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0 21:54:38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6月20日,周三)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医内科学》的肺胀。   
% I/ k* l/ v8 e3 r. O' v5 `                    肺胀是久咳、支饮、哮喘、肺痨等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喘、咳、满是肺胀的三大症候。据湖南中医药大学对古代文献研究:在肺胀的稳定期出现排名前三的是:外感六淫、饮食失调、七情内伤,分别占31.3%、21.9%、18.8%,而在肺胀的急性期我们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此时止咳平喘药出现频次最高,同时中医应用三伏贴冬病夏治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6 |2 Q+ }4 x

; f3 T$ a; |. {7 A, @' A                   敬请关注王秀民带来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 V8 @, j( `! V, e+ E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肺胀”的诊治要点。% {* \( ^* i8 z. ^' a/ h

. C( ^" b7 K  o! m$ c9 y/ a                   肺主气,肺气不利,容易造成肺胀。1 g+ o- q3 s4 N9 L. p% c

6 J; h5 g/ E+ I2 l( q! X                  当然,现在说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等,大多属于“肺胀”。2 d1 x0 G3 V5 o2 O( ]4 Z
0 O; T' w0 P9 H; V% K" u9 {' {
                 中医诊治肺胀,虽然是从脏腑辨证来划分的,也需要用八纲辨证,来划分其寒热虚实。0 ]7 _% w! o0 R/ Q; x1 ]; N+ |
                 当然,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也可以参考选用。) |* ?- [6 b% O5 l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治疗,为了恢复健康。3 M4 j, B$ t! p5 l

8 Q0 ~8 f( K& S$ _- G9 P7 k/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1 21:57:3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2018年6月21日)晚上,由刘敬章讲述《中医方剂学》,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解剂的内容,包括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等等经典名方。
: Z) F) `, X; A* y4 l1 C* J* U% l: X! C
                    传承千年的经方,历久弥新,疗效显著,当今中医普遍重视,临床应用治病救人。3 ^. d, a7 o3 o, \9 Y- R

$ A1 ?4 c5 C9 |2 X! f9 l5 X4 U                    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的真情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7 J$ @6 k  b- }' \$ h: E. ~3 n8 s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和解剂”的有关内容。
6 I$ n) x. h, A. d  B                    逍遥散是一个疏肝健脾很常用的方剂,对于肝郁脾虚证,以及众多情志不遂引起的各种病证,尤其是妇科疾病常把它作为主要方剂,进行加减。因此,就有了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 Y8 M; n+ }! b1 V( s                   半夏泻心汤是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善于调和脾胃、和解胃肠,对于寒热错杂引起的痞满、腹痛、腹泻等,有很好的疗效,它也有很多相似的衍生方药、比如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也是一个系列,有同有异。它们的细微差别,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准医疗”。
; z9 K4 p* Y( Z# x                  这个精准,是象的精准,不是检测数据的差异。8 K4 c) t& Y, K/ Z) W+ X( w
                  中医这里所说的“心”、“泻心”,也不是心脏,而是心口、胃肠。! y+ |6 B5 [7 S5 O4 p
                  学中医,不能望文生义,需要下功夫,道术并重。, A* J" c7 Y. W6 b$ [) K. F) b

