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8 09:33:5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5日20:30),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结合《神医扁鹊之谜》与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著作的情况。曹东义在《神医扁鹊之谜》之中,经过考证认为,《素问》《灵枢》两本书,是“医经七家”的汇编性著作,其中也收载了扁鹊著作的内容,继承了扁鹊的医学思想,只是它并没有这样说。& ?2 N7 d0 s+ B: J( }& F. H: f. o( y
明确表示学术内容来源于扁鹊的早期医学著作,是魏代太医令王叔和,他在《脉经》之中的卷四、卷五,引用了大篇幅的扁鹊著作。《脉经》是一部善于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优秀著作,其中既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也有扁鹊《内经》《外经》的精华。其第四卷、五卷有五篇内容叙述扁鹊脉学,极为珍贵,这也是我们探索扁鹊脉学的主要依据材料。' B% E5 y- ?% I$ e; y5 |
                   生活于魏晋时代的太医令王叔,由于身在宫廷之内,能够见到很多古代的医学书籍,王叔和本人又乐于整理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献,写成了《脉经》一书。根据皇甫谧《甲乙经·序》介绍,王叔和还整理过张仲景的“遗论”,内容编次很精当,切合临床实用。——我们一起期待霍立轩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254
, Q1 i6 s: O) m; H6 Y                   祝贺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著作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对于扁鹊脉学进行了探索。《脉经》引用扁鹊的原文说:“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2 \% A% o( q, K; v( K! Z
扁鹊这种按照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一日分为四时”来谈论脉象的理论,是贯彻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也是动态的变化。
3 S& l, |5 r" a6 O% v6 L                扁鹊认为,脉象除了一天之中不同时段不一样之外,一年四季的脉象也不一样,而且表现出“阴阳六经”分段主时、分时段旺盛的特点。
+ q, Y' N  s' l0 X$ e' s" N( s                扁鹊说:“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8 D. P8 V# A0 p1 ]9 }4 F  G
                   这种上半年三阳脉旺,下半年三阴经脉旺的学术特点,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与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变化相关联,体现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理念。当然,这里论述的脉象的衰、旺,都是生理现象,而不是病态的脉象变化。$ D7 c& A# @8 e& \6 N* ^2 m
医生诊治疾病,既要熟悉生理状态下的脉象,也要了解病理状态之下脉象变化的道理,所以,扁鹊接着论述了病理状态下的脉象。既有形象的不正常,也有“动摇几分”程度上的差异,并且把脉象与疾病的证候紧密联系起来,其主要反应体内寒热之气的变化,也与四时阴阳变化有很大关系,并且很看重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决定作用。0 D  N7 P6 i+ Q% c# M
                 扁鹊除了对六经脉象比较重视,还对“附阳脉”与“附阴脉”的关系很看重。! M% h/ H- v( K# S; \- L0 B

8 H$ C8 B: {$ c  W8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8 09:37:28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6日20:30),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温病学成熟之后,伤寒与温病关系的复杂化问题。自从叶天士提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的学说之后,温病学说就与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学说分道扬镳,成为外感热病辨证的一套新体系,被广大医学家所接受,并很快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使外感热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也有不完善之处,受到后世医家的批评,甚至被伤寒学家诋毁,也不足为怪。! U5 P& q) Q- P
                  外感热病是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这么多的病症,除了都有发热症状之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它们又有所区别,六经辨证重视在经络,卫气营血辨证代表了外感热病的四个阶段,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分析,存有不少问题。那么,有何办法既能够克服了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两者的弊端,又能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呢?敬请关注今天晚上由张海涛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述。——我们一起期待张海涛的分析与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255
5 u8 l8 O2 X% ^5 R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 清代温病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医家,号称“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温病四大家之中,又以发明卫气营血辨证的叶桂和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的吴鞠通最有代表性。
