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周日晚上(2023年2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诊治原则,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x% w! j4 N# D(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诊治原则的有关内容。2 m" X; {) D% N
       神志病,是临床上以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如癫狂、痫证、惊悸、怔忡、脏躁、不寐、郁证、痴呆等。神志病的发生,与七情过极和脏腑气血“内伤”有直接关系。人的情志变化异常,不但会扰乱心神,出现神志方面的病证,还会引起脏腑的病变,甚至危害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 m$ ^8 v- @8 j, S      神志病多由七情内伤,损及心、脾、肝、肾所致。神志病可以按五种不同证型结合五行学说辨证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比如喜笑发狂心火炽盛,喜笑发狂,虽未遇高兴之事,却时时发笑,心烦躁动等,就需要“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辨证论治,心病还需心药医。. `/ Z4 c( A" E
+ L  }+ H" a) l- H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2月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I  T& L6 r2 R+ q* ^# M1 u  q! J
8 F2 z+ C) q7 L. J
$ Z7 I4 _: [/ T* R) o

' @( O! v; i, I$ S1 E8 O % i- R' x: K/ m

4 o9 h/ Z9 y. ]; ~  _9 @% y
4 [, _4 J3 {5 h0 c
0 k$ w* v5 G; C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O- W5 q) I. V' {% m) m
1 H4 w3 _! V1 a( r" `
新技术革命与中医8 C7 T$ ], K4 o1 r: X* N( k6 |
5 ?: c: Q# t: G" @1 T* p* v4 D4 y
, d+ ^; c1 ]' S; ]( T" l
, q2 B, I) A2 ]  y- I0 O
新技术革命属于“未来学”的范畴,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未来中医学的命运将如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9 I7 n# Z- q$ M; y1 O2 C& @$ {. ~6 Q$ V5 E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应该看到,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学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 G9 {" B! H/ f5 j/ q- v
; w  e7 G; \1 F8 Z) i- \5 e
可见新的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事业也不例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 t8 o" S0 E2 K5 H! D3 O9 m; g0 s. E2 q# `& ]! D1 W8 S
中医和新技术并不矛盾,越新的技术越能阐明中医和发展中医。近年来国内自然科学家掌握新技术又在钻研中医的“中医迷”的事迹时有所闻。9 C, O/ H" O5 T8 V$ G

* g; `: ^2 K" ?8 Y1 ?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之“新技术革命与中医”的 有关内容。
2 N7 J  w/ s8 i% l( `9 c) o
+ \- P' _% t& I7 A" z        邓老说,对中医的发展前途有多种说法:现在又有人强调只有中西结合才能发展,中医独立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有人认为应按中医原有的路子发展;有人认为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才能飞跃的发展。
! C- s+ X# p0 u$ J: b% H) D& }; w  J! U5 G. s
       1979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哲学讲习会上,经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互相渗透的方针。这个方针已为卫生部有关文件所肯定,已经被中央批准。三支力量的提法是符合辩证法的。
4 ]( M, a3 X0 S+ d. ?6 N! E* r( B4 e) z' b7 m* T) v
       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这是邓老的信念和祈望。
! s) p0 t" F/ z* E. u4 K: P; z. n( a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2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杏林贤达》之<中医药学革新先驱—张锡纯先生>。     8 B/ o0 J! z0 o) [' Y7 Y

3 \, E, [" G/ p/ Y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 {! j, }- i- B; \/ g: O! v, }: Y* R6 [- s  B+ h0 K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杏林贤达》之<中医药学革新先驱—张锡纯先生>。     3 H) q4 _/ E  }# |; b% B  G

