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17 13: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1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治风剂。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治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风病。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 o1 W% m0 d& H! V3 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主编《方剂学》治风剂的有关内容。       4 U3 Y; |' ]+ d6 _
        风邪致病,是中医药一个独特的学术理念。
. z( Z- m1 }- k( t; C《内经》说:“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 k3 F$ l. O$ {' g0 g+ \8 L: R, u; {7 N4 q; R* I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M7 z* T% H/ }# [8 i5 r( Z
        又说:“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V( W* b/ |4 P; `
6 a% j2 q- K7 r! |1 z$ F0 f+ U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H0 M6 _+ ], ?; o0 k* `1 N
- y+ _1 L3 J7 X$ `: H) _" d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2 d9 u. Q  a% E2 U2 x0 C( P
; W7 y( y7 F2 h8 j) l6 Q8 \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s" d0 X) G, t8 O( p' l

- N  F  \8 F# ~7 e, \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6 a3 \) u9 E. p+ H7 v6 |" X& q* A4 W" ~" M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 y& O+ w# [8 ]7 m' x* C
: M6 i" S( q" I/ P# ~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 b# S; o) D' b1 _' x# A* O
5 Y& k- Q: _9 d3 n0 b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4 w2 O% f; s& |$ w
" F3 F: w. o3 d3 f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o$ N: A8 w% K) A/ H& O$ Y  x

6 v9 @% g2 b$ f# r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 v, \; ]) x% v
& l  B  |. ]- I6 D. g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7 J, t  X% m+ o6 @
1 o, o7 t, }3 a+ |# U' Z" ~, M+ y       感谢王秀民主任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17 13: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晚上(2021年1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w' |' F6 y6 ]  z( I1 }; W

1 e: |& X0 \8 ^- ~  U  ~5 q0 F+ [9 [: {" H/ t8 b0 @2 ]

7 T  K) O; n1 n/ c$ x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43条——58条的内容解读。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j4 S; X' K& l5 c; C# `$ c
  G4 S+ z. N- d( W$ f  n" R3 y8 [4 c
% n/ b' x; E6 h' [+ Q# M

! y7 u/ R2 m, U0 Z  S/ x2 J, n. C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 U7 z4 X) ]! ?. C3 X  z/ y7 S5 W% 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43条——58条的有关内容。. f1 J2 A* ?% n$ w# v& P

  |# F2 O; n# P. y1 Y2 f# X/ a
# S+ A4 p) f) o& _3 Z0 [
' X2 p3 E  u" ^, n0 p8 e' S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不论患病几天,有这样的表证,就可以用) + [0 K- @/ y) {4 J
8 K( [+ I) r1 A
     / J: O- r. o! q1 c* Y; r

- W+ x$ R. v: H7 F- u0 l/ }1 B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虽经误治,还有表证,加杏仁厚朴利肺气)
% O: r9 l$ ^$ w' o+ A( R3 R: G- t) K5 K$ b9 ~2 n. l+ w
     $ r% j1 G% F. @
( S+ y9 b: ?: y, k1 _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8 g* G3 r2 b8 o$ g4 v0 g" p! t* V0 o) c+ t" J
     0 ^5 R$ o9 I7 X/ o) u" Y
, R# ?  F& D# A& ]9 S6 B% t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 ?' \( o& }! G7 W1 e* {1 o6 `
& D+ ^1 f. W8 R
     (虽然有误治,有是证,用是药), {# V' q4 A$ t' O  z/ y* q

. j9 j' J  m" U2 Y
! ^, D9 {5 E2 E. g# z+ X$ R" B, G4 s2 v1 o( @" U; I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b/ Z( X& Z. w6 A. }# |( K0 U
- U7 j& F1 A, \/ r* f     
0 g2 p$ m) t0 y7 u& ?6 X6 D( R8 _6 i+ b% n. }; l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x; V) g. }. r" o7 w$ g* s" A  R. O, G, z# b( i
         
' `( t  h. U. N. s# `
4 D  J% L3 g' c) o注意:麻黄汤用在衄血之前,而不是衄血之后!# w+ o/ C$ i/ X! B/ W
: ]0 j" D" w, i4 j: B6 L
       太阳病转属阳明,就应该用白虎汤之类直清里热;但是,表邪没有完全解除,可以再用解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解表只是暂时的措施,不能放胆用之。6 q0 h3 v  N' C# j' O

