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9 21: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11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有曹传龙讲着《温病学》。他将讲讲温病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wbx
& |6 z' [: }: P% w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关于温病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p  \. C+ Y, v+ _* p) W
   温病的名称来源很古,历代都有探索,但是内涵不同。
' U! M& n2 {" T7 E《伤寒例》说:“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在《难经·五十八难》中“脉阴阳俱盛”本来是伤寒的脉象,现在提出来“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显然不同于《难经》的观点;“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是《难经》所说的“中风”的典型脉象,《伤寒例》却提出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也与《难经》不同;《伤寒例》所说的“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也应当脱胎于《难经·五十八难》所说的“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伤寒例》所说的“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也是《难经》“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的发展。
3 C+ f1 W% I/ x因此,经过《伤寒例》的再认识,《难经》的“伤寒有五”中的伤寒、中风、热病、湿温,已经通过“更感异气”,都变成了温疟、风温、温毒、瘟疫,都变成了后世所说的温病,为瘟疫、温病学派的诞生开创了先河,完成了伤寒向温病转化的理论阐释。也就是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在《伤寒例》作者的眼里,是可以转化的,可以由伤寒转为温病,“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并不象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水火冰炭之别,不可逾越。《伤寒例》的伤寒“更感异气”可以向温病转化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寒温统一,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f/ `0 O5 H% v% U$ u' p
到了所谓“温病四大家”出现的时候,仲景的温病定义便不再具有约束力了。
( X1 e; O" h% H+ v0 [认为温病不仅发于春季,也可泛发于四时;初期可以有表证,而非仅是里热外发;治疗须用解表,而非直清里热。清代温病概念的巨大变化,使“温病”一词包含了四时众多热病,已与古人所云广义伤寒相似,笔者称其为“广义温病”。 广义温病与广义伤寒,证候基本相似,治疗应当同法。病因之寒温,皆从证中求得,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的发明,辛凉解表法的确立,温病治疗方药的丰富等等,均体现出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与发展。
0 L% c5 q7 G1 t! N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9 2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一晚上(2020年11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主要介绍朱老治疗痹证的经验,痹症虽顽固,良药有奇功。  c, ^# v9 t& Z/ i
. q% F: k' ]5 y# `2 k
, ]! A! m3 u$ \

, i- a# W  I9 g2 P" |! s
' ?6 b, X/ e3 r1 a
0 w9 P) Z# i( a; X  a     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七十多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发明,我们难于枚举,只好以某个疑难病症为例,探讨其学术成就,研究其学术思想。
" l+ I. {7 |) X, j% f2 m5 c- C' b% A# Z- [8 t8 a
痹证,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临床上很常见,病程长,痛苦大,而且疗效不够理想,被公认为疑难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朱老对此病深有研究,不仅开发出系列有效成药,可以供大家选用,而且针对该病的关键难点,他也毫不保守,多次在杂志上,在外出讲学的过程之中,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R7 `! {, t7 Y2 H8 [, j

7 B+ D1 L+ E0 g7 ~" x6 U朱老介绍说,中医所说的痹证,实际上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类疾病,以气血痹阻不通为主要表现。
' {3 F3 i$ D7 t* {& I7 n
; k# R) y4 R$ K6 A+ z2 n& m8 D3 \/ n- {$ `, m' w6 Z

% Z8 R! q, F! M) V% q$ ]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6 V0 {; X" B1 A9 d$ Z  @8 g
' y  [& S# y* n/ i$ A% @2 _( A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治疗痹证的经验。
% X* A! |+ [) |4 |/ q; ^$ Q, t, f9 s* w* J) X5 M+ g" R
    痹症、风湿类疾病是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变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之总称。其范围甚广,可包括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如痛风、假性痛风、软骨病等;与感染有关的疾病,如各种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如增生性骨关节炎;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也包括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和各种以关节炎为表现的其他周身性疾病,如肿瘤后的骨肌肉病、内分泌疾病中的关节病等。风湿类疾病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日益升高之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曾将1977年命名为“世界风湿性疾病年”,随后又将1981年命名为“世界残废人年”,这均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将其列为“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 ?6 R0 \8 y( w- a. K$ R
* ~" m6 Q$ @. N( z% x# e; U: [0 h
     朱老说:“疼痛是痹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9 o( W$ R* P  @& c
/ f7 a: n0 r& x* i% l  B" o对于属于行痹的“风痛”,朱老主张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因其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8~10g。
# B  \$ x# o0 I9 t
# E" l7 Y, C8 u2 D; X# |对属于痛痹的“寒痛”,朱老主张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朱老治痛痹,常以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川乌温经定痛作用甚强,凡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较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因各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草乌治疗痹痛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证可同时并用。对寒痹患者用川乌、桂枝、仙灵脾等品,有降低抗“O”、C—反应蛋白、类风因子、血沉之效。除此之外,朱老还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之麝香丸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痛甚者,可获迅速止痛之效。其方中用生草乌、地龙、黑豆、麝香,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7~14粒,日服1~2次,黄酒送服,多在3~5日内痛止肿消。慢性顽固者,坚持服用,亦可获效。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道,用60~120g,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
2 M- O! U  G2 h" n$ f+ F7 m! Q! c4 q
" u, w& g3 t0 i% g- @& Y: w对属于着痹的“湿痛”,朱老主张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常用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l8 `( n& G1 |0 X$ V3 e

