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18 21:34:1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8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与西医不同的疾病观。中医重视千变万化的整体状态,西医重视体内的形态病灶;中医认为,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自己诊治的客观依据;西医认为症状不可靠,仪器的检查报告才是客观依据。孰优孰劣?请听马建辉的分析与论述。http://www.ynjkcy.com/hgzy) |+ i' n& e$ }1 S- E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西医对待疾病的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现在谈论中医、西医的区别,已经不能仅仅从解剖、器官的水平比较了,因为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更为微观的领域,西医对于疾病的命名依赖于病灶,而病灶的疾病观已经落后了。不是病灶决定患者的生命状态,它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虽然病灶长期存在,但是患者的整体状态是经常变化的。病灶只是结果,不是原因,也不能完全决定疾病的未来,落后于动态的健康观、疾病观。& O* H8 }  z) L5 K% h
病灶能够说明的临床现象、疾病本质、治疗指征太少了,它既不能够说明过去患病细节的复杂因素,也不能决定疾病的未来转归,它只不过是西医医生选择手术、或者是使用西药的“向导”而已。几乎所有的亚健康人,他们的证候都可以被有经验的中医辨别出是患有什么病证,并且经过治疗,亚健康比“病人”更容易转变为健康状态,这一切使我们不能不说中医学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长处。“辨证论治”在没有形成病理病灶之前,就诊断了患者,治愈了患者,说明中医“辨证论治”,具有很重要的优点,而且可以凭借人的主观感觉,养生防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治未病”,是治理没有病的身体,不是吃药,而是养生保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19 22:03:4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9日),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b( n/ H# i( m8 Q, {- @8 z1 p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方舟子提出的“废医验药”这个打着科学旗号,危害中医事业的错误主张,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卫生体制的特色,也是《宪法》精神的体现,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健康选择。“废医验药论”既危害中医药事业,也损害民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深入分析其错误,指出其危害,把正确的道理告诉大众。这是一件既重要又严肃的事情,也是医务、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 R* \; X  j' L5 R$ r% k          随着西方科学与西医的传入,一百多年以来,中医一直处于被审视的目光之下,中西医不断交流,与时俱进。中医学者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自身,试图证明中医的科学性。经过从王清任《医林改错》,到张锡纯《衷中参西》,再到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一系列的努力与奋斗,中医学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发生质的变化,即使想把中医“西化”的人,也无法将其西化,可以说“中医依然还是那个中医”。由此,一些对中医了解不深的人,提出来“废医存药”、“告别中医中药”、“废医验药”的错误论点。这些主张由于持论偏颇,理所当然的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中医学的优秀特质说清楚。http://www.ynjkcy.com/tqzydjl
" m8 y6 W& e9 A0 t2 S+ D  B         祝贺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正在危害中医》成功!《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地问” 唱得好:千万里(年),我(们)一直追随着你,可是你并不在意。你不像在我梦里,在梦里(治疗疾病)你是我的唯一(选择),(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周围的一切)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课本里学的都是科学和英语,中医的语言我很陌生),而你却依然是你(生命离不开疾病,面对中医的时候,听到的依然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正斗争)!你总是问我爱不爱你(是否选择中医)?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与西医相比)到底好在哪里?" [0 i( H  m; f+ L
