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 1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2月2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8 H; C9 h1 G; a- o, T  O: G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1 l3 n; H! n! j& N" A; Z + ~( _( R0 p! K3 `. _* r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c; P2 x) ?6 U) _, H  i# @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2 _4 B4 {! A% {
      第十二章 滑寿
0 O. r! S) {1 H; N7 V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一字伯休,又叫滑白术、滑之能,晚年自号撄宁生,祖籍许昌襄城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家。  
0 w, c  P" `2 V5 H4 T: }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滑寿的生平、著作及他的学术思想。
% s2 X; O- p" a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i4 q% N9 }! I, P: z6 N7 c$ V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二章 滑寿的生平、著作及他的学术思想。
* e* Z' C; p6 m9 l% B           《明史》中有其传记,但没有生卒年代,谓其:“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四库全书摘要》称其:“寿卒于明洪武中,故《明史》著之。”所以滑寿为元末明初人,且享年七十岁以上。《读素问钞》的分类与摘编,可以说是滑寿的创新之作,所以明代的汪机称滑寿“非深得岐黄之学者不能也”,可谓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滑寿之作经汪机补入注释,刊入《汪氏医学丛书》中,后经丁瓒为之补注,并附入滑寿《诊家枢要》一卷,名为《素问钞补正》,风行一时,其所创之摘要分类的方法为李中梓等编写《内经知要》所采用,也成为后世中医经典教科书的编写模板,为《黄帝内经》重要学术观点的提炼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Z$ G+ {5 A: f( H6 ?1 a+ Q, }
         其难经本义》是滑寿有感于《难经》历代注者少,流传不广,作《难经本义》。他博采诸家之长,广征博引,首先明确,《难经》学说渊源,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对三焦、命门问题等都提出独创性见解。
  T1 V9 P4 w6 d0 r0 j8 d9 m           《十四经发挥》是滑氏当时深感于针道之衰微,悉心研究经络学说,勤求古训,博经通史,汲取《黄帝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针灸的理论进行研究,著成《十四经发挥》3卷。1 f4 G4 N2 {- p$ r
         《诊家枢要》一书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临床实用的脉学专著。成书于1359年,共1卷20篇。! z+ O/ p$ w8 \! H; ^3 H, X7 z+ K
        : {5 o4 m" X3 R' H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 15: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2月2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都市病也有湿作崇”,“湿邪证治”。
+ V0 h5 Y. a( O- E* U: N1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 z( @9 C3 q" Z) r) S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都市病也有湿作崇”,“湿邪证治”的有关内容。
7 W8 s9 A6 F& p        路老说,近些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人口增加;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寿命延长;生活节奏加快,心理负担加重;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违背自然规律;工作以伏案为主,缺少肢体活动,种种因素导致众多人处于严重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现代都市病。都市病多见的病状,如晕、眩、倦、怠、乏、懒……均与湿有关,都市病常见病因,如违背自然气候的空调、暖气环境,膏粱厚味的饮食习惯,长期伏案的工作方式,社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都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代谢不利之因素。因此湿与都市病密切相关。" ~+ Y  r4 B0 t7 F) S
     湿证是临床常见证候,对于湿证的病机、证候、治则,《内经》中早有论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湿证的形成与脾脏的功能活动失常有密切关系。脾属阴土而位居中央,既能运化水谷精微,又主人身之气机升降,所以脾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建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常。七情内伤,或六淫外侵,或饮食不节,或劳逸过度,都会使脾土受伤,运化功能失常,人体气机的升降也会受到影响,以致湿邪停聚,出现胸腹痞闷、呕恶纳差、大便溏泄或不爽等证候,甚则影响下焦气化而水肿,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之病机极为一致。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虚损,运化无权,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致使表气不固,易招致外邪侵袭,如《内经》所说的“肌肉濡渍,痹而不仁”之肉痿,“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痹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之痉病,皆是脾虚湿阻,阳气不得布达所致。另外,湿邪阻遏气机,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或者湿热熏蒸于上,常可出现头痛,头晕的证状,但其特点是“首如裹”又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头晕头痛有别。后世根据湿邪的特点,对湿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感邪途径则有外湿、内湿之分;按侵犯部位则有在上、中、下三焦之别;按表里则有在肌表、经络、肌肉、脏腑之异。由于病邪有偏盛、兼夹之不同,又分湿热和寒湿两类。在温病学中一般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种类型,寒湿则多从内科杂证处理。, t" t: x. q3 k" f7 e, \1 N# D
