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5-21 17: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2018年5月1日)晚上,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六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o/ _) _8 R' W g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因病数攻”、“病愈结存”、“下格”、“注意逐邪勿拘结粪”这几部分临床现象背后的原因,所以如此的内在机理,以及在临床中如何具体临证运用?又有哪些问题应用提起注意?" h/ _# Z" ]' }. X7 y2 h)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d3 R/ T" U# M4 s) @
因证数攻
0 d! o: r9 U/ q& x; g8 O【原文】5 }- i, m% {! [% G/ W
' M& }& n1 b$ J) y/ D, z
温疫下后,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复生苔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苔刺虽未去,已无锋芒而软,然热渴未除,更下之,热渴减,苔刺脱。日后更复热,又生苔刺,更宜下之。
" j+ J3 g$ D- A* `. T余里,周因之者,患疫月余,苔刺凡三换,计服大黄三十两,始得热不复作,其余脉证方退也。所以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医家见理不透,经历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证反致耽搁。但其中有间日一下者,有应连下三四日者,有应连下二日间一日者,其中宽缓之间,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应用犀角地黄汤者。至投承气,某日应多与,某日应少与,其间不能得法,亦足以误事。此非可以言传,贵乎临时斟酌。0 r* ^2 G2 z( e' T# [9 N: U0 {
朱海畴者,年四十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浅病深也。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少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荣汤,热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气,肢体自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又数日,始进糜粥,调理两月而复。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过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备参酌耳。+ J- p! B/ f8 @4 z
病愈结存
0 Y2 w+ l% \/ w. p8 C ' p: G; Z9 ^3 g" }: J
【原文】2 S* O, T. j- z" H" a
2 R7 _( D: f7 W |; R
温疫下后,脉证俱平,腹中有块,按之则痛,自觉有所阻而膨闷,或时有升降之气,往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损元气,气虚益不能传送,终无补于治结,须饮食渐进,胃气稍复,津液流通,自能润下也。尝遇病愈后,食粥累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
" w6 U0 G1 E( Q0 S下格/ B7 t# H% W3 E) N1 v
【原文】
: K. F* {8 X( P 8 Z, F; Y! X) r( ?- f
温疫愈后,脉证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吐愈加,此为下格。盖下既不通,必反于上。设误认翻胃,乃与牛黄、狗宝,及误作寒气,与以藿香、丁香、二陈之类,误也。宜调胃承气热服,顿下宿结及溏粪、粘胶恶物,臭不可当者,呕吐立止。所谓欲求南风,须开北牖是也。呕止慎勿骤补,若少与参芪,则下焦复闭,呕吐仍作也。此与病愈结存仿佛,彼则妙在往来蛙声一证,故不呕而能食。可见毫厘之差,遂有千里之异,在乎气通气塞之间而已矣。 A4 k b7 e$ V
$ G# {& f2 u2 f+ z. k4 t! I
2 |3 \5 D8 ]' S% |+ [5 |( D8 w. A. X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 x; a. q2 R" ?【原文】
0 p+ L0 D6 P$ C% ?+ F ' t3 C Z# b8 j: Z' _3 r2 h
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3〕,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乎早治,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但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
) k5 d* l- W6 } v/ I2 ]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气,多与少与自有轻重之殊。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抟,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假如经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结;或病后血气未复,亦多燥结。在经所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也。要知因邪热致燥结,非燥结而致热邪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结为之壅闭,瘀邪郁热,益难得泄,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总之,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结耶!
2 Q7 `7 x- a. ]( V! u/ \5 T假令滞下,本无结粪,初起质实,频数窘急者,宜芍药汤加大黄下之。此岂亦因结粪而然耶?乃为逐邪而设也。或曰:得毋为积滞而设与?余曰:非也。邪气客于下焦,气血壅滞,结而为积。若去积以为治,已成之积方去,未成之积复生,须用大黄逐去其邪,是乃断其生积之源,营卫流通,其积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虚痢,又非此论。或问:脉证相同,其粪有结有不结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当即不行,续有蕴热,益难得出,蒸而为结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实,虽胃家热甚,但蒸作极臭,状如粘胶,至死不结。应下之证,设引经论“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诚为千古之弊。' x, B5 }) M- B" j* y5 \" A1 b
大承气汤
. A- H* s) c1 o* S7 V;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s1 F& t! M( n* Y2 x) c; N. i
水姜煎服,弱人减半,邪微者各复减半。5 y5 Y% M& a V, A. f7 J
小承气汤' F5 D; b* r# g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j. R, i8 ]- r+ k, B, y5 g# k
水姜煎服。
2 I2 l5 r% z0 F调胃承气汤4 D2 M, ?0 a0 }7 Y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7 M9 o, R; L, `水姜煎服。! m4 S- b/ y) F2 X f5 D* _1 H
按: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粘腻极臭恶物,得芒硝而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耐汤药者,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
; s3 p8 \# C' j1 P- W) x8 J5 k& K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
( ]+ R& u9 Q5 o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对于瘟疫病诊治过程之中的几个特殊的临床问题。
; ]0 Y" F' A- ?" M) v吴又可认为,所谓“因证数攻”,就是因为疫病证情的需要,必须几次或多次泻下。这的确需要胆量和胆识,力挽狂澜。温疫病经过泻下之后,两三天或者一两天之后,舌面上又产生了状如硬刺的舌苔,这是邪气还没有驱除干净造成的。再次泻下,舌上的刺苔虽然没有去掉,硬刺状的舌苔已经变软而没有了锋芒,但是发热、口渴并没有消失;再一次泻下,身体的热度进一步减退,口渴也更轻,舌面上的苔刺都脱落。此后几天,又出现发热,再一次出现舌苔如硬刺,仍然需要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
2 i& S1 b6 e6 ?% p2 W2 N 温疫病经过泻下之后,病脉平复证候消失,腹部之中还有物如块,按压它时有疼痛的感觉,病人自己觉得腹部气机阻滞不畅,有胀满痞闷的感觉。有时又觉得有气向上或向下运动,一去一来都不顺畅,经常听到肠子蠕动的声音,好象青蛙的鸣叫一样。这时疫邪已经被清除干净,其原有的结块还没有被祛除,此时不能使用攻下热结的泻下方药,因为使用泻下的方法只会白白地损伤病人的元气,病人的正气进一步受损伤之后,就更不能传送化物,容易加重积滞,对于治疗原有的结块毫无帮助。必须等待病人的饮食逐渐增加,胃气稍微恢复之后,病人体内的阴津液体得以流畅地运行,自然就能滋润结块,使它下行排出体外。
2 X& L7 `* R& E+ ~2 j 温疫病痊愈后,病理的脉象和证候都消失了,病人二三十天不解大便,经常呕吐,不能进水和吃东西,即使饮少量的水,呕吐也会更加严重,这是病人腹部的下部有物格拒不通造成的,名为“下格”。大概是下部不通之后,气机一定就会向上返,形成呕吐。假如错误地将下格当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翻胃”,就给病人服用牛黄、狗宝。或者错误地认为病人是胃有寒气造成呕吐,给病人服用藿香、丁香、二陈汤之类的方药,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而且要趁热服下去,立即就会泻下过去的结块与稀粪,以及如胶状的粘滞秽浊之物,臭不可闻,病人的呕吐因此而立即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