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C- d- r# I$ t6 T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4 W. g) H; ~, ~7 Y4 i: E7 L
(指导老师:曹东义 讲课:王洪昇)
/ U* B+ e+ |# m. r0 o
/ p0 E* X% [$ Z `" d* E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 U9 r ]: ~8 G( ?( w. a. ?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A7 S+ n/ b+ l
2024年11月10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 ^1 A) a- O' N* {# a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三)
! s8 o0 r3 r# y内容简介:以汗下治法各有宜忌,说明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重要意义。 G `+ B! h+ Z/ K
[上节课讲到《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第14条: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接下来是本节内容) ? b+ p3 Y0 d* F) E, l& {! j
15.夫阳盛阴虚[阳盛阴虚:指热邪盛而里阴被灼的证候],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阳虚阴盛:指寒邪盛而表阳被遏的证候],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神丹;是一种发汗剂],甘遂何可以妄攻[甘遂:为峻逐水邪的药物]?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桂枝:指桂枝汤],阳盛即毙[“阳盛即毙”成本作“阳盛则毙”],承气入胃[承气:指承气汤],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懵然:“懵”音“蒙”,糊涂的样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殒没” 成本作“殒殁。” 殒没:即死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 p7 r& c' m' U+ n& M' x[语译]热邪盛而阴液损伤的证候,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导致死亡,应当攻下,泻去热邪,就能够痊愈。寒邪盛而卫阳被遏的证候,治宜发汗,不可攻下,发汗则邪自表解而病愈;误下则正伤邪陷而病变加剧,也可引起死亡。正因为这样,所以神丹岂可以误用,甘遂岂可以妄攻,需知虚与实的治法,相去很远,用药的当否与病情的安危,有着密切的影响,治病岂是容易的事呀!何况误用桂枝汤,阳热过盛就会毙命[《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t/ o6 S' R, _( W& r
桂枝汤方 " `" [+ T V8 I' g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3 Q7 {3 n* |, p$ Y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误用承气汤,阴寒愈增就会死亡[《伤寒论校注》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 d X0 g( Z/ ^# `& A$ q4 F. ~/ Q调胃承气汤方
7 J. y" Q5 t( x8 t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1 y7 l$ S7 f" [6 H* m* ]5 Z0 p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 j& L+ z8 p5 K/ J5 G: f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n8 P0 x7 K0 H6 O) B) [
桃核承气汤方4 i! ?8 o# k! q. V& ^; n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 K3 S$ \5 J+ x; v) }. K, f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4 x! h9 O4 Z, |* s' N) e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w% `& y: v" z2 F
大承气汤方& Z& l! Y. h* C9 F; J$ s, Z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 ~4 H2 T2 W9 S f0 j- L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9 ~. I; p; ]) H& j% K小承气汤方2 s& b3 q# H+ o" j8 }* t8 ?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 s `8 z1 e9 g1 }! 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不尔者尽饮之,若**者勿服之。]。[何况误用桂枝汤,阳热过盛就会毙命, 误用承气汤,阴寒愈增就会死亡]顷刻之间死生立判,眼望着病人死去,来不及计算日期。这种阴阳虚实交互错杂的变化,在证候表现上极其轻微,若误用了发汗吐下等治法,就会很快发生不良的后果。医术浅薄狭窄的人,糊糊涂涂地不了解病的根源,当然会犯治疗错误,促使病人死亡,还说是病人本来该死。以至误治而死的尸体遍于旷野,富有仁爱之心的人,能不感到痛心吗!
# B% x6 d) M. Z2 }0 A1 X/ ?[提要]本条以汗下治法各有宜忌,说明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重要意义。( g8 r( \% c0 Y5 R, w
[浅释]辛温发汗法适用于表寒证,苦寒攻下法适用于里热证,法随证施,庶不致误。如果治法与证相反,里热证误用辛温发汗,表寒证误用苦寒攻下,那么,必致病变加剧,甚至死亡。所以说“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关于阳盛阴虚与阳虚阴盛,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根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定义[《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所谓阳盛阴虚,当是指邪热盛而里阴虚,所以治宜下法以泄热救阴,切忌辛温发汗。所谓阳虚阴盛,当是指寒邪盛而表阳被遏,所以治宜发汗以解表散邪,切忌苦寒攻下。这就充分说明汗下治法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万一误用,必然发生不良的后果。接着举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就是具体的证明。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的错误,总由于庸医糊涂,辨不清病源的缘故。真是无限感慨!