      感谢张海涛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 15: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2025年2月26日)的空中课堂,刘敬章主任与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癌症各论——鼻咽癌。我国是鼻咽癌发病率比较高的国家,其死亡率占全国恶性肿瘤的2.81%,居第八位。从地理上看,有从北至南逐步增多的现象。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沿海地区,其发病率更高。鼻咽癌是指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可能与病毒感染(EB病毒)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早期可出现血涕,鼻塞,耳鸣,耳聋,晚期病人病灶进一步浸润头颅而出现复视等颅神经受损的症状,并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远处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v2 ]: h: ]) Q2 |: z& a; }0 L) N7 a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我们一起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癌症各论——鼻咽癌的有关内容。6 o7 ~- l% c+ p  V9 R
         鼻咽癌,位于鼻腔后方、颅底下方,连接鼻腔与口咽,属于上呼吸道的一部分。早期:单侧鼻塞、涕中带血、耳鸣(咽鼓管阻塞)、颈部无痛肿块(60%首诊表现)。
5 d- y1 w' Y+ s6 A" `/ F进展期:颅神经侵犯:复视(外展神经)、面部麻木(三叉神经)、吞咽困难(舌咽神经)。远处转移:骨痛(脊柱、骨盆)、肝肺转移症状。# v9 d( `9 F) U6 `
全身症状:体重下降、乏力、发热(副肿瘤综合征)。
3 f7 g3 m0 v; V6 w+ F; G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深度思考的大模型一直不好回答,看来数据需要喂养才能提供参考。; v- Y( m; M3 V
根据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沿海地区,其发病率更高的现象,也许《内经》所说的“异法方宜论”值得参考,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患者自身的体质与生活习惯,治疗需要扶正祛邪,化瘀排毒,软坚散结通窍。+ f2 k+ f8 x/ u9 \* Y
肺开窍于鼻,心肺居上焦,也应该适合清热排毒。
7 b# ^0 O) Y( B% u!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 15: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0 r1 a' \) z5 q$ r4 n        大家好!
0 ?& z( V1 c- m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5 L2 B, y$ |8 ~$ t  x* g        今晚(2025年2月2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s  I) v" a5 A2 J4 ~  y4 v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二讲“补阳药鹿茸、肉苁蓉、锁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J7 z! S# o7 ?1 J' ~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 U. k# T) e6 k5 n+ @        
' ], p) y2 O+ |' S* b- Z  D* r/ i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 C+ a$ z& I( |# Q9 g3 z' t- A1 U2 C8 i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八十二讲“补阳药鹿茸、肉苁蓉、锁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A) u  H2 x. Q( Q        鹿茸是一种补阳药,具有增强肾脏功能、改善怕冷乏力、提升精力等作用,常用于缓解手脚冰凉、腰膝酸软,以及男性阳痿遗精、女性宫寒不孕等问题,还能增强体质。鹿茸性质偏热且药效较强,以下情况需避免使用:经常上火、手脚心发热的人群,高烧或身体有炎症期间,痰多咳嗽或呼吸道感染者,容易流鼻血或牙龈出血的情况。+ F+ i+ o3 H; c, p
      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补阳药,具有改善体虚怕冷、增强体力、缓解便秘等作用,常用于调理腰膝酸软、四肢冰凉、疲劳乏力及老年便秘等问题。肉苁蓉常见的用法是煎煮成汤药服用,也可以用来泡药酒、煮粥或煲汤。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调整用法和用量。肉苁蓉有壮阳和润肠通便的作用,因此容易上火、手脚心发热的人群,以及经常腹泻或大便稀软者不宜服用。! W: G3 b. Q- G; r2 h& s6 p
        锁阳,锁阳是一种补益肾阳的中药材,具有增强肾脏功能、改善腰膝酸软、手脚冰凉和体力不足等作用,常用于缓解怕冷、疲劳、免疫力低下等问题。锁阳属于温热性质药材,使用前需注意: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不宜服用;如果出现大便干结难解或频繁腹泻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
) ~" v9 C: T6 m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 15: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五晚上(2025年2月2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癌症各论——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是发生于甲状腺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女性,每年患上甲状腺顽疾的患者数不胜数。根据我国癌症报告显示,甲状腺癌位列癌症发病率第五位。而在过去的十年,甲状腺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都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每年大约以6%的速度递增。甲状腺癌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但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突然飙升,每年以平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而且甲状腺癌偏爱女性,风险是男性的3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十年也增长了近五倍,发病增长率位列所有癌症首位。有学者分析,甲状腺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与诊断仪器的精密有关,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由于大部分病人患的是乳头状癌,因此其死亡率并不高。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甲状腺肿大为特点,质地坚硬,推之不移。中医属于“瘿病”的范畴,《诸病源候论》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无度以及水土失宜,而导致了气滞、痰凝、血瘀于颈部,治疗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N3 e7 C: q# i# p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讲座成功!他带领大家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癌症各论——甲状腺癌(石瘿)。