, x2 {8 ]' ~+ L0 t8 V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1930年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5 ~8 ]( _. k% d. M+ ?
* G: }, G! T! u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于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很推崇,早年就购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进行研读。比如对于中医治疗传染病,朱良春先生介绍说,张锡纯更以善用白虎汤著称,他以白虎汤加减衍化的方剂就有镇逆白虎汤、仙露汤、寒解汤、凉解汤、和解汤等5首变方,治各有主,层次井然,别具匠心。可谓戛戛独造。1959年,河北石家庄郭可明大夫治疗乙脑用白虎汤的经验,就是用的张锡纯之法。郭可明即张老之门人。
% \( r3 F/ N/ P( c! J3 k9 r- ?
2 X% c  s5 J8 J5 ]       朱老说,李可对《伤寒论》作过精深的研究,特被是使用附子,大大突破常规是药,并取得显著的疗效。他认为凡是有阳虚症象者,必重用附子,不得少于45g,视痛情可用至90g,150g,200g。四逆汤救治心衰,确有回阳救逆之功。但他认为四逆汤虽补阳而救脱不足,需配合张锡纯救脱而补阳不足的“来复汤”,才能互补而臻完善。他创“破格救心汤”重用制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磁石,吸纳上下,微系阴阳;麝香开窍强神,开中有补,是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至全身衰竭的效方。
) a% f9 a+ L' r# n" r- }6 U" p! b5 r. ?7 ]* z1 g) |, D7 Q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群公告
& w: W, x8 ?. E+ ^& J: v3 ]3 d3 ^, h, R. K; t5 @8 N: P
直播即将开始~
, ]' y2 T% ~* q% s$ P  P8 K' ~, E& |2 y  \8 p0 \
今晚(2023年2月7日)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67讲《灵枢·行针》。
' [) i% E6 s5 d* g, b# u# V& V8 x6 f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6 @: H; h! j6 K4 n. a

1 ~1 V+ g1 v# i$ R% U4 D& d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 _1 w- C; g" y. t+ c' p. x. F) G3 }* U7 n* m% }" ^
     今日讲座内容:% x4 v, B- Y7 D: ]% j9 o: P
  U6 j0 E3 @$ T
9 ^2 u3 S2 w3 f2 a1 \

* K' K4 v% |0 ~+ I7 L' L4 V" [- N《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 ?5 O: G" V# |* o+ y' i. o6 S' m9 D% [# Z7 @! Z! v# n8 n% C

. i: R0 w0 o% o$ W2 G/ _2 O- T
9 |# z1 w6 W, \# b# a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 q5 V5 M8 l4 m: {$ M: q( z- q0 U8 U
" R/ C  ^* E1 a+ w0 [

( N9 n) I1 F" [; o* o  a  ^* ?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y& ?& Q8 w/ {& r/ R9 D4 G

: A" ]' ]( j6 a" W! z/ q( q. o( ]! i! [$ _# J) K5 v0 ]
& {3 t* D. d( h/ U0 x  V6 J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 S. t- V# H- w6 k$ G) ]7 k. V& i/ U7 y, y; z" b( I4 e

" `) X& L4 ~2 N+ K1 u! L
' d- W7 P$ ]% r; j3 b5 i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 Q4 M4 t1 ]& A7 T% ?4 S% A/ X% t# ]+ t, ~0 h$ b! V
  C( a) l4 S) m

% _% Q% b, X" S$ @4 ^5 _6 D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 H. a# V' [  ~& Q; V$ O+ @
% [5 h" W" ]# ?8 P& S( ^4 Z+ C" z- x6 f) M  I. g

/ y- r& k9 W5 |2 u  b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7 m: u9 E/ d7 B0 E: e+ O, U7 [! J, @# y5 o; L
9 y; |! b7 c$ s2 e7 S6 b+ J
( V9 j6 G  ]  q! V( x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z: ?& u% D  V' m+ I  o

( Q- v' n8 q8 |$ B& h( d6 F0 ]; V! |
* A+ o8 |3 _) h1 w  D' R

" {, V( A; N1 P# K7 n1 {+ w5 q7 P' Z+ h4 E
" I$ k& f2 O& |3 c$ Q" q3 a$ o' I4 c

- a% ]% {7 L. T7 ^9 W3 m上膈第六十八- \: B& f' M6 L5 ^
) F* ]" K, X9 u& u/ T0 ?
+ j" K; N1 S; \
* i4 W) e3 O9 T/ f& d6 ?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 \) R  }9 `4 ^" b" f+ Q0 t/ v- l4 C
& F& v# m# c/ K. M: O; G

