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齐景公公元前535年“齐侯次于虢”备查资料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4 20:49:56 | 阅读全部
赵简子(一)(公元前475年)(2014-10-28 11:01:25)转载▼- O3 F: W: c$ w3 ^1 m4 w
标签: 赵简子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5 `% E; t9 U( [5 }+ `八 东周(战国)- 8.14.1.2 赵简子(一)(公元前475年)
0 M9 ~3 M" h# `( ]7 S2 g
: K8 F2 R+ w/ ^* n/ X1 ]赵鞅,嬴姓,赵氏,原名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其全称名讳当为赵鞅、赵志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没有嬴鞅一说)。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赵氏大宗宗主。赵文子赵武(前541年)之孙,赵景子赵成(前517年)嫡长子。
8 K) Q! f0 h4 |5 z
" p: m" k6 L2 q7 y赵鞅出生世卿大族,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R7 h4 n3 z* G+ O0 ~
  I6 y2 a) q9 O2 ^8 U
- R% ?5 F6 B) j% u; w

0 Z) t* w* I! f# ]公元前517年,夏,叔诣(亦书叔倪)会晋赵鞅(赵简子)、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赵鞅)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宋乐大心曰:“我不输粟。我于周为客?”若之何使客?”晋士伯曰:“自践土以来,宋何役之不会,而何盟之不同?曰‘同恤王室’,子焉得辟之?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宋背盟,无乃不可乎?”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士伯告简子曰:“宋右师必亡。奉君命以使,而欲背盟以干盟主,无不祥大焉。”
8 f% j) M4 Y( W" J* Y% z" l5 W+ ?* i3 D9 k
公元前516年,四月,单子(单穆公,单旗)如晋告急。五月戊午(初五),刘人(刘文公)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十五),王城人、刘人(刘文公)战于施谷,刘师败绩。七月己巳(十七),刘子(刘文公)以王(周敬王)出。庚午(十八),次于渠。王城人焚刘。丙子(二十四),王(周敬王)宿于褚氏。丁丑(二十五),王(周敬王)次于萑谷。庚辰(二十八),王(周敬王)入于胥靡。辛巳(二十九),王次于滑。晋知跞(知文子,下军佐)、赵鞅(赵简子)帅师纳王,使汝宽(叔宽)守关塞(阙塞)。
# B6 v6 h2 e) }! X7 Y# D$ k) x( |) ~
公元前513年,冬,晋赵鞅(赵简子)、荀寅(中行文子,荀吴之子)帅师城汝滨(陆浑),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范匄)所为刑书焉。仲尼(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 V+ q; h" A( l* i
. Z9 Q4 l3 u1 n8 u3 x; A! V2 m公元前511年,十二月辛亥朔(公元前511年11月14日),日有食之。是夜也,赵简子(赵鞅)梦童子羸而转以歌。旦占诸史墨,曰:“吾梦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对曰:“六年及此月也,吴其入郢乎!终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
! ~0 K) W  g+ }7 o! e; \3 D/ u' i& v8 p2 Y6 y
公元前510年,赵简子(赵鞅)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 O' e) A+ U$ m, W$ E* W( r
% ^+ _& [& k! A* M公元前506年,三月,鲁定公会刘文公、晋定公、宋景公、蔡昭侯、卫灵公、陈怀公、郑献公、许男斯、曹隐公、莒郊公、邾隐公、顿子、胡子、滕顷公、薛襄公、杞悼公、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夏四月庚辰(二十四),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游吉)未至而卒。晋赵简子(赵鞅)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 F8 o" }; X) f* A' h8 V7 s) _* n! e2 }
2 ^+ w: Z$ w$ O, B( i' J* Q& q1 ^公元前504年,秋八月,宋乐祁(乐祁犂,司城子梁)言于景公(宋景公)曰:“诸侯唯我事晋,今使不往,晋其憾矣。”乐祁告其宰陈寅。陈寅曰:“必使子往。”他日,公谓乐祁曰:“唯寡人说子之言,子必往。”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见溷而行。赵简子(赵鞅)逆,而饮之酒于绵上,献杨楯六十于简子。陈寅曰:“昔吾主范氏,今子主赵氏,又有纳焉。以杨楯贾祸,弗可为也已。然子死晋国,子孙必得志于宋。”范献子(士鞅,中军将)对言于晋侯(晋定公)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饮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讨也。”乃执乐祁。+ n: ?  b5 b1 c& O; H
- ?& u4 F4 T4 L. w7 R6 Z
公元前502年,赵鞅(赵简子)言于晋侯(晋定公)曰:“诸侯唯宋事晋,好逆其使,犹惧不至。今又执之,是绝诸侯也。”将归乐祁。士鞅(范献子,中军将)曰:“三年止之,无故而归之,宋必,叛晋。“献子私谓子梁(乐祁)曰:“寡君惧不得事宋君,是以止子。子姑使溷代子。”子梁以告陈寅,陈寅曰:“宋将叛晋是弃溷也,不如侍之。”乐祁归,卒于大行。士鞅曰:“宋必叛,不如止其尸以求成焉。”乃止诸州。
) r; \$ z) K) T6 S0 K" i0 q5 e' ]  |5 O  ~- r" L! q
夏,齐国夏(国惠子)、高张(高昭子)伐我(鲁)西鄙。晋士鞅(范献子,中军将)、赵鞅(赵简子)、荀寅(中行文子)救我。公(鲁定公姬宋)会晋师于瓦。范献子执羔,赵简子、中行文子皆执雁。鲁于是始尚羔。: v1 W9 Y" Z% k6 `- Q2 Q' i5 \
  晋师将盟卫侯(卫灵公)于鄟泽(?)。赵简子(赵鞅)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
" l& w1 r/ P, H4 ]9 }  ^/ H, g' o; ?1 w
公元前501年,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齐景公)将许之。鲍文子(鲍国)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于是乎奋其诈谋。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晋,适赵氏(赵鞅)。仲尼(孔子)曰:“赵氏其世有乱乎!” + r, D$ W& Q9 L

* M: V0 Q8 t5 L公元前500年,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 N0 l4 I- r  U

% a2 ^9 s9 R: j$ p公元前497年,晋赵鞅(赵简子)谓邯郸午(赵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置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邯郸午,荀寅(中行文子)之甥也;荀寅,范吉射(士鞅之子,范昭子)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赵鞅),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士吉射)、中行氏(荀寅)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2 f& Y: i, b1 j% I8 I5 q& F6 C/ L' b
3 H  o  x- f8 Z2 L, Y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荀跞,此时似乎任中军将),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韩不信)与中行文子(荀寅)相恶,魏襄子(魏舒之孙曼多)亦与范昭子(士吉射)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荀跞言于晋侯(晋定公)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矣。请皆逐之。”5 D! h' w: z; x1 T' m$ g1 S
  冬十一月,荀跞(知文子)、韩不信(韩简子)、魏曼多(魏襄子)奉公(晋定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将伐公,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听,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丁未(十八),荀寅(中行文子)、范吉射(范昭子)奔朝歌。) C, {. z/ m% Y2 ]5 M; X
  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十二),赵鞅(赵简子)入于绛,盟于公宫。) N" _2 l; A; M* i& {
5 V1 p$ f) @# E5 J
公元前496年,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知文子,荀跞,中军将)曰:“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赵简子,赵鞅)曰:“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是安于与谋乱也。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荀跞,中军将)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 f+ o2 [. W1 V0 A$ ^# A+ t6 }' a1 _

6 Y8 K8 a8 Z: B1 _公元前494年,冬十一月,晋赵鞅(赵简子)伐朝歌(荀寅(中行文子)、范吉射(范昭子))。' e6 |3 s( n. Y# H$ R& F
$ ~( O( `  T: {% Q3 R$ f
公元前493年,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大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姬蒯聩)之子辄(姬辄)在。”乃立辄。
. x/ {; |2 f! M; ^  六月乙酉(十七),晋赵鞅(赵简子)纳卫大子(姬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使大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逆者。告于门,哭而入,遂居之。
( K6 `+ Q2 X3 e# [. V  秋八月,齐人输范氏(在朝歌)粟,郑子姚(罕达)、子般(驷弘,驷歂之子)送之。士吉射(范昭子)逆之,赵鞅(赵简子)御之,遇于戚。阳虎曰:“吾车少,以兵车之旆,与罕(子姚)、驷(子般)兵车先陈。罕、驷自后随而从之,彼见吾貌,必有惧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从之。卜战,龟焦。乐丁曰:“《诗》曰:‘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谋协,以故兆询可也。”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赵鞅)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甲戌(初七),将战,邮无恤(王良)御简子,卫太子(?姬蒯聩)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子良(邮无恤)授大子绥而乘之,曰:“妇人也。”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之。吏诘之,御对曰:“痁作而伏。”卫大子祷曰:“会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周文王)、烈祖康叔(卫康叔,卫国始封君)、文祖襄公(卫襄公,蒯聩是其孙):郑胜(郑声公)乱从,晋午(晋定公)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1 N& ~5 i5 m( ]4 t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峰旗。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获温大夫赵罗。大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齐粟千车。赵孟喜曰:“可矣。”傅傁曰:“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
3 f, F! L$ g6 D& [$ I  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尨税焉。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峰旗于子姚(罕达)之幕下,献曰:“请报主德。”
( i# O+ C0 n* h- }- w* R2 k  追郑师。姚(子姚,罕达)、般(子般,驷弘)、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赵孟曰:“国无小。”既战,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大子曰:“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邮良(子良,邮无恤)曰:“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驾而乘材,两靷皆绝。' D7 H) {& o& j+ V

6 N& I; m! l: X. r9 k, ?公元前492年,刘氏、范氏世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刘狄),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六月癸卯(十一),周人杀苌弘。冬十月,晋赵鞅(赵简子)围朝歌,师于其南。荀寅(中行文子)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门入,己犯师而出。癸丑(二十三),奔邯郸。十一月,赵鞅(赵简子)杀士皋夷(范皋夷),恶范氏也。
  F+ h& y( c' m$ G* X
5 g& n+ ?6 ^* l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简子)。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 \( w+ Y  z, L/ H7 E2 l& U# s- O9 O) ]8 F
秋七月,齐陈乞(陈僖子)、弦施(弦多)、卫宁跪(甯跪)救范氏。庚午(十四),围五鹿。九月,赵鞅(赵简子)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中行文子)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弦多)逆之,遂堕临。国夏(国惠子)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p, V9 ?$ g' k" B, W  Y
: p5 v3 U$ i! R- ^% ]
公元前490年,夏,赵鞅(赵简子)伐卫,范氏之故也,遂围中牟。" ^2 @% N7 w5 l6 N% V4 d! c
# T" ~! e1 j* j, F
公元前489年,春,晋赵鞅(赵简子)帅师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
; L. q! i: Y8 I6 P1 L; G+ Q/ q+ {% {; o! j) O7 @; w7 v, b
公元前486年,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史赵曰:“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ⅱⅰ之《需》ⅴⅰ,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 H- Y- H$ Q4 p7 s9 p4 O. X7 G; B- B2 `% \9 r7 o! {
公元前485年,夏,赵鞅(赵简子)帅师伐齐,大夫请卜之。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于是乎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2 I* R+ G, V# o0 p

3 @  x4 W4 y# D# L公元前482年,夏,公(鲁哀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秋七月辛丑(初六),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赵简子)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鲁哀公姬将,亦书姬蒋)见晋侯(晋定公),子服景伯(子服何)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伯嚭)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2 r# q6 A7 n' a. }5 q* f3 o' m
9 u( Z$ G* G5 V3 h, S" \- @. r% w
公元前481年,秋,晋赵鞅(赵简子)帅师伐卫。
$ C3 y0 Z# U& L
! S7 ], a" \' t- u! B公元前480年,晋赵鞅(赵简子)帅师伐卫。$ x6 y9 Q) D# [% l3 H  }

7 A2 l( r2 U5 i" i公元前478年,晋赵鞅使告于卫曰:“君之在晋也,志父为主。请君若大子来,以免志父。不然,寡君其曰,志父之为也。”卫侯(卫庄公)辞以难。大子(大子疾)又使椓之。
: L  T  F- J/ J  夏六月,赵鞅(赵简子)围卫。齐国观、陈瓘(子玉)救卫,得晋人之致师者。子玉使服而见之,曰:“国子实执齐柄,而命瓘曰:‘无辟晋师。’岂敢废命?子又何辱?”简子曰:“我卜伐卫,未卜与齐战。”乃还。
  J9 `- x# G6 e# U. }. y$ s
" q, R5 Y) m) x冬十月,晋复伐卫,入其郛。将入城,简子(赵简子,赵鞅)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乱灭国者无后。’”卫人出庄公而晋平,晋立襄公之孙般师(公孙般师,亦书姬斑师)而还。十一月,卫侯(卫庄公)自鄄入,般师(公孙般师,亦书姬斑师)出。8 w0 _+ N) S/ J
  初,公(卫庄公)登城以望,见戎州。问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已(十二),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逾于北方而队,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人复公孙般师而立之。十二月,齐人伐卫,卫人请平。立公子起,执般师以归,舍诸潞
% s( O+ n+ I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4 20:53:39 | 阅读全部
八 东周(战国)- 8.14.1.3  赵简子(二)(公元前475年)9 |3 F) P5 O4 g. w: H

" T" Q7 [: D' q6 p8 ]; \/ }1 o《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 U8 V7 y' @7 C0 x" _. A
3 M( i8 B* r) f1 J
赵简子在位,晋顷公之九年,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辟弟子朝之故也。
- t- S( X. [+ G3 u+ L
. }8 b5 V! E/ {- x% x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晋公室由此益弱。
- _$ n9 O* E* s2 W, a! z8 @1 d( d3 X; L; F5 I! \, G
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赵简子受赂,厚遇之。
( z4 V. Q. {% G' z, [: E7 Z) \
) Z) x5 c& _" U6 x+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间必有言也。”
; x3 `1 v5 D/ X: f5 e" ]9 h
% o) k( {6 l/ z' p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9 Z4 }# g' ]% [7 [9 _5 ?
0 J9 v) d; A2 M4 y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从者怒,将刃之。当道者曰:“吾欲有谒于主君。”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譆,吾有所见子晣也。”当道者曰:“屏左右,愿有谒。”简子屏人。当道者曰:“主君之疾,臣在帝侧。”简子曰:“然,有之。子之见我,我何为?”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与罴,皆死。”简子曰:“是,且何也?”当道者曰:“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也。”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皆子姓也。”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长以赐之’。夫儿何谓以赐翟犬?”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并二国于翟。”简子问其姓名而延之以官。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遂不见。简子书藏之府。
4 P8 _1 L, U7 F$ J3 ~7 x; C' v; s- n4 ]' M# H+ G! a( P: r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卹。毋卹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卹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卹为太子。. m6 O5 X) D$ \2 u/ I: d5 s
; A- D4 E& I6 T) e
后二年,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晋君使籍秦围邯郸。荀寅、范吉射与午善,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以梁婴父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荀栎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乱者死。今三臣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其明年,知伯文子谓赵鞅曰:“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v: b6 }) H6 s' e8 Q