* i4 l! e: [0 ]$ K- G/ q5 E% v                   在清代比较有影响的温病学著作,还有著成于公元1784年的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6卷,其中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疗温病的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1785年的刘奎著《松峰说疫》,广集前人治疗瘟疫的方药,以及刮痧治法,倡导八法统治瘟疫,自成一家。1794年余师愚著成的《疫疹一得》,因善用石膏,创制“清瘟败毒饮”而称誉医林。所有这些温病学著作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清代温病学的崛起与成熟。7 V4 i6 W6 j1 h$ ]. ?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对于温病的治疗,仲景并没有明言,《伤寒论》虽然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 ”的影响,但是更重视辨证论治,笔者坚信仲景决不会用麻黄汤、桂枝汤去治疗“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温病;而且仲景见到“发热而渴”或是“壮热为病”的温病,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大小柴胡汤等加减使用也势所必然。清代温病学家在前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对仲景关于温病的定义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只在“伏气温病”项下,保留仲景关于温病的思想。8 A9 \. Z( |9 d( h' d5 `7 g# L
5 ?1 K) Y: p8 I" G5 T5 ]
- p6 u9 m' ~1 F7 e$ U, C0 u
( V4 m1 z' l  _$ v2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8 09:39:04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2-8 09:50 编辑
+ B: x  p' h7 N, Q3 F( x" }
1 u9 L; @9 w( x$ k                今天晚上(2018年2月7日20:30),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他和大家一起反思,非典过后,中医收获了什么?古人经历了几千年的瘟疫流行,只有善于总结,才能提升理论认识,丰富治疗经验,不断发展有关学术。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是这样诞生的。非典前后,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名老中医都做了很多贡献,有过很多值得大家借鉴的深刻论述,推动有关研究不断深入。8 W  }$ z+ g- ^2 w7 a
               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y& }/ w( v% z8 b' h2 T% C* g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个题目“非典过后,中医收获了什么?”我觉得首先是现在的条件下,中西医并存,传染病基本控制住的情况下,突发性的新瘟疫大流行,中医的作用仍然很突出。全球8000多病例,大陆5000多,大陆的西医的医疗条件设备与水平,赶不上香港、台湾、新加坡,但是大陆的病死率明显少很多,香港请大陆的中医去会诊危重病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有没有中医参加,中医参加的早和晚,大不一样!世界卫生组织17个国家的专家承认中医的独特价值。但是,不自信的某些国人,竟然很快提出“万人签名取消中医!”这说明了什么?不是中医有问题,而是看待中医的世界观出了问题!再有,中医药被改造了100多年,但是战胜非典的方法,是按照传统的理论,而不是所谓的“动物实验和实验室结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不能违背中医药传统和独特方式方法,不能想当然改造中医。另外,经过非典的实践检验,中医自身在理论阐述等方面,寒温论争的历史问题也影响了临床实践,应该发展中医理论,避免不必要的分歧,进行理论创新。这样的创新,不是为了迎合西医,也不是为了标榜新潮,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因为,瘟神并没有走远!# b! V% J- A* ^/ w5 r3 f
- H' ^0 y. C; L/ k. D5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8 21:55:0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8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的问题。西医受构成论的影响,研究可见的明物质;中医在生成论的指导下,擅长研究有无相生的关系,证候虽然变化万千,但是不属于“深不可测”,也不是“抓不住客观证据”。中医研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几千年,善于在动态之中把握疾病本质,在有无相生的过程里,帮助患者恢复脏腑功能,祛除邪气,维持正气,有利于人们保持健康,达到天年。这是摆脱了形体束缚,不用数字说事,很高明的“以象之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难进入中医之门。http://www.ynjkcy.com/hgzy
0 j7 c  X7 {9 b8 u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西医疾病观的区别,西方构成论把病灶当作可以依据的基础,用“不变的病灶”解释复杂的临床问题,但是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因为病灶相对稳定不变,人体的状态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变化。病灶很难准确说明过去,更难以预测未来,只有活在当下依靠动态变化的状态,才是最靠谱的方法。不要用打靶的两点一线原理,说明巡航导弹的作用过程。中医几千年依靠“辨证论治,形神一体,杂合以治”,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疾病与复杂药物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大智慧,值得大家重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9 22:48:10 | 阅读全部
今天是周五(2018年2月9日20:30),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
2 I. R4 p; Z: r% J' Z; L《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不要以“伪科学”清君侧
& `: F% ~( F/ ]7 @方舟子在2006年10月28日的《经济观察报》上发表文章“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 z+ a- F1 f+ J! \* {) c* E方舟子说:“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中医更像是一种人文学,而不是科学。”