- [7 R/ B3 e. c" ^" U' ~+ v6 w9 t+ A- E! x" F: G1 R: A3 F2 W
2 q, m9 G0 U3 q% S4 u* j9 D3 r! [8 M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17 1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2021年1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朱萍霞在新疆向大家分享《疫情之下居家艾灸的作用》) d7 p7 }. p% n; w0 C

  L4 n5 R1 }% g最近全国疫情开始反扑,每日确诊病例仍在迅猛上升,目前,疫情的趋势仍不乐观,河北石家庄市为高风险地区;另外,还有73个中风险地区,其中8个在北京、29个在河北、27个在辽宁、9个在黑龙江。
) ~9 i1 a3 M' z4 `5 Y1 ~5 x4 J' w0 `; `1 z$ z; t5 H) z
对于当前的病毒疫情,大家都知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提高个人的免疫力也很重要。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 {  T3 }) k' {0 s8 m+ Z, t$ n% S
民间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以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
; v0 A, X3 C8 D2 U, x) s# {5 Y, |# ]! z9 r/ }
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3 k# R  c3 _5 [, v" y; n: ^

9 ]" i: F4 q5 C6 t& C吴蜀,大致就是今天的川、鄂等长江流域一带。这句话说明艾灸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
( [8 h: |! d* A' `. S  ^) W) P2 ^& k+ R8 Y  }( x, e- Z1 o$ P, p
敬请曹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们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
/ G* [0 c/ t. Y/ b' v0 c8 e
8 P0 N9 r' m3 I; C        祝贺新疆库尔勒中医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在新疆向大家分享了《疫情之下居家艾灸的作用》的有关内容。
! D- d" k- w4 [. p6 a* Z" @3 w9 q# S+ ]- i$ L
中医独特的世界观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大智慧,是西方医学所不具备的。因此,在这次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人焦急等待“核酸检测”,没想到假阴性的比例不少,不少人在成为患者之前的焦虑之中,在“疑似”阶段,应该采取中医治疗。" L. @. \" H/ w0 t
! U0 d2 \1 h0 c3 V0 l- Z- o! ^
艾灸是一个很好的防病、治病措施,“艾香到,病毒消”,健康逐渐会来到,这是武汉方舱医院的经验,也是朱萍霞的实践经验。# d& \. K  E: [" D

- P# ?  S$ f+ |0 V! }) N
- h3 ?3 Z1 P/ a1 a4 {8 B# [3 g$ y2 o3 f- B2 D/ m  @4 M
          感谢朱萍霞在新疆给大家带来的分享和讲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17 13: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1年1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感热病学史》这本书的内容:- ^* F3 B, n! p' F* K$ p" ]

$ y5 Q% C5 p" a' i4 ?6 w$ U3 _! T; \        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第一节《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2 P) q1 b. R; m6 {7 D8 G' f! J* p9 L+ L4 W
         曹东义教授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用以证明《黄帝内经》不是《灵枢》《素问》两书的总和:
7 z- V! d! w+ r% s  k- z- y! q: A0 M" e  j# d
     首先西汉刘向受汉成帝之昭校正群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撰成《别录》这样一部“提要著作”,《黄帝内经》应当出于其中,在刘向之前我们没见到《黄帝内经》的书名。! Y: K- ]* Y) x$ K# n1 A/ n
" R  c5 k' q% O" U# b6 Q' j
        第二在西晋皇甫谧之前,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但他没有说这是《黄帝内经》;王叔和编写《脉经》时,“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的“经论要决”,在书中反复引用《素问》和《针经》,都没有提到这两本书就是《黄帝内经》。假如象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所说的那样,《黄帝内经》一本书被分成了《素问》和《针经》二书,并分别流传于世,勤求古训的张仲景和身为太医令“得见内府密藏”的王叔和,不应当不知道;
! A2 x! l% U" r
+ A6 ?+ O4 M& d5 e2 f2 }6 n       第三、《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古籍篇与卷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即篇与卷相等,没有卷下分篇的情况;
( B/ i3 F' ?2 Z! P. V
" q. Y2 C) I# |* P* d( J       第四、《素问·离合真邪论》云:“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也是其为汇编性医学著作的一个力证。  t( N* o$ \' w$ j) ]3 J

