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0 21:54:5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0日)由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讲,她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常说吴又可对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从外感病的病因着眼,与仲景伤寒学说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那么,吴又可的学术思想给后世的温病学家带来了哪些启迪呢?温病学家们又是如何把瘟疫致病的理论加以借鉴以用来治疗温病的呢?张培红主任将给大家带来非常精彩的讲述,敬请关注。http://www.ynjkcy.com/wyl7 {1 @$ i" V: c6 @
               祝贺张培红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吴又可写作《瘟疫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毫无疑问,吴又可在那个时代,明朝末年瘟疫流行,北方草原的鼠疫也来到了北京和中原,吴又可很困惑,在实践探索之中,也有很多临床成就,在理论上他也建立了“膜原”,“异气”学说。吴又可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有失治。不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药不及而死者,或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妄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焉。”+ L! o, w4 Y# [" b2 ~*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1 21:43:3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1日),由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他继续和大家请一起讨论面对SARS(非典)的时候,如何辨证和治疗?中医善于继承千人经验,历代医家留下了很多关于外感病如何辨证的论述,近代以来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杨麦青则认为伤寒能够统温病,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认为可以首先寒温统一辨证。曹东义在这些思想启发下,提出病证结合分级诊疗体系,供大家参考。关于非典的治疗问题,也需要继承前人成就,从《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开始,到仲景六经治伤寒的统治地位,再到温病学派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中医外感热病的治疗体系,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国粹,一直在探索之中发展,也一直在进步,近些年的衰落是暂时的,也是用西医标准改造中医,造成学术特色淡化的结果。只要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就能开启复兴之门。
6 K; t: r; S! m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y
5 F! w* ]  M$ ^/ n4 B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面对非典如何辨证?如何治疗?这是很棘手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医学者必须选择和作出决断的问题。中医不是从动物实验寻找答案,而是依靠千百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前人经验,也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因为传染病的历史很悠久,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古人在千万年之前就面对过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内经》时代有很多热病,“其死亡者皆在六七日之间”,张仲景的族人因为伤寒而病死的占了70%,明清温病流行也很严重,医学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治疗方法,逐渐丰富,人痘疫苗所代表的免疫技术,走向了世界,是中医对人类巨大贡献。在治疗上,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恰如邓铁涛先生所说,是一个“武器库”,可以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 y2 a1 F5 c: e. j+ o9 S3 b7 j9 o& n# G% a, a5 u0 h1 \: f+ g7 s, ^* S* v"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2 21:17:01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2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学术问题。2004年9月20日,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论文,对于张仲景借用《汤液经法》所载方药撰著《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细致论证与分析,曹东义读后深受启发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张仲景为什么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之中,提到了他撰用了很多前人的学术著作,却不说撰用这部“最重要”的《汤液经法》?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时到底“撰用”了什么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理论还是方药?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为繁荣中医学术,愿以自己的浅论,就教于海内方家。0 ^" s; _* j6 w: R2 M/ X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曹东义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与思考。
; i, n4 e" S. j* d: E/ }               我们一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1 H$ R5 g: a3 t  d- E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6 E: @8 R' ?* x  a  D* W2 V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学术问题。
. c  W( E5 J1 X( t0 ]% s4 p1 u               钱超尘教授从日本古抄本《伤寒论·仲景自序》中见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21字为小字,认为这是后人的注文,以后逐渐混为仲景原文。因此说,仲景并没有提他到底撰用过哪些古籍,只是笼统地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4 [" C; D& m% g6 L  Z% A  k