) H9 S. o' m* T" C对于风寒湿邪化热之后的“热痛”,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没、玄胡索、六轴子等。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种子,苦温,有剧毒,善于祛风止痛、散瘀消肿,对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毒有著效,不仅能散瘀消肿,尤长于定痛,骨伤科多喜用之。尝取其加于辨治方中,以镇咳、定痛,颇为应手,对于风寒湿痹之痛剧者,尤为合拍。但此品有剧毒,用量宜慎,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加入丸、散剂,每日约1.5~0.3g(小儿用成人量的1/3),体弱者忌服。在此方中配以寒水石,可加速疗效。寒水石辛咸而寒,入肾走血,历代认为功擅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烫伤等症。今移治热痹之热盛而关节灼热肿痛者每获良效,且用后其抗“O”、C—反映蛋白、类风因子、血沉均趋下降,乃其善于清泄络中之热之功也。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有时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亦佳,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倘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一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肿止痛,缩短疗程。
; R- S# h$ K1 ?
# ?8 {  O0 ]5 v0 V对于痹久血瘀的“瘀痛”,朱老认为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4 t& Q* ?. }9 @2 D$ H1 b
$ l, Y4 _! u/ e% t, e1 O  }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0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11月10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5讲——《刺要论篇第五十》。
# C1 d0 w! q4 ^/ ?2 L5 d+ R, f& ]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https://appfl6ujxwd9641.h5.xiaoe ... B&is_redirect=1, x7 n. `" M% ]+ ]
今日讲座内容
  s' [' m  H' o刺要论篇第五十% o- r) e. h8 K5 ]  f( B7 q5 k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 r) @$ T. h, A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1 j3 O9 n' F( }  Q( }. J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0 t5 ]! T. P4 g. m2 z# o, ?' K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 t# ~5 a, q7 C2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X( ]0 z9 H& W0 ^" O' B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b) K1 h; ?9 ~2 }7 p' W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5 n3 U9 o5 [3 Z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0 Y  @1 `& l) ^" ~* ]+ e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 U7 _" T1 ]3 Z% Z# B1 P8 Z* i  l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D. e% P  s5 Q8 I9 E, N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Y2 G1 x' K& K' W! _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0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1月1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小议中医学的‘三把宝剑’”和“给有志于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的一封信”。6 j, A& G0 E3 l/ d

: k& V  l# ^! U$ H, H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主任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 k! `9 Y  O& V$ \0 D
# `/ N6 n/ v1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老“给有志于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的一封信”的有关内容。
% F& T) ?4 t, Z7 D& Z" q& w" G  X3 K$ s
     朱老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的两个方面。能继承者始能创新,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知创新者始善继承,否则便不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中医学术也不例外,故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无一不是学术上的精研经典,勤求古训者,亦无一不是学术上的推演发扬,革新创造者。同时师传授业,也是技术提高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8 t& s1 d& \% |+ J; ?- ^8 H* W) y: M# ^9 I$ ~
      中医学早已具备宏观平衡,模糊逻辑,亚宏观调节这个被当代奉为“三把剑”的方法,这说明中医药的学术原理很值得大家重视。  H2 h* `; a$ w* a