$ }) `8 @0 R  x. _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 _9 a! f8 e  q" Y9 e/ w0 J" |/ ?# q3 V4 {) {$ |" F  a3 }
  M! T2 q3 e  t4 G- _
( W" _5 z3 l3 h
' S+ ?3 u7 n" E! Y' T( R) B& @
$ _6 I1 p  H1 c9 ?* ]5 @

" H; a6 I! z, \& B( R& ]/ U: k7 ~# w: [; r$ n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8 u( r8 t! I0 K4 \  ^. \# F8 R
3 D5 _! M" m0 n% s* T0 r( F' s
5 J: h, e+ C# k/ \" l( @6 l( D' D
/ a7 M  h; e/ M- ^2 a# k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h$ V' h8 p6 O' g6 X% M$ ?& I
" |1 P* l- ]" u+ c  U! J
$ e6 V2 o' C5 m" r
/ m/ X. o; a" Z) c$ G/ C# T$ ]+ ^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23年2月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5讲我们讲解足太阴脾经重点腧穴。学习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5 `* R3 G; I; |2 d9 }: X- ]           祝贺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针灸讲师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重点腧穴。学习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 i) J( T/ ^* y, G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V- s& `! D; e* q& Z, k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e2 v# q* M% T( S足太阴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至十一点,即巳时。- p+ ~; c" Q% z: s: C/ T# k& d# _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W% K. Q) K' G) U7 V+ J& @# g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6 L1 u. \/ v/ g# R  O3 D1 k; O$ |主治: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5 G3 J6 h! q' S: n; u2 @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9 20: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群公告  i6 A$ M5 r0 n0 B+ U
0 w; ~. @7 w* W# l5 [+ M) Q1 \
直播即将开始~+ _0 x& @" y; u

, k& a2 Z! ]7 [8 [$ y) p0 C今晚(2023年2月9日,周四)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教授《漫谈中医五千年》第61讲,学习《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和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H3 R! z3 y& a- ~% K7 w
* j% p% ]& Z8 K9 k6 ]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 d: U+ f; a" @) k* `: C: q* K# [3 @9 A! a) Z
欢迎各位群友转发链接,邀请更多朋友参与讲座!
$ I1 ]0 Y, L* K! d9 I$ b7 j: J
0 ]+ ?" Z+ R9 k) }, M直播期间,请勿发布无关链接,专心听讲座,谢谢配合!
4 V! G/ H+ x5 v5 B& I+ d. I& C! N3 i8 A9 P" C
     今日讲座内容:
# c* \' q* b) b* ~- {+ @8 ~$ R' X5 L( b/ `  `0 Y
《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5 F8 K+ W/ M( }5 ]5 @! u7 z: f" L& J
  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
- n. i3 a( ?; m0 F: }
6 e! j% k7 T- E. e5 W: K! \: i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  g% E$ y9 K8 l8 \2 j
6 j. D; K. V# e$ N* _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7 u  {; L: G. q# l* F) E9 L
+ u. }. @( a, S* v) l  ~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s) Q8 @% F5 h3 `5 g
7 O) k6 I" C2 [- h: f8 [( t) d: F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3 f. X/ x4 X% Q( F! O
) ^% i  S3 o' M  u: q. O, F' Y: S
  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8 @0 c0 p9 C: e

' ~4 J2 z( S! Z  循摸衣缝者死。& c$ s) l- g1 \
% ~8 ]2 C7 S3 I8 K" B1 x
  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2 E  J6 X/ ~# ~4 _$ F4 P. p( a