               曹东义认为这21字是张仲景的原文,而“日本好事者”将其改为注文。因为从文义上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已经说出了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再写“撰用”什么书似乎已无必要,只能是进一步细化的举例,举例往往不能将全部引用的古籍说全,“挂一漏万”已成蛇足。作为“医圣”的张仲景,在行文修辞上犯有这样的小毛病,也会引起某些人的极度痛苦,必欲修饰回护而后快,替古人改文章,因此正文也就变成了注文。清代的吴澄在《活人书辨序》中说:“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予尝叹东汉之文气,无复能加西都(西汉),独医家此书,渊奥典雅,涣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观仲景于《序》,卑弱殊甚,然后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伤寒论》即古《汤液论》。盖上世遗书,仲景特编篡云尔,非其自撰之言也。”认为《伤寒杂病论自序》“卑弱殊甚”的好事者,有可能修改其序。
) a9 M1 |- I) t5 n( X$ O. J7 k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理论上,如何继承了秦汉之前的热病学说;如何孕育和播撒了后世温病学的种子,都是需要我们今后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决不是“论广伊尹《汤液》”那么简单的事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对于源出于《汤液经法》的方药,加、减、拆、并,或云“常须识此”,或说“但见一证便是”;或曰“急当救表”,或说“慎不可攻”。总之,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不应当始终拘守一方一药,以不变应万变。- n: @+ O: E$ a$ s
+ G% o1 C5 e* T0 I
8 N$ D$ K; M8 U"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3 21:59:14 | 阅读全部
             周五晚上(2018年3月23日),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装神弄鬼的方舟子”。方舟子是一个特殊人物,他刚开始走向大众的时候,也有一个和造假一样的过程:他在《批评中医》一书的扉页里写着“方舟子,本名方是民”。古人生后由父母起名字,“是民”,就是属于一般人,说大点是公民,说小点是草民。方舟子从美国回来之后,不管是海归还是海带,总之是生物化学的博士。按说,他应该在本专业有所成就,但是他没有走这一条路。他出场时,有一些列的前奏和装扮,和各路大神出场差不多,还有一系列的歪主意:抹黑中医。他没名气,专业上也不见成就。但是,他脑子活,会贴牌、套牌。所有造假的人都要冒名牌,这是常见的套路。
! }. W+ j  p: {2 m* h3 H9 z            让我们 一起期待刘云双的讲述“靠嫁祸中医,抹黑中医起家的方舟子”。http://www.ynjkcy.com/tqzydjl
# w" M' W, B, W            祝贺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回看方舟子如何靠抹黑中医起家。
; L5 v" E+ z' N1994年,方是民要开网站,自称是“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5 q' f" ^* G- B6 b& w2 S; p
            用什么做网名?这个“先驱”是谁,如何介绍?方是民下了功夫,动了脑筋。实际上他是利用互联网胡闹的“先驱”,装神弄鬼的手段很“先进”。% {$ h; A; f; H5 G1 w
            知道一些西方神话的人,大约都了解“诺亚方舟”,世界面临大灾难,汪洋一片难为生,方舟度人靠神力,他是一个救苦救难的主。8 J! h- m- w1 }2 _) t
方舟子的“子”,不是儿子、孙子的“子”,而是寓意孔子、老子。方是民用“方舟子”做网络名字,比他爹起的名字高明多了,学问大多了。“方舟子”俨然就是学贯东西的一个救世主,也像古代的巫神一样法力无边,让人看上去就属于“非人”。1 A$ Y, {; R3 i4 }4 q7 m/ r- J/ [
           他出场时,不只是做这些造神的铺垫,还有一系列的歪主意。他没名气,专业上也不见成就。但是,他脑子活,会贴牌、套牌,所有造假的人都要冒名牌,这是常见的套路。
9 `( f+ w2 D7 B. O% y           方舟子第一个贴的牌、冒的牌,就是鲁迅主办的《雨丝》杂志。鲁迅的名气,尽人皆知。因此,方舟子就贴了上去,起了一个“新雨丝”的网名,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被仿冒名牌的距离。他想让人们认为,即使不说“鲁迅又活了”,也会让人感觉《雨丝》杂志复刊了,在网络里获得了重生。( y* {6 z; Y+ _4 u3 e' V0 l3 @
靠嫁祸中医,出名显眼! }2 ?; K1 }& y& `% N. b3 r
           贴牌的作假者,往往要糟蹋、败坏这个名牌。果不其然,方舟子首先借鲁迅的名牌,要糟蹋一个更加有名的名牌——中医。
) c; x9 c4 l3 \- W- H, x他要借打假之名,嫁祸中医以吸人们的目光,即使挨了骂,也可以赢的知名度。因此,他在新语丝网站起了一个很阴损的栏目名称:“立此存照,中医骗子”。
- @  _% P1 V* s6 z0 N          本来假借中医的名字行骗,是违法行为,多是犯罪,需要法律严惩。
/ l6 K3 Y9 z+ N          骗子与中医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被骗子利用,也是一个受害者。2 \; K  o% E' l) U
          因此说,受损害的不仅是患者,中医的名誉也受到很多伤害。+ S) ^6 {- |8 s9 l+ U+ p9 }* O
          中医是受害者,而不是骗子。
3 m1 {& W# d/ D; b5 j          方舟子应该把栏目叫做“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而不能说“立此存照,中医骗子”。! @- Y6 w7 |3 x6 v% J% p. D" V

3 v$ y, m* ~6 J3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5 21:09:47 | 阅读全部
周六(2018年3月24日)晚上,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如今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其研究过程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人力、物力条件。如今,虽然很多情况都改变了,但还是可以回看这个过程,它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青蒿素的道路,还有多少借鉴意义?需要我们仍然用这样的化学分离、提纯的方法,继续这样努力下去吗?8 I% q6 C+ w  u. a, m# S. B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8 v7 \0 O, G" e1 a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研究中药的成果,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我们说,中医使用中药,不是靠化学成分,而是靠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所构建的用药理论,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指导,“理法方药,完整一套”。而用“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其前提,就是“废医”,不要中医理论指导,也不管历史上这个方剂如何发挥作用,一切推倒从来,从实验室动物实验开始,靠“提纯之后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有效性、安全性。这样一来,中医几千年的用方剂治病的经验,都不被“采信”。都成了一堆等待着“检验”初级产品,一包中草药,一锅草药汤,似乎都是某个化学成分的“载体”、“陪衬”,或者属于“杂物”,中医的“理法方药完整一套”,在这种研究方法面前,都不存在了。也就是,通过验药,证明中医理论毫无价值,既说明不了中药为何有效,也不能作为使用中药的指导理论。这就是“废医废药”、“废医验药”、“废医存药”的根本性错误,是削弱中医,取消中医的手段。因此,不管中药里有多少值得庆贺的“化学成分”,得多少诺贝尔奖,都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也不应该作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措施。3 O' T7 T# M+ r3 v! d5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5 21:57:02 | 阅读全部