( u8 K) `* o, A2 _- ?- Y4 c     第五、汉初盛行黄老之学,儒家著作等同于诸子学说,无位无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废黜百家”,儒家著作被列于学官,并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古籍也被分为“经书”与解释经书的“传书”。- l8 r( s: r2 {% g
( o) ?* J9 i! N  M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http://www.ynjkcy.com/& e5 q4 ]- P, r# @! g: _
- Z( s$ u) c; C) y! y9 A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外感热病学史》关于《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的论述。0 W) V- _! j7 g" L! m/ v

8 }# g! Y7 r1 ~$ m' d3 y& X- ~     首先西汉刘向受汉成帝之昭校正群书之前没有《黄帝内经》的名称;
% M1 X0 X" p$ t2 Q: s) w/ `& W. J- n; u; d
第二在西晋皇甫谧之前,张仲景用了《素问》、《九卷》但他没有说这是《黄帝内经》;王叔和编写《脉经》,在书中反复引用《素问》和《针经》,都没有提到这两本书就是《黄帝内经》。) d# X$ e3 }! e
! W0 u5 n4 ]! Z; n  `% [: j
       第三、《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古籍篇与卷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即篇与卷相等,没有卷下分篇的情况。《黄帝内经》十八卷也就是只有十八篇,而不是《素问》《灵枢》各有八十一篇,总数达一百六十多篇的众多内容。说明《素问》《灵枢》基本上函盖了《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的全部内容;
0 E* T& ?" I$ @& r! n9 I5 R  I- \- c3 [
        第四,这可以在《素问》之中找到“内证”:《素问·离合真邪论》云:“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可见《素问》是其作者汇编《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扩充篇卷而著为集大成的一部巨著。《素问》《灵枢》体例不一,主张或异,也是其为汇编性医学著作的一个力证。
+ l/ Z( k. [1 K! K" U9 y. @! v) u5 b, f" Y9 S$ p' ?7 \0 y$ W
     第五、汉初盛行黄老之学,,儒家著作被列于学官,并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古籍也被分为“经书”与解释经书的“传书”。刘向之后,才有了“医经”,《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才出现很多次的“经曰”、“经言”。" L. @0 ]4 O; [, D