6 ]2 E- Y, i; _0 _, s* y; B9 Q[选注]王安道:夫邪之伤人也,有浅深焉,浅则居表,深则入里,居表则闭腠理,发怫热,见恶寒恶风头痛等证,于斯时也,惟辛温解散而可愈。入里则为燥屎,作潮热,形狂言谵语大渴等证,于斯时也,惟咸寒攻下而可平。夫寒邪外客,非阴盛而阳虚乎?热邪内炽,非阳盛而阴虚乎?汗下一差,生死反掌。
! m" h0 x' Q ^0 j J赵嗣真:《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正气先虚,以致邪气客之而为盛实,于是有阴虚阳盛,阳虚阴盛二证之别。盖盛者指邪气而言,虚者指正气而言。且正气在人,阳主表而阴主里;邪气中人,表为阴而里为阳。若夫表之真阳先虚,故阴邪乘阳而盛实,表受邪者,阳虚也,脉浮紧者,阴邪盛于外也,是谓阳虚阴盛,所以用桂枝辛甘之温剂,汗之则阴邪消,温之则真阳长,使邪去正安故愈。又若里之真阴先虚,故阳邪入阴而盛实,里受邪者,阴虚也,脉沉实者,阳邪盛于内也,是谓阴虚阳盛,所以用承气酸苦之寒剂,下之则阳邪消,寒之则真阴长,使邪去正安故愈。如其不然,阳盛而用桂枝,下咽即毙,阴盛而用承气,入胃即亡,是皆盛盛虚虚,而致邪失正也。
, J2 I2 B- \& }2 ~5 H' M! r王朴庄:“自谓其分”者,言医以误药之病诿诸大数,谓其分固当死也。按《伤寒论》自序云:“庶可以见病知源。”而叔和此章亦提出“病源为治”四字,欲读斯论者,知其所当然,又必明其所以然,始可出而应世也。
^: i! K/ V) e3 K2 i( y[按语]王氏赵氏注释均有阐发,对领会本条精神,极有帮助。1 E& C/ P4 Y+ x4 _ q8 E& t
刘渡舟先生:“夫阳盛阴虚”,“阳盛”就是说这个人体内的阳热之邪太盛。阳一盛就伤阴,阴就虚了。也可以这么说,里边的阳热盛,表就没有病。总的来说,阳热盛,再阴虚,这个时候应当泻下,“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你要给他发汗,发汗就伤津液呀!阳热本来就盛了,阴分本来就虚了,你再给他发汗,又伤津液,阳邪就更盛,阴气就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阳”是指卫阳,卫阳被风寒之邪所伤,叫“阳虚阴盛”,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因为他表有邪呀,一发汗病就好了,下之则使邪气入里了。这两条用这个阴阳、虚盛来说这个汗下的正常和非常。“阳盛阴虚”是指里热盛,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阳虚阴盛”是指表受风寒,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这说明汗、下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强,恰如其分,这个病都可以好,要是汗下相背,不应当汗而汗,不应当下而下,阳盛了,你给他发汗,阴盛了,你给他泻下,这就是违背了,不但治不好病,而且带来不良后果。也就是说,汗、下是针对表里疾病而言的,一定要用准。“阳盛阴虚"应该泻下,不应该发汗;“阳虚阴盛”应该发汗,不应该泻下。如果违背这样一个治疗原则,那就发生危险了。( O: T: F W( H
“夫如是”,像这样,“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神丹”就是后汉时期的一种成药,属于丸药一类的,是发汗药。这个药可能是当时很出名的一种成药,故叫“神丹”,神丹妙药嘛。治这个外感病,发汗大半是很好的。如果像刚才所说的“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即使是神丹这种发汗药也不可以误发,误吃了也能够死人,吃错了就危险了。“甘遂何可以妄攻?”甘遂是泻下药,怎么可以随意地攻下呢?“虚盛之治,相背千里”,以虚为盛,以盛为虚,拿虚证当实证治,虚证当实证治,这种治疗相背千里,是错误的。“吉凶之机,应若影响”,治疗有吉有凶了,汗下对了就吉,汗下失误了就凶,“应”是显应的意思,必定要在证候上、疾病上反映出来,好像是影子跟着人似的,这是很客观的,绝不能含糊的。“岂容易哉”,这个问题哪是容易的事情呢?我刚才给大家说汗下之法。能掌握汗下之法,这个医生很高明,很不容易。“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呢?“虚盛之治”是接上文,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这个要是错了,“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这就是张仲景写文章的四言句,是他的写作风格,前面也有很多这种条文。这是用当时的成药作个比喻,一个叫“神丹”,一个叫“甘遂”。
3 \; r3 n$ g1 R5 Q5 D8 u下边就说汤药了。“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桂枝是发汗的热药呀,如果这个人阳热盛,桂枝喝下去了,就是“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呀。他是阳明病,阳明燥热很盛的,本来就阴虚了,再给他吃桂枝汤,他受得了吗?这个大家不要小瞧,“毙者毙命也”。为什么后世的大夫都不大敢用麻黄汤、桂枝汤,视之为虎狼之药呀?张仲景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虽然他用桂枝汤、麻黄汤,但也在这里提出来了桂枝汤的不好用。关于桂枝汤,里头阳气盛了不可用,少阴阳气虚了也不可用。因此,不要认为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这个方子很好,“群方之冠”,如果用错了,“阳盛则毙”啊!也就是“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e0 s% d6 `, ?; p& }1 D# q
