床家,他在那个知识短缺的时代,到处求学,善于学习和吸收前人的经验,对于经典的传承很重视,对于张仲景伤寒学说大力宣传,总结了很多实用方药,他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
' I* ]/ X& l/ W1 z+ X% ]  Y+ M+ G+ H( X# ^2 e1 z# l
        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的理念,章次公先生交给朱良春先生一枚图章,上面有十六个字,对于一个中医人的要求,提出来更高的标准:“儿女性情,英雄肝胆,菩萨心肠,神仙手眼。”
1 c& t7 i0 k6 ?; a
3 |, j: t/ \1 H7 ]! K这几条标准,那一点都不容易做到,比“大医精诚”更丰富,可以作为国医大师的奋斗目标。
1 }5 C+ v6 \; e
: A0 v7 Z8 [2 ?+ ^. T: o) B        感谢朱胜君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8 22:10:3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10月28日)我们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十二讲,题目是:无欲则刚,为中医呼吁。
" a7 |& z6 ]  D" @
$ k: k0 w% G3 X$ \6 P中医界一直流传着邓铁涛先生多次上书中央领导,为发展中医而呼吁的美谈,他自己也风趣地说“我是一个上书专业户”,说起这些事来,都是有历史背景的事情,甚至是迫不得已的。+ [$ w7 `( P) e, A* Y
: X8 M$ D5 _( ^6 o1 Y
1978年党中央下发【56号文件】落实中医政策,1982年衡阳会议号召发挥中医特色,都说明了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政治风潮影响,中医事业严重衰退的局面,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正在采取相关措施努力抢救老中医经验,恢复和发展中医工作。然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困难重重。1983年冬,邓铁涛先生从广东省卫生部门获得一个令人心寒的讯息:广东中医不是逐年增加,而是逐年减少!这一年春夏之交,邓铁涛先生在北京与时任中央卫生部长的崔月犁相聚,崔部长也谈起中医事业萎缩的现象,他们两人忧心忡忡。邓铁涛先生日夜为中医前途忧心,一直想向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恰巧1984年初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到广州来了,使邓铁涛先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5 A) Y7 X% U2 `  ~* n

; a( q7 w9 v# \3 `, r- ~很多中央领导人,都有到广州与群众一起过春节的经历,徐帅也是这样的情况。其实,徐帅经常来广州视察工作,参加各种活动。徐帅素有冠心病,不论有什么新的病情,都必须兼顾这个“基础”。邓铁涛先生经常为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领导人诊治,因此也就有了一种两人相见的机缘。6 I% r+ s" D4 }! X8 T3 K
, E( H0 x( B2 D2 I
1984年3月,徐帅在广州突然发烧,按照一般的情况,他因为体质较弱,应用抗生素等西药治疗,一般需要20余天才能退烧。这一次,有人建议他请中医治疗看看,就把邓铁涛先生接到了他下榻的珠岛宾馆。邓铁涛先生去了之后,经过了解情况,知道他前一天与老战友相会,吃的食物与平日不同,又吃了一些海南送来的“腊月西瓜”,半夜开始腹泻,着凉之后开始发烧,体温已经上升到了38℃以上。* l: ~$ O% G  S2 d

  {7 ~6 d4 B3 B$ z$ e1 C. S邓铁涛先生诊过脉之后,认为徐帅属于中医说的“虚人外感”,就开了汤药,以祛湿为主,兼散寒邪。徐帅的随行医生也懂一些中医药知识,看了方子就问邓铁涛先生:“为什么不是清热的药?”并且说,徐帅过去的情况,第二天的体温还要升高。邓铁涛先生就加以解释:徐帅现在主要是受了凉,并且有食滞胃肠,需要用温散、利湿的药。保健医生听了之后,就按照邓铁涛先生开的方子配了药,徐帅服下去之后,第二天体温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升高,反而有些降低。根据证候变化,第二天邓铁涛先生调整了处方,因为寒象解除,就加了一些清热的药。这样以来,24小时之内徐帅的体温就恢复了正常。他很高兴,就问邓铁涛先生个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提出来他可以帮助解决。
* z( w- M# @( s* Z
, n& T: P( a# [1 H9 B中央领导人向来关心群众,徐帅对于邓铁涛先生这样的老中医,也可能很想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邓铁涛先生为领导人看病的机会不少,从来没有利用这些关系为个人提过什么要求,可是为了中医事业,邓铁涛先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就趁机说:“徐帅啊,你要救救中医啊!”/ e) C) ^3 d, {" Y9 M* ~9 @