* }0 N2 T7 f* K) o
% Z* d* p' _7 c8 i'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2 22:22:06 | 阅读全部
                    本周五(2018年6月22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与大家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
/ {* O# N* H; }6 }/ C1 d: h                    中医的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用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疾病的名称,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 \6 F- m3 q; H$ L. b$ ~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都是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 w# G: ?' l& T$ ^! i
                    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K5 l+ ?1 }; D8 Y% Q2 {. ?
                   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从遥远的新疆库尔勒,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zdx
4 o$ k" T4 G# n- A7 x                   祝贺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病因辨证”的有关内容与知识点。
, o; g5 J; r, `% ^                   中医所说的“病因”,虽然与西医一样,都是有病了才分析病因,但是,采用的方法有很大区别。  g& v: Y% @! Q5 m5 X% t
                   西医靠化验,影像等手段,推测疾病具体的外来或内在的生物物理等物质因素,中医则依据季节,心理情志,饮食起居来“审证求因”,而不是找具体生物物理的物质因素。
  v; _1 y0 R) Z0 t' ]                  中医的病因,是“求出来的”,并且,即使“经络受病入脏腑”,也要向内求正气不足的原因,一定要“内外结合”,两点论,而不是单纯外因立论。9 F  b- T; u3 w7 o" k- f/ K9 D2 Z
                  因此,张仲景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没有“正气虚”,就不会有“外邪伤”。
- J% x+ z, l. c3 T                  这是,中西医在病因学方面的重要区别。
. U( h" ], u" C+ [) V2 ?# H1 s0 d. L# r# K" z
                  中医,既可以“审证求因”,也可以“辨证论治”。* r. c  P" V+ M9 B2 w% t
                 由此可见,求因虽然有利于治疗,但是更重要的是预防。# D; f( m3 l9 _' m4 o" S) K
                 假如,伤寒病到了阳明阶段,外感寒邪的病因,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指导意义了。
/ ?' k% k7 H7 X! `# d  g3 g
( P% M! f( ?: i- h* U/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3 22:03:5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6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俊青讲述《针灸学》,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足太阳膀胱经的有关内容。
( O- H, b6 \& M+ W* y+ }
& @7 K" v3 F( H  @$ ]3 J' X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人体之后背、阳面,主一身之阳,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经脉线最长,穴位也最多,可主一身之疾病(脏腑病与四肢病),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 h5 ^; M* y4 ], n7 g, x1 M% g5 Y                   学习掌握这条经脉的相关知识,对于养生疗疾均有重要意义!& f2 w, k3 G! L- U

/ S. p0 D+ B7 ?8 A7 ~+ v; l/ X( L                   让我们期待张俊青的讲解!http://www.ynjkcy.com/zjx/ ?* I, L- k8 B( |. O8 x
                   祝贺张俊青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与相关的诊治要点。- \4 s: p7 J; P4 b1 n9 Q
                   中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人体的整体性。比如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全身都有皮脉筋骨肉,这是内脏与肢体整体性的一种联系方式。' n+ [- }5 {- \, o
                  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来沟通内脏与肢体,与体表的联系,也是整体观的一种联系方式。
. j' v3 D7 _" @2 i/ m9 v
4 Y+ H" L' z6 y9 A- g) k                  足太阳膀胱经,行走的道路最长,主一身之表,其上有很多腧穴与脏腑紧密联系,这是很独特的地方。
) x% n- s/ P0 ]6 S$ j! J( |                  因此,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B- Z( Z: r+ ?; s) |* l$ c. o& b' _& D&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4 22:52:18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6月24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黄元御。黄元御(1705一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究,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出生在世代儒门书香之家,生活在“康乾盛世”,良好的家风熏陶,繁荣的时代文化氛围,造就了黄元御。他“少负奇才,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抱负高远。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之时,不幸左目误治失明,从此弃儒学医,精研经典,立志云:“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黄元御的一生博极群书,尤邃于《易经》,诸子百家,糜不精熟,并又博极医源,著述颇丰。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悬枢》《四圣心源》《周易悬象》《道德悬解》等。黄元御的医学理论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论肝、肺、心、肾“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抑阴,补火建中,温阳补土。黄元御的学术观点对今天中医的复兴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今天的中医之所以凋零式微,固然有近百年民族沧桑、崇洋媚外、文化观念的变迁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中医的人忘记了要努力学习《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即使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读经,也基本上没有人深研经文详细的理论来历,这就是“易”与“道”。《易》学叙述变化丶弥纶万有丶洁净精微、博大渊涵。它与老子《道德经》一起,以天人相应为宗旨。叙述天人一气,共此阴阳,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医之所以能几千年而不泯灭,就是因为有华夏文化的源头在激流。黄元御的所论所述,不仅给了今天中医教育方式以反思,而且也给了有志于中医人士以极大的反思!http://www.ynjkcy.com/ddgy
3 [) T& N2 ~9 H" Q; d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学术成就。& ]+ G. k% J% C/ _8 G$ J% L
          黄元御是一个命运坎坷的著名医学家,他因为误治导致一个眼睛失明而不能参加科举,发奋读书,成了名医。0 K/ I9 ]: o: `" ^
          也许是他自己勤奋,也许是他当年对于传统文化研究很深,因此,在《四圣心源》中,全面阐发了“时空升降”的中医原理,这个原理就是《河图洛书》的原理,也是此后彭子益《圆运动古医学》的原理,也是历史上中医学派争鸣的原因所在。) F) f5 ^5 [' U# ]/ ]
          读懂黄元御,以及他身后的彭子益,是不容易的。需要读很多书,更需要《历史学》方法的指导,寻根溯源,才能站得高,看得清。! ]0 C3 |! P. W5 E& o

