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曹东义

封龙山,一座文化圣山,当地旅游资源很丰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6-30 17:15
& H/ r- ~2 l2 {; o; m4 D% k三公山碑
" _) }) f7 R+ U- Q8 [6 u基本解释:0 m: c: k1 H1 N1 ]* R* T: Q5 y  F
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 ...

( G# Y: t: [9 c- {% h3 m5 I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9 H7 Y$ G  |' [7 Y$ {# S( t8 k" s
时间:2016-8-22 17:55:29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www.yac8.com   阅读:13223   评论:0& T( J3 ~  [, m8 G. F
内容摘要: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现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铭...
; H8 c$ e3 r/ m. C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现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6-30 17:22
7 K- d' T' i2 i5 u2 W$ i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7 B9 F3 R+ C& n0 n3 [
时间:2016-8-22 17:55:29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www.yac8.com   阅读 ...

, `; o& P. X$ M, r# D! @# o《白石神君碑》碑阳7 }$ i& @: B" W) P
7 P- R* u  Z& \& N- n* d% A
% a9 m+ n0 B3 f+ H/ n
2 C" Z' W" q: |/ m, }% r) X. R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1974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才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建碑楼加以保护。# K2 ~* m  F2 ]2 ?# H5 U
   白石神君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圆首,有额,无穿。有碑阴题记。碑阴为隶书,碑阴隶书与碑文同时所刻。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2 k) S" h2 w" ]9 H& x; V# s
   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同。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清翁方纲认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万经《分隶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354年)题记,也认为“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间未必重刻。若元玺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说:“《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杨守敬跋云:“……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2 B* U3 }  a, T4 a2 a, n, ]
   对于《白石神君碑》,宋人洪适认为绝不可靠:“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  9 o* D" D5 s* v. [2 l$ y2 p/ ^
   清人翁方纲认为未可妄疑:“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  * d3 J5 n0 L4 H+ M& Y+ K% F( ^
   杨守敬又认为此碑水平甚低:“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6 C+ ]- _5 V5 n9 D   郭尚先又为之不惜百般辩护:“《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 Z. S: F* d, v" _" y0 l
   作品之真伪莫辨、水平之高下莫测,这《白石神君碑》几乎成了聚讼纷纭的所在。一般说来,对某一客观作品作欣赏评价,本可以各执一见,但大致上总得有个水平线。低俗之作,无论哪个书家作何一种主体追加或阐发,低俗总还是低俗。《白石神君碑》竟能兼有“谨严”之褒与“最下”之贬,可谓一奇。; s& t  C# f9 B/ E' {% `- k- O
   以汉隶总体上的堂皇气象对照,《白石神君碑》的确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它的取形方正.线条起伏过于刻板,横笔的波挑与捺笔的雁尾,几乎千篇一律同一动作.并无随机应变之妙。此外横竖转折,也概取方,规行矩步,非但缺乏汉隶中苍茫浑朴一路的神韵,甚至也未可以与汉碑中工稳一路如《史晨碑》等庙堂隶书在法则上相抗衡—《史晨碑》的隶法是规则中屡见活气,而《白石神君碑》却是点画拘谨.空有工稳的躯壳而无其血肉神采。即此看来,郭尚先谓其结法谨严,湛大错,只是小褒代贬,难以令人心服。0 @/ T6 W/ U, ]8 x# p
   杨守敬在论其可能为“魏晋滥觞”一句之下,曾有一段分析,认为它之所以位居最下,是因为“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棱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概论也”。因此,他并不认为这是后人所为,作为汉刻并无问题,只是书手较差、刻工拙劣、石质又恶,遂至有此不足。但作为证据的理由也还是未见提出。倘要检此刻的症结所在,我以为关键是书手过于拘谨,将汉隶写成布如算子的唐隶,笔笔工稳,无所变化。而刻工又以此再作千篇一律的夸张,遂至气涣神消,仅存躯壳。倘若此碑置于巴蜀或滇贵,或还情有可原,身处中原河北,本是名碑如云的所在,有此劣迹,自然是令人屡屡生出品之想了。) P. }) z2 g2 v) b# z% A% R. n
   虽然《白石神君碑》在技巧上无甚可取,不过在经过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之后,碑身屡经移置,而碑面也石花历历。因此倘观碑之中段光滑如新部分,未免味同嚼蜡,而如特别注意碑的前段多有残缺部分,却又觉得稍具灵动之气,未如原来的刻板拘挛之态了。其间的差别,我想大约也正是因为一有残剥,主体的追加便大有用武之地,至使整个感觉又获得了某种合乎逻辑的调整与伸延。
# C( J4 K. i" O: S4 g
2 X7 S( }# V- |- q( g0 a) _" _& R1 `4 @1 C/ H+ \* G
《白石神君碑》铭文:
, I' e5 u; k4 p# c  碑阳
6 A; I, ^0 o1 n5 N: o   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祁以弭害。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宣朗,显融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嵘,采玄石,勒功名。其辞曰:
6 I! |! @8 W: g( E! W/ B( x  a  u   严严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唯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非奢非俭,率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其命辰,进其馨香。牺牲玉帛,粟稷稻梁。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Z3 {8 I/ ^8 E1 ~! s9 ~+ x- ?- H
   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王翊,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椽吴宜。史解微。石师王明。5 ]& w& f9 U; j& _, |8 P
   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家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 [" w& M9 [* T: t
: j  I  E- \: E5 A# f8 E
   碑阴
& f& i9 v0 P7 h6 Z   务城神君钱二万李女神义钱三万□□石神君义钱二万璧神君义钱一万主簿□音叔道主簿郝幼幼高主簿郝尚文休主簿□渊孔先主簿王合元先主簿□□文业祭酒□礼孝仁祭酒范□孔周祭酒张广德林祭酒郭稚子碧祭酒郭挈仲业都督赵略孔达主簿郝明孔休主簿杜斐文达主簿马靖文□主簿韩南儒伯主簿□观泰弘主簿李斐叔宗主簿□当季元主簿□志元恪主簿张斐休武祭酒陈光长林主簿□由季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8: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6-30 17:24
# l# D( ?8 B; K0 ^7 v. o0 S/ v《白石神君碑》碑阳
7 Z7 ?  N1 n: c7 J" B) ~+ P% x; T9 k+ w
( V2 n  u% f( u4 H1 Z
陈琳: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1 z! {) |* H, F( @3 g
杨修:曹操称魏王时,任曹操主簿。8 v5 r, P* w7 D3 Y4 M! G
黄权:原为益州牧刘璋主簿。
5 F* |, f& t  M" Q& P( Q吕布:早期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主簿。  y% L9 K- N' n# K4 `
田仪:凉州刺史董卓主薄,为董卓亲信。
. g/ h  u7 A0 H6 X. Q% @8 R杨仪:最早任荆州刺史傅群主簿。: a9 a& o1 B7 G: F% i: P/ k2 |* g
殷观:原荆州牧刘备主簿。& M: N+ i$ \) P. g; c( x0 Q
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 Y) A- h2 a; C( W* e8 r
司马懿:曾任曹操主簿。
! Z0 h* w2 p2 m! U* r凌敬:任窦建德主簿,曾在虎牢关之战前献其策于窦建德,窦建德未采纳,最终败亡。
# j  V, n: G4 E9 r7 x9 p# S/ R( m陈寿: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 u. T* `! G% b( W( j0 P
骆宾王:历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8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0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6-30 17:15
) y' i5 L- Y$ ]( m三公山碑
+ _. M0 A" R' L基本解释:
1 ^: q/ _) u2 f& r/ s: o2 Q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 ...
9 v+ T7 r8 ^# r

5 q# L( N5 @6 k$ y! [; K! Q  K杜志勇:《封 龙 山 颂》 碑' I5 s6 Y+ U+ \' K3 K7 O
2018年08月17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杜志勇字号
- ?8 F' ^/ R; e3 Z- I$ ?2 Y打印 推荐# _3 F. c) ~/ J8 f
  据《史记·赵世家》“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张守节正义所载,“《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封龙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汉代就已有今名,具体位置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南部与元氏县西北部的交界处,闻名遐迩的《封龙山颂》碑就曾牢牢站立在这座山上。
7 O) R6 g0 ~% V3 p6 a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平素酷嗜金石的著名学者刘宝楠,调任元氏知县,对辖境内的石刻进行搜访。第二年的十一月,刘宝楠在距元氏县城西北四十五里王村的一座废弃三公祠里,发现了《封龙山颂》的身影。9 G( e2 x7 s( W8 \# l3 C
  刘宝楠发现《封龙山颂》之后,不愿任其掩蔽于荒山野外,便命人搬运到城中。这通汉碑“据今尺度,高五尺,宽二尺七寸一分,厚一尺四寸”,从高和宽来看,算不得巨制,但将近五十公分的厚度使《封龙山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胖墩儿”(同处一山的《白石神君碑》等汉碑,厚度还不足二十公分),实在太重了,工人们抬起来吃力,遂将其凿断,从现存的早期拓本来看,此碑横亘三条裂纹,有可能断为四截(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高文《汉碑集释》等认为断为两截)。运至城中置于薛文清祠之东厢(文清书院),刘宝楠命工匠重新嵌合,并让次子刘恭冕对碑文进行考释。此后百余年间,拓本制作,广布海内,未见再次移动此碑的记载。直到20世纪50年代,历经1800年风雨的《封龙山颂》被砸毁,残石下落不明。7 d* i6 S0 |/ p0 o8 G5 N. D1 ~2 K4 I/ u
  《封龙山颂》,全名《元氏封龙山之颂》,刻于延熹七年(164)正月,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字径约一寸五分。由于刘恭冕是此碑发现时在场亲历者,所以我们结合他的相关考释,将《封龙山颂》正文整理如下:
2 e2 N  G1 w" K' T0 p$ v: d  元氏封龙山之颂
: _# Q$ y, h9 G  O5 D  F, o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遭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涂,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璧七牲法食。5 `5 A* Z0 ?1 `$ }2 e0 x2 f0 T
  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寔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炤令问。其辞曰:: N( P( W/ i( c9 u+ c* m0 n  {
  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年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4 p# r3 \% e' l. D8 P8 X  F  □□□□□元氏郎巽、平棘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林)纵至,石师□□造,仲张□绛伯王季……6 ]. J, \. @; N1 `# {+ b5 ?