          一百多年以来,由于中医改变不大,而西医却发生了很多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登陆中国的西医了。很多人不了解,现在西医许多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有的观点在某意义上说是向中医原理的回归。比如西医原来依靠器官解剖,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但是细胞生物学的诞生,就发现了肺的非呼吸功能、心的非循环功能、肾的非泌尿功能、胃肠道有很多内分泌功能,因此,细胞生物学判定靠器官解剖,将人体归类为某几个系统的理论,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每一个器官功能的维持,都必须依靠全身各个器官的协助。中医说的“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得到了部分的证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把“细胞形态差异决定细胞功能不同”的理论推翻了,全身所有的细胞(除了成熟的红细胞与生殖细胞),细胞核都一样,每个不同细胞核里DNA的基因既不多也不少,结构决定功能的学说走不下去了。因此,分子生物学走向了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向着中医学多元并存、整体和谐的学术特征进一步靠拢。“每一个体细胞核,都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生命”,把只有多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可以分化,而分化完全的体细胞不再可分化的旧观念彻底革除了,中医全息诊疗的眼诊五轮学说、舌诊摸脉,也不能说毫无道理。生命自组织理论的建立,为中医学扶正固本、注重自身平衡的理论,找到了更为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复杂性科学、系统论的深入研究,使中医辨证论治、复合组方的治疗思想,比单一靶点的化学药物更显优势。如果仍然用器官解剖看中医,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衡量中医,其论点就显得格外狭隘。然而。持狭隘科学主义观点看中医的言论,仍然严重影响着很多人对中医的态度,这极为不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有害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们不能回避他们的拷问,也必须回答中医学为何不能取消、如何优秀。
' S1 y: e. d  M" _' x+ p) i8 ^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0 22:19:5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0日),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建国后气功的兴衰。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
( n( U* C8 w; w            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古人把气体的吸入、呼出这种极为平常的生理现象,刻在一件玉器上,毕竟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不寻常锻炼方法。假如没有深邃的内涵,玉器的主人就不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做它。在还没有纸的战国时代,能够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隐含着古人自认为很高深的机理。
0 m9 W& s& J% m( {  {3 _1 r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墓主人把导引吐纳的形体动作,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也是看重这种养生措施的一种表现。张良学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功成身退练习“辟谷”,也和重视导引、行气有关。因此,《行气玉佩铭》记载的内容,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的方法。7 s. Q) d4 q, o) r1 U4 X
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唐山市气功疗法小组与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小组、重庆市痔瘘医疗小组、以及治疗血吸虫病药物“腹水草”的贡献者,一起受到卫生部的表扬,并接受了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可见气功治疗的功效一定非同小可。但是,后来气功被人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其兴衰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我们期待张俊青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xdsh
. o; f- D7 F/ V+ L' H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气功兴衰的历史过程,以及背后的深刻原因。张天戈先生说,无产阶级文化大**的十年浩劫,把气功作为一种“封、资、修”的文化遭到摧残、破坏。搞气功的人员遭到批斗、游街示众、遣返农村、判刑改造等。张先生也未能幸免,被批斗,被改造,他虽然曾经与妻子一起商量,打算全家自杀,但是,他终于走过了灾难,奔向了新生。1979年,气功得到平反,1980年11月,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也落实政策,挂牌对外开放,接收全国和国际病人来院用气功治疗。但是,此时的气功发展势头又太快了,宣传导向、记者炒作,使气功发展偏离了科学轨道,因而造成了以后极度混乱的局面,给气功事业的发展带来阻力甚至灾难。" N/ E9 O2 ~- k# `' W; L" e
       “气功事业”的成功,不仅使缺医少药的人们找到了一种确实可行的、相对简单的、自己可以操造的治病养生方法,而且使一些人看到了“商机”,看到了有利可图,甚至培养了一部分“野心家”。他们在充分利用气功吸纳人们的钱财之后,还看到了可以把“气功”,变成“气功教”,把信众当作自己可以操作的政治筹码,把“气功”作为自己走向政坛,成为“当代神仙”的一条门路。因此,在中医理论启迪下,迅速成长的“气功健身”方法,逐渐被异化,被利用,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成了培育“气功大师”的温床。气功被人利用,遭受损失有很多复杂的原因。4 ]- T0 ]8 B3 D+ P( _8 C' i

5 `- v6 x4 F& H# T( s7 \: o, M