2 _3 u+ O- W5 `; Y           这是一个很大的学术问题。& S4 b5 D. i: z) r! N
  C% T, l7 M0 K2 C5 i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是医学的宗师,他们师徒问对,发展了医学事业,后来托名黄帝与岐伯问答,才有了《黄帝内经》。
$ I7 J* ~! [7 h; T- b0 o
; l% J! f, }" w% B. ?- t4 S' t3 Y5 l扁鹊是真实的的老名牌,
1 e" p$ Q+ ~- |8 `) [. L( D  J* C; n0 L% [- A* \" T0 z
《黄帝内经》是新名牌。
! ^, J$ p: M1 u: L7 v+ V$ M4 |( q+ b9 Y4 |' A0 S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1年1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温病诊法。”http://www.ynjkcy.com/wbx
7 [9 h- _! K6 I$ E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的“温病诊法。”
5 _5 G6 P* R3 V1 X5 q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边说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没有得到温病学家的尊重,普遍把散发于四季的发热性疾病,都成为温病,而且说温病都有恶寒表证。
+ p% f) M6 t/ \8 L( H9 N       叶天士云;“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既然可以“热变”,说明其为病初期不热,或亦有恶寒表证。其“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分证,也属表证无疑。吴鞠通对仲景关于温病初期不恶寒的观点采取明确的否定态度。他说:“仲景所云不恶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也恶风寒,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也。”吴氏不仅明确表示温病初起有恶寒表证,而且其所论温病之中包括冬温、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温毒等四时众多温病和热病,与汉代之前的广义伤寒所包括的众多热病基本相同,可以称之为广义温病。
$ A. x) H; ]' s" v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其概念含义已由伏气变为新感;由仅发于春季变为可泛发于四季;由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由治当清泄里热变为治当发汗泄表。此与伏气温病说的学术观点有了明显的区别,故可名为广义温病。" g) @5 M- ?0 `1 Q8 Z
广义温病等于而不属于广义伤寒:自从广义温病学说否定伏气温病的观点,确认温病可泛发于四季、初起有恶寒表证、治当发汗解表之后,温病与伤寒的界线便由模糊而重叠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即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
% C2 @. f0 T' Y6 X: S清代之后的温病学家,以及现在的《温病学》教材,普遍认为伤寒与温病初起均有恶寒表证,只是伤寒多见于冬季。在证侯上伤寒发热轻恶寒重,鼻流清涕,口不渴,脉浮紧或浮缓,以此与温病的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口渴,脉浮数相区别。但是,证之《伤寒论》原文和临证实际,靠这些细微的区别是难以区分伤寒与温病的。因为“温病之恶寒轻”,不可能轻于伤寒之恶风(所谓恶风者,有风则恶,无风则不恶);发热重也不可能达到壮热烦渴的气分或阳明阶段;桂枝汤证之“鼻鸣干呕 ”,麻黄汤证之“无汗而喘”,绝非鼻流清涕之意;脉浮缓或浮紧,不是脉浮迟。况且麻桂方皆可用于脉浮数者,如原文云:“脉浮而数,可发汗,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故温病学家所称卫分证与仲景所论伤寒表证并无明显区别。入里化热之后,其清解攻下之法亦无二致。所以广义温病学论治的证侯,并不出仲景书外。其所不同者,主要在于对病因的认识和解表方药的温凉差异。7 N/ f. W! M2 d* {* I, X7 I6 `2 e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一晚上(2021年1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方药心得”中第三节“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j" M/ n# f/ R. i  g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肾系病证药对、痹症药对、痛证药对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zlcqj& F  j' U: \1 l0 B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朱老常用药对”
  E6 G0 s- m" u肾系病证药对苏叶  蝉衣  益母草;附子  仙灵脾  黄芪;黄芪  地龙;黄芪  肉桂  车前子;黄芪  益母草;大黄  大黄炭;大黄  人参;附子  大黄;水蛭  生大黄;乌药  金钱草;黄芪  刘寄奴等。  ~3 ]8 j7 X% z' I5 w
! e$ i/ g: C0 f, o) c' a( o' [
痹症药对川乌  草乌;川乌  桂枝;川乌  当归;川乌  生石膏;川乌  羚羊角;桂枝  石膏;水牛角  赤芍;秦艽  白薇;生地黄  黄芪;生地黄  蒲公英;海桐皮  海风藤;姜黄  海桐皮;骨碎补  鹿衔草;麻黄  白芥子;麻黄  熟地黄;地龙  地鳖虫;地龙  露蜂房;仙灵脾  露蜂房;露蜂房  地鳖虫;鬼箭羽  露蜂房;豨莶草  当归;豨莶草  鸡血藤;土茯苓  萆薢。
9 ?  ?- R! l, q4 R7 Q: j% I1 t# t8 F9 u- C5 A1 y
痛证药对:白芍  甘草;全蝎  钩藤  紫河车;全蝎  蜈蚣;人参  五灵脂;五灵脂  蒲黄;瓜蒌  红花  甘草;乳香  没药;肉桂  鹿角片  小茴香;血竭  三七;附子  全蝎
2 \- W8 d8 _2 |8 e. w4 z" }  _3 s7 U* J* F1 ]) ]* \1 U! f1 _4 {3 I# \3 w