我们伤寒教研室以前有位老主任,叫陈慎吾。陈老就给我们讲,他有一个朋友,不是学医的,就是爱看医书,有文化底子,学问挺大的。这人只看《伤寒论》,别的书还看不进去,就学会了桂枝汤。当他的孙子出麻疹出不来的时候,他赶快把桂枝汤买来,煮了就吃,吃了以后,这孩子烦躁极了,就用两个手挠墙,把墙都挠得一道一道的,后来就死了。这是什么呢,“阳盛则毙”呀!疹毒是个热东西,太热了,太凉了都不行,桂枝是个辛温的药,疹毒的热性一下憋住了。“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承气是苦寒泻下之药,病已经到胃里了,里边阴寒太盛,给他吃承气汤,“阴盛以亡”啊!总之,论汗下之误,“桂枝下咽,阳盛即毙”就是误汗,“承气人胃,阴盛以亡”就是误下。用汗下之误才能引出汗下之“法”,故这个汗下非得讲“法”不可,滥用是不行的,那就性命关天了。9 g" U2 x0 d! ]# y" _6 {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从上边来看,“神丹”和“甘遂”是成药,“桂枝”和"承气”是汤药,一旦被误用,“死生之要,在乎须臾”,很短的时间,就有死生的问题,“视身”就是看着人家的身体,“尽”就是完了,死亡了,“不暇计日”就是没有工夫说清楚几天死,很快就完了。这就是说明误治的后果严重,不要轻视这个问题。要讲“法”,要讲辨证论治。只有通过这个汗下之“法”,有了辨证论治的指导,才能够避免这些错误,才能够知道什么是阳盛,什么是阴盛,什么是可汗,什么是可下,否则造成了错误的后果,就后悔莫及!6 t. g! Z) P) I5 ]
今天讲了一个汗法,讲了一个下法,讲了一个汗下的错误。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掉以轻心,不要等闲视之。从错误之中引出正确之法,这是很有意义的。7 a7 s* T, O# d, u- Z: l, _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这一条总的精神是论治病用汗法、下法、吐法要谨慎。这些治法很猛烈,一旦误用,就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这一条是对以上条文的大总结,叮咛、嘱咐、告诫医生:千万不要孟浪,不要以人命为儿戏,这会造成不良的结局。“此阴阳虚实之交错”,人在天地之间生存和生活,天地就是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阳为实,阴为虚,它们是上下交错的,“交”就是交通,“错”就是交错。从训诂学来讲,两方面的东西合在一起,这叫“交”;在交的时候不可能都是恰如其分,有的偏一点、歪一点,就叫“错”。“东西曰交,南北曰错”,东边和西边,南边和北边,这两个方向气也好,雾也好,互相交了,它们交得不是那么恰如其分,可能歪一点,斜一点,这叫“错”。“交错”,其实就是上下相交的意思。“其候至微”,由上下相交所致的证候非常微细,当医生的要了解阴阳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这种理论是从气来讲的,气候变化都很微细。“发汗吐下之相反”,用药治疗,发汗也好,涌吐也好,泻下也好,一旦相反了,就不能中病啊!病在表而治其里,不发汗,反泻下,这不是相反啦?“邪在上者,吐而越之”,病在下而用吐,是不是也相反啦?2 M& M1 N' }" [/ S, I
因此,“发汗吐下”是针对疾病的部位而言的,也是针对“阴阳虚实之交错”的时行之邪而言的。用得不得当,相反了,相背了,不应当发汗的发汗了,不应当泻下的泻下了,不应当涌吐的涌吐了,和疾病相违背了,“其祸至速”,“至者甚也”,很快就带来了祸害,出现问题了。
v. L5 Z$ C/ T" E“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狭者窄也”,当医生的医术很浅,也很窄,知识面既不深,又不广,显然是不行的。这个医术要渊博啊!“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明白,另一个是无知。由于无知,对病的来源就不明白,这个样子去治病,“为治乃误”,他的治疗必定犯错,“使病者殒没”,这一错误不要紧,病人倒霉,“殒没”就是死亡了。当医生的还不知道是自己把人给治死的,“自谓其分”,庸医杀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医术浅狭”,不知道是自己误治而造成的。“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这是一个对子句,文章的对偶。这个要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了,古人以为有冤魂,人被医生治死了,就叫“嵬魂"[wéi高大耸立]。“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这样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很多了。“仁者鉴此”,这个“鉴”当察看讲,有仁德之心的医生要看见这些事情,“岂不痛欤”,哪能不悲痛呢?他这个话跟张仲景的原序是吻合的:“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个口气如出一辙。张仲景在原序当中带有批判的口吻。批判什么呢?批判庸医杀人。“庸医杀人不用刀”,一剂药、两剂药,人就完了。同时,张仲景也从医道、医德出发,以极其严肃的口吻,告诫我们当医生的;你要很好地学习,“以广其所知”,提高你的技术,才不发生这些问题呀!这个话语重而心长。我们要“勤求博采”,提高我们的水平,避免发生“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的悲惨局面。这是这一大段。$ @7 Z; E, g( D6 [& X