9 _9 e: t1 H  B3 V.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1-21 16:50:12 | 阅读全部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 {, V4 M! O+ W; t' E7 E# R3 D) {曹老师,讲完时间有点短,我再准备点收获香山科学会议,其他您看我需要改正哪些?7 h4 A6 I6 t2 J6 I, m) L4 @
我:9 J/ F  v* L- b- k
祝贺王秀民讲述成功!# N/ C1 g. J: d' z
我:9 e- @- ?! N. \. M% k5 p
很好,很流畅。就是语速太快了,要放慢速度,就有讲课的感觉了。
1 t9 h; `# @! ]. ~& v我:
' O& k- t# N1 e  P这样就延长了时间。4 s2 m; r3 ~2 o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v9 @9 G* G' R4 |, ]& H) [
嗯嗯,谢谢老师!就是才疏学浅不能展开,不知道老师整天在台上无稿怎哪自如
/ u0 }) ~* e/ o' T% A$ |4 l0 X张相鹏研究生:
( P% I( l3 t$ [. ^: t1 h4 E( D@民@@ 
/ e; b0 y; v' s7 Z3 B0 k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 \2 u/ g/ {( p* S% p% u
@张相鹏 谢谢* p, W9 g! R1 P6 e7 M/ {* h) y$ L
我:; {' w* S4 m3 J& o! X2 H: o* C
@民@@ ,你说到了关键的地方,我最初的希望,是通过“温故而知新”,评议他们当年的文章,推广我们的思想。
: J! ~, J. e4 A- m梁国平正定中医悬壶济世:
7 W% z1 |, m# r音质音色很好7 F3 x' Q" ^9 ]/ D( L% w
我:
" z! J8 Y+ Y) }; g3 w; C昨天,我在北京讲座,把“河舟码头学说”讲出去了,台下的陈可冀院士、黄煌教授、周杰司长等很多专家,都反应很好。9 L. l$ v) u3 P: Z
我:
; P( U+ ]9 f" D( J他们研究“方证关系”,从日本、胡希恕、刘渡舟、等等,都是“方证对应”,方证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看待证?并没有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l* ~5 S+ ^1 _- q8 K  E& w! X  _
我:5 A5 {, }$ Z5 h
用“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级诊疗。证随时在变,到方(不变)就不变了。“船到码头方靠岸”,方证对应,在“河舟码头学说”之中,得到了更好的说明。
. ]9 n) \; j+ u: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4 m& v6 x" T" f2 n6 G' N( P恭喜老师,老师一直是我们指南针,向老师学习!我觉的学习中医就是一个塔,塔底,塔身,塔尖,塔底是理法方药,塔身是辩证论治,塔尖是灵魂,老师已经在塔尖,我们需要厚积薄发,老师讲的知识拓开啦我们知识面,感谢老师!- U. p4 y; @+ w9 e( I) f5 t
我:0 g2 g4 `: n) o  f! Y) b! m- t
只说“方证对应”,就丢了“病”这条河,看不到变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河舟码头学说”,超越了这些思维,使外感热病指导理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7 m# `, r" |. w" \( D9 m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v5 s7 H; ?: v
老师,“河舟码头学说”是您提出的吗7 J. Z  s! R7 R7 j3 \% k( T
我:0 E6 N, x+ v4 j$ w. w
站在高山之巅,“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像上帝那样看。有这样的境界感,才能看得远,看的准确。7 b" Q; y) I" l# ~: i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L6 c. v# T7 r9 V" ?
@张相鹏 @正定~梁国平 感谢
4 U- _# V# t+ G; L( E# y% \我:
* a+ ~+ f  n  y1 q; j% @+ F我在《群英》里说: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试图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 K2 e/ ]# x, T, D6 u* s9 J 
! }3 y. h: C; d6 e" [8 @我:
' `4 y: u& H, E  r4 T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外感热病的治疗也不会止步于张仲景的113方。这可能大多数人都赞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开放”外感热病领域,让更多的新成果融会进来。笔者提出“病是河流,证是舟”,就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假说。笔者期待着海内方家的赐教。
3 }$ F; E, a" u& n# S7 |" m我:4 R0 O" L1 ^% S4 n( A4 F9 q
因此,邓教授“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有逐步接近融会之趋势。为了探讨统一的途径,取长补短,兹拟订外感病统一辨证纲要如示意图”。邓教授的统一图,非常详细,容纳了现有伤寒、温病的主要学术内容,笔者完全赞同。但是,还是那一句话,如何使将来的外感热病新成果容纳进来,应该建立一套开放的体系,为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外感热病不断丰富。笔者试图用“病是河流,证是舟”的假说,提供一个思路。
/ o4 r  v7 J2 `: T- r& P( A我:5 }) R, J2 Y  d: w4 P/ Q5 l% X9 `: E3 [
这是2006年出版的书+ r, r# ]$ m) T3 k( E
民@@,王秀民,市中医院:. }4 s# ~+ t" h% |5 D! u' G5 q
老师我逐步的领会 感谢老师分享!* ^8 v: O5 F4 X# z/ J' I+ ?