                周日(2018年3月25日)晚上,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薛雪的学术成就。有资料介绍说,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z$ J& e* F2 Y+ ]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0 s7 L- V8 h8 L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的学术成就。
  f  m; a1 q& |" q据载,薛氏曾孙东来出"日讲杂记"八则,载于《吴医汇讲》二卷,并述薛氏事迹,谓薛氏不屑以医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殁。(见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与薛寿鱼书》)世传有《湿热条辨》者,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笈》中,凡三十五条,谓为薛雪作。但亦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医师秘笈》的著者尚难确定。薛氏认为:"湿热之为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闹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又说:"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著,多兼厥阴风木。故本证易耳聋、干呕、发痉厥。"此说为薛氏创见,值得注意。薛氏在《湿热条辨》中,阐述了湿热本证。* r/ h/ \% M4 g2 R2 q' {
! Q, X; m! C' |9 `0 _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6 21:53:28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6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扁鹊脉法,扣问中医宗师所提出的“损至脉”原理,以及后世如何继承和发展了扁鹊的思想。自古相传,《八十一难经》是扁鹊所作,或者是他的传人所写,这这部经典之中,既吸收了扁鹊论损至脉的内容,也逐渐把“损”的脉学原理,逐渐扩展到一般的虚损、脏腑、气血的不足。因此,《难经》就有了“治损之法”。这样的学术发展脉络,就是中医不断进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的过程。8 S2 I% ]8 J5 U- i; Q; B- A

5 s  }9 f4 e9 e+ e& B0 v/ y- X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8 y$ r4 U( L$ y! N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扁鹊脉学的“损脉”原理。扁鹊脉学被司马迁概括为“守数精明”,有精确而严密的推导与计算,与天地之道,阴阳气血相合,正常人气血围绕身体“昼夜五十度”,循环的快慢,与脉动,呼吸,是一致的。病人因为有病,气血循环就会过快(至脉),或者过慢(损脉)。至脉与损脉,都因为程度不一样,而分别有“五等”。一等,二等,还有救治的机会,四至五至(气血循环过快),或四损五损(过慢),就可能死亡。
9 b- O& }- o5 U- d* e这些经过精心推导的脉行规律、原理,以及患病原理,被后世广泛遵从,《素问》《难经》《脉经》等著作,都引用扁鹊脉学这些论述,并且逐渐发展,演化,因此“五十营”,“营卫生会”,“治损之法”等,都源于扁鹊。
* a% ~2 B; x/ E0 `6 s' n有关内容,今后还要继续讲述。
" L6 j# U. ?7 {9 b1 |# K/ i+ t.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7 22:10:4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7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讲:《瘟疫论》之原病部分,带领大家学习瘟疫病大家吴又可先生是如何认识瘟疫病的感邪途径、发病经过、传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m  T5 v' {9 ]) T& w
                  《原病》一篇是吴又可为《温疫论》写的总论。原,最初、本原,此处意为病原,或是推求疫病的根本。“格物致知”是中国知识分子认识世界的光荣传统,吴又可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疫病的深刻认识上,为其学说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 T4 \  C* B- L8 q& }                    吴又可不同意《伤寒例》“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疫气学说,认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不同于六淫之邪,因此,温疫也与伤寒、中暑有别,这体现出吴又可的独创见解。
( Y; Z: C3 F1 N6 l* i                 请大家一起期待,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_8 f) i# p- n2 n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4 ~% l: o# V+ u5 r1 B* w
                 原病篇# f  S* w; O9 s- R# j
                 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 b9 y& u! n- }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都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而荣养百、毫发之间,靡所不贯。
* v4 J8 n+ ?. R% B0 C6 C5 H               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如浮越于太阳,则有头项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观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k  O: Q4 W  o4 a* [+ L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 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一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病热。其始也,格阳于内,不及于表,故先凛凛恶寒, 甚则四肢厥逆。阳气渐积,郁极而通,则厥回而中外皆热,至是但热而不恶寒者, 因其阳气之通也。此际应有汗,或反无汗者,存乎邪结之轻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经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深伏,何能得解?