; D  k* J' ]$ Q$ {; t  E, U方舟子说:“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方舟子说:“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都相互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都无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的独立科学学科。”- ^+ {' |; H$ b" `
方舟子说:“为中医辩护的一个常见理由是说它是一门经验科学,是几千年经验积累的结晶。”  O0 |" l& L1 g. M! s/ K
方舟子说:“没有科学的指导,宝贵的经验也很容易走偏。. w$ S4 E' f7 ]
方舟子说:“为中医辩护的另一个常见理由是说它有效。”
* x3 q" E' T( s& a& h! E& G方舟子说:“为中医辩护的人经常说,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实践证明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这个诉诸民族感情的证据根本不值一驳。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并不需要靠医术来维持,这证明不了其医术的科学性。”
; T3 P( l1 q4 X1 J# y  E% |方舟子辩解说:“否定中医是科学,并不是在全盘否定中医。”
) H) U2 [# U; H% R2 y: H+ W, l, z: i  W. e7 g5 R2 M
% `7 m8 c3 Q9 ]; o/ d  Z) D2 p
方舟子说了一大堆,巧舌如簧,肆意抹杀和否定中医的历史贡献,放大、拔高西医药作用,挑拨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方舟子竭尽全力批判中医,歪曲、否定中医的真实目的暴露出来了。
& s: q) I. v3 ~: Z, Y- W& A! f- j# q& T  R$ N1 e& W2 A
他之所以丑化、摸黑中医,就是要推行“废医”的主张,动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决定的发展传统医药的根本大法,把党和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取消,把一个高尚而合法的中医职业消灭。“只要西医,废止中医”的观念,在方舟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地说了一大篇,才抛出来这个伪装了很多“科学外衣”的炮弹。他说中医是否科学是假,以“伪科学”为武器、为打手,为“科学的医学”西医“清君侧”,才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2 T* _8 L5 K2 F2 a7 h

4 T7 e. M- ~7 Q3 {# u/ v6 V. a0 h4 U/ T1 y! z+ w+ d. t9 g
让我们一起听黄小平讲述,认清方舟子的危害,阐述中医是什么样的科学。http://www.ynjkcy.com/tqzydjl祝贺黄小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分析了方舟子打着科学的旗号,抹黑中医的不良用心。我们认为,中医是保障人们健康、诊治疾病的行业,它是否属于科学其实并不很重要,因为科学是是什么本身还没有搞清楚,有广义狭义的区别,有简单与复杂性的不同,有现在与未来的差异。一般说来,科学是研究为什么的,很多“为什么”的解释,也就是科学道理,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变化之中。医学的根本目的是安全有效地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是增强人民体质,保持健康体魄,这些问题中医学在历史上有了很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中医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绝对不是无缘的,更不是互相冲突、对抗的。不是中医不需要物理化学,而是现在的物理化学太幼稚,根本无法解释中医的所以然。
7 m+ M9 S! Q# b5 J' b, @1 F* Y( Y9 d难道因为你方舟子看不懂魔术,就要判魔术师“无中生有”?变魔术的人、学魔术的人都属于“伪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舟子也未必看得懂,爱因斯坦在方舟子对面坐着,也极有可能会被当作“伪科学家”。7 |) p2 ?- T, m- R( [# ^) P3 ~# N
9 f  x& E4 F% e0 }, u6 j
在方舟子的潜意识里,中医只在中国生存着,只要一出国界,就找不到中医了;说中医的学术语言,外国人也不懂,外国人永远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其实,这都是毫无根据的指责。中医在改革开放之前就走出了国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针灸、针刺麻醉就掀起了一股中医热。改革开放之后,来自国外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是非常之多的,遍及一百多个国家,中医的诊所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很多出国的西医,往往那要先学习一些针灸之类的中医知识,以便交流或者有利于在国外谋生。那些只懂西医知识,看不起中医学问的西医,在国外大受其苦,完全不被当作一个医生看待,远没有中医医生那样可以“落地生根”,一展宏图,尽早过上好生活。近些年在美国申请考针灸执照的许多考生里,绝大多数是美国白人,而不是华裔中国人。0 v9 F5 c3 o; g" ~" n6 N& B
1 Z. G, K5 o& }5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10 22:01:4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10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她和大家一起讨论1955年卫生部第一次表彰中医成果的时候,所表彰的“痔瘘科”。,卫生部表彰说:“重庆市痔漏医疗小组是由西医师李开泰、陈之寒,中医师蒋厚甫、周济民、张荣辉五人组成的。他们在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原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运用中医的‘枯痔法’和‘挂线法’治疗内痔和**直肠瘘管,以获得很好的成效。该小组于一九五四年十月末来京,在中央直属第六医院展开治疗工作,有不少的北京市各医院及其他地方的医疗机构,曾先后派了外科医师向该小组实地学习,都得到该组同志耐心的教导,并且学习之后,都能掌握了这个治疗方法,而且回到本院推行了这个疗法。用中医治疗痔漏的方法简便,减轻了施行手术的痛苦,而且疗效极高。这样不仅治愈了疾病,同时也给国家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并给今后中西医合作树立了榜样。卫生部决定一次奖给重庆市痔漏医疗小组人民币五千元;发给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和中央直属第六医院奖旗各一面;对积极支持这个小组的重庆市卫生局授予奖状并通报表扬。”