( o6 l2 U/ |; N+ w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叛。”
$ W9 S& s/ }  \- j, K6 U% |7 W3 w6 ~# A1 F
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辠。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1 q2 x/ n' o. X; U0 [: d& O1 T
/ K" V2 J7 M# \4 E7 Q' W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中行文子奔邯郸。明年,卫灵公卒。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不内,居戚。
9 J9 o, l5 s* f  I( ]
- G) _0 d1 v1 f) r3 U: X9 s; w# l9 Z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c" @2 n; F* e0 f# ?) W9 }

8 W8 h% q" ^" W. |' q& @* e; H9 C* L9 J/ P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
  P- A0 z4 V; t; w  }1 ^4 o! E* N; }. H" h0 v0 y5 t- R" _
定公三十七年卒,而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是岁,越王勾践灭吴。
0 @5 T1 j! V& x8 o$ A3 y  [2 F/ B8 g7 O6 Z: Y. E2 @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卹代立,是为襄子。
$ ]% u. f! A+ @2 v1 `' n; ~. U& Y8 q/ s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
/ Q4 m. O) y) z; v1 `+ i& O3 L& I, C
(赵景叔去世,生赵鞅,就是简子(生年不详,据史推次,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子聘晋时,简子已生。)。
6 G. f, \& u: l* u7 a# s. T! [5 m! r" W
赵简子执政时期,在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简子统率来会的诸侯陈兵于周境(顷公九年夏,简子在黄池会诸侯,共商平定周敬王弟子朝之乱。事具昭公二十五年《春秋传》。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明年(公元前516年),护送周敬王返回王城,驱逐其弟子朝之故(《诸侯年表》,顷公十年“知栎、赵鞅内王于王城”。)。
/ f$ {6 ^( X. H6 l  B9 f
* s3 E2 t0 ]! M+ A, p7 }! ]4 j3 B$ X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六卿援法诛灭姬姓公族(“公族”,即公室,姬姓。)祁氏(祁傒孙)、羊舌氏(叔向子)(晋平公十九年,晏婴使晋,晋公室叔向,就告诉晏婴:“晋公室卑。”梁玉绳曰:“二姓之灭,由于祁胜赂荀跞,非关六卿之故。”按:晋顷公十三年,晋国始公布范宣子《刑书》,此云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可见晋《刑书》在正式公布前一年,已在晋国试行。),将他们的食邑分为十县(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按:祁氏七县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羊舌氏三县为铜鞮、平阳、杨氏。)。六卿安插各自的宗族为这些县的大夫(据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任十县大夫者为司马弥牢、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梁玉绳曰,十县大夫除赵朝、韩固、魏戊、知徐吾四姓为六卿之族,其余六人,皆以贤举。)。晋公室自此更加衰弱。! H% R& x% T* C9 n- ]

3 q6 {; v7 }2 s( ~其后十三年(公元前501年),鲁国贼臣阳虎前来投靠。赵简子接受阳虎的贿赂,予以优待(鲁定公九年,欲去三桓,劫定公,伐孟氏败,取公宫宝玉大弓出奔至齐,齐不纳,又奔晋,赵鞅纳之。《论语》作阳货,有《阳货篇》。)。5 |4 e5 W- b' e/ S
8 R/ H) z8 u' p6 w$ t% m# A
赵简子生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都害怕。请来名医扁鹊为之诊治。扁鹊看完病出来,董安于询问病情(董安于为简子家臣。鲁定公十三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鞅先备。鲁定公十四年,知文子以安于预谋乱闻,安于自缢死。赵氏定,祀安于于赵氏庙。)。扁鹊说:“是血份上的毛病,不要大惊小怪。以前秦穆公也有过这种病。七天后苏醒过来。醒来那天,告诉公孙支(字子桑,《左传》作公孙枝。)和子舆(亦作子车)说:‘我到了天帝的住所,太好啦!我为何逗留那么久呢?正好有些事情需要知道。天帝告诉我:“晋国将大乱,五世(献公,奚齐、卓子、惠公、怀公)不得安宁。后代将霸,可惜未老就死去。称霸的人号令诸侯,可怜的老百姓将不分男女,流离于道路了。”’公孙支记下了这些话,藏之策府。秦王之谶,终于传开了。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襄公败秦师于殽(公元前627年),战胜归来,纵情淫乱,这些事,你都是知道的。今天主公的病与秦穆公同,不出三天,病就见好。病一好,一定有话要讲。”8 u, z  D/ r+ [4 q; S2 S+ A

% `; ~2 ^- p. Y4 k3 I! i6 }过了两天半,简子醒来,对大夫(董安于)说:“我到了天帝的住所,很高兴。上天百神陪我熬游于钧天、广乐之宫。天帝的乐队为我奏九成之乐,诸神为我舞干戚之舞。到底是天乐,与三代(夏、商、周)人间之乐不一样,那是撼人心旌的声音。有一熊跑来抓我。天帝命我发箭射之。一箭中熊,熊死。又有一罴冲我奔来,我又发箭射之,中罴,罴死。天帝很高兴,赐给我两个饭笥,都盛有饭食。我见一个孩子站在天帝身旁。天帝牵来一条翟犬,吩咐我说:‘等到你儿子长大成人,把这条翟犬赐给他。’天帝告诉我:‘晋氏将逐步衰落下去,到第七代(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至静公为七世)就亡了,嬴姓(赵氏之先,与秦同祖,俱嬴姓。此云赵将强大)将兴旺起来,在范魁之西战败周人(败周人事亦无考。范魁,地名,不详何在),可是也不能有天下。我缅怀虞舜的功勋(赵之先大费,受知于虞舜,嬴姓,亦舜所赐。故云“思虞舜之勋”。),我会将其胤女孟姚(吴广之女,姓姚字孟。)配给你的七世孙(谓武灵王。事在公元前310年。按:简子至武灵王十世,此讹七字。)为妻。’”董安于聆听了简子的话就书而藏之,并把扁鹊的那番话禀告简子。简子以四万亩良田赏赐扁鹊。) v3 A- u1 j4 X2 _6 Z# D! e4 E

" m; z" s' _  r4 v$ L9 s0 E一天,简子外出,有一人挡住去路,赶也不走。随从的人很生气,举起刀就要砍过去。挡道的人说:“我有话要和主君说。”随从当即禀报。简子招呼那人过来。见到那人时说:“哎呀!我在哪儿好像见过你呀!没错!”挡道的说:“请屏退左右,有事奉告。”简子命令随从走开。那人说:“您生病那时光,我正侍立天帝一旁。”简子说:“不错,有这么回事。你见到我时,我在干嘛呀?”挡道的说:“天帝让你射熊和罴,都被你射死了。”简子说:“是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挡道的说:“晋国将有大难,而首先发难的是您。天帝命您诛灭二卿(范、中行氏),熊和罴就是二卿的祖先(范、中行二氏图腾)。”简子说:“天帝赐我两个饭笥,里面装着饭食,这是什么意思?”挡道的说:“您的世子将在翟地征服两个国,它们都是子姓的国。”简子问:“我见到有个孩子站在天帝身旁。天帝赐我翟犬时说:‘等到你儿子长大时,将翟犬赐给你的儿子。’那个孩子是怎么回事?赏赐翟犬又是怎么回事?”挡道的说:“孩子,是您的儿子。翟犬,是代国的祖先。您的儿子将占有代国。您的后代还会有进行改革,衣胡人衣裳的人,并在翟地兼并两个国家(《正义》:“武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楼烦、榆中是也。”事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简子问其姓名,并请他做官。挡道的那人说:“我是个粗人,不过是来传达天帝意旨的呀!”一霎间,那人不见了。简子记下这事,藏之于册府。
5 B  l* b4 |" Y' t5 I' H$ I# s+ F2 g  _& a- Z
又一天,姑布子卿(姓姑布,名子卿。哀公二十九年《春秋传疏》引作“孤布子卿”。)来看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说:“没有一个当将军的相。”简子说:“照这么说,赵氏将要绝灭啦!”子卿说:“适才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孩子,兴许也是您的儿子。”简子把儿子毋卹(或作“无卹”、“毋恤”、“无恤”,“毋”与“兀”同。“卹”、“恤”古通。哀公二十七年《春秋传疏》引“乃废大子而以母恤为大子”,“母”涉上文“其母贱”而误。)叫来。毋卹走到跟前,子卿立即站起来说:“这才真是将军的相啊!”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出身卑贱,是翟人送来的婢妾,哪里谈得上贵呀!”子卿说:“天帝所赐,虽出身卑贱,将来也必然尊贵。”不久,简子把儿子们找来交谈,发觉毋卹最有才能。简子向儿子们宣称:“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巅,你们都去找,先找到的有赏。”诸子连奔带跑向常山进发,可什么也没有找到。独有毋卹回来,声称:“我找到宝符啦!”简子说:“说说看!”毋卹说:“登常山之巅,可以鸟瞰代国,代国可以占而有之呀!”简子由此知道毋卹确实有才能,于是废去太子伯鲁,以毋卹为太子(梁玉绳曰:“简子大夫也,而称其子为太子,可乎?”据下文,以无卹为太子,在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
$ u& b6 C" A9 [5 Z! X/ X' |0 [
' k7 Q& n# c$ ^  _过了二年,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8年)。范氏、中行氏作乱(范、中行作乱,《晋世家》、《诸侯年表》、定公十三年《春秋》并在晋定公十五年。此云“十四年”,误。“范、中行作乱”五字亦是错简。)。- s7 e7 d5 `! ?$ F, K5 v  F

7 G" C8 I) R2 }+ b. B9 d8 j$ `翌年(公元前497年)春天,赵简子通知邯郸大夫赵午说:“还给我卫国贡户五百家。我将把他们安置在晋阳(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秋》云:“晋赵鞅帅师围卫。”服虔曰:“往年赵鞅围卫,卫人恐惧,故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又欲更徙于晋阳。”“晋阳”,赵鞅邑,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赵午答应了。回到邯郸,父兄们不答应(定公十三年(前497)《春秋传》云:“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寘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言五百家在邯郸,卫与邯郸亲。今远徙晋阳,则失卫亲。侵齐,齐反击邯郸。惧齐而徙,则卫与邯郸之好不绝。)。赵午无法实现诺言。赵鞅逮捕赵午,把他关押在晋阳。告诉邯郸人说:“我有权诛杀赵午,你们考虑继位人选吧!”简子杀了赵午。
* S3 f. ?. E, p4 F+ Z4 ]2 ?7 a  O, F  \# k  P: U
赵稷(邯郸午子)、涉宾在邯郸造反。晋君派籍秦率军进围邯郸(“籍秦”,晋大夫籍游之孙,籍谈之子。定公十三年(前497)《春秋传》云:“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友善(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杜预曰:“婿父曰姻,荀寅子娶范吉射女。”),不肯帮助籍秦而图谋作乱。董安于知道这件事。
# T+ e8 Z  @% ~9 ?, J# T' o
4 T: e2 d" w( \0 n, k( l- W' x十月(定公十三年《左传》作“七月”,此讹“十月”),范氏(士吉射)、中行氏(荀寅)起兵讨伐赵鞅。赵鞅跑到晋阳。晋兵包围晋阳。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魏襄子多)策划驱逐荀寅,代之以梁婴父;驱逐范吉射,代之以范皋绎(定公十三年《春秋传》:“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荀跞),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韩起孙不信,即本文韩不佞)与中行文子(荀寅)相恶,魏襄子亦与范昭子(范吉射)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晋定公二十年(公元前492年)十一月,赵鞅杀士皋夷。事具哀公三年《春秋传》。)。
, w6 p( e/ Q2 \5 j9 R
# ]" c! T- U0 I荀栋(智文子。《左传》作知文子荀跞)向晋侯进言说:“君王的法规,大臣带头作乱者死。今带头作乱的是三家(范吉射、荀寅、赵鞅),而单独讨伐赵鞅,这不公道,请对三家同时下令讨伐。”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韩简子。《左传》、《晋世家》皆作“不信”。“佞”、“信”古通。)、魏哆奉晋公之命讨伐范、中行氏,未能取胜。范、中行氏反而袭击晋公。晋公回击,范、中行氏战败逃走。丁未,二人逃到朝歌。韩不佞、魏哆(据《魏世家》,魏献子生魏侈。盖‘哆’字误。按《系本》‘献子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而《左传》云‘魏曼多’是也。则侈是襄子,中间少简子一代。)请求晋公宽赦赵鞅。) x7 d. `$ S9 z1 N0 r

1 v4 u0 n, \7 k十二月辛未,赵鞅来到绛都,和晋公在宫中结盟。明年,知伯文子对赵鞅说:“范、中行氏带头作乱不假,董安于告发他们,可见董安于也参与其事。晋国有法,带头作乱处死刑。范、中行二人已依法治罪,而董安于至今逍遥法外。”赵鞅很为难。董安于说:“我死,赵氏安宁,晋国太平。我现在去死,可已经晚了。”董安于自杀身死(定公十三年《春秋传》:“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董安于由一个告发人被诬为同谋人。)。赵鞅告诉知伯,董安于已死。赵氏才算安宁无事。
  o3 F0 B& J" U- ~0 v* z( D+ G1 @* R9 q6 x, J, W8 l' M
孔子听说赵简子不请示晋君就拘捕邯郸午,退保晋阳,所以在《春秋》中直书:“赵鞅在晋阳发动叛乱。”
4 ?2 T% B% ], ], p! U2 B2 @' b; r% C8 V4 I$ l
赵简子有臣名周舍,好直言规谏(《韩诗外传》七:“赵简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使人问之,曰:‘子欲见寡人何事?’周舍对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成也,岁有效也’。”)。周舍死后,简子每于上朝议处政事时,常常不高兴。大夫们以为自己有了过失,引咎请罪。简子说:“你们没有过错。我听人说: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的狐腋。诸位大夫上朝,凡事都是好!好!好!却听不到周舍那样的声音:不可以!不可以!我为此担忧呀!”简子有此谦虚谨慎的作风,所以能安抚赵邑,怀柔晋人。. k8 ?# O3 [0 F* ~5 r

