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5-8 1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2年5月7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 _1 \# b" i6 C' M4 O8 v9 _3 o
第三十章:“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
3 A: \3 a1 B3 A: v
8 l1 l) q4 ]4 b/ `+ [) c 第一节:“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 u2 C- }6 G; d+ l; h8 e8 u6 I& j
0 V+ `, C1 i$ P! Y9 k 仲景伤寒的立法本意,**王安道所说的只为冬季的狭义伤寒立法吗?事实并非如此。
5 m. ~$ d3 v3 T, W5 ~5 u
6 H/ v9 b4 W7 ^( n W, X; b 第二节: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
0 _4 _! W8 l4 J! \7 j7 P: e' a8 d6 p( Q
麻桂辛温发汗之剂,果真能够用来治疗现代温病吗?我们认为应该十分慎重,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应用的,,尤其是在汉代以前没有辛凉解表法则和方药情况下。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抹杀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仲景《伤寒论》的价值 。# g+ m5 K p6 v" f
^5 B* Q( c! ?2 u# g 第三节:“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
1 g- x# @1 J% D0 ?/ i, r- F- R! T: F* M. u
王安道在对仲景伤寒学术的全面理解上是很不够的,尤其错误的是他将麻黄汤、桂枝汤与仲景伤寒方等同起来看待,让人觉得仿佛“仲景伤寒方”只有麻桂二方。
% ^/ w+ _- o3 ^: Y, w9 J6 ~3 e5 v7 l1 [9 S
第四节: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1 U% V9 \" T p4 d$ f
! j; R _. y4 h ]& L3 k) Z
敢于正视外感热病过程之中出现的三阴死证,这正是仲景敢于面对临床实际求实精神的体现;能够认识热病过程之中,由阳证转为阴证,并能总结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正是仲景弥补《素问》热病不足之处的突出贡献。仲景伤寒学术中的三阴死证,远比温病之中的营血证要危重得多。
5 P) z8 u+ ]. g6 ^" C: D
3 U" _8 h2 k6 O7 u* J, A( M 第五节:首倡错简影响深远。
5 F" u8 G1 O) @* `! Y! \, Y! J* T2 J% A5 L5 r/ D% ~8 z5 o
王安道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另一学术主张,就是较早地提出了仲景《伤寒论》错简学说。王安道首创仲景《伤寒论》“错简论”引发明清几百年的大论争,其“发凡起例之功”不可不表。虽然伤寒学家纷纷著书立说繁荣了仲景学术,却形成了“一家一个仲景,一人一本伤寒”的混乱局面。
; s1 N, b: V7 z* T& A3 l
, G, V+ Z$ Q% { 第六节:“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
1 w2 n3 Y9 L+ o" p5 S- ]2 u" U0 J6 `2 {
8 [+ o# O9 W4 H. K; @ 王安道的确对仲景《伤寒论》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对前人成就敢于提出自已的不同学术观点。我们在肯定王安道不盲从前人,考证所谓“三百九十七法”的成绩同时,对他“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的偏颇之处进行论证,也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不能只见其长,而回护其短。, P6 k7 }& R9 M7 m5 C
- B: u" |" W0 M- m 届时我们共同以学习具体内容。$ e8 P0 E& w1 r
! g+ h: d2 P7 I8 u9 _& Z4 p) V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关于王安道“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 [. q, v# ~0 H
' D( U2 v* d2 d# D 历史上吴鞠通和很多人很欣赏的王安道“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正确认识。
- z: r' q* b( U* s5 r6 n" C0 D. {% }' r- F! `% k$ i1 j1 }) n: u
仲景伤寒的立法本意,**王安道所说的只为冬季的狭义伤寒立法吗?事实并非如此。
' {) O4 o/ c" n' n4 i+ m- z& ^1 A$ V' a% d/ U
王安道误说张仲景其实是源于辛温解表难用,很多人不了解辛温解表是为了除热,而不是散寒;因为伤寒湿热病,不是寒病。散热的手段,都是发汗解表,有辛温和辛凉的细微区别,不是阴阳水火不容的差异。 y7 }7 w; v3 }" F+ h1 C$ S
7 X5 |% J+ V) q 否认这一点,就抹杀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仲景《伤寒论》的价值 。
! A; N+ I- S r2 e% y" N: j& G4 v* a/ R; E3 N
王安道在对仲景伤寒学术的全面理解上是很不够的,尤其错误的是他将麻黄汤、桂枝汤与仲景伤寒方等同起来看待,让人觉得仿佛“仲景伤寒方”只有麻桂二方。 / a: b2 r4 a( u" B4 ^4 @8 E
/ W$ B: ]! k, X' Z6 s 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 敢于正视外感热病过程之中出现的三阴死证,这正是仲景敢于面对临床实际求实精神的体现;能够认识热病过程之中,由阳证转为阴证,并能总结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正是仲景弥补《素问》热病不足之处的突出贡献。仲景伤寒学术中的三阴死证,远比温病之中的营血证要危重得多。
. d- H8 J# }& _1 R5 r! Z& L5 E( [# w9 U5 i: H
王安道较早提出了仲景《伤寒论》错简学说。引发明清几百年的大论争,伤寒学家纷纷著书立说繁荣了仲景学术,却形成了“一家一个仲景,一人一本伤寒”的混乱局面。
3 I- V, a4 ?) n+ p2 ~0 c/ W# H5 C/ B. p; Q( I
“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王安道对前人成就敢于提出自已的不同学术观点,不盲从前人,考证所谓“三百九十七法”的成绩同时,对他“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的偏颇之处进行论证,也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不能只见其长,而回护其短。9 F' { H8 K# [# P3 l$ d6 ~8 B
2 ^9 p: Q2 x4 p9 _; F% R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