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P/ O( o, y3 Z8 s) j \+ Z! O《回归中医》是为更好地发展中医( ?/ g" [; T6 X9 Y. g k- R
曹东义
' o* K0 ?) P- Z! v) r. d! O!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0 ]+ S2 g' o5 D# c
* Z% f4 G8 Y- o w- O8 R: p2 I8 n' @ m, F; f. Y- P
回归中医,首重中医自主意识复苏 2
: J2 a2 ~9 y0 R# I; e回归中医,就要坚持中医理论指导 4
3 x0 f" l2 w- I7 Y回归中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评定标准 5
( V2 Y% ]" d# v: y
5 e6 S3 Z! d( H# B+ Q$ ?
" s$ W1 K1 s, X( `! I! ]8 e日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曹东义的《回归中医》。一个朋友接过书来,看了半天,说:“封面设计很好”。接着又说:“不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归中医》,老气横秋的,你们还嫌中医不古老啊?要把中医往哪里回归啊,没看见人们天天谈论的是振兴中医,中医现代化吗?这不是背道而驰吗?”朋友心直口快的一席话,把我说蒙了,他显然不了解《回归中医》的主旨。5 d0 \4 M/ d7 c' n6 a: e9 W
毫无疑问,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中医的硕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称系列齐全,科技成果不少。然而,透过中医事业“一片繁荣”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中医界内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自我甘居从属地位的人不在少数;中医经典不被重视,历代中医名著不再有人阅读,中医学术萎缩,中医信仰危机不断蔓延的颓势,实在让人担忧;中医博士写不出十个中药处方,中医专家看病不再摸脉,中医院不姓中等一系列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现实问题的严重程度。邓铁涛教授面对目前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峻现实,向中医界发出召唤,呼吁青年中医学经典,做临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发展中医学术。9 @( {/ Z2 [, w& m& b4 Q% l; A
朱良春先生在《回归中医·序》中说:“一切应当面对现实,辨证必须精细周详,见微知著;施治更应药随证变,切中肯綮,方得个中三味。然综观当今之医,系统、正确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者已不多见,常以生化声光检测为依据,按病选药,套方成药,应手而出;至于望神察色,详询切脉,形式而已;更有甚者,率以西药施治,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盖此等中医对辨证论治,日趋淡化,已不姓中,中医院亦已成综合医院矣,令人浩叹!如何扭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愿能力挽颓势,重振中医雄风,则幸甚矣!我认为诸多具体措施,如聘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倡读经典,多临床等等,固属必要,但更为重要者,乃是如何大力理清思路,树立自强、自信的信心,才能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埋头去干。”
% P" U; Q# v2 g& _2 d3 i邓铁涛教授、朱良春先生想在了一起,说到了一处,提出了振兴中医的基本策略,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躬身实践,始于足下。
# ?' f# z) O/ R% J# G. @回归中医,首重中医自主意识复苏+ Q5 i$ P: P: W$ m. r
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由于解剖上中医不太讲求,不够精细,王清任《医林改错》就开始为中医纠错,而且是越改越错。此后中医的脏象学说,也因为脏腑解剖认识上的错误,而一律被划为不准确的描述,中医因此而失去了自信。
8 _& s6 Z7 \3 M! Y( V! h1 e5 `失去了自信的中医,开始“汇通”西医知识,尽管那时西医在内科领域里的疗效,还远比不上中医,然而,“一美遮百丑”,张扬个性的西医竟能在此时就敢与中医比高低,即使是在中医牢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西医已经开始批评中医。汇通派的中医学家,是最早接触西医、最开明的中医,然而他们引错了方向,只落得一个“汇而不通”的结局。) Y0 c7 m# [1 @. i! u
“汇而不通”的结局,并未完结中医的苦难,也没有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医。就象洋务运动没能救中国一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行不通了。中医的汇通和“衷中参西”的命运,与洋务运动的结局大同小异,只不过落得个“西体中用”,也就是“废医存药”。
