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8-3 2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 j5 e; b$ J) V3 _6 t& ~! p
+ ~# I- Z i; s' s
0 B, ~* `- B/ b4 ^& p' c9 [. M3 C1 v" K
" l z j1 G( a% \: b3 _& i" ^# {- y* E @4 ], U! u" _6 k
2 b2 K! i8 @5 l+ h
8 \, |' I/ s: M' l4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X0 Z, F9 u/ Z5 d1 g+ e
3 u- E" w) j' p. |
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 A! ^! V# T8 Q. s
# ^. o8 v m) c J/ h# |
2 G+ N: X, [/ ~; q
1 q* { s0 J. x7 C$ j1 P8 l长期以来,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伤寒与温病两派之分,在温病派中又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分。近些年来中医基本理论教材,又增加了“六淫辨证”的内容。致使学生读后,见证茫然,虽毕业后能应付治病,但在理论上终未彻底解决。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似属我辈责无旁贷的了。1 G4 }% \1 ^' p4 b
2 |) _2 |0 B* h3 S' o
伤寒、温病两派的争论已历数百年,解放后争论渐息。& N+ A* Z" r3 h( X2 g
& H6 k6 v, U |) Y7 i
多数学者同意邓老在1955年《中医杂志》8月号中发表的《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的论点,即伤寒与温病学说都是宝贵的遗产,温病学派是伤寒学说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这一说法,已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证明。
4 h& S1 C, e" s: h' j
0 I5 _" J5 ^+ d0 P1 X) z既然伤寒派与温病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所研究的对象又同是外感发热性疾病,因此,近些年来,在广州、上海、浙江、江西等地都有人主张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看来在时机上也比较成熟了。
3 z: r( i$ w* d& C
' x2 B4 w( v5 g3 s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邢台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提出的“统一辨证”问题。% y- v# C; Z1 V. r8 |8 ?) U T
; ?5 _; r+ r% |# K4 |5 ]2 s
邓老指出,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伤寒与温病两派之分,在温病派中又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分。近些年来中医基本理论教材,又增加了“六淫辨证”的内容。致使学生读后,见证茫然,虽毕业后能应付治病,但在理论上终未彻底解决。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似属我辈责无旁贷的了。% d% W9 S& y/ U2 n
& k+ g" u ^1 j0 w0 w# M
伤寒、温病两派的争论已历数百年,伤寒是一个“封闭体系”,容不下后世的方药进入“六经”体系,成不了经方。温病学没有“三阴回阳救逆法则”,不能全盘接收张仲景的方药。因此,统一辨证,依靠伤寒统温病,或者温病统伤寒的模式,不容易实现真正的“统一辨证”。
# c+ P+ X/ m# [5 A$ Z8 V1 H" o8 I+ L% N0 o9 x6 @2 M) _: ]! E
曹东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病证结合、分层诊疗的“河舟码头学说”,也就是“病像河流,证似舟,系列方药如码头”,把病证方药统一在“热病”名号之下。
: y2 h. {4 G: B( q/ T4 c' f1 A+ K3 w- }5 r: t- q0 {, _1 l1 e8 ]
这既解决了历史纷争,也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包容古今与未来。# J0 ~4 k# u, d2 y: V
8 h" C8 {" C, A' q z6 Z# m7 y7 t8 o4 y6 I
, o/ a( H/ E, v谢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