7 a/ ~$ t( l8 W* W   朱老说,中医经典,特别是《内经》、《伤寒杂病论》两部书,尤为重要。因为其中涵有许多深奥的精义,要经过刻苦钻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才能有所得,因为智莫大于心悟也。梁漱溟先生说它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也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邓铁涛教授说得更明确:“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中医经典里确实有许多内容是超时代的智慧结晶,直到现在我们明白了一些,但还有不少宝藏未被发掘,奥旨精义未被阐明。1958年我向江苏省卫生厅张克威厅长汇报工作时提到中医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举了一些例子加以引证,他听了以后说:“中医经典理论的内涵,可以用‘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见’来概括,应当努力学习、研究、不断发掘、弘扬。”但是近数十年来,中医药学术是有发展的一面,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是很不够的,甚至是淡化了,认为是落后、陈腐的东西,不值一提了,所以不少中医院校,经典著作已成为选修课,怎不令人痛心长叹!
: I- `; ]  F: J# V+ z; N1 Z- H) @! r3 G; E0 N6 T
7 D0 x4 t/ ?7 @* Y1 }1 S( J! D
/ j/ H4 E. ~- s  I5 H- k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2 2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20年11月1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内容,题目是: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
1 Y8 _& X% X7 z( U7 m- o" ]
% A9 J+ F: B& {+ r邓铁涛先生不但重视对于中央领导提建议,而且在很多场合里,对于中医界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提出来许多别人不敢说的概念,比如“自我从属”、“泡沫中医”这样的词语,就很有让人触目惊心的感觉。这是基于什么现象而形成的观念呢?
$ `# D; n2 ^3 L. f) _
3 Y2 B/ V+ q) P- i) m. l: l  e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可以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反传统文化过了头。当然,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功劳,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都是好的。但是,否定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把传统的中医药看成落后、陈旧的知识,要加以取消,认为中国“事事不如人”,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影响到了中医队伍之中的很多人。老师与学生之中,都有这种不良思想在禁锢着人们。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教育首先要着力给学子们铸造医魂,把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事业的热诚,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不铸造医魂,只传授些技术,最终只会导致这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的自我消亡。因此,在邓铁涛先生从教的60多年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学子们思想的启迪。在一次硕士研究生班的讲座上,邓铁涛先生问在座的学生们:“你们读过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吗?”他们回答说“读过”。邓铁涛先生接着告诉他们:“你们是彷徨的中医;我是呐喊的中医,今天是呐喊的中医与彷徨的对话。”
6 n! f% ^5 _" s! \
1 r! Z5 ?% ?+ }, Q' i只要面对现实,的确有不少进入中医行列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思想上存在着困惑。面对西医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似乎远离了时代,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形式里,进步缓慢,缺乏时代气息。
9 L7 Y8 d7 A! B- F5 H, V
5 L3 S( m  }  }2 C  z/ @邓铁涛先生早就察觉了这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在学院内外讲学的时候,还是在编写向中青年中医们传授知识的著作里,他都热诚地呐喊着。借助“经验传薪”的《碥石集》的多篇序言,或者在报章刊物上的文章里,邓铁涛先生多次反复地指出:“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信心不足,一种信任危机在滋长蔓延,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潮。”邓铁涛先生极力呼唤中医药的在校学生与青年中医们:“中医之振兴,匹夫有责,责任重大而神圣。必须端正对中医的认识,坚定信心,要树立为振兴中医而拼搏的精神。”
' i$ J$ Y! c6 `+ B& Q3 w7 \$ J, Y) ?7 A0 g# y8 a, B
由于邓铁涛先生在旧中国走过坎坷的道路,在新中国的长期教学与临床实践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的产生,可能与错误的世界观连在一起,纠正起来阻力不小。" T7 F. K5 `9 G6 p0 b0 `# K
& E; e9 @2 u+ C: E1 X5 ^9 {
他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价值,对世人来说,对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前几年有青年中医写文章认为:“中医药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往哪变呢,朝西医的方向变。还有资深的中医专家写调查文章,认为中医的临床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了。如此之类的文章还不少,多立足于批判中医理论之错误或不足,或对某些理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都反映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信心不足,一种信任危机在滋长蔓延,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潮。# I" c, }4 x% z7 ?