+ U6 F) [) v- ` C国家紧接着就是变法图强,全盘学习西方,然而变法也失败了,很多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出了问题,必须在政治制度上引进西方民主政治,因此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学习西方首先从“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介绍西方文化开始。介绍西方医学的时候,一律采用“借巢下蛋”,把西医的解剖概念、疾病名称,统统翻译成中医的名词。因此,中医的“心主神明”错了,中医的脾主运化、肾藏志也找不到组织依据,中医的“知识产权”被无情剥夺,自信更困难了。( }& a8 L- }9 a! A9 U) @. Y; v/ u& @
从科举与学校共存,到废科举兴学校。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医没有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新的教育系列之中,惟独没有五千年以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中医学,却有传入不久的西医学,北洋政府爱憎和取舍的态度表现出来了。“中医教育漏列案”使中医界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已经不那么遥远了,而是近在身边。中医为争取办教育的权利而斗争,这就是求生存的开始。
: F- a0 @3 _2 ^ Z+ W$ ]8 R0 ]五四前后“德先生”、“赛先生”来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打倒孔家店的吼声里,在取消汉字走世界统一拼音文字道路的新潮冲击下,中医学的指导理论阴阳、五行,已经被民族精英们打入玄学、迷信的行列。中医学在失去了脏腑解剖正确性之后,又痛失指导理论,即使在临床之中仍然使用这些理论指导,也只能是“私下里”的个人行为,说出去要遭人笑话,想发表出来没有人给你刊登,“中医失语了”,这失语症一发就是几十年,到现在仍然没有痊愈。“万能院士”到现在仍然和中医过不去,仍然说中医是伪科学,原因就是中医到现在还使用阴阳五行学说。$ C. d8 M* m' i% k( ~0 H
“中医科学化”一直是很时髦的口号,从民国到解放初期,一直是中医界的一个响亮的口号,也是中医对外表示不保守,不甘落后的一种姿态。解放初期制定中医政策,依据的就是中医科学化。要研究中医,要把中医“提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因此,“废医存药”是必然的选项。废医派人士的代表余云岫就明确提出研究中医,是要西医来研究中医,而不是中医自己研究,因为他坚信中医不科学,中医也不具备科学的素养,没有研究中医的资格,而只有等待研究的义务。“废医存药”的主张,虽然在建国后不再有人这样明说了,而实际上“废医存药”的做法,在今天仍然还有市场。
" g5 h) v; f& a9 {% R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尝试,是一场政治运动,有利于团结中医与西医,也有利于窥视中医的“袖里春秋”到底是否有效。中医在科学、西医、哲学的目光下,一直被审视着,事实证明中医的效果是可靠的,经得起验证,而且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1 Y# D6 \4 ?" C$ H( |中医阴阳本质、气血本质、脏腑本质、证本质的研究,虽然花了不少心血,也在不同的指标上,说明了其有“客观”依据,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揭示其本质特征。3 ]2 B7 o1 N3 m+ `* j$ g, Q0 X
控制论、系统论、黑箱理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反馈机理、复杂科学等等,所有的新学说都在中医学里找到了自己的依据;微量元素、氧自由基、免疫监控等所有医学新进展,都能与中医扯上缘分,中医辨证治疗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善,可以见到一定的疗效。卫星上天,海员下海,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艾滋病发作等等,古人从没有见过的疾病,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去治疗,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 e6 G1 o5 H3 b; D0 R由此,《回归中医》提出:中医难道只是“传统医学”?不是现代医学、未来医学吗?9 D y( j! v# e" T# ~7 O1 Y' K1 [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怎样找到自信,回归中医,确立自我?在当今的现代背景下,怎样做铁杆中医?我们必须对于过去的工作做一个总的盘点,有一个大致不错的认识。只有认清了现在,才能正确应对未来。- z( l+ F2 S7 u! R
回归中医,就要坚持中医理论指导$ I6 M) c% a; t
用什么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按着西医的疾病观、西医的检查指标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还是使用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中医为主,还是西医为主,或者中医西医理论掺杂在一起指导?如何处理中医与西医理论指导的关系,我们的心中是否已经清晰而坚定?我们的依据在哪里?需要明确地回答,而不是含混不清地“跟着感觉走”。