( ^* `: S" H& l( m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赵简子围攻范、中行氏于朝歌(赵简子两次围朝歌,一在鲁哀公元年,一在哀公三年,并见《春秋左传》。)。中行文子逃奔邯郸(晋定公二十年冬十月癸丑,荀寅奔邯郸。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春秋传》。)。
! r% P* E9 o$ {' N0 E3 F7 k6 x' l
& ~# m6 n( W2 @6 X! y4 B1 t2 c2 H明年(前493年),卫灵公去世(“明年”,乃承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而言,而非荀寅奔邯郸之明年。司马迁将赵简子两次兴兵代罪,合为一谈,故有此混淆。)。简子与阳虎护送卫太子蒯聩回国(卫灵公三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不和,欲杀南子未成,蒯聩奔宋,不久投奔赵简子。灵公四十二年(公元前493年)夏卒。卫人立太子蒯聩之子为君。六月,赵简子令阳虎诈命送蒯聩入卫,卫人发兵拒之,蒯聩不得入。)。卫拒绝蒯聩回来,蒯聩居留于戚。
6 b) B5 W9 v( Q- K& h) n" F) [
. E' r9 x9 S/ |- h/ u# M( v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赵简子攻克邯郸。中行文子逃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春秋传》:“春,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哀公五年当晋定公二十二年。)。中行文子、范昭子(士吉射)逃奔齐国。赵的疆域扩展到邯郸、柏人。范、中行的其余领地,为晋所并吞。赵鞅名义上是晋卿,实际上垄断晋国的政权,俸禄和封邑与诸侯相等。
. C0 g( L0 y# h9 e) h; Z7 i7 ?! ~
' j& E: T: W4 x% O' D8 ^" ~! a2 R晋定公三十年(公元前482年),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盟会,争当诸侯盟主。赵简子随从晋定公赴会,勉强占了吴国的先(晋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盟会,争当诸侯盟主。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争夺激烈,几乎要动干戈。结果如何,记载不一。《晋世家》、《赵世家》皆曰:“卒长吴。”《吴世家》曰:”吴乃长晋定公。”《韩诗外传》曰:“吴公先歃,晋公次之。”哀公十三年《春秋左传》曰:“乃先晋人。”究竟谁先歃,不可考。)8 h' x# B5 W$ U6 c, H( F

: q, b, a; F3 |: X6 k定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75年)去世,简子为之服丧三年实际仅一年(钱穆先生说,定公三十七年是简子卒年,不是定公卒年。“卒”字应在“简子”下。“除三年之丧,期而已”,是指襄子而言。按:“期”,音jī,期服的简称。齐衰一年之服,叫做期服。)。这年越王句践灭吴。" n- d  {8 W  S5 b. |6 D* J
* Y. K% X% S/ z: m! R! b
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简子去世(简子卒于晋定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75年),梁玉绳说为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梁氏差误一年。),太子毋卹继位,是为襄子(《六国年表》襄子立在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表》载其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在位。据考,其在位年当为公元前474年至前425年。“代”字,应是衍文。按:襄子立年,应在简子卒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 D" D$ ^0 }- s4 W
& j2 i, w! \5 v5 t: S4 |6 N. B
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哀公二十年《左传》:“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杜预曰:“赵孟,襄子无卹,时有父简子之丧。”此为赵襄子元年,应为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之证。因史有误,襄子元年,后移十七年。《赵表》公元前457年,误为襄子元年矣。),越军围攻吴都。襄子降低祭馔规格,以示同情,并派楚隆慰问吴王。% @$ p7 i/ D. U

. m$ _& X5 B0 c9 M1 }襄子之姊原是代王夫人(《吕氏春秋·长攻篇》:“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安葬了简子以后,守制之期末满(史公既云“简子既葬,未除服”,则灭代在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襄子北登夏屋山,宴请代王。吩咐厨师用铜斗盛肴馔招待代王及其随从。在进羹汤时,暗中命令宰人们各自用铜斗击杀代王和随从的官员(徐孚远曰:“本文各字,盖言杀代王及其从官,各用铜枓击之也。”按:代王既死,从官之被杀,何必问其用何器?岂有庖人尽持金斗作武器之理。“各”,当是人名。),并立即兴兵平定代地。姊姊得到消息,仰呼苍天,号哭不止,用磨尖的发笄,自杀身死。代国百姓可怜代王夫人的死,名其杀身之地为“摩笄之山”(《括地志》:“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为山,在蔚州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按:山在张家口市东南。山名靡笄不止一处。成公二年《春秋左传》:“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贾逵曰:“靡笄,山名。”成公二年,当晋灵公十四年,晋兴师救鲁、卫,与齐师遇于莘,相持于靡笄山下。莘,卫地,今山东莘县北。靡、摩皆唇音,靡笄即摩笄,当另有一摩笄山在卫境。靡笄之名亦非自代王夫人自杀始。)。襄子以代国封给伯鲁的儿子周,号代成君(据《年表》,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在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即襄子元年。按:襄子元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应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5年。)。伯鲁是襄子之兄,原先的太子。太子早就去世,所以封他的儿子。)
, `. R1 h  ?* p, v5 D5 S0 R) H1 n; F- }

  R9 t5 V! m6 a% s; U
3 N" i) J$ N2 ]. E/ i3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少室周知贤而让》:“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简子许之,使少室周为宰,曰:“知贤而让,可以训矣。””5 V3 C* k5 |0 {5 o: p! O
$ t: i2 @: A) F% t
(少室周担任赵简子的车右,听说牛谈力气很大,要求和他比试一番,没有获胜,便将车右的位置让给了牛谈。赵简子很称许这件事,委任少室周为家里的总管,说:“知道他人贤能而能让位,这是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的。”)5 c  _8 L* B5 {& m- i- G( o

+ e; U$ P( @2 o* F: O& R
" @9 U: w+ l& m, {  \! O
, g: V1 ~" f5 i1 Y# [" M# n《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赵简子问贤于壮驰兹》:“赵简子问于壮驰兹曰:“东方之士孰为愈?”壮驰兹拜曰:“敢贺!”简子曰:“未应吾问,何贺?”对曰:“臣闻之: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今主任晋国之政而问及小人,又求贤人,吾是以贺。””
" @6 u5 w; `9 S. L5 `8 f6 b( f, j- M: }
(赵简子问壮驰兹说:“东方的人士那个贤能?”壮驰兹下拜说:“祝贺您!”简子说:“你还未回答我的发问,为什么就祝贺呢?”壮驰兹回答说:“我听说:国家将要兴盛,君子自以为有很多不足之处;国家将要衰亡,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现在您掌管晋国的国政,而问及我这样的小人,又寻求贤能之士,我因此祝贺您。”)
6 h1 n( s4 N8 N7 W* B, v5 p5 U+ r' d. H; }1 W" U

5 o% Q" h) G3 h+ Y0 ^  V
8 V) x% W4 k$ z0 G3 v《国语卷十五•晋语九•窦犨谓君子哀无人》:“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窦犨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w$ s* _: [# l$ `7 o% }
. e& j: P( p* x; l
(赵简子感叹说:“鸟雀飞到海里变成了蚌蛤,野鸡飞入淮河变成大蛤,癞头鼋、扬子鳄和鱼鳖,没有不能变化的。只有人不能变化,真可悲哀啊!”窦犨在一旁侍奉,说:“我听说:君子哀叹没有贤人,不哀叹没有钱财;哀叹没有德行,不哀叹得不到宠爱;哀叹名声不美,不哀叹不能长寿。范氏(范吉射)、中行氏(中行寅,即荀寅)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在晋国擅政,如今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庙的牛,现在变成在田亩中辛勤耕作。人的变化,何日不在发生呢!”), o9 x2 ]* B4 Y2 o( S' x) G) \+ [2 e

8 u" J3 F. ^' @* [7 S6 V" a
4 v6 w3 @' q9 `: V, [$ v% a
5 G, `' i- H. j5 R' Q- w《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於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於我,则我得死於敌;敌得死於我,则我得生於敌。夫得生於敌,与敌得生於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於知此而已矣。”
; w" B# M6 i" o) f3 c+ t
3 U! I% U& E+ T- s8 f. _2 s(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纂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恼怒地说;“嘿,胥渠这个家伙!竟算计起玻们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杀人为的是使牲畜活命,不也太不仁义了吗?杀掉牲畜为的是救活人命,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设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广门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
4 U$ H0 a% B. `$ P3 m: V7 I! n. A
凡敌人来犯,都是为了追求利益,假如来犯而遭到覆灭,那将把退却看作是有利了。如果敌人都把退却看作是有利,那就用不着交锋了。所以,如果敌人从我们这里获得生存,那我们就要死在敌手;如果敌人死在我们手下,那我们就从敌人那里获得了生存。或是我们从敌人那里获得生存,或是敌人从我们逸里获得生存,这其中的道理难道不该仔细研究吗?这是用兵的精妙所在,生死存亡就取决于是否懂得这个道理了。)
' p  g5 d/ C" G5 ]  M  ^" U
; ~! J. W+ ^) L3 u9 j) A* Y9 W 7 @' {- \/ I. a! ^9 M! v: Y
  t& L- e7 U2 X0 q( J0 a" Q+ m) j0 {
《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骄恣》:“赵简子沈鸾徼於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於其臣矣。以理督责於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 V  {  H5 B0 P* l* J. e' v' J# b' T" u
(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鸾徼就给我弄来,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鸾徼就给我修建,我曾经爱好良马好驭手,鸾徼就培我找来。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错、磨灭我的长处啊。”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而不可以跟他一起为非,可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e/ c9 \1 n- X

' T, L% e5 k, Y/ }. T3 u
/ J' q' l  s5 x/ b
) b: [7 V, {* g/ b! X《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长攻》:“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於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 H' K  M" A* C) h$ n; _" g4 q8 m1 R
(赵简子病重,召见太子告诉他说;“等我死了,安葬完毕,你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太子恭恭敬敬地答应了。简子死了,安葬完毕以后,太子穿着孝服,召见大臣们并且告诉他们说:“我想登上夏屋山去观望。”大臣们都劝阻说;“登上夏屋山去观望,这就是出游啊。穿着孝服去出游,不可以。”襄子说:“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废除。”大臣们都恭恭敬教地答应了。襄子登上夏屋山观看代国的风土人情,看到代国一派欢乐景象,于是襄子说;“先君必定是用这种办法来教诲我啊!”等到回来以后,思考夺取代国的方法,于是就先友好地对待代国。代国君主爱好女色,襄子就请求把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为妻,代国君主答应了。襄子的姐姐嫁给代国君主以后,襄子事事都讨好代国,代地适宜养马,代国君主把好马奉献给襄子,代地的马都送光了。襄子告诉代国君主,请求宴飨他.事先命令几百个跳舞的人把兵器减茌舞具之中,事先准备好大的金斗。代国君主来了,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把酒器翻过来击在代国君主头上,只一下,代君脑浆就流了一地。跳舞的人拿着兵器搏斗,把代君的随从全都杀死了。于是就用代君的车子去迎接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远处听说代君死亡的情形,就唐尖簪子自刺而死。所以赵国至今有“利笄山”和“反斗”的名号。)0 e2 }$ s' Q* v* g) u7 _

. I# |- a# F' U7 r* R : a) V0 L1 w- P

! e( \2 }& p) u- Z* k《列女传•卷之六•辩通传•津女娟》:“赵津女娟者,赵河津吏之女,赵简子之夫人也。初简子南击楚,与津吏期,简子至,津吏醉卧,不能渡,简子怒,欲杀之,娟惧,持楫而走,简子曰:“女子走何为?”对曰:“津吏息女。妾父闻主君东渡不测之水,恐风波之起,水神动骇,故祷祠九江三淮之神,供具备礼,御厘受福,不胜巫祝,杯酌余沥,醉至于此。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简子曰:“非女之罪也。”娟曰:“主君欲因其醉而杀之,妾恐其身之不知痛,而心不知罪也。若不知罪杀之,是杀不辜也。愿醒而杀之,使知其罪。”简子曰:“善。”遂释不诛。简子将渡,用楫者少一人,娟攘卷掺楫而请,曰:“妾居河济之间,世习舟楫之事,愿备员持楫。”简子曰:“不谷将行,选士大夫,齐戒沐浴,义不与妇人同舟而渡也。”娟对曰:“妾闻昔者汤伐夏,左骖骊,右骖牝靡,而遂放桀。武王伐殷,左骖牝骐,右骖牝●(麋,䮲),而遂克纣,至于华山之阳。主君不欲渡则已,与妾同舟,又何伤乎?”简子悦,遂与渡,中流为简子发河激之歌,其辞曰:“升彼阿兮面观清,水扬波兮查冥冥,祷求福兮醉不醒,诛将加兮妾心惊,罚既释兮渎乃清,妾持楫兮躁其维,蛟龙助兮主将归,呼来棹兮行勿疑。”简子大悦曰:“昔者不谷梦娶妻,岂此女乎?”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娟乃再拜而辞曰:“夫妇人之礼,非媒不嫁。严亲在内,不敢闻命。”遂辞而去。简子归,乃纳币于父母,而立以为夫人。君子曰:“女娟通达而有辞。”诗云:“来游来歌,以矢其音。”此之谓也。# [# S$ P' H8 i* C

! E5 O. G0 T& n- [% h颂曰:赵简渡河,津吏醉荒,将欲加诛,女娟恐惶,躁楫进说,父得不丧,维久难蔽,终遂发扬。”
9 U* P5 v4 w7 S5 d7 e! T0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4 22:04:50 | 阅读全部
阳虎 (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 ?编辑  ?讨论 6 r- C% b! i$ W1 Z+ h
阳虎(生卒年不详),姬姓,阳氏,名虎,一名货。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他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从而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家臣执国政”的先河。他是不折不扣的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
0 I$ b$ I1 C4 @- B. \* g1 y+ R2 O2 B- U! _+ X) r' t
历史人物; a; }9 c2 p' P! m% v8 ]