我:
- w; S- S2 B  X# F$ L8 I2008年我出版《中医热病新论》,进一步提出: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3 r4 y; Y/ F0 \) o
我:  B2 |* Z0 d9 @% i" c! a
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概括为“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就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
; [- l% r8 Z" Q3 ^* [因此,笔者试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M$ i- @" F0 x3 M) c# p6 i
笔者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初略地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并为未来预留空间,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级别上发挥、创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 21:26:48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1日),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王叔和的脉学成就。脉学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技术,发源很早,扁鹊是集大成的医学宗师,《难经》之中体现出对于扁鹊脉学的继承与发扬;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深入阐发中医脉诊,借脉象谈病机,成就空前。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且撰写了《脉经》这部专门谈论脉学的著作,影响深远,不仅享誉神州杏林一千多年,而且几百年前就传到欧洲。我们期待曹传龙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ddgy& @3 _2 h% O0 f8 L/ D' z$ Q# [, z- R  e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王叔和的脉学成就。王叔和约生于东汉末年,他学识渊博,做了魏国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他在写《脉经》时多次引用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素问》等前辈的论述,内容很丰富。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和象征。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对于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西医虽然也摸脉,但是只知道脉搏与心跳有关系,和循环有关系,不知道脉与天地阴阳,与气血、四季,肝脾脾肾都有关系。这是因为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不相同造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2 21:43:35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2日),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著作的有关问题。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之中提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自古以来,学在官府,没有民间私人著作。考古所见的甲骨文、钟鼎文,都是官府史官之类的官员所刻画,或者是占卜的巫官所为,是对于事实的记录,六经都是记载先王治国理政业绩的有关文献。
9 f# K# }$ |: a8 b: B% T' b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出于王官,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事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先秦诸子的著作,既继承了此前官府政典的精华,也阐发了诸子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观点。虽然春秋之前也有“个人观点”,但是流传下来的文献却寥若星辰,非常罕见。春秋战国时代,中央集权政治逐渐解体,列国诸子发奋图强的政治主张,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术著作随之出现并逐渐流传于后世。
) n5 X. E2 m2 j6 ~( \$ P3 E8 L6 @            余嘉锡《古书通例》说:“春秋之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其他诸子,在三代以前者,多出于依托。”我们现在见到的比较早的诸子著作,比如《道德经》、《墨子》、《孙子兵法》、《论语》等,大都出现于春秋末期,《管子》虽然署名管仲,其实是其门人弟子根据其行事语言,加以整理而成书于后世。
% H2 _$ h. I/ A; x+ n7 N孔夫子宣称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只整理前人的著作,而自己不亲自创作写书,但是由此可以反证当时“作而不古”的著作,在社会上已经有所流传。
: m0 @+ \5 r7 M0 v! W! z" U         我们期待霍立轩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时代是否有著作?如果有著作,应该是那样的著作形式?北宋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古书名篇,多出后人,故无甚理。老氏别《道德》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则为非矣。惟《庄》《列》似出其自名。”" O* j4 u' r% @2 t* ~! N
王国维先生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书之通例,字书亦然。”& v3 n5 o. M6 f1 P9 A/ B
余嘉锡《古书通例》说,古人的文章,不像后世的著作,都是“因事为文”,因此,书成一篇,就流行一篇,后人加以收集整理,才汇集成书,所以用作者“某某子”命名其著作。
. y+ `/ T& K' s, P          战国时代韩非的著作,当时没有署名,所以秦始皇读韩非的书,不知道作者是谁;/ d+ k- X! ]. d$ q8 C
《史记·司马相如传》说:“上(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扬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 m- Y! w" |+ B: u6 n通过这两件事,余嘉锡先生说:“秦皇汉武,亲见其书,仍不知为何人所作,非李斯与韩非同门,扬得意与相如同邑,熟知其事,竟无从得其姓名矣。此皆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之证也。”
' P5 X( Y4 ^2 ~2 [# b         从马王堆汉墓、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古书都没有书名,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也没有书名来看,扁鹊的著作,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没有书名,即使流传到了汉代也不会有书名。
& u2 K2 d9 \/ ?  a) v/ ~5 @" @         那么,《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外经》,又是如何认定的?2 Y3 |, w  L6 r4 E) m+ P' v