8 T; r% v4 H1 L' ?- C+ e  尸臭不可近者死。" H$ L4 W4 {' f% }2 I1 }
/ a. Z3 Y8 l5 X5 Q$ q
  面目直视者死。( O5 T+ R" Z; C* M, e' y& Y1 ~

; Q% l/ q! N/ Q  肩息者一日死。4 H( v/ x- i4 ]5 P
+ Y1 v4 U- _  Y# h7 w1 G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9 F1 C8 ~: t* v$ p# v9 m9 W
9 u  W; i. Q6 H2 m2 ^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g8 R# t! m2 R! d. w' ~
2 n* g9 s$ g4 ?( t6 U( p
  面青目黑者死。
- j0 _0 O) m/ w, x9 Y" k/ R4 e. t9 _0 N6 O: R) E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W1 I2 T" x  T7 n
5 {# w+ r1 x! `, H: p2 J4 |
  面赤眼黄即时死。* z  q9 Z% r+ H( {; S+ c

- r  s4 J' _. X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3 y6 f3 B( l1 o8 d

2 ^6 p7 p* X4 k$ ~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U) l) Q$ F- w, z4 D
" w, @6 G8 p. [9 `5 u, S
  眉系倾者七日死。3 ?4 B1 x$ ]9 ?8 o

6 i- y8 U2 ]) F  齿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G) A: q0 W, y( C7 n
& S5 d+ N# t8 v% F' k
  发直者十五日死。
5 B  @* E7 L1 r- T5 I; t7 f. T8 ]  T) a" y8 k/ E) x: T
  遗尿不觉者五六日死。. z0 U/ R8 r2 z2 B
6 C7 h9 h9 f& D( }5 T
  唇口乍干黑者死。
5 @: h1 z/ c0 P4 {8 \7 H' k( E. E# i( ~" J9 p
  爪中青黑色死。  s8 R4 C8 Y5 x" C) s) b/ V
! a! n4 r; i8 x7 F; j4 s
  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7 F4 h! Y; l8 Y# t4 e8 H. p- }

& n& L4 w) B% d& j8 V) l  舌卷卵缩者死。' V# u5 ?" Z; T3 K

- c' X9 {8 u* Z  面黑直视者死。$ y" B# `+ q1 `3 f# d' I
5 H7 w* L2 `  t4 L
  面青目白者死。
% C; s# A& c$ V; ]2 a! L5 ?
# R9 z+ c1 }- _- @* |9 e* @. y  面黄目白者死。6 R9 e2 p2 O! A5 g

9 I; `. @- A" e, Y  面目俱白者死。
: r3 ~# ~" Y6 ?- }& i
$ r9 Z$ ?& g! f; O4 V% R+ {1 w  面目青黑者死。
5 }- q4 Z) R! N
+ D' v3 ^: |. S9 ^! D  面青唇黑者死。
, J) l# D9 e% T( A+ x6 W: A3 }! q6 b' |4 s/ m; ^) J* C
  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
3 `; y1 S/ y9 `9 B
3 m# U0 Y7 @' {  发肩如冲起者死。+ c/ I+ ?+ g( }1 I& _, k) W! e

# o" H* ]2 Q$ i: Y: o: [$ O9 @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1 o( I$ w; n( s! d% {! C* A( X
+ T* C  m. N0 O$ x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6 j( i* \$ H+ J" y" b1 c; U0 J0 ^; E! {0 ]) _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7 s; ~: }- K4 m1 R7 ?
$ u. L+ [, E6 G' y: t) y: U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4 I, X6 w. X  g1 @9 F% M  k( U. W
6 o2 v$ V! @5 R" |: X. r  汗出不流者死。& K* v! O% c+ i  w6 E! a

2 f% R! [! `- o  ~& |2 T; e  唇反人中满者死。8 b! S- s1 ]* {; I' l" p0 I% \" i
0 X$ G7 Z8 Y: f: }) T7 p$ C
  阴阳俱绝,目匡陷者死。
2 U3 v: M) _4 h) p4 p+ s  j) H( a2 z  s* J5 h/ J! a9 B
  五脏内外绝,神气不守,其声嘶者死。& \; H! V7 N3 b' ]9 j6 q: r' a; A
/ @- y' {7 N! k# v  i
  阳绝阴结,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d5 a9 [2 C% v- W
% r4 I$ i; K5 z: O+ c7 |
  阴阳俱闭,失音者死。
' ]& x. M$ Y' k; T) V# y7 J
( l( F. W' c) B* x8 o: i  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 g, ?+ M6 }+ V

