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2 1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9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带下病症验案(上)。5 O- w- z$ r x4 K
/ ]+ i3 y L2 V: z/ y3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A2 T; V5 d$ Z0 L: l: ]
& B$ W: D3 v# l( Y* z+ B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带下病症验案(上)。' k1 s: e" ?2 m
* g2 M7 J B! Z6 O& [ 路老说,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主因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失其约,故有带下之称。湿之所生由内外之分,内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聚而生湿,湿浊下扰带脉而成此证。外湿多因久居潮湿之所,涉水淋雨,生活不洁等,以使湿热之邪外侵所致。合而言之,带下之病多湿,故在治疗时化湿浊是其要务。
5 P# m# {- G9 `; o9 q
" Z1 h* ~( ?# v6 u1 A 《傅青主女科》曰:“带下俱是湿症。”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者,缘于“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黄帝内经》曰:“脾土者,治中央。”脾主运化,坐持中州,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中土不足,清阳不升,水湿运化不利,则形成湿浊下注,肝郁脾虚之证。
% z @3 _6 I1 `; c# g4 y: Y" a* i5 l1 j# K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等异常,可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常见于西医学各类禁用词语炎、宫颈炎、盆腔炎症,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中医学称之为“带下病”“赤白沥”等。关于其病因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附带下》中说:“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而溢,已为带下”。清代医家傅青主也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其所制完带汤、易黄汤等名方,均是从湿或湿热论治。
6 J- e8 a: w8 ^
) N& t# g* d: h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