/ [# C. n& o: e$ u* x* J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2月1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其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
" ~* w$ p+ z) ~+ ?中医学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其认识疾病、治疗疾病、评价疗效,依据的都是证候。证候里尽管有症状与体征的区别,但都是通过四诊可以认识的。时光流失,换了人间。眼下不用说将病人的主观感觉作为治疗的依据,现代医学不会认可,就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客观体征”,现代医学也认为过于粗糙,不能精确细致地说明病理改变,已经将其作为非本质的表面现象而逐步放弃了。现代医学主张通过各种仪器,“无创”、“微创”、甚至“有创”地深入患者体内,进行检查、探察,穿刺活检,获取标本,观察实验,以求得对于“病理本质”的认识。即使是发生在病人体表的病灶,也必须由仪器加以检查认证,有了检查的“病理报告”才算有了客观依据,否则就属于主观猜想,臆想判断,可信性将大打折扣。
$ v8 n. U( l) O( Q& S5 U q病理病灶的客观诊断,大多属于宏观的变化。肝炎、肾炎、肺炎、心脏病,甚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肾小球弥漫增生性肾炎等等都是宏观的改变,或者由宏观而逐渐细化,进一步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变化。即使是到了“细胞水平”也不是最微观的病理改变。各种病理病灶的形成,都是先由“分子机制”的改变,多种分子物质互相作用,逐步引发“级联反应”,肌体组织原有的状态与平衡被打破,“恶性循环”逐步升级,才能形成病灶。5 Y% q8 P. i8 j( p9 T4 U
因此,病灶是各种微观复杂分子机制改变的结果,而不是疾病最原始、最细微的变化。同一个病灶,其未来的发展与预后如何,也要看复杂微观分子机制的变化,是有利于逐渐消除病灶,还是有利于病灶的不断增殖、扩展。因此说,病灶只是一种宏观的病理表现,它既不能准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示未来,只不过是现代医学目前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的导向仪,是一个大体的向导而已。过分地把病理诊断的作用夸大,甚至神圣地对待各种检查报告,忽视人体的主观感觉,就会丢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q0 ^& [" u% q
临床上可以见到只有病灶而没有证候的患者,更多的情况是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当病灶与证候同时存在的时候,也不是病灶决定证候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证而各不同”。所以,证候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e; z0 k; r/ e/ r) K1 R e中医的临床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的病人,西医没有可以攻击的靶点,他们的“雷达”发现不了目标,只好找中医治疗。这往往是“早期介入”的最佳时机,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中医“治未病”的长处所在。: H; ?5 T, V- w ~# M( _
中医的第二个临床优势是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现代西医没有靶点的时候,不能介入,而“从头到脚”的精密仪器检查之后,许多老人成了“全毛病”,各个专家都可以“很有科学依据”地开出来一堆药,按照着各个“局部最佳”开出来的一大堆药,如何吃?都吃,都不吃?随意吃?各种药物相互之间有何影响?谁也说不清楚。因为“靶点太多”的时候,就好象四面楚歌,难于下手,这是还原论方法学上的缺陷,难于弥补。现代科学或者只研究一种物质,或者研究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至于三个要素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四个、五个要素之间如何和谐、平衡、动态变化?现代医学、科学还没有这样的成熟理论模型。2 x3 J/ p3 E3 \$ l, P
曹东义在《回归中医》里,对于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几千年之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完成了这一构想,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体系。中医既有气一元的构成论,也有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论,还有五行生克制化,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动态变化的复杂理论模型,它们使中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给了中医以强大的理论支撑,使中医可以把一切有关人体生命健康、疾病转归的因素都纳入进来,统筹兼顾,“一揽子解决”,在一个方剂里通盘考虑所有问题,动态地根据微观变化反应出来的证候,调整处方,理法方药紧密契合,丝丝入扣,取得理想效果,达到整体最佳状态,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O3 I3 }& Q. m! g5 H' q/ o