4 U$ _$ k0 ^+ d) Y& W2 \  心绝于臂,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 ~9 ?9 M: [1 _( X5 R% U1 E! M! A7 o0 u9 P) r
  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 w7 q3 W' Q' l$ Z
4 f3 \/ l& L( j6 j1 P4 D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 y% W1 r( z& T7 F
4 M/ F- i7 b- L9 d' q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又曰足肿者,九日死。
+ T" i( H6 n9 J' V. V+ Y' H* v) U) [; V7 X9 v
  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
' w/ X1 J8 G6 I4 y3 Z9 \2 v3 D% ?$ |' S8 z* c5 J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4 Q3 c( i* v2 Y, N6 g' d% W
7 F9 q, E7 {' V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0 ~* k6 I; O/ f
6 J) S% G2 X& p6 O( T; [+ D3 P
  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 }1 K; o  P+ |2 e
; N) g6 M5 _: `# w. j  凡此察听之,更须详酌者矣!
" D2 g* b# B# ~1 x4 h7 i
/ k, U! A; F; ^5 a6 D  卷下& E, x; c- Y0 @' {8 M
  m7 Y. v# n% F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S0 d$ O7 Q1 a

! @, M9 y) O3 @* ]# A  万应圆
  ]1 {8 s) h7 Z( E' f3 [1 l% z- T
! B' `) G1 d$ ^' N! L- {% n  甘遂[三两] 芫花[三两] 大戟[三两] 大黄[三两] 三棱[三两] 巴豆[二两和皮] 干漆[二两炒] 蓬术[二两] 当归[五两] 桑皮[二两] 硼砂[三两] 泽泻[八两] 山栀仁[二两] 槟榔[一两] 木通[一两] 雷丸[一两] 呵子[一两] 黑牵牛[五两] 五灵脂[五两] 皂角[七定去皮弦]+ N8 K7 k1 h1 k# |2 S2 x

* U, q* A5 t5 M* L  右件二十味,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j- v, o+ R' J$ U( x* K. @3 x

8 N; Y( p1 U5 F+ d, o3 S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肉桂[一两去皮] 肉豆[一两]白术[一两] 黄芪[一两] 没药[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茯苓[一两] 赤芍药[一两] 川芎[二两] 牡丹皮[二两] 白牵牛[二两] 干姜[二两] 陈皮[二两] 芸台[二两炒]地黄[三两] 鳖田[三两醋炙] 青皮[三两]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
: u0 r9 h! M2 h8 S  E/ v
0 ~3 w5 F* G" a: O: `8 v' _  右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菉豆大,用度谨具如左,合时须在一净室中,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j( ~. a& F6 y& p% \* c- [9 R

+ {" U; g1 u, H, |- Q3 T9 I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圆,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9 \& z( q  Y+ [) F4 Y$ r

. h4 G# P. d. y0 S  多年积结,殗食癥块,临卧水下三圆至五圆,每夜服之,病即止。
' B( |9 x1 M4 e( a( [3 ?& L/ I- Y8 S3 b) a2 m
  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伤物下七圆[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d- r- c* ]3 u* |- R- P* F( M0 m: N! @8 t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丸,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  生姜汤下一丸。2 D9 U' I2 D7 f

3 [: ]5 J5 G" d' j5 T5 h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丸。
, _" o. ?% H. L+ k) e# ^$ _$ Z1 x: _8 m7 k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丸[夜一服]。
; t( k5 l4 F- x
+ i! I' X  r* c( ^6 @. D( j: c  因伤盛劳,鳖甲汤下七丸[日三服渐安减服]。/ _) d3 r: p( d9 d  Q