( x* h) L2 Q/ k; K; a0 z: F- ?0 j           没有高度,各执己见,就容易自以为是,裹足不前。/ j- }" l" U* [6 y7 n4 T* z$ Z/ a8 V
           只有融古创新,才能发展中医。! j3 t) P% O/ g/ R
           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人还没进入殿堂,就做课题,搞“领先成果”了。
+ y6 i5 W9 ^. N) _+ ^# l4 d           急功近利,浮躁乱造,不能发展中医。
/ l- H9 P/ i2 f9 c; U' \
- N* Z3 \& V6 |% e4 _* I2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5 22:12:1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6-25 22:14 编辑
# |, N$ o  }" f$ I4 C; E3 o
& W( ^- P2 A% z1 H' ]                  今天晚上(2018年6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讲述《中药学》中的“利水渗湿药”这一章节的内容。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3 i3 B# g4 m! y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或苦,主归膀胱、小肠、肾、脾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淡能渗利,苦能降泄。& P& R+ k5 B+ j: e$ p
                   根据利水渗湿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利水渗湿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 f, m  k# e$ O1 l                   一、利水消肿药: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
, f! {" d8 p2 h, N6 L                   二、利尿通淋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
2 N, r- ^0 u) i  j9 ~! F                   三、利湿退黄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清泄湿热,故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主要作用。http://www.ynjkcy.com/zyx; J" ~/ T* K  W8 o9 o) j3 d) `
                   祝贺今天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霍立轩讲述《中药学》成功!
* C2 q: |. }* h- a* S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利水渗湿药”等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 ^6 J( r) y7 U" I, b6 K
5 ?) q7 A' M: y( y: ?  k1 o! l
                   利水渗湿是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 n0 N5 x; m+ D! w
! q3 j9 Z) h! K+ i) `2 a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e' s" t: C, t7 e. R& l5 P
                   火升水降,是天性;水火既济,是生命的需要。. J- j( j/ C. t1 }" A! {2 M
                   这个过程一旦停止,人体的生命就完结了。它们的交流和运行,没有太过不及,人体健康才有保障。* z( f# `, l+ c7 A5 ?
                   水湿停留体内,可以变成痰饮,影响气血运行,产生各种疾病。  w$ d& j4 O6 e2 v5 c5 j
2 O0 `: `0 Q  r
                   根据利水渗湿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利水渗湿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j$ H5 h7 a6 d, s: p' F$ j" X* r, V  e4 D! {$ p4 b( J& f: I

' J  d$ v; F! Z. ^* u# J                  临床治病的时候,还需要灵活配合健脾补肾,行气化湿,祛痰化瘀,温阳益气不同法则,都不是祛湿药的简单组合。
2 a) x9 T, Q8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6 23:02:42 | 阅读全部
                   本周二(2018年6月26日)晚上,由刘敬章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他讲述心系病症的有关内容。+ T& }* C" y% ?6 Z/ P) J7 c