回归中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评定标准
1 d V, p& {- l4 M; I J9 a e, z& W对于中医应当学习什么,中医应当具备什么素质,中医如何使用中药,中医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中医如何进行治疗方法的创新,中医的疗效如何评价,中医的医疗事故如何鉴定、处理,等等,都应当有符合中医特色的方法,可以在实践之中不断摸索、完善,而不能简单套用西医药的标准。
$ u# }4 F3 [0 ?! \8 F《回归中医》认为,西医药的标准,中医可以参考,可以借鉴,可以做事后的说明工具,但是,不能用西药的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药,也不能做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事前指导。/ L. g& r" t8 z: q- v; L: }
按照现行的的标准,朱良春先生不可能发现纪德胜蛇药、陈照瘰疬、成云龙金荞麦的“三支花”。当年如果没有他的推荐,何绍奇先生不可能参加研究生考试,而朱步先也不可能去上海审阅《中医实用内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现在,我们太过于重视学历出身,而太不看重能力了。只重视实验室的研究,轻视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所以,难于培养出高水平中医人才。+ P2 n; N8 T( T. d2 R
传统中医对于辨别药物,掌握药性的医药不分家;对于一专多能的针药一起用,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的横向贯通,都是我们今天加以禁止的。如果扁鹊、华佗生活在今天,就成了无证行医,超范围看病的“犯人”,张仲景也会因为丸散膏丹“任意制造”,而成了“制售假药”的典型。
$ |% R) K0 \0 n按照今天的“临床研究指南”,我们还能发明针刺麻醉吗?针麻发明人岂不是“不尊重人权”的典型?按照今天的“新药研发标准”,还有经费可以研发“大海捞针”一样的青蒿素吗?还允许失败那么多次吗?每一个“科研方案”都必须得出具有“先进性”、“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能不造假吗?能不浮躁吗?0 f( @" n* q! p* G
每一个走进中医学院的学生,一接触中医理论就如同到了异国他乡,而一学习西医的知识则如同老友重逢,中医药的文化基础断了地气,如何能够爱中医?反中医思潮的重新抬头,有其出现的思想根源和文化环境。张功耀竟然敢在《给全国网络读者公开信》中说:“‘爱国主义的盔甲’如今已经被撕碎了。在科学的照妖镜面前,中医不但不科学,而且简直就是文化垃圾。我们甚至应该不只是告别它,而是应该把它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我可以负责地说,中医既不是什么积极的文化,更不是什么科学,甚至还不够格称‘伪科学’,而是中国古代落第文人,利用人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而刻意做成的骗局。什么‘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七经八脉’,全都是热混了的胡话,没有丝毫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所有对中医的‘弘扬’和‘保护’,无非就是继续培养一些睡大觉、说胡话的人。如果被《红楼梦》养活的教授,终归不至于一开口就说胡话的话,以《黄帝内经》作为自己的‘文化归宿’的人,则每每开口却尽是些热混的胡话。”
$ S9 s) O& {, Y9 Q. B4 ]张功耀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攻击中医理论,所用的评价标准就是西医知识。
; @" K `% @2 T; W ?3 Z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象所有的“怀古”诗都是有感于现实而作一样,所有的复兴、回归,也都是历史盘旋地上升过程,欧洲的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中医的回归更必须面对现实。中医与西医共同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我们无可选择地必须与西医协作起来,共同发展,一道前进。其实,中西医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已经创造了很多临床奇迹。在现代西医打造的技术平台上,中医的表现更加优秀。现代科学的实证微观手段,使中医看得更加真切、细致;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的宏观把握、动态调控,使中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4 N6 T1 ~% o( ^! _) ^: l3 q
太阳得的回归,使大地万物有了生存的节律;而万物生生灭灭的轮回,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中医,是在历史的大台面上,更好地面对世界,面对现实社会,面对未来发展。
@7 g8 i/ \1 O) j$ T0 g( Z既然认清了前进的道路,我们怎么能倒退而不大踏步地前进呢?!我想,这就是曹东义创作《回归中医》的意义所在。$ w. O; M5 `2 Z. j1 p3 l1 n
2007、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