" D+ V1 E0 v9 I. @( s! f& a  小肠痃癖气,茴香汤下三丸。
! T% y! c( [: Z  x( y) x1 {) t. @- P/ V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
! p+ M7 L% ?4 g3 ?; M2 @, _9 L' `2 n8 N# c
  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丸[立止]。
; }1 }! s) v3 I5 K5 X7 z
* z' k9 V# E' Z# v& }  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丸。& i5 x1 B  ?, @7 D
3 L/ Y) R1 G4 i+ @2 O7 N
  脚气,石楠汤下五丸[每日食前服]。
' P$ A* I7 P4 T1 w
- C0 x- L: ~* P- w  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 f4 k. Z5 f$ _, }9 c; l
0 Z1 `6 e2 J7 X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丸。
1 w2 d7 a( l" |3 e1 l
5 a" b+ e) Y' |7 r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癥、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丸,逐日服。
3 ~' X8 J) {# q0 j+ U. C2 W0 ~
/ U# D, U* L6 ~7 b' ^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丸。
  \2 C" n" H5 f) G6 A# A* f
8 b  q& b& v' ^2 j  胎衣不下,烧称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丸,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7 q- r! D: S9 S- M
  `7 S% b& w7 {! T* c" i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丸。+ S4 ^9 L% [" R9 c3 z

& ]2 T1 _& |# l/ E# {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丸。
! z0 a! O( Q1 h; u4 _$ M( ^4 v6 A. |7 ~) {# e  D
  赤痢,甘草汤下一丸。. _$ L: O& r9 U8 r4 h! t: Q1 [
+ W9 p( i  H; `9 G# h
  白痢,干姜汤下一丸。$ Q5 K8 P1 K! V
$ Y. v' U/ V4 y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丸。, H# b+ Z4 c. Z% T

5 N/ e2 p  [/ r+ J2 L/ g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丸。! g8 n9 r; Y  R

0 V; H' J1 s$ `7 r9 j. @/ X, i  如常服一丸,临卧茶清下。
2 R) r% d0 E, \$ R
. b2 S$ O( i( [* d  五烂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
; }* i/ B: l2 D: u& l. g: p. K
$ R3 }' @4 }0 g0 t% N7 k  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丸,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疗万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14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8 I7 E. f, P) J2 _3 p& Z3 x' Q! M* l* o/ p: @( B5 o2 O! A6 o
        大家好!
* ^) Z( @+ W8 i1 u. q' n8 T  S: t7 ?/ N9 P2 C1 M4 k+ U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9 _/ ~3 B, X$ B3 X5 z- A& p' g8 d; p. |7 ^7 p; ~- u) |: Z
        今晚(2023年2月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蒺藜子”“柳华”“蚤休”三味药。% |% V- q% a$ Y6 j. n

6 y) W1 U" ]+ S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3 g$ v- q7 c7 L7 R- @7 h. n( y3 E3 V
1 R3 \- [) P+ C        / v3 x: ~! D  G* O5 D+ v

+ b( V! H. O4 ]( G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3 ^0 D# f3 X/ G; t( _# y# g
5 r4 k" `- M8 X6 A/ q5 a% ~! b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蒺藜子”“柳华”“蚤休”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 B9 u  @0 v, `1 m
' H* N9 j2 W% o. m' d              蒺藜子别称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S% k- S6 j7 N$ w1 c4 P5 z9 d
4 m/ O" M  f  Q, T2 l
        柳华,味苦,寒,无毒。主风水黄胆,面热黑,痂疥恶疮,金疮。一名柳絮。& R, _; o: h) H8 I