# N0 }: V+ H% |/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c% ~) V& E9 L6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O6 ]' g) h9 `' j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在痹症治疗中应抓住三个环节”和“治疗风湿病的三味主药使用经验”两篇文章。; {+ H( G; e- e4 S8 g# k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U! l; r0 `- P# {# u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论“在痹症治疗中应抓住三个环节”和“治疗风湿病的三味主药使用经验”两篇文章的有关内容。% x9 ?' ~5 b8 ?1 d  u: B
      朱老对于痹证有很深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痹病”是风湿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症。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交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麫 ,难以化解,以至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4 D5 o1 x1 W3 \: v& Z* K' _
朱老在很多场合,就痹证的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个主症,结合临床实践,谈了自己多年的用药经验。: {5 `3 h. q0 Z0 Q0 R5 f' J
朱老认为以下三味中药,是有广泛应用价值1 b# G$ y  X/ g* P3 B! x6 S7 S
一、穿山龙:它不仅有镇咳、祛痰、平喘和改善冠脉流量、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还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主要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强脊炎、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顽症痼疾,多用50克为主药,确有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病情的作用。因其性平,所以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是一味标本同治的好药,值得推广应用。  T7 A: `3 k& b9 ]9 z
二、川乌:是常用药,张仲景《金匮》就有乌头煎治寒疝之方,因其辛温大热,含乌头碱,具有较强的温经散寒、镇痛蠲痹之功,是治疗风湿病疗效较佳的药物,凡寒证、痛证,必用本品。对疼痛剧烈而偏热者,可伍以甘寒之品如寒水石、知母、以制其偏。如舌红,脉弦大之阴虚内热证,则不宜用之。本品有毒,宜用制川乌为妥。如用生者,必先煎二小时,以减其毒。
' w! f4 J2 {& i) Q三、鬼箭羽:又名卫矛,《本经》即有载录,味苦,性寒,善入血分,破血通络,解毒消肿,蠲痹止痛。一般临床较少应用,事实上本品行散入血,既能破瘀散结,又擅活血消肿,祛痹定痛,凡是瘀血阻滞之证,均可参用。《本经》称其“除邪,杀鬼蛊疰”,就是指出它能治疗瘀血阻络而导致的诸多疑难杂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调节免疫作用,所以对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关、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应用。; h! j+ ^& h. }3 f/ x
/ L- H  m, t% C7 b
       感谢朱胜君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 V. f; p$ [# r; f- {
        今晚(2021年1月19日)8点,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5讲《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下)》。 : C3 @/ j. r9 i4 _3 G6 B4 Y6 _6 V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L* {- t% J* F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2 n4 q1 D0 j# _' ?% L) O9 p今日讲座内容
8 L4 H6 b& W, h0 J0 F( t第65讲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下)
# I+ a# d% x* p, \&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 _7 B* X; e& q9 \- s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 h' ~# C# ~$ ]/ T: g* `: X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P7 T) x4 s1 e& V9 r0 s* L7 c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M7 J" u* |- z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M0 y2 f) D# V6 d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 b3 {0 ^" y1 {8 C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w( w) t. c, s8 N% P) T' {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4 z8 d) U& K6 ~6 U/ i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 g# }1 S1 _7 L1 w! `! e3 e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4 p6 Y' |1 W3 a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i+ H; P; e" }7 p: R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3 E  \% B5 p8 L) G% P5 m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A* m6 g  R7 Q  G/ _& i, E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 E6 X/ f! [" |2 x$ Y4 `: s( U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Z9 s9 X) ^- w2 {- Y# w% n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谓之。
, v  p8 p1 X+ y' W. Y7 W5 E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21年1月2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中“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的下半部分的内容。+ K+ [# ?9 m; W8 s
邓铁涛先生一贯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看中医,他的观点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6 j: q4 X  o" g+ |9 F
与历次香山科学会议一样,科技部门领导以专家身份参加会议,直接听取科学家的意见。会议结束后,香山科学会议如实反映与会专家主要学术观点的会议简报,就送到科技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手中。这些意见,对国家科技方针的制定,无疑将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但中医在医学界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不是说谁想重视中医就能落实得了的,还需要舆论支持。当大会宣布结束时,邓铁涛先生站起来说:“中医有许多‘宝’,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应当努力发掘’。所以不要轻易地说中医不行,应该树立起对我们民族瑰宝的信心,如果我们把这个中国的瑰宝丢失了,那我们就要犯千古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古的罪人!”% I* b9 J9 P! ^8 W2 `4 g' Z
邓老在会议上的主题发言,《中国中医药报》于2004年2月2日、5日、9日,分三次连载了报告全文。2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又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邓老和100多名中医药专家的建议。该建议希望将中医药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疫情预测预防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整理,按自身规律不断完善,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日后启动的中医973项目。据当时了解到的情况,国家将对未来15-20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拟选择20 项重大专项进行讨论,而中医药学未在其中。* f5 F2 h9 x- N4 y* I9 _' L
邓铁涛先生在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在全国中医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家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他们联名至函党中央国务院,向领导们呼吁。邓铁涛先生与大家在信中说:“中医药确实有比较优势,能解决13亿人健康问题;其次,中医药关系到国家的功能运转和国家安全的维护;第三,中医药是解决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键;第四,中医药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希望成为千古罪人。”邓铁涛先生带头签署了这份《呼吁书》,这是香山科学会议呼吁的延续。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 r* m# F. i. y4 j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著作稿《邓铁涛传》中“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的下半部分的内容。) Q2 P# v; K4 w8 O
邓铁涛先生在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在全国中医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家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他们联名至函党中央国务院,向领导们呼吁《为中医药发展,架设高速路》,为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邓铁涛先生与大家在信中说:“中医药确实有比较优势,能解决13亿人健康问题;其次,中医药关系到国家的功能运转和国家安全的维护;第三,中医药是解决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键;第四,中医药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希望成为千古罪人。”
; ^' g% a4 H7 ]3 c邓老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在报纸上提出:
( T" T/ e3 U2 O, |“中国最大的医改,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
! N2 g5 O7 j2 V/ I5 P, y他老人家的战略思维,勇于担当的意识,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 t% G" P9 {5 c# p$ U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 W" }$ x6 P; s- C3 g: D9 q2 i+ c( k+ n5 J5 p) b& ?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1-1-22 0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晚上(2021年1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 H- O; Y) y3 E, |5 M' q8 c1 _) z& ?1 o* R* c" H$ N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59条——71条的内容解读。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P4 \3 o. n* w# f' ]
$ K! h% \8 N: h) P& q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K  n$ q0 D+ Y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59条——70条的有关内容。" ~7 s8 x; }$ F  v! W! ^' v; I3 G! l