$ ]9 n8 V- b0 k中医研究院筹备处,在筹建中医研究院过程之中,把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痔瘘小组作为一个基本单元,接收过来,使之成为了中医研究院基本骨干。中医治疗痔疮、瘘疮的历史在几千年之上,历史悠久,成就很多。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的讲述和分析。http://www.ynjkcy.com/zyjxdsh! v( R; d/ g0 g- U  L9 z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卫生部当年表彰中医治疗痔瘘的突出成就。据说,只有人类才会得痔病,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可见痔病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中医学探索痔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历史漫长而悠久的。《说文解字》说:“痔,后病也。”据可靠的资料记载,战国时期就有专门以治疗痔病而成为职业者。但是,很多人瞧不起这个职业。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之中,多次提到痔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这段论述把饱食劳倦,作为痔病、下血的一个发病因素。
% P$ B4 |# K" s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也记载了痔病;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根据痔病外在的不同表现形状,把痔病划分为“牡痔、牝痔”两大类,分别开列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痔病,多数情况下使用外用方法,各种外治方法种类众多,有外敷、塞药、灌肠、熏洗、药线、热烘等方法。外治法的运用与内治法一样,也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多年来,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如:消痔灵注射疗法获获1980年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1986年南斯拉夫依诺瓦国际博览会金奖、比利时35届尤里卡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最高奖、骑士勋章、中华医药神龙杯等。卫生部当年的一项奖励,引出来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发展中医的政策导向,结出来远期的丰硕成果。结出成果来的不止是中医痔瘘研究,对于腹水、肝硬化的探索,也是一串一串的成果。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12 21:45:4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12日20:30),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声音、颜色,都是生命表现于外,最容易了解的特征,它们与人体的健康状态,疾病表现密不可分。% W! p0 B- K8 t# ?! F
            闻声、望色,扁鹊开创,华佗继承,王叔和引用,都是为了方便临床诊治患者,这在古代学者看来,可以混编在一起,不需要区分哪一个是扁鹊的,哪一个是华佗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产权”、“著作权”概念衡量古人,如果那样就是不理解,或者叫苛求、吹毛求疵。7 r5 P5 s0 Z8 r4 z2 F9 V
         中医学术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术,只要有利于临床诊治疾病的内容,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汇编在一起。尤其是在古代的条件下,书写与传播都不方便,至于后人如何考证,后人如何评价,古人未必预料到。& m' C. u. z; }' ?3 E9 @; g
很多人把扁鹊“虚拟化”处理,认为扁鹊这个人不存在,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一个传说,或者他的事迹属于很多人“叠加”在一起凑成的,这都是不善读古人之书造成的误解。4 K: f% r. m/ J7 R" j& O' ^" T* S
          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古人的论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发展中医学术,这才是当务之急。- T1 U2 u9 ^( W# Z6 C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 X5 \7 y/ J9 p2 _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脉经》记载的扁鹊、华佗望色、听声的诊断技术。5 R, T! o" J8 ?9 B# @2 }- H; `

/ u/ G) h: c' E) M           《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华佗的原著都已经散佚了,所幸王叔和《脉经》把他们的学术经验整理、保存在下来,其功劳是非常大的,值得后人赞扬和学习。8 ]2 {* X1 i" ^% v( k& ^' k+ P; i
            王叔和是善于继承先贤的优秀代表,在古代没有印刷术,只靠手抄的时代,他一边担任太医令,一边抄录这些古医书,因此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资料,为我们研究扁鹊学术留下了宝贵的线索,值得进一步探索。
; L9 H! x* F' Z.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12 21:47:2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12日20:30),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声音、颜色,都是生命表现于外,最容易了解的特征,它们与人体的健康状态,疾病表现密不可分。1 h0 X/ a1 A/ |
            闻声、望色,扁鹊开创,华佗继承,王叔和引用,都是为了方便临床诊治患者,这在古代学者看来,可以混编在一起,不需要区分哪一个是扁鹊的,哪一个是华佗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产权”、“著作权”概念衡量古人,如果那样就是不理解,或者叫苛求、吹毛求疵。& v/ Y! K" `7 b) I8 m
         中医学术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术,只要有利于临床诊治疾病的内容,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汇编在一起。尤其是在古代的条件下,书写与传播都不方便,至于后人如何考证,后人如何评价,古人未必预料到。
7 Q$ J: J  S. y很多人把扁鹊“虚拟化”处理,认为扁鹊这个人不存在,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一个传说,或者他的事迹属于很多人“叠加”在一起凑成的,这都是不善读古人之书造成的误解。4 z( ^/ U, H, m2 a0 _. i9 g) ^