. L1 `7 Q' ~6 o叶主马疥痂疮。取煎煮以洗马疥,立愈。又疗心腹内血,止痛。
/ W4 V+ e/ z7 k: X, z7 K6 E4 _+ q$ G- M- w, R! P
实主溃痈,逐脓血。1 J$ p6 \0 E; h- L
% }! L, J3 Y7 S
子汁疗渴。生琅邪川泽。
! q3 C/ [9 W- x4 J8 b( l) i) q8 R  Z& M
陶隐居云∶柳,即今水杨柳也。花熟,随风状如飞雪。陈元方∶以为譬,当用其未舒时。
: Z) M+ f5 R1 q2 q/ S8 B' }* K, a6 j- F. s
4 A/ e( @1 @* F; @4 }( Q      蚤休,别名蚩休(《本经》)、螫休(《日华》)、紫河车(《图经》)、重台(《唐本》)、重 楼金线(《图经》)、三层草(《纲目》)、七叶一枝花(《蒙筌》)、草甘遂(《唐本》)、白甘 遂。
, \2 [8 b/ g5 ^6 }# P( e: g* \' T+ P! g* d0 k0 m/ u" ^
时珍曰∶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重台、三层,因其叶状也。
; l9 [, h; ^0 w2 h* p& p; m  t2 X: Q4 y  Y
金钱重楼,因其花状也。甘遂,因其根状也。紫河车,因其功用也。
6 O' G, F$ j- P4 d: X& Y" b+ ?% h/ j7 U/ R; _0 Q
       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
! R. Q) Z  o6 v! U* I1 z9 J  B
9 k. p* ^  ?5 ^  n, V. [$ a9 I0 F治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8 d3 }- W' B% M7 z
* [4 ]# E* w% l7 J/ v( |2 W①《本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8 O6 A6 U# X2 u- W; `$ x8 ?$ u
% i) O4 T5 @; Y/ l②《唐本草》:醋摩疗痈肿,敷蛇毒。
' a+ \* q' n1 K6 g" W) i1 I" y( d% h  p# O) G+ m' I7 x, ?) E7 ~

5 j) G: }9 ~  t6 ~9 r6 w# j% P# ]: d+ e/ l0 o, J1 s; v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14 2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2023年2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论 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什么是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学同现代医学相比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问题呢目前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中医药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自己挺直腰杆站立起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认为中医药学有五大特点和优势。一是整体的医学模式;二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是灵活的辨证方法;四是特殊的治疗手段;五是科学的药物配伍方法。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 y8 u, }$ _2 n' n! E* d  q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来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论 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9 p: a7 o! h8 v8 V% m0 x2 i. t        什么是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学同现代医学相比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问题呢目前众说纷纭,很不一致。并且概括说中医有五大特点和优势。|
0 o# [, Y: b9 W$ _' K% {3 u一是整体的医学模式;
* Q! {) N. k- q# U! I$ w二是独特的理论体系;
, A' H  Q: Y; q) L1 b三是灵活的辨证方法;
; [0 K& M) E/ M' T+ [四是特殊的治疗手段;2 f% Q) i' V) y( H6 O
五是科学的药物配伍方法。
. z, p4 g: ^4 A* Y       这些论述,固然不错,但是从最具特征的哲学高度来看,这些区别还不是最根本的。# p0 W" s9 V+ ^1 I2 W6 v0 ~
       曹东义认为,中医是生成论指导下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构成论指导下的医学。
0 o1 Q1 i  T5 _  v9 b( Z' l       中医“以无为本”,西医“以有为本”。8 a! K: j9 M. R1 e7 O# @9 E% w0 t
      世界上明物质只占百分之六,大量的都是暗物质。
/ _5 m& O! Q& n3 @' u2 Q8 I0 M       中华文化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看不见,摸不到而已。所以,西医的视野窄,中医的研究范围大,中医可以包容西医,而西医难以认识中医。, Y) o/ R  _6 o. n1 Y

! N# H4 a) ^3 F4 a'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14 2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3年2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1 X  A. b/ w+ k( J( L: M2 t; Y- N
; ?" e' B' E  K, y! O! X1 h9 f+ e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 ~1 m- s- V9 F% g# H. c4 \6 _% G
* P5 Q8 k! S1 u0 r/ ]        中医学在近代,经历了艰难的坎坷与曲折,出现了学术被改造的异化与西化,很多从业人员信心动摇,乏人乏术的局面重复出现了多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中医的复兴道路,必然是缓慢而漫长的,很可能会充满曲折与艰险。  V9 B% Z2 B6 T* K; S% l4 F
! c# m9 X9 i$ N, p2 z# ?3 w
        第六节: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7 b9 ~& c1 Z' \: ]
& o9 o4 k3 q# f( Q
         中医认识人体,釆用的比较早、比较多的方法是“取象比类”。0 C  Y/ J+ v2 l( u# F
) q! `3 Q/ l% a5 z0 O: ~4 b
         相同的研究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的方法比较恰当,有的则不太恰当。中医研究人体时,运用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这方法与西医的解剖实证相比较,往往认为是很原始的初浅方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0 e) B" P5 P! D, l
, L7 T7 Q6 N) E" i/ s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Q9 c$ Z: J% q. i: c: B9 H4 p- V