) l  c( S9 H) C! p2 {6 f8 @  \?编辑
+ I+ c& w+ j! _6 M$ e
& G! D6 o" b; a, x* I6 C* C   
: @1 i( o0 \* }+ T# V  _# ~1 k8 r  G: N  m

/ [( V; P9 O! V- K/ @3 P7 l0 _季氏家臣
* F/ A$ @, t1 s# m7 x$ d- _  V1 O5 o' s$ N" f; h, s+ e9 g
前517年,鲁昭公欲驱除季孙氏,这年九月,鲁昭公联合平时就不满季孙氏的藏昭伯与郈昭伯一同向季孙氏发起了突击,这时候,三桓中的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兵协助季孙氏共度难关,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侯的亲兵,攻杀了郈昭伯,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被齐景公接纳。三桓拥立昭公之弟公子宋为鲁侯,是为鲁定公。在征战中,阳虎执掌着季孙氏的军机大权。
: `; P/ ?0 y% O; B9 ?8 Z. ]% |2 {
9 {7 T7 x) X7 p0 c. a2 t3 ~5 Q5 ^+ G前505年6月,季平子逝世,儿子季桓子季孙斯继位。季桓子年幼,不能操控家族事务,阳虎等家臣就开始蠢蠢欲动,这时候常年镇守费邑的子泄因不满季平子的宠臣仲梁怀, {* z- G6 n4 T4 L$ w  A
0 l2 {; m/ @0 s9 P
阳虎造型
5 B) R3 x; H& D阳虎造型 3 G1 ^' ^  u! f5 t' \5 `
,要求阳虎帮忙赶走仲梁怀,这正中阳虎下怀。2 g$ I* k; K$ l. ~
9月,阳虎带兵驱除仲梁怀,并软禁少主季孙斯。10月,阳虎要求季孙斯授权给自己执掌季孙氏,季孙斯不同意,阳虎干脆把季孙斯的堂兄弟杀了。杀鸡儆猴这招果然奏效,特别是用来哄小孩子,季孙斯屈服了,承认阳虎是季孙氏的代理人,不久阳虎就将自己的敌人(或者是他认为靠不住的人物)踢出国门。
% g+ a  ~0 h/ J1 ?; I8 }% I2 |$ w  [, e5 d* [" S4 T6 I
就在阳虎刚刚成为国家一把手时,叔孙成子叔孙不敢逝世,其子叔孙州仇继位,是为叔孙武叔,叔孙州仇同样年幼,不能理政;同时向来与季孙氏关系不错的孟懿子仲孙何忌同样年轻。
* _7 O  H( p% h3 Y. t, \% R: h" |* R9 h5 A: ?6 l0 ]; Q
就这样毫无背景的阳虎成为了季孙氏的暂时当家人,季孙氏是鲁国最大的家族,阳虎也就成为了鲁国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9 X+ J- k* T- @0 {( e1 X6 g  H" ]8 o/ G! Z, J$ v4 z
    , }: w1 {7 H# Z- c) Q# h

) K5 v0 d2 D' p) H
, j* {4 J- h" s. _% |+ b$ T4 o执政鲁国
+ S+ Q0 Y; c: u! ], @
) \4 X8 m3 e0 \# d! Y; }2 |春秋历史是一部家族史,一个人若想成功,就必要的有一定的家族底蕴,而阳虎似乎没有,至少在史书上没有提到过他的家族有多么显赫。) R% f6 \, F* e# t8 \) X! ?
3 B" S  r6 J  o8 ]
阳虎认为自己底子不厚,力量不强,显得势单力孤,于是就考虑着提拔一些不得志或是身份卑微的名流贤士、寒门子弟来辅佐自己。这时,孔丘在阳虎的力邀下,进入了鲁国政坛。2 f/ _! ?% I: S% s! i

( W! F- [. G" Z. s5 u# b7 ~在阳虎执政的几年间,鲁国非常不太平,主要来自于齐景公图谋霸业的军事行动和外交压力。自前506年昭陵之会,晋国正卿士鞅在天下诸侯面前公开护短,让本来最大的会盟不了了之。诸侯们的失望是溢于言表的。这时候已经享国30余年之久的齐景公认为晋国威望不足,就是齐国崛起的好时机。于是鼓动着平时就对晋国不满的诸侯们联合起来反对晋国。8 t6 ^) p( k2 Q* i2 J# E" [9 A

. D2 P: l$ P% F' [鲁国与晋国世代交好,又与齐国是近邻,不便插手这些大国争霸。但是齐景公不干,坚决要拉鲁国人入伙壮大声势。: L$ X8 p$ p3 T8 R. a- y
6 a, x  K: q& N* ?& i
阳虎要相应齐国的号召,害怕晋国人,更害怕三桓从中作梗。随着季孙斯、叔孙不敢年龄的增长,三桓逐渐抬头,阳虎终于坐不住了,决定要干一番大事业。攘外必先安内……
5 q4 j! t3 \4 X2 `  L
8 z' d" k+ P: a3 G) ~1 M( t. R   
0 C# r; G* f  i- O* ]
! C) ]& ]$ w4 ^# k3 N, b
' d3 ^" T& N! H& ]' X政变失利
9 o5 m7 H! Z+ v. X# |6 f0 R6 n& p  V, A! F4 L' t4 i1 \
阳虎虽然暂时坐稳了鲁国执政的宝座,居安思危。唯恐有一天三桓会联手把他做掉。于是他又筹划着在朝中安插亲信,结党营私,平时对三桓有所不满的政客们,他都愿意接近。很快阳虎的周围便积聚了一批人,如季孙寤、叔孙辄……这些人多是被三桓所排挤不受重用的贵族。他们联合起来,以阳虎为首,形成了一股极强的政治势力。他们秘密谋划着,以季孙寤取代季孙斯成为季孙氏的宗主,以叔孙辄顶替叔孙州仇为叔孙氏宗主,而阳虎则瞄准了孟懿子的位置,在得到季孙与叔孙的辅助下,取缔孟孙氏。2 C9 I% I9 ]3 q/ Q/ j
5 f' h2 f# Q2 p- d. ?' W" a+ F
终于在前502年的10月3日,阳虎指挥季孙氏军队,挟持季孙斯到都城曲阜东门外赴宴,这自然是个鸿门宴。但是事前还是有孟孙氏的人打听到季孙氏在调动军队。孟懿子得到消息后,立刻调动孟孙氏的部队,并盯死阳虎的一举一动。
7 l! J: B8 j5 Q5 \( R, n6 N4 z4 V) [1 m: x  x; j9 z3 U# L
阳虎派遣亲信驾车押送季孙斯赴宴,这三年来已经如惊弓之鸟的季孙斯敏感的意识到这是阳虎的阴谋,还是镇定的策反了驾车御戎,季孙斯的马车立刻冲向孟孙氏的家丁,要求孟孙氏保护。
: N# }3 P* J4 {# ?3 f( D3 D8 c* Q8 g) n3 P
季孙斯逃出了阳虎的魔爪,阳虎的弟弟阳越急忙攻打孟孙氏,不克,阳越战死。阳虎一看孟孙氏早有防备,心生一计,率大队人马冲进都城,欲劫持鲁定公与叔孙不敢,借用鲁定公的君令与叔孙氏的军队,再来和孟孙氏较量。0 `8 i& \) {5 s# n2 M+ c. Y
9 \* {. u$ L6 ^! @1 J9 e
然而当阳虎冲到公宫时,这里已经被孟孙氏的军队控制。阳虎无奈,退守阳关(今山东泰安东)、讙(今山东宁阳县北)。这次政变因为行事不密,反被孟孙氏所图,险些丢了性命。精心策划的政变失败了。" D* |( F; Y0 T

; E* v4 h6 G' z9 E5 c   
, u1 }' w5 g9 L# @" l8 P7 w! n' L( f9 C8 `  ^% A; u

+ h2 O4 Q$ V0 \逃亡齐国
+ A& k% u$ |$ u7 p$ O+ K) L, D1 I9 m+ {' b" s9 Q& W1 \
阳虎落平阳,只能据守,再也掀不起大风大浪了。鲁国的朝堂再次回复了往日的形态,鲁侯坐朝,三桓理政。三桓尤其是季孙斯对阳虎是咬牙切齿。经历了短暂的休整后,于前501年6月,向阳虎的驻地——阳关发起了进攻。' T0 @9 U# }& A9 f! f

  w5 w4 [7 y7 Z  B阳虎知道小小两个城邑抵挡不住鲁国的正规军,于是干脆的烧毁阳关城,乘乱逃亡齐国。. [8 X* U! v% w, w* Z! j9 C$ P

# ?" \6 }1 i) \8 W( o& L齐景公对阳虎昔日反对与齐国联合攻打晋国耿耿于怀,但是考虑到这个人物毕竟是个平地崛起的人才,而且还可以得到阳虎所领的汶阳,龟阴几座与齐相邻的城邑,便将他收纳了,以阳虎为装饰,还是可以拉拢不少鲁国的政客,以备之后图谋鲁国。( H/ X! l+ S$ Z

( T; M3 r' z4 _( o在齐国,阳虎又不老实了,积极贿赂齐国的当权派,再加上阳虎献城有功,很快便得到了齐景公的重用。  F# f6 N/ f8 q+ x% N

* E- s) h9 Z2 K/ [  B6 v# i: x0 O6 s阳虎向齐景公建议:乘鲁国尚未恢复,乘机攻打他。齐景公慑于晋国人,不敢造次,犹豫不决,就去请教鲍文子鲍国。鲍国谏曰:“阳虎很有本事,深得季氏宠信,但阳虎却想杀死季氏,进而祸乱鲁国。这个人曾说过‘为仁不富,为富不仁’这句话,他是一个只知利害,丝毫不讲道义的人。现在鲁国总算免除了这个祸害,贤君却收容他,进而听信于他,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6 a$ z% _/ J) a% o3 [
6 v7 V  u6 X3 }% j齐景公一想,对啊,这个阳虎向来都是个假公济私的小人,他要我出兵打鲁国,八成没安好心。景公越想越觉得这个阳虎是个危险人物。于是立刻下令逮捕阳虎。
$ Y7 j: u; _" A* S% i9 v) J# S) F' B5 W
    8 _5 o. Z: @8 \
7 G3 W: D( w6 C/ i

* w* }# A4 J$ r2 V阳虎侍赵
. ~4 _7 F& ]5 M6 u6 z: j
' a7 g  s5 u' V2 y5 k4 z. G( Z阳虎确实是神通广大,竟然开溜了。+ i0 K8 J8 [% `* _, D2 H

; w/ q0 U. v% B4 @: F& }3 \遭到齐景公的排斥后,阳虎绕道宋国,辗转至晋国。遇到了晋国时任中军佐的赵简子赵鞅,赵鞅一看这是奸雄,就委任阳虎为赵氏首辅。
$ @4 \  a7 m0 j0 F* d- j) Q1 f: R3 n# L& l/ ?+ `; ^+ n2 m. ?
这时候,正在鲁国从政的孔子先生一听说赵鞅收纳了阳虎这样的乱臣贼子,诅咒道:“赵氏其世有乱乎!”赵鞅的左右也劝诫到:“阳虎这个人啊,很善于窃取他人的国政,怎么能让这样的人物来当赵氏的二把手呢?”赵简子微微一笑:“阳虎所善于窃取的是可以被窃取的政权,既然阳虎要窃取我的政权,我就一定会固守我的政权。”
4 ~- r. N" h" K% v2 n3 @& ]; B' C+ M( G* `% N8 ?
乱臣遇到强主,时运不济吗?我看是如鱼得水。赵简子就以其优秀的权谋之术驾驭着这位野心家,而且放手由阳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赵氏的家族实力日益增强,在诸侯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可是时间一久,阳虎又有些飘飘然了,开始旁若无人地敛财,并聚集了一帮门客。一日,赵简子将一个密折给他,上面赫然记录着阳虎网罗家臣、侵吞库金的事实。阳虎看过以后,吓出一身冷汗,以后行事再也不敢胡来了,细心辅佐赵氏。孔子先生预言阳虎将会祸乱赵氏,结果赵氏因阳虎之才而得到大治,赵简子最终成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孔子先生的预言不幸落空了……
" [1 G4 r0 K: B6 X6 u) ?& `' n& y3 x
   7 L* n4 i6 ~: E0 Q9 t, @8 t$ c
; w- T) ]+ P% g5 o8 i8 D

8 M6 d4 p3 C0 H& u得罪孔子! n  v  D7 u# n* e: Q
) S0 T. _% d; s
?编辑$ T5 s+ g' Q% @" t3 L- c9 _
; l0 ]$ ^% T* g" @$ N& W
《列子》一书中对孔子一生所遭受的磨难概括为四:“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其中两难(围于陈蔡和见辱于阳虎)与阳虎有着直接的关联,另两难亦或多或少与阳虎有一定的关系。; R" D) I& P5 I# {5 K) W2 l
5 `8 i! y" S' T# m
阳虎得罪孔子的事例,据史料记载有三:  m( W; j& b8 t, T

  o8 I3 }7 a7 ^6 s3 R5 W% p; A$ ^    ) \1 X6 {7 t0 H5 y4 c
" H$ H" s. ^  ?* k
4 g  [! e: ^! C& s
侮辱孔子8 J8 ?- y3 J0 t) B7 ^
+ p. ?* g  }+ {" p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35年。传说,孔子年轻时嘴馋,尤爱吃乳猪肉。一旦有吃的机会,他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一次鲁国季氏宴请士一级人士,孔子亦欣然前往。但到了季氏家门口,时为季氏家臣的阳虎却不让他进去,并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1〕无奈之下,孔子只得返回。时年,孔子十七岁。阳虎之所言所行,无疑给这位少年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阳虎,他不过是照规矩办事罢了。但“非敢飨子也”一句中之“敢”字,在语气上确有浓厚的轻蔑色彩。后人以此作为孔子“见辱于阳虎”的证据,似乎也不无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见诸《孔子家语》,其文字记载如是:“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纟至,亦欲舆?’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从这段文字分析,阳虎的恶意是明显的,诱之于先,辱之于后。如此,那就是他阳虎的不是了。, t1 M2 m+ Q) U) H3 S+ t) r