16.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用意《註解傷寒論》卷二作“妄意”/执迷用意:以意推测,固执已见而迷惑不悟],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举错:“错”同“措”,举动与措施],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詭 欺罔,强辯]!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翕習 盛貌,此喻顯赫的榮華。《後漢書·蔡邕傳》:“隆貴翕習,积富無崖。”],而莫见此倾危之败[倾危:倾覆危害],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近取諸身語出《易·繫辭下》,孔穎達《正義》:“近取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屬是也。”此言從身邊的事物中受到啓發。],夫何远之有焉。
Q3 U. e" ?0 U0 L: ]
, p$ @, u7 a+ H: }$ v" d. I
& ^- v( c0 \& T9 B" d
- h G p; i; I" T% P7 O
5 L8 T* n c1 s! u( n' O! f- r! h; B* ]2 Z
- k. h0 A5 r5 H( Q6 k- k8 f
2 L$ o) }3 K$ U5 `
3 w6 I" o: e+ u5 a* e) O" W参考文献:
/ @3 ?1 d3 p+ Y6 o【1】《伤寒论校注》刘度舟 钱超尘等人3 g% K; s3 K _4 k
【2】《伤寒论语译》刘度舟 钱超尘等人
: u+ } h1 e, r4 G0 V/ p8 E2 j【3】《伤寒论译释》陈亦人' T- e* Q& \- S$ i0 ~( e8 E8 g; u
【4】《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刘渡舟著 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 z+ K7 k9 _; M" n, c1 K! p: o
【5】《伤寒论集解》(历代医家伤寒论注解辑要)聂惠民、王庆国、高飞编集
6 h5 b3 }# C' m" H% R- t# R( e' s& G【6】《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
! x2 d8 z. t4 a4 r, {【7】《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
9 f1 U3 \5 @! u; t5 @8 ?【8】《伤寒来苏集》清·柯琴著
' @& n7 K' Q7 U) Z6 u6 a2 w【9】《伤寒论条辨》明·方中行0 E- s- @; G" L% K, `/ `# w& _6 ~
【10】《医门棒喝》清·章楠3 L, ] e3 Y7 K4 Y
【11】《伤寒悬解》清·黄元御
) ~' u/ b [8 G' q U【12】《伤寒论集注》清·张志聪0 |( U" `4 P, p1 n( c% r
【13】《伤寒证治准绳》清·王肯堂4 X6 {9 f' r* w/ g
【14】《医宗金鉴》主编:吴谦等$ M- ^) j. @" x! ^. X2 V
【15】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0 m4 o& u6 Y4 _# N) ^9 a9 t
$ ]" S+ ` }7 p* H9 E; N1 T, Q
/ T5 \2 X1 V/ ?6 a6 N8 F# `: L0 G6 @; w
第六讲《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三),到此结束。感谢曹东义老师!感谢一念健康欣然老师!感谢各位中医同道!敬请批评指正。祝您们健康快乐,吉祥如意!
9 T$ v b# i' R% G" ^7 i
3 x9 ~) k, E' s6 m/ v7 g
$ K+ S, y* E8 C8 }: ?4 h3 B) G' c
+ o* d B! n4 w* y/ G; i! @; o0 j2 H4 L7 o) n% O
9 h) o. V8 ?+ |! v7 y3 |: H9 v3 o; `& _% h
7 q4 R4 h; E1 ?6 x. }6 S
6 D8 Z- ]5 M+ m
4 J. i( u+ Y; K; L& i/ r9 @' L9 C- |. @
# x9 x$ }# a8 m! O
8 j/ L0 M) j* F版权、免责声明:本次讲座“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讲课内容稿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文中内容涉及到的参考文献、书籍和源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所涉及到医理,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