% }/ T5 Q1 u3 T5 {                  心为血之主,神之舍,脉之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其液为汗。既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又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之病变有虚实,虚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实证为痰火瘀血的阻滞。9 c4 `1 }# g( q+ q: p
                  临床表现有心悸,胸痹,失眠,癫狂,痴呆等等。我们首先从心悸的辨证论治谈起。
5 D- I& `9 F" q2 T5 D/ K6 j$ q: x# T# c( O/ Q( x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b( p; F3 u; c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心系病症的有关内容。+ j& h+ u' B6 \. H0 m. E- {
( H9 {0 |9 E7 `" a9 b
                  尽管古人造字的时候,“心”字是按照心脏的外形与几条大血管的形态而创立了这个汉字,但是,中医对心的研究,从来不按照结构说事,不说心有几个房,几个室,瓣膜如何。
0 _7 c5 Q9 K( U; l( i0 w
0 k! u3 s' u0 F% o8 @* D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属火,配红色,与夏天、苦味儿相应。
; J$ ?# \+ \; M6 h! s  `; ~7 ~0 K9 `/ x$ j/ q
                   血藏神,因此心为神之舍,人的睡眠与心的关系很密切。# j/ M1 P2 X& p
; S2 l  f; r+ K  \3 [4 H( D
                  心肾不交,就是水火不能交融,不和谐,虚火亢于上,肾水虚于下,就出现了心烦不寐。) s' O8 T/ d& }% V; y( G3 ]

) j( G# h1 q. i                  血虚的人,面色苍白,没有力气,出汗也少。因为血与汗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6 a+ Q7 V# T% U  L6 `

( v3 i4 k9 m' _( j" a& V* ]                  心气足,既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又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表现于外的就是喜悦,满面红光。3 p0 F9 m9 j) ^1 G4 T) O$ X* N4 M

9 M- A) Z$ ]+ ]  T4 Y) l! c% K                  心之病变有虚实,虚证有几种,主要是气、血、阴、阳的虚损,多以一个方面为主,也可以两个同时存在,比如“气血两虚证”;
, q0 y; ]( }$ }: W0 o: r6 R                  实证多为“虚中夹实”,也就是正气不足,导致了痰湿停聚,瘀血阻滞,出现了相应的病证,治疗上也有不同的方药。! G/ W" K- p6 r