% P' u5 U4 \. [* ]6 K- b         石瘿,中医病名。石瘿是以颈前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本病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M2 K: q& {1 B% N4 H, z1 B/ ^+ h* o/ }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痰湿、瘀血所致。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滞则血瘀,积久瘀凝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8 \7 {7 A% p8 \& C1 {
        临床表现: 颈前肿块于初期较小,每被忽视,偶然发觉时肿块即质硬而高低不平。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少,晚期常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石瘿也有由肉瘿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变硬,生长迅速恶变而成者。; p! p4 y. E# q; H4 I5 B3 S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痰凝毒聚证,治宜化痰软坚、消瘿解毒;痰郁气结证,治宜舒肝理气、化痰散结;毒热蕴结证,治宜清肝解郁、散结化毒;瘀热伤阴证,治宜和营养阴。; s& ?) y4 D. |( y$ Q! u9 @, g
        痰凝毒聚证,常用药: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当归、川芎、连翘、甘草。1 ]2 u6 R* u: U1 r3 a
         毒热蕴结证,常用药: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酒浸,捣膏)、青皮、芦荟、昆布、海粉、甘草节、牙皂、黄连。
/ o  R$ x" p# t        瘀热伤阴证,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石膏、人中黄、生地、玄参、白芍、浙贝、木通、桑叶、薄荷、鲜芦根。
, Q5 x: ~% E7 |( R/ X) k7 z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0 20: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25年3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 O$ k1 j0 {$ u. T, T; S$ ]. |       第十八章:太炎先生废五行,一个时代的通病。
4 r9 Y- H* K$ S8 A, \+ F& _: X+ s       自从用西医的解剖实证为标准,用“构成论”的”结构决定功能”来衡量中医,造成了中医事业的衰落。章太炎先生尽管在中医疗效上充满了自信,但是面对西方解剖为标准的”结构决定功能“,也难以坚持阴阳五行学说,并且他的认识有可能影响他的学生和后人,这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 k% a4 V5 W) c' X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5 e" u6 ?# z" L4 F- K$ N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八章:太炎先生废五行,一个时代的通病。
; s3 i) r+ J1 N/ Y             章太炎先生论述说:“禹之大府曰,水火金木土谷。此指其切于民用者也。五行之官曰: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此犹今世有盐法、电气、河道之官,因事而施,亦切于民用者也。逮《洪范》所陈,亦举五行之性耳,生克之说,虽《洪范》亦无其文。”
' P+ z: O2 C# P: n: z( d0 @章太炎先生这些论述,是为了说明“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在这里的金木水火土,的确是五种元素,是与西方四元素说学相似的“五元素学说”,与印度的地水风火的“四大”学说也是很接近的。“五元素学说“与五行学说不同,“行”是运动,五个元素在运动之中,充满了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生克制化”。所以,我们说五行学说,重在“行”而不在“五”;五元素学说,重在“五”而不在“行”。
" c# A: x/ @; Y/ f章太炎先生说:“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举客难五行论,语亦近实。”轻视五行、读不懂五行的来源已经时间很久了。
$ L& B0 Y6 M$ h) U, f! s% Z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0 2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新年好!2 m3 b( E* g$ Y! C# T6 V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7 ~( [& E# J* e% ?0 B* W      2025年3月2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 H* E2 @1 W9 M  Q0 ?% g8 N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七)0 [- f5 R1 B/ r
      内容简介:
% ]0 _/ D# s1 r' W/ |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5 e) g4 Z% m# |2 O7 q7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m" p! F2 B+ k4 r6 M4 f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1 l9 I. F# f8 [  g9 e2 N      21.太陽病,下之後,脉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一作縱。
: k7 W4 g4 z& B9 l6 G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D  o5 _. g! `# N/ J* ]3 C$ H
      右四味,以水七升,者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W% b, |  f- n) E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m' s$ H* k/ g% \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1 T* k: h- k- }* S8 t. L: t+ |' k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2 {5 T3 X; m) g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七): i9 [$ |% Q" X; E/ e0 k: Z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汗多伤阳气),其人惡風(卫阳不足),小便難(津液也受损伤),四肢微急(筋脉失养),難以屈伸(气血不畅,失于濡润)者,桂枝加附子湯(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增加扶助阳气的附子)主之”。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S* k3 i2 U- S2 r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桂枝汤煎服法很重要,啜热粥,加厚衣被,增加服用频次而不是增加热药的使用)。