( t- D* `8 I' r8 N   
; v: |  F( ^6 ~1 }0 k/ {: ?; H' S: U

* L6 I$ D) S7 `& `5 ~戏弄孔子9 ]% g) ]) |1 Y% V
0 g1 C( H- K( c' m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4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日渐成熟,在社会上的声名亦与日俱隆。为此,阳虎想请孔子出来,封他个一官半职,为季氏做事,亦可借此笼络人心。但由于政见不同,加之二人间又有过节,所以孔子一直隐而不见。无奈之下,阳虎只得用计,逼孔子出来。对此,《论语·阳货》中有记载:“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个故事,充分说明阳虎的计策是成功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逼得孔子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最后没了退路,只好答应出来做官。3 r) |8 u# q8 w, j  a
/ X$ q3 v1 U  {
   
: W" h8 Q6 b4 ^2 @9 l8 D) Z, W: ], c; v* `

# e, `5 k. W, i8 V5 P' {7 Q# p貌似孔子
, }. S4 j+ c0 Y8 w9 f7 U! B& U; ?  I, j3 r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97年。“围于陈蔡”一说即缘于此。由于阳虎貌似孔子,这一回差点让孔子丢了性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阳虎曾经未打招呼,擅自带兵过匡人之境去郑,因而得罪了匡人。孔子周游列国至匡(即陈蔡)时,被匡人误为阳虎,“拘焉五日”。后经人再三解释,消除误会,孔子才“得去”。这次事件,孔子及其徒子徒孙们一直耿耿于怀,将账算在阳虎身上。清人所著《隔帘花影》中有两诗句,即“曾参投抒疑慈母,阳虎招尤误圣人”,可谓二千多年以来拥孔者对阳虎怨愤之情的生动写照。# Z, i# y$ S8 ?1 {2 q

2 ~) |  @: [$ T" k8 s& o, B; ^& b以上三个故事,在时间跨度上有三十余年,说明阳虎与孔子的矛盾由来已久,积怨之深,不难想象。谓阳虎为孔子一生中最憎恨之人,一点也不为过。从史料来看,骂阳虎为恶者,始于孔子。公元前502年,孔子大骂阳虎“陪臣执国命”〔2〕,晚年作《春秋》,大骂阳虎为“盗”,明显掺杂了个人成见,借以报复阳虎,让其遗臭万年。孔子骂阳虎,有些明显属于乱骂、昏骂,可为历史之笑柄(此说法甚为谬论,需细研孔丘之为人,为政,为学,当可评价,岂能戏言?仔细研读《论语》便能领会,岂能以市井之言之死揣摩圣人,如子贡所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公元前501年,孔子得知阳虎奔晋投赵简子,即放言“赵氏其世有乱乎!”结果晋国不仅没有“乱”,反而在阳虎“善事简主,兴主之强”的情况下“几至于霸也”〔3〕。到春秋末期,晋国之强,排在一百二十余个诸侯国之首。实际上,晋国从重耳开始长期占据春秋最强之国的地位,在阳虎投奔之前,晋昭公时期就强行压倒了齐国成为盟主,说晋国几乎称霸是阳虎的功劳是应属刻意抬高。而实际上,赵简子时期阳虎也干了很多试图犯上作乱的事情,这么说起来,孔子说赵氏有乱也没有任何错误,最多是孔子因为对赵简子的能力了解不足所以估算错误,怎么也称不上昏骂乃至历史笑柄。反倒是处心积虑为阳虎翻案不惜歪曲事实抹黑孔子的人是真正的昏骂和历史笑柄。
  ]6 h$ d& k8 V, y  Y* ~% K% q( e4 b" m' {, O" z
   ! O1 A! t! x' I0 }  F1 H

; D" E# F5 @, c- T! x8 B& e+ X! H" I) l+ T# \
不善树人
: ?$ X4 ^3 L8 o& K2 M" B2 K! ]4 ]8 r8 B+ F# }2 \# n4 u) ]
?编辑
7 ]6 K" G: N' b& R% g4 X. i2 g( S0 r9 U
孔子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确很有一套,是开我国私学之先河者之一。《史记》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有二,可谓“桃李满天下。”而且弟子承继师业,再传弟子层出不穷,绵延不断,孟子就是受业于孔子弟子子思之门人。孔子弟子原宪、公晳哀“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这还只是司马迁修《史记》前之境况。
8 P; Q4 t0 ?, W6 m* ]- x( v: z; t0 u
' H" h! u' W: a: [孔子授业极具专业性,所授内容亦极规范、系统,包括“文,行,忠,信”等四个方面〔5〕。其中“忠”、“信”是孔子特别强调的,而且教学效果极佳。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后来背叛孔子的据说只有公伯寮一人。而史学界对此人是否为叛徒,尚有争议〔6〕。孔子死后,其弟子集体为其守墓三年,子贡又三年,哭尽哀而去,敬之如父。8 m  P$ X- M3 {& y$ d4 F5 j

3 y! X0 B% C% s" f" q9 h& ^' n作为孔子的徒子徒孙,自然都尊崇孔子,想方设法将孔子的思想不断发扬光大。孔子死后,其弟子分述与孔子的对话内容,结集成《论语》,以寄托对老师的哀思,让老师思想流传百世。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孔子的思想,几乎都是通过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著述体现出来的。与其说《论语》是孔子的个人思想,不如说是孔子及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 v! x3 i3 c' u9 t% X3 o
# f) q/ g" j% M, `3 O7 v7 i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不仅对孔子毕恭毕敬,而且顶礼膜拜,捧之至极。其弟子子贡将他比之“日月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若天之不可及〔7〕。其再传弟子孟子称赞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8〕。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9〕。竭尽溢美之词。对于毁孔的言行,其弟子则是不依不饶,奋起而反击。如叔孙武叔毁孔子,子贡就很气愤,大声嚷嚷:“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2 d2 o# U, P5 W; s# U" _6 d. u& L/ U1 M( H: t- w% \0 z
对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来说,老师的好恶,自然是自己的好恶。老师讨厌阳虎,唾骂阳虎,学生自然要效仿之。中国封建王朝的史官,几乎都是孔学之徒。这些人在修史时都不忘骂他阳虎一回。司马迁在《史记》中骂阳虎为“贼”。班固在《汉书》中骂阳虎为“盗”,并将阳虎列为三类九等人物之末。欧阳修在《新唐书》中骂阳虎为“盗”时,还添油加醋,言阳虎除窃了鲁国之“大弓、宝玉”外,还盗了“《春秋》书”,骂出了新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骂阳虎为“祸根”。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历朝的文人骚客也有不少加入骂者行列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季桓心岂忠,其富过周公。阳货道岂正,其权执国命。”〔10〕视阳虎为犯上作乱之徒。同为唐代诗人的李端亦诗曰:“乐生东去终居赵,阳虎北辕翻适楚。世间反复不易陈,缄此贻君泪如雨。”〔11〕视阳虎为本性游移、随时叛主的小人。清代诗人魏源在《江南吟》第十章的《阿芙蓉》中亦骂过阳虎:“儒臣鹦鹉巧学舌,康臣阳虎能窃弓。”不只如此,一些相书、医书作者也不失时机地大骂阳虎。古之相书《神像全编》的作者认为,看人应看其心性,“孔子河目而阳虎类之,一圣一狂,天渊之悬,是不可不辨”,大骂阳虎为狂徒。清代名医吴楚天士在比较药理时说:“如阳虎貌似孔子,若徒取其貌之似,则阳虎亦大圣人矣!孰知其为大奸大恶也乎?药之似对症而实与症相反者,亦犹是也。”〔12〕官骂与民骂上下呼应,连成一片,声势浩大,正所谓墙倒众人推。9 _9 a3 O) `, L

# i- o  Y* e. O3 @* K( A相比之下,阳虎在培养门人方面则做得极差,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败笔。阳虎是个实干家,在刀光剑影的伴随下去实践自己的理想。他没有时间以通过办班的形式招收门徒,以系统地传授自己的思想,扎实地培养自己的忠实信徒,而只能采用速成的办法,将一些人收之门下,安排职位,借以加强和巩固自己在官场的势力。事实表明,他的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犯的不是一般的错,而是大错特错。他的门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忠信可言。阳虎在鲁国未能最后站稳脚跟,奔齐后又被逐,亡命天涯,几乎无栖身之地,与他门下弟子背叛有很大的关系。对此,阳虎亦不否认。《韩非·外储说左下》有一段阳虎与赵简子的对话,即是明证。阳虎逃到赵国后,有一次,“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可见,阳虎的弟子,不是一个、两个叛变,而是大批的叛变;不仅不捧他、吹他,反而要抓他,要他的老命。不难想见,阳虎在与赵简子对话时,其心境一定是悲凉到了极点。唐朝大诗人李白诗曰:“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13〕其中,“栽桃李”用的就是阳虎不善树人的典故。可见,诗人对阳虎的遭遇也是唏嘘不已。
5 J7 p) \) \" X; g, N: g
* l0 N0 W) l) {2 {" F孔子一生也有做官的政治抱负,其周游列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销自己,希望有人赏识,借以进入仕途。不客气地讲,孔子想做官,曾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差点做出了傻事来。公山不狃亦是春秋时期的一大“恶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由此可见,若不是子路爱惜老师的名誉,力劝孔子放弃糊涂的想法,孔子或许真的会与公山不狃同流合污。这样一来,孔子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其脸谱也要另描了。孔子在鲁国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前后约有四年时间(即公元前501年到公元前497年)。但在其他年龄段,则一直不顺:要么无人赏识没得做,要么与人政见有异不愿做。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被迫潜心学问,专心授业。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没想到,歪打正着,官未做成,倒成就了孔子的另一番事业。孔子因此而成为“儒学教主”、“万世师表”。这一点,不仅阳虎没想到,恐怕连孔子本人也未曾料及。 [1]  * w" m4 E) R& _

; u% g5 a/ D" s- r, G   + L/ u0 j( j( F" A* Y+ u# r7 v

% \% \* l" p4 X' q
6 n6 A0 R# M1 ~9 k政见不同! p. I0 \6 v$ a5 G, X. R
' v% N3 c  @3 N. y0 z2 L4 q
?编辑
+ M& R8 C+ ?: q% m8 T$ }2 m1 W5 a8 O& V  w8 t2 N
阳虎是一位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然要与当权者或有势力的人发生冲突,为后者所不齿。. m% P& A2 D6 P1 t

3 B2 R; I, u$ H+ B8 l4 y& ^被史料记载下来的阳虎言论远不及孔子的多,可谓雪泥鸿爪。不过,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少得可怜的阳虎言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阳虎不失为一位语言大师。在前面提到的阳虎与孔子的对话中,阳虎所说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一句,就极富哲理味道。以致有人认为,孔子答应出来做官,就是被阳虎这句话感动所致。因为,在这次对话中,阳虎一共提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阳虎是自问自答,孔子是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有阳虎在提出第三个问题“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孔子才回答:“诺,吾将仕矣。”孔子后来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4〕,也是受了阳虎的启发。不管是否如此,我认为,阳虎的语言天赋、哲理思维决不在孔子之下。他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完全可以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媲美,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伯仲。但是,阳虎有些话,确实是说过了头,过于绝对化,没留丝毫的回旋余地。' _9 I+ O- l: T  _& d
: E; A$ d% }. c7 E
阳虎有一句千古名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15〕也许,阳虎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感而发的,并且恰如其分。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轻商重农,实行的是专制统治,敛财或者发家致富的手段不外乎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显然,这些手段都是不仁的。然而,从纯立论的角度言之,阳虎的这句话就存在着硬伤,容易遭人非难,被人驳倒。因为,“富”与“仁”,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到“为富且仁”。两千多年以来,阳虎这句话一直被作为靶子,遭到人们的批评和鄙弃,甚至有人认为,阳虎就属于“亲富不亲仁”之辈〔16〕,将“为富不仁”的粪盆子扣在阳虎的头上。在专制社会的中国,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富人几乎都是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按阳虎的说法,他们都是“为富不仁”者。很显然,这是他们不能承认和接受的。1 [8 S* i+ M$ A) E; X0 ~+ z6 s
  }1 s: I' u4 H9 V) V$ l# \7 b3 p
而孔子则不一样。从现有的史料看,孔子并没有直接谈到“富”与“仁”的关系问题,而只谈到“利”与“义”的关系。在利益面前,孔子强调“义以为上”,义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17〕。由此可见,孔子将“利”与“义”并没有绝对地对立起来。他的这种观点,尽管模糊,但对当权者或者有势力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 H, h2 W6 |) ?- l- ?4 |, f6 h
; t6 a  j' x( h0 ^( l阳虎还有一句话:“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18〕对此,郭沫若十分欣赏。他认为,“这确实是含有些革命的精神在里面的”〔19〕。不过,当权者可不容许属下像阳虎所说的这么干,让自己的性命丢掉。而在这一点上,孔子的观点则要温和得多,他主张“以道事君”。他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20〕他所说的“止”,是辞职,或另投明君。不管君如何昏聩荒淫,孔子都不主张推翻,更不主张杀掉。两者相较,阳虎走的是极端,孔子走的是“中庸”。阳虎在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如“执囚桓子”即是其例〔21〕。他的这种不“安分守己”的行为,破坏了官场上的游戏规则。后来,扣在他头上的“乱臣贼子”帽子也由此而来。' ]7 ~) d2 S# T# X. T+ v7 m6 T
1 g  I+ v  t1 x) m+ G# H
由于阳虎的不慎言论和极端做法,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所以,二千多年以来,对阳虎的谩骂,不论是官骂,还是民骂,统治者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这也是对阳虎的骂声二千多年来一直不绝的重要原因。0 h2 _( d0 J4 Y  {" k( K& n

0 A" \! r8 X" w2 s1 k   - u/ n1 E. z, I/ Q/ t, ], q

+ o+ {) `0 d( p2 o0 ?
3 g: t+ I  M; S2 l& e又名阳货
1 @& t- g% V+ P8 ]# L
; ]7 H" f: x6 g! ?* Y?编辑
, A5 E: x; |  O5 D* K$ I6 h- r1 v4 \: u  ~" z
阳 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 g0 E6 h$ X2 S) k1 k+ c0 L* s/ k8 B( K% u- y( A! i5 ~
阳货,季氏家臣,名虎。 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季氏是鲁国的权臣,阳货是季氏家的权臣,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4 S" H7 ~9 E( p/ j7 \7 B" _+ W$ G* c0 d
论语阳货第十七5 b7 z8 h/ T/ E* M0 b

