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曹东义

文化层、文化断代,文化叠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6-21 1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6-21 19:40/ W( \* {. W) l! H/ x
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
# f: K" d+ w; ]3 A4 f% w3 a johnney908 2014-11-22   |  7252阅读  |  133转藏

4 z* W3 Y' U0 m. i出土地点: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张家山M247汉墓(墓藏年代为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
, I4 x: {- ~' c; L" g1 c% M. w$ {  出土年代:1983年, q2 F* n3 B5 k6 O4 F
  质地:竹简6 j' F+ R) R6 H1 g: a
  收藏单位:湖北荆州市博物馆
" E. I$ L5 U1 ?1 I! G" C) F/ e  简介:《脉书》是《灵枢·经脉》的一种祖本,共2028字,约在西汉初期被抄写在65枚竹简上,其内容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病候,自头至足依次叙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及简要症状,涉及内、外、五官、妇、儿科病症,其中内科病约占2/5,不同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侧重于外科病;第二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完全相符,且所保存的文字较甲本多332字、较乙本多122字,使《阴阳十一脉灸经》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复原成为可能。第三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基本相同,且多出69字,其中说:“夫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动则实四支(肢)而虚五臧(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是目前书已知古籍中最早甲“流水”与“户枢”的比喻论述人体运动有利健康的原理。第四部分用四言韵体论述人体骨、筋、血、脉、肉、气等6种组织或生理机能及其发病为“痛”的症候特征;第五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帛书《脉法》基本相同,且多出124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帛书缺文。4 }/ R, U' ]3 {
  《引书》共3235字,约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前抄写在113枚竹简上,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四季养生之道,篇首指出:“春产(生)、夏长、秋收、冬藏(藏),此彭祖之道也”,接着依四季之序介绍各季的养生方法,这一部分的基本精神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相同,即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第二部分论述导引术式及其作用。该部分共载导引术110种,除去重复者还有101种。其中述术式者85种,用于治病有50种,仅述功用者有16种。可见,汉初以前运用导引治疗疾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引书》是汉初之前医疗导引术的一次总结。《引书》所载导引术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相比较,两者风格相近,命名原则相同。而《引书》所载导引种数更多。内容更丰富,除了折阴、熊经、引膝痛、引聋和引颓等5种导引名称相同(其中3种名同术异)外,帛画所载导引数只有《引书》的2/5左右,而且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很难反映导引的动态过程,更难描述呼吸、意念方面的要领,《引书》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总之,《引书》的发现,为研究汉以前导引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第三部分讨论了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4
 楼主| 发表于 2023-6-21 1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6-21 19:44) A, H# |7 p4 l5 \- {
出土地点: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张家山M247汉墓(墓藏年代为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  a% _8 i! p# V! J" Q- n+ H! ]
  出土年代:1983年
4 H, B! W) g$ a- c3 b- a+ Y! Y  ...

: \: z' @' [( Z2 E) P4 y+ x( H6 b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医疗手段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大脑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现后,很长时期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实践,而针灸等医疗手段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人时期。然而,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针灸起源的细节,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地再现,只能通过针灸疗法的特点,参考早期的医疗文献做出谨慎的推测。
$ |6 X! X4 Q# n0 i- R2 m  Q5 L  关于灸法的起源,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本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尿闭病治疗中有这样的记载:“燔陈刍若陈薪,令病者背火炙之”。意思是用干草或者干柴烧一堆火,然后让患有尿闭的人,背对着火堆,烘烤背部。从这里我们不妨推断:在医疗开始萌芽时期,可能有某个患有尿闭的人,在偶然的情况下,烘烤了背部,而很快痊愈,就把这种方法记载下来,作为经验传与后世。7 \. {! K" J" I' N3 z4 z; e: Y
  既然隔空烘烤可以治病,那么古人有没有可能试着用物品点火,然后直接在身体上去炙烤呢?幸运的是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汉代医籍中,《黄帝**经》中还有相关记载,书中记述了用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等八木之火施灸,可以带来副作用——“皆伤血脉、肌肉、骨髓”,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在古代人们使用过其他的材料施灸。那么,为什么最后又把艾叶作为固定的灸材呢?在看完《本草纲目》对艾叶的描述后,或许所有的疑问就都涣然冰释了——“艾叶,《本草纲目》不着土产,但云生田野,……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由于艾叶生于田野之中,采集极为方便,尤其是其卓着的疗效,使所有的其他灸材相形逊色,人们逐渐就把灸材固定为艾叶,也就不足为怪了。$ m; r( e% |1 I1 H5 m7 [6 i. O
  新近的研究
/ U* H# b9 W' }5 ^) V, H  关于针刺治病的起源,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出现跌磕碰撞也就是家常便饭,中国先民在与野兽的搏斗过程中,更是容易鲜血淋漓。可是,或许是上苍眷顾吧,有时在碰撞流血后,原来的某些病痛竟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那时的人们肯定不明究竟,就算是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揭示针灸治病的机理,可是原始人不会去理会其机理,或许他们就认为是老天保佑,不管怎样,他们记住了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当部落中有别的人出现相类似的疾病时,人们会主动地去模拟这种受伤过程,主动地去刺激那些部位,甚至是放血。工具可能是石器,也可能是骨针或别的尖状物,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时,就作为一种经验或知识传给后人。
; L; ^5 n& v' K2 b! W1 V  在这种经验的传递过程中,人们精制石器,作为固定的医疗器械,那就是所谓的砭石。锐利的砭石可以用来刺脓、放血,比较钝的砭石可以按压穴位,刺激穴位。随着人类的进步,发明了金属冶炼术,人们开始制造金属针具。由于金属针具更锐利,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很快就取代了砭石的位置。金属针具出现后,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医疗需求制造合适的针具。令人惊奇的是,当今非常时髦的标准化、规范化在遥远的古代也有体现,最晚到西汉时已经出现了针灸器具的规范,即《灵枢?官针》中记载的“九针”的形制。伴随金属针具的出现,针法也相应得到了发展,《黄帝内经》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多种刺法。
" i. D4 ~+ g, C0 w: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