( g9 f$ J6 [6 Q8 h6 J; D         “太陽病,下之後(应该用汗法却误用了下法,伤阳气),脉促(心率快不是热证而是虚瘀)胸滿(胸阳不振)者,桂枝去芍藥(阳旦汤去芍药因为其酸敛不利于阳气升散)湯主之。促,一作縱。
) [$ k$ X) _, a5 R- g& m4 V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者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1 h1 ^$ ^7 s% e
         若微寒(阳虚生内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减少酸敛的芍药增加振奋阳气的附子)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i! k+ ?+ Y, B+ W" {4 T$ T3 c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0 2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3月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 E$ g1 N# `% ?# |( x/ h7 C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J6 [2 O* ^, O. U

4 s, y& r6 n% h4 ]- h$ `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0 |; g% n- P0 H/ w4 n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y  H8 Q) X: @; l1 A
      第十二章  滑寿
0 q$ b& W% {7 i      滑寿是我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医家,他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重视医学文献的整理,对后世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i, V6 t- M" ?9 h' D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滑寿的学术经验及医论制方医案。
0 ?  v: b1 ~1 K+ u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u9 @5 ^9 F" C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二章  滑寿的学术经验及医论制方医案。
8 }. B" m3 \' R9 S        滑氏之前,为《素问》《灵枢》作注、整理者并不少见,但滑氏所著《读素问钞》一书,开启了摘要分类编选研究《黄帝内经》的先河。该书“删去繁芜,摄其枢要”,分十二类编次而成。滑氏在所引条目后不仅有注释,而且有出处。书中所引十二类内容,引自《内经》五十一篇论中。凡属重要章节均做了重点校注。在阅读上大大方便了读者,而且成为后世整理文献的典范,启迪后人。如张景岳的《类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读素问钞》的影响。5 X3 S8 D: C% F$ e/ l
        滑氏在临床辨证中也有很多独特的成就,如治消渴,有一患者,众医以为肾虚水竭,津不能上升,合大附子丸服之,既服,渴甚,旧日之痰也因而发作,其人素丰肥,至此顿然瘦损。曾治一妇人,怀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滑伯仁以消滞导气丸药下之,病愈而孕不动。滑氏治疗痿证,善用东垣之法。一妇人始病疟,当夏月,医以脾寒胃弱,久服桂附药。久而温热偏胜,此后疟邪虽退,而内火燔炽,致消谷善饥,日数十餐犹不足。终日端坐如常人,但目昏不能视,足弱不能暖,腰胯困软,肌肉肥虚。至初冬,脉洪大而虚满。- }( L, {/ ?- W2 }; E; z$ u  K3 n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0 2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3月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的辨治”(上)。, g( C7 x! f8 w0 v* B2 ]*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 O( @$ v8 u7 V0 I0 b3 `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的辨治”(上)。
6 h4 \+ r7 u/ p7 B* }4 e        路老说,湿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按气运所主属太阴。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湿生”,《素问·五常政大论》亦云:“备化之纪,其令湿”,备化即所谓土气平和。由此可知,土运当令,在天为湿,但湿气太过或不及,即可成为致病之因素,属六淫之一种,由湿邪为患所致的病证名曰湿病。# s+ P% ^: o3 Z( f% G7 ?
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湿邪为患广泛存在,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处方用药独具特色,且病种繁杂,不似风寒伤人之凛冽,火热伤人之炎暄,因而易被忽视,如治疗不当,则变证丛生,致病情缠绵,故对湿病当深究细察,认真探讨。
/ w3 @3 k* r$ o* `& ^1 A: ]       湿有生理与病理、正常与异常之分。正常的、生理的湿称为湿气,异常的、病理的湿称为湿邪。湿气对人有益而无害。湿邪为病,种类繁杂,按其受邪途径,有内、外之分。外湿为病,多因气运+ p$ Z, C* q! o5 }
太甚;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致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受雾露雨淋;或久居卑湿之地、江河之上;或水中作业;加之正气不足,腠理空疏,湿邪乘虚内侵感而受病。内湿为病,多因暴饮无度,恣食生冷,素嗜浓茶,或饥饱不调,或过嗜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中气受损,运化不及,内湿停聚。正如《内经》所言:“卑隘之土,易于聚湿”。按其侵犯部位,则有上、中、下三焦之别;按感邪深浅,则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
. a7 O0 p; o8 [' [8 `2 M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25-3-10 2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三(2025年3月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o+ _* N" E7 b0 s8 d
作者曹东义,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5 t' ?& `) a$ f8 j3 I
该书于2004年由中医古籍出出版社出版。9 @; v7 D, p0 n. Y
本书是一部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及瘟疫)的医学史著作,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论述热病的学术渊源,祥辩其异同几各具特色的诊治大法,并在病因病机,辩证体系及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从史学发展的角度加以阐析。尤其是对明清以降有关伤寒,温病,和瘟疫名著中的学术临床建树予以充分表述。从中可以了解历代寒温名家的独到的见解和丰富临证经验。8 y1 E8 W+ z* p7 h' ]
% ]7 C* R0 q& o7 m& y& O; T
                今天晚上有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