+ ~  a' H: |9 W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t* u. P( r( u! A+ `, G
. Q+ K$ j$ _; Z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0 H" N) X. |# q; [* [* s& [

) h- b. H+ ?8 W- L# _“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y2 ?1 w) z" L4 d1 n

- V0 g$ e9 v* J' {# {' k1 b+ E& o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 i7 B1 h) x/ D( @7 C0 Y2 j  v
  Q) l$ r& v4 c  y8 f# g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p* }9 Q7 }, A. i4 N: h- ~, L9 S5 w: J# A9 c, `: Y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 K- A+ u+ {7 {' [: v% e& C' M
% H+ x- \2 r/ t3 c, w' g-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5 N# k6 R  o# K6 O% j2 V/ Q0 @6 A( }3 z/ M/ |' i1 s/ }/ u7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O" S$ ]* O  |1 U6 u& S0 [3 K; X$ H1 w& u* M+ _$ m2 [5 G( v0 p- Y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 ^& `6 b! s+ g! ^
( |6 J' M. N) r2 Y0 F也。’”0 x  g/ M5 f) \& h; Y% y+ h' K

. I* ], u0 }# Q% u: H0 u/ `0 q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 W6 t9 @" ^" E+ b8 S- I) Q
( n- l( S' D$ J; Y- ]# H!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0 t' x( E! P; q( l- _

- _" a; o& o& y1 ]/ d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 t' W( U- p& s$ |
" q( T. u2 U5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E/ ~4 _5 v2 i0 `6 G' g0 m1 \" r% a
/ E2 i8 C$ [, n# R5 }4 j& z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T1 _9 r9 L8 O5 \; G- n2 @. d

7 G+ U! \  Z$ l3 @& r, n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U  L# E% N0 t- B9 O
0 X8 z! b0 i' P/ b1 W/ ~% d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x; g9 ?; P6 }% d' `7 [. B8 X5 J, N% g
佛肸召,子欲往。
+ X2 N0 K6 |2 k* L( r- M
" C* D2 R6 z8 i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2 K$ Q" J$ z+ r( F& w
+ N5 N& E! T9 H, _
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5 y, F7 |: L6 p4 l6 U  r9 i
0 R" Y+ N2 \% X; ^; ~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
. k( [' y; I0 `6 L! G2 @; y7 @
5 y, y3 ~- `- {6 J) _! Q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z9 D! H5 _  s4 |/ Y9 }! M

: p5 R+ ]6 @/ D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_4 W$ F1 k1 i7 d
0 ]- B( V! n0 E' W4 [. v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
% u$ ~. \$ w# O7 \7 Y' T( {" u# z- S: S$ q; J
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 Y# c7 p# E  P( g3 u% X0 X1 r) n& o/ M. T0 `
其蔽也狂。”
) U! w* p# ~: M$ n* U3 A: o1 W; `  A: V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B  G' r8 }( z- ^
  `: o' J/ a  Y7 w" i& b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 b+ n) y% g& S+ F9 t3 v8 B% R% \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5 S- |. A" @3 Y! w6 `

7 ^$ K: p$ ~& I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D. L# X, R1 m2 V. {; o2 d
# N( @* V) q4 _" }. c" F4 Y5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0 M% I% A6 L) u4 b5 L8 y: S- G2 y7 Y* P/ y9 L2 Y% z  x8 k) F" Y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7 n+ I/ }: R$ ]0 R! G: w) Q+ s9 f0 z0 T* p% |7 t3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4 w+ w( o9 x9 u3 I9 o3 G

" f" v# \9 Z; {5 a1 d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y7 ]8 Y' y# v1 h! I6 L4 T" D* o2 L' }. E7 T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
1 \* J. M' E1 R4 X' ]% Z  {+ a" q  w
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x; d7 ^& j$ k

7 A! M+ W- n+ P6 x8 t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
" A3 L# b- |; {* o, S7 [- `
( F+ Z1 e+ R+ r; V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2 l4 G; V% N5 G/ r, R! L: _5 `) \! X- o  E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5 j" a: t( P/ T

) h% ]$ i, g5 Y" C4 o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J2 i4 x% x  u1 j6 w2 o

( t* N1 n3 S/ c( B- b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 e/ P% d& B) M  n) [7 p3 N+ v
, q  g8 j; j# {- y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T1 h  c# l8 ?* d$ M4 M3 g* D

6 c5 m  ?3 t* H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0 i1 Y% J2 @* n3 N' {; j6 @: N$ ]

" l2 u2 k. \) T! C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 E5 U) h/ ~7 a5 ~' F$ R3 `, d8 J3 d2 W5 z- [' B! u5 E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 ^) t2 T" r$ f/ c. b. T- u! _2 @* y) g- r% |, T3 }6 ]! \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 u# y! \8 ]/ [& o) u% t

: k8 T4 n3 ?5 q, ]6 N2 @7 \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1 i5 i4 s% ~$ |
0 q$ c! I$ T' z1 y7 l% k' Z& D( a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A  _, K% o3 W  e2 n
, d$ i# s8 Q9 m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 l) w. Z. _

9 F8 D. X; i, Q- p1 O* s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0 Q( O' n% T* W. ?( P$ z8 j
2 b4 b7 L) L* i9 f! H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3 b' `! ?0 T( w% [

) s- r0 b# L4 n+ K' n) r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e. Y& ]( n# Q" `7 r" [8 V
0 ]- G" Q+ ]4 a  H" i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
# [  ^" k8 F% O: z/ q, T( Q  W2 D; Z+ |9 [
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2 w( w* S  i& o/ a( Z

3 b# {, O  F) L5 W" G- F8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l. D* L% T; S5 D+ }9 \
# D/ L8 S4 T2 t1 x% W
者。”
. I1 ]3 E; O" V, K. H5 L
( l0 N  |' R% b" x; S  _*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d' P* u1 d1 N# E) R
0 Z' o) q5 t,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9 m! N6 ~3 J1 o' y; K+ a% r" B4 h: S9 |3 V  j
   
: Q0 D+ ~# i- r. O
& K) s# L" ]; Y4 h4 b7 z+ X. @: ^4 B+ J  c' W3 v9 [$ T8 K
注释
. X( e5 G, B6 M  d) j& W% _2 T, e
) y7 {; T( v0 d4 }?编辑
) @! ~: {& P3 A4 p
" {  Y3 `' w4 X+ C( @〔1〕〔2〕〔21〕《史记·孔子世家》。; g) _9 Q2 a8 j& u3 {9 `' o. l

, m9 z0 D# Q  o0 X; |# `& |〔3〕〔18〕《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 D8 X) @" Q7 j7 c6 [+ d% a
' @( G  r8 M/ w0 y2 A* W9 s
〔4〕《论衡·讲瑞》。6 }' f3 C0 E8 w* L. i7 G
; L+ q% q5 K5 q+ Z
〔5〕《论语·述而》。- D% T) t4 G* e3 x/ b$ e
# d5 Z; l6 _4 U6 }
〔6〕 [2]  :《孔子弟子研究》。. B; C- i0 u( z/ r7 x
8 F/ l$ N( a) x7 @( }+ U
〔7〕《论语·子张》。; g" c; M, W( D0 Z! Q! v+ b, N  S7 ^/ V
+ x$ D% j6 ]# k; w  @' V
〔8〕《孟子·公孙丑上》。
* q- o0 T: R. N0 J$ m0 a, V0 X0 [! A) L6 Y3 _
〔9〕《孟子·万章下》。
9 y& P- K; a( C* ^! W) [: Q7 b" R- Z- H
〔10〕《叹鲁二首》。
8 e8 j* M. F( `# L1 T' i. o, l. X* P* S$ G: G" q# i
〔11〕《杂歌》。: r# B: p1 |; L4 G4 l7 [
0 u  `8 Z* e% }5 \8 D
〔12〕《医医十病》。; C8 p$ _8 t. V5 A0 d5 S
+ [) F4 P! o2 T  v6 s
〔13〕《少年行》。
' U1 M( z. h$ J$ ~. N: {0 S' p  M5 V4 n1 ^' t  V7 j+ f9 J8 T6 u
〔14〕《论语·子罕》。& q8 o9 e3 s7 c3 J9 y) S) m

. x0 c$ ~2 x- D+ l; U# S( W. A: W; T〔15〕《孟子·滕文公上》。! ^. V% {' Z$ p8 i/ ?0 e' j# [
& `' H# v: ~. b* h  z$ S4 k
〔16〕《左传·定公》。' z# T5 i; `9 O: c& N
: P/ {0 M+ _& R7 r9 W/ N' f8 k
〔17〕〔20〕《论语·宪问》。, w5 E+ e0 e5 k9 x1 m3 x3 t

% q2 J' g. ~* p! d〔19〕《十批判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0:30:28 | 阅读全部
战国以前,太原发生的那些事情决定着山西未来……
; I  Z9 m: M% |0 J2017-12-16 06:25 赵国/遗址* C% ?; y5 N% P# j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萧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历代咏并诗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宋代词人沈唐的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大词人除了描绘太原的风光形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5 L: f# {. N( S6 ?4 ~* r
2 J2 ?1 v: |. R2 x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而弔往。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雄藩巨镇,百度兴衰。当年,衰败的时候,华馆琼楼,满目凄凉。兴旺的时候,荒烟野草都显得生机勃勃。2500年的太原,它的兴衰史,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惊人地合拍,可以说古城太原是古老的中国的一个缩影。远古的时候,太原曾经有过六个不同的名称,即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据《水经注》记载:“(太原)一地六名,其实同也。”古为金天氏子台骀所居,唐尧始封于此,定名为唐国;舜帝时代设为并州;夏、商两朝,省并州入冀州;周成王时封弟叔虞于此,也称为唐国;其子燮父继承王位后,更名为晋,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
, S% Q# S! q+ v! z/ s* \; \
3 M) X7 m% \3 `, a% l大夏、夏墟、大卤、太原、晋、晋阳,在远古太原的这六个名字中,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沉入了历史的谷底。
8 p/ Q. @- V3 l* L2 H6 e4 ^" {+ D% C* E3 G& \% x2 _
大夏、夏墟、大卤曾经是太原上古时期的乳名,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忘却了,即使专修文史的学者,也很少提及。据《山西通志》记载,太原最早的原住民,是轩辕皇帝的五世孙实沈,实沈是帝喾的次子,他带领一支游牧部落最早来到了古大夏之地。于是水草丰茂的这个地方,第一次有了人烟,有了历史。
' ?. d& y2 @$ o7 U3 V5 x' W' y' w! Z; C
有关“晋”的来历,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是:从象形的角度,可以解读出来这个地名的形成与地势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古体的“晋”字,特别象一个插着弓箭的箭袋。言外之意,远古时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尚箭尚武,形成这种风俗,一方面是为了狩猎,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别人的侵略。“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见《彀梁转》)这块地方处在中原和草原交错的地带,故而这里的人们有尚武尚箭之风。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晋”,境内有水,自然为“晋水”,晋水北边崛起城市以后,按照古老的惯例。山南水北谓之阳,于是有了古城“晋阳”。. n& V9 x) ^2 b+ [- N
& |% E+ D$ U9 y' ]
有关“太原”的来历,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最早“太原”一词,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如《诗经》:“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国语》:“料民于太原。”;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活丰泽,延漫太原”;阮籍《东平赋》:“长风振厉,萧条太原”……这些文献诗赋中所提到的“太原”,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后来,人们渐渐把“太原”用来专指高大平缓的晋阳。第一个把“太原”专指晋阳的,是上古的《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随后,《春秋》:“晋荀吴率师败狄于太原”;《战国策》:“子产对叔向‘宣汾、洮、障太泽,以处太原’”……秦汉以后,随着太原郡的设立,“太原”一词,由原来的泛名词,变为地域专有名词。8 F" L, `9 e, n8 k! U  g" R5 \+ [; S

, f0 K) f& M) m' ^( ~正因为“太原”一词的变化比较复杂,所以清代学者认为:“太原肇自《禹贡》,指原野之统名。晋阳出于春秋,实城邑之定号。”所以,我们今天认定太原的建城年代,一般是指晋阳城的创建年代。从目前大量的史证来看,晋阳城准确的创建年代,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到2003年正好是2500年。: ?0 ]6 i/ x: M9 o6 l3 b' N

; [. ?$ w4 V, t8 I1 |: e' F8 |在今天太原城南50里处的清徐县境内,有一处不起眼的村落:尧城村。据说,这里曾是帝尧故城。帝尧,为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名放勋。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有关其都城遗址,历来说法有四: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山西太原和山西临汾。太原尧城村,建于何时,史无记载,现存一批元明建筑:四合院一处,前有牌楼,后有尧王殿,周围还有奶奶庙、狐仙庙、戏台等附属建筑。近来又在尧城村附近发现了古都遗址。《清源乡志》记载:尧王初为部落首领时,曾旅居在此。他根据荚草的生长周期制定了历法,后来随着部落逐渐壮大,迁都到了晋南的平阳。历史上正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于是古老的太原城也是唐尧故都之一。. J5 a3 _9 m/ g: L* p1 I% z; [( q

* B5 ]# T  y1 K' u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据《史记 .晋世家》记载: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继承了大业。唐国发生了骚乱,周公亲自平息了叛乱。一日,周成王与年幼的弟弟叔虞一起做游戏,成王把桐叶剪成玉珪状,开玩笑地对叔虞说:“以此为凭,封你为唐侯。”旁边的史官认真记下了这段话。叔虞长大成人后,史官提醒成王应当实现当初的诺言。成王诧异地说:“当年我是在开玩笑。”谁料史官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载入史册,就要歌礼颂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叔虞封唐后,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V( O2 k& l% x7 u& j2 h) F
' j. {% g4 w% {1 Z) q9 u2 t
在今天的太原境内,尧城遗址,尚有迹可寻;而叔虞唐城遗址却无迹可寻。而真正有史记载、有址可寻的便是晋阳古城遗址。
+ [2 E; H. s$ ?
! B( ?; K& {: t& n+ {' J& v晋阳古城的建城年代,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因而有过数种不同的说法,后来之所以确定为春秋时期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主要依据,来源于对《春秋》、《左传》、《史记》等诸多记载的综合分析。. f1 W) k4 ~7 O* d