  在碑左侧,还有后人正书题字:藁城靳启□□。- g& n, g1 j# k$ n0 R2 ?# K
  从此碑文来看,主要讲述东汉延熹年间,常山相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为恢复新莽以来被长期废弃的祭祀封龙山神典秩,上书汉桓帝,并获恩准。皇帝派人带领乡民修缮神祠,隆重祭祀。于是天人和谐,谷物丰收。此碑记录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从“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等语,可见封龙山神及《封龙山颂》碑的地位之高。: i+ p, V: Y7 Y" o' i
  当然,对于《封龙山颂》的著录并非起于刘宝楠,自宋代洪适《隶释》、郑樵《通志》到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皆有著录。到了明代甚至出现了关于拓本的记录,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二十《跋汉封龙山碑》载:“右《封龙山碑》,在元氏县。汉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余年,石刻虽颇剥蚀,而文字尚可寻究。碑首云:‘封龙山者,北岳之英也。’此本得之刘智安主事。”赠给杨士奇《封龙山颂》拓本的刘智安何许人也?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题坛山石后》还有一段记载:“右‘吉曰癸已’四篆字得之永丰进士刘智安,石刻今在赞皇。”看来刘智安曾在元氏赞皇一代主政,将辖境内的《封龙山颂》等石刻制成拓本赠给杨士奇。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赠予,使得《封龙山颂》有了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拓本,但此拓未见流传。真正令《封龙山颂》名扬天下的,是刘宝楠发现此碑并制作拓片分赠好友之后的事。
- G; O8 i: E  P3 C" k0 t" @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封龙山颂》的整幅裱本,令人兴奋的是上有两处题记,其中一处为刘宝楠好友张穆所题,时间为此碑发现两年后,说明此拓为初拓本无疑。而此拓与传世诸拓本相比,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左上部缺损一角,使得第十三行“穑民用章”的“章”字完全缺失,第十二行“理物含光”的“物”字缺损“牛”字上半部分。细读两处题记,正好将此疑团彻底揭开。张穆题记曰:
" `5 S5 c% X7 a$ m# y: ^/ y$ w! q  丁未冬,刘君念楼,初访得此碑,手拓二纸,一寄穆。一以寄梅郎中伯言。伯言将南归,用以裹书赠鲁川比部,于是鲁川伸熨装潢之,亦自诧有此碑初拓本矣。乙酉十月,张穆题记。" s6 p9 Z# B5 @7 M3 T) [8 n, E* \3 K( ^
  碑石运到薛文清祠后,刘宝楠手拓两份,张穆得赠一份,另一份则赠给了梅曾亮,也就是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份。梅曾亮对于这份新拓片并没有放到心上,随手用以包书并送给他的学生冯志沂。冯氏识宝,将之装池,并请张穆题跋。拓片转了一圈又来到了知情人张穆面前,才有以上题记慨叹。这一题记足以说明此拓为初拓本,至于为何缺损较为严重,则需要看缺角处的题记:
) z% X. S! U' r5 t/ m9 Q  此角初出土时已损,后复觅得,补完之也。& v6 o6 q7 i. A% G1 O! c$ a
  原来工匠截断碑石时,造成石面碎片剥落,刘宝楠正是在缺失这些碎片的情况下初拓两份。之后工匠把碎片寻回,补在碑上,所以后来的拓本在“章”“物”这两个字上的缺损情况就不严重了。  u. N- E" a& V% v6 c+ U1 g  W
  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封龙山颂》拓本的出现,给我们提了个醒:同一种拓本,并非缺损越少,产生时间就越早,必须具体拓本具体分析。另外,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幅《封龙山颂》拓本,上有杨沂孙篆书题耑,下有刘宝楠之子刘恭冕手书《封龙山颂碑考释》,这是最早关于此碑的系统考证,文献价值很大。
( D& j+ p" C5 C, E  《封龙山颂》笔画遒劲有力,结体宽博,“努如直槊,勒为横钉”,磅礴之气自生。杨守敬认为,“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碑气魄之大,无逾此”(《杨守敬评碑评帖记》)。倡导北碑的康有为更是认为“骏爽则有《景君》《封龙山》”(《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刘宝楠将《封龙山颂》拓本广布于世,引起了众多书家的重视,争相临摹。清代中期以来,赵之谦、来楚生等人书法风格的形成都受其影响。
, Z- k3 O- ^: y5 ^5 j5 p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W. o) L' _: M- z+ p$ w; y&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