0 [7 y3 v6 }9 q3 s6 b               必俟其伏邪渐退,表气潜行于内,乃作大战,精气自内由膜中以达表,振战止而复热,此时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湿透,邪从汗解,此名战汗。当即脉静身凉,神清气爽,划然而愈。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为顺,即不药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卫气渐通,热亦暂减,逾时复热。午后潮热者,至是郁甚,阳气与时消息也;自后加热而不恶寒,阳气之积也。其恶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阳气盛衰也;其发热或久或不久,或昼夜纯热,或黎明稍减,因其感邪之轻重也。
' E1 K1 R7 O0 C0 O/ B. u4 b3 B               疫邪与疟仿佛。但疟不传胃,惟疫乃传胃。始则皆先凛凛恶寒,既而发热,又非若伤寒发热而兼恶寒也。至于伏邪动作,方有变证,其变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更有表里先后不同: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而又分传者。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或自汗、盗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黑、苔刺等证。因证而知变,因变而知治。此言其大略,详见脉证治法诸条。' W4 t9 X+ ^& @; Z. _
              祝贺张海涛讲述《温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吴又可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困惑与大胆的学术创新。古人认识流行性疫病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人们不断地对疫病的病因、病证和治疗进行探讨。《素问·刺法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也曾经被作为经典的论述,一直影响到现在。金木水火土五疫之说,虽然不同于《伤寒例》的寒疫学说,但仍在六淫与季节主气的影响之下。南宋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若夏暑成疫,秋温成疫,冬寒成疫,皆不得同治,各因其时而治之。况一岁之中长幼疾状相似者,即谓之疫也。如疟痢相似,咽喉病状相似,赤目相似,皆即疫也。”郭雍虽然突破《素问》的五疫学说,指出了疫气为病的多样性,但其病因仍然在六淫邪气的范围之中。只有吴又可指明了“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认为疫气不限于五种,而是每一种热病都由不同的疫气所引发。他在《温疫论》的“杂气论”中说:“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沿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吴又可关于不同疾病,由不同病原“杂气”所引发的论述,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学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吴又可的“疫气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病原学说。“气之不一”,“专发为某病”,不仅仅限于人类,更是吴又可“疫气学说”的一大贡献。1 _7 Z7 ?% X, \9 }* e2 I
* w0 l6 e5 q%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8 22:25:34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8日)由王秀民掀开新篇章,为大家讲述曹东义主编的《热病新论》,这是以课题研究报告扩展的一本书。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张仲景的《伤寒》、清代的温病两大学派因认识方法不同存在争鸣,而伤寒与温病发病过程都突出了发热。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病如河流,证像舟,系列方药似码头”,这就是“河舟码头学说”。它是解决如何让身处河流的患者上岸的关键。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统一中医内部的看法变得极为重要。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时,从原理和方法论进一步的创新,引领中国科学,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在模式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中医学用方法论去解决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以此继承经典和发扬经典。" W* D$ s/ @' E) k
                     我们一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4 ?; \+ d' M0 E  ]& L# M5 V: D                     祝贺王秀民讲述《热病新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论中医外感热病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 I6 ~5 k) K% D# I4 m& t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9 w+ |  O. J" Q" u
                     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
: p  C. @4 E6 T$ D& ^) N) w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只有用中医的思维,才能理解这些这些创新背后,是因为中医具有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R( l' J( J$ [0 K/ P+ a
                       今后,我们会逐渐展开有关论述。! K: T/ V/ x5 r! ]1 L% b1 x* y
' i0 y0 k1 d#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3-29 22:23:11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3月29日,周四)晚上,李源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本书的有关内容。毫无疑问,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提出“回归中医”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用意,也是中医摆脱西医思维,回归原创所必需的过程。《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是曹东义对于非典疫情的深刻反思,其主要学习内容有如下四部分:1.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2.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3.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4.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这四部分内容就是SARS带给我们中医的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只有深入的学习了解,照单全收,才能对得起那些故去的生命、倒下的战友。  b( ?  q, n/ b* U3 {! V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的讲述与分享。
/ ^% `% j8 Y# Z! P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邓老说“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但是,中医成功战胜非典的事情刚过去,取消中医的闹剧就开幕了。人们不了解中医的学术原理,看不懂中医所以优秀的原因,用西医的原理评价和改造中医,造成了中医核心理念的淡化,治疗技术被西化和异化。理论不自信,疗效不自强,传承不自觉,体系不自立。要改变这种面貌,必须回归中医原创思维,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 q& M5 y" @9 y2 w# F  {

( v; g2 h4 o8 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