) U  b' |8 A* Y4 @3 b, P4 W1、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E: ~2 C4 P0 O# z& A
/ T# x" E% A, e2 p2 Z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 h0 K+ ^6 l& g2 K, K* H; y# n& Q& G5 C, r2 e
    2、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1 a. N) z" I9 `8 E0 [2 f! `7 l& H  o. a( Q$ |
    3、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1 X+ Z  U( O/ K5 J3 D8 l, f% w0 ^# L  v& k
5 M# @! @. Y3 L5 B9 ~' a
发汗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法,他本人也许没有“发汗过多”的误治,但是,病人自家,或者他医误治,发汗过多,伤阴,伤津液,若果在病人自身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就能够“自愈”;阳加于阴谓之汗,发汗过多,可以伤阴(比较轻一些),也可以伤阳(比伤阴重一些),附子干姜汤就是治疗汗后伤阳的病证。
: r" K4 D# H) M* @5 S
! J( s& o1 I2 ^       4、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e" o$ E3 d2 M8 a; p! t% |' }      本方主要针对误汗之后气阴两伤。
" m( S/ Q' |/ l$ u2 t% ]* Y2 U9 {# H( n, G5 s
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 o* R& n7 N) A1 ^( \
' G& T: [9 h' Z. ~) |! G这是发汗后,邪热入里,肺热壅塞,所以需要麻杏甘石汤透热、清泄里热。1 F* \/ p+ z2 p3 l' _! u5 C, c; s) S4 R- _
6、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7 r8 e" i7 v3 P9 y, f! d, F$ f

' k5 Q2 Z- t0 h) H汗多伤心阳,需要桂枝甘草汤。0 E, z. x2 R3 d8 k8 w- ~
' ^% `9 [/ D" o7 Z
7、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1 b6 S+ O' {  N8 c8 A; i  K& n汗后,阳虚,水泛,威逼心肺,需要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p0 M2 U) M& l3 N" H. L; z
4 P; ^5 U+ y" v/ g) T& u5 e8、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 Q# c) Q2 V3 V3 j, U# ~            误汗之后,脾虚气滞,需要用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行气为主(厚朴用量大),补虚为辅(人参分量小)。因此
9 S2 q5 ]  {7 e$ h/ p- \4 r# O# ^' g. o/ _* M" P/ U: H6 W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 Y$ F1 U" v$ ?7 t6 m5 g1 u0 i* s- f' j: T+ X' L9 Q
9、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0 P# b- B3 |7 S. M- o( \     吐下都是误治,伤了脾胃中焦的阳气,水湿内停,所以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1 r+ J- k# U+ P! K9 e1 h. q) S3 T# Q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 ?' H9 [: K1 z$ N

( u9 g4 n( C4 M: @10、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 I7 C/ M6 P) i6 [, l  _$ m) U
误汗之后,阴阳两伤,所以使用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2 }. x: {3 M. x" `# F5 T

" j* m) ], f; s) ~. `4 i$ s1 W1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 |" w' Y1 I& y8 o+ {
     误治之后,阳虚、气虚、水湿内停,所以需要   茯苓四逆汤方 & X, n' o* F* F- S1 o
/ c3 A. c4 T: S* K5 p. h* P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 |% o3 B1 h; i* E( Z
# x! [3 O2 S2 h+ Y1 D5 T3 s5 H3 o
0 ~% F9 O1 m% l- f& k4 a. K

; P" p0 \, q& z/ s5 b
$ b. C+ F# u* p2 S. l, c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5 E; b$ G2 I5 A$ i4 I# ~" ?
1 r8 D; ^- ]+ [- @4 q  B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