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2-9 21: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4年11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 Y1 f4 ?' W0 }( z! d 第八章:当校长,育人才,倡导中医自立。7 g9 E/ {( {& f, H9 m
这章内容较多,分为几节学习:# n& p y9 ^3 H& O' a5 Z
第二节:太炎先生在这个由演练而整理出来的文章当中,首先扬长避短,把中医短于脏腑解剖而长于治疗伤寒传染病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论述,对于历代医家关于张仲景所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进行了分析。
, M' d' k" |- z6 P1 m& S$ R, z 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经办人之一,朱南山先生擅长妇科,自拟《妇科十问口决》,以治妇科杂病及不孕症闻名,于1935年创办新中国医学院并附设新中国医院,延聘西医,学员遍布全国包括港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1 }2 |; I3 L1 B# [0 J, z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 c. K& C9 ^8 w4 s5 g% b" Q" O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八章:当校长,育人才,倡导中医自立。2 K4 t. W" `3 S& A( ^$ D
太炎先生主张中医要扬长避短,把中医短于脏腑解剖而长于治疗伤寒传染病的优势最大化,作为中医自立的根基。他对于历代医家关于张仲景所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进行了分析。他说:“伤寒是广义之伤寒,非专指发热、恶寒一种。而自唐以来,或以狭义 视《伤寒论》。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首谓伤寒 全论不过三方,桂枝、麻黄、大青龙是也,其余均为救逆之方云云。余意不然,若小青龙汤亦岂为救逆者乎。又如金·刘河间以为《伤寒论》只论伤寒,与温病无干。讵知《伤寒论》提纲中已说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乎。且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则明明揭出温病之治方。又有所谓‘汗后恶热,用调胃承气汤’,亦为温病立法。况阳明一篇,全为热病而设,所谓‘正阳阳明’,即热病是也。柯韵伯曾谓仲景六经各有提纲,非定以次相传,其语甚确。柯氏又谓:‘伤寒只太阳、少阴、太阴有之,肝胆为发温之原,阳明为成温之薮,其病伤寒者鲜矣。’语尤精辟,故厥阴脉滑而厥,用白虎汤。少阴脉微 而厥,用通脉四逆,同是一厥,治有不同。即少阴篇中 之用黄连阿胶汤,甚者用承气汤,亦是温病,非由太阳 经传来可知。”
6 Z) d. T3 ~, \( |" p$ K$ J从太炎先生的论述之中,可以看出他对历代医家研究伤寒的著作,做过深入的探索,有很深的见解,可以为后学解疑释惑。" d$ y) U1 f T9 C3 A; F$ Y% C
1923年章太炎先生曾经在杭州中医专门学校讲述《伤寒论》,该讲稿刊登于《中国医学院院刊》第一期,题名《伤寒论演讲词》,于1926年春季出版;后来刊登于1929年6月30日的《中国医学院院刊》第二期,名称叫《伤寒论》;1933年经过章次公帮助整理补充,后经太炎先生修改,收录于《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名称恢复为《伤寒论演讲词》;后来又刊登于《苏州国医杂志》第十期,1936年夏季出版,也叫《伤寒论演讲词》。
5 [4 S+ T- s+ U4 J# b由于这篇文章反复被刊登和转载,足见其学术价值不一般。
6 u# p3 Q5 s& p0 T* E% Z: z' T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