          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古人的论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发展中医学术,这才是当务之急。* `! W" F/ {0 N3 _/ H/ i4 h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f) I$ [8 f* ^4 C" t- j8 @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脉经》记载的扁鹊、华佗望色、听声的诊断技术。0 C, }; P6 Y% L5 J+ H  Z

' G  F: u3 s# U' ?+ ^' X/ |) o           《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华佗的原著都已经散佚了,所幸王叔和《脉经》把他们的学术经验整理、保存在下来,其功劳是非常大的,值得后人赞扬和学习。
! s  ~- v+ r! B7 J: n            王叔和是善于继承先贤的优秀代表,在古代没有印刷术,只靠手抄的时代,他一边担任太医令,一边抄录这些古医书,因此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资料,为我们研究扁鹊学术留下了宝贵的线索,值得进一步探索。* Z2 M8 U+ s; c( g2 z.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12 22:26:5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11日20:30),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中医走向世界,可以划分为古代与现代。古代主要是向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传播中医。由于历史文化比较接近,所以开始的年代比较早,而且也是医药针灸一同外传的。近代中医药走向西方世界,则是从针灸开始的,然后是有关中医人员在世界各地开办中医诊所,带领中药走向了全球化。% i* G/ I7 w) E0 i- p0 Q
                   中日两国的医学交流,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了,徐福到日本虽然是去找“仙药”,但是,他带去的却是当时的中华文明,医药知识也由其传播到日本。由于汉代中日交流进一步发展,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因此日本的古代医学一直称“汉医”“汉药”。在南北朝时期,于公元552年,我国就给日本送去了《针经》一套;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带《明堂图》和其它医书160卷东渡日本。迨至公元608年,日本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隋学习医学,并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随船带回《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籍。( D  n+ N( O- z% g4 X
             如今针灸传到世界100多个国家,中医诊所遍及世界各地。中医药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去为大众服务,更好的实现古人“以利天下”的理想。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中医药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很久远,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我国在广州置“市舶司”后,由阿拉伯商人运往欧洲等国的中药,竟有人参、茯苓、川椒、牛黄等60余种之多,其中尤以牛黄为最受欢迎。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记载了胡薄荷等阿拉伯药物的名称。1 K1 B" C" j% A: D
             元蒙时期,我国药物和针灸疗法,也曾广泛地传入阿拉伯及其邻近国家,并且受到好评。& S- V# ~  G0 w% a0 ?$ d
             在中药进出口不断增加的时候,中医的诊疗技术走向了世界。比如针灸开始向国外传播,最早是在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14世纪,欧洲人才第一次通过马可·波罗的记载知道东方有个针灸疗法。但针灸真正走进欧洲是在17世纪。1823年第一期《柳叶刀》杂志谈及针灸。在这100多年里,针灸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呈现出一种速度缓慢的流行,范围涉及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及比利时等欧洲主要国家,至今可以查到的相关的针灸文献有80余篇。, T" M* w* V6 o$ w7 v/ t
/ b2 d) F( `5 H/ S4 y1 R

8 s" Z# R. J* H1 U0 J1 R
: v# a6 z$ Q3 n& T. t" {
  E& C1 ]' l$ V4 b: E9 x; e* s/ Z/ i: D/ u; g/ d
2 O6 ^: |$ M; L. T1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2-13 21:47:4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2月13日20:30),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她要讲述的内容是:外感热病学说在近代与西医的碰撞。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尽管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医学还没有发现抗菌素,当时的医学水平还算不上是现代医学,但是实证医学的长处,使那些笃信实验的医学家,对中医学奉若神明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大加贬斥。那么,中医学遭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中医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得到了哪些变革和发展呢?敬请关注今天晚上张培红主任给大家带来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wg
* v* o/ c+ J+ G( A+ F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西医进入我国之后,尤其是抗生素发明之后,治愈了大量梅毒、性病,以及很多难治性感染疾病,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带来巨大的冲击。张锡纯阿司匹林石膏汤简单退热的背后,对于辛温、辛凉解表、解毒清热的传统理论也是一个深刻地暗示。免疫技术长足进步,传染病被逐渐控制,带来疾病谱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形成了对中医外感热病的巨大考验,如何看待和发展中医热病理论?需要历史机遇和智慧。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