- j0 A1 k& i1 o7 r1 C那么,对于中医信仰危机的人,看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 j" Y. c9 Q! _4 e3 m) N, _
, a; k& I! K# w' ?$ W4 B5 i祝贺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传》关于邓老论述“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的有关内容。
- t# G0 t( ?8 D2 A& }+ Y' I. c5 ~! y" Q  C3 l. c/ v! C

& e. F+ l: x) l! s5 p. G) W% j; e: ^
邓老针对中医界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提出了写两个药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把脉中医现状,有四大弊病,积重难返,复兴中医任重道远。* n8 a5 U; x, S# ^0 K+ m

$ L6 x; Y% o0 {& N( j7 Z- m" w5 H9 o* @4 {* t

7 i9 L  I" f3 O; u6 F理论不自信,
' J  M, }- s# a9 x9 N
3 z9 g0 W1 s- i3 f疗效不自强,9 W) Q3 G1 k* l4 e% U7 d( M
6 B' }( `" w* O. r' E2 a
传承不自觉,
1 t$ ]7 O) j1 R7 Q  B9 L
0 I* H8 Y1 ]9 L$ W体系不自立。$ ^! V" q2 s9 i0 \2 q

. d8 a5 T8 r- x3 Q- e0 ]/ z" y: V2 Y+ e* \* s
2 I. U1 Y6 F4 Z8 f8 E- j) ?
仅仅只是“勉强并存,远非并重。距离人民需要,国家期望的目标,非常遥远。”
" S6 Z. O& {( w7 X
- R9 w# \- |$ m
- T& d1 v# B% |3 ~2 T" h8 d+ {) r. W# G3 l- B- j& g
仍然是“废医存药”和“废医验药”的时代,是中医“末法时期”,复兴中医的时代,尚未正式开始。
) I. N2 n* ]7 k+ t0 S7 U2 h
& E. u7 j& g; y) ^) }0 Y! @& `5 x. b! o

' j4 n7 W! B* b: k% `3 V( s病根没看清,没有共识,看不出未来的方向。大多数中医人不关心中医命运,只满足“衣食医”的水平,距离“传道医”非常遥远。
" [% |' H$ z0 G7 B7 G& C: ~6 s2 g8 @' Y, K8 e( H! ?0 e  {% n
4 ~6 Q/ H1 q/ g2 o9 Z/ c
' U0 `6 {% u. a4 I; r
医随国运,复兴中医是必然的。这是因为西方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医学”,存在巨大弊端,看不到生命结构的“细胞核同质化”,以及结构不稳定的暂时性,“全身全部”靶点对抗的灾难性后果。+ D# ~  ~4 w% ^5 \0 K2 \
3 e1 a7 k3 S! E1 }0 L7 p
只看明物质之“有”,看不到天地万物有生于“无”。
8 J( r" F3 |% _! S% W: b/ \7 [$ r! ]! e4 G% z. Z

% p% I' t% A. u9 _9 f2 G" d
  K, U% M" t+ `  k2 T东方医学“以无为本”,重视“有无相生”,研究明物质与暗物质,研究生成(包容构成),关系(包容结构),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转化(包容对抗),稳态(包容极限),向内求(包容拯救),治疗手段崇尚自然“杂合以治”“心身同调”等优秀特质,需要“重新认识”,进行“中医先进性教育”,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认识,才能拿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健康中国,造福世界,贡献力量。) ]; J+ {6 X1 R9 X4 D1 A
9 X5 \8 l: O3 f- c" I( K9 p! `- c
0 x; @% n& z/ i% ~

2 ~+ \0 c' L) V) L- w- L1 p) q只有认清形势和存在问题,有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才能逐渐走向复兴。否则,只是空谈而已。8 i* r  p( Y' P0 T; s7 u1 r
( w4 p4 ~% {+ v9 k

) o3 I& K! b) x( d, Q6 |9 v5 n; ^( [- J% Y) k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2 2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 o% P" v. w+ q2 e+ d
3 s7 C  Z) p$ e2 ]* K2 ]2 X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四小组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我国中西医结合先驱者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
, s4 A1 V1 l3 K7 r4 D" z
) u6 [+ }/ |! P# |/ M     本书主要从“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创建未来医学理论新体系”“沟通中西方文化创建人类新医学”6个部分阐述,引人思考医学发展方向。
* z6 z2 S5 e  V, S. h8 v
" ^1 J6 _+ ?9 E    今晚(2020年11月12日)主要讲解的内容是“医学发展中提出的几个新型医学概念”。涉及“精准医学”“整合医学”“询证医学”“互补医学”等概念。
, v# `6 }( I, O2 T% d7 B0 e" i) e# Y" C) w" T: J. L, A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1 {! t( a( V. b- k4 d0 r$ [2 H! f! ?0 y
. v: z5 Z- T( d- i' R3 K
! Q+ A, k, X. @* j* m4 Q& k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今天主要介绍了“医学发展中提出的几个新型医学概念”中,关于“精准医学”“整合医学”“询证医学”“互补医学”等概念。  F* U+ K4 z* D& W; K

