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 n J! M* e1 b/ D. \8 f9 `第十二讲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1月25日)我们继续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辨证录·中风门》。 # `% M6 s8 }% O& ^& `
我们首先对上一周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
+ C- ]- \! i# }$ E/ K3 ~46,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直中,邪即入里;传经,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悬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参附茯苓汤∶人参(一两) 附子(一钱) 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而身热亦退。
/ k1 p9 y+ X$ h4 F: G9 C, q47,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治法亟温补其命门,使命门之火足以胜外来之寒,则命门之主不弱,而后阳气健旺,能通达于上下之间,阴消寒散,不致侵犯心宫也。方用直中阴脏第一方治之。
2 `" x* `' K2 Q `3 h附子(一钱)肉桂(二钱) 丁香(一钱)白术(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寒祛,身颤手战皆定也。
- e& s/ u. c8 A48,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治法不必治小肠,而仍须治肾。治肾者温肾也,温肾即所以温小肠矣。方用止逆汤∶ 2 e6 E/ D" V, c5 r2 u/ b
附子(一钱)白术(三钱) 车前子(三分)吴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除厥止矣。
" t$ ?( g/ u# D49,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治法必须温肾中之火也。方用直中阴脏第二方治之。 ; w- Q0 ^% v ^5 E% A
附子(一钱)肉桂(一钱) 熟地(二钱)干姜(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动寒消矣。
5 n" M W/ i: v! L( C50,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济其一时之急也。方宜用宽肝汤救之。宽肝汤:人参(一两) 熟地(二两) 附子(一钱)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肉桂(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定也。 7 u/ M8 `) D+ i. b/ s1 w1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证录》,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辨证录·中风门》的内容。
, s6 r q; {% Z3 K' h51,人有入室向火,一边热而一边寒,遂致左颊出汗,偶尔出户,为贼风所袭,觉右颊拘急,口㖞于右,人以为中风之症也,而余以为非中风也,乃向火而火逼其热,以并于一边耳。若作风治,而中实无风。和其气血,而佐之以解火之味,则火平而㖞斜自正也。【批】小病以全力注之,自易取效。虽是火逼迸热,亦由气血皆虚所致。故归、芪为君,佐以升麻提右边清气上升,余用阳明辅之,自无不效者也。方用和血息火汤∶
: l- c7 N2 w/ J/ k升麻(一钱) 当归(五钱) 黄芪(三钱) 防风(三分) 秦艽(一钱) 白芷(五分)桂枝(三分) 天花粉(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三钱) 玄参(五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而㖞斜正矣。
1 x: m" Q; r4 ]5 Y. i2 h方中以补血补气为先,而佐辅之药多用阳明之味者何居?盖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于頞(e)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是两颊与齿正阳明之部位也。升麻、白芷乃阳明经药也,故用之以引入于齿、颊,而秦艽能开口噤;防风能散风邪;桂枝实表而固营卫,与归、芪、玄、麦同用,自善通经络而活脏腑,使真有风邪亦于何处存活。矧原无大风之犯,不过些小之风乎,自然效应如桴鼓也。 ) u4 o" c3 Q1 D7 I% T, i2 e& t
此症亦可用偏解散∶ - [& D' A% l4 ?& d' E
当归 炒栀子 生地(各三钱) 乌药 防风 白芷(各三分) 半夏(一钱) 黄芪 茯苓(各一钱) 白芍(五钱) 秦艽(一钱)水煎服。
8 L2 e7 ]! K/ R( x( T0 D! _52,人有久痢之后,一旦昏仆,手撒眼瞪,小便自遗,汗大出不止,喉作曳锯之声,人以为中风之症也,而余独以为不然,盖此病乃下多亡阴,阴虚而阳暴绝也。本不可救,然急灸其气海之穴,而阳气得续,亦有生者。虽然阳气回,而不用补气之药,阳气随回而随绝也。方用独参汤∶ 5 K" g5 z5 c3 |. q! ]) q R" `8 ^
人参(三两) 附子(三分)。煎汤灌之,而人不死矣。
5 A: Y" x9 C" H3 P) G- z夫气海之穴,前与丹田相通,乃生气之原也,故灸之而阳回。非助之以人参,则气回于无何有之乡,而不能生生于无尽,徒为接续,又何益乎。此人参所以为夺命之药欤。 / ]" \9 e0 @9 J n+ }3 p
此症亦可用参术加桂汤∶ ; e0 I+ F5 Y! x M$ `" a+ y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 肉桂(一钱)水煎灌服。 : Z3 A/ x8 ~0 N; w
53,人有两手麻木而面亦麻者,人以为中风将现之症也,谁知乃气虚而不能运化夫血乎。夫头乃六阳之经,而面尤阳之外见也。气旺则阳旺,气衰则阳衰。阳旺则气行夫血,而面乃和。阳衰则气滞于血,而面乃木矣。面既木矣,而阳气之衰可知,何能运动于臂指间,毋怪两手十指尽麻也。治法宜补其气之虚,通其阳之闭。【批】世无真中风,大约皆从气虚而中也。麻木者,中之兆也,不补虚而单防夫风中,鲜不气中矣。方用助阳通气汤∶
% a) K; ^% l: [! }) W% Y/ y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黄芪(五钱) 防风(五分) 当归(三钱) 葳蕤(五钱)广木香(三分) 附子(二分) 乌药(二钱) 麦冬(二钱) 茯苓(三钱)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2 l. a; c1 P: k/ F1 c连服二剂,而手之麻木解矣,再服二剂,而面之麻木亦解矣,更服二剂,不再发。此方大补其气,气旺而血行,又何麻木之有?