9 M1 y9 L$ ~8 ?' Z* N. b                  当然,也有心火亢盛而虚象不明显的情况,治疗上,需要仔细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0 S) o$ b- |* E3 ~
' q3 c! A8 I7 A0 ^. b2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7 22:13:4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6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第八课。
) T4 z8 ?6 T6 y. Q) B       接着上一周的内容,继续讲述中医学是如何在五行学说指导之下制定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案的?又是怎样根据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来确定治疗疾病的治则治法、指导脏腑用药、指导针灸取穴、指导情志疾病治疗的?) u' w: }' [9 z, ^, Y0 w; G
       让我们共同期待张海涛带来的精彩讲述与学习心得。1 m; W) q- a4 e  J4 K  l7 L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医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http://www.ynjkcy.com/zyjc
5 x" R: p3 k7 b1 |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治疾病之中的运用。
0 d" d; M; [. S( w0 X- q
/ G6 w  B# I$ `" _        中医的著作,汗牛充栋,有上万种之多。但是,仔细一分,无非是怎样看,怎样做。前者是“认识论”,后者是“实践论”。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无非是告别疾病,拥有健康。
+ U, `7 K& t6 @" f9 v- B; S        五行学说,就是把天地人联系起来,把天地万物、社会、精神都联系成一个整体,是一个“时空整体生成”的整体,人体一旦有病,也离不开利用这种广泛联系进行诊断与治疗。
9 P% O! Q( {* C2 r1 I* h       在中医的知识体系里,
0 Z3 t1 o1 v- M! c, K$ @5 K       天地万物无论有多少颜色,都可以用青赤黄白黑来概括;! \/ D/ w+ T$ G& k
       天地万物的滋味虽然多,无非都是酸苦甘辛咸;
% U* }1 C9 R7 z* }) [0 ]6 k2 n       天地万物的温度虽然不一样,都可以划分为温凉寒热平。
# Y$ c9 T& I' D4 _! g* n       由此可见,这种五行归类,就是“从整体出发,一分为五”。
7 e5 O+ i) I  H$ z$ ]$ |       这是大智慧,也是大气魄。
4 I0 [) a6 J1 b% y( P       有了这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也可以准确把握疾病与健康,因此,五行学说是中医不可缺乏的指导理论。
+ ]( B) Z% I) `. G7 g. f
; M/ X+ x! H( K& ^# K- x-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8 21:57:4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18年6月28日)由刘敬章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的清热剂的内容。清热剂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属于八法中的清法。温、热、火三者程度不同,属性则一,故此三者统属里热证,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导致的里热证皆可使用,大致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今天主要学习的方剂有白虎汤及其类方,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敬请期待。http://www.ynjkcy.com/zyfjx/ T/ L( ]" t5 Z8 K3 R; Y
                   祝贺刘敬章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热剂的有关内容。( q" @" n" |/ h4 y6 v; o5 ~8 O$ R
                   外感病多从表证发病,然后入里,深入气血,脏腑,这个时候就不能简单地靠发汗退热了,而是需要“清泄里热”,根据邪热所在的不同部位,以及存在的脏腑,相应的清热剂也有不同的种类。( x& d* H! U4 \5 @2 g9 G3 s
                   历代医家在《伤寒论》之后,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来很多有效的清热剂,尤其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成就突出。
3 L" [5 H0 c3 K3 u- K                   由此可知,清热剂是很常用的治病良方,凝聚着中医与发热疾病斗争的大智慧。0 ~2 r/ A- v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6-29 22:11:32 | 阅读全部
                    本周五(2018年6月29日),北京的刘云双预告说:
, z1 ]$ s1 Z1 g
* o2 e" }' s) K) i' F                   尊敬的曹老师好!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同道。各位师兄师姐,大家好!2 _& R. ]9 \1 U  g! Q
                   我是曹东义教授的学生刘云双。受曹东义教授指示:本周五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云双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医诊断学》,在上周五,新疆库尔勒的朱萍霞师姐为大家讲述了病因辩证,那么我呢,继续为大家汇报的内容是:气血津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识其所反应的不同症候。这里边的又分为气病辩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和津液辨证。届时敬请大家关注并给予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 q  K* v) q6 T                 祝贺“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刘云双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气血津液辨证”的有关内容。
6 f- T# J1 }- S, p
( |9 K7 X$ T, @3 z5 r" L                 气血津液,是中医独特的学术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一旦运行不畅,就会产生病变。/ s: }' N! ]/ l; O2 f3 m) D3 t
                 严格的说来,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不是它们自身的事情,而是脏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
& o6 [2 i" e9 |! F                辨证的过程,主要是分析病机,找准辨证治疗的环节,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识其所反应的不同病例关键因素。7 a2 @7 `( O% D5 d4 ~! T. W
               气病有虚实,有气滞、气滞血瘀,气滞生痰等等复杂情况,而不是气本身“自病”,是“五脏相关”。2 u; Z$ C- O& p7 U2 \
               血病辨证也是这样,是互相关联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无论是血虚,还是血瘀,都有脏腑机能失调的因素,甚至要涉及到几个脏腑。
0 W. K) R/ c: q               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 q0 ?9 ]% \$ a. t2 f' U5 h& U) Z
% f" p7 I" n( d+ N% T: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