2 S% _5 m8 X/ k" r  ~        西方医学强势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医药并存在当代,但是,医随国运,中医药走过了衰落的百年坎坷,有人说是“乏人乏术”,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n' ~( }( O0 y4 b% t" ^" J2 J

% B! s4 f& u' B) J1 X6 D$ T        中医药的百年磨难原因很多,有自身原因,也有很多社会问题。因素很多而复杂。但是,主要是“道的困惑”,“闻道”重于生命,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事业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理论自信,离不开学术引领。* _8 e5 p4 [! x' H+ x8 S# i

7 v5 V& Y, W" f0 |
7 x5 f8 S: [# V* B5 m6 ^) |; j- V, N) Y8 ?
中医药被淡化,甚至被摸黑和歪曲,才造成人才外流或有志人才“弃之不顾”而乏人,中医药临床阵地萎缩而乏术。
3 E' W0 n) J& E  Y1 l5 A: N
1 }6 n4 Y: g1 j3 n4 H. X, ~+ C' W& W& |% H: E- h0 n4 y

6 A3 c. R9 @  _+ O, [; H       所谓精准医疗,单纯从基因说事,没有精神参与,不说万物联系,所以,不可能精准。
+ b* U6 K& U9 B9 _2 _# ^5 f$ n7 L2 J' g3 K" I7 e
其他的整合,转化医疗,也都是西医试图弥补自身缺陷的新词,如果继续“破碎化研究生命”,就不能摆脱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局面。
4 w& o. v( P, I% }5 ^7 \2 I5 ^% v
因此,离开借鉴中医药大智慧,世界卫生和健康事业就没有出路。
0 |7 a6 G* E4 i3 A& R# r/ h( ~) _( U
        如何借鉴中医药的大智慧,李恩教授有几十年的探索与思考,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可以接着说,继续说,说得有道理,有可操作性,变成具体行动。
& o$ I& Z# R' @. Q! O" S8 ~9 y' Y/ k. O  m3 I; V* U3 v  Q  I, b; A/ g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环接着一环做。”& ]7 B  L+ a, l% ^3 c9 @( C

% h! t* _: u% |; l       感谢雷宝淳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4 16: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5 e; {3 T) B" x
5 x% \3 j# h- n! ]; k, {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小组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 f9 q# u$ l( S" f; e( o, h2 ?
! O5 k( i" H5 _: x5 t
     本书主要从“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创建未来医学理论新体系”“沟通中西方文化创建人类新医学”6个部分阐述,引人思考医学发展方向。2 J' r, R- @! F  P& r" u7 e5 I

5 \! T. h/ r4 i# z    今晚(2020年11月13日)主要讲解“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和“《黄帝内经》在医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两部分内容。. T0 ~1 |" ^) R/ {1 I
! n: ]6 {# ?( H% m+ H& \0 G3 j9 ]5 a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 w9 D& d/ e& N* Y5 x# f6 d' e6 ]
) Y4 [# X' \# a9 O% h- X$ S8 y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中,关于“医学的历史与现状”之“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和“《黄帝内经》在医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两部分内容。
4 Q/ @* n, g- K' N. r4 E9 g2 X2 {
) V6 E* q$ P. q+ n- s) M$ K- `0 t2 U( d6 Q4 R( G

! G) Q+ q1 W1 c6 u1 ^& O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
' H8 P$ ~0 ^; a$ i6 z' d/ L+ ~) y; T& P( q+ d0 g" s
' U$ d' v- ^0 {0 q% I/ f) r

: H* I: C0 z" b: L中医的宗师扁鹊,学习了长桑君的“禁方书”,又有自己的临床验证,开创了医经学派研究之路。. ]5 w; y0 W3 Y4 ^4 v+ H

) x- B( e; f; M, J, p5 \* ^. a《黄帝内经》就是“师徒问对”,把汉代之前的医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为后来医学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成为集大成的《元典》。( i$ m! J  b- y% D6 d+ P