. a* ~9 P+ D- m' z3 O+ g此症亦可用助气解麻汤∶ / P ^8 J [9 c, |, a" X1 U4 V) `
人参(三钱) 白术 黄芪 麦冬(各五钱) 当归 荆芥(各二钱) 乌药(八分)附子(一分) 柴胡(八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 - r, }+ u2 t- B: I
54,人有身忽猝倒,两目紧闭,昏晕不识人,即子孙亦不相识,人以为中风之危症也,谁知绝非中风,乃心气之乏绝乎。夫身中未有不痰盛者也,痰盛则直走心经。而心气乏绝,则痰涎壅住于膻中而不能开矣。虽膻中为心君之相,痰来侵心,膻中先受,所以障心而使痰之不能入也。然则膻中本卫心以障痰,何反壅痰以害心乎?不知心气既虚,而膻中亦虚矣。膻中既虚,仅可障痰以卫心,力难祛痰以益心也。况痰气过盛,犯心甚急,膻中坚闭夫膜膈,使痰之不入,而心气因之不通,不能上通于人,故目紧闭而不识人也。治法急补其君相之火,而佐之祛痰之味。心气一通,目自开而人自识也。【批】人谓气虚则邪易中,谁知绝无风邪耶。世人治风而死者比比也,读远公文可胜痛哭。方用四君子汤加减用之。 & o- B* y ?6 K" ^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茯苓(三钱) 附子(一钱) 竹沥(一合) 姜汁(一合)菖蒲(三分)水煎服。一剂而目开,再剂而人识矣。 / ?0 L( {# A; H( p4 w- l, e) N$ s
此方用参、术以救心气之绝,然非假附子之力,断不能破围而直入,即用附子而不用竹沥、姜汁,则痰涎间隔,恐附子孤军难于斩杀耳。又佐之菖蒲者,借其向导,引附子群药迳达心宫,易施其祛除之力也。
" }4 Z* o9 L! M' O* m. j- M此症用加味三生饮亦神效。
6 U/ W4 i1 L9 E) q. i人参 白术(各一两) 附子 南星 半夏 菖蒲 远志(各一钱) 生枣仁(三钱)水煎服。 % {( ]$ j5 B. T- C0 u& u9 K" b2 n
55,人有素性好饮,两臂作痛,服祛风治痰药更加麻木,痰涎愈盛,体软筋弛,腿膝拘痛,口噤语涩,头目晕重,口角流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人以为中风之症已成也,谁知是脾气之不足乎。凡人后天,全藉饮食之补益。若饮食过多,反伤脾气,何能受益。况酒能散人真气,少饮则益,多饮则损,日日贪杯,脏腑之间,无非糟粕之气,欲真气之无伤得乎。故体软筋弛,脾虚不能运也;痰涎加盛,脾虚不能化也;腿膝拘痛,脾虚不能行也;口噤语涩,脾虚气难接也;头目晕重,脾虚气难升也;至于流涎、起屑,一则脾虚而不能摄,一则脾虚而不能润也。以上诸症,总皆脾气亏损之故。【批】世人中风,多是脾气虚寒,故一作风治,重耗胃气,胃虚而脾益虚,乌得而不死乎。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治之。
6 @# f- {) d9 G. T2 O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甘草(一钱) 半夏(二钱) 陈皮(五分) 附子(三分)茯苓(三钱)。连服十剂而愈。
. ?& z! w* B! N" w7 x( @) ?; G六君子汤专补脾气之药也,而又兼善治痰,然非加入附子,则不能走经络而通血脉。或疑白术太多,不知白术健脾而更善去湿,多用始能利腰脐而升阳气,则阳不下陷,而脾得建其运化之功也。 $ s& X2 _1 S; s8 R8 D/ Y
此症用参术去湿汤亦妙。
) H5 a) }# q' m9 f" T3 b人参 白术(各五钱) 甘草 半夏 附子(各一钱) 山药(一两) 薏仁(三钱)砂仁(三粒)水煎服。
) o' i' J- T- [' H$ A2 d% l" @2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