         请大家一起期待,下一周霍立轩将继续和大家讨论。
4 q  ^- G: p) O%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3 21:59:3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3日),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清代温病学的成就与缺憾。距今1800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标志着伤寒学派的正式成立,之后又经历了历代中医先贤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清时期的医学家们,在继承了先人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有很多创新,但是这些新的方药,不能容纳在六经辨证的体系之内,因此,逐渐形成温病学派,使中医外感病的治疗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两个学派的主要区别,伤寒学派主张以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外感病(古代没有辛凉解表法),温病学派主张以辛凉透表的方法治疗外感病(但是没有想到温病后期阳气衰竭如何解决)。因此,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学派,争论了将近300年。但是,二者争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敬请关注张海涛为大家带来的讲述,希望能够破解其中的奥秘。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医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http://www.ynjkcy.com/zywg) `  q, i( n: A, S1 Z! G$ O# q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温病学的成就与创新,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模式,是不断发展、演化的。
% b8 Z% U: z9 \# P0 N) s《素问》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明古代的温病都局限于春季,而不是散见于四季。
: w5 d% h8 \( k仲景《伤寒论》说温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属于里热外发型的热病,初期没有表证,治疗上也就不会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解表。, b: G) {! e. J7 P% P. E$ R
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温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上焦篇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 O) V6 W3 `+ d( B吴鞠通所说的这九种温病,几乎囊括了仲景时代的所有外感热病。所不同的是:仲景《伤寒例》用广义伤寒来概括这九种温热病,而吴鞠通则用广义温病来概括。- y# F9 g9 J5 K* t' g& V
           叶天士在《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四时温热病,都归为广义温病之中,反映了叶天士的广义温病思想。
9 {; I% [; w" z          虽然,自清朝开始就有整合伤寒、温病学说的构想,但是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也就是没有成熟的“模式”。
+ P$ Y: z9 a+ H3 _- ?- c有的主张以六经统温病,也有的主张以卫气营血、三焦统伤寒,也有的主张以八纲辨证统一寒温。而现在的教材编写上,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阴阳水火的区别,使两者越走越远,分歧人为加大,难于达成共识。
3 V, s% |* d( K8 X6 u# s3 _         邓铁涛教授研究寒温关系几十年,提出来“使伤寒、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理论构想,以热病统寒温,不是简单的伤寒与温病的统一。7 }3 @0 _5 N% I/ z' Z* l6 a
伤寒、温病统一的提法,就好象分了家的弟兄再合在一起过,一个人一个行为模式,谁也难于说服谁。
+ @8 ?# N6 P& h, G. D“以热病统寒温”的理论构想,是突出热病,淡化寒温。2 f: ]& r% [/ e; k3 X* I!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4 22:14:5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4日),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她和大家一起,讨论学术。SARS尘埃落定后,面对其发病、传变、转归,各医家有所反思,或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分别总结,写出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报道,有很多人从探讨其症候学特点,有很多深刻的经验总结。而在症候学方面,舌象瞬息万变,符合温病学中的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认为观舌色可知疾病之性质,正气之虚实,看舌苔可辨邪气之浅深,胃气之存亡。期待从舌象中,发现疾病的传变规律,将来进一步指导临床。SARS恢复期,摆在医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患者肺尽快康复,这是疾病转归的关键时期,是向愈还是转为坏病?敬请关注王秀民为大家呈现这些专家宝贵的经验。http://www.ynjkcy.com/zyqy
: P( g& N# r" P) ]+ u( M7 g- P9 }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回顾了2003年非典过后,中医学者发表的总结文章。中医与传染病斗争了几千年,古人不断总结,逐渐认识了外感病的发病规律,传变特点。病人情况,或轻或重;治疗结果,或愈或死。《素问》认为有规律可循,大约每日一变,逐渐传遍六经,死的病人多是“两感”,表里同病;治疗只有汗泄两法。张仲景沿用六经分证,但是有阴阳之别,有虚实之异,可以有半在表、半在里的情况,治疗上的八法虽然可以概括,但是112方,397法,让人眼花缭乱,颇不容易准确掌握。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证候划分不同于六经,也是由表入里,但是不能纳入六经体系,只好另起炉灶。伤寒温病学说,虽然各有千秋,不该互相排斥,争夺地盘。统一寒温,需要智慧,不仅需要脑筋急转弯,还需要具有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看不到寒温论争带来的不利因素,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接受新的辨证体系,继续匍匐在前人脚下就难“与时俱进”。请关注我们后边的讲述。
: [) m/ S' h, Q*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5 21:37:4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5日)20:30,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独特诊疗思想。“请换一个角度看中医”,尽管中医不做解剖,但是并不能说中医不认识人体,不了解生命。按照当代物理学所达到的精确度来说,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是很难被穷尽的。而且,过于精细的计算,不仅属于浪费,还可能更容易走向谬误,古人用春夏秋冬构成的阴阳四象,而不是用数字说明生命的道理。当代大数据,就是回归古人象思维。生命领域的复杂问题,最适合宏观调控。中医的危机,以及在当下的衰落,主要来源于人们的错误认识,以及某些名人的抹黑和故意歪曲。我们期待马建辉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hgzy