+ A2 o' X2 l5 a中医不学《黄帝内经》,就很难有所造诣,甚至没有中医思维,容易被西化和异化,变成四不像。
; b* N6 B$ Z3 P0 G, b3 P* a- ~# |4 O
( q8 T3 B# k8 w5 E  D. x守正创新,离不开经典的传承。
8 r  C- {5 z4 G5 }& D$ R5 q+ Y: U0 q" K/ |
    感谢雷宝淳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6 2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0年11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K: _; n! p! C

. ]/ @6 f  r; x" i( F# n. M       第三十三节:皇甫谧说《黄帝内经》一分为二。% L+ _  X9 X; V& o9 W

& O2 ~$ |3 {* T+ h3 O/ {       《素问》《灵枢》是现存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籍,人们一般认为,《素问》《灵枢》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两汉之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弄清《素问》《灵枢》的著作年代,以及它们是否为《黄帝内经》的传世之书,对于评价其中的学术内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O  p& e' p. R) L+ w2 J

0 E; M- y6 F6 Q8 G7 k" s7 G% {3 h      
4 _- E! t# M) u1 N& P& q. x9 C- z9 {% d+ X, U4 h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248
/ M) Y% u. X; b7 A1 G
! c  m. q# a: I4 A% ?# i8 x( c0 E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黄帝内经》的内容,认为弄清《素问》《灵枢》的著作年代,以及它们是否为《黄帝内经》的传世之书,对于评价其中的学术内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p9 l. `/ ]( H6 \! W, N' q
# d; C5 {: q1 F: m/ X5 E
      根据“书籍制度”的惯例,黄帝时代没有文字,也不会有著作。当然,思想流传,学术启迪,可以从黄帝时代起始。; q9 N- V5 s& ~. ?0 e; _
+ }# @! Z# K+ {6 L' j! t
因此,《黄帝内经》的真正作者不详,肯定不是黄帝和岐伯。# k- z# ?0 E  y2 x2 X9 A- P7 {

$ E& s* c0 F. ?0 [9 `1 \' k% M9 Y! I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医学的宗师,他们的“”师徒问对“”的内容,有很多被后人改成了“岐黄问对”,原创于扁鹊的医学内容,改头换面,成了“岐黄之学”。
% {" r  r) H  @6 }& z0 j
7 K% r8 N- z# @0 ~, o: w这样的变化,对于研究“先秦医学史”,产生了很多困难。" a  p4 {' C( j4 Q+ f3 T

0 Z' H, b- c5 r4 d3 I但是只要大家认真辨别,就可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4 ~5 O. {. g" [  M8 w( s0 K- [+ G4 G- V* v/ `" d( Y" k

0 l/ i7 L, C# c/ m' Q9 M# E0 Z
* _- N) e8 X$ o" |% U- I) a  K( G1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6 21: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周日晚上(2020年11月15日)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情绪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8 f( `3 _( B: U% `- g+ c$ S! V/ M0 }  X
    敬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i% O1 d: C; A8 V  w5 w+ Q
% {! t0 I/ {.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关于情绪与行为的有关内容。
8 Q$ l: R" L) z" Q4 n2 k3 i5 d$ [6 [1 i7 P( c
中医药关于形神一体,五神藏的论述尽管历史悠久,但是当中医遇上西医的时候,擅长研究人体结构的西医,对于精神情绪也希望有可以“表征”的东西,进行量化研究。2 J6 M7 ~9 ?6 Y- z

* m$ {8 k" C$ f/ h2 k+ m5 U# @3 |9 E) o
( b; l2 X- A0 H( O! L, M. |
因此,建立动物模型,包括情绪的行为研究模式及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等,都成为了“科研课题”,都有了“客观依据”。- {, l1 j# b- p  k1 [! }9 @1 Y4 d

; s  S/ N* P# s( x& a" }* a6 r6 t& }

7 Y5 W6 N  o& Q9 @我们很难相信,毛茸茸的动物,如何表现“七情”,也不知道怎样区分它们的情绪,以及还有不同的程度划分。
1 F0 d! e: ~7 H1 z. d, `4 r7 O# O- [
) ~- H/ b4 E3 ?& D
2 M1 x; `: A- t: u: r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让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个新的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0-11-16 2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一晚上(2020年11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内容“方药心得”中第一节内容用药心法。' b) I/ U6 a, \" C/ _! U3 X
% f' m: z4 s# J' O
" E" I/ E1 U' u0 l

