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6 u# Q- W$ D7 D" a/ `曹老师,讲完时间有点短,我再准备点收获香山科学会议,其他您看我需要改正哪些?0 @: i, E& I8 j1 p
我:
( u( v0 S6 D& u" A: ?祝贺王秀民讲述成功!2 j' s% |4 h* O3 D1 j1 W- }9 A
我:* A0 z: ]- A, G
很好,很流畅。就是语速太快了,要放慢速度,就有讲课的感觉了。& z3 z5 e0 j6 @4 p5 `+ Q5 L8 \2 f' b
我:
6 t3 Q$ |/ R) p; `0 }; f: j$ G这样就延长了时间。9 X3 u% X3 t% b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V, v) P: U9 c7 Y& z7 m; J, y
嗯嗯,谢谢老师!就是才疏学浅不能展开,不知道老师整天在台上无稿怎哪自如0 a) r) i. [8 @+ a
张相鹏研究生:1 J( ? \/ `+ a4 |
@民@@ 
( i+ n) j$ [3 K# z9 @$ k7 p2 t0 w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 e4 `+ y2 b9 G4 p@张相鹏 谢谢9 t4 R2 C- [; t
我:
- h# S. H; N3 A, _# V6 Q@民@@ ,你说到了关键的地方,我最初的希望,是通过“温故而知新”,评议他们当年的文章,推广我们的思想。/ X4 y* r! U% H X8 ]8 m
梁国平正定中医悬壶济世:$ w% U9 |! v8 y# G! P
音质音色很好% j: c: T* ^/ y4 ~* b% J& h1 H
我:/ G9 k: z4 o3 p! D) Q8 i7 [
昨天,我在北京讲座,把“河舟码头学说”讲出去了,台下的陈可冀院士、黄煌教授、周杰司长等很多专家,都反应很好。: ?7 K) Z# t/ T0 ^
我:( v# x: d$ L# p) k
他们研究“方证关系”,从日本、胡希恕、刘渡舟、等等,都是“方证对应”,方证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看待证?并没有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8 k( L: N2 n9 Y我:
t2 N5 L. U- N6 S: i9 X' X3 Z用“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级诊疗。证随时在变,到方(不变)就不变了。“船到码头方靠岸”,方证对应,在“河舟码头学说”之中,得到了更好的说明。
3 w4 f+ l3 R' K' B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4 h1 [4 l; G' K
恭喜老师,老师一直是我们指南针,向老师学习!我觉的学习中医就是一个塔,塔底,塔身,塔尖,塔底是理法方药,塔身是辩证论治,塔尖是灵魂,老师已经在塔尖,我们需要厚积薄发,老师讲的知识拓开啦我们知识面,感谢老师!
4 Z% K R! N; W. I9 ^9 U我:
; n1 L( Y; d, W! P+ k( K只说“方证对应”,就丢了“病”这条河,看不到变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河舟码头学说”,超越了这些思维,使外感热病指导理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3 `6 _+ t8 N5 I' a) L% D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 F/ _0 x- z4 m) ^( | E9 \$ A老师,“河舟码头学说”是您提出的吗
' U% t5 o2 s+ M* \* k8 l3 C3 `我:7 O( c. J; Z1 E9 Y$ k4 O" h0 a
站在高山之巅,“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像上帝那样看。有这样的境界感,才能看得远,看的准确。 f% ]. g# d% i' d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3 [/ Y; M" ~% d. S; t/ \
@张相鹏 @正定~梁国平 感谢3 j4 S Q" M) z6 B: Z3 F
我:
# ?5 M& t% b8 f2 _: n: l我在《群英》里说: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试图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 B/ k6 S: c8 W5 b 
* ?/ \% s2 S. u1 \: i" ]我:8 u6 \' F) T) t( \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外感热病的治疗也不会止步于张仲景的113方。这可能大多数人都赞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开放”外感热病领域,让更多的新成果融会进来。笔者提出“病是河流,证是舟”,就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假说。笔者期待着海内方家的赐教。6 Q4 F' u- O6 r7 E# o5 N d) k
我:
( X" M* s' o/ R$ O* ?( u因此,邓教授“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有逐步接近融会之趋势。为了探讨统一的途径,取长补短,兹拟订外感病统一辨证纲要如示意图”。邓教授的统一图,非常详细,容纳了现有伤寒、温病的主要学术内容,笔者完全赞同。但是,还是那一句话,如何使将来的外感热病新成果容纳进来,应该建立一套开放的体系,为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外感热病不断丰富。笔者试图用“病是河流,证是舟”的假说,提供一个思路。 Y" ^$ a6 d2 x; o! f4 Q
我:) N2 Y% E9 ^5 @" P8 _0 I
这是2006年出版的书
6 J" X8 ^# S.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4 K; A3 Z: F2 ]) E5 s; {
老师我逐步的领会 感谢老师分享!
/ g! @2 f0 R- f# C0 f! P; z3 q$ D我:
# ~9 R7 v$ ^$ R2 P7 _( k9 ~0 W2008年我出版《中医热病新论》,进一步提出: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
! U% p) n( S: i) g我:
& k# ]. T3 ~( \! L3 U6 {2 B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概括为“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就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 E- d% k: B X' j
因此,笔者试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 D/ I0 `* W& `: v# h笔者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初略地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并为未来预留空间,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级别上发挥、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