( O0 q2 e' O! r7 H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换一个角度看中医的问题。我的世界,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可以测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是“斗称丈量”,有的是豪微克、纳米级,“标准差”很大,“标准误”也不小。用望远镜、显微镜可以发现真理,眼睛也能发现真理,不能说只允许显微镜、望远镜研究世界的本原,眼睛没有资格!象数之学,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内经》说的:“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象可以概括数,数不能取代象,但是数构成象。任何象的背后,都有数据做支撑。
* K* p1 @4 Y6 z3 A* o9 E5 q8 ?7 ?* X3 [
            还原论是从整体出发,“破碎化”研究对象,由大到小,希望找到构成整体形象的“质点”,一再分析,逐渐到了“基本粒子”,仍然没有找到物质的本源,也说不清纷繁世界的复杂变化。因此,希望借助微观化的数字说明世界,“数字化地球”“数字化人体”,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不可能“进行到底”,因为地球和人体,都是无限可分的,而且是变化不止、运动不息的。
" _  H, }# J) L- c* t' r+ \! J' [  C
           天地万物互相关联,绝对不是“破碎”之后,就能解释一切,解开所有谜底。
0 d- t2 E# F: [4 ?" N$ k7 |  _8 t: y$ ?! |
           电子计算机能够瞬间处理海量数据,似乎为“以数为本”的学问找到了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工具。但是,海量数据处理的结果,并不是以告诉人们这些具体数字为目的。人们利用这些数字必须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希望得到的是“象”,也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数据看到数据所代表的整体。% |+ E5 b; K; J& C3 E

" l0 ~! v7 R; b' i: t           比如“二维码”技术,是在条形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看上去一堆很混乱的线条或者图形,它实际上是计算机“0,1”二进制编辑起来的图像,为的是标示这个目标的大量细节信息,通过大量细节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个体。
* u2 @: o% Q5 X) ~6 B+ i( t* c- t# J
          很多时候,象和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因此每一片树叶的“二维码”也不会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人,更不可能有绝对一样的病变和病情。这样说来,研究规律必须“求同存异”,这个“同”,就是“象同”;所谓的异,也就是“数异”。! y- U  L  X' Z- ~" \
9 w5 G; U( `4 X$ o8 A
         看上去大致一样的象,背后的数存在着差异;如果只强调数的差异,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不可能发现宏观规律。所谓规律,都是反复出现,不断重复的结果。其实,所谓的重复,只是“象的重复”,而不是“数的重复”。+ y- f( w$ o1 D7 x

- j/ r8 ?. c$ f' y( ?. ?          重复出现的象,是相似的象。比如白天和黑夜,四季轮回。其实,严格地说,每一个时刻,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都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是说,重复出现的现象,只是大致相同,根源上不相同,所有的规律都是概率。研究规律,也就是取象比类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6 21:49:1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6日20:30),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他报告的题目是“莫把科学异化为宗教审判”( S0 n3 [$ ^2 v/ @- ~- u6 w- n
* D, x7 s+ g# v! G
         方舟子说:“现代科学的源头来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发展起来,然后向全世界传播的。古代中国也有灿烂的文明,某些技术发明甚至长期领先西方,但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这个问题是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被称为‘李约瑟问题’。”6 T: y$ p) J, j" h3 m0 d+ H+ u
          方舟子这段话,乍看上去好像是一段学舌,没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做法,其想说的就是科学是西方发明的,与中国无缘。“李约瑟难题”的表述,在方舟子引文里也有一些走样、变味。假如李约瑟说“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他怎么会写《中国科学技术史》?难道李约瑟写的是“五·四”之后“赛先生”来到中国后的科技史吗?显然不是。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而且很值得去写。
/ s! U' h& ^5 t' k关注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展开论述,才能说得清楚。
- {% l, W: B. j6 B% @5 D          我们期待黄小平院长在上海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6 q+ F, |1 K  t, j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成功!他的讲述批驳了方舟子科学只属于西方的谬论,也和大家一起回顾了科学走出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是多么不容易,宗教审判所不允许人们探索世界的本来面目,谁研究客观世界就被宣布为“异教徒”,布鲁诺被烧死的恐怖,没有阻止人们向未知领域的探索。东西方的传统不一样,很显然,古希腊“土水风火”的四元素学说属于构成论,倾向于具体结构,容易走向实证和解剖,也容易由哲学走向科学,比如原子、物质是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后来都成了实证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是“时空化”了的哲学,包含着天地、阴阳、万物的时空元素,是万物之间的关系论,容易说明事物之间动态变化的复杂关系,只是借用了木火土金水的名称,就如同老子借用道路的“道”字一样,它们都不再是具体的形质,是“时空化了的哲学思想”,所以不容易派生、发展为解剖实证的学术,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边还要展开论述。
$ R. w6 j$ _7 G8 T$ b  n: X! a' h-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