, u9 q) @) ^" j0 s《春秋》中有一段记载:“(定公十年)晋赵鞅帅师围卫。”;《史记.赵世家》记载:“赵(鞅)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俟于诸侯。”;《左传》中有三段记载:“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吾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十年,赵鞅围卫,卫人惧,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今欲徙晋阳。晋阳,赵鞅邑。”综合这五段历史记载来看,公元前500年,即鲁定公十年,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晋卿赵鞅为了报去年齐国帮助卫国夺取夷仪之仇,率师包围了卫国,卫国人害怕了,赶紧奉献了五百人贡,赵鞅这才撤了兵。撤兵之后,赵鞅把自己的战利品五百人贡暂时安置到了邯郸。过了三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赵鞅向邯郸的赵午提出来,要求归还五百人贡,他准备迁移到晋阳。赵午答应了他的要求。综观远古的典籍,晋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就是赵鞅要在此安置五百人贡。本来他在三年以前就得到了这批战利品。之所以暂时放到邯郸,显然是当时的晋阳城尚未建好。三年后,赵鞅再次提出来归还五百人贡,原因只有一个,他的食邑晋阳已经初具规模,急需填充人口,于是他想到了当年滞留在邯郸的那批人。因此,晋阳城初建于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是确切无疑的!& ~4 G3 x+ w5 c! P3 O  M3 C. h& J

" B% B4 [% X7 s3 a: X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一段晋阳古城的遗址,那些裸露在田野里的残垣断壁,如同经年历久的沧桑巨人,以无声的语言,给我们讲述着2500年的兴衰荣辱,给我们讲述着2500年的风云变幻……- x$ d0 W0 s* J  q! P

/ p$ P/ C7 n/ S/ b'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 y1 A( d9 d) ~6 ?+ f" I0 _
( D" j9 D( s% i) ]$ v: h“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Z& f$ H2 X3 Z8 j: H

7 e, a3 J0 ]( a' {9 p太原,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太原府志》记载:九州形胜,秦得百二,齐得十二,晋介二邦以称险塞。太行当天下之脊,雁门居九塞之首,非虚语也。至太原,以云中、上谷为之屏,河东、上党为之蔽,临谷为堑,因山为障,带二水之双流,据百岭之重阻,尤险之最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纷争的时期,故而太原的地理位置异常显赫。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仁政思想,也发生了最为惨烈的诸侯争霸。+ e# o# b- g* V! w6 P$ [
/ Y" t0 p3 ]* R' \
在太原西北郊的上兰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窦大夫祠。祠中的主像供奉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窦犨。他不仅开凿了太原最早的水利工程,而且有一套完整的治国强兵的思路。据《国语》记载:窦犨曾经对当时的执政者赵简子说,我听说君王可悲的是无人才,而不是无钱财;可悲的是无贤臣,而不是无宠臣;可悲的是名声不美,而不是年岁不寿……面对窦犨的仁政思想,当时羽翼尚未丰满的赵简子只好连连点头;等赵简子势力强大以后,借故杀害了贤能的窦犨。孔子原来准备到晋国拜访赵简子,听说贤能的窦犨被杀,立即驱车回返,借此来表示自己对残暴而昏庸的赵简子的不满,表示对贤明大夫窦犨深刻的怀念。传世至今的窦大夫祠,是三晋大地上最早的仁政思想的发源地。晋国大夫窦犨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昭示了后世君王为人为政的基本原则。4 }' Z% Y( u" P3 e% V( a" M
+ I2 f% A) B1 o9 L2 G6 r3 [
$ z8 R- E+ t$ @

/ e- C5 g/ n. M  v8 b# _历史上,春秋演变成战国,最早是从晋阳开始的。当时,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赵国、魏国和韩国。山西别称“三晋”,就是由此而来。
6 t  t+ H6 v  M
/ K4 l+ J7 g/ k5 t9 c晋水的源头,有一大片恢弘壮丽的建筑,就是今天的晋祠。明代诗人李继贞曾有一首咏晋水的诗:“水可亡人国,哪知国自倾。片言能树敌,三版得完成。”这首诗讲的就是历史上三家分晋的故事。晋平公的时候,国君式微,韩、赵、魏、范、智、中行氏六大公卿的势力却越来越强。而且六大公卿之间不停地进行争斗。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败走齐国,韩、赵、魏、智四家掌握了晋国的政权。而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挟晋君以令诸卿。甚至骄横的智伯寻找借口,逼迫韩、赵、魏三家献地,以此来消弱他们的影响。韩、魏慑于智氏的淫威,不敢不从。而赵襄子拒不服从。智伯大怒,联合韩、魏两家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分其地,赵襄子不敌只好退守晋阳。战斗进行了一年多,毫无进展。丧心病狂的智伯最后决定引汾、晋二河,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饮,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一片惨败景象。眼看都城就要破了,赵襄子急中生智,连夜派张猛谈深入韩、魏营中劝说利害:“一旦赵氏灭亡,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是韩、魏无疑。”韩、魏素来痛恨智伯张狂,遂与张猛谈歃血为盟,相约决堤放水,反攻智伯。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洪水突然冲到了自己营中,韩、赵、魏大军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韩、赵、魏并雄于世。这就是“三晋”的由来。在今天的晋祠境内,尚有智伯渠存在,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的旧道。
  K. o  ^/ n" c# R: R+ ]8 |; u% `  G- F4 c! u: `8 }
今天的晋祠附近,有个小村子叫赤桥,春秋末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惨烈的刺杀案。“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唐代诗人胡曾在赤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感怀国士豫让的咏史诗。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智伯生前虽然对公卿骄横,但对家臣豫让相当不错。赵襄子灭掉智伯以后,为了发泄不满,甚至把智伯的头颅割下来,当尿器使用。国士豫让为了给主人报仇,改名换姓为刑人,挟匕首潜入赵襄子宫中的厕所,结果行刺被擒。赵襄子感其忠义而释之。不久,豫让又漆身毁容、吞炭为哑,埋伏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上,继续行刺,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失败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豫让以自杀的方式,回报当年主人的知遇之恩。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与荆柯、聂政齐名的死士。6 w- h6 J* m4 Z& b
, W) ~  m; K2 g+ T
贤能仁义的窦犨、机智敏捷的赵襄子、狷介刚烈的豫让,他们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晋阳大地上代代相传。他们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太原人杰的典型代表。
, q; S1 d- l6 i+ r' ~, Q4 h0 l
, \, Q/ Z, v7 T0 D9 h" K7 x0 \三家分晋以后,太原属赵,曾经作过赵国早期的都城,后来赵国迁都邯郸以后,太原仍然是陪都。在赵国的历代国君中,最有作为、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赵武灵王。他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m+ R. j6 z: [9 U
9 g! X5 u5 L' ~$ ~) f
据《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变胡服骑射以备燕、参胡、楼烦。’”在今天太原西北不远处的宁武、静乐一带,战国时期曾经是楼烦国,居住着大量的胡人,除此之外,在太原东北方向,还有中山等国,也是以胡人为主。他们经常骚扰邻近的赵国。前代赵君多次对胡作战,每当大兵压境的时候,轻装骑射的胡人就退到了大漠深处,赵军只好无功而返;等大批的军队撤回太原,胡人又卷土重来,继续危害赵国的边境。最后,赵军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屡吃败仗。这种被动挨打的状况,直到赵武灵王当政的时候,才发生了彻底的改观。5 f# F# c, {; n/ W% _. m1 I  [

! y4 P/ A! X/ v6 V! C赵武灵王为了解决边患,多次深入胡地进行微服私访,最终发现胡人的长处在于衣着短小精干、善于马上急驰、马上射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于是,他决定仿效胡人的装束,对赵国军队的着装和训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他的改革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权臣公子成再三进谏:“大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今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悖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赵武灵王为了说服大家,当庭与众人展开了辩论,力排众议:“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最后,他力排众议下达了胡服令,并带头穿起了胡装,带头学习胡人的骑射本领。在他的强制推行下,赵国的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高了战斗力。几年以后,赵国攻破了中山,震慑了燕、代,向西扩展到了云中、九原。不仅洗刷了前代的耻辱,而且进入了全盛时期。赵武灵王习人所长、胡服骑射的举措,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 D: }- o- ]! B' |- {5 S: C% q0 X& [( j7 h# e3 `/ D
赵武灵王之后,除了赵惠文王有所作为之外,大都是些昏聩不堪的国君,他们坐拥四塞天险,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压制良将,留下了千古遗恨。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晚期著名的将军,有很多都是赵国人。他们先后驻守重镇太原,留下了许多悲喜故事。, `6 O+ u# m' w# ?5 K9 g6 A/ J5 b
5 c6 ]$ h6 h  h
赵奢,原来只是一名下层的税官,赵国王公平原君的家臣仗势抗税,赵奢依法杀了九名犯法者。平原君大怒,准备惩治赵奢,谁知赵奢被捕以后,不仅毫无惧色,而且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平原君。平原君认为赵奢是贤才,于是推荐给了赵王。赵王起用他管理全国的税收,没有几年,百姓富而府库实。一次,秦国进军韩国,韩国派人来求救。赵王征求大家的意见。许多将军都认为路远道狭难以救援。只有赵奢站出来:“虽然路远道狭,但形势如同两鼠斗于穴中,哪支部队的将帅有魄力,这支部队必然取胜。”赵王于是派赵奢率军前去救援。主力前脚一走,秦军后脚就包围了赵国的武安,赵军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想回撤。赵奢当即杀了违令者,稳定了军心。赵奢率部日夜急弛,迅速赶到了目的地,占据了有利地形,最后大破秦军。" [" t5 B* N, V# k
% _: W2 L! A- @5 D$ I
李牧,也是赵国晚期的名将。他常年驻守在太原北边的雁门关,防御匈奴。李牧治军有方、厚待部下,多次击败了强大的匈奴,异族人闻风丧胆。特别是赵悼襄王年间,李牧训练了一支强大的赵军,最后诱敌深入,以出其不意的军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此役灭楼烦、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单于逃之夭夭。不久,李牧又率领赵军,北征燕国,西御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人使用反间计,买通了赵国的权臣,最后糊涂的赵王竟然听信权臣的谗言,杀掉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的长城就倒塌了,没过几年,强大的赵国就被秦军灭掉了。
2 x! `7 E. ]1 ^1 F# ~) k
/ L- b9 d; x+ _6 v/ q6 H% W赵国还有一位让秦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廉颇。廉颇是太原人,从小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以勇气冠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广为流传。可是,蔺相如死后,尽管廉颇多次打败秦军,无奈昏庸的赵王,再次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撤掉了主帅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长平一战,被秦人坑杀四十万赵卒,赵国的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 b8 M- E8 b# h( C( q
% r7 Q+ X# o& x* w: _战国时代的太原,有说不尽的名将故事。, z2 ?( J% c* e9 q

+ T; r8 p7 z8 V(注:此文做于2003年,为电视片《名都自古并州》第一、二部分:唐尧故地、战国名城); e7 O# s( |$ i# g* r
) J* ^+ w* {2 ?& @. S
王清茗9 n1 |, D- K- c

- f+ o. `* u9 O5 `如若侵权,请随时告知。不敬之处,纳请海涵。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0:39:57 | 阅读全部
(二)诱杀孔丘
+ Z5 O9 w$ n# Q) b0 B+ E1 c+ x* u9 Z' n& Q' \% z9 e
这几年来,孔子一直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在南方诸国寻找机会,但始终不能如意。前 493 年,孔丘失望地从陈国返回卫国,经过蒲地的时候,被蒲人围攻,几乎不免,最后答应了蒲人的要求并与之盟誓——决不前往卫国。但孔子在脱险后立即赶往卫国,力劝卫灵公伐蒲。考虑到蒲是卫国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灵公最终还是没有出兵。 % `) g# E$ P. x- _

6 [6 B) ]$ `$ Y5 f2 _2 n看到卫灵公老迈无用的状况,孔子很是失望,发出慨叹:“要是有谁能用我,保证一个月就可以看见成效,三年后必有大成!”正在郁闷,忽然接到晋国范氏的党羽、依据中牟叛晋的佛肸的邀请,孔夫子砰然心动,打算来帮助佛肸了。这个打算立即遭到大弟子子路的质问,孔子虽然还是有前往的意向,但最终似乎并没有成行。 - G& Z$ R2 F3 b5 S  T6 j* Y
; M6 [# z4 A8 i7 I% i
孔子也许并没有直接参与佛肸的叛乱, 但这个消息似乎的确是传到了赵鞅耳朵里, 于是,一个诱杀孔子的密谋开始实施。   f$ E1 h* D  v6 q! S6 E& N

# X& J0 i& j  b% S- {8 l& X5 h孔子接到赵鞅的邀请函,邀请他过去一展宏图。孔子正急于用事,自然高兴,驱车就向黄河边赶。也是圣人命不该绝,原来,这次诱杀的对象共有三人,除了孔丘,还有晋国的两个能人:犊犨和铎鸣( 《史记》记为舜华) 。也是赵鞅太心急了,两人刚刚赶到,立即就被杀害了。 孔子的车马一来到黄河边, 赵鞅派出的迎接队伍已经等在这里了, 准备好鲜肥的牛肉,预备好船只,准备将他诱到船上,在中流将其杀死。也许就在上船之前的一刻,孔子得悉犊犨、铎鸣二人的死讯,随即仰天长叹:“多美的河水啊,浩浩荡荡;而我阿丘今天却不能渡此河水,这就是命啊!”子路( 《史记》记为子贡)忙问:“怎么?您又不去了?”孔子告诉他:“犊犨、铎鸣两人都晋国的贤大夫,赵鞅未得意之时,谦恭地向他们咨询国政,及其得意之后,却立即杀死了二人。……这二人与我可谓类物(相似之物) ,类物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精神能够相感,如同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所以,君子一定要远离那些伤害自己类物的人。现在赵鞅已经杀死了我的类物矣,我还跑过去干什么呢?”说罢仰天长叹,并作歌一首:“秋风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 P2 h% r/ j+ m" H