2 }: a6 g1 n/ x& H/ }朱老认为,中药的用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R0 R% J& O& s: u  D" r9 n, p9 k+ ]

. x% V2 v7 B( [2 O+ C2 |& e朱老对于痹证有很深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痹病”是风湿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症。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交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麫 ,难以化解,以至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
8 ?+ r) b. e  f" n& A8 s
# z3 Q! J1 q6 h5 j% s
  l2 H& V: m, t6 V7 _& c: L
. B, ^; |( g- O. Q  Y- p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lcqj% r: O* C; X7 [* W5 Z) h
# ]( I, L$ P0 I# Y0 u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方药心得”中药的用量问题。
' q, Z( ~1 _3 V2 N* g* J; `1 f* G+ I% E1 t7 V
     中医界有个说法“不传之秘在药量”,用量多少自古有很大分歧。
( t9 @1 w6 A6 B" i) ?) G
. \, |! t3 @) z3 K+ x朱老认为,中药用量的决定,是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但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例如益母草用小量是活血调经,用大量就能利水消肿与平逆降压;夏枯草用小量仅有清肝火、散郁结之作用,但用大量则能治菌痢及调整肝功。因此,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是使用中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 F* h7 _, R" ]/ f* [5 Z& E0 @3 f. ^$ N
  为什么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呢?  V  t( K2 |8 r$ K/ y
" {$ R) m9 c, c/ o9 ]( }
朱老认为,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总的一个方面,是否可以说是符合“量变质变”的法则呢?从这一法则的推演,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药理机制,发挥药物的更大作用。不过,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确定,才能由合理的量的变化,引起良性的质的变化,否则缺少一定的条件,超过一定的限度,这种量变转化的质变,就会由好事变为坏事.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或严重的后果。例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或严重的后果等等。明·张景岳在其《全书》中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
! f6 s$ }+ S  j5 o/ D; J$ c8 O" A* Y5 Y% ~0 B0 ?- C6 n
  朱老说,增大剂量,不是盲目的、胡乱肯定的,而是根据古今文献资料线索的引申,或是民间实践经验的事实,通过临床实践、系统观察才提出的。例如用大量荠菜之治尿滞留,一方面民间流传有此经验,一方面现代药理分析,证实它有直接兴奋子宫、膀胱等平滑肌的作用,所以使用它治疗尿滞留是完全合理可靠的,便能推广应用。又如夏枯草之治肝炎的转氨酶升高,是从它善于清泄肝胆湿热、散郁结、补肝血之功能而推演,并经临床实践,才提出应用的。所以加大用量,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有线索依据,引伸演绎,经过实践观察,方始确定和推广的。戴复庵在《证治要诀》中提到:“药病须要适当,假使病大而汤小,则邪气少屈,而药力已乏,欲不复治,其可得乎?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竟不得灭,是谓不及。”就是这个意思。  |% P) X3 }; O8 u& N

8 s/ `! Z) ]# o: ?' X  朱老认为,中药加重用量,产生新的功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必须辨证论治,因证选方,随证加味,不能简单草率,以免偾事:例如用大量刘寄奴治丝虫病橡皮肿,具有捷效,但其专入血分,走散破血,凡气血较虚,或脾胃虚弱,易于泄泻者,即宜慎用。益母草之治肾炎水肿,亦宜随证加味,奏效始佳。这是使用中药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是最大的损失、原则性的错误。
! y, {" y+ p4 c; R$ T$ m# q" e, d5 ]8 V$ z
  朱老说,增大药物用量,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要有选择性、目的性的进行,不是所有药物加大了剂量,都会加强和产生新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因为增大剂量,可以加强药效,就忽视了小剂量的作用,形成滥用大剂量的偏向,既浪费药材,增加病员的负担,更对机体有损,这是必须防止的一个方面。因为疗效的高低与否,决定于药证是否切合,所谓“药贵中病”,合则奏效,小剂量亦能愈病。“轻可去实”,“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戴复庵又说;“二者之论(指太过、不及),惟中而已;过与不及,皆为偏颇”,是辨证的持平之论,值得深思。  U; C; a" Z0 {7 ?$ T$ ^6 p# a
( r: ?- j1 }4 q
2 m5 e% x+ \2 H0 N
# c/ {* T  m  N& y  |

: R+ G0 f/ D6 c( ~$ o9 D: z0 H4 a# O: T8 i6 P4 q# i- e- \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