0 N! D: o* F( x" a6 s( L徐帅听了之后,一下子就愣了。后来听邓铁涛先生慢慢地加以解释,他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就嘱咐邓铁涛先生把情况写一写,他来想办法送给最高领导。邓铁涛先生回去之后,就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担心的事情,以及希望中央解决的问题,都写了出来。在1984年3月18日,邓铁涛先生把写了反映中医存在的问题的长信,呈给徐帅。
  [9 x: f  n( w' [9 o
* ~. e3 L- W; D! l/ N1 U邓铁涛先生在信中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尽歧视与摧残,但仍巍然独立,与现代医学并存,而且受到一些科技先进国家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还出现针灸热与中医热,已从针灸的重视到对中医理论的重视。美国和欧洲,特别是日本,已投入不少人力与物力,对于中医药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医药学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A5 O. t! \

& d1 v9 n; t$ R3 s& l7 _他从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来谈论中医药问题,的确是从未来战略提出问题的,而不是只说国内中医学的衰落。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2 \7 e3 ^4 P# n, G7 m- I2 r

! u- A- D; s* }4 X2 x* ~4 x       祝贺刘敬章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关于邓铁涛先生上书中央领导,为中医学术发展建言献策的事迹,题目是:无欲则刚,为中医呼吁。
$ q2 Y( ~. W/ @; Z. s
: {6 i# A" ]( T& |2 g       邓铁涛先生戏称自己是“上书专业户”,没到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他老人家就带头,或者自己挺身而出,提出对于中医发展至关重要的建议。
! Z& a! t  u5 D$ F6 I6 D9 D/ m
9 T6 O3 q3 L7 [* b9 Y+ f7 c: ?( q邓铁涛先生给徐帅写信,是第一次为中医请命。( O7 w- p: m7 R

# k5 Z0 d* n2 h1 H* h+ O' P' t徐向前元帅读了邓铁涛先生这封信,认为其所言切中要害。他立即在这封信上加了意见,转呈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 T+ d1 m8 A6 \" q

. }# Y6 _/ U  [: c7 c
. ?/ D9 y- S* Z( T5 z' E
. [" g% r* K# h! b6天之后,胡耀邦同志作了批示:“乔石同志:请将向前同志的批语和邓同志的信,印成政治局参阅文件,发各同志。请田纪云同志协助卫生部党组认真解决好中医问题,如有必要,请提交书记处讨论一次。”
% `# P2 f5 R7 _/ \- H& N
" c* T6 U4 i/ X$ [- F6 ?* R/ m: F
9 h1 J- A, F- L- ?
0 N1 h8 B1 v) c0 d! q$ D- H( x按照胡耀邦同志的批示,印发了<1984>5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参阅文件,附件是“邓铁涛同志给徐向前同志的信”。事后卫生部中医司把这份文件的复印件转发给邓铁涛先生。5 E  Y( l* y3 [* X. A" X

& o# l3 L  U% i, v# r+ [" L" C3 ^: l% K

) j  e5 v- F; w* a邓铁涛先生这封信,对于促进成立国家医药管理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 t$ ~5 M6 t) r8 w
' ~/ P7 N; i1 Y$ c中医的发展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国家领导人更换之后,要调整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一条是“精简机构”。据说,有关部门把中医药管理局列入被精简之列。
! W2 r2 C3 r% n3 y* v( M' U0 n" ?& V

- A) [% P3 K6 B4 @- ~; l- q, L% a% c+ t7 [. l; R
1990年6月,也就是在中医药管理局成立4年的时候,邓铁涛先生与8位全国著名老中医药学的教授,聚首在长白山下的长春,要编写一本医学专著:《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但来自北京的老中医路志正先生,带来了这个令人心忧的这个信息。
1 V( V1 {; `9 m5 ?' q5 _4 L7 Q, S5 H# c  T; `0 t

& ~; e, \. B% e* K
; m+ x3 {; o* q. k5 O5 _6 e. j大家展开了讨论:国家精简机构的决策无疑是“精兵简政”的明智之举,但举步维艰的中医药事业,好不容易有了“娘”,撤消中医药管理局这个主管机构,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是极为不利的。0 e3 o. O9 E. H! D! s

  `- l) K' \3 I: J邓铁涛先生建议说:“我们的意见应该直接上达中央的最高决策者。”大家一致拥护邓铁涛先生这个提议,并推举邓铁涛先生执笔。& W6 j/ ^6 |$ M' ^3 M

* \. r) Z) L0 ^, T: Q9 @您好!我们是来自广东、浙江、北京、吉林、黑龙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几十年、七十岁上下的老中医,衷心拥护以您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英明决策。我们十分赞成您所主张的要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S" a5 X" f  k" w! v5 r. V. e' ?

( d# K, {( n. V% L
+ I' Z, G# A& ~  b6 w; j. L" L! E* c# o
老中医们对共产党的中医政策,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感情,他们拥护共产党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 Z4 i% N+ N' v; d

1 C" M5 J8 Z5 Z! \' J0 Q5 |+ _/ g

" A8 t9 {! U" G) s! S" k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