( P  J, d. C3 \+ E! r8 L; @随即,掉转车辕而去。
0 B* i( p3 G/ }& L- x# p# U$ g( I) p
这段故事见于《史记》 ,此外《新序》 、 《水经注》 、 《孔丛子》等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看来必定有所根据。但各个文件的记载,在叙述上多有出入和谬误,如《新序》 、 《史记》中,孔子称赵鞅为“赵简子”,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孔子先于赵鞅去世,自然不会知道他的谥号。——但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后人叙述的疏忽,这个故事本身则应该是相对可靠的。下面结合各种故事版本,就赵鞅诱杀孔丘一案的几个关键环节试作一分析:
: Q# W  W9 {* \! w1 k
4 I" w  u4 P' _1 时间问题
# T) ?2 v1 h! \* C) c
: T/ S5 J! b* t& y4 l* ?此事发生的时间,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顺序,是在公元前 493 年,也就是卫灵公去世的前夕。 但 《史记》 还记载, 这年佛肸依据中牟叛晋, 邀请孔子前往协助。 根据 《左传》 ,赵鞅围中牟是在前 490 年,似乎与此相矛盾了。但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释的:前 493年, 是晋国内战正酣的时期, 佛肸作为范氏的党羽, 依据中牟叛乱是很正常的, 而且在范氏、中行氏被彻底驱逐出国之前,中牟可能作为两家的势力范围与晋国政府军对抗了很长时间。直到前 490 年荀寅、士吉射逃亡到齐国,赵鞅这才得以集中力量专门解决中牟问题。因此,佛肸在前 493 年就对孔子发出邀请,并不奇怪。 ' n; S6 {, H5 R- ?# |8 D( q, @

0 m+ G5 n, e' P+ \! B另外,孔子说这时赵鞅已经在晋国得志,而前 493 年 8 月时荀跞尚在,所以这个故事应该发生于深秋时节。
" o/ t& Q! r- b: _% n; U7 ]+ ~/ a' Q& ]& ^& N) y
2 地点问题
' N3 [6 g& x, V: ^1 M4 g" o: X
" {, o: j4 [. G- h1 S7 n赵鞅是从哪里将孔子约请过来的呢?《新序》如称赵鞅派人到鲁国去聘请孔子,似乎不合事实。孔子回鲁国后即绝意仕途,潜心整理典籍去了,而且似乎也再没有出国。 《史记》称: “孔子既不得用於卫, 将西见赵简子。 至於河而闻窦鸣犊、 舜华之死也, 临河而叹曰: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而反乎卫”。这个说法显然更为合理一些。其实只要时间点——公元前 493 年——确定下来,就可以弄清楚孔子当时的所在了。
0 A3 F5 T7 e7 P
8 m+ n2 H# J7 ]+ ~  r' o. ^3 内因问题
! [$ c$ o# D% Z) j  ?( \) z2 x0 Z) J- D2 E9 ^$ C- L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要知道,孔子的老对头阳虎正是赵鞅身边的红人,孔子怎么可能跑过去与他共事呢?
. f# ^% [9 P$ I4 H- I) {; J0 [5 M2 f) F6 n4 b7 F5 C5 s
《韩诗外传》中保留的一段记载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赵鞅要杀死阳虎,因为孔子长得象阳虎,所以其住宅曾遭到赵鞅部下的围攻。这个记载传奇色彩就更加浓厚了。如果我们结合上面的故事,似乎可以做这样的联想:孔子呆在卫国,对赵鞅的事业造成阻碍,于是阳虎献计:对外宣布要处死自己,以此虚假消息引诱孔丘前来,进而杀之。这样,赵鞅除去一个隐患,阳虎也可以除去自己的平生夙敌。 ' E7 N9 O7 Y* @! v7 `
6 m6 Z- t( S% U0 d+ |
关于这段故事的确切情况,显然是很难完全弄清楚了,但赵鞅曾经想过要对付孔子,则应该是确有的事实。其原因,就是孔子在卫国,对赵鞅东方战略计划的实施造成了妨碍。
7 m7 v# t+ G. z8 q4 J; r6 V& V6 k( v5 a8 J- b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0:54:55 | 阅读全部
赵简子与孔子的二三事(转载,且把名字改了)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7 l4 q8 k3 _% K6 h

, D/ o& x5 Q/ p2 o! Q$ q+ I风吹了2014
) T. ^. f  `. ^8 f- K& y8 u下大夫6
: `$ Q) M4 h( w, [/ K9 C& h$ o大凡读过“东郭先生与狼”故事的人,就不会忘记追猎狼的赵简子先生;但很少有人了解赵简子与孔子,还有过几多特殊的“历史缘分”。赵简子又名赵鞅,与孔子基本上是相终始之人;是时,赵简子主政于晋,是为六卿;故,当时孔子与晋国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与赵简子的关系。在孔子的视野中,赵简子其人其事如下。
+ O$ x6 @1 e" j; W2 A# E7 Y, h  L& ~% W) M6 V: ~9 F* D/ }+ G
“铸刑鼎”孔子叹“晋亡” ) d( I/ w$ `5 H4 ^, {# J
《左传·昭公29年》(孔子约38岁)云:“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这实际上是晋国公布的第一个成文法典,在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体现了当时晋人的法制思想,与晋国的法制进程;表现了赵简子“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的“尊卑观念”。这对一生以“从周”“复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不亚于一场“七级地震”,所以他发出强烈的感叹“晋其亡乎!”这实际上是一场晋人的“改革精神”与孔子的“保守思想”的冲突。赵简子此时是勇敢地立于改革潮头的“弄潮儿”。 5 _- H8 z1 v& ~- f

3 G. _) A0 W8 K' `- D5 w“纳阳虎”孔子言“晋乱” , v5 ]7 i% I( ]# x: B
《左传·定公9年》(孔子约50岁)云:“夏,阳虎归宝玉大弓……奔齐……又以葱灵(是作战用得车子)逃奔宋,遂奔晋,适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孔子家语》(卷4)亦云:“阳虎既奔齐,自齐奔晋,适赵氏。孔子闻之,谓子路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子路曰:‘权不在焉,岂能为乱。’孔子曰:‘非汝所知。夫阳虎,亲富而不亲仁……赵简子好利而多信,必溺其说而从其谋,祸败所终,非一世可知也。’”阳虎是鲁国季氏的一个家臣,季氏**鲁国,阳虎**季氏,后因窃鲁国之宝而叛逃。阳虎是孔子的政敌,在时人的眼里是一个“犯上作乱,背主弃义”的小人,在齐国、宋国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赵简子却敢让其在晋国“政治避难”,可见赵简子不拘一格,网罗人才的胆略,由此而受到了孔子的抨击和诅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其庇护的是孔子的“政敌”。
' i, `9 D' W6 I9 q- \( Y
( Y7 o3 y6 k. \; N0 i# r9 P“筑晋阳”孔子谓“鞅叛”
6 F6 l! }( Z6 I& w《春秋·定公13年》(孔子约54岁)云:“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原来,晋定公十二年,赵简子出于将来政治避难的需要,教家臣董安于筑城于晋阳,并告襄子说:“晋国有难,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资治通鉴》卷1)晋阳城筑好后,赵简子要邯郸大夫午,归还其卫国进贡的奴隶五百家,以充实晋阳城。邯郸午背其所言,赵简子捕午,囚之晋阳,引起了“晋六卿”的内乱,范氏、中行氏、晋君围晋阳,后韩、魏一齐向晋定公求情,才解了晋阳之围。孔子听说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走保晋阳,故书于《春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春秋三传》(宋元人注)曰:“案人臣之罪,莫大于叛,春秋所必诛也。赵鞅专地以叛,结韩魏以胁其君,复入于晋,圣人书之,所以讥晋侯之失刑,而三卿分晋之祸,实始于此也。”孔子书此事时,以一个“叛”字冠以赵简子,认为其“走保晋阳”也是一种“犯上”行为。其实,赵简子的“晋阳之举”,是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是由“奴隶制”嬗变为“封建制”的一部“前奏曲”,赵简子在晋阳迈出了一小步,而历史却迈出了一大步。 ) g0 z6 v/ `7 G+ y
0 i7 R3 j' ]& n# J
“妒杀贤”孔子临河返
) X& i" g% A  Y- n孔子为何没有西游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公案”。“晋城天井关孔子回车”的传说,只是一种“小说家”的趣解;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实为:“赵简子妒杀贤大夫”。《史记·孔子世家》(卷47)曰:“孔子(孔子约59岁)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而反乎卫。”此事在刘向《新序》里也有记载,虽与《史记》略有出入,有点“小说”的味道,但孔子感伤其类而回车不渡,这个基本事实是相符的。孔子与赵简子是孔子与晋人关系的最浓重的一笔,孔子因赵简子的妒杀贤大夫而临河感叹,回车返卫,折射出春秋晚期保守与进取,王权与封建,正统与叛逆的激烈的冲突与斗争,是春秋晚期政治舞台上上演的一出“重头戏”。道不同不相为谋。故孔子未能西游于晋,会面赵简子。
9 I& ~* T& X2 }7 c" [/ U+ i/ R8 f5 |5 m- u' G* o
“赞谏臣”孔子非简子
1 d9 N3 D6 w3 m* ^《说苑·臣术》云:“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君子哉!尹绰面訾而不誉也。’”孔子在赞扬赵简子谏臣尹绰的同时,含蓄地批评了赵简子的囿于面子,文过饰非。虽然,刘向《说苑》为“杂史”而非“信史”,也有“小说家”之嫌,但此记载也不是空穴来风,其间也会有历史的影子的。
) b0 j# e6 k: v$ L! {
$ r% R1 w# K3 h, @6 S2 I- x“忧贤者”孔子赏其“智” 8 i! H. d: C) b7 N; f% `! v
孔子对赵简子也有肯定的一面。《太平御览》卷469引《王孙子》曰:“赵简子猎于晋阳,抚辔而叹。董安于曰:‘今游猎,乐也,而主君兴叹,何也?’简子曰:‘汝不知也。吾校鯠养食谷之马以千数,吾家养善逐之犬以数百,欲以猎兽也。忧邻国养贤以猎吾也。’孔子闻之曰:‘简子知所叹也!’”《吕氏春秋·恃君》(卷20)曰:“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这是孔子对赵简子的为数不多的赞誉之笔,从而肯定赵简子也有忧患意识与理性明智的一面;同时,赵简子因孔子、子贡佐卫,而不敢轻举妄动,也说明其对孔子的敬而畏之。
0 K. t( j, B0 {+ ~8 k+ A总之,能走进孔子视野中的晋人,赵简子首当其冲,通过赵简子这一面镜子,可折射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里,孔子与晋人、晋地的特定的关系。由于与孔子同时代的赵简子,大刀阔斧的改革,引领了时代新潮流,对孔子的“从周”和“复礼”形成巨大的冲击,故孔子对其颇有微词,未能“西游晋国”的“公案”,也就不判自明了;故,“孔子与赵简子”以其特定的历史组合,就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天幕上。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1:01:56 | 阅读全部
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1 G- ~: ]2 F8 R9 Y: t) o
  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8 \) a) q2 K* M! ~/ a
  初,叔孙成子欲立武叔,公若藐固谏曰:「不可。」成子立之而卒。公南使贼射之,不能杀。公南为马正,使公若为郈宰。武叔既定,使郈马正侯犯杀公若,不能。其圉人曰:「吾以剑过朝,公若必曰:『谁也剑也?』吾称子以告,必观之。吾伪固,而授之末,则可杀也。」使如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遂杀公若。侯犯以郈叛,武叔懿子围郈,弗克。2 M/ K& |+ d, x! _: |- v8 m#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1:09:54 | 阅读全部
邯郸县府西南五十五里。西南至河南磁州七十里,南至临漳县亦七十里。春秋时卫地,战国时赵都也。秦置邯郸郡于此。汉为邯郸县,赵国治焉。张晏曰:邯,山名。郸,尽也。后汉亦为赵国治。曹魏属广平国。晋及后魏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属?州。唐初,属磁州。贞观初,还属?州。永泰初,复属磁州。宋因之。明初,复改属广平府。5 C( x: ?+ {% V: c8 e2 h
邯郸城县西南二十里。春秋时卫邑,后属晋。《左传》定十三年,赵鞅杀邯郸午,午子赵稷以邯郸叛。上军司马籍秦围之,齐侯、卫侯伐晋救之。哀四年,赵鞅围邯郸,邯郸降。《汲冢周书》:敬王三十年,赵鞅围邯郸,竟有邯郸。《战国策》张仪曰:使齐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竹书》: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始都邯郸。《史记》: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盟漳水上。说者曰:是时赵未都邯郸也,至肃侯时始都之,《竹书》误改为敬侯也。又秦昭襄四十八年,五大夫陵攻赵邯郸。五十年,王?攻邯郸,不拔。始皇十八年,端和伐赵,围邯郸城。十九年,尽取赵地。秦王之邯郸,置邯郸郡。二世二年,章邯破赵军,平邯郸城郭。汉高九年,封子如意为赵王,都邯郸。自是赵尝都此。更始二年,世祖擒王郎,幸邯郸。其后,仍为赵国治。建安九年,曹操围邺,击走袁尚将沮鹄于邯郸,拔其城。东魏废县,而城如故。隋仍置邯郸县。唐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遣兵围邢州,使别将栅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五代时,县移今治。《志》云:旧城俗呼为赵王城,雉堞犹存。《舆程记》:赵王城西南二十里至台城冈,又西二十里,即磁州也。9 b/ m" Z$ d" I8 Y7 y9 a  Q
五氏城在县西,亦曰寒氏。春秋时,晋邯郸大夫赵午之私邑。定九年,卫侯如五氏。盖会齐侯之师,共伐邯郸午于寒氏也。十年,晋师围卫午门,于卫西门曰:请报寒氏之役。或曰五与午通,城盖以邯郸午而名。1 U. S; q9 b9 x% C/ J9 T2 G
武始城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韩地。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4:29:30 | 阅读全部
周朝卫国里有个贤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当他五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有一天的晚上。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公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凡是君子,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2 Z/ m) E5 R$ \4 F
蘧伯玉
- k9 a! y# h' _+ V9 S' t蘧伯玉; ]9 `/ {$ o" s" ]6 S0 q& V
原来果然是蘧伯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3-16 14:32:10 | 阅读全部
孔子遂適卫,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1 R% ]/ U1 I* x0 S, Z' a: I
  将適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後,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後得去。
! H* H2 R3 \) C0 z, s  去即过蒲。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A( }& A& r& p* o1 D8 Y/ S  孔子去曹適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j0 K4 B3 J7 _+ Z4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