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8-1 2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8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为大家讲述中医内科学的痞满的辨证论治。
, k m# p, t7 S3 m8 f 痞满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景岳全书》:“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同时《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运总。《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8 x s% b# S- P3 V- J+ D 今天晚上我们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9 _& h4 B* W' a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痞证”的有关诊治内容。
/ A9 z) H* v$ ?/ E 痞证是中医特有的疾病名称,它来源于中医关于人体“气机运行不畅”的有关理论,不是某个器官的病灶。5 I" _6 m- l) _, r3 a
中医认为,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形式,在外邪和内在脏腑功能低下、饮食劳倦损伤等因素作用下,造成气机壅滞,痞塞不通,升降失常,出入失序,就形成了“痞证”。 m$ w0 z, E N9 r, W7 ^
治疗痞证,也要靠中医的脏腑理论指导,联系气机运行,升降出入的学说,进行干预和调节,恢复人体故有的升降出入,也就达到了健康的目的。
1 g( E! @5 m# B, k 对于痞证的辨证论治,可以体现中医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对于中医理论把握的水平。1 P# T; a! z5 w+ Q
熟读经典,密切联系临床,是学习好中医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