* s$ ~# p- b: W: b1 n4 J8 z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四章:遥望中医未来复兴之 第六节: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F- E" ?! V! ]9 a4 `  W
3 o5 a! J! K# l' j% j; U
         中医认识人体,釆用的比较早、比较多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学。7 u$ U, T# K5 o, A/ b( u. @. v

4 f. I8 F8 k; C; J% j+ Z& V
/ k3 L' ~* N% F& l9 Y7 R
. n+ P# C% a6 r1 A2 F  `被当做“无字天书”的《河图》《洛书》,向世界揭示了一个古老的“生成”之学:
- T" \" e$ s* X$ L3 }; [) B
7 t( b, k+ L! S7 E0 [( U 3 ]; F$ Y3 e2 M- ^8 S- M  g( p* Q
5 L9 T) x; G0 a8 X9 L1 m, s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
4 S' ~5 O9 X# M( v8 L. n- d& k  ~. ]. V1 W' e, _6 v( ]
这就把数字与图像结合起来了,象概括数,数构成象。- q& Y. ]1 }% X1 W
: R/ `3 x* L  e2 t, E& G  M  \
现在的扫码,也是象数转化的典型。
& d7 f  R/ x" U( Z' S: U* n; V+ Q
0 A! C3 h& l- c/ P; s大家记不住数,但是扫码就能知道;我们记住的是“像的唯一性、排他性。”也就是“认不错”。
3 P5 e# Q  |" H+ |9 h
: o+ V6 F8 v- V& K4 H9 x《河图洛书》的原理,是天地紧密配合,化生万物。天生的,地来成;地生的,天来成。9 w9 p& Y3 }  T$ X2 V) R
6 A! h. P6 @0 `2 t. W! H
天地富含阴阳,大德养育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变化不停。天覆地载,孕育无穷。万物繁茂,草药丛生。草根树皮,各有脾性。$ n1 l8 }1 j/ G

! Y2 f' z9 j; e《内经》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h9 \( Z2 |6 W" B2 X7 n; N
, T) `0 r( f: j白天与夜晚的“数据”太多,很难记住;但是,白天与夜晚的“图像”很容易分辨。
8 h  k$ Q% q* v; {
- s* L3 n# T6 F+ S( T6 q3 [
* e2 f2 D  ?+ o' Q/ I' ~; ?
) @. t: D8 C- u- ]+ _) g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23-2-14 2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周日晚上(2023年2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临证本草》一书。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临证本草》一书把每味中药谈的比较透彻和全面,特别是一些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一起学习!
/ ^" p3 [' C- P1 J! w8 ^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临证本草》一书关于桂枝临床运用的论述。( c8 F/ a+ l' a( j4 x
       中药材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 r% H  G1 _% j$ l2 W1 \; U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c. e4 V' W5 {& |; w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味辛性温,能发汗解肌,味甘而缓,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凡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均可应用。
$ L, H& m$ B4 D0 F, t) V$ K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w8 Q0 Y9 v3 Z* y. O0 ^% ]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而能运脾化湿,又入膀胱经而能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用治:' ^2 s( `% ~8 ^! y) k0 [1 l3 {$ n
①脾阳不运之痰饮证,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即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 B. @  u5 `, v0 o! F. s! I2 {②膀胱蓄水证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s" F  a9 @8 V  B/ ^1 E# |1 H" K, I$ _7